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

2024-04-14

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精选7篇)

篇1: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

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

论述了内蒙古达赉湖湿地的.自然概况及其形成原因,分析了该湿地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价值;人类活动频繁、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已引起局部沙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提出了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协调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严控载畜量,发展人工草场;发挥本地优势,防沙治沙,加强湿地保护.

作 者:梁秀梅 黄学文 刘松涛 LIANG Xiu-mei HUANG Xue-wen LIU Song-tao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021008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年,卷(期):“”(3)分类号:P941.788关键词:达赉湖 生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

篇2: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

黄河中游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黄河中游湿地是指从山西省禹门口到河南省和山东省交界处的东坝头黄河流域的所有湿地,晋豫陕等省已建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处.湿地类型包含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水库湿地、河漫滩湿地、沼泽湿地、草甸湿地等,总面积为48.03×104 hm2.黄河中游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高等植物有110科405属936种,其中苔藓植物有13科17属27种;蕨类植物有11科12属20种;种子植物有85科376属889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83科374属887种);植被类型有52个群系.鸟类17目44科239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鸟类9种;湿地哺乳动物仅有2目2科3种;两栖类动物有2目5科14种;鱼类7目12科82种;其它动物589种.此外,还分析了黄河中游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了保护对策.

作 者:常中芳 CHANG Zhong-fang 作者单位: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9(3)分类号:Q145 X821关键词:黄河中游 湿地 生物多样性 保护 自然保护区

篇3: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

一、保护区的自然概况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隆宝滩自然保护区 (东经33°09′~33°17′、北纬96°24′~96°37′)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西南约80公里处[1]。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沟谷地带。谷地两边是高耸对峙、起伏连绵的蘑菇状山峦, 两山之间是大片广阔平坦的沼泽草甸, 自然环境宁静而幽雅。隆宝滩气候寒冷、生境潮湿、雨量充沛、溪流迂回、沼泽遍地, 属于典型的沼泽草甸和高山草甸区。溪流中还有许多两栖爬行动物以及软体小动物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鸟类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隆宝滩水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鸟类11目23科45种, 其中隆宝滩高山草甸6目14科28种, 隆宝滩沼泽水域8目13科22种, 结古镇居民区3目5科11种;其中旅鸟30种, 留鸟671种, 夏候鸟1376种, 隆宝滩鸟类相对趋于稳定, 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很好的繁殖生长, 同时也表明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域稳定[2]。

隆宝滩自然保护区适宜的水文与气候条件以及由细颗粒物质组成的潮滩海岸, 使该区发育了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 其独特性和重要性表现在生态类型的齐全和面积分布的集中[3]。在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的今天, 基本仍保持了天然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典型原始滨海湿地之一,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㈠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作为湿地型保护区, 湿地生态系统是其生物资源的生态基础, 对保障生物多样性、生物生产力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2], 保护区区系成分复杂, 鸟类资源丰富, 是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库。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有人工林、盐生草甸、沼泽植被、水生植被、半熟地和抛荒地植被。本区的原生植被以盐生草甸为主[4], 包括芦苇草甸、嵩草草甸、大穗结缕草草甸、獐毛草甸和混合型草甸等基本类型。初步查明Z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有2238种, 加上栽培植物共有2308种, 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8.5%。有优良牧草70余种, 乔、灌木有80多种。在野生经济植物中, 中药材有1000余种, 如红景天、冬虫夏草、雪莲等。此外, 还有丰富的纤维植物、油料植物和淀粉植物等。受到政府和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40多种, 如渐危种膜荚黄芪、稀有种桃儿七。本区中国特有种植物有1000多种, 青藏高原特有种705种[5]。

㈡物种多样性丰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位于青海省西南部, 是我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 (即长江、黄河、澜沧江) 的上游地区。按我国动物地理区划, 属“青海藏南亚区”, 动物分布型属“高地型”。区系分为寒温带动物区系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 以青藏类为主, 并有少量中亚型以及广布种成分[6]。区内分布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黑颈鹤、金雕、玉带海雕、胡兀鹫、盘羊、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 其中11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鸟类16目, 41科, 238种 (包括亚种264种) ;属于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8种;Ⅱ级保护动物的有大天鹅等32种;属于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动物的鸟类占鸟类种数238的16.81%;中国特有种有雉鹑、大石鸡等16种;鱼类6科40种, 40%以上的种类是中国特有物种, 如鲑科、鳅科鱼类,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物种分化, 鱼类的特有种很多, 很多物种在定名时就处于濒危状态, 这里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而且为世界上所瞩目, 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重要[2]。

三、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

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是最敏感的地区,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5],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渐退化, 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也趋于恶化。主要是人地关系不协调, 生态环境处在恶性循环状态, 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 湖泊、沼泽萎缩, 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反常, 自然灾害加剧, 冰雹、霜冻、干旱、雪灾等次数有增无减;草地沙化、虫鼠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㈠气候变化和许多地区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由于该地区气候变暖, 蒸发量加大,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降水又相应减少, 因而造成了该地区的气候干旱化。由于该地区年内及年际间降水量变化较大, 所以季节性干旱更为明显, 草原干旱加上超载放牧, 使草场质量下降, 可利用草场面积减少, 草原严重退化。草原退化又进一步造成鼠害猖獗, 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形成大面积的“黑土滩”。随着牲畜头数的增加, 畜均草地面积不断下降, 草畜矛盾日趋加剧, 畜牧业继续发展与天然草地资源限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从而导致超载放牧, 致使约1/3的天然草地不断退化[7]。

㈡法律意识淡薄, 滥采滥挖自然保护区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一个复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体。青海省经济基础薄弱, 保护区周边居民一直延续着依赖保护区内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大量无序的开采黄金、采挖冬虫夏草都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和沙化。由于管理不善、无组织到处乱挖, 致使河道两岸草地上被挖得千疮百孔, 沙石遍地。同时, 为了解决燃料问题, 采金地上幸存的一点稀疏灌木也几乎砍挖殆尽。与此同时, 每年还有不少农牧民在河源区草地上挖甘草、大黄、冬虫夏草等药材, 致使小土丘、小土坑星罗棋布, 草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湿地面积大为减少。

㈢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 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究其原因, 一是环境质量的恶化, 二是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特别是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 对非保护野生经济动物的乱捕滥猎、对经济植物收割或采伐的数量和强度过大等, 严重破坏了湿地的自然再生能力和自然净化能力。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自然保护区物种种类的减少和数量的下降。

㈣资金缺乏, 投入不够自然保护区建设不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 其建设维护资金主要依靠各级行政部门解决[8,9]。但相关部门对其认识不够, 造成了对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 这些困难长期积淀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突出。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一些省级自然保护区也因为配套的建设专项基金有限而在建设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投入力度, 但与需求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资金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㈤缺乏科研支撑, 技术相对落后科研工作和技术手段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中仍未引起广泛的重视, 管理机构不能提出针对该地区切实可行的保护思路和方法, 全省的保护区建设仅停留在盲目地开发和被动的保护上,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深层次的科研工作更为缺乏, 这种缺少科研支撑的保护方式会导致一些资源被掠夺性的开发, 加速其丧失趋势, 从而影响保护区的发展。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 根据隆宝滩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㈠正确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价值, 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低估了其重要性, 在评价生物多样性价值时往往只注意到其具体的作为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的直接价值, 而忽略了其间接价值。后者又称环境的公益效能, 具体体现在:它提供了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物种与遗传资源, 提供了多种服务功能以及在形成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作用, 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休闲娱乐、教育科研等。要真正从思想上确立一个观念, 保护生物多样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㈡健全管理制度, 保障保护区健康发展管理制度是各项保护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 积极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措施, 建立健全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激励与奖惩机制、部门协调机制。特别是建立促进人才成长的教育、学习、培训制度与运行机制, 整体提高员工的管理与业务素质, 鼓励自学成才。对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的待遇适当倾斜, 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9]。

㈢规范法律制度, 加大执法力度要保护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就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 并根据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其配套的法规体系, 并通过地方人大或政府颁布施行。对于具备执法条件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在保护区内行使行政处罚权,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 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 切实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㈣增加资金投入, 加快保护区建设步伐自然保护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资金投入[10], 资金的短缺会严重制约保护区的建设发展。青海省应将保护区的建设当做一项重要责任来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建成布局合理和功能完备的保护网络, 促使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更大的发展。

㈤发挥高原特色优势, 开展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珍贵而稀有的野生动植物或地质剖面, 这对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1]。保护区应当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本身的自然资源优势, 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植, 吸引外部投资, 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来应对当前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通过旅游, 可以转变当地的产业结构模式, 发挥出旅游资源潜在的经济效益。另外, 还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 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保护区管理人员, 以承担生态旅游开发所应开展的各项工作, 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

摘要:论述了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及其生物多样性特点, 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隆宝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青海省农业资源动态分析[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李迪强, 李建文.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编辑委员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

[4]周兴民.中国嵩草草甸[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志[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0.

[6]何方, 陈建华.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 (Ⅲ) [J].经济林研究, 2002, ⑶.

[7]李剑源.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林业科技, 2006, ⑷.

[8]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现代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9]王献溥, 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0]喻泓, 肖曙光, 杨晓晖, 等.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J].生态学杂志, 2006, ⑼.

篇4:达赉湖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驾车路线:北京→山海关→沈阳→长春→哈尔滨→呼伦贝尔→达赉湖。

地方特产:本地种牛羊肉、鲤鱼、白鱼、秀丽白虾。

旅游资源:达赉湖与贝尔湖一起成为呼伦贝尔草原的象征。达赉湖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次地形地貌变化,最终发展成今日蓄水量为130亿立方米的大湖。它与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共同成为了我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这片世上少有的“绿色净土”上,湖泊、河流与草原相间分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为许多珍稀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繁殖场所。蒙古高原特有种——黄羊、水獭等35种野生动物就生活在这里。

达赉湖的春天脚步往往来得很迟,开湖日期最早为4月25日,最迟可至5月15日。20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可在一日内全部化开,在风吹浪击下,还未融化的冰块,竟可堆积成“冰山”,场面甚为壮观。

达赉湖的夏天,湖面碧波荡漾,水鸟翩翩;湖岸芦苇丛生,风吹巢现:湖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保护区是白枕鹤、半蹼鹬、大天鹅、白鹤、丹顶鹤、白头鹤、金雕、白肩雕、遗鸥、大鸨、玉带海雕、黑鹳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同時也是大洋洲一东北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停歇驿站。

保护区内除了茫茫无际的草原外,还有草甸、沼泽和沙生植被,有600多种高等植物分布。

达赉湖是个多民族地区,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突厥、鲜卑、蒙古等民族繁衍生息于此。目前,保护区内的居民主要是蒙古族。他们依然传承着“天人合一”这一和谐的游牧文明。畜逐水草而动,人随牲畜而居,四时迁徙,车马为家,皮毛当衣,肉奶为食则是蒙古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必然选择。

挑战与建议: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赉湖生物圈保护区所在的区域对集体所有的草场进行了划分,整个河漫滩的土地使用权归个人。结果,人员、牲畜随意进出保护区,干扰了野生动物的生活,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增加了保护难度,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持续干旱,达赉湖地区草原退化和沙化现象严重,迫使人们到湿地区域打草、放牧、砍柳条,因而改变了湿地景观外貌,严重影响到野生动物的正常栖息。针对上述问题,保护区采取了多种方式与牧民沟通,以达到降低人为干扰、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目的,问题还是不时出现。

我们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变更土地利用权属,将其收归保护区所有,为相关的执法管理提供坚实的后盾。

篇5: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1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较高,保护区管理迫切需要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建立GIS成为必然需要。

1 GIS构建

1.1 目标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建立GIS的目标,是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测和动态管理;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管理与保护;为保护区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优化资源利用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利用GIS加强保护区宣传教育,扩大对外合作。

1.2 标准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GIS采用Photoworks、Intelli CAD及Arc/View 3.2软件,利用1∶50 000地形图、1∶200 000植被类型分布图、1∶57 000保护区规划图和GPS数据,对水系、植被、主要居民点、渔场、牧场、道路分布、保护区功能分区等进行数字化输入。

目前保护区已经建立的数据库有: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自然状况数据库、社会和经济状况数据库和保护区管理数据库;自然状况数据库,包括水系分布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地形图数据库、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边界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植被数据库、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数据库、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等。

2 GIS与保护区管理

GIS在保护区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信息与数据的分析管理、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管理、预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保护区生境评价与动态监测和保护区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是GIS应用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一步。运用GIS可以对保护区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如地形、地貌、海拔、水系、土壤类型等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贮、分析管理;可以对保护区的各种生境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动植物物种的分布等信息进行采集、存贮、分析管理;也可对保护区的人口及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如工业发展、资源开发、交通、农业生产、生态旅游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等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与管理[1]。

2.1 保护区社会经济数据与管理

2.1.1 数据收集、分析与管理。

定期收集保护区内社会经济活动数据并将其输入GIS数据库中。建立草场承载量模型和渔业最大持续产量模型,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监测不同季节、时间、地点旅游人员数量,根据保护区具体情况,调节旅游人数,结合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制定旅游路线,避免对生物多样性脆弱区造成较大干扰,这将对保护区资源的持续利用发挥重要的作用[4]。

2.1.2 核心区居民监测。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所有牧民居住地均已用GPS定点,并对其家庭成员、民族、牲畜数量、居住面积、主要收入来源及年收入等进行调查记录。将这些数据输入保护区GIS,可使保护区对辖区内的人类生产活动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有利于管理和规划。如根据收入水平,将保护区内居民分为高收入者、中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绘制收入分布图。根据收入水平的不同,“分而治之”,加强与各收入等级居民的联系和沟通,努力寻找保护与发展的“交点”,建立合理的资源利用模式,减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解决很多相关的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策略,如草场的分配问题,人口分布和草场利用、动植物分布与保护,草场利用和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等。

2.2 保护区规划

GIS提供的可视化技术使决策者能够直观了解土地利用和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佳的管理模式[5]。

2.2.1 保护区规划。

利用GIS进行GAP分析可评估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方面的作用[6]。GAP分析是Scott等提出的利用GIS技术评价现有保护区合理性的模型[7,8]。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即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物种丰富度高和特有种集中分布的高保护价值热点地区和受人类活动威胁最大的地区。利用GIS将需要建立保护区的地区与已经建立的保护区相叠加,显示保护的空白地区[9]。还可以在保护区内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区科学规划。优先保护地区通常都是具有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生态功能意义的地区。自然保护优先性的评估是对一个确定地区,根据其物种特有性、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保护优先性等指标,提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地区,采取特别行动,避免破坏[10]。利用野外调查数据和各种珍稀物种分布资料建立基于GIS的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根据确定的保护优先性原则,提出生态系统的保护优先地区,再将保护优先地区与已建立的保护地区进行叠加,即可为保护区的规划提供可视化的决策支持[11]。2.2.2功能分区。保护区通常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统称为功能区。核心区在保护区内受到严格保护。当物种种群扩大或食物资源减少时,潜在生境将成为新的物种栖息地。因此,在实际保护工作中,保护区的设计不应忽略任何适宜生境和潜在的适宜生境,但中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在核心区设计时仅仅将保护物种经常被观测到的地点确定为核心区,这种做法往往不包括潜在适宜生境[12]。因此,如何规划核心区成为保护区的重要工作。国内已有学者针对当前问题,提出运用GIS进行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方法。李文军等[12]以IUCN对功能区的定义为依据提出设计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方法,对核心区的设计分为4个步骤:确定影响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并分别形成反映其空间属性的主题图;将主题图层输入计算机;用GIS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并预测栖息地;确定核心区的位置和面积。而对缓冲区的设计则要考虑物种对人的干扰的敏感性、保护区周边的常住人口、当地居民对保护区内资源的需求、旅游者进入保护区的频率和核心区周围的地形地貌这5个因素。目前,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有乌兰诺尔核心区、嘎拉达白辛核心区、贝尔湖核心区和呼伦沟核心区,这4个核心区是否能满足濒危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要求,保护区是否应该建立新的核心区并对不合理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进行调整,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GIS提供决策依据。

2.2.3 社会经济活动规划。

GIS可同步浏览多个图层,在决策时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这种可视效果对在保护区内规划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十分有用。虽然保护区GIS处于初步建立过程中,但已经应用于最近的一次道路建设中。沟通新巴尔虎右旗和新巴尔虎左旗的公路属县级公路,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经GIS叠加发现,该公路原方案穿过保护区的乌兰诺尔核心区,其后保护区利用GIS提出建议方案:既不影响公路建设,又降低对保护区造成的负面影响,且距离最短,降低公路建设成本。

2.3 濒危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

在我国,将GIS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管理起步较晚。起初GIS用于规划和管理野生动物的生境。由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现已普遍应用于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如动物数量调查;动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确定;动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预测物种的丰富度、多度、密度;分析动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生境;确定生境破碎对动物的影响,设计保护对象的体系和对策等[13]。

GIS用于预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进而研究其动态变化,为保护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提供依据。按动物采集记录的地理位置、生境、海拔高度、经纬度进行编码的GIS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对物种分布的数据随时进行提取和修改,能及时体现物种分布的动态变化,并能迅速、准确地自动绘制出物种分布图,还可以任意叠加处理,迅速得到物种丰富度信息[5]输出。其结果可用各种形式输出,如统计图、彩色地图等,并能通过数据库为众多研究者共享。绘制动物物种分布图、确定物种丰富度以及预测动物的物种分布区和丰富度是研究动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最基本的内容。

预测物种分布的基本过程是:首先,GIS可将物种、生境以及时空变化纳入地理坐标体系,结合遥感技术,利用物种分布及植被、气候等的GIS数据库,很容易解决地理单元中物种数量变化趋势的分布格局问题,并能建立物种分布和生境因子之间的联系以确定生境的特征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14]。然后,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数量化的动物与生境关系模型,建立物种与特定植被的联系,再根据已知物种的GIS图和植被图,产生物种分布的适宜生境图,最后得到动物物种分布图预测的分布结果可用多种形式逐个显示出来,或将多个物种同时显示。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禽、湿地、草原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珍稀鸟类保护是保护区的一项基本而重要的任务。保护区在启动GIS项目之前,采取的是传统的人工野外调查方法,利用样方、样带、监测点对鸟类分布、数量及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费时、费力,不仅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差,且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难以确定保护物种的种群动态及影响因素。应用GIS可使这一工作更加快捷、准确,为保护区全面掌握濒危物种种群现状,制定保护措施提供支持。

对保护动物的栖息生境进行评价,是研究物种濒危原因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为合理保护提供依据[15]。目前,保护区只对保护鸟类进行数量及分布的监测,尚未对其生境进行研究。利用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可将不同的生境影响因素分别建立图层,而后对不同的地理图层进行叠加,对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进行评价。具体步骤是:建立各种因子的评价标准,以GIS为工具,以评价标准为基础,根据所选模型,进行空间模拟与分析,最后得到适宜性生境空间分布特征。还可以进一步以物种生境适宜度为基础,研究种群变动趋势和灭绝风险等[10]。

物种的栖息地分布是确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基础,对影响栖息地因子的研究对保护区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科学确定影响栖息地分布的因子,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在开发的同时向有利于保护的方向发展[16]。保护区可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通过GIS对可能影响栖息地分布的相关变量进行分析,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最终确定影响物种栖息地分布的因子。

在生态学基础上,将GIS与数学模型结合,可对许多生态空间数据如种群密度,物种在某区域内出现的可能性,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模式,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连接度等进行预测。如在传统种群动态模型和生境适宜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种群模型(SEPM),可在不同尺度上研究物种对生境的影响,预测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对种群动态的影响,为保护区物种保护、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7]。

2.4 保护区生境评价和动态监测

由于不同物种的生境要求不同,运用GIS可精确分析每类保护对象的生境需求,以保护对象的生境需求为基础划分保护范围,评价保护区的生境适宜性,研究保护种群变动趋势和灭绝风险等。生境分析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生物的生境要求及其与当地自然生境的匹配关系,明确其生境的分布范围与特征。因此,一个典型的生境评价过程包括:分析对象物种的生境需求,明确影响其种群及行为的限制因素或主导因素;建立各因素相应的评价准则,并进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根据一定的准则进行综合生境分析与评价;明确保护区各空间单元对对象物种的适宜性特征[16]。

无论对动物分布的研究还是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评价都是一项基础工作。应用GIS进行栖息地评估,可以获得更直观的效果,而且可为以后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叠加分析是指利用计算机制图的基本功能将不同的数据系列在同一平面上得以表现。不同地理图层的叠加为空间数据模型及其内部关系提供了直观的效果,通过空间上的相交、合并、切割等运算,可派生出空间决策所需的依据。如将影响动物分布的每个因子作为一个图层,经过叠加后可以发现动物生存各因子的适合水平[18]。欧阳志云等[19]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分布生境,并对其生境进行评价。由于GIS可以对各个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将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以及人为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研究各因子对动物生境影响的综合作用,这对动物栖息地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生态监测可以建立环境中各影响因素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价与预测[20]。利用航空测量或遥感技术,每隔一定时间对保护区进行1次监测,用GIS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可以获得栖息地变化信息,然后结合实地考察,研究动物种群的分布变化和栖息地变化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从而实现对动物种群和其栖息生境的长期监测[21]。

2.5 公众教育与沟通

GIS是进行公众教育的一项很有效的工具[22]。加强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以及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协调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GIS的主要输出产品是地图,其直观的图形能加深公众对保护区宣传的理解,改变以往文字宣传抽象繁杂的缺点,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居民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保护区内经常出现保护与发展利用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保护区与居民或经济生产主体如政府、渔业公司、芦苇收割公司、砂厂等进行磋商。GIS能够展示地理位置及其属性特征,并可通过模拟分析说明某个方案带来的结果,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

3 地理信息系统在达赉湖保护区的应用展望

3.1 牧业

由于在达赉湖保护区,牧业是当地人主要收入的来源,因此在草场的合理划分、利用方面应加强GIS的应用。确定草场的承载力和最佳放养牲畜的头数,使保护区的牧民达到最大收益的同时又能尽可能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3.2 旅游业

目前保护区共有小河口、成吉思汗拴马桩2个旅游区。旅游给保护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保护区的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GIS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借鉴前人在湿地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与应用研究中的经验,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实现大量旅游信息(包括旅游资源信息和旅游服务信息)的存储、分析、查询和空间显示,以及大量有关湿地、鸟类和环境的文本与图片的综合演示[23]。从而在不与保护区目标相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获得资金进行保护区的建设和开展保护区保护和宣教工作[24]。

3.3 渔业

达赉湖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是保护区的经济来源之一。由于过度的开发,目前达赉湖的鱼类资源已逐渐减少。因此,如何实现保护区渔业的可持续利用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利用GIS进行合理的渔业捕捞和管理,如渔业制图、资源评价、渔业管理以及探讨人类对渔业的影响等。渔业管理者对哪里捕捞强度大,捕获量是多少,捕获量与努力量关系如何等等,可以通过GIS统计得知,主要方法是将捕捞量的分布图与努力量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或冲突用于提高采样方案的科学性,选择最佳捕捞地。另一方面,GIS应更进一步用于鱼类分布与环境关系、鱼类栖息地的评价、水质评估和监测。鱼类行为模型和运动模型等也是GIS在渔业的高级应用之一。

3.4 社区管理

由于人为活动及气候影响,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内草场退化,水域面积持续减少,不少泡子消失,区内偷割芦苇和柳灌丛、挖药材、挖沙等行为时有发生,使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鸟类的生境不断恶化。社区农业活动、放牧、旅游等人为干扰活动也对保护区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对此,GIS可利用在以下方面:(1)建立生物多样性巡护监测体系,包括人为干扰监测和加大巡护力度,综合保护区道路交通地图制定合理的监测和巡护路线。在有案件发生时设计最佳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指挥方案;(2)将监测巡护的结果,通过GIS反映到地图上,从而直观明了地确定人为干扰活动出现集中的重点季节和重点地点,相应增加巡护的频率,对破坏保护区资源和环境的行为予以直接打击。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篇6: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

1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地球上生存的全部生物, 其中包含了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 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遗传多样性具备最大的潜在价值。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 我国高等植物大概有3万5千种, 其中1万5千多种植物是中国特有的。陆栖脊椎动物1800多种, 其中爬行类300多种, 鸟类1100多种, 兽类400多种, 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淡水鱼已见记载的近600种, 海产鱼1500多种, 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左右。此外, 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如动物中的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羊、黑颈鹤、扬子鳄、白鳍豚等等, 植物中的银杉、人参、银杏、红豆杉、攀枝花、苏铁、金花茶、水杉、珙桐等等。

2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强

近年来, 我国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管理部门逐步提高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 加大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制定了有关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 并不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但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

2.1.2 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多以环境保护大概念和自然资源利用管理为核心, 缺少涉及保护生态系统的专项条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 由于职能有所交叉重叠, 各部门制定的生物保护有关条款缺乏具体举措, 因此无法发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2.1.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不够

近年来, 部分省份虽然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 但基础资料较为零散, 未建立系统的、准确的资源本底数据库。此外, 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但很大程度上只用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未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的前提下, 生物多样性工作进展缓慢。

2.1.4 生物多样性人工培育技术不成熟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类对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加上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尚未具备统一的规划管理和集中式培育体系, 导致有关产业发展较为落后, 不能满足当前生物资源需求量较大的产业, 因此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观对策

3.1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

要真正实现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不仅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环保部门也要加大对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多个相关部门的影响力, 采取多种不同方式, 加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 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观念, 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 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3.2 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

制定一项范围综合、目标与义务可行、并有约束力的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部门性和地方性有机融合, 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 要建立区域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加强区域内部的协调性, 集中区域系统各个部分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 掌握准确的资源本底数据, 建立以实时信息收集、实时信息处理、实时数据分析与实时决策为支撑点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支持体系。结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 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不断提升建设与管理水平。

4 结语

总之, 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但可以维持我国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同时也给人们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 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 不断提升我国生物多样化的保护力度, 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具有种类繁多的野生生物资源, 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培育品种和动植物养殖经验。但是, 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更加频繁, 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本文阐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观对策。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云, 上官铁梁, 李帅, 王治明, 郭东罡.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 04:87-91.

篇7:达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策

1 自然条件

群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宁市湟中县东南郊, 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1′~101°45′, 北纬36°13′~36°20′, 东南毗邻青海化隆县, 西接贵德县, 北连土门关镇, 距西宁市100 km, 离塔尔寺景区80 km, 公园南北宽11.7 km, 东西长14 km, 总占地面积9 303.6 hm2, 地处祁连山支脉———拉脊山南麓,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势复杂, 山峦叠嶂, 呈现高山峡谷地貌, 海拔2 400~4 488 m。境内属黄河流域, 自然景观垂直分布明显, 有黄河支流—群加河, 流程10.5 km。属于冷暖半湿润气候, 水热条件随着海拔、坡向变化明显, 形成局部优势的小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低温持续时间长, 春季气温回升慢, 夏季湿润多雨, 雨热同期, 年平均气温0.9~2.5℃, 最热月平均气温11~13℃, 最冷月平均气温-14~-9℃, 平均年降水量550~660 mm, 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干燥度0.8~1.4, 基本没有无霜期, 年降水量大于650 mm。土壤类型以山地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为主, 灰褐土、黑钙土次之, 土层较薄, 立地条件较差。自然植被属半干旱草原—半干旱荒漠类型, 乔木层树种以青海云杉为主, 其次有桦、山杨等, 人工乔木树种有青杨、落叶松、油松、云杉等;灌木层主要有高山绣线菊、锦鸡儿、小檗、金露梅、银露梅、沙棘等;草本层主要有禾本科、菊科、蕨类等。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梅花鹿、胡秃鹫3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马鹿、马麝、狍、蓝马鸡、雪鸡、梅花鹿、猞猁8种, 还有狼、高原兔、旱獭、赤狐、环颈雉等野生动物。公园内是藏药保护基地, 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名贵药用植物, 主要有冬虫夏草、党参、柴胡、赤芍、百合、黄芩、大黄等。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群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群加藏族乡, 20世纪畜牧业生产比重较高, 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自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公园内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公园现有植被主要为金露梅、银露梅、小檗灌木林和青海云杉、山杨、红桦混交天然次生林, 其面积分别为5 243.6、2 340.7 hm2;其次为人工造林幼林地和灌丛地, 面积分别为64.6、3.6 hm2[2]。由于林下地被物大多集中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区域, 原始森林和高山植被受到畜牧业生产、中藏药采挖、气候、地形、立地条件等因素影响, 植被类型层次呈现分布不平衡, 制约了遗传性状。树种种类分布不均匀, 局部地域树种构成较为单一, 灌丛、灌木林所占比例高, 面积为5 247.2 hm2, 占树种总面积的68.6%, 占较大优势, 制约了生物多样化进程。公园建有100 hm2的鹿场, 有梅花鹿、马鹿、白唇鹿等200多只。虽然部分物种得到有利保护, 但对公园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作用有限, 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条件差。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3.1 科学合理进行功能区划, 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开发建设要严格按照林业部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设计, 科学合理地确定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 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区、封山育林区4个区域。将十里花海 (高山灌丛、灌木林) 建成生态保护区, 局部限制旅游开发;鹿鸣谷、凤凰池建设为生态旅游经营区, 在保护好现有林业资源的前提下, 合理、规范、集中、适度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布局;黑峡景区设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区, 从生态系统水平和人为与自然更新条件下, 结合黑峡林区树种结构较合理、种类分布多、植被类型集中、水系区域典型和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特点, 开展人工林生态更替和林业相关科学研究, 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 调节、平衡和稳定脆弱的生态系统, 拓宽高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和种群数量, 紧密维护生物食物链[3]。

3.2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实行封山育林, 防范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3]。依照各功能区的实际, 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 就地保护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 将尕昂、来路、军贡、黑峡脑和加牙海等具有当地林分特点、物种集中、生态脆弱的和交通不便的多处景区区域确定为封山育林区, 严禁人类经济活动, 以减少破坏。

森林火灾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森林资源, 影响森林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生长[4]。公园的冬春干燥气候条件决定加强森林 (草原) 防火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森林病虫害危害林木, 高原鼢鼠破坏高山草原, 防治中要使用生物农药, 避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3.3 发展生态旅游业,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保持林层结构合理

自然植被群落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受地域条件、思想观念和传统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经济效益难以在短期内见效, 发展生态旅游业, 结合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 增加服务就业岗位,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转变农牧民的思想, 参与林业建设和保护, 减少畜牧业和中藏药采挖收入所占比重, 降低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培育, 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跨越, 对于园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加强森林乔、灌、草、藓等林层复层结构的保持, 充分利用空间组成多层结构, 最大范围保护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群落,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修复能力。结合改造森林公园景观和调整林分、林种等措施, 对尕昂、军贡的中幼林进行有效抚育, 加牙海、下圈的灌木 (灌丛) 低效林用青海云杉、青杨、圆柏、沙棘等乡土树种进行改造, 实现乔木与灌木、乔木与草本植物、林木与经济灌木、草本结合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布局。

3.4 开展综合利用, 从物种、遗传基因等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综合利用、研究保护为目标, 在群加国家森林公园的鹿鸣谷区内建立种子库和重点养殖园, 在生态经营区 (营盘、照壁山林区) 建立标本园及植物研究园, 将优良基因保存起来, 实现遗传和物种多样性, 为改良林木良种、利用优良基因、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奠定基础。重点培育和挖掘多种乡土树种, 充分利用乡土树种的良好生物特性, 进行林木改良研究, 科学合理广泛地栽植,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有利保护。

摘要:介绍了群加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 阐述了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并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以期促进其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对策,群加国家森林公园,青海西宁

参考文献

[1]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赵成甲, 周永浩.走出一条林新路——干旱山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J].中国林业, 2008 (17) :43.

[3]王昕, 徐捷, 彭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 :226, 228.

上一篇:送河间晁寺丞,送河间晁寺丞王安石,送河间晁寺丞的意思,送河间晁寺丞赏析下一篇:试车工安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