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生活化教学

2024-05-06

历史生活化教学(共8篇)

篇1:历史生活化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也谈历史教学的生活化

也谈历史教学的生活化

文 魏 兰 魏国丽

摘 要:中学教育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公民接受历史教育、了解祖国的历史主要在中学阶段,其人格的塑造也主要在这个阶段。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仍然存在着不足。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教育;生活化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真正科学的历史教育与教学自然应把“历史”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学习真正服务于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要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而不是远离现实生活,成为单纯的理论说教与僵死的知识记忆。那么,如何实现“历史教育的生活化”?

一、进一步解读、领会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改革标准明确强调,历史教育教学的现实性,历史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将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使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生活常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新方向。

二、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目前仍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学生在学校的历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也是受教育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场地,它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胆打破传统,摒弃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教师仍然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但知识传授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他们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一样,他们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与中心,他们不再只关注知识的记忆与背诵,而更要关注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大胆质疑,体验历史过程;在师生角色的转变中,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现代化。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融入现代化教育技术领域,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进一步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这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总之,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将使课堂变成一个和谐自然、轻松有趣的“生活”一角,是常态化的生活而不再是机械呆板、压抑沉重的“教育”场地。

三、把“日常生活”引入历史教育

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是当代历史课改的一个基本特点,而历史学本来就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和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学问,关键是我们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巧妙地找到二者合适的结合点。比如,故宫与现代民居、君主制与现代选举制、农耕经济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与生活巨变、全球化与我们身边的世界品牌、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文化交流与饮食结构的变化、文明冲突与传统节日的兴衰等。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总是“根植”于历史,而以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总是能“延伸”至现代生活。一种制度、一场战争、一则新闻、一张老照片、一处老屋、一部影视作品、一篇文章、一段人生履历都可能成为某一堂历史课的素材,或用于导入新课,或用于新材料、新情景的设置,或用于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这种把日常生活引入历史教学的做法,既能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生动性,又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使历史学习与其当下的生活产生共鸣,自然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四、从当前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来看,生活化倾向明显加强

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的转型,史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20世纪初由梁启超就倡导史学研究要“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即强调史学的内容要从帝王为中心,转向国民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研究视线从上层转移到下层,这对中国传统的旧史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誉。此后的一百多年来,史学家们为建树这样的新史学进行了诸多努力,但由于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更多地关注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上层建筑、矛盾对抗与阶级斗争等内容,革命史观是最为常见的史学研究视觉,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长期服从于这一要求。强烈的政治性和观念性冲淡了历史的平民色彩,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也日趋教条刻板。

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是历史的基本功用之一,历史发展折射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性的复杂纠葛,学习历史最大的益处就是学习者能够从历史中看懂人性,并看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改进,并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就学科思维能力而言,鉴别真伪、推理判断、说理论证、分析评判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样也是我们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必备素养。反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脱离生活、不能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学科知识无论它有多么丰富、多么广博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这样处理历史教学,并非有意提高历史教学的难度,而是在进行历史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更注重历史教学的现实性、功用性,这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价值所在,我们只是在用新方法、新模式努力回归历史教学的常态。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会一改往昔那种僵死的无用的教学状态,真正回归历史课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价值,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工作与劳动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寿卿。历史题该怎么考。散文百家:杂文,(16)。

[2]牛大勇。中美历史教育的不同。南方周末,(09)。

(作者单位 魏兰:山东省巨野县教育局教研室 魏国丽: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

篇2:历史生活化教学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现在的历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史实教授,而是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对于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做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能力的内化呢?我想,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则是这一切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得以传承的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活化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认定生活即教育,而主张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履行,以求生活之向上与提高的一种教育理论和学说。”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做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机会。并且历史从内容上看,也就是“人”的历史,正是人的生活构成了一部缤纷饱满的人类历史画卷。所以学历史无非就是学习人的生活,那么历史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贴近人类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这同时也是教育智慧的闪现。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的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呢?

一、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

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掌握,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潜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种脱离生活的历史知识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固有的精神智慧与丰富的生命内涵,只能局限于僵化、枯燥、干瘪的教材内容,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就无法给学生以“鉴古知今”的启迪。所以在当代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课《新文化运动》时,我出示了一组关于2005年9月2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组织的全球范围的祭孔盛典的图片和一组关于1914年袁世凯祭孔大典的图片,在两组图片的出示之后,我提出问题:“同样是祭孔,为什么一个受到国人甚至全球的肯定和推崇,而另一个却遭到国人的强烈反对,并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掀起巨大波澜──新文化运动?”不仅由此导入了新课,而且为后面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以及对孔子精神的讨论埋下伏笔。对于在不久前刚刚发生的全球祭孔,同学们明显地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并且知道了孔子不仅是中国的先哲,而且备受世界的推崇与尊敬,都不由地生出一种作为中国人骄傲。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孔子的精神在21世纪有何现实意义?”因为有了前面导入的铺垫,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能把孔子精神放在21世纪和全球的背景之下,得出要发扬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全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在中国坚持“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等等。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去90年的事情的再现上,而且加上了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的新鲜元素,不仅落实了教材上的知识点,1同时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将课本的知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鉴古知今”。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将其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2,贴近学生的学生生活,寻找兴奋点,激活历史教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有一句话说得好:与时代脱节的教师永远不会是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联系实际,就事论事,为教学而教学,历史就变成一堆死知识。李大钊也说过:“历史是死的,但解释是活的,与时俱进的。”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尽力体现时代感,一方面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危险,在对历史的解释中让学生预见到社会和个人的未来任务,理解目前存在的现象。“历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把对人类过去活动的学习和寻求未来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回归生活;适当拓展内容,使历史内容更加丰富,避免教学内容类型的单一化;内容要尽量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以增加历史的现实感。如:在讲到世界大战历史时,可适当联系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在讲到民族关系时,可联系西部大开发;在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惩处贪官污吏内容时,可联系现实政府对腐败现象的整治,对成克杰、胡长清的处理。再如有关家庭关系称谓、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帝王纪年的换算,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饶有生活情趣,我们都可以讲讲,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处理日常生活或使用历史工具的能力,启发他们学会寻找需要的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3、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由于历史学科讲述的内容都是远离现实生活,对中学生来说许多历史问题都是难以理解的。可是历史也无非是一些人的活动,这时,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换位思考,可以很好地做到让学生理解。所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上经常提问:“如果你在当时,你会怎么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在讲解中共“一大”制定我党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时,一般同学们不会认为当时中共的决定会有什么不足。可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还比较幼稚,所以的确对当时中国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动力的分析出现不足。如何让学生能自己找出不足在哪呢?于是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是你处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你觉得我们斗争的对象应该是谁?我们的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你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是把它当作敌人还是朋友?请说明理由。”在经过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之后,很多同学们都认为,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民的斗争对象应该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对于同样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我们不应该把它放在对立面,而应该是联合的对象,应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然后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足呢?”“这是由于中共对于中国国情认识的不足”同学们回答。这样,不仅学生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同时通过学生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对于这一结论印象当然深刻,理解当然透彻。这一难点的突破,又为后面的中共“二大”上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埋下伏笔。又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的第二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一课时,当讲到帝国主义镇压五卅运动的策略时,我就问同学:“如果你是帝国主义,面对工商学联合的这样庞大的统一战线,你要破坏它,镇压它,你会从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学生当中的哪一个环节入手?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说:“资产阶级,因为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有依赖,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通过换位思考,使学生能够置身历史事件中,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能够真正地用心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产生共鸣。

二、追求教学组织形式的生活化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化的学习模式,采用辩论、课堂小品、游戏等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时,关于鸦片走私在中英贸易当中的地位的讲授,如果仅仅是教师用语言来讲述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我是通过请同学表演情景剧的方式来完成的。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道具:几张写有鸦片、生丝、茶叶、药材、呢绒和棉布等字样的卡片和一些看起来象黄金和钻石的彩色塑料球。上课的时候请出两个学生代表,一个扮演中国商人,手中拿着写有生丝、茶叶和药材字样的卡片,而另一个同学扮演英国商人,他手上拿着写有呢绒、棉布和鸦片字样的卡片。我将准备好的彩色塑料球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作为黄金和钻石,让他们想尽办法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把对方黄金和钻石赚进自己的口袋。当然,我也嘱咐那位扮演英国商人的同学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销售手中的“鸦片”。两位同学表演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中国商人手中英国人需要的商品品种多,所以,很快扮演英国商人的同学手中的塑料彩球所剩无几了,这时他“不得不”动用他手中的“鸦片”了。不一会儿的功夫,那位扮演中国商人的同学手中的塑料彩球就没有了,而且还欠下了对方不少“钱”。在整个过程中,在台上表演的同学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奇招百出,而下面观看的同学也是捧腹大笑,兴致盎然。在表演结束之后,同学们都已经能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鸦片走私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英的贸易地位发生变化。通过学生对于平日看过和经历过无数次的商品买卖场景的模仿来再现当年的中英贸易,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产生共鸣。又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七节《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时,就是通过组织一场现场辩论寒来进行该知识点的教学;还有在讲授《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也是通过历史小品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对于发生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事进行加工处理,使历史情景再现于同学们面前,这无疑使原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历史生活化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呈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的基本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录音机、幻灯片、投影仪、电视、计算机及互联网等已呈现在我们眼前,充分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已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要求我们:“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传统课堂上的历史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粉笔和一些教学图片、地图、模型,这些手段提供给学生的是单一的视觉刺激,不利于直观教学,难以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提倡教学手段多样化,尤其是趋向现代化,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将现代信息技术,如: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静态、动态的教学资源展示给学生,提供给学生多种感觉的综合刺激,这样,动静结合,视听并用,图文并茂,声情融合,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中,可剪辑《开国大典》片断;《北伐战争》一课中,可剪辑《大浪淘沙》片断;《共产党员坚持敌后抗战》一课,可剪辑《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片断等。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要本着为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有利于学习的工具,努力尝试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以赋予历史课堂教学一个崭新面貌。

当然,教学手段的生活化也会随教学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可以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即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历史遗址、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等,通过参观考察这种外延式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在生活中的影响。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亲身感悟历史文化的悠久深远和博大精深及深刻的情感教育。因此历史教学要发扬历史教育的功能,就需要历史课堂教学时空的拓展及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链接的重要性,努力创设有利的机会和平台,让历史教学添上现实生活的色彩,增添鲜明的时代感,让历史教学回归生活,从而实现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以上只是我在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出的一些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成熟的想法,在此也希望以后能够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评、指证和帮助。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版

《陶行知教育思想讲稿》 汤翠英主编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 齐健编

《基于活动性、生活性与发展性的历史教学新方法》

篇3:历史教学生活化探讨

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应当基于生活化的理念,从生活化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使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其包涵两个层面:其一,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必要的社会技能,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现实问题;其二,以史为鉴,提高学生的文化与道德素养,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

在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出发,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学习历史、参与活动,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学习目标的达成迈进;再次,教学目标要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容易检测,大而空的目标是虚假无效的;最后,改变传统“以教师为本”的观念,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如设置“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掌握……知识;学生能通过……学会……,从而提高……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拉近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生动性,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上“做文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历史教师可根据所讲知识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时事热点及与现代生活、科技发展、乡土历史等密切相关的资料等对教材进行充实、重组,使教学内容重新变得“有血有肉”,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感。如,在讲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选官制度”时,可联系今天中国的公务员考试;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有关家庭关系称谓、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等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

在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改变那种仅仅拿历史上的“大人物”说事的做法,要注意发掘、利用平民百姓中间或他们感兴趣的,与其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历史现象及历史规律进行阐释。在对著名历史人物进行介绍时,尽量通过一些平凡之事赋予其鲜活“血肉”,而不是简单地给其贴上“政治标签”。此外,应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贯通,真正做到“通古知今”。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知识的构建不能由他人代替完成,学生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进行交互,他们的探究活动及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一定生活场景的支撑。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教师有必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是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一环。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时间久远的人物和事件,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知识经验储备有限等,他们很难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更为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也难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感同身受,真正理解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关系和意义。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懂,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准备一些道具,上课时让学生通过情景剧表演展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西贸易往来、虎门销烟等场景,则可以加深他们对这一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又如,在讲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置美国总统、参议院议长、联邦法院大法官等美国领导人答记者问的情境。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其目的在于将现实生活与历史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呈现形式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利用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其二,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方式为载体进行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旅行策划;其三,引导学生从所学内容出发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其四,利用多媒体播放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此外,也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讲座,带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

篇4:浅析历史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历史;生活化;教学

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人类的政治等很多方面,新课改以前的教科书内容较为枯燥单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不够密切。然而新课改以后,历史教科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编教科书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一变化应引起历史教师的重视,这些新增内容也值得历史教师好好研究、好好挖掘。因此,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就成为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历史生活化教学方法单一

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加上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在评价方法上,教师除了采用考试的办法外,还可以采用观察、档案袋等形式。在评价内容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外,还应关注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采用考试这一种方法,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然过分看重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现在部分教师却对学生的想法、兴趣、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缺乏了解。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某些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又如部分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等等。因此,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教师不能够准确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是超出自己备课范围的问题难以作出明确回答。

2.历史生活化实施困境

同大多数学科教学一样,在历史课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同样面临很多困境,而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在历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最难打破的就是已经存在的教学束缚,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基本很难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思维,把历史学科生活化,会让很多家长认为历史教师没有把课程看得很重要,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为此历史学科的生活化教学实施起来面临着家长的“唯分数论”“成绩为王”这样的困局,孩子在学习历史知识中还是要以背诵为主,教师轻易也不敢把历史知识融入生活占用课堂上面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这的确是当前教学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在固有的教学理念的支配下,导致这样的生活化创新教学进展不下去,同时又让很多孩子失去历史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也就难以实施,最后,历史学科的生活化教学也同其它学科的生活化教学一样,成为了一种难以开展的教学困境,让很多想要改革的教师难以进展。

二、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为教师,只有把历史生活化当做是习惯,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成效。

1.教师方面

历史教学,教师要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要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接收历史知识,记住历史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爱上历史、渴望了解历史,特别是我们国家几千年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想要传承发展下去,就必须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祖国的一切历史人文,教师把自己已有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体会历史人物带给他们的感染力,这些教学经验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历史联系生活的事迹,同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课程的授课前,教师自身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充分想到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对这节历史知识的所思所想,比如学生对这节课程中所涉及的人物是否熟悉,是否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否了解他们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是否具有国家影响力等等,准备好了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引领学生来上课,来共同探索,还可以在课程后半程主动提出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这些任务的何种性格,将课程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将历史融入生活,建构生活化的历史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塑造完美人格。

2.素材方面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科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增加了许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就为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教师要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仅凭教科书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挖掘生活中的历史教育教材,建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连接点。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钻研,就能找到合适的生活化教学内容。例如,日常生活食物:同学们常见的核桃(胡桃)、葡萄、石榴、胡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等,都是张骞出使西域引种的植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是明朝引进的农作物。

3.课堂方面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并不仅仅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做,在体验中学。当然课堂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历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的真实感。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必须考虑周全,准确把握,包括时间、主题、形式等,避免流于形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历史活动给学生带来的真实感。

正所谓,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归宿,因此,在历史生活化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国外国内的形势,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充分的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货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西岳、刘学芝著.基于生命——课堂生活重建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金婉璐.浅谈生活化教学[J].时代教育,2013

篇5: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知识的体现,再用获得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初中历史老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善于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有效方法

历史,是一门需要极强兴趣的学科,由于很多教师只注重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课本内容的理解,导致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忽略。但新课程改革以教学生活化为论点,历史教学是能很好地与生活相结合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中,很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学习历史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忽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及对学生价值观、情感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开展[1]。新课程的发展理念是关心学生真正的内心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学会生存,并将学习作为乐趣。在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相匹配,力求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2.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2.1促进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目前,对初中生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过于注重知识单方面的灌输,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良好培养。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分析、获取并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2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具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当历史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况背道而驰时,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无味的心理,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上一定的生活化内容,就会使学生有种熟悉感,激发对历史教学知识的联想,自然而然地对历史的兴趣就有所提升。

2.3强化学生观察视角

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能很好地弥补初中生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在社会与学生之间充当桥梁角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认识,而且能通过历史了解社会,二者之间有紧密联系,并使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3.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3.1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就要善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运用问题情境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课堂融入生活化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历史人物?然后通过结合当时的人物背景进行角色扮演,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强化和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3.2导入生活化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内容是直接相联系的,所以在课堂中细化导入环节比较关键。让学生贴近生活、巧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让学生改变以往学习历史的懒惰、随意、无所谓的消极心态,积极进入有趣、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时,可以从学生关注时尚音乐方面着手,周杰伦的《青花瓷》是众多学生喜爱的歌曲,教师可采用这首流行歌导入,抛出问题:宋代景德镇瓷业有怎样的辉煌历史?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就激发出来,课堂也因此而活跃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内化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3.3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探索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3]。利用历史课程是过去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的特殊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与历史中产生共鸣,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吸引力。比如在学习蒙古族文化时,教师可以把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都详细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对比发现历史其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促进自己的观点、知识及态度的形成。

4.结语

生活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来源。要实现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历史教师就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良福.初中历史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5(11):412-413.

[2]王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02(8):111-112.

篇6: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张艳

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学过程,结果是教学失去活力,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学生手中薄薄的几本教材,居然囊括了古今中外五千年的历史。教材里只有气吞万里的宏观历史,没有鲜活生动的微观历史。以选修一为例,其中涉及到的改革人物基本上古今中外王侯将相,而且都是成功改革的历史。历史教学的好不好评价只局限于一份100分的试卷,实施历史教学的目的沦落于应付高考。所以在历史课上,老师宣之昭昭,学生听之昏昏。这完全背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2可能性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2006年秋季新课程正式在安徽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能力,并能学以致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引进,标准化课堂的建立,这也为我们创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准备了物质条件。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我在这个理念引导下,我对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实践尝试与探索。

二、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与探索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中来,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我们只有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

2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接受知识影响很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的话就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生活化的语言需要教师恰当的将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百家讲坛中的袁腾飞在讲解内阁和丞相的区别时候,做了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把皇帝、丞相和内阁大臣分别比喻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秘书。在一个公司里董事长具有最终决策权,总经理拥有一定的策划决策权,而董事长的秘书看上去十分的威风,但要始终听从于董事长。这些关系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丞相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大臣,对皇帝有一定的约力。内阁是内侍机构,对皇帝没有约束力。学生进而对书本上这些句子就很容易明白。再则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从明清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并走向衰落。

3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史论一直都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的反映” 是贯穿整个必修三的一条史论,也是常常运用于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我在阐释这条原理时我就设计了两个个问题。为什么上海会出姚明,而明光就出不了呢?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会有姚明,文革时期出不了呢?我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时,到宋代史部分我给学生编成了一个历史讨论剧《宋太祖赵匡胤睡不着觉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1、初登皇位的赵匡胤要对付哪几种人?

2、哪些人是赵匡胤可以利用的人?

3、分析赵匡胤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利弊,后人又是如何解决其弊端的? 学生们化身成宋太祖赵匡胤,在热烈的讨论中,把散见于必修和选修部分的宋史有机串联起来,深化了学习。4教学手段生活化

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粉笔加黑板。虽然老师口若悬河,但是学生反映平平。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感受。习主席开启了“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梦”也成为今年高考的热门考点。什么是中国梦?在“中国梦“这个热点中囊括了高中历史的哪些知识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抽空给学生播放了一部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大国崛起》。在这部记录片中涉及很多我们教材上涉及的知识点,同时每个大国的崛起至少可以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学生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学史绝非是简单的背诵,也绝非是仅仅应付高考,学习历史的目的以及历史本身的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学生。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5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关注。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其求知欲特别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时间限制,接触面比较小,对于国际国内社会热点虽然关注,但是往往了解的内容有限,这样就使得历史教学与现实有了结合的空间,教师应该通过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的结合,使历史教学走进生活,更加与现实贴近,这样有利于使历史教学增强趣味性。我要求学生遇到热点问题,要不自觉的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原因,提炼特点,总结影响。2013年彭丽媛女士随习近平主席出访并在南非做演讲,这件事情我曾让学生探讨如果你是出题者你会从哪些角度来出题目考察。学生发言踊跃。有人说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角度,有人说从妇女解放角度,有人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角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体会到学史的乐趣。

6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广大历史老师越来越注重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历史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这是不可以轻视的。戏说历史、穿越是影视中的常见题材,其中有些剧情和教材相印证,更多的剧情纯属编者不负责的胡扯,学生是分辨不出来的。学生在观赏电视剧的时候更多关注剧情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帅不帅,很少去想为什么会这样。有次上完宋史后针对《少年包青天》剧情,我设计如下问题:

1、包青天为民伸冤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包青天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呢?

2、在宋代会不会出现“小蜻蜓”这样的人物?

3、包青天在当时担任什么官职,他有什么权限呢?

篇7:历史生活化教学

从2008年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的命题看,全国Ⅰ卷中,其中12道历史选择(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几乎全涉及到历史史料的考查,如全国Ⅰ卷17题.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第18题“新中国的诞生”,均考查学生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全国Ⅰ卷第37题“科举制”,第39题“清朝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全国Ⅱ卷第19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考查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以及解释、分析信息的能力;全国Ⅱ卷第37题“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第39题“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等,主要考查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解释、分析信息的能力,恰当地运用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能力,以及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客观地评价事实的能力。阅读历史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既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是高考命题方向和选拔人才的需要。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教学,以达到活化历史教学和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目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巧用史料,才能达到活化历史教学和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史料巧设问题

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穿插、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史料,如人教版必修(1-3)和选修(1-6)高中历史教材中,每册选用的图文资料约有几百条幅之多,其中包括文字史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表格图示等。这些资料与教材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或是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或与历史知识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或是对历史知识的诠释和展拓,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学时如果置之不理或只是简单地要学生看一看、读一读,就会使史料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尽量挖掘其内涵,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增加思维含量,启发、诱导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把平铺直叙的结论教学变成跌宕起伏、疑难重重的探求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高一历史(必修1)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节中,在分析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有何特点时,学思之窗中有则小故事就可以利用。教学中,可利用这条材料设计思考题:(1)秦始皇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的原因是什么?(2)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3)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有何特点?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生自然得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特点: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职责、权利、地位相互配合彼此牵制;臣议君决减少失误;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等。

二、巧妙补充教材外的史料激趣探疑

由于篇幅所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恰当补充史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课堂上补充的史料一般有如下几种: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史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证明: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更加敏捷。历史具有过去性,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可以化无形的历史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的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再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讲历史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风雷”一目时,教师首先准备一张邮票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说明这是1989年发行的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邮票,请同学们观察这张纪念邮票的设计有何特点。学生立即集中了注意力,好奇地回答:“卷了一个角。”师问:“这有何含义?”学生恍然大悟:“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师因势利导:“五四运动为什么会发生?过程如何?为什么说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下课后,我将把这枚邮票送给发言最积极、最有见解的同学做奖品。”如此引入新课,新颖别致,先声夺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史料

不言而喻,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去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其中,善用史料教学就是有效方法之一。

如在讲述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引入:材料1一九二五年毛泽东同志在他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材料2可出示高中语文课本鲁迅的小说《药》中部分表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的情节。让学生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材料,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重点难点也就自然就突破了。同样的道理,在讲授“春秋战国百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两税法等赋税制度的改革”、“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适当补充原始史料,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事半功倍之效。

3.提供史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的史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考古的新发现,史学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新观点。中学历史教材毕竟不能年年更新,同历史研究的进展不可能完全同步,于是,出现了教材相对滞后的状况。有的史学新成果虽然出现于教材,也只有蜻蜓点水式的结论,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面对这些情形,最好的做法是在课堂上适当引用史学新成果、新观点进行补救。比如在讲述戊戌变法的性质时,可向学生介绍两种观点: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前者是教材中的传统提法,后者是史学界的新观点,其实这两种观点均有道理。这样,可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提供新的视角,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化教学内容,引导质疑创新。

4.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时政热点和乡土史料

时政热点问题,鲜活度高,现实感强,能缩短历史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乡土历史因发生在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让学生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这两类史料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比如讲述鸦片战争时提及我们湘西凤凰籍总兵级人物郑国鸿,是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攻占的第一块领土劫后余生的守土军官,是鸦片战争全过程中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激烈的定海保卫战的捐躯者,是被整个中华民族公认的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近代第一批民族英雄。郑国鸿在鸦片战争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这种突出地位,使得他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湘西凤凰这一狭小的地域,成为在全国范围里极有知名度的人物。以至于人们一提及鸦片战争就会联想到郑国鸿,一提起郑国鸿就要想到湘西凤凰。因此,凤凰这座美丽小城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结下了不解之缘。课堂上适当引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三、合理布置史料作业研习提升

教材上、课堂上、练习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前呈现的史料都没有区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史料,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显得很有必要,如:

(1)选择《资治通鉴》中你最喜欢的一篇阅读,写出阅读体会。

(2)阅读《三国志》中《魏书-武帝纪》及裴松之注中有关曹操的材料,结合小说及电视剧《三国演义》,分析讨论小说、野史中的人物形象与正史记载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3)洋务运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或拿破仑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请引用史料作答。

诸如此类的作业,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求学生要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选读史书,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主动去获取信息、发掘信息、归纳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自觉、主动研习史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严格遵守史料教学的原则操作运行

巧用史料教学,能有效活化历史课堂。如何使史料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是一门上课的艺术,最好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客观性原则。正如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史料是从某一角度对历史的再现,是历史客观性的依据和实证。课堂教学使用的史料必须真实客观可靠,这是体现历史学科科学性的坚实基础。所以,选择史料最好是可信度强的原始材料、第一手资料,一般情况下还应该注明出处。把野史趣闻当正史材料运用是史料教学的大忌。

(2)趣味性原则。由于历史知识本身具有既往性的特点,加上中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难免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课堂教学中补充一些趣味性强的史料,往往可以受到很好的效果。

(3)关联性原则。课堂中史料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史料的运用一旦与教学内容脱节,与教学目的无关,在学生的历史理解或历史解释的活动里不起作用,不能引发任何探究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机械式的演练,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切忌堆砌史料,生搬硬套,哗众取宠。

(4)适度性原则。运用补充史料的量要适度。在历史教学中,教学任务本身比较繁重,如果一味地补充史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的分析讲解,会增加学生负担,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甚至是适得其反。

(5)渐进性原则。史料的解析,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现代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因此,史料的选用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史料教学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年级学生运用的史料应该有不同的要求。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的、简易的史料;高三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和稍难的史料。

篇8: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探究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长卷,历史学习既是了解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也是探究发展规律、渗透思想教育的过程,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较好地适应了人脑思维规律,满足了学生对新奇事物探究的欲望,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教学内容生动程度。将复杂的历史史实与生活感知结合起来,需要补充大量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圈有交集,或是与家庭成员之间有交集的内容,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程度,让历史教材更具立体性效果。二是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枯燥的历史知识点相比,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相比,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在学习难度上有所降低,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三是深化了历史课堂教学成效。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教学情境,保证了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与热烈互动,使整个历史课堂呈现出民主包容和开放的良好态势,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生活化理念,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认真回顾,统筹兼顾和协调各项要素,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形式与空间生活化方面,应当创新思路、做出成效。

(1)推动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翻开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是历史人物的描述,都比较简短精练,难以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可以有效增强教学内容形象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让学生关注“全国军民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全国各地人员财产损失是多少”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所产生的震撼效应及吸引力都不够高。有的教师在生活化处理上动脑筋,补充了本地区抗战中的大量历史信息,有抗日英雄的先进事迹,有军民抗战支前的珍贵照片,有地方游击队坚持敌后抗战的史料等等,这样的教学补充材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大的帮助,而且让学生深刻认识了日本侵华战争对我国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我国军民在抗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使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渗透的效果也更为有效。可见,教材内容生活化能够对历史教学活动起到润色丰满的效果,是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动力。

(2)推动历史教学形式生活化。走进高中历史课堂,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授过程,教学形式较单一,缺少生动的因子,不利于教学氛围的活跃和教学互动的深入。运用生活化的模式创设情境,模拟开展各类探讨研究活动,以及组织主题活动,能够对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促进作用。例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事先要求每一位学生针对自己家庭及亲戚的家庭开展调查,以近几十年来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发生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家庭生活条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家庭中的变化,有内容可说,也有深度和广度。从自行车、摩托车到现在的小汽车,从电报、固定电话到模拟信号手机,直到现在的智能可视频手机,学生的讲述描绘了一幅社会在进步、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的画卷,对社会的进步感知更为直接。可见,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创设一种更加轻松自如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增强了理解的效果,学习氛围也非常融洽。

(3)推动历史教学空间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充分拓展教学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历史教学,更多时候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开展研究分析,在生活化的空间之中进行感悟和理解。有经验的高中历史教师都会在教学活动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课外时间进行拓展延伸,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相关内容。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学中,除了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与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拟订研究计划并开展资料搜集活动,对当前科技发展的成果,特别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智能家电技术、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科研成果等,开展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开展类似内容的研究,在生活化的氛围与空间里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三、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发展历程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传授与能力水平的培养的过程。高中历史教材普遍存在重科学性、严谨性,忽视生动性,生活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对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理解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活化理念与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运用和推广价值,广大历史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全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历史教学。

摘要:运用生活化路径推动历史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生动程度,提升教学的形象性和深刻性。文章从推动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推动历史教学形式生活化、推动历史教学空间生活化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上一篇:农村学校发展校园足球下一篇:XX年大学生暑假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