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早春行》诗歌鉴赏

2024-05-10

王维《早春行》诗歌鉴赏(共10篇)

篇1:王维《早春行》诗歌鉴赏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参考

陇西行①

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鉴赏一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刘德重)

赏析二: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诗人的意思是,一走马就是十里,一扬鞭就是五里,报警的马飞快地奔驰而来。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象现在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但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所以有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信不减太白”之誉。

篇2:王维《早春行》诗歌鉴赏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篇3:王维《早春行》诗词简析

唐代:王维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鉴赏

这首闺怨诗描写贵族女子白天郊外游春、夜间独守空房的复杂心理。

诗的开头,描绘出早春的美丽景象。“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紫梅刚刚开遍大地,黄莺的歌声才开始歌唱,休憩了一冬的嗓子,尚未划破那缕梗在喉间的生涩。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在万物复苏的早春中,出游弄春。“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那刚抽出嫩芽的拂柳,被她轻轻地扬起在那纤纤细手之中。春光与少女的青春丽容交相映衬,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她怕是爱那清澈荡漾的春水吧,静静地绕水而坐,望着水中那秀丽颀长的脸颊,婀娜的身姿,嘴角不禁暗自抿出一抹微笑,遂对镜而妆。却又羞于见人,于是,那曼妙的身姿,掩映在绚烂的花丛之中,一时间,尚分不清楚人面桃花,哪个更艳。这两句很细腻地表现出她顾影自怜的心理。“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置身于此番美妙的春色里,只怕那徐徐的春风吹散了她幽幽的清香呵,那花丛里晶莹透亮的露滴,弄湿了她新着的春装。这两句为以下的情绪由喜转悲作了铺垫。“玉闺”二句写主人公回房。一晃,日落了,这春意盎然的日子,时光总是那般易逝,乘着那装饰华美的车子,恋恋不舍地归至皇城东面的青门之中,那是她独身栖居的小天地。“游衍”四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复杂心情:本以为那盎然的春景,那外出游玩的乐趣,能驱走心底的那份惦念,谁知这“销愁更愁”的消遣,却更加勾起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春景甚美,然身边少了那个共赏美景的人,纵是再美的景致,在她的心里,都比不上他那一抹含情脉脉的眼神。这次第,怎生勾起了无限伤感之意,却只有暗自垂泪,手里的彩绢,都被那思念的泪珠湿润了。时常在睡梦中梦见那远方的身影,望见他那高大的身姿,闻见他那熟悉的气息,归来时天色已暗,恍惚间,恍若见到了那梦牵萦绕的身影。结句归为女子羡慕同栖双燕之乐。她望着那屋檐前双宿双飞的燕子,猛然慨叹,自己竟不如那檐前双栖的燕子,表现了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丈夫归来的情怀。

这是一份孤独的美丽,亦是一份美丽的哀怨。在诗人的笔下,活脱脱的一位独居深闺的贵族*,承载着满心的思念之心,在这鸟语花香的季节里,更是衬托出她内心的复杂之境,那份哀思,那份幽怨,亦夹杂着几许无奈。怨,却怨不了谁,只是心底那汹涌的思念之情,却是怎么也无法排遣消散的。

篇4:王维《早春行》诗歌鉴赏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篇5:王维诗歌鉴赏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4分)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2)(4分)王勃的《山中》抒发的 是诗人的旅愁归思。(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1分)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1分)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分)

篇6:王维《辛夷坞》诗歌鉴赏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注释

[1]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迎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办,办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2]萼(e愕):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办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办。

[3]涧户:涧口,山溪口。

[4]纷纷:他本作丝丝。

【赏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刻画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因此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刻画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篇7:从文学鉴赏谈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作为盛唐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不仅在当时,更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王维替中国诗歌定下了地道的诗歌传统,其山水诗的寂静空灵精神,也深入民族骨髓,内华为中国美学稳定的艺术趣味和心理结构。

一、了解文学创作背景

中国素来讲求知人论世,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点:知人,即我们要知道作者的个人经历,个人素养,以便将作品与作者更好的结合;论世,即我们要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现实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自身原因:将诗歌与绘画、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其本身就对诗歌、绘画并对音乐有很深造诣。诗人兼画家的身份,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使用画家绘画技巧,使自己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色彩上显示出独特性;王维的母亲崔氏,师从北宗神秀大弟子普寂禅师三十多年,受母亲影响,其兄弟、妻子皆信佛,王维则是一位前程的佛教徒,也以玄谈为乐,呈现出素雅幽淡的特征。

社会原因:盛唐盛世造就了王维,造就了“荣光外映而秀色内含”的王维体。盛唐是王维的时代,盛唐诗歌的主流趣味是以王维为领袖的都城诗的趣味。王维的一生,自其少年时代便声名卓著,而到花甲之年则更加为世人所重,长安地域的贵族文化影响了他的一生。后期半归半隐,作品也呈现出恬淡静远的特征,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处境密不可分。

二、从审美的角度看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在诗歌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也被誉为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人物”。王维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风貌,其精湛的文学笔调和艺术就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音乐美

王维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对《九歌》进行了很好的继承。虽然他创作的骚体只有9首,但有《鱼山神女祠歌》、《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等好诗。对“兮”字的继承,使得诗歌舒缓、悠长,具有音乐美。

大量使用叠字,增加语言的音乐性。王维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约有60余首。王维从《诗经》、《古诗十九首》中吸收营养,运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对叠字的运用能够如此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的一大赞誉,诗画的完美混融与其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绘画原则全面而恰当地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王维诗歌中色彩词有25个,在诗歌创作中出现过335次。

王维的诗也善于运用各种线条进行山川景物,运用多变的曲线描绘复杂的物体,这是绘画的常识,王维灵活的运用到了诗里面。“雾中远树刀洲出,天际澄江巴字回”也是运用曲线来写景状物。

禅意

成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中,禅宗思想潜移默化的对其产生影响,王维《请施庄为寺表》说:“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再加上盛唐寺院众多,佛教文化繁荣,使得其作品也有很多与禅有关的所在,尤其是后期对现实不满,决定隐遁后,禅意作品更多。隐居期间,他长持斋戒,日日禅诵,过着居士的`生活。正如《山中寄驻弟妹》一诗所说: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三、从一字、一词、一句中体味王维的诗歌艺术

“兮”字,叠词的使用,使得王维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词秀而调雅。

色彩词在诗歌中起着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的作用,当与具体的物象相结合的时候,能够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王维诗歌中使用的颜色词有25 个,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诗歌中335 次,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对色彩的选择表现出集中性、以白青为主、素雅色调为主色调的特点较为明显。线条词,用长短、曲直、粗细等勾勒物体的轮廓;利用空间词对描写的画面进行构图。《送邢桂州》中,“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积雨辋川庄作》中用色彩、光线的强烈对比准确地表现了夏日积雨,田间景色的特征。

四、王维诗歌中的山意象、水意象、禅意象

王维诗作中的山水意象禅意悠远、恬淡、宁静,但并不枯燥、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常采用因物寄托的手法来表现某种时空条件下的主观感受,他还以耐人寻味的独特抒情方式,使作品的含意更委婉,诗情更醇厚。

王维诗歌中也存在大量水意象,因为王维向往幽静的生活,所以,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淡泊纯净的境界。他将以动趁静、静中有动很好的结合起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佛教信仰密不可分,诗歌创作中常流露出一种禅趣。此外,也受时代的影响。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的屈从下寻求解脱而禅宗正是主张“静心”“觉悟”王维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幽怨、宁静的笔调。

五、赏析王维,对诗歌研究与创作的意义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精髓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文学也很好的体现了一代的社会风貌。文学创作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时代风貌,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研究客体。

篇8:王维《早春行》诗歌鉴赏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襟。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篇9:李白《猛虎行》诗歌鉴赏

《猛虎行》为乐府诗旧题。《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李白以此题写自己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至德元年(756)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南赴剡中途中,遇大书法家张旭于慄阳(今江苏慄阳),作此诗以赠张。

篇10:御街行晏几道诗歌鉴赏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

上一篇:护士考试模拟试题一下一篇:看开学第一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