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培训学习心得

2022-12-04

第一篇:国学经典培训学习心得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我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第一篇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 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第二篇{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黄家镇大厂完小

程太江

2016年学,重庆市教委组织全市教师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继续教育公共课,它分为四个教学

视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深层次的知道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使我受益匪浅。

一、深层次的领悟了古代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学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教育原则等多方面给我们认述的地十分精辟。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很多篇章都中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立志有恒,加强修养;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就应该吸取国学之精

华,结合今天的先进教育理念,不继充实自己,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今教育趋势。

二,深层次的揣摩了古代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又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此次学习,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因材施

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问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让我明白了启发式是教学的核心,因材施教是启发的前提,问对是启发的主要形式,相机而授是把握启发的最佳时机,形象化是使启发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师生相谐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易接受启发的一种和睦协调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学与思辩证统一,学与行紧密结合,学与教相通相长。教师在教学中,起到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去,而不是要拖着学生,压抑学生走路,更不是要代替学生学习,一定要学生保有积极上进的情绪。教学不应拘于单一的形式,而应形象生动,有张有弛;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今天重温中国古代的教学艺术,也不禁让我心潮澎

湃,用今天的眼光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大师们的视角是极富现代意识的。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继承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艺术,去认真研究,认真

第二篇: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西苑小学 罗成芳 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 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为:“富贵

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

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通过这次学习,坚定了我立志学习的意志和信心。如出自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的:“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意思是:“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又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意思是:“君子不断自我反省,无损自己的志向。”再有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意思是:“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这些都证实了孔子所言,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其人生价值。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三篇: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鹿鸣小学校 何伟

国学即我国传统文化,它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表现为中国古典特色的诗、书、画、音乐、舞蹈、美术等。虽然我挺喜欢它,在学生期间也研读过少数国学,但自从参加工作来,不知不觉就远离了它,浸泡在电视电脑等媒体的现代科技与商品文化中,例如我像孩子一样对一些商品广告用词随口就可以说上几句。我们已经逐渐远离了我们祖先遗留的珍宝,我们已经开始忘记了传统文化。

汉人地区在历史上曾经被元朝、清朝这两个外族统治,还经历了无数次外族入侵,政治经济上曾经有断层,但有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从来没有过断绝。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傲然屹立,绵延五千多年,融合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国学。上下五千多年,传统国学不但保护了自己的文化,还保护了后代子孙传承至今,其独特生命力在世界上无与伦比。仅仅是这一点,就有学习和研讨国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无需讳言,我们学习和研讨它,是为了传承。

看了视频,深刻的感觉到国学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国学,都很注重对人品的培养,这也许是国学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是老祖宗对后人的殷切期望,有一种恨铁不成钢博爱胸怀,前辈对后辈的忧虑跃然纸上。

电视、互联网、手机、汽车等现代科技和西方特色的商品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猛提高,使人们的心理越来越浮燥,越来越功利。在现代社会,离婚率高居不下,犯罪率高居不下,人们安全感下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丧失,骗财骗情、见死不救等现代悲剧经常发生。面对浮燥的不安全的社会,人们心中是一片荒芜。一个太重视物质文明的社会,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但仍然是一种低级的社会形态。

我们呼吁重视国学学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媒体,政府、和教育界有义务弘扬国学,重塑国民人性,恢复我中华礼仪之邦的形象。

2010年11月15日

第四篇: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心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印证,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全体教师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开展“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国学经典,让教师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广博、精髓。

当我在远程教育平台上学完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讲座后,回味起从小到大学习过的国学文章和所掌握的少之又少的国学知识,再思考这几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其实国学已经早早的出现在我的生活工作中。也更深深的体会了教化育人这一说法。

通过视频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

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实现目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方向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种文化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这段时间我通过在网上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从中领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对社会有益的人。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自己就能让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融入生命的过程。应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如爱国、敬业、诚信、礼义廉耻等。认真的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做出成果。

爱生,有大爱之心、仁心、公正之心。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作风要正派、为人要诚恳。人格有品味,生活有情趣。有上进的追求。是我们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不可缺少的。

国学在教育中,包含了礼、乐、射、御、书、数技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为培养历史中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优秀人物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仅表现在封建社会,应当说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比如以《三字经》为例,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的学习等等。且反复劝勉儿童勤奋学习,敦促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重视教育,认真对待对子女、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孔子的《论语》,虽然并不是专门阐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通过仔细的阅读可以发现这样几点:

关于学习的论述。孔子认为,学习要经常复习,要在复习中学到新的东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要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并要勤学苦问,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耻下问。”而对于道德和学问必须遵循传统并多听多看:“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关于教育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说要根据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在是不是看了是否就要实行的问题上,孔子对于“求”

和“由”的回答就不一样,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不仅如此,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根据不同的人作不同的评价:“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关于教师和教学方法。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且对学生毫无保留:“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在教育方法方面,教师应该重视榜样的作用:“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这是孔子论述统治者教化人民的方法,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也是通用的。

关于评价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一点对于当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尤其有指导意义。

关于学习与实践。孔子认为光学习了不去实践还不能够算是真正的学习。他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践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此外,孔子认为人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不能够为了装饰自己而学习,不要不懂装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教育的作用在于:“性相近,习相远也。”并且,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对于知识,有些人是天生就知道的,有些人是经过学习才知道的,而最底下的人民是不能够教育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有见地的,尽管其教

育思想带有很强的阶级色彩,但对于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规律方面的阐述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经典,在充实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文化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通过这一个多月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正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哪怕是在元朝与清朝,外族入主中原的时候,这种教育方法也没有被改变过。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贤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显得有点不管不顾。其实

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好的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当然国学远远不是我所能够完全体会和运用,国学的教育和现实指导意义已经非常明显,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思考,让我和我的教育工作有更好的发展。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我走出迷茫,使我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第五篇: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陈 平

201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

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岗位责任目标推进方案下一篇:广西公需科目一带一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