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

2024-04-23

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通用9篇)

篇1: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2、.这首诗可分 ,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4.这首诗流露了对 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7、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9、前四句为第一层,

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11、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参考答案】

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一、

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二、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6)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7)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8)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三、

1、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_

3.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 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答: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语言“自然、通俗”。

篇2: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2、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篇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师:田园是一个说出来让人觉得安静的词, 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品一品诗里的田园, 读一读田园里的诗人。请大家打开课本, 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 要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要求:第一遍, 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 读给同桌听, 要读通顺, 还要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读)

师:好, 老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自读的成果, 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注意到有位同学读得特别有滋有味, 请你为大家读一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明确:情感)

二、读诗

师:《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诗, 是人情感的所在, 在心里是“志”, 发出来的成为优美语言的就是“诗”。

师:诗歌为什么而写? (明确:为情而写)

师:这首诗的诗情是哪一句? (明确:“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师:有了诗情了, 高鼎就写“草长莺飞二月天”来抒发春天的喜悦;刘禹锡就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来抒发一腔豪情;李白就写“杨花落尽子规啼”来抒发离别的悲愁。

师:诗人怎样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是直接喊出来吗? (明确: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所说, 向自然去“借”:“和自然融为一体, 春则觉醒而欢悦, 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 秋则悲悼落叶, 冬则雪中寻诗。”春花、夏蝉、秋叶、冬雪, 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意象, 借大自然中的事物来抒情)

师: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远———南山、月;近———草盛、豆苗稀、荒秽、道狭、草木长、露)

师:你觉得哪个意象最美、最有味道?你来读一读这个意象所在的句子, 读出味道来。

师:诗歌里的意象不是单一存在的, 诗人是通过一幅幅画面来传递诗人的诗情的。意境———就是由诗情牵引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的画面 (空间) 。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_____的画面。 (明确:宁静、美好)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宁静、美好的味道来。 (师读前三联, 生读最后一联)

读到这里, 我们读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个宁静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月夜里, 向我们走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这样一个略显狼狈的老者, 到底何许人也?到底他的“愿无违”指的是什么?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五柳先生传》, 我们结合《五柳先生传》和诗歌内容, 一起再来读一读、画一画“田园里的人”。

三、读人

1. 农夫五柳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性嗜 (shì) 酒, 家贫不能常得。”

师:结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一句,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和诗文里的内容,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 (明确:贫穷的农民)

作为农民, 辛苦了那么长时间种豆, 却“草盛豆苗稀”, 为了锄杂草劳作了一整天, 他的“愿无违”是希望什么呢?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农夫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五柳”。

师:请问老丈,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老夫希望“种豆南山下, 草稀豆苗盛”。

师:请男生作为希望“草稀豆苗盛”的农夫五柳, 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有农民质朴的味道。 (朴实———停顿短促, 声音粗糙) (男生读)

2. 诗人元亮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好 (hào) 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结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和诗文里的内容,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 (明确:读书人、诗人)

师:一个能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的诗人对田园风光必然是喜爱的、陶醉的。他的“愿无违”是希望什么呢?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诗人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姓陶名渊明, 字元亮, 东晋浔阳柴桑人。

师:请问先生,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在下希望每天都能欣赏“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这样的美景;或这样的美景能长长久久, 就像这一轮明月永远照耀大地;或这么美的田园生活能一直下去。

师:请女生作为欣赏田间美景的诗人元亮, 再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有诗人沉醉田园美景的味道。 (陶醉———语速稍慢, 声音抑扬顿挫) (女生读)

3. 隐士陶潜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师: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及诗文下的赏析,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再给大家一点线索———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南山”是中国道教圣地, 大量隐士在此归隐。 (明确:远离官场, 归隐的人, 隐士)

师补充:陶渊明先后有五次仕宦经历, 分别是江州祭酒、主簿、属吏、参军、彭泽县令。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年) 任江州祭酒。他辞职回家后, 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 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 (400年) , 他到荆州, 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隆安五年冬天, 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三年 (404年) ,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同年秋,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 不为五斗米折腰, 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师:潜到哪里去? (明确:归园田)

师:你们觉得田园是怎样的? (明确:辛苦、安静、自由、自然)

师:什么是“居”? (明确:是房子, 是“家”)

师:你们想象一下, 田园里的家会有些什么? (明确:牛、羊、猪这些家畜;劳作的农夫、打闹的孩童、做饭的妇人;稻田、打谷场……)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师:田园的家给人的感觉是? (明确:平淡、贫苦、忙碌、温暖、朴素、恬静)

师:中国文人历来崇尚“隐逸文化”, 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们大多隐到山林中去了。可为什么作为一个隐士, 陶渊明不是归隐山林, 而是归隐田园? (明确:因为这里有贫穷、平淡、温暖、踏实的家。我们热爱陶渊明, 因为他逃避浑浊的官场, 但不逃避真实的生活。他的归隐不是作秀, 他的归隐只是“回家”而已。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隐”、真正的“潜”)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隐士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陶潜。

师:请问居士,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吾别无所求, 唯愿“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这样平凡、温暖的日子能一直下去。

师:品读到这里, 我们应该能明白赏析中说的“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 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对于劳动、对于田园来说, 本来就是平凡的、平淡的, 无须再有多余的修饰, 陶渊明做到了用自然的语言呈现最自然的画面、最美的田园。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作为劳作了一天月夜晚归的隐士陶潜, 再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读出享受平凡生活的味道。 (自然———语速平稳缓慢, 声音轻柔、自由) (师生读)

师: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谁, 他是农夫五柳, 是诗人元亮, 是隐士陶潜, 是归园田的陶渊明。读人是为了更好地读懂诗, 读诗是为了更好地亲近诗人。

四、初步了解田园诗

师:那么, 田园只属于陶渊明吗?它也属于“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杨万里吧;它也属于“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辛弃疾吧;它也属于“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范成大吧。其实, 你们早就读过田园诗, 亲近过田园诗人。田园属于我们所有人, 只要你______, 你就拥有一片属于你的心灵的田园。 (明确: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知足常乐、享受平凡)

师:这样的人就是田园诗人, 这样的诗就是田园诗。

师:今天我们就和陶渊明以及那些甘于平淡、享受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一起, 再读《归园田居》 (其三) 。 (师生读)

师:“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

田园到底在哪儿呢?田园不是世外桃源, 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 它是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田园甚至不是一个地方, 它只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篇4:《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关键词:归园田居;陶诗;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怎样结合该诗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并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是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诗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赏析的技巧,再加上在本册《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理解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高洁品质等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概括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既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学生之所需。在学生朗读熟悉课文后节获得理解体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再进行引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我在教学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意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创造力,让学生想象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尽情描述,其余学生在该生的描述下闭上眼睛想象所描述出来的场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意境的品味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意境的创设和争当背诵王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语文素养。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篇5: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课文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活动2【活动】出示写作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他的性格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四十一岁时,他就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活动3【活动】进入《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

(一)、初读:读字音(听录音)

(二)、读:读文意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活动4【导入】读:读意境

读:读意境诗意的躬耕。

本诗那些诗句比较有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

(四)、读:读思想(讨论)

1、本诗的题眼为?俗话说,眉目传情。同学们看题目,归园田居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题眼:“归”。既然“归”是题眼,标题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显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围绕题眼,我们这节课将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洁身自好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田园躬耕

(种豆理荒秽)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但使愿无违”“愿”具体指什么?

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五)、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并表现了他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活动5【活动】心灵碰撞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读书出仕这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族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社会,不可能实现他的抱负,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感到精神压抑。“达则兼济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吧,这是中国文人的选择,也是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活动6【活动】检查背诵

(八)、小结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围绕一个“归”字,抒写了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最终诗人的心情也由归前的无奈追悔变化到归后的释然愉悦,达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脱,一种自由自在的潇洒境界。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布置作业

篇6:《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每当读到《红楼梦》中潇湘妃子(也就是林黛玉)这句赞美菊花的诗句,我便不由地想到一位爱菊的隐士——陶渊明,想到他和菊花一样“不媚流俗,高洁傲岸”的品性。今天,我们就借他的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 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是对其三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其三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一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 3

三、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标出节奏及押韵的字。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朗读。

2,请生找出押韵的字,如何读出押韵的字呢?读出韵脚的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吟诵的味道来。

3,分别请男女生两个同学读,当场对决,PK一下,并请生点评。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诗歌的情味来。

四、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心灵便能自由地飞翔。在刚才的朗读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五、通过刚才的创作,是哪些诗句或词语激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读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吗?请大家反复地品一品,把你独特的感谢受与大家分享。

示例:同学们刚才表现得不错,我也按捺不住了,下面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盛”与 “稀”对举,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可见诗人不善农事,可是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他劳作的心情如何?好,后面的精彩就留给大家吧。

由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品析引出对第一首的学习。

六、诗人曾经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过吗?读了第一首,你定会豁然开朗的。同学们己经初步预习了这首诗,我有一个提议,有这三种学习方式,供大家选择。

1,如果你善长朗读,你就用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来感染大家。

2,如果你感情丰富细腻,你不妨对诗中的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如花的妙笔来打动大家。

3,如果你很理性,你就用你理性地分析,写法也好,词句也好,修辞也罢。去和大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请大家尽快做出抉择。

示例:诗句品析:如此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来的? A,既有视觉上的欣赏,又有听觉上的愉悦。

/ 3 B,以动写静,就是古人所说的“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了。

C,拓展延伸,由这里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描写,还会联想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是写生活环境的宁静的;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还会让人联想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田园风光如此美妙,不难看出诗人充满了喜悦之情,那么诗人不喜欢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

提示:诗人厌恶官场生活,他把官场比作樊笼,比作尘网,把为官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从而道出了他的人生志向。

小结板书

景 其三 其一

农村生活 田园风光

情 愿无违 厌恶官场

篇7:《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课前的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篇8: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

下面从意境、语言、形式、人格四个方面来分析《归园田居》(一)的内在与外在美。

一、意境美

这首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意境美。几乎人人能背、作为全诗经典名句的,是诗中描写农村平常景物的八个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八句诗,三幅生动优美的画面,第一幅画:在方圆十余亩的土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草屋,虽然简陋,却是桃红李白点缀于堂前,榆树柳树荫被着后檐,主人就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真是怡然自得。第二幅画:抬眼望去,不远处的村落朦朦胧胧,依稀可见,袅袅的炊烟悠闲地升起在人家烟囱上,一切都是那样安详、宁静。第三幅画:幽深的村巷中狗吠声远远传来,高高的桑树巅,鸡鸣声清脆悦耳。三幅画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声音,有色彩,整个场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富于镜头感、层次感,有听觉感受也有视觉感受,表现了乡村生活恬静优美、和平、温馨、富于生机和活力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很容易勾起读者美好的回忆,产生心灵的共鸣,情不自禁欲和作者一样归隐田园。

好的诗歌都营造出一种“意境”,陶诗的“境”,不像谢灵运的山水诗那样只给人一幅单纯客观的山水画面,而是引人进入一种境界中去,所以我们读这首诗,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欣赏诗歌画面美(即“境”)的层面上,还应体会作者渗透于其中的“意”。这里,我们不仅能感觉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而且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反衬出官场的黑暗和不自由,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作者虽无一字写人的活动,透过狗吠、鸡鸣、炊烟,我们却能自然联想起他《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样理想的生活场景,令人无限向往。

二、语言美

黄庭坚评价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评价陶诗是:“平淡出于自然。”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陶诗风格质朴、自然、平淡,则是一致的结论。这些用来评价陶诗的语言,都是很恰切的,陶诗语言平字见奇,淡中有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常常采用白描手法,铺排语少、典故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更少,精选几个普通的名词、动词,就能营造一种意境,显出不平常的诗意。在此诗中,“榆柳”、“桃李”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让人可以想见幽深邃远的村巷那头,谁家的狗儿看到过往的人畜或是听到什么声响,毫无威胁地空吠几声,更觉村居生活的宁静安详;“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榆、柳、桑树、鸡、狗这些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顿觉奇趣盎然。读陶诗,好似田野的清风迎面徐徐吹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相隔一千六百年,不须多少解释,我们依然读得懂他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多用平白如话的“田家语”,就好似我们身边的一位老者,把他的所见所感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感觉亲切、熟悉。

三、形式美

这首诗五言一句,两句一联,一共十联,句式整齐,而且一韵到底,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美。在格律诗出现之前,作者即能如此娴熟地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足见其诗歌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同时,诗歌的首四句和末尾的四句在意思上前后呼应,使得诗歌浑然一体,具有一种结构美。

四、人格美

作者在诗歌开头就直抒胸臆,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本性就是“爱丘山”,大自然的一切才是他的真爱,一个率真自然的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无异于诗人对自己前四十年人生的深刻反思,此时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而且是“一去三十年”(当为十三年),真是追悔莫及。陶渊明他生活作风平易近人,思想品格耿介超拔,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是彻底地、决绝地远离官场,是真心归隐。所以他真心热爱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农作,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身心完全融于大自然,善于发现田园美,描绘歌颂田园美,说的是真言,抒的是真情,是一个坦坦荡荡、真实自然的一个隐者形象。因此当终于彻底回归自然后,他感觉就像笼鸟回归山林,池鱼重归故渊一样,身心得到真正的自由,禁不住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复”字,表现了他对重返大自然怀抱的无可言说的喜悦之情,好像遇见老朋友般亲切、温暖。从此中国诗歌文学中一个不愿在卑污的官场曲意逢迎,和那些官员们同流合污,性格傲岸不屈,耿介而又洁身自好的隐者形象,就永远伫立于后代文人们的心中了。他们都以陶渊明为精神楷模,以鄙视权贵、远离官场、啸傲山林、自尊守节作为他们诗歌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李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就是陶氏人格力量的直接体现。

总的说来,此诗不仅具有人格美、意境美这样的内在美,而且具有语言美、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既给人以精神的滋养,又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游国恩, 王起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5.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卷)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12.

篇9:归园田居其三练习题

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学生对古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有难度的。如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诗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会,无需言传的陶冶,享受学语文乐趣”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通过诗人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3.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

4.分析诗中的意象,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5.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达成目标途径】(以“读”贯之)

1.学生初读两首诗,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细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4.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5.反复吟咏,会读会背会默,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6.以《归园田居》为例,教会赏析诗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赏析古诗关键词】意象;意境(画面);情感;节奏;重音;韵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展示目标。

三、研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1.教师指导学习《归园田居》,教给学生欣赏诗的技巧和方法:

(1)一读:知作者。

(2)二读:正字音。

(3)三读:明节奏。

四言诗句,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句,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五言诗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一”,或是“二一二”。如: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读:想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

精彩句赏析: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请说说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写景和写情结合,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5)五读,悟情感。

情感:

表现了诗人傲然、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特点: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2.让学生以学习《归园田居》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1)一读:知作者。

(2)二读:正字音。

(3)三读:明节奏。

(4)四读:想意象。

(5)五读,悟情感。

精彩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上一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人物描写方法下一篇:三晒二评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