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翻译论文

2024-04-21

字幕翻译论文(共8篇)

篇1:字幕翻译论文

电影字幕翻译之翻译策略

一、缩减式

缩减式翻译是译者在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言语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译入语角度出发,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而非盲目地缩减、删除原语信息。主要体现在译者可根据信息接受者的特点,将一些在有限时空中与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进行删减节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固有认知结构的缺乏,而在有限时空中又无法补充的信息可从略;对画面或音乐、动作等已提供了充分语境的信息也可以考虑进行缩减。

翻译实践中缩减法可分为三种:浓缩(condensation)、压缩性意译(reductive paraphrasing)和删除(deletion)。

电影台词翻译过程中多采用这种翻译策略。

1、浓缩

眼中钉、肉中刺比喻最痛恶的人或事物,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将原语中的翻译成thorns in one’s flesh,显得简洁,同时这样在目的语中更能凸显其意义。

2、压缩性意译

如:我已是古稀之年,身体又多病。(i am too old and sick.)(《建国大业》)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古稀之年表示人老的意思。而目的语也就是英语并没有这一概念,因此直接将这一成语翻译成old,将身体多病翻译成sick。

3、删除

由于字幕翻译的时空局限性,译者在翻译时往往要对一些与故事发展关联性不强甚至没有关系的信息进行删除(deletion),去粗存精,以有效地传达重要信息,减小目的语观众理解和接受的难度。

如:吃人家东西嘴短,要见的。(of course.)(《建国大业》)

吃人家东西嘴短是当时毛主席说的一种客套话,在交流时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若将此句也翻译出来势必会造成目的语观众的混淆。因此在翻译时直接将其删除,只要翻译出这句话所传达的意义即可,而且能凸现所要表达的重点信息。

二、归化式

对于原语与目的语意义相差很大的词语应该采用归化(adaptation)的翻译方法。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旨在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当、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为其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其优点就是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从那天开始,我们经常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但这样的翻译,对中国观众是难懂。在西方国家,豌豆和胡萝卜用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的密切。对于中国观众不予理解,单纯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用归化的手法翻译为形影不离,中国观众对于这个词语的含义非常熟悉。译为形影不离既能准确表达阿甘的语义,又能保留原句的生动性让观众易于理解。

2、鄙人今天看到你们二位站在一起,确实有一些激动和兴奋。(to see you standing next to each other,i can’t help but feel excited.)

2、例3都是引自《建国大业》。在中国,跟长辈和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尊称和敬辞。这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的,这也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所以,敬辞或谦辞在汉语中的使用常常是讲话者有礼貌的一种表现。而在英语中,与长辈、领导谈话无需用特殊的词语,得注重语气。因此,在翻译时也应特别注意要根据译语的特点与习惯进行翻译。

三、直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仍保留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直译不是死译、硬译、呆译,是在保证原文语境不流失的情况下,尽量直译。

篇2:字幕翻译论文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影视字幕翻译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电影的字幕渠道慢慢了解着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期待获得和原语观众一样的感受,好的字幕翻译就能更好服务目的语观众。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开始慢慢关注这一领域,结合各种中西方翻译理论来指导字幕翻译。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交流不断地深入。他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联系,也各有独特的文化要素。正是文化的共性和联系,为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要素,成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沟通交流的障碍。翻译难点在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表达上。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现今,影视剧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爱,成为受众最多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目标语观众能否对影视剧有最贴切的理解,取决于字幕翻译能否译出原剧的原滋原味,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剧的文化风俗。国内的字幕翻译缺乏统一的翻译理论的指导,及严格的规范依据。字幕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应该引起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电影电视作品是人类娱乐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年前,中国观众所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中国大陆或香港制作的一些影视剧。然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几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一方面这得益于比过去更加宽松的文化政策,允许更多国外优秀的作品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和字幕翻译的兴起。互联网提供了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渠道,而字幕翻译则克服了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的障碍,使普通人欣赏外国作品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也纷纷出口到其他国家,字幕翻译也从一开始的英译中为主,扩展到中译英,中译日,中译法等等其他翻译类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日益加入到全球化的脚步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文化交流方面,很多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被引入到了中国。因此,字幕翻译的地位就愈发凸显。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会使观众领略到异国风情,更能达到文化传播的功能。然而,影视剧的翻译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该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尚待加强。特别是中国,在字幕翻译上严重滞后于国际市场,不能满足广大中国影迷的需求。

作为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字幕翻译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得以迅猛发展。字幕翻译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渴望了解和欣赏异域节目和文化。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字幕翻译的出现是个福音。翻译字幕使他们坐在家里就可以没有语言障碍地欣赏到外国的影视节目。同时,他们还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字幕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不同,甚至与译制配音的电影也不同。字幕翻译大部分是由网上的爱好者自愿做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完成翻译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字幕的巨大影响和相对不足的理论指导引起了本文作者的兴趣。

篇3:字幕翻译论文

配音电影意旨为了配合电影演员在说话时的口型而进行的一种语言转换过程 (Dubbing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foreign dialogue is adjusted to the mouth movements of the actor in the film.) 。字幕翻译意旨为影视作品中的对话添加与声音同步的字幕的过程 (Subtitling is 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synchronized captions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dialogue.) 。在新媒体没有出现或还未发展的如此繁盛之前, 配音一直深受广大电影观众的熟知与青睐, 对于观众, 尤其是老一辈观众来说, 配音象征着某种“权威”, 代表着层层审核、筛选与制作, 优秀的配音演员、恰当的台词语气, 都被广大观众所追捧。但随着新媒体硬件与软件的迅速发展与崛起, 字幕电影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 颇有点赶超前辈又或者已经独占鳌头的趋势。对于年青一代, 尤其是90后的年青一代来说, 他们所接触的字幕电影不计其数, 美剧、英剧、日剧等, 这些来自于新媒体的电影几乎都是以原声原音配以翻译字幕呈现的。对于在多元化文化中生长的新一代来说, 原声字幕电影象征了“纯”, 这里的纯广义指从画面到音效原封不动的重现, 狭义的指对电影源语的不变呈现, 即所谓的源语口语完全的呈现。这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领会影片内容, 因此二者必定有共同点;但是因为它们传达影片内容的渠道有所不同, 即配音电影是通过观众的听觉进行输入, 而字幕电影则是通过视觉进行输入, 因此两者不难避免出现不同点"。

下面作者将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出发对配音与字幕对比:

1 翻译策略对比

不论是配音还是字幕, 对其台词文本进行翻译都是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电影翻译来说, 不论其最终呈现方式是配音还是字幕, 最终仍都是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相辅相成作用的产物。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美国学者韦努蒂于1995年由提出的。他认为采用流畅而不失地道的英语对源于文本进行翻译是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在这类翻译中, 译者的翻译过程被通顺自然的译文所掩盖, 因此, 在这样的译文中, 译者可谓是隐性的。译文的通顺自然不可避免的削弱了异域文化的存在感, 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最终被目标语主流文化价值观所取代, 原语文本的陌生感被淡化, 相反的, 译文则变得更透明。译文透明度越高, 译者的存在就越隐形, 原作作者及其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更为可见。韦努蒂认为所谓通顺翻译, 就是要将语言视为是一种交流工具, 在翻译的过程中重点强调译文的通顺自然, 避免不必要的多义和歧义现象, 让读者在最轻松的环境下领会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说语言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渠道之一, 那么翻译就是对原作作者创作意图的最大还原。因此, 通顺易懂就是归化策略的核心目标, 这种翻译不但能够削弱民族中心主义, 而且能够将这种削弱过程变得透明甚至隐形, 从而让译文读者感觉到自己在读的文章并非译作, 而是原作。

异化翻译最早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1995) 提出的, 旨在对翻译策略进行描写。异化翻译是指, 译者在有意识的让译文冲破目的语的常规束缚的情况下, 将其异国情调最大程度上的保留下来。他的异化翻译策略灵感来源于受到古典和浪漫主义熏陶的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的翻译论说, 即“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 让读者向他靠近”。施莱尔马赫本人对异化论也是极其推崇的。总结来说, 异化就是不受目的语的相关规范束缚,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源于语言文化保留, 让目的语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明显的感知到译文的异域感, 最大程度上凸显译者的存在。因此, 尽管异化翻译能够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保留下来, 但是在“存异”的情况下, “求同”就变的较为困难, 因此异化翻译对目的语文化的言语规范的破坏就变得不可避免。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保护边缘文化, 欧美一贯提倡归化理论, 而异化翻译恰恰是将边缘文化或者弱势文化从欧美盛行的民族中心主义及帝国主义中解救出来的良好途径。

2 翻译限制对比

不论是配音翻译还是字幕翻译, 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都是它们所无法规避的。而这两种翻译都必须满足译文的声画同步, 即电影的译文应与影片当前的画面内容相一致, 即, 配音电影需要配音演员的出声点与画面中演员的出声点一致;字幕翻译则需要在画面切换中保证文字数量以及内容的匹配。

声画同步为电影翻译带来的第一个门槛就是时间限制。配音翻译的流畅通顺自然是不用说, 还要恰到好处, 要能够与画面相对应, 能够配合演员的口吻。然而中英语言的差异使得译文要达到这一标准实则不易。有的时候英文原文很繁复, 常常一段, 但翻译过来成为中文仅用简单的几个字就能透彻的表现, 这时就不得不“由奢入简”, 让配音的内容和演员的口型相对。

例如电影《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 其中一幕是当美国内战爆发之时, 男人们带着兴奋和慌乱的心情大喊道:

At last we can fight!

Yankee thieves!...

译文为我们终于能够战斗了!……北方的这些老强盗们!……, 影片的演员在喊出“Yankee thieves”的时间仅仅是短暂的瞬间, 没有给配音演员充分的时间说出北方的这些老强盗们, 因此在翻译时候就只能采取少出策略以平衡声画同步。

对于字幕翻译来说, 不但有时间的制约, 还有空间的制约。相对于配音, 字幕不需要过于追求翻译字幕与演员口型的对应, 但是翻译字幕一旦超出了35个字符, 就会影响整个影片的呈现效果, 因为过长的字符会占去更多的荧幕空间, 阻挡电影本身的呈现。相反若原文很长而翻译过来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甚至是四字成语就能表达, 那么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俭入奢”, 将简单的几个字扩充成为适合电影当前一幕的台词。虽然字幕翻译在空间上有显著, 但是正是因为能够通过文字来传达, 字幕翻译就延伸出了一个配音翻译所没有的优势, 即, 注释, 即可以在翻译字幕中对观众所不熟识的一些文化及知识进行标注解释, 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加顺畅的理解电影的内容。

3 翻译效果对比

除去以上所述, 电影翻译还要求译者将演员在电影中的所扮演的人物背景和电影表现的当下情节背景都考虑在内, 结合表演者面部表情和口型翻译出恰如其分的台词。配音时也要求配音演员能够恰如其分的将原作中人物角色所要表达的情感丰满的表达出来。字幕翻译则需要译者选择恰当的措辞, 避免让观众在观看电影字幕时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感受。

电影翻译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媒介, 将文化背景不同的各国民众联系到了一起。我国的配音电影出现较早, 应该说我国的电影翻译已经为跨文化交流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通过严谨的制片过程, 众多老制片厂为国人提供了一部又一部的高质量译制片, 同时也培养起了一批至今为人称道的优秀配音演员。但科技的发展必定会带来传播媒体的改革, 为电影翻译打开新的局面。因此, 我们见到了原音电影的出现。正如前面对两种不同翻译对比所知, 原音电影的翻译形式是字幕翻译, 与配音电影不同的是它并不需要配音演员, 因此在配音方面的局限就消失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空间的局限, 尽管如此, 语言多变的本质仍然能够使得字幕翻译在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达到音画同步和恰如其分。

但是与配音电影不同的是, 目前国内的字幕翻译领域鱼龙混杂, 可以说对于字幕翻译, 国内现在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 近期有媒体指出很多影院原声电影的翻译并不恰当, 并指出一些翻译措辞很可能会影响未成年人。网络上的大多数字幕翻译都来自于各大字幕组, 这些字幕组的成员翻译理论知识以及翻译水平层次不齐, 再加上并没有任何的翻译规范与理论的指导, 使得某些电影翻译效果不经如人意, 甚至会词不达意。这都是目前电影翻译所面临的问题。电影翻译应该怎样去做, 应该为其制定什么样的规范, 翻译的度怎么把握等相关问题, 从目前的翻译现状出发来看, 电影翻译仍就需要有一个具体且适当的策略作为指导。

此外, 以新媒体的发展以及配音电影成本较高为缘由而忽视甚至废弃译制片并非可取。配音译制片是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 这种保护是每一个民族所义不容辞的, 因此它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译制片本就是一种文化艺术, 从翻译的层面来看可以被看作是语言的文化艺术, 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产生的文化遗产。观众需要这种形式的影片, 因为这种艺术形式的永恒魅力是其他表现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不论是配音电影还是字幕电影, 它们都是我们了解外国电影的渠道, 观者通过它们来了解世界, 做到所谓的身未动、心已远。经过多年的发展, 电影翻译已然成为了现代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 并且已经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让观众能够欣赏到更高水平的电影翻译作品, 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深入的研究, 为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带去更多的生命源泉和保证, 让电影翻译之树能够常青。

参考文献

[1]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1995.

[2]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翻译出版社, 2004.

[3]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土要矛盾中国翻译[J].中国翻译, 2002 (4) :49-51.

篇4:计算机辅助翻译与字幕翻译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字幕翻译;Trados运用

现在的影视剧翻译早已摆脱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而是依赖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来进行的。在国外影视剧大批量进入国内市场的背景下,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来快速、准确地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有着重大作用。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口语化的句子和固定搭配的大量使用使得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处理这些句子时有着极大的优势。Trados软件以其强大的记忆库和术语库而闻名。把固定的搭配和常用语句列入到记忆库和术语库中可以及大地提高再次翻译的效率。

一、国内字幕翻译现状

国内的字幕翻译界有着官方和民间字幕组两个版本。官方版本制作周期长且须经过官方审核后方可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官方翻译的版本不能满足人民对于大量影视剧的需求;此时民间字幕组犹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如人人影视字幕组、破烂熊字幕组、深影字幕组。民间字幕组在推广自家字幕时可能会因为与其他字幕组抢失效时而忽略翻译质量的控制。且民间字幕组多为大学生,由于每个人的时间分配可能不一致,这时会造成组员间分工协调不一致的事情发生,继而影响翻译质量的控制。在追求翻译速度的现实条件下,无论官方版本还是民间版本都存在着前后翻译不一致,语言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在翻译软件的选择方面,对于广大非专业翻译来说也是一个困难。现有的翻译软件如Time Machine、Aegisub、Popsub、Trados等,以广为使用的Time Machine为例,该软件支持制作srt、ass格式字幕,但是该软件缺少翻译软件必备的记忆库和术语库功能,这使得翻译过的语料不能被再次利用起来,而稍显遗憾。所以该软件的使用者在高强度的时间限制下重复着机械化的手动翻译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引起前后术语不一致的问题。

二、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来辅助影视剧翻译

在现实翻译中很少有字幕组运用专业软件来进行翻译,可能是因为专业软件上手慢、功能太多无法短时间内掌握等问题,使得计算计辅助翻译软件没能在字幕翻译上更好地发挥其坐拥。官方字幕大多由外包公司来完成,这些翻译人员基本上不会使用专业软件来进行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对于字幕翻译来说,最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的功能就在于其强大的翻译记忆功能,翻译记忆功能使曾经翻译过的句子保存在记忆库中,如果拥有大量的翻译语料进入到记忆库中,这时再次调用以前翻译的句子就能极大地缩短再次翻译同样句子耗费的时间,在翻译重复率较高的口语对话时,翻译记忆会大大滴提高翻译效率。除翻译记忆中功能以外,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还可提供段落分割、格式转化和多人共享协同處理等功能。这能使本是单一翻译的任务变成大家共同翻译的项目,这对于术语统一和提高效率有着很大的意义。

在译前,把srt和ass格式转化为txt格式再导入Trados中,把其中的地点、人名、机构名等术语提取出来制作成专用术语,以此来保证前后翻译一致。译中可以反复出现的口语见面对话和日常打招呼用语统一编入一个术语库,在再次翻译此类对话时既可节省大量时间。译后进行校对时,往往是对错别字进行校对,极少有人可以耐着性子对数字和标点进行审校,如果能使用专业软件来进行这些方面的校对会大大提高效率和减少人工校对的工作量。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推广对于影视剧翻译的意义

在翻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善于使用专业的翻译软件对于影视字幕的翻译的效率提高有着很大作用。综合运用术语库的收集和翻译记忆的巧妙运用以及译后校对时善用软件来完成琐碎的重复性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对做到满足大众的需求,又能保证字幕的准确和格式的一一对应。

参考文献:

[1]鲁丹丹.2013.Trados在翻译团队中的应用.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陈青.2008.电影字幕翻译特点及策略分析.电影文学.

篇5:字幕翻译的语境语用维度

字幕翻译的语境语用维度

以巴斯尔・哈蒂姆与伊恩・梅森的三维语篇语境分析模式为框架,结合翻译研究的`功能理论,针对语境的语用维度对译例作描述性分析.认为在字幕翻译中,语境语用维度应该包括“虚拟现实”和现实翻译行为两个层面.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适当地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既是表现微观“虚拟话语”的语用意图,也是服务于译文的宏观功能.辅助译语观众对源语影视作品的理解,是译者选择调整策略的理据之一.

作 者:梁碧滢 Liang Biying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刊 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1)分类号:H315.9关键词:字幕翻译 语境 语用维度 功能

篇6:浅谈字幕翻译中的翻译教学论文

【摘 要】字幕翻译对电影的质量及受欢迎度都有较大的影响。然而中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呢?文章所探究的是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从而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应如何处理不同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字幕翻译;翻译策略;文化因素

近几年,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人们的知识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西方影片的需求逐渐加大,对于字幕翻译的质量需求也不断提升。字幕翻译是东西两种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及文化的转化与交流。那么,在字幕翻译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使影片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呢?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字幕翻译的特点入手,从而得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语言趋于口语化。字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模式,它是口语的简化的书写形式。电影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一般而言,字幕有两种: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后者才是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即在保留原声的情况将剧中人物对白和必要视觉信息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

(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翻译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字幕翻译面临的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时空限制,它并不像书本那样给人以足够的时间,字幕必须与人物对白、动作和画面同步,随着画面的切换,迅速更替的字数必须满足观众的阅读需求,通常一个画面里最多出现两行字幕,每行字幕的字数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因此,译者必须对原对白有很好的掌握及理解,仔细斟酌两种语言的认知、文化差异,对原文信息进行取舍,将那些不能直接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对行文精妙地布局,从而使观众能较好地欣赏电影。

二、字幕翻译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对于应对字幕的翻译策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很多都是相通的。在此,我根据我的.理解,将主要讲述三种翻译策略。

(一)浓缩的翻译策略。浓缩策略一般包括省略和压缩两种。字幕翻译 是受制约的翻译,因为一般从口语对白到文字的转换中,原文就要缩减很多。通常说话速度越快,信息压缩量越大,字幕翻译者需要在对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力的判断的基础上,对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节略。如果根据原文逐字翻译,没有足够的空间,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观众来理解其意思。这样,所译出的字幕就会让观众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干扰欣赏过程,影响效果。因此,字幕翻译应该以简洁明了为翻译标准,才能使译文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化暗含为明示的翻译策略。语言交际活动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但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原文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所暗含的交际内容,往往因不同语言读者认知上的差异而难以被译文读者识别,因此必须将译文读者因语境差异不能从语义内容中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化暗含为明示的翻译方法有很多,如增译、改译、意译、解释、加注等,这些策略都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意思及异国文化。

(三)归化翻译策略。字幕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也是两种文化之间地转化。到目前为止,翻译界有两种主要的处理文化因素的方法,即归化与异化。异化是以源语言为归宿,即将原作者放在第一位;归化是以目的语为归宿,即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在我看来,电影中文化信息的处理,归化的翻译策略应该是主流。

如果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来处理文化因素,那么其翻译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异族文化,这无可厚非。但是,一个翻译作品的好坏是由目标读者来评定的。如果译者采取异化策略,但超出了目标读者的约定水平,从而导致理解上的困难,那又怎可称得上是好的翻译呢?也许有人说,可以用加注、说明等翻译策略来帮助观众进行理解,这对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字幕翻译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更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异化体现了源语言的文化优越性。这种文化优越性可能会导致文化殖民主义。比如,现在英语成为了世界第一语言,几乎每个国家的人都学习英语,在翻译时也以英语国家的文化、思想为准,最终本国的语言甚至文化会慢慢地被代替。这难道不是文化殖民的体现吗?

因此,为了使观众尽快地,以最小的处理来理解演员的对白,翻译最好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另外,作为大众化的娱乐,电影应该照顾大众化的欣赏水平,异化会使很多观众对字幕产生陌生感,会影响电影的受欢迎度。归化策略使用观众所熟悉的思维方式,能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亲切、熟悉的对白,会使电影更快地被更多的观众喜欢,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结语

英语影视剧汉语字幕翻译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加速发展、繁荣我国电影文化市场,这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增进我国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翻译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未来译制片质量,为中国电影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贡献。

篇7:字幕翻译论文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董乐山《》的翻译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18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 19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20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Vague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合作原则视角下对《老友记》中台词的幽默研究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战争留下的伤痛--《太阳照常升起》主要人物对比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及策略研究 A Cultural Analysis of Love in The Joy Luck Club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钱钟书翻译研究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魔戒》中的生态元素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中式英语的潜在价值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On Beautiful Women’s Death in Poe’s Fictions

朱维之《复乐园》译本研究

Hawthorne’s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The Scarlet Letter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52 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构和重构 53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54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 56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 58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59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s of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金色笔记》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论《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生态观

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视角看《喜福会》里中美婚姻观念差异 浅析如何通过英语原版电影学习英语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卖花女》中莉莎人物形象分析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82 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探析 83 McDonald’s Success

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Slog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85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86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87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88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89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90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91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活动研究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 94 95 96 97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98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100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101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

论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的二次创作

跨国企业广告语在中国本土化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104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 107 跨文化交际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10 从《唐顿庄园》看一战对英国庄园经济文化的影响 111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112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 113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14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16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118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119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20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121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22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23 中国菜单的英译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125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礼貌原则视角下萧伯纳《卖花女》人物性格探析 127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1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9 从《培根论人生》分析弗朗西斯•培根的人生观 130 由中国的圣诞节“热”来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及融合 131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132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33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35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36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138 从文化角度谈商标的中英互译 13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140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42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 144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146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48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150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151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152 从精神分析法研究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塞斯的母爱

153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54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155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 156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157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158 双重人格——《化身博士》的启示

159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160 《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

161 从语域和博客语篇角度解读博客传播 162 《白象似的群山》隐含意义解读 163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

164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165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

166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167 英语广告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

168 A Study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169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 170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171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 172 中美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73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74 视听说结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之设想

175 野性的回归--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生存斗争 176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177 从动物习语分析、比较中美文化 178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79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180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 181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182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 183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184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 185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86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文化

187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88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 189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帝国主义

190 现代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从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角度 191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9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93 从《生活大爆炸》分析幽默字幕的翻译

194 《人人都爱雷蒙德》中幽默对话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的研究 195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196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97 Humor and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9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篇8:影视字幕翻译浅析

一、影视字幕翻译实践例析

近年来, 有部分电影作品, 伴随电影的公映, 英文字幕就已经呈现在屏幕上了。对于文化荷载较强的话语, 其中不乏精彩的翻译之例。例如《功夫》影片中, 有一对主人公满脸横肉、肥肥胖胖的包租婆和白日偷看大婶洗澡、惧怕老婆的包租公, 他们的真名居然叫“小龙女”和“杨过”。翻译时, 如果直接以汉语拼音英译西方人体会不出喜剧效果。译者采取了归化策略, 分别译成“Helen of Troy”和“Paris”。Helen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 绝世美人, 而Paris是特洛伊王国的王子。《功夫》在国际影坛的成功, 优秀的字幕翻译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细微之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服饰“旗袍”被英译成“skirt”, 这种翻译即不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 也让西方人费解。如果是以归化为主“dress”随不能确切体现文化内涵却比“skirt”更贴切一些。笔者认为更好的翻译似乎采取异化, 即直接译成“qipao”.因为受众在观影时动用的是视觉和听觉, 那种中国特有的服饰特点通过视觉传输在观众脑海中已经形成影像, 不同于“skirt”和“dress”, 那它就是“qipao”。

二、影视字幕翻译的本质

就本质而言, 字幕翻译是为实现特殊交际目的并且本身也承载着交际和再现交际任务的一种认知活动。影视剧人物、译者和受众 (观众) 三者之间的特殊交际模式如下图所示:

影视剧多以人物对白、动作及表情等展现故事情节、烘托故事主题, 体现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从本质上讲, 译者是以间接交际的形式参与到直接交际活动当中来再现直接交际, 使受众群体对影视剧人物产生有效的间接交际。直接交际能否完全再现?在多大程度上再现?受众群体能否接受接近完全再现直接交际的再现交际?这些问题是妨碍影视翻译出发点的本质问题 (以影视剧为中心, 还是以受众为中心) , 也是影响字幕翻译特点走向的问题。

三、影视翻译的特点

近年来, 研究者们从多侧面多角度对影视翻译特点、策略和技巧等确定研究目标。研究成果已经显现出来, 大多数研究者根据电影本身的作用和影视语言的特点认同影视字幕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的策略。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影视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其中钱绍昌在文章中,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提出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影视翻译应从相辅相成的配音翻译和字幕翻译两方面考虑, 钱先生对影视语言特点的概括比较全面, 但尤其是“聆听性”使读者感到述者仅仅从口语的角度探讨影视语言的特点。在实际情境中即使本土的影视剧在播放时都是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 (字幕) 兼而展限的。大多数研究者根据影视媒体的本身特点认同三种字幕翻译的实际操作:浓缩 (condensation) 、压缩性意译 (reductive paraphrasing) 和删除 (deletion) 等。字幕翻译的特点使其受到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制约。时间是指语言和图像要基本同步, 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也必须考虑;空间是指语言符号在屏幕上的容量。字幕翻译的这两点基本限制因素决定了翻译技术上的经济原则。

四、指导影视字幕翻译的理论

影视作品文化内涵丰富, 这决定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文化对等和文化转换。在影视翻译中, 翻译里所有的翻译障碍都可能出现。戏中人物可能颂诗, 可能引用古文, 可能对春联, 可能讲笑话, 可能说方言等。如何采用变通的方法把不可译性转化成可译性?在什么情况下及怎样运用“零翻译”策略?怎样实现功能对等?归化到什么程度?什么情况下采取必要的异化策略?由于技术上字幕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采用怎样的翻译单位?这些问题的思考必须有理论为归依才能找到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炼出有效的翻译技巧来指导影视翻译的实践。由于影视译者既要“参与”到影视人物的直接交际中, 对交际人物中每一话轮话语以另一种语言重构, 又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第三者接受程度。直接影响译者思考的理论当数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和Sperber与Wilson后来发展的关联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可以概括为“使你所说的话, 在其所发生的阶段, 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合作原则隐含四条准则: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影视剧中人物在交际时无意中受到合作原则和四条准则的支配来交流。译者在“参与”影视人物的直接交际时, 则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有意识地按照或故意违反原则及准则来指导其话语转换。人们观看影视剧是一种特殊的交际, 两者的对话让第三者懂。按照关联理论, 交际涉及两个主要的问题:什么是明说信息?哪些是隐含信息?明说信息与代码模式相关, 隐含信息与推理模式相关。认知环境的互明是人们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要使译语影视受众群体在体验影视人物交流过程中跨越认知环境差异的障碍实现有效的间接交际, 在影视剧和受众群体之间如何营造最佳关联是解决功能对等、归化和异化等问题的关键。

摘要:本文首先以电影《功夫》的字幕翻译为例, 指出影视字幕翻译中确实有问题存在值得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同时文章指出要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就要了解影视剧字幕翻译的本质、影视剧字幕翻译的特点、以及指导影视翻译的理论并加以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影视,字幕,翻译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2].Sperber&Wils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8

上一篇:于田县教育局内部审计办公室职责下一篇:4s店团购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