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2024-05-06

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精选8篇)

篇1: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作为吉林大学中文系的留学生,我有幸拜读了木斋老师的《历史的化石》这本书。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次也没听过“知青”这个词,当然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通过木斋老师的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我不仅知道了“知青”就是“知识青年”的意思,也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历史。历史中的文化大革命原来对中国当时的青年竟有如此大的影响!“知识青年”这个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名词也在我的世界中逐渐熟悉。这本自传体的著作,以木斋老师讲述了他从17岁下乡到32岁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之间的传奇经历。木斋老师于1968年,才17岁,初中二年级,即于八月份自北京远赴内蒙古插队,后曾转迁于当地和平学校教书,1976年分配到煤矿工作,实际上仍然维持知青身份,一直延续到198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前后竟有15年之久。期间经历了无数的人生坎坷。读这本书时,跟随着书中附着的照片,仿佛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幅木斋老师的人生画卷,经历了各种磨难与欢乐,凭借着坚韧的性格和强烈的奋斗意识,木斋老师并没有丧失信心和热情,一个人在顺境中保有希望并不可贵,在逆境挫折中仍不失前进的信心才更坚强。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鼓舞和激励,我懂得如何坚持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木斋先生的亲身经历,更是一种对读者精神上的启迪,以后一有时间我就会拿起这本书品味其中的精神激励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读完了这本《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

知青下乡的命运,梦断龙门的失落,在人生的低谷,木斋先生没有放弃希望,坚韧的执着的追求,才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考取研究生,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意的人生是木斋老师的追求,奋斗的人生是木斋老师的写照。木斋老师的人生奋斗史也是一部参考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并走好我们的人生之路。

这本书内容中下篇〈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所有的人在于人生是最重要的选择。

在我的生活中最困难的事和时期,在我的生活中最高兴的事和时期,在我的生活中最高兴的事和时期。读完了以后我深信艰苦的年代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那痛苦的回忆.想想我的生活,我似乎已经错过了许许多多诗意的时刻,我为今天可以自由求学,追求当一个知识青年而深感幸福。在感动的瞬间,在忧伤的夜晚,我若选择做一个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心中的感情,也许会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收获。还有默默的沉思。很了解全部,只能略见一斑。但是慢慢读完以后对于认识您了。写这样的是不好意思。还有一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篇2: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今年9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打破其高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所创下的“63年216天”的统治记录,成为“英国历史上统治最久的君主”。现年89岁的英女王于1952年继位,1953年参加加冕典礼。至今,她已担任超过63年的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18岁即登基为英国女王,于83岁逝世。

【珍贵照片】

为表示庆祝,9月9日当天,爱丁堡荷里路德宫里将举办展览。而展览的照片记录下了英女王继位以来的足迹。

当女王还是一个小公举。

英女王的第一张官方照片是在1952年继位三周后拍下的黑白照。

随后是1953年女王在加冕当天的肖像,照片中她只有27岁。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王子菲利浦结婚。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

近几年,英女王留下了更多照片。

2006年,女王被拍下正用缰绳拉着一对苏格兰高地马,这也显示了她对马儿的喜爱。据悉,英女王养了许多小马及赛马。

2010年的一张照片则显示了女王的威严。照片中,女王正穿着蓟色长袍,站立在巴尔莫勒尔庄园的欧石南花丛中。

2012年,摄影师考尔德记录下女王在书桌前工作时的一张照片。

今年6月,女王在温莎的嘉德勋章授勋仪式上的灿烂笑容再次被摄影师记录下。

【纪念瓷器】

一起展览的还有一套专为这次活动设计的纪念瓷器。这套“蓝与金”瓷器的设计灵感源于英女王1953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加冕仪式。每个瓷器都包含英国皇室盾徽,并且装饰有“伊丽莎白女王陛下-统治我们最久的君主”的英文字样。

专为庆祝女王成为“最长待机君主”而设计的瓷杯与瓷盘。

【庆祝活动】

庆祝当天,一场野餐活动将在很少开放的温莎宫举办,活动中还会播放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此外,相关的庆祝活动还包括9月12日在白金汉宫举办的一系列小活动,例如故事分享、制作皇冠还有艺术创作活动等,以及9月19日在荷里路德宫进行的皇室家庭活动。

篇3:浅谈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

中国民族音乐的成绩是经过中国音乐家们近百年的积淀和探索创作出来的, 在无边的音乐艺术大海里, 中国的音乐家门完美的完成了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任何一个音乐家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之前, 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成长、发展轨迹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萌芽和发展阶段

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元任在国外就读大学时, 以我国传统曲调为主旋律改编的一首《花八板与湘江浪》, 预示着键盘音乐创作在我国已经启蒙, 其在1915年又创作一首《和平进行曲》, 这首曲子以乐曲完整、曲调流畅, 为我国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然而, 虽然这首曲子在我国早期音乐的探索旅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具有价值。但是, 由于这首曲子属于典型的欧式大调, 并没有体现出特有的中国特色。

以上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在我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上, 处于刚刚探索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作曲难免会显得幼稚不成熟, 或者不理想的情况。但是, 作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 就不得不钦佩那一代中国钢琴曲作曲家的勇气和贡献, 对整个现代中国音乐的新创作都有重要启示。

二、第二阶段

钢琴音乐作品的第二阶段为趋于成熟的阶段, 这一时期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这一时期, 杰出的代表作曲家有贺绿汀、江宝仙、陈田鹤、冼星海等。

当时有很多的作品被创作出来, 其中, 某些作品不但确立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道路, 而且对以后的中国钢琴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代表性质的作品主要有:《牧童短笛》《摇篮曲》《摇篮曲》《牧童之乐》《C小调变奏曲》《序曲》和《哈萨克舞曲三首》等。

其中, 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 成功地将中国旋律与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极具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创造了中国式的优美清新的田园风格。

另一首较有代表性的钢琴曲有瞿淮创作的作品——《花鼓》。此乐曲曲调流畅、结构严谨、生活气息浓厚, 全曲贯穿着锣鼓节奏, 民间音乐风格鲜明, 是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息的成功之作。此乐曲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欢乐的第一主题, 以民间小调《茉莉花》的音调变化发展为第二主题进行创作。

三、第三阶段

钢琴作曲的第三阶段为新中国初步繁荣阶段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 我国从事钢琴作曲创作的人数发生了巨大变化, 呈现出初步繁荣的形式, 钢琴曲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也都有了飞速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以及“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激励下, 很多作曲家的创作激情与热情被大大激发了出来, 创作热情高涨, 国内钢琴作品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时期, 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格调清新, 形式、体裁多样的作品。

在这个阶段, 儿童创作钢琴曲露出端倪, 丁善德先生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极具代表性, 他开创了儿童创作钢琴曲的先河。他的作曲以独特的调式、巧妙的变化音、得到人们的喜爱, 作品中带有的浓郁新疆风情的复合节奏, 让人们充满向往之情。

这个阶段, 钢琴作曲家在创作技法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其创作技法虽大都引用民间曲调配以织体及多变的节奏型, 对位法、对比式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 对和声的民族化有较多新的探索。以上创作方式较之以前的钢琴作品而言, 创作技巧更为丰富了, 满足了更为广大的听众力需求, 审美情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一时期, 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题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其取材广泛而风格多样, 并且内容丰富、新颖、群众化, 感情纯朴、充满乐观向上, 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精神风貌。

四、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为改革开放探索阶段。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热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使得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起来, 得以跟世界各国实现其文化交流, 这给中国的音乐事业带来了空前的生机。

在这个阶段, 世界上许多优秀的钢琴家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空前活跃起来, 涌现出一批采用新技法创作的新作品, 由此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追求调式音阶与无调性因素相结合的:如老一辈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创作的《儿童钢琴曲八首》 (作品28) 《小序曲与赋格四首》 (作品29) 《小奏鸣曲》 (作品32) 《前奏曲六首》 (作品34) , 这些作品既保持了一定的传统, 又加入新音响组织与色彩变化的独创性钢琴曲。

这一时期, 中国作曲家的钢琴写作技巧的主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 题材体裁多元化、形式风格多元化、审美趣味多元化、技术技巧多元化, 这些多元化的现代音乐创作作品, 奠定了中国钢琴音乐新的里程碑, 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80年代以后, 受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强烈的影响, 我国当代作曲家们运用十二音序列、多调性、无调性等各种音乐流派及其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 打破了原有传统的曲式结构形式。如汪立三创作的钢琴曲《他山集》的《梦天》中开始采用多调性音块、十二音等技法, 明确地表现出汪立三先生的探索意识;陈铭志创作的《钢琴小品八首》成功地把十二音技法与民族音乐思维结合起来;高为杰创作的《秋野》强调调式体系半音化, 音响具有“新印象主义”的特点。

五、总结

对于我国钢琴史的发展历程, 是一个长河, 作为一名中国的从事钢琴事业的人来说, 我们不能自卑, 也不能自豪。希望我们能着眼于世界的舞台, 理性的认清中国钢琴音乐在整个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笔者相信我们中国人可以演奏好钢琴乐曲、可以创作出更加优质的钢琴曲调。但是, 我们还不能说钢琴乐曲已经实现了中国化, 笔者以为, 钢琴的中国化最根本的体现只能是整个世界上存在大量的、高水准的由中国钢琴家创作出来的优质曲子, 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

[2]孙继南, 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童道锦, 孙明珠.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4: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走进大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节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有心,你会常常听到一阵阵古意斑斓的音乐,从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白族本主庙、文昌宫,甚至是白族庭院、节日舞台上飘然而来。那音乐时而庄严,时而静肃,时而激越,时而飘逸,时而柔婉,时而轻曼,时而悠扬,时而舒缓。渐渐地,你的心灵深处一种飘飘欲仙的超脱感,神秘感,净化感便油然而生。那感觉仿佛就象置身于遥远的古代,沐浴在唐风宋雨之中,让人久久回不过神来。这种音乐其实就是具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大理盛传的、被音乐界称为“世纪末元音”、“广陵绝响”的中华民族音乐瑰宝——大理洞经古乐。

据考证,大理洞经古乐,肇始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故又称南诏古乐),产生、形成于元末明初。历史上最早的洞经会是元大德至至大年间(公元1297——1311年)成立于大理苍山中和峰玉皇阁的道源社和段府的华云社。到了明嘉靖年间,四川新都状元杨慎与白族文学家李元阳、赵雪屏等又分别在大理、下关成立了叶榆社和三元社两个洞经音乐组织。从而使大理洞经音乐真正走向了民间,并广泛流传到了周边地区。丽江的“纳西古乐”就是在这一时期从大理传播过去并与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融合演变而成的。故学术界一直认为大理洞经古乐是“纳西古乐”真正的本源。就连丽江大研古乐会会长宣科先生,在1999年大理南诏古乐学会成立大会上也坦言,“纳西古乐”是明朝时期从大理传到丽江的。

大理洞经古乐保存完整,音乐内容丰富,音乐形式多样。就内容来说,主要吸纳了道教音乐、儒教音乐、唐宋音乐、南诏大理国宫廷音乐、龟兹乐、佛教音乐、南北曲、江南丝竹及各种大理文人雅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等十多种音乐成分。就其形式上来说,又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有领唱和伴唱两种,演唱时有两种乐队伴奏,一种是丝竹乐,一种是吹打乐;器乐部分则分为大乐曲牌、细乐曲牌和锣鼓曲牌三类。而且大理洞经古乐的曲牌十分丰富。据统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独立成套的各类曲牌多达1000余首,其中有表示开经威仪的《三通鼓》;有虔诚请圣的《诗章》、《南洋洲》等唐宋宫廷音乐;有来自唐宋诗词、江南丝竹的《小桃红》、《浪淘沙》、《越调》、《朝天子》、《甘州歌》等;有见于南北曲的《十样锦》、《清和颂》、《一江风》、《山坡羊》等,有来自域外的《龟兹乐》;有见于南诏时期的《南诏奉圣乐》、《诏王操戈》等,也有歌颂孔子、元始天尊的《孔子歌》、《元皇赞》;有道教音乐中的《十供养》、《玉皇赞》;有大理文人雅乐《五华晓钟》、《点苍叠翠》和大理民族民间音乐《蜜蜂过江》、《酸辣子》等等。这些曲牌在长期的演奏中有机结合,既形成了大理洞经古乐古朴典雅、庄严崇高、礼乐兴邦、教化育人的独特主题,又形成了柔美清正、飘逸悠扬、超凡脱俗、若空谷之风、天外之响的艺术风格。是一种既有道教音乐的飘逸,宫廷音乐的典雅,江南丝竹的柔美,儒教音乐的浑厚,又有各种民族民间音乐风韵的独特民族民间音乐品种。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2年,作为洞经古乐的发源地,大理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洞经古乐民间艺术之乡”。

篇5:音乐生活化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幼儿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但长期以来,幼儿园节奏活动往往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脱离,幼儿大多在教师灌输式、机械的教学中进行节奏技能的训练。幼儿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为了解决上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园节奏活动进行生活化尝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园健全人格的形成。音乐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因此,音乐具有教育功能,是开启儿童智能的另一把金钥匙。有音乐伴随的人生是幸福的,有音乐伴随的童年是幸福的。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节奏与旋律。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节奏,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而节奏的感觉又完全依赖于运动,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认识音乐,驾驭音乐的基础,节奏能够反映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实施中,教师较多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使幼儿在整个音乐活动中缺乏自我探索、感知音乐的能力,而是多于模仿,被动接受老师所灌输的音乐知识,使幼儿音乐素养得不到提高。提高幼儿音乐素质,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节奏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表现音乐既有即兴性,又有独造性。怎样从节奏感培养入手,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我们音乐教研组决定以此为课题内容进行研究。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关键年龄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节奏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因此,在幼儿园内进行音乐节奏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及理解、领悟音乐节奏的元素是尤为重要。

我们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出符合我园实际的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方式方法,让幼儿真正体验音乐节奏、喜欢节奏、表现节奏,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理解、领悟音乐节奏元素并且提高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建构孩子终身发展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升我园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教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会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小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在音乐节奏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妙、理解音乐节奏、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表现能力。

2.通过音乐节奏教学实践探索中班节奏教学的有效方法、策略。3.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二)培养内容

1.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孩子倾听的兴趣,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2.在音乐活动中,即唱歌、律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等,培养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节拍。培养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头、手、脚及身体其它的部位来感知音乐节奏,并且运用小乐器、自制乐器学习打击乐。

3.根据幼儿园中班幼儿的特点和已有经验,设计符合我园实际的系列音乐节奏活动内容。

4.探索幼儿园节奏活动中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指导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了解我园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现状,对比前人的研究,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探索幼儿园节奏活动中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指导策略,设计符合我园实际的系列音乐节奏活动内容。

3、总结阶段,主要采取经验总结法,把不同阶段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5月——6月)

1、深入了解本园中班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情况。

2、学习、查阅相关的幼儿音乐教育方面的书籍、资料,如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丛书”、“许卓娅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幼儿的音乐素质与能力训练”等等,拟写研究计划。

3、培养幼儿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孩子倾听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3年4月)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发现、感知节奏,理解、喜爱节奏。在音乐活动中,即唱歌、律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等,培养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节拍。培养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头、手、脚及身体其它的部位来感知音乐节奏。

2、运用小乐器、自制乐器学习打击乐,让幼儿用多种表现形式表现节奏。

3、结合各类可利用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设计系列音乐节奏活动内容。

4、撰写专题小结、教学案例、论文。

(三)整理阶段:(2013年3月—5月)

整理相关活动资料、照片、教案,撰写教案集、研究报告。

技术路线:本课题遵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技术路线,以完成研究目标和内容。

六、研究成果

(一)、创设充满音乐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陈鹤琴先生提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有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和精神引起共鸣共感,而表现美好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和谐,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而养成统一性。因此,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去,是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和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是儿童生活音乐化。”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节奏活动贯穿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儿童倾听习惯,以促进良好节奏感的形成。艺术审美活动本身来自生活又复归生活。那么幼儿的节奏活动也是如此。幼儿的节奏活动时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还必须为幼儿创造充满节奏的生活环境。第一,创设富有音乐节奏氛围的日常生活环境。

我们在活动室里播放优美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既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同时起到安定幼儿情绪的作用。让幼儿置身于音乐的环境之中,帮助他们提高对节奏的感受能力。为节奏活动中创造性的发挥打下基础。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温馨、优美的良好环境,形成一种宽容、和谐、富有弹性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氛围,对于幼儿来说是对其个性和健康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于是,我们把音乐节奏活动那个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创设一个充满积极、优美、温馨的音乐学习氛围。

我们选择轻快地儿童乐曲作为晨间入园的乐曲,让美妙的乐曲伴随着孩子们开始新的一天。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适时地穿插了音乐元素,餐前餐后我们和孩子一起随音乐拍击身体进行节奏练习,并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锻炼幼儿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播放固定音乐的形式来代替教师的某些指令,在结束游戏、收拾玩具时音乐提示幼儿,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习惯。

在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衔接中,让儿童倾听不同的节奏型,不仅能培养其对节奏的感受能力,而且激发了其愉快的情绪,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常规意识。如:利用餐前准备的时间进行身体节奏训练、创编小律动、认识并学习使用一些小乐器,倾听音乐中的节奏等。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听力是幼儿学习节奏的基本要素,于是我们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给孩子进行听力游戏,让幼儿进行短乐句节奏的模仿练习,帮助孩子提高对节奏的感知能力。第二,结合具体的节奏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游戏环境。

为了让幼儿能够有更多地接触节奏活动的机会,我们将节奏活动中常用的打击乐器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并且筛选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加工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的选择进行节奏活动。在音乐和表演区中我们投放了幼儿常用的打击乐器,供幼儿自由探索。在幼儿对于打击乐器的音色有了一定得认识的基础上,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勺子、玻璃瓶、雨花石等作为乐器,进行节奏活动。我们还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制作成半成品的乐器,让幼儿自己尝试加工创造,进行节奏活动。幼儿与教师一同探索结合打击乐器的音色,将废旧的物品制作成乐器。将平时教学活动中的节奏图谱放入区角,孩子们自己会邀请伙伴来进行演奏,甚至有的孩子自己指挥;此外,在提供音乐游戏的乐曲时,幼儿也能将教学中的学习过元素应用到其他音乐节奏游戏中,极大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迁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更有效地进行节奏感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提出:“最优良的材料,是取自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他所学的各项科目取得联系。”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节奏活动与各领域活动有机的结合,力求更好地将音乐融入幼儿的整个生活,达到音乐的境界。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儿童的兴趣点,以此为中心,改编或设计新的音乐活动方案。

如:音乐活动《萤火虫》作为音乐欣赏活动的素材,通过故事情节、语言描述、倾听音乐以及身体动作的参与,带领孩子共同体验歌曲和谐、舒缓的意境。活动中,孩子们变成一个一个像小星星一样的萤火虫,感受音乐优美流畅的旋律,伴随着自己轻盈的舞步,飞在美丽的夜空中。

比如:音乐活动《奇妙的舞步》,教师让孩子从音乐中听辨高低旋律变化,模仿天上飞的动物、地上爬的动物,在活动中孩子根据自己对动物的生活认知经验,自由创意装扮各种动物进行角色扮演,在整个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在边玩边学中幼儿萌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我们越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游戏化、趣味化的情境中感受音乐,感受节奏。

在《大象和小蚊子》活动中,教师结合幼儿对大象和小蚊子的直观形象的了解。尝试请幼儿自由选择大鼓和手摇铃两种乐器,表现大象走路的缓慢与沉重和小蚊子飞舞的轻快;又用蛙鸣筒的响声表示大象甩尾巴赶蚊子。在结合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动物的形象特征与乐器演奏的音色相对应。整个活动孩子沉浸在愉悦的情绪中,大胆的创造着自我,怀着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同时也获得着自我的成就与满足。

幼儿是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幼儿提供探索、创新的机会。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让幼儿演奏陌生的乐器。在自由的摆弄中让幼儿探索乐器的演奏方法,发现乐器的声音。首先是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是短?怎样敲声音才会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乐曲配上伴奏并说出他们的理由,再练习合奏。例如在音乐《大象和蚊子》伴奏时我把孩子分成四组,每个组分别给予碰铃、响板、鼓、沙锤,先让孩子倾听这四种乐器的声音,然后再让孩子讨论用哪种乐器表现大象和蚊子,用哪种乐器表现大象和蚊子叮的声音。孩子只要学会看节奏图谱就可以演奏了,老师的手势到哪个组,哪个组的孩子就配合音乐给乐曲伴奏,孩子们在这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和配合,一曲下来每个孩子都兴奋不已,用来音乐可以这样来感受的,对乐理基本上不懂的孩子竟然可以做的这么好。等到孩子们对上述的学习内容掌握熟练到一定程度时候,还可以让孩子尝试创编节奏,或是进行综合练习。在歌唱教学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歌词。在语言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儿歌、诗歌。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根据听到的音乐进行绘画。结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开展了利用身体动作帮助孩子认识节奏的活动。

(三)、合作互助是课题活动的有力支撑

1、与幼儿合作互助创设幼儿园音乐节奏环境

皮亚杰建构论中指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组织的建构,这就是知识。”可见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在这方面我园的做法是:(1)提供各种形式的音乐让幼儿欣赏,同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班级的背景音乐。(2)在班级的区域环境中投放各种可以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让幼儿探索创造各种自制的乐器,并运用乐器进行节奏活动。

2、与家长合作互助快乐亲子 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才能是有生气、充满欢乐的儿童生活音乐化呢?家庭和大众生活材料,也是不可忽视的。不然音乐又陷于学校的囹圄中,而一出校门,便失去了生命,所以我们一定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熔于一炉,而是儿童整个生活,达到音乐的境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尝试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形成音乐教育的合力,使幼儿的整个生活都充满音乐。我们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在家中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自由寻找节奏、创造节奏。

(四)、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征 幼儿的成长

1、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体验审美愉悦。

通过这一年课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全园幼儿对于音乐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活动中他们充分的感受了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妙的节奏和音乐。在贴近自己生活情趣的活动中尽情的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提升音乐创造力不断自我超越。

幼儿的发展是不断地自我超越的的过程。幼儿在从事各种音乐活动的同时,在奠定了一定得生活经验和音乐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中,不断地创新实现自我超越。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与天赋,使其个性得到自然的发展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与天赋。孩子们喜欢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喜欢自己创造各种的乐器,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创造节奏甚至进行节奏的即兴表演。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总是忘我的投入。我们提供足够的时间、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节奏,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不用成人的单一模式教导幼儿单纯性模仿,不急于让幼儿学会音乐技能,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感受节奏活动的快乐。教师的成长

1、课题研究与园本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园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三个途径,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切入口。

1)注重在教育实践中的学习与反思

实践—反思是教研的关键。从教师的角度看,进行教育反思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必由之路。我们以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里例为载体,结合对观察的记录与分析,优化教学过程。如:在音乐活动《提灯笼》中,通过细致的观察教师们发现孩子们在进行音乐游戏时总不能根据音乐来走出两步一蹲的舞步。于是大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孩子对基本舞步要有前期经验的积累,能够熟练的掌握;在孩子创编后应该在教师帮助下对所创编的内容整体的回顾和梳理,使得孩子明白根据音乐的节奏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蹲,什么时候转个圈;有的教师还提出教师要有目的的选择同乐曲性质相匹配的舞步,以增加舞蹈的美感„„基于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使得研究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为细致。

2)人人参与·不断提高研究效益

以往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常常会局限与课题组的成员,研究的受益面比较窄。而与园本教研相结合后,全园教师都成了研究的收益者。我们每个学期都要确定一个月为音乐教学活动展示月,从中我们进一步领会到:我们所设计、组织的音乐活动要以儿童为本,强调主动性,要改变儿童被驱使进行活动的被动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儿童审美情趣,体验创造、自我表现的快乐和成就感,大家感到收获颇多。在对观摩活动的研讨过程中,我们还就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教育教学要点组织了专题学习。在音乐活动教学目标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共同梳理了制定目标时常用的词汇。如:“音乐”素质发展要求方面的相关词汇有“感受”、“熟悉”、“理解”等;“学习”素质方面的相关词汇有“通过„„”、“利用„„”、“借助„„”等。

2、竞技结合,提高素养

我们结合课题开展组织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教师对音乐的鉴赏分析能力、教师的即兴伴奏、教师的乐理知识、对乐器的认识、舞蹈表演知识等等。

3、锻炼骨干、促其成长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促其在工作中成长,在压力中上进,在提高中完善。承担我园音乐活动的对外展示、汇报、组内的观摩等等。组织协调、工作魄力大大提高,形成较为独立的工作局面。

七、研究后的思考

1、由于时间关系,研究人员精力有限,对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其实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我们将不断获取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寻找更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音乐素材,不断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本园的办园特色。

篇6: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闫黎娜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工农小学)

篇7: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讲述了课堂生活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照本宣科”式的讲法,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而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住,记得久。

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之一是知识具有抽象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加以突破。

四、课堂拓展生活化。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总之,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学习的多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强了,探究式学习氛围浓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生活即教育》等。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生活教育》2006.3 4、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生活教育》2006.4 5、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活教育》2006.8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讲述了课堂生活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四、课堂拓展生活化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就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使教学联系生活,这也是关怀学生的体现。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融历史、地理、政治、思想品德、法律等基础知识为一身的综合性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习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

教学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巧妙合理能使学生用最短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掀起教学小高潮。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

于是,笔者设计了“情景辨史”的环节,力求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我虚拟了这么一个历史情景:

西域是我国葡萄酒的发源地。在秦朝时,葡萄就得到了秦始皇的喜爱,为此,秦始皇还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保证西域葡萄和葡萄酒的供应。

然后设问:“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在上述历史情境中,有以下的语句不符合历史事实,“葡萄和葡萄酒”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才传到中原地区的,秦始皇时期并没有见过葡萄及葡萄酒,哪来喜爱;西域都护府是在公元前60年设立的,目的是保护商路。所以并不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

通过改错,学生的心一下回到了课堂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做好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照本宣科”式的讲法,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在学生和教师间竖立起了一道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沟通、争鸣的屏障。而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住,记得久。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的重点,在学习丝绸之路的作用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各国商人,选择货物及选择交易城市?并请这几位同学上台即兴表演经商。在丝路经商中,学生感受到西方商人把葡萄、苜蓿、核桃、马匹、毛皮、香料、木笛、药材、珠宝等带到了中国,中国商人则把丝绸、陶瓷、锄头、漆器、小麦、水稻等带到了西方,从而说明了丝绸之路的作用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冶铁技术、蚕桑技术、四大发明由此传入西方,西方的魔术、音乐、舞蹈、宗教等传入中国,从而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国连结同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友谊之纽带,感悟丝绸之路的作用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在学习大运河的作用时,则通过结合课本P102-103的知识点,四人小组的小组活动,通过几个问题来解决:

1、谈谈你对大运河的看法?

2、隋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对大运河进行哪些治理?

3、大运河的重修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与回答,学生明确了大运河的作用:

1、大运河促使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

2、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大运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结论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之一是知识具有抽象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加以突破。

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大运河是本课的难点,为此笔者选用了两位唐朝诗人对大运河看法的诗句:

《汴水》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诗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是隋亡的主要原因;皮诗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可与大禹治水相比。从而引导了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大运河。一方面,隋炀帝为修大运河,大量征发民工,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加强了中央集权。这种引导比我们平时空白无力的说教显得更加有力。

四、课堂拓展生活化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如果局限于教条、枯燥、僵化的教材内容,也就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无法给学生“鉴古知今”的启迪,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完成书本的教学任务,还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领略知识运用的无穷乐趣和运用之后的成就感。

学习完知识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东西南北,促进中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传承与保护好这些古老的文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谈到了以下多个方面:(1)恢复昔日繁荣和美好的生态环境;(2)加强法制,依法保护(3)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公众监督;(5)建立和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等等。其中的一些做法恰好是正在实施的,一些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需强化的,学生的回答之精彩真不由让老师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啊,真是了不起,真是“不怕他们做不到,只怕老师想不到!”学生也在回答中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了解了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改变了一些学生觉得学习过去的知识毫无用处的错误看法。这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过程的体验、能力的发展。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教学。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学习的多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强了,探究式学习氛围浓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这一切都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体验和感悟历史,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这种活的教学,正像“鸟到森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

【主要参考文献】:

篇8: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音乐的文化交流可理解为:本地区、或本民族、或本国的音乐, 受其他民族、或其它国家的音乐影响, 而产生出新的变化。说得干脆一点, 就是音乐领域中的相互渗透所引起的新的美感。

罗曼·罗兰说:“如果一个国家的音乐, 固执于自己国家的传统, 而拒绝学习外国, 将会使音乐形成凝固化而停止了它的飞跃进展。”翻开我国的音乐史, 便可见音乐文化交流在中国音乐史上, 无时不在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国音乐是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在《竹书纪年》里面就有这样一段材料:“少康即位 (公元前2015年左右) , 诸夷来宾, 献其乐舞。”《古本竹书纪库》也有“ (夏) 后发即位, 元年 (公元前1774年左右) 诸夷宾于王门, 再保庸会于上池, 诸夷入舞。”《路史》后纪十三作:“其始即继, 诸夷式宾, 献其乐舞。”这所谓“诸夷”, 在地理上, 有许多部族根本就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但也有属于外国的。献其乐舞就是交流。

较为突出的是公元前475——公元前220年间, 这一时期的关键是秦帝国的出现。它标志着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融合各民族的音乐中心, 这个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较为突出的是有名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相传蔡文姬作。汉末, 蔡文姬兵乱中被匈奴所获, 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 到了208年前后为曹操派人赎回。《胡笳十八拍》相传是她借胡笳的声调翻入古琴, 创造出一种结合胡笳与古琴特

音乐历史实际上多为汉族音乐发展的历史, 所载少数民族的音乐少且不详。导致近现代以修习前人古籍实现传承文化之目的的学者极易萌生大汉族主义的观念。这是历史上产生音乐文化一元论的始作俑。音乐文化一元论一方面刺激了汉族音乐文化的繁荣, 另一方面也为若隐若现的多元化积蓄力量。元、明、清三朝由于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使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为音乐文化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彻底完结了大汉族中心论, 艺术领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早在1938年, 刘咸之就完成了《海南黎人口琴之研究》一文;1942年, 黄友棣写就了《连阳瑶人的音乐》, 这两篇早期文献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萌芽, 1980年, “南京会议”确立了民族音乐学学科地位, 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实现了从创建向拓展的转型。1984年在贵阳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 后以两年或三年为周期分别在北京、黑龙江、云南、内蒙古、辽宁、广西、贵州、新疆等地如期举行。每次研讨会均有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应该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已经走出了汉族中心论的阴霾, 踏上了多元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而且使中华文化踏上了伟大的复兴之旅。由56个民族共同谱就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在国内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多元化点的新曲。还有比它更早交流的则是“鼓吹”。鼓吹兴于汉初, 是秦末一个名叫班壹的人, 到北方避乱, 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生活所获。后随着时间的演变区分为鼓吹和横吹两类;横吹是汉武帝时, 李延年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乐曲改变而成的。当时, 我国同朝鲜的关系非常密切, 鼓吹使人传到高句丽。中国的箜篌也有来自朝鲜一说。

东汉末年, 农民起义引起军阀割据战争, 松懈了西北的边防, 北方和西方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北方混战引起北方人民大量南移, 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 同时亦是各族人民音乐文化大融合的时代。音乐文化的融合具体事实是:天竺音乐公元四世纪中叶已经传入中国;鲜卑音乐由于北魏王朝的建立, 推广到中国北部, 凉州的音乐和另外一些外族音乐也跟着传播进来。龟兹音乐原在西域地区受外国音乐影响, 384年, 吕光把龟兹音乐和他由中原带去的音乐结合成秦汉乐, 431年, 北魏太武帝又加以应用改称为西凉乐, 435年北魏又吸收到了悦般国的鼓舞音乐, 436年又吸收了疏勒音乐以及安国与高丽的音乐。

这样, 鲜卑﹑龟兹﹑疏勒﹑西凉﹑高昌﹑康国等地少数民族音乐就在中原地区流行, 加上悦般、安国、高丽等外国音乐的影响, 经过二百年左右与汉族音乐的融合, 就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极盛”时期, 唐帝国当时在世界的前列, 长安是国际的文化中心, 这就是唐帝国音乐文化辉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政权的统一, 和国内各族人民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人民眼界开阔, 生活内容丰富, 就能创造出新的风格的音乐文化。曲子、变文和燕乐便是它的结晶。并产生了工尺谱和减字谱, 犯调和移调也增多起来, 在乐器和演奏技术上也有了许多改进和革新。

公元916年—公元1368年,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中国从混乱和

发展趋势, 既有处于主流地位的中国民族音乐, 也有俗乐性质的中国流行音乐, 还有外来的欧美古典音乐。作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大家族的一员——中国多元音乐文化也跨过开放之门实现了于国门之外的世界他族音乐的融合。

结语

不难预测, 21世纪将是世界多元音乐繁荣发展的时期。但如何在文化全球化中保持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立性?如何规避多元文化观的两种威胁——“音乐文化孤岛主义”和“音乐文化消亡主义”?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教会孩子树立什么样的音乐观?这都是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谨慎作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宗美《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美国研究》1992年第3期.

[2]陈铭道《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年第1版.

[3]张君仁《当代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状态及趋势》.《黄钟》2004年第3期.

[4]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5]王晓德《关于“美国化”与全球多元化发展的思考》.《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

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的对立, 到空前规模的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建立。这个时期, 宋金的对立形成了两个音乐文化中心。因此到元时, 朝廷使用金乐, 所以元代音乐可说是由金乐与宋乐合并而成。

2. 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兴起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久远。从伏羲时的“网罟之歌”、神农时的“扶犁之歌”。到夏商周奴隶主统治时代, 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音乐文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音乐文化不断得到发展。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在很长的时期中, 我国民族音乐一直居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先进行列。只是在近二三百年间, 由于封建社会日益腐朽, 尤其是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之后,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更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 当欧洲的音乐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获得迅速进步发展的时候, 中国音乐却在极其艰苦, 甚至近乎停滞的条件下缓慢的前行。

应该说, 唐宋之前, 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基本上只限于各民族之间和东方各国之间, 直到元代才开始与西洋音乐发生联系。元宪宗西征大食等国, 曾获得欧洲的七十二弦琵琶 (似为撞弦古钢琴) , 后来又得回回国所献的古制管风琴, 命名为“兴隆笙”。经过改制, 曾在宫廷里应用了一段时期。明朝万历年间, 意大利传教士开始传入一些圣咏歌曲以及西洋乐理、五线谱等知识。但总的说来, 清代中叶以前, 西洋音乐对中国的影响还不是很大。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封建锁国的大门, 西洋音乐开始大量输入。其内容以宗教音乐为主, 影响是消极的。直到戊戌变法以后, 一些比较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和考察, 寻求救国之方, 其中有些是学音乐的。通过他们才比较系统地逐渐把西洋音乐传播开来, 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较为突出的代表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随着西方文化 (包括西洋音乐) 的传入, 特别是新学堂的建立和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曾出现了大量的“学堂乐歌”。然后, 西洋音乐的基础知识才开始在一般的中国人民中得到初步地介绍, 并且为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学堂乐歌的旋律大多数来自欧美和日本, 有不少曲调还被不同的作者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各种形式 (当时主要是唱歌、风琴、钢琴等) , 才开始得到初步的介绍和技艺的传授。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已吐露了新的幼芽。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而且还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集体唱歌的形式, 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 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 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此时由于对五线谱简谱的介绍, 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学堂乐歌可以说完全是靠交流起家的, 它对于后来的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音乐;肖友梅﹑赵元任﹑黄自﹑黎锦晖等人音乐创作;以及《国立音专》为中心的专业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甚至包括左翼音乐运动以及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人民音乐家聂耳﹑星海的创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外来音调的影响。

3. 改革开放带来的音乐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1981年,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乐坛上开始较多地向我国人民介绍了丰富多彩的外国音乐作品;举行了多次的钢琴、西欧弦乐、声乐比赛;频繁地邀请外国音乐团体来华演出, 音乐家来华讲学;派出我们音乐家外出访问、演出、参加各种比赛。这不仅对于我们引进一些有生气的, 有活力的外来音乐来丰富我们自己, 刺激我们音调、节奏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对于促进、繁荣我国音乐文化是大有好处的。形势令人欣喜。这都客观地承认了音乐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那种因噎废食, 采取闭关自守, 盲目排外的做法显然是不应该的。而不问青红皂白地盲目输入, 全盘吸收也是不可取的。

随之, 1982年由郑南作词, 徐东蔚作曲的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问世。这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流行乐坛第一首通俗歌曲。立即在全国产生相当影响, 它象一颗璀璨的信号弹在中国音乐舞台上空闪耀。有人激动不已、拍手叫好, 感到音乐的春天就要来到了。有人惊慌失措、说三道四, 是不是黄色音乐又要卷土重来了。

《中国青年报》展开了对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的讨论。讨论涉及到三个主要问题, 即:1.民族风格要不要发展?2.承认不承认一代有一代的美?3.不同阶级不同社会有没有共同美?三个问题又交织着对外来音调的争议。归纳起来就是音乐文化要不要, 能不能交流的问题。我以为这种讨论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它的讨论远远不只是评价一首作品, 而是当前我国音乐领域中各种争议的缩影, 涉及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广阔、更根本的问题。

过去的年代里, 由于种种原因, 人为地将音乐当作文字工具来运用, 多以配合标题采用说教方式, 而不是运用音乐擅长的感染方式。把音乐完全作为语言的陪衬和附庸, 降低了动听、动情、感人、动人、化人的音乐魅力。使艺术性大大减弱。那种节奏, 那种音响早就使人听腻了。记得在全国第一次音乐美学座谈会上, 有的同志就尖锐地提出;有些歌曲, 在当年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甚至在一定的时候也唱唱也未尝不可。但在今天仍要人们“世世代代”地唱下去, 就未免太牵强了。要说还能唱, 也是靠行政命令圈定和“推荐”的, 靠个人的“思想觉悟”, 一阵风过去, 也就无声无息了。为什么今天我们作曲家不能在新的形势下, 以新的内容, 新的节奏, 新的音响来歌颂我们的党, 我们的社会主义呢?这不能不说是仍有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造成了老作品不愿唱 (奏) 新作品又出不来的境况。偶尔出了一点“有趣”的好作品, 也难免遇到法官式的面孔, 宣判式的言辞, 硬扣上“流行曲”“港台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 这对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的作曲家、音乐团体、音乐出版部门的音乐作品, 常常苦于没有读者、没有听众。而演唱 (奏) 者和听众也苦于没有好歌 (曲) , 好唱 (奏) , 没有好歌 (曲) 听。这就造成了审美过程中的三个主要环节——美的创造者 (作曲) 、美的表演者 (演唱、演奏) 、美的欣赏者 (听众) 之间无法协调起来, 这是要令人深思的。

笔者当年激情地参与了对《请》歌的讨论, 旗帜鲜明地为它叫好。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先前的, 讨论结果无疑对《请》歌是肯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海南人民至今铭刻在心的《请》歌, 现在名副其实地成为这个海岛的活广告, 这个经济特区的形象代表。改革开放不仅带来我国经济上的巨大变化。同样带来了音乐舞台的春天。这三十年来, 歌坛群星荟萃、歌声如潮, 人间仙乐在祖国大地上回荡, 展现出灿烂的盛况。

综上所述, 历史是有力的见证, 交流是种进步, 发展音乐文化交流, 只要得体恰当, 符合我国民情和欣赏习惯, 都是可取的。在新世纪的今天, 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频繁, 我们在继承和发展祖先们留下的宝贵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 还要吸收和借鉴外国的音乐文化, 不断融合, 使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的席位。

摘要:音乐文化交流是在音乐领域中,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所引起的新的美感 (多年前有人称之为“异化”) 。本文从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着手, 阐述了音乐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长河所起到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音乐文化的交流,历史回顾,交流融合

参考文献

[1].何乾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理论家论音乐》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8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3].夏野编著《中国音乐简史》1991年高教出版社出版

[4].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1994年高教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老师的职责管理制度下一篇: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