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2024-04-23

刘娟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篇1:刘娟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彭水县民族中学 刘娟

国学经典,是我们心灵宁静祥和的港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它如同沙漠的绿洲,滋润着饥渴、迷失的人们。

人的生命短暂,朝如青丝暮成雪,我们不可能拉长生命,但我们可以拉宽生命,提高自身生存的价值。教师尤需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五德的温、良、恭、俭、让和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应成我们行为的至高标准。

旧中国围棋棋圣吴清源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下棋前,总要诵读一遍《道德经》,尽管棋艺不被日本棋界认为高超,结果他打败了所有的对手,登上了围棋的顶峰。其实,正是“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使吴先生心境澄明,发挥出最高水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小至治家,大至治国,可见其重要性。

教师应当严于律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躬自厚而薄则责于人,纳于言而敏于行。一个人真正有大爱之心,真的很难,作为教师,至少做到爱生、爱家、爱自己。自己都不爱的人,不可能真正爱别人。一个人不可能完美,但可做得更好。教师需要淡泊名利。如果你的成功以别人的失败为代价,可能是真正的快乐吗?即使有愉悦,也是稍瞬即逝。

国学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跟伟大的灵魂对话,能滋养自身心灵。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最优质的教育。让我们用国学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吧!

篇2:刘娟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夏黎明

通过这次国学的学习,让我深深的懂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人的内心。同时它也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传承国学,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 1 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篇3:学习国学经典启迪人生智慧

关键词:和谐,文明道德,意义,教育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国学, 其积淀深厚, 绵延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来;其涵盖着中华神州三江五岳的人文生活范围状况, 充分地表达了华夏民族高度的文明智慧和东方文化丰厚内蕴的勃发生机。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国学知识, 其应为国人所熟知, 然而,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 有限的人生不可能穷尽无限博大的国学知识。既然这样, 就让我们来深入细品名家的剖析, 从挑选的几部经典作品之中的词句里来领悟其思想精髓, 为我们所用, 指引我们前进, 净化我们的心灵。

1. 领悟经典的精髓――“和”的思想

1.1. 正确认识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

祝瑞开教授在他的著作《国学与当代社会》中说道:孔子倡导“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 。儒家经典对“礼”的解释是这样的。《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礼”的本质规定是要求“异”, 社会上贵贱贫富不同的相互尊敬, 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和权益。《礼记.曲礼上》指出:“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 而况富贵乎?”哪怕是低贱的负贩者也必然有他们可尊贵的地方, 需要对他们表示尊敬, 人人, 特别是在上的“高贵者”, 要“贵人而践己, 先人而后己” (《礼记.坊记》) ,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自卑而尊人”, 放下架子, 谦逊, 礼貌待人, 孔子所谓“”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 也明确表示了这样的思想, 所谓“自卑而尊人”, “贵人而贱己, 先人而后己”等都一致指出, 尊敬别人是行“礼”的必备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则, 这样才能真正践行“礼”, 建立在“仁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 “安人”“利民”的文明的社会规范,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所以《乐记》概括说:“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遵循礼义, 恪守其思想原则, 相互尊敬, 正确行事, 那么, 原本等级森严的贵贱差别就同一、齐一了, 也才能“乐文同, 上下和”, 民间歌谣乐曲文辞相同, 齐声歌唱当今盛世, 上下齐心协力, 共同构建美好, 和谐社会。

这就是孔子和原初儒家的“仁义”、“礼乐”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仁爱”“道义”的基础上, 构建“贵贱等, 上下和”的文明、和谐社会, 这是在努力削弱、化解社会上的贵贱、贫富的差别和矛盾、对立, 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人文思想理论。

1.2 正确理解《论语》的“和”思想

钱逊教授在“《论语》导读”演讲词中解说:有子曰:“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学而》)

礼之用, 和为贵。礼的功用, 最重要的就是和。礼就是为了使社会达到和谐。反过来也可以说, 和谐就是礼所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先王, 以前的圣王, 先王讲的治国之道, 不管大小事情, 都要按照礼来做, 都是以和为贵, 但是也不是说任何地方都能够这样干,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中国古人提出和为贵, 看到了,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和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和。当时讨论了一个问题, 和与同的区别的问题。当时史伯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和了, 就能够衍生万物;如果是同, 它就完了, 不能够继续下去了。这是对整个宇宙的认识, 有和才有万物, 才有世界, 才有发展;没有和, 什么都不存在。这句话非常抽象, 不容易理解。晏婴的一段话就非常具体, 他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说做汤, 要用鱼, 用肉, 当然要用水, 用火, 然后要有酱、醋、糖、姜这些。把这些东西搁在一起, 厨师要把它调和, 把它配好, 多了要去掉一点, 少了要加一点, 都搭配得非常合适, 火候也到合适, 这样烹调出来的就是一锅很鲜美的汤。这是什么?这就是“和”, 就是“和实生物”。什么叫同呢?一锅水, 你用火烧, 烧干了, 再兑点水, 再烧干了, 再兑点水, 最后是什么?最后还是一锅水。这就是同。“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谁能吃呢?这就是“同则不继”。

第二个例子, 讲乐队奏乐。大体意思是这样, 各种乐器, 音色不同, 有清有浊, 有刚有柔;声音有强有弱, 音调有高有低, 节奏有快有慢, 各种乐器配合得非常协调、和谐, 这样奏出来是一首美妙乐曲。这叫和。什么叫同呢?就是“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只有一把乐器, 而且只有一个音, 谁能听呢?就象刚开始练笛子的时候, 他就只能吹出一个音, 那个声音是非常刺耳的噪音, 这就叫同。只有一个乐器, 只有一个声音, 谁能听呢?这叫“同则不继”。

再有一个例子讲政治上的君臣关系。他说有一个人, 国君说对, 他就说对;国君说不对, 他就说不对。这就叫同。

国君肯定的事情, 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 臣子应该指出来, 把不该肯定的部分去掉, 然后才能完善;国君否定的东西, 如果有合理的成分, 臣子应该指出其中合理的地方, 把他不该否定的部分纠正过来, 这就叫和。这样子, 政治才能够和, 才能正常。

从这三个例子就可以体会到, 什么叫和, 什么叫同;为什么我们讲和为贵, 为什么不能要这个同。用现在的话来讲, 和就是多种成分在一起的协调配合, 和谐共生, 构成一个事物。同, 就是单一的成分, 单一的因素的重复。中国人的眼里, 一切的一切, 存在的基础, 大至整个宇宙, 小到一锅汤, 它存在的基础就是和。没有一个事情是单一的。只有和谐它才有事物。如果没有和, 只有单一, 这个事物就不能继续下去, 就不能发展。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认识。

在《论语》里面, 除了讲“礼之用, 和为贵”以外,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这就把对待和、同问题的态度, 提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上来。所谓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实际上前面讲到的晏婴关于君臣关系的那段话已经讲到了。君子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 也能给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来讨论;而小人不同, 他只会逢迎拍马, 你觉得怎么好听, 他就怎么给你说, 从来不提不同意见, 也不能容纳不同意见, 容不得别人给他提意见, 就是拉帮结派, 搞一言堂。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给我们提出了处理一切问题的一个原则。政治上不能搞一言堂, 要有不同意见的讨论。不同的文化也要和而不同, 承认差别, 但是不引起冲突。讲和谐, 但不是要求谁要服从谁。和的前提是承认有不同, 就是我尊重你的不同意见和利益, 不要求你一定要改, 也不要求你都要听我的;然后再承认不同的基础上, 来求得不同东西的和谐。

1.3 认识道家老子, 其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和”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林旭博士解析说:老子说:“知晓了追求和谐乃是万物自然之理, 可谓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 可谓是智明通达。”

在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中, “和”是道的一项重要法则, 即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在《道德经》中, 老子多次提到“和”, 另外“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 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 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 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过度的, 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 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 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 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以为和”, 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 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面上达到新的和谐。

1.4《周易》的智慧在和谐

余敦康教授在《周易》导读之中的论述:和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传》说,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 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和社会人事的和谐, 保和太和就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 加以保合之功, 不断地进行调控, 使之长久保持。经过保合之功所达到的一种阴阳平衡的良好状态, 就叫做中和我们看到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就是根据《乾卦》的经典表述, 体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先秦时期, 道家主要关注自然的和谐, 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儒家主要关注社会的和谐, 认为“礼之用, 和为贵”《周易》综合总结了儒道两家的说法, 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 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 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 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来谋划一种和谐社会的发展前景。自从《周易》提出了这个太和境界, 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它一直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奋力追求的理想。封建社会的所谓治世, 就是太和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相反, 如果太和境界被破坏, 就成了乱世了。

2. 和谐意识与文明道德

以上几部经典中的部分词句经由名家剖析来看, 充分体现出“和”的价值思想精髓;不存在富贵与低贱等级之别, 也没有自然与人的冲突, 而是天人合一, 平等相生。可见国学其独到的优势特质, 便是:和谐意识与和平进程。这种精神实质在当今社会所起的关键作用在于:大则涉及, 国与国之间交往, 必须相互尊敬各国领土主权, 互不干涉内政, 中国的对外和平友好交往的原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五项原则蕴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思想根基和做人做事体现出真正本领、诚实信诺的哲理精神的风貌。小则谈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 集体与个人之间, 个人与同事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都要和平共进, 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互相帮助, 尊敬友爱, 努力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 为人民服务干到底。具体到个人不计得失, 宽宏大量, 热爱祖国, 热爱党, 热爱事业和人民, 恭敬礼貌, 整洁端庄, 以国家集体的根本利益为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高尚情操品格;而不是你我彼此间的互相拆台, 诽谤造谣, 拉帮结派, 排除异己, 损人利己, 得不偿失的小丑小人作风。

3.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国学经典除此“和谐”精神之外, 其精神实质还有很多的层面的内容 (如:敬, 诚, 信, 孝等) 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研究。另外, 还有其它的很多的经典作品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接触, 去原汁原味地阅读理解探究。学习经典就像清代的大批评家金圣叹说的那样, 是“开拓后人无限眼界, 无限文心”。国学它会启迪我们, 因为它是深入人生, 人性中去挖掘出最深刻, 同时也是最普遍的符合自然法则规律的东西—爱物及它、善待他人即善待自己的因果关系, 积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的人道。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国学经典优秀文化的底蕴和实质, 就像是一颗古老的参天大树一样, 它具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经风雨淋, 日晒光合, 土地供养;得以茁壮成长, 开花结果, 傲然屹立, 经久不衰。它的根扎得越深越稳, 它就越长越繁华茂盛, 无限的壮丽绚烂。

4. 倡导国学教育理念, 开启人生智慧

虽说中华民族文化遭受过挫折淡化, 但它依然挺立, 进展到了今天的程度, 仍被国人重新正视定位, 完全是因为中华民族儿女的勤劳勇敢, 不畏艰难曲折, 善于学习、积累、总结、传递生活的经验, 懂得其价值精髓所在而成。后人经由吸收, 实验, 改进前人的经验之后, 才会使本民族文化逐渐地发展壮大。而学习经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靠有系统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国学的传播需要如此地展开。以下笔者提几点建议。

4.1. 高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要开设国学知识价值体系资源数据库

资源库设有:纸质资源有关国学内容的书籍报刊, 国学专题报告和学术报告的光盘、影音录像带, 依据国学知识创作的歌曲、诗词、故事的音像光盘。还有宣传国学的投影幻灯等等, 这些资料可供读者参阅。要有设置的专门网站可供读者用户上网浏览阅读学习国学经典知识。要专门培养国学人才:国学馆员。国学馆员充当作用于图书馆引领读者用户查找阅读并指导学习国学知识, 并帮助读者用户解答有关国学的基础问题。

4.2 定期开展国学知识学术讲座

邀请名家精讲国学, 指导学习, 经验交流。请社会各个阶层的道德模范的精英个人或集体来宣传事迹, 以生动感人故事教育师生民众, 使师生民众的心灵得到净化, 让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谐的精神得到颂扬、传播。

4.3 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活动

举办国学竞赛、演讲比赛让越来越多师生民众对国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深深地种下优秀国学文化的种子, 使人们的行为举止道德规范。中国国人的面貌只要真正普遍骨子里含藏着高尚道德儒雅文明的特征, 在无论何时何地就都能呈现出作为中国人所具有的独特优秀文化品质的正能量的发挥, 就有国人的尊严, 祖国强盛的威严。

4.4 希望教育系统机关开办国学知识水平等级考试制度

国学知识考级, 分成几个等级, 高校师生和民众都可以参加此项水平等级考试, 发给考级证书。教育组织机构的设职监督, 树立标准规范条例;同时鼓励人们相互不断地交流学习,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改进, 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总之, 学习国学经典知识是一项长期有效的启迪人生智慧, 提升文明道德文化高尚情操素养的工程, 一定要让人们普遍得到共识, 只有珍惜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才能实现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的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田秋颐.《图书馆文化自觉探究》[J].图书馆建设, 2012年3期19-21页.

[2]杨楠等, 《图书馆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与挑战》[J].图书馆建设, 2012年1期85-86页.

[3]滑红彬.《佛经与阅读疗法》[J].图书情报研究, 2012年2期50-52页.

[4]朱琳.《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J].图书情报研究, 2012年4期16-20页.

[5]东篱子编著.《每天读点国学精粹》[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1年:前言.

[6]林旭编著.《老子处事真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年:186页.

[7]祝瑞开著.《国学与当代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0年:43页.

篇4: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心得体会

特别喜欢葱末的味道,香香的,带一点辣辣的,闻起来暖暖的。要是能在寒冷的冬夜吃上一碗撒着翠绿色葱末的热面,真是惬意啊。

关于生命的意义,可以说的很大,也可以小到一碗热面。我们可以对这个深奥的词语没有严密精确的定义,但是一定要知道怎么生活,懂得如何让人生充实。选择学习国学经典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多的是想聆听先人智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情怀。面对生活这张网,是挣扎,还是顺从,抑或是开辟属于自己的一小片天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态度,学习国学经典之后的我也颇有感想。

孔子作大司寇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首先即问“伤人乎?”不问马(《论语》),更不问财产的损失。有人用木偶人(俑)殉葬,孔子认为这是对人类的轻视,对生命的亵渎,愤而诅咒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这实在是对生命的珍惜,对人性的礼赞!结合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都教育我们,生命的存在是继续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用有限的生命去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

拥有健康体魄之后,就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每个人对于未来都有不同的设想,顺着这些方向,我们的人生走出了不同的轨迹和终点。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没有优劣之别,但我们的人生却是千差万别,结果也是各不相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理想设定的偏差和后期的实践。孔子和弟子们的一席对话,让我了解到人们各种理想的归宿都是对幸福的追求。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这是怎样一副美好和谐的画卷,怎样一种惬意逍遥的意境啊!于丹的著作《论语心得》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炉火正红,油锅里哧啦啦响,乱七八糟的小房间里葱香,肉香扑面,暖暖的蒸汽从高压锅中悦耳的喷出„„”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时刻吗?特别喜欢《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相信这么温暖的家庭气息足以让疲惫的人感到轻松和安宁,孔子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有一颗善于感受生活的心灵。掩卷深思,仿佛刚刚穿越时空和那些伟大而可爱的智者促膝而谈„„

窗外明媚的阳光把一切都晒得暖暖的,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到处洋溢着生的气息。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激发了我对国学这门深刻学问的极大兴趣,虽然课程结束了,但却为我打开了这扇门,我将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习它,思考它,和智者一起仔细品味这葱味儿人生,相信国学会让我成为一个更加幸福的人!

篇5: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西苑小学 罗成芳 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 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为:“富贵

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

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上一篇:数学专业理念心得体会下一篇:4稿:摘要:41中好少年 巧救落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