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

2024-04-18

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精选5篇)

篇1: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

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

为加强粤港两地反腐倡廉建设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具有广东特色开放、动态、创新的惩防体系建设,8月11日至13日,我率广东省监察学会、省监察厅代表团一行16人,专程赴香港考察廉政建设的情况。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到香港和广东虽然在政治体制和机制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香港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探索出的一些成功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香港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起飞,香港贪污贿赂横行,尤其是警察系统贪腐成风。1973年6月“葛柏案”发生后,香港成立独立的反贪机构——廉政公署,通过惩治、预防和教育“三管齐下”的策略,迅速将香港打造成为举世闻名的廉洁之都,创造了世界廉政建设史的奇迹。香港多年来在“透明国际”公布的清廉指数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其廉政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得到了香港市民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其主要做法和特点有:

(一)机构独立,系统反腐

香港廉政建设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由乱而治的根本性改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署在机构和职能设置上的独立性。香港廉政公署1974年成立,现有职员1340多人,大致分布为行政总部80人,执行处1000人,防止贪污处60人,社区关系处200人。廉署是一个独立的反贪机构,它的高度权威性和强大威慑力,直接来源于《廉政公署条例》赋予的独立地位和权力。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表现在:机构独立。廉署完全独立于政府其他部门,直接隶属于香港最高行政长官,反贪免受外界权力干涉。人事独立。廉署成员与公务员体系剥离而自成独立系统,廉署专员依法自主委聘廉署职员,不受公务员叙用委员会约束。经费独立。廉署经费经最高行政长官审批后,从政府每年预算中以独立开支总目形式拨出,避免因财政依附而形成掣肘。办案独立。法律赋予廉署搜查、扣押、拘捕等广泛而强大的调查权力,任何人士如抗拒或妨碍廉署执行职责即属违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在保持机构高度独立和权威的基础上,廉署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反腐倡廉理念,认为要有效控制腐败,既要严厉惩治,又要完善制度,建立廉洁文化。因此,廉署一直采取惩处、预防、教育“三管齐下”的肃贪策略,并将之贯穿到机构设置和全部工作之中。廉署设置了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系处三个专职部门,全方位系统治理腐败。执行处负责接受市民举报和调查怀疑贪污的罪行,打击贪污雷厉风行,铁面无私,使贪污无处遁形。防止贪污处负责审查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的工作常规和程序,查找贪污漏洞,提出防范建议,最大限度减少贪污机会。社区关系处负责教导市民认识贪污的祸害,广泛倡导廉洁价值观,争取群众积极支持反贪防贪工作,彻底改变腐败赖以生存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这种“打、防、教”三位一体的策略被国际社会誉为经典的反贪模式。

(二)强力惩贪,不惧不偏

惩贪惟用重典,才能产生巨大威慑力。廉署打击贪污一直不偏不倚,无畏无惧,不遗余力。一是重拳反贪。廉署1340多名职员中,大约70%的兵力配置在执行处,以强大阵容和力量深挖贪污分子,使贪污腐败变成高风险高成本罪行。二是零度容忍。廉署反贪没有“起刑点”限制,只要涉嫌贪污,无论数额大小都坚持一查到底,决不纵容。三是锲而不舍。对待贪污案件,只要存

在一线希望,廉署都会不惜代价追查到底。四是行贿受贿同罪。行贿和受贿在香港法律上同罪同罚,绝不对行贿者法外开恩。廉署自成立至2008年,执行处共调查70691宗案件,检控13337人,案件定罪率高达八成半。由于惩治有力,政府廉洁状况日益改善,针对政府部门贪污的举报比重从廉署成立初期的86%下降到2008年的28%。

(三)着力防贪,源头治理

香港在全球率先提出“预防胜于治疗”的治本理念。廉署一直主动协助政府部门在系统上堵塞贪污漏洞,加强内部监察,简化程序及增加透明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一是廉政共建。廉署与政府各部门建立了密切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建立防贪小组,至今已发展到500多个,共商防贪对策。二是同步预防。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在起草新法例、制定新程序时,必须由防贪处进行防贪审查;对重大工程项目,防贪处提前介入,消除贪污隐患。三是诚信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处理利益冲突、申报投资机制、员工纪律守则、诚信领导计划等,防止利益冲突、以权谋私。通过廉署的源头治理,提高了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公正、问责和透明度,香港连续15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四)注重教育,倡导廉洁

铲除滋生贪污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基础,是反贪成功的必由之路。对此,香港廉政公署高度重视廉洁教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廉洁教育体系。教育针对性强。将教育对象进行科学分类,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教育策略。教育重点突出。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的重点对象和方式,保证教育取得实效。教育覆盖面广。廉署教育的触角覆盖了市民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几乎做到“无微不至、无孔不入”。教育方式多样。通过廉政广告、电视剧集、青少年话剧、互联网等传播方式,运用地铁月台、巴士车身、公共电话亭等载体,广泛宣扬廉洁意识。在廉署不懈努力下,市民对贪污的态度从默默隐忍向普遍唾弃转变,诚信廉洁蔚然成风。

(五)鼓励举报,广泛参与

香港廉署非常注重拓宽民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特别是在鼓励民众举报方面效果明显。2008年香港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廉署工作获99.4%受访人士支持。廉署受理的举报绝大部分来自市民,实名举报率逐年上升,2008年达74%,比1975年高出39个百分点,广大市民成为参与打击腐败的重要力量,“香港胜在有你同ICAC”深入民心。廉署除执行处总部外,港岛、九龙和新界7所分区办事处都设立举报中心,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作。市民既可亲身举报,也可电话、信函、邮件举报,署名与否尊重个人意愿。举报受法律保护,举报材料无法定特别情形不得在诉讼中被接纳为证据;任何人如泄漏举报人信息,一经定罪可处罚款及监禁。廉署保密严格,如举报中心严禁一切非中心人员进出;处理举报时,只有负责该案件的调查员才能获知调查内容及进展,最大限度控制信息知情面。廉署对举报的处理快速高效,每天早上7点,举报中心将过去24小时接获的所有举报纳入“早晨报告”,由执行处首长及处长级人员进行审议,决定是否展开调查,处理结果将在受理举报48小时内回复举报人。廉署还建立了证人保护制度,除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外,重点对证人的工作、生活和福利予以保障,消除后顾之忧。

(六)监督严密,队伍精锐

香港廉署在享有广泛的法定调查权的同时,也受到严谨的制衡和监察,从而保证了其权力不

被滥用。首先,廉署与行政长官、立法会、律政司、法院等机构形成权力制衡。其次,廉署工作受四个独立委员会监察。再次,廉署人员受社会公众和内部专门机构的监督。近年来,廉署职员中因触犯法律被司法机关调查或起诉的,每年不超过3人,且均与职务犯罪无关。

香港廉署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是世界公认的。廉署在锻造队伍方面主要体现为“四个注重”:注重品格修养,注重职业操守,注重专业培训,注重高薪揽才。

香港廉政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廉政公署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但更离不开香港健全的法律制度、独立的司法体系、高度的新闻自由、成熟的公民社会和坚定的法治理念。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是香港社会高度法治化的必然产物。

借鉴香港廉政建设经验,深入推进广东反腐倡廉建设

腐败是政治公敌,是任何政府都必然面对的一个难题,凡是腐败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必有其内在规律和制度支撑。在反对腐败问题上,我们有自身的政治和体制优势,我们要在继续发挥这种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借鉴香港廉政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改革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机构和工作方式

纪检监察机关现有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模式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实践来看也存在力量分散、职能交叉、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在继续坚持我们原有体制机制优势的同时,按照惩处、教育、预防、监督的基本职能调整力量,整合资源,优化机构设置,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确保力量和人员向办案一线倾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到有一半左右的人员参加办案,发挥惩处的威慑作用。要整合预防腐败的力量和资源,加强对全省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协调指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防治腐败工作。加快推进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扩大省、市派驻直管范围;全面开展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对县直部门实行分行业、对乡镇实行分片区派驻管理。

(二)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创新

预防是治理腐败的重要一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开放、动态、创新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预防腐败工作,增强预防腐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违纪违法案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查找廉政风险高发的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人员,深入探讨廉政风险特征、成因、发展趋势及防范路径,建立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制度。积极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继续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扩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范围;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网上审批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全面取消市属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薪酬制度。不断完善与利益冲突相关的礼品登记、回避以及离职后从业限制等制度,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廉政建设的有益经验。

(三)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治本性、基础性工作。要强调规划性,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和战略规划,纳入党委宣传教育总体部署,规范反腐倡廉党纪条规的定期宣传。要突出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员干部,实施分类教育,解决要求的统一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要注重典型性,深入发掘和培育先进典型,认真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讲求有效性,坚持继承传统教育方式与求新求变并举,多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以动态立体的高科技手段赋予反腐倡廉教育更鲜明的时代特色。要体现广泛性,建立“廉政之友”义工组织,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五进”活动,营造推崇诚信、反对腐败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

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基石。要规范受理申诉或举报程序,对举报的受理、移送、查处、回复等程序及其时限作出规定。成立信访举报咨询委员会,定期听取对不予核查的案件线索的解释和说明。完善信访举报保护办法,对重大案件的举报人和证人实行保护计划。进一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奖励举报基金,对突破重大案件有功的署名举报人进行重奖。严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案件,除构成犯罪的以外,将侵害举报权监督职能归集到纪检监察机关统一行使,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监督。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拓展评议范围和内容。探索建立对社会团体机构提供反腐咨询指导服务的补贴支助制度,发展民间反腐咨询服务机构,引导群众运用合法有序的手段参与反腐败斗争。

(五)打造一支专业、廉洁、高效的纪检监察队伍

一支专业、廉洁、高效的队伍是反腐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提高纪检监察队伍专业化水平,完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准入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干部准入制度和纪检监察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进一步推行公开选拔,完善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扩大竞争上岗的范围,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形式,充实培训内容,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技术反(防)腐手段的研究,加强现代化装备,提高发现违规操作、预警和取证的能力。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透明度,公开反腐败工作的公众信息,完善新闻发言人和重大案件通报制度;定期举行“纪委开放日”活动,实现纪委运作体系由封闭化、神秘化向公开化、透明化转变。探索实行纪委审理案件公开制度,建立党内重大案件听证制。建立完善内部监察机制和审查程序,认真处理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投诉,对涉嫌违纪违法的,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完善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对纪委经常性监督的机制;改革和完善纪委向党代会报告工作制度,审议报告应引入党内询问、质询机制,党代表有权对纪委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提出追究相关责任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民众的监督作用,重视和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作者:**广东省委常委、纪委书记)

篇2: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

提升企业软实力

————加强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刚刚结束的党十七大,胡锦涛同志站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将文化建设的作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文化软实力”这一新名词一时备受关注,并且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成为影响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为切实有效加强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由市委宣传部专门组成调研组对全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了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对策措施作了思考。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流的企业必然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市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措施,更是弘扬越乡文化,增强我市文化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特别是当前企业发展正迎来大变革、大繁荣的机遇期,作为人员日益壮大的基层经济组织,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的中坚力量,既与整个国民经济紧紧相连,也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加强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而且有利于化解企业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的员工和劳资关系,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顺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凭借对内能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励力,对外能提升企业形象力、创造力的特殊功能,无可争辩的成为了企业竞争的重要核心力量。企业发展由原来的产品竞争、人才竞争逐渐转变为文化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只争朝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竞争观念,这也是企业能长期发展的立足点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今成名企业的实践一再表明,谁构建了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就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坚实基础。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我市“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目标的需要。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随着我市“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号角的吹响,如何培养一批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先进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我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以文化的力量推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市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企业、发展企业、振兴企业,而且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我市政府领导和广大企业主的重视,一方面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导,为企业发展搭好平台、搞好服务,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把自身单位的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企业变革精神相结合,在市场经营的搏击中逐步推进管理模式的转变,日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一)对企业文化力量越来越认同

近年来,随着我市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壮大提升,文 化力这一概念正在越来越多的为人所接受,文化经济、文化生产力等新词汇也逐渐被人们所理解,企业文化对于我市政府领导和广大企业主来说已不再是陌生抽象的概念。相反,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已越来越被所认同。政府多次举办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许多企业主也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战略研究和实施,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在市委专家讲座中心举办的企业管理形势政策讲座中,广大企业主表现积极主动自觉参与,参与率达到70%以上。注重挖掘企业内涵、总结企业经营理念、用文化的力量推进企业的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受到重视,全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已经逐步形成。

(二)企业文化建设形式越来越丰富

现代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调查显示,我市的大多数企业对于加强企业文化的三项内容都有一些具体的举措,特别是在丰富员工精神文明生活、保障员工权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创出了特色,取得了实效。如天乐、麦地郎等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主动谈心等方式听取员工的意见、建议,赢得了员工的信赖;宏达制衣、双鸟机械等企业通过定期举办文体活动,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提高了集体的凝聚力;三鼎工具、移动公司等企业通过开办培训学院,加强了对员工的再教育、再提高,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素质;好运来、迪贝等企业抓住上市契机,全面规范企业的制度体系,推出了“阳光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新理念,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 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人性化相结合,实现了制度和文化理念的对接。通过开展形势多样的文化建设,也有效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调查数据显示:我市被调查的25家企业75%的员工认为自己对企业很有感情,92%的员工认为个人才能被充分发挥和基本发挥,96%的员工每年培训在一次以上,大部分员工都感觉在企业上班增长了知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日益体现。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越来越鲜明

随着我市企业建设的稳步推进,不少企业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相结合,已经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核心价值观,并正在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升级。调查显示,全市86%的企业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发展目标,有的还有一定的历史、体系和内涵,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如天乐集团在“五把柴刀起家”、“五千精神”的艰苦创业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务实创新、团结奋进”的企业精神,让“天蓝色”识别标志深入人心;巴贝集团以打造“世界级的领带服饰制造基地”为目标,大力倡导、培育“人求务实、事争完美”的企业价值观,成为了领带行业的领头羊。还有迪贝、冠东、宏达、好运来等企业也都结合自身特色提出了各自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显示出了蓬勃的活力。另外,随着一批有文化、有思想、会经营的新生代企业家逐渐走向建设企业的舞台,他们对企业文化建设开始了从自发 向自觉、从表层向深层、从传统到现代的重要转变,我市企业文化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四)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的平台越来越广阔 全市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企业的百花齐放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特别是我市党委政府的推波助澜。随着我市“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企业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嵊州强”的良好经济发展氛围。特别是今年我市开展“破解难题、优化攻坚”的活动以来,各级各部门服务企业的意识更加浓郁,市委市政府正在为企业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同样也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浙商论坛.走进嵊州”、“嵊商论坛”、“视野大讲堂”、“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活动的推出,为企业家们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直接推动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宣传新闻媒体开设的“经济在线”、“工业强市专题宣传”等一系列宣传报道,不仅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氛围,也引领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当前,我市企业为主、政府引领、部门服务、民间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调查研究显示,企业管理层在问到“你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何作用”这个问题时,回答“提高员工素质”的占18.12%,“丰富文化生活”的占24.4%,“提高福利待遇”的占10.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占22.1%,“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占23.9%,其他的占1.2%。这说明,目前我市许多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还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大部分停留在丰富文化活动、提高福利待遇等浅表性层面上。二是内涵有待进一步丰富。主要表现在特色不强,缺乏自身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功利色彩严重,仅仅停留在产品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而忽视单位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培育塑造;内容简单,就是一本理念手册、一套规章制度、一些文体活动,停留于应付创建的状态;带头不够,不少企业主对自身要求不高,缺乏开拓创新、负重奋进、百折不挠的精神。三是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文化力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却并不十分明显,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企业生产力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三、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对策和思考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以人为本哲学理念的创新和飞跃,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发展我市企业文化既是提升我市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方法,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措施,既有紧迫性又有可行性。要加强我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科学规划,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管理制度相融合,实现文化于管理一体,隐性和显性相容,刚性约束和柔性导向优势互补。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创 出特色,富有成效。

(一)科学规划,因势利导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规划指导。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研究制定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今后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实现市内大型企业全覆盖,中小型企业基本覆盖。有关企业要根据行业特征和自身特点,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科学合理、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常抓常新,随着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实和完善,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巩固和发展。

(二)抓住重点,强化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主角是企业,重点是企业的管理层。优秀的老板不一定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但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需要一个优秀老板。企业文化变革其实质是企业管理层理念的变革,他们应该而且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和第一宣传者。因此,抓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作为战略性举措来抓,通过多种途径推进企业家素质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企业家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二次创业”能力,使他们树立起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就是对企业生产力发展的投入、也是对企业未来投资的观念,促进我市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达到以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保证高质量的企业文化的目的。

(三)以人为本,完善制度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和依靠员工,为员工提供展示个人才华、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增强员工的主人翁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尊重和善待员工,让他们感到劳有所获、劳有所值,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也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防止因过度强调人性化而导致管理的失控。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健全蕴含自身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大到战略规划、投资决策、管理模式,小到员工招聘、考核、奖惩以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都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从而真正确保企业内部的和谐有序。

(四)分类推进,选树典型

发展企业文化要因地制宜,根据各类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在文化建设差异性、不平衡性,实施分类推进。对于有一定基础、成效比较突出的企业,要在巩固成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文化高度。对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启动,但成效还不够明显的企业,要进一步提高企业领导班子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强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对尚未启动的企业,要通过宣传灌输,让企业领导层和广大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他们尽快启动起来。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 中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发现和总结我市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典型,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群体进行表彰和宣传,使其他企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五)搭好平台,加强服务

篇3: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

1 香港隧道照明设计

1.1 隧道照明光源选择

节能、高显色性和均匀度、高光效率、高输出及平均寿命较长是光源的选择原则。目前, 香港已投入运营和正在建设的隧道所采用的光源以“TL”5及“TL”8荧光灯为主。

隧道内通风条件较差, 汽车排出的尾气不易快速稀释, 灯具使用环境较差, 灯具寿命也受到有害气体的影响。同时汽车尾气也容易产生烟雾, 影响照明效果。因此, 灯具选择需同时考虑照明效果和灯具寿命等因素。

光源更换采取在光源到达设计寿命周期后一次性全部更换的方式, 可达到节约隧道运营期更换光源的成本并减少更换光源带来的道路封闭影响的目的。

1.2 隧道照明亮度的设计及控制

隧道照明的最大特点是驾驶者由隧道外进入隧道内, 或从隧道内离开隧道出来, 由于隧道内外存在不同的自然光线及环境, 隧道内外的亮度有明显落差。这会造成驾驶者视觉上有一段不适应现象, 出现“黑洞”现象或“亮洞”现象。为了让驾驶员在隧道两端出入口处能有一个良好的视觉过渡, 隧道照明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照明段: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和出口段, 且每个照明段的路面亮度水平要求不同, 其中入口段、过渡段的路面亮度水平则需要根据隧道洞外亮度来确定。故必须运用照明控制方法使隧道出入口和隧道内的照明亮度与隧道外的亮度匹配, 以适应行车四级视觉调节需要。香港现有隧道采用的照明控制系统, 赋予每个分段于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亮度, 这些亮度的控制是跟随隧道外的亮度而变化。

目前, 香港普遍采用的隧道灯光控制, 大致可分为开环式和密环式两种。开环式是利用一台光检测控制器, 在安全停车距离测量锥体视野 (L20) 在洞口亮度, 从而作出隧道内各区的灯光调控。密环式除上述一台光检测控制器外, 在进入隧道再加装一台光检测控制器。利用回向信号 (Feedback Signal) 到智能化系统, 通过精密计算以确定隧道内所需亮度, 并进行亮度调控, 使隧道外到内的亮度有一个良好的过渡。

香港隧道照明对入口段和出口段的照明尤其重视, 为提高出入口段照明条件, 部分隧道在出入口段采用多种光源加密布置, 有效解决了“黑洞”或“亮洞”问题, 大大提高了驾车者的舒适性。

1.3 隧道照明灯具布置

隧道照明灯具的布置, 除考虑亮度分布外, 还要考虑眩光、诱导性和灯具维护方便。其布置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悬挂于行车道分隔线天花之上;二是悬挂在行车道天花之上;三是悬挂在隧道两旁墙壁;四是悬挂在隧道一旁墙壁。

在三个车道及更宽的城市隧道, 天花悬挂方式比在隧道两旁悬挂方式具有效能, 以达到照明效果。采用隧道两旁悬挂方式时, 慢车道上大型货车将遮掩其他两条车道的照明。在单车道隧道, 线型花悬挂方式比墙壁悬挂方式有高效能。

设计隧道灯具分布亦需兼顾维修要求。在安排封线维修隧道时, 灯具可尽量安排在最高效能位置。对于不能安排封线维修的隧道, 灯具适宜尽量在不损害照明要求的原则下, 在慢车道墙壁悬挂, 以便于维修。

1.4 隧道照明供电及紧急照明

为避免较长隧道照明在突然失去电源供应, 或其他原因熄灭时, 在全黑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危险交通事故, 故必须设置紧急隧道照明灯, 以方便疏散群众。

紧急电源必须由无间断电源系统 (UPS) 供应。香港隧道供电系统一般有两个独立电源供电, 并设立紧急照明, 紧急照明值不得低于基本亮度值1 cd/m2。无论日夜, 在发生事故时, 必须维持至少30 min运作时间。

1.5 照明及隧道运营管理

香港南湾隧道设置控制大楼, 通过隧道内的监控设施, 将隧道内道路、照明、通风、消防、交通等各类设施的工作状况实时反映到隧道控制大楼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电脑系统能在第一时间针对隧道内的特殊情况做出反应, 如隧道内CO气体浓度超过临界值, 系统将自动启动更多的通风设备以降低有害气体浓度, 确保隧道正常行车安全。

香港大型隧道运营阶段管理实行集约管理模式, 即委托一家隧道运营管理公司, 对隧道的道路设施、照明设施、消防设施、交通设施、通风设施及各种有害气体浓度监控等工作统一调度管理。采用此类模式管理有效地解决了隧道各专业体系联动问题, 大大地提高了隧道管理的反应速度, 有利于提高隧道运营服务水平。

2 我国香港隧道照明建设对我国内陆地区相关项目建设的启示

2.1 参照国外规范优化设计

目前, 我国内陆地区隧道照明设计普遍存在过于注重亮度等单项指标, 忽视均匀度等综合指标的问题, 导致“斑马效应”等现象严重。灯具及光源的选择也拘泥于高压钠灯、金卤灯等传统光源, 对隧道线性特征的照明需求理解不够透彻。因此, 隧道照明设计应在满足国内规范要求的同时, 参照国外规范优化设计。目前我国内地无论城市道路隧道还是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所采用的规范都是《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 及《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JTJ 026.1-1999) 。上述规范中都仅对单车道和双车道隧道的照明设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而目前, 伴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的进一步推广落实, 城市道路隧道普遍为三车道甚至四车道隧道。因此, 在城市道路隧道照明设计中不仅要按国内相关规范设计, 还要参照国外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以保证隧道照明设计的合理性。

我国香港道路及隧道照明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 88-隧道及下行车通道照明设计指引》, 英国国家标准《BS 5489-隧道及下行车通道照明守则》, 我国香港特区路政署《公共照明设计手册》。

2.2 照明控制系统

借鉴香港隧道照明调控经验, 实现隧道照明亮度随隧道外自然照明条件及行车状况而自动调控, 不仅可满足安全行车的需要, 而且可实现最大程度节约电能。新建隧道可在设计阶段考虑到位, 现有隧道也可升级改造, 建立科学的照明调控系统。现有隧道可通过照明调控系统的改造, 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2.3 照明灯具选择

我国香港新建隧道照明灯具以较为成熟稳定的“TL”5及“TL”8荧光灯为主, 我国内陆地区隧道照明大量采用高压钠灯和金卤灯等光源。

由于LED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隧道采用LED灯具照明, 由于LED隧道灯功率小, 发光效率较高, 可节约较多的照明用电, 照明电缆规格也可以相应减小, 具有节能方面的优势。但LED灯具发热量大, 且由于LED灯具的发光源是由许多颗粒状的LED发光芯片组合而成, 其光通量集中于一点发射将形成很高的视觉亮度, 从而容易产生眩光。

技术的进步让隧道照明灯具选择面更广, 一个地区的隧道照明灯具选择应从整个地区的整体角度考虑, 综合节能、高效、稳定、便于维护等各个因素, 合理选择隧道灯具。

3 结语

隧道照明条件是隧道运营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 安全、高效、节能的隧道照明体系建设是隧道建设的重要部分。目前, 我国内陆地区道路往往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 隧道照明不仅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论证, 在隧道运营阶段更要加强管理, 照明系统的使用寿命较隧道结构系统要短很多, 而照明系统是否合理也直接影响驾驶者的直观感受。

篇4: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

成功学校与落后学校的区别,最根本的是学校的文化差异。每一所成功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历史发展的渊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学校的物质存在、环境视觉与文本呈现并非就是整个的文化。文化真正关注的是这所学校的成员对待物质、环境和文本的态度与方式,以及它们之所以形成与稳定存在的精神与价值观。

下面两所学校,都是正在变革中的学校。之所以选择这两所学校为成功案例,因为我一直认为,学校的真正变革始于学校文化的驱动,学校文化左右着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崔允漷,周文叶.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

1.莱州市双语学校:一所创新学校的创新文化建设实践

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是一所创新型学校,其学校的主流文化标志是以“创新文化”为特征的,“自主”、“合作”、“创新”、“个性”、“多元”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了创新文化的子文化。

该校文化建设的途径符合学校实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社会和教育变革建立了联系。不管是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还是其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始终彰显出自己学校的一种伟大精神力量,都始终以学校创新文化为统领,努力体现“人的发展”这一价值观。学校的各种管理与措施都是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在该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统一的。为师生发展创造的环境和平台,真切地成了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资源。在这所学校里,广大师生收获的是“尊严、宽容和幸福”。

下面笔者较为详细地介绍一下莱州市双语学校的创新文化。

① 自主文化——创新文化生成的摇篮

一所学校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特点的路径。而探寻的过程,就是自主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学校自主文化生发与积淀的过程。

自主文化首先体现于学校发展路径选择与决策的自主性。该校发展路径包涵以下四方面内容:首先是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育优生,做名师,创名校”是学校的管理总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学校才会努力锻造名师,用名师带动教师的整体成长,靠优师培育优生,用优生成就名校。其次是学校发展理念的确定。该校办学理念是“特色立校、民主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效”,其中“特色立校”讲的是做什么事,“民主治校”谈的是由谁来做,“科研兴校”明确了怎样去做,“质量强效”设定了做到什么程度,这样的理念就勾画出了一个比较具体而清晰的发展方向。第三是学校发展特色,唯有特色才能打造品牌。该校办学特色是双语、艺术、科技。第四是学校发展模式。从办学模式讲,该校是走读与寄宿并存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从管理模式上讲,实行级部负责制,从班级管理模式上讲,践行“自教互管”,从教学模式上讲,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此,可以看到一个学校独特而客观的发展轨迹,学校文化自主文化由此生发、扩展、传递、延续,辐射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并激发了个体对自主发展地渴望与探寻。

②合作文化——创新文化依赖的有效载体

合作文化是在持续不断的合作行为中渐渐形成的。合作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取向,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有情感的支持,其情感的源动力来自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该校每年设立的名师博客、名师讲坛等交流平台,让老师们畅所欲言、尽展风采,打造出一批具有独特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名师群体,并带动教师的整体发展。近几年,该校的“班主任协会”、“教师专业发展志愿者协会”、“博客联谊会”、“小课题研究会”等各种民间组织纷纷成立,他们在小范围内,围绕更集中的主题,与更适合的人员进行更频繁地切磋,这反映了老师们的一种更加强烈的合作需要,也是学校合作文化发展的象征。③ 创新文化——文化创新的灵魂所在

该校创新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学校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而形成的。该校的创新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展系统性创新。该校从建校起,就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构建了学校“十大创新体系”,从思想、制度、管理、文化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实践。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即对原有地深化、提升或扩展。例如该校的课堂教学研究,经历了从目标教学研究到自主创新课堂一直到现在的自主合作课堂,就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三是原创性的创新。就是打破常规,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即产生新的生发点。如生命道德的研究与实践,该校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单位不是班级而是小组”,这些都是全新的对教育教学行为与观念等方面的尝试。

④ 个性文化——创新文化品牌的独有价值

个性文化的构建,首先源自于组织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该校在发展中,无论是办学思想、发展理念,还是学校发展模式、学校的组织管理,从不趋同,坚持自己的个性发展。坚持走自己的路已经成为该校的不懈追求和行为特征。大到学校的一个重大决策,小到一项活动的开展,大家都会定位到与众不同上。无论哪个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会把独特的创意、计划和方法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展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个性文化的形成,还得益于组织对个性价值的肯定和挖掘。学校提出“个性教育群体化,群体教育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个性,来促进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的培养。同时包容教师的性格弱点,发挥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学校把培养部门和班级的个性作为重点,在工作中发现、扶植,促进组织之间的个性地形成和发展。

⑤ 多元文化——创新思想与行为百花齐放

多元文化实际上是个性文化的衍生产品。强调个性文化,就必须兼容并包教育思想与行为的多元化。为此,该校一直致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致力于鼓励多元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比如,倡导级部、职能部门、教研组和班级创建自己的特色文化。当这些文化拥有自己的核心理念、独特的内涵并在工作中产生独特影响时就会获得学校的认可。二是致力于将各种思想与行为都整合到创新学校建设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组织目标之下。以级部管理为例,由于各级部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所以管理方式也明显不同,出现了情感型、周密型、效率型和民主型等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但是,都需要服从学校既定的组织目标,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呈现百花齐放而又殊途同归的局面。

2.善形一生:滕州市姜屯中学善文化教育的追求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中学依托学校地处古滕国腹地,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最早实践地,至今民风淳朴、善风犹存这一属地文化的主脉,提出了挖掘善文化的内涵,以“培育善人,弘扬善学”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开展、实施善文化教育的构想。

学校提炼出“真而善、善而美”的校风;“以学定教、严谨善诱”的教风;学风是“勤学善思、自主互动”;校训是“日行一善、善形一生”。在该校对校训的诠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每天至少做一件好事,并持之以恒,不仅如此,还要将善德善行表现出来,让善的光辉照亮他人,温暖社会。”这一理念,正是这一校训所体现出来的该校善文化教育的最终追求。同时,学校将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创新与师生发展等;学校物质、制度、行为、组织等文化巧妙地进行了整合提炼。从而营造了一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善文化与多种文化有机交融、互相推动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典型。

如何让“善”的教育在校园里广泛推行,让“善”的美德在师生心中得以生长,让“善”的品行在师生身上充分展现呢?姜屯中学在追“善”于源、深挖“善”根、存“善”于心、以“善”育人等活动基础上,大力营造浓厚的“善”文化氛围,使师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和激励。具体包括以下几项措施,现简单介绍一下:

①让墙壁说“善”话

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了介绍滕国历史的挂图以及以“善”文化为主题的图片,在门厅的两侧撰写了《孟子·滕文公》文章,在教学楼侧面雕刻了一面“百体百善”书法墙等,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沐浴着美而善的气息,供师生们随时浏览,时时诵读,细细品味。

②赋楼房以“善”名

给校园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等主体建筑及主干道起了一个能够反映“善”文化特点的名字,如知善楼、行善楼、本善楼、立善楼、乐善楼、崇善楼、至善楼、扬善楼等等,使师生望楼生义,远而敬之,近而观之,观而从之。

③标“善”念于校园

在校园的醒目处,比如宣传栏上,走廊旁,草坪边,科学设计标识出一些浓缩的体现“善”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诸如“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继承善的传统、推行善的教育、弘扬善的文化、实践善的真义”等标语,建设了善文化专题教育长廊,让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文化的浓厚氛围,使校园真正变成了师生们学习文化、养成道德、提升思想的“善园”。

④授“善”学入课堂

“善”的培养应体现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把课堂作为善文化培养的主渠道。学校提出了课堂善文化构建的目标,具体的讲,就是 “构建善育、善动的课程;炼就善待、善教、善诱的教师;培育善学、善思、善取、善为、善创的学生”。讲授“善”的知识、倡导“善”的观念、传播“善”的文化,在全校的课堂教学中,已蔚然成风。

开设校本课程,是善文化教育入课堂的又一主要形式。从学生领到校本教材《善文化教育读本》起,意味着我校的校本课程中,又增添了善文化的全新内容,实现了善文化以一门课程的姿态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目标,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善文化奠定了基础。

⑥ 以活动育“善”品

学校着力实施“日行一善”养成教育,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学校推行了“为善日记”。学生的“为善日记”详细记录着自己“日行一善”的每一个细节。认真翻阅每一本“为善日记”,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在学生稚嫩的言行背后,跳动的是一颗充满善念的心。举办善文化艺术节。该校的学生,只要谈起善文化艺术节,都兴奋不已,艺术节上特色鲜明的活动,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各种手工制作、每份调查报告、每篇观察日记、每幅书画作品,都凝聚了学生的智慧,都展示着学生的追求。该校班主任陈长梅老师说,学生们至今难忘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与人为善,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善思、善行,是在对自己的展示中获得的成功体验以及战胜自我的信心。善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品牌活动,激励着每一名学生不断地发掘自己,完善自己。培养出一支弘扬善文化的小志愿者队伍。善文化不能局限于学校,要使之深入家庭,融入社会,让所有人感受善文化的魅力,以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学生是最好的使者。姜屯中学倡导“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的思想,让学生成为善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起到“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社会效应。

另外,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也注重把善文化纳入进去。国旗下讲话、召开善文化主题班会、评选为善小标兵、开展“善文化”故事征集活动、从善故事演讲比赛、收集善言善语相互交流、举行善文化手抄报展览、举办“善在我心中”征文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行善激情。每班设立一张“日行一善”授星榜,将学生的善行进行表彰,以激励其进一步的向善行为。

⑦开展教师为善活动。学校把培养教师的知善、行善、扬善等意识和行为作为开展善文化教育的基本着力点,在教师中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包括评选教师为善之星、成立善文化研究会并设立了省级研究课题、召开善文化研讨会、举办善文化教育经验交流会等,以挖掘、传承、弘扬善文化为己任,做学生的表率,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善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篇5: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思考

关键词:廉政公署,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一、廉政公署简介

廉政公署 (简称廉署;英语: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 r uption, ICAC) 以肃贪倡廉为目标, 采取防止、教育及调查的方式执行。1974年2月15日, 香港第25任港督麦理浩 (Mur-ray Macleh ose 1971~1982年任港督) 颁布《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条例》, 宣告了独立的反贪污机构即廉政公署的建立。

二、廉政公署的产生给香港带来的变化

香港也曾是贪污成风、腐败盛行的社会。尤其从上世纪中期以来, 由于当时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多, 各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诸如政府部门等贪污受贿风行, 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警界贪污问题最为为严重, 在其他公共服务机构亦普遍存在, 如病人想住院, 必须给医生及护士“茶钱”, 给过“打赏”, 才可有便盆或开水;商人则视行贿送礼为做成生意的关键所在。当时流行这样的比喻:贪污如同一巴士, 你或上巴士跟大家同流, 或在路旁一声不吭, 但若阻挡在前, 只会为其撞倒。受贿以及分赃逐渐制度化, 即便某人一开始正直善良, 但当获得了公共权力后也会逐步步入到腐败的行列当中。

1973年, 葛柏作为当时香港总警司, 被发现拥有四百三十多万港元, 当被律政司要求在一周内解释巨款来源时, 他竟轻易逃离香港到了英国。他的潜逃使得长期积聚的民怨骤然喷发。学生们走上街头, 同时得到了人民群众响应, 他们高举着“反贪污、捉葛柏”的横幅, 抗议当时政府未能很好地打击和处理贪污犯罪行为。

迫于各种压力, 1973年10月17日, 总督麦理浩爵士宣布成立—个独立的廉政公署着力惩治贪污。1974年2月, 香港立法通过了《总督特派靡政专员公署条例》。廉署成立后便即刻采取诸多反贪行动, 以强有力地惩治公共部门中成片的腐败。随后, 廉署经数回交涉, 使得葛柏从英国引渡至香港接受审判;贪污之集团, 均已全部粉碎。约四年光景, 警界里腐败集团几近消除, 对于公职人员的举报比例年年降低, 从廉署成立之初的百分之九十降低到近年占整体举报的百分之三十。自廉署成立以来, 经对贪污腐败的惩治, 香港的廉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如今, 香港政府以高效及廉洁闻名。

三、廉政公署之于内部审计的相同点

(一) 性质的共同

1. 廉署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廉政公署在香府、警察及公务员系统之外, 其中的廉政专员由港督直接任命, 并且专员不得在政府部门担任其他任何职务, 除廉政专员的其他人员均由专员任命;政府还不断为廉署供应其需要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 其运作的费用以独立预算的形式由特区总督亲自审查批准, 并且其中职员报酬丰厚。这便使得廉署在组织上、人事上以及经费上具有了相当的独立性, 在开展工作时可以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

由于其在成立后有力打击贪污腐败, 使得香港从当初的贿赂盛行的社会到如今人们安居乐业、规则公平、政府廉洁的社会, 加上其在各种媒体上良好的宣传, 其在港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以及权威性毋庸置疑。

2. 内部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及权威性。

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属性标准:1100———独立性与客观性》规定, 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 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做到客观。在独立性要求方面, 内部审计应做到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应高独立于被审计的部门, 不受其管理或者制约, 且在经济上与被审计部门无利害关系及经济往来;实质上的独立也成精神独立, 是指审计组织及人员在实施审计时能完全自主地制定审计方案, 决定审计程序和方法, 不受个人情感和外界环境的干扰。另外, 通过首席审计执行官在机构内应该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履行其职责的层级报告来加强独立性。事实上, 报告关系的独立性很大成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活动的独立性。客观性方面:内部审计师应该以公正的态度, 避免利益冲突;当独立性或客观性受损或者可能受损时, 都应该向有关方面披露;内部审计师应该避免评价他们以前负责的过的工作, 当对首席审计执行官负责的工作进行确认服务时, 也应该有独立于内部审计活动的第三方的监督。

内部审计活动通过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在给组织提供增值活动, 助于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中确保了其自身的权威性。

(二) 为保持独立性二者的报告关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 廉政公署对行政长官负责, 全权独立处理一切反贪污工作, 《廉政公署条例》亦有规定, 除行政长官外, 廉政专员不受其他人指示和管辖;同样, 为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 其应该向企业的审计委员会、董事会以及相关的治理机构报告, 这种报告关系是内部审计权力以及独立性的根本保障。

(三) 职能上的相似性

1. 廉政公署职能。

香港廉政公署通过宣传自身的反腐能力, 增强大众反腐知识, 积极动员人民参与到反腐的行列当中, 并且通过制定严刑峻法增加贪污者的腐败成本等, 全方位地进行着打贪治腐。

2. 内部审计职能。

相对于廉署的打击贪污腐败, 内部审计通过对管理者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查, 以及对国家现有法律、政策, 行业的规定和标准的遵循性审计, 查找错误, 防止舞弊, 用以降低企业违法的可能性, 严肃财经法纪。

3. 对于已查明的违法事件处理方式。

为防止廉署滥用职权, 廉署在调查和搜集完官员的贪腐证据之后, 各种材料均交到律政司, 由该司司长决定是否据此检举控告相关的人。

而当内部审计人员发现或者怀疑公司有人违纪违法时, 需将有关情况与公司内法律事务部咨询有关情况。

本文之所以将廉署与内部审计联系起来研究, 除了以上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外, 笔者认为, 廉署的制度建设上的先进性, 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时候可以借鉴以及参考的。

四、廉政公署的制度先进性之于内部审计可借鉴之处

(一) 系统布局, 防治结合

1. 廉署——始终坚持执法、防治与教育全面的肃贪策略。

为全面、系统、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 廉署设置了执行处、防止贪污处以及社区关系处, 三部门工作相辅相成, 在“三管齐下”之下, 分别从执法、预防、教育三方面入手, 竭力做到为官者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以及不想腐败。数十年的实践验也证明, 该反贪倡廉的方式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2. 内部审计——防御、自稳、监视“三驾”齐趋。

廉政公署的分别从执法、预防、教育三方面入手系统打贪治腐理念,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曾经在2008年的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的观点与以上异曲同工, 他认为, 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该理论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视审计为一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同时具备生物体免疫系统的所具备的三种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在生物学上是指免疫系统通过正常的免疫应答, 阻止和清除入侵病原体及毒素的功能, 运用到审计上则指审计应具有使社会经济免受于内部以及外部的组织和个人侵犯的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在生物学上是指免疫系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功能, 审计在不断建设、完善社会经济的各项管理机制时, 通过管理机制有效地运行, 使得不法分子的违法违纪问题无处藏身, 及时得到“发现和清理”;免疫监视功能在生物学上是指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 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对此, 审计对社会经济具有普遍共性的问题进行预测以及分析, 从而提出警示以及建议, 防止危害加重。故我们应当加强审计的防御、自稳、监视等方面能力的建设, 不应有所偏废, 同时也应该由内审部门统一、协调行动, 从而促进和保障社会经济的有效、高速运行。

(二) 加强基本制度建设

1. 廉署的基本制度建设简介。

一是公正、公开、择优的公务员选聘制度, 录用后使用试用淘汰制, 对于正式的职员实行鼓励其遵纪守法、注重效率及服务精神的奖惩原则, 促使其积极努力。二是司法独立。在传统上, 香港司法始终保持独立性, “无论总督和立法局的其他成员, 都不得干预司法的处理, 以及对司法官员的免职要适应特别的规定。”香港长期以来基本的制度是廉署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

2. 内部审计基本制度建设重要性及其相关的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 提高管理者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认识。企业的性质在现代企业制度之下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国家成为了企业的投资者, 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而不再拥有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现代企业制度下, 内部审计通过审计和评价企业运作的有效性, 来达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因而提高和转变企业管理者以及内部审计工作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从而加强和改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企业领导人的思想从“要我审”至“我要审”的转变, 把内部审计作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而做到从之前被动地接受审计到主动邀请被审计。二是转变内部审计模式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下, 由于企业所有者有经营者的分离, 内部审计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以与之相适应。依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 是协助组织的管理者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其机构“据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制定的政策来执行其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责任的说明内部审计章程) 先从高级管理层处获得批准, 再得到董事会许可。这种保持双重关系的双轨报告的形式, 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颁发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所作要求保持一致;由董事会下所设审计委员会, 领导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 从而保证及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该模式下, 内部审计在审计业务上主要发挥监督职能, 在行政内容上, 则承担确认以及咨询等职能, 从而做到“严肃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调整人员结构, 提高人员素质。当前,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不尽如人意, 部分财务工作者从原来的部门分离后便开始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其独立性差, 也不具备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从现阶段我国企业中的实际看来, 在进行内审人员的选拔时, 仅仅关注是否具备财务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有具备计算机、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的从业人员。如此一来, 既可以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一分子, 也可提高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 同考试、考核和培训的紧密结合, 促进内审人员持续接受教育, 以适应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四是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及审计行为。现阶段, 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从以往的国家审计的一部分对企业进行的监督, 转变为企业管理中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机制中重要组分, 接受的仅为国家审计相关的业务指导以及监督。当下, IIA所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应成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核心行为规、范指导体系以及衡量标准。五是其他。广泛、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与沟通, 对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履职实行专职化等都是内部审计基本制度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 完善法制建设

1. 廉署法制建设历程简介。

1948年港英政府制订反贪法令———《防止贪污条例》, 1949年制订了防贪补充条例, 1955年又制订了《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 1974年《防止贿赂条例》出台, 关于廉署, 还有专门的《廉政公署条例》。以上这些基本制度, 为廉政公署的廉政建设提供的良好制度环境, 是廉政公署制度自成立以来取得廉政成效的重要的、基础的保证。

2. 我国内部审计立法现状及相关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审计法律体系的构建以及完善, 是审计领域获得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标志。以《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为核心, 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也正因为如此, 才使得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一同纳入法规的范畴。但同样作为我国审计的三大部分之一, 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的建设却始终滞后, 且因为《中国内部审计工作条例》一直未能出台, 时下, 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是根据政府颁行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和我国内审协会颁布的二十项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而仅有《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做出要求, 《公司法》也没对其进行相关的规定, 未曾强调内部审计应具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使得“为组织服务, 向经营领域发展”成了一个空口号, 使内部审计与相比较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其在法律的地位要低得多。除此之外, 内部审计部门、行业规章制度的建构不完整, 审计人员权责的不明确, 这些都从根本上限制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以及职能的发挥。

尽管我国内审法律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其法制体系的建设已粗具雏形, 但由于于建构时间尚且不长, 以及受到法律资源以及视野的本土性和局限性, 我国企业内审在定位、职能、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缺陷。故我国应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并在法律层面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内审法律规范体系。

(四) 舆论自由之下重视自身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

1. 香港的媒体自由及廉署社区关系处。

一是高度自由的新闻媒体。在香港, 新闻媒体享有高度的自由, 政府也几乎不能左右舆论与媒体的报道, 对于一些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的、腐败的现实, 新闻媒体都敢于并且乐于去揭露并且予以报道, 在报道时, 媒体们也不用担心政府的偏袒或者是打击报复。而新闻媒体界的高度自由对于政府而言, 无疑起了重要的监督作用。二是使人们“不想腐败”之法宝———社区关系处。社区关系处作为执行处、防止贪污处三管齐下的机构之一, 其根本宗旨是让广大香港人懂廉洁、恨贪腐、敢举报, 着力提倡社会道德及正义在取得香港市民的大力支持之中, 使得反贪腐之树常青。

香港成功得力于其本身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政府公务员定期地接受由社区关系处组织的防贪培训, 廉署社区关系处在公务员事务局的合作下一同进行“公务员廉洁守正计划”。社区关系处深入群众当中, 始终保持着与广大市民的紧密联系, 掌握民情;与此同时, 借助互联网、电视、报纸、书籍、海报等, 从事着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学校教育, 在整个香港敲打着贪污受贿的警钟, 目的是让人们“不想贪污”。社区关系处使人们自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倡导诚实守信, 着力建立社会的廉洁公平, 使全港市民形成廉洁光荣、贪污可耻的观念。

2. 内部审计应在言论通畅的企业环境中发光发热。

当下, 人们生活各方面深受社会舆论的影响, 而社会舆论也在或推进或是阻碍企业的发展。良好的企业舆论, 对外无疑利于企业自身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高, 增加社会对其的信任, 对内则利于企业工作环境的和谐, 提高员工的归宿感和企业的向心力, 让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上下一心, 为企业的长久稳定与持续繁荣献计献策。

良好的企业舆论之下, 全体员工不畏强权, 畅所欲言, 也无形中加强了内部审计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交流与沟通, 使其更加理解与接受审计人员的工作, 从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语

香港廉署的成功经验给企业内部审计的启示在于:对腐败的全面预防, 防治结合, 系统布局, 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才是治本之法;完善的行业制度及法制建设是内部审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取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度的舆论自由, 给力于内部审计, 使其在言论通达的企业环境里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隆霞.香港廉政公署反腐败成功经验的启示[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10 (26) .

[2]陈辉.范红娟香港廉政公署研究[期刊论文].理论导刊2006 (1) .

[3]拜飞.王甲论香港廉政公署的监督制衡机制及其对内地反贪工作的启示[期刊论文].大江周刊 (论坛) 2011 (4) .

[4]武晓红.《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经济师》, 2004年.

[5]陈厚德.《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 2003年.

[6]邱伟文.昨天今天明天——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

上一篇:镇城镇绿化养护管理验收考核办法下一篇:中南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