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2024-04-09

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精选6篇)

篇1: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河洛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根脉,丰富的文化遗存、众多的历史名人以及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说明了河南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原的繁荣与昌盛,文化铸就了河南人的精神与品格。“三平精神”就是河南人精神的最好概括。

一、“三平精神”体现了河南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

文化虽然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但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河南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徽文化、滇文化等相比,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河南人的勤劳、朴实、善良、坚韧、豪爽、大气、刚勇,侠义闻名遐迩。河南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既有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河南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性格中自成一格,特行独立。而“三平精神”中“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既是对河南人性格的高度概括,又有明确的现实指向。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12年的洪战辉,带着有病的母亲打工上学的当代孝子张尚昀,不怕脏不怕累的垃圾清运公司职工朱和平,冒着生命危险胆大心细的排爆专家王百姓,在青岛三次冒险跳海救人的魏青刚,32年如一日伺候前妻的三位亲人的普通工人谢延信,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为抢救两名儿童献出自己37岁生命的温州务工人员李学生„„这些河南人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高深的文化、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很艰难,但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有道义、有胆量,他们做事没有想到回报,他们做人没有想到出名,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塑造了光辉的河南形象。

二、“三平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个性思想的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西方文化是一种知性文化,它以认识论为前提,着重探求外部世界,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德性文化,它以伦理为核心,着重探求内部世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文化。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许多优秀的品格。1934年9月25日,鲁迅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有人散布“抗日前途悲观论”,写出了著名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文中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其实,鲁迅先生所说的这四种人,和“三平精神”所指的四种河南人本质上是相同的。埋头苦干说明不事张扬,如愚公、大禹;拼命硬干说明不怕牺牲,如陈涉,岳飞;为民请命说明心系苍生,如杜甫、包拯;舍身求法说明不畏艰难,如玄奘、达摩。历史上这些河南人所体现的优秀品质,成为一种奔流不息的血脉,在今天的河南人身上延续依然光彩照人,洪战辉、谢延信、魏青刚、王百姓、李学生等人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就是因为他们的事迹,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大仁、大爱、大义、大勇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比如在洪战辉身上体现了“不怨天,不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谢延信身体现了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张载所说的“以爱己之心爱人”的传统美德。在魏青刚向上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及“仁者必有勇”的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楷模,又是当今社会人们做人做事的榜样。

三、“三平精神”体现了辩证的人生哲学。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辩证地对待人生,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思想境界;它是一个人自信的源泉,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动力。对于一般人来说,生命的历程不过百年,都要面对平凡与伟大、贫穷与富贵、逆境与顺境、缺憾与完美、上与下、义与利、荣与辱、得与失、苦与乐等问题。能否正确的对待人生,关键是要有健康的心态。“三平精神”正是对于人生种种问题的辨证归纳。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追求、有文化的高等动物。莎士比亚说过,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之可贵不在于他占有多少物质财富和拥有多大权力,而在于他的人格操守、精神追求。平凡、平静、平常,似乎只是人生的常态,但正是在这常态之中,如果有了伟大追求,有了理想照耀,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有了持之以恒的坚守,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十分精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平凡的、平常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平静中充满激情,在平常中具有极强烈的责任感。实际上,所有辉煌的人生都来自一个又一个踏实的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平常心、做平常事,为平常人”,“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是一切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样,纯朴善良、义气热情、吃苦耐劳、讷言敏行、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仗义执言、疾恶如仇、知难而上、认真负责也是取得人们信赖与尊敬的前提。平凡中蕴育着伟大,伟大来源于平凡,这就是朴素的人生辨证法。

四、“三平精神”体现了健康的社会价值导向。

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有人生三美德的说法,他认为,财富可称为经济价值,地位和名声可称为社会价值,合称世俗价值,公平和仁慈可称为伦理价值。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受价值观念的引导,同时,又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价值导向如果是积极向上的,它就会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经济价值和世俗价值时,同时重视伦理价值,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地向前运行。如果社会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只是热衷财富、荣誉、权力、地位,而不重视公平、正义、仁爱、良知,那么,社会的运行就一定会出行问题。当今社会,经济成就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经济价值高于一切,伦理价值日愈退居不重要的地位;一些人在追求权力、荣誉、地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忘记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只问功利,不问是非,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从而丧失普通人的本性,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三平精神”的提出使人回归到平凡的人、正常的人、普通的人。它不追求外表的华丽、地位的显赫、财富的巨大,这些经济与世俗的成功。它追求的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常中的不平常。这种朴素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社会良知、内心正义、道德操守。如果全社会都能以“三平精神”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认真践行,那么,整个社会公民的素质将会大大提高,社会风气将会大大好转。

五、“三平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它体现了一个时期整体的精神水平,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三平精神”不仅是河南人精神的写照,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河南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凡伟业。就拿在外务工的河南人来说,他们有的是护工,有的是保安,有的是酒店员工,有的是建筑工人,有的是管理人员,有的是企业家„„虽然岗位不同,工作各异,但都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时代的角度看,“三平”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也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三平”精神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倡导“三平”精神。今天的河南,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的梦想,走在中部发展的前列,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作底气,作支撑。“三平精神”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中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为从发展水平上看,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与东部沿海省份有明显的差距,河南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寻找突破口。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实际上是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河南人自己寻找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而要使这一宏伟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首先要有新的精神面貌。我们除了继承河南历史上优秀的精神传统,还要在各个方面有新的精神状态。比如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清正廉洁、尊重人才等都需要在铸造新的中原精神上有所体现。“三平精神”既是河南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延续,又是新时期河南人精神的再创造。“三平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必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现实作用。

李文祥所体现的“三平”精神的时代价值

平凡、平静、平常,同时又有着执著的追求、不变的忠诚、自觉而强烈的责任意识,李文祥身上集中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正是这种品格的力量,让那么多的人们为之折服和感动。把李文祥身上所体现的“三平”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为此,河南日报特组织李文祥与“三平”精神研究课题组,进行专题研讨,以张扬先进,倡导崇高,催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河南精神的最新概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动力。

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李文祥的先进事迹之所以能在广大人群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心灵震撼,正是他身上所折射出的平凡人的不平凡品格,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这种品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支撑,是当前社会背景下道德精神的强烈呼唤,更是激发我省干部群众建设中原经济区实干豪情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高尚品格 彰显“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

品格是人的品性、品行和个人风格的集合,是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美德的总和,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综合表现。高尚的品格犹如灯塔,能够照亮人们的心灵。李文祥就是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人,在他的高尚品格中,最为闪亮的是“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勇于担当、不尚虚浮、默默奉献”,它们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真髓,表达着河南人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

坚守信念。李文祥的事迹感动着人们,许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把伟大糅合于平凡,在平凡中延续着伟大。支撑李文祥的精神支柱,是他一心为民、为国奉献的信念,这是李文祥的精神脊梁,也是贯穿他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线。从李文祥走进革命队伍那一刻,他就把自己交给了革命事业,交给了人民。这种信念让他终身坚守,虔诚执著。李文祥对信念的“诚”到了可以“为人民而死”的程度,诚于中而形于外,因此,李文祥感人事迹的点点滴滴,不是秀出来的,是人生信念的自然流露。正基于此,当他把英雄的光环隐藏于朴实生活的时候,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委屈或不快,而是乐在其中的自觉自愿。

淡泊名利。李文祥是获得巨大荣誉的功臣。他珍重自己的荣誉,却不依仗自己的英雄之名,在常人的眼中,勋章和荣誉往往是博得名利的资本,是要待遇、提条件的砝码。而李文祥却以平和宁静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功绩,居功不傲,淡泊名利,他把功劳和勋章尘封于一个简陋的布包,开始了新的奉献,面对国家要给予的名利和特殊待遇,他一次次拒绝,有意“潜伏”或主动“漏网”。李文祥质朴地说:“没待遇,我不要待遇;回来就为的当农民啊,回来就回来啊。”恰恰正是这种质朴闪耀着让人敬仰的崇高。

勇于担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李文祥身上始终呈现的十分突出。战争年代,他英勇奋战,把解放中国的责任扛在肩上;和平时期,他响应国家号召回家乡务农,把建设新国家视为己任。他觉得,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党的号召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摩顶放踵地牺牲、毫无保留地奉献。李文祥把伟大的信念付诸平凡的人生的每一个细节。他是国家功臣,战斗英雄,生产队长,孝顺的儿子,尽责的丈夫和严慈的父亲,每一种责任都义无反顾地扛起,艰难困苦面前没有半点犹豫和推脱。在所有的角色中体现出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不避责任,勇于担当。

不尚虚浮。不尚虚浮、不怕吃苦、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李文祥可贵品格的又一体现。他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说话实实在在。他的一生,不求虚华的生活,不做面上的假事,不说漂亮的套话。战场上,他真刀实枪地英勇杀敌;到地方,搞经济建设他干在第一线;回故乡,他凭着“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的劲头,扑下身子又开始苦干……李文祥如同河南大地的泥土,厚实、淳朴、坚韧。

默默奉献。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们普遍认可为国为民的奉献,但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奉献则有不同态度。一些人把贡献与待遇放在一起考量,功勋与名利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二者相对平衡才是“值得”的;一些人干一点点工作,便大肆张扬,邀功索赏,做的没有夸的多,奉献没有索取多;一些人甚至只知索取,不愿奉献,见利益就上,见责任就躲。而李文祥却是默默奉献,不事张扬,不图索取。心底无私天地宽,李文祥之所以始终能以奉献为快乐,就在于他看重的是国家大利而不是一己私利,在于他荣誉后面的平实和静默。

二、平凡而伟大 体现“三平”精神的核心特质

平凡、平静、平常,同时又有着执著地追求、不变的激情、自觉而强烈的责任,这正是李文祥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之处。李文祥给我们树立了平凡与伟大完美统一的标杆,他的高尚品格既是社会群体的象征,又有鲜活的个体特色,表征着“三平”精神的核心特质。

在平凡中见证伟大追求。“三平”精神倡导“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体现了广大河南人身居平凡,却始终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始终坚持对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三平”精神倡导的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常中的不平常,其社会价值导向是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社会良知、内心正义、道德操守。李文祥的高尚品格正体现了“三平”精神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

在平凡中传承河南精神。从根本上说,李文祥的精神实质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它们都体现了在理想信念的引导下,凭借人的坚强意志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李文祥的身上,我们能发现愚公移山所展现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能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能看到赤胆忠诚、心系群众、迎难而上、埋头苦干的焦裕禄的影子。

在平凡中展现河南人风采。李文祥的“平凡而伟大”使他成为“平民英雄”。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河南人的鲜明特征,是河南“平民英雄”群像的优秀代表。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和造就了河南人勤劳、朴实、善良、坚韧、大气、刚勇、侠义的品性。正是当今社会那些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塑造了河南人的光辉形象。“普普通通、踏踏实实”是河南人的本分,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浮躁,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不畏艰难、侠肝义胆”是河南人的风骨,危难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包容宽厚、忍辱负重”是河南人的境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识大体,顾大局,不推诿、不埋怨、不气馁,经受得住委屈,承受得住压力;“自尊自强,能拼会赢”是河南人的风采,敢闯敢创,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勇于胜利。李文祥正体现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河南人八种形象的新概括。

三、人格崇美 铸就“三平”精神的时代辉煌

“三平”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是河南精神的最新概括,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动力。李文祥用崇美人格来表现的榜样力量,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时代辉煌和实践价值,是当代河南精神的写照。多一些李文祥,多一些高风亮节和牺牲精神,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三平”精神的道德人格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平”精神包含着人们对道德理想、责任意识、价值追求、职业精神等方面的人格要求,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又独具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先进性的要求,又有广泛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道德人格的生动反映。李文祥用他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完美人格的道德标杆。

弘扬“三平”精神的臻真人格有利于培育求真务实的作风。“三平”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而且体现为一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三平”精神突出的是求真务实,倡导的是持之以恒,它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是对当代河南人精神风貌的升华总结,是新时期河南精神的集中体现。这里,李文祥用他脚踏实地的行动,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可触可感的典范。

弘扬“三平”精神的坚韧人格有利于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既是美好的发展前景,更是艰苦的奋斗历程。只有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始终保持敢想敢干的昂扬锐气,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才能化憧憬为行动、变理想为现实,不断把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里,李文祥用他坚韧而执著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板。

四、秉承高尚 催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内在动力

宏大事业需要精神力量的助推与支撑。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事关中原人民福祉的宏大事业,推进落实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李文祥那种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勇于担当、不尚虚浮、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为内在的支撑和动力。李文祥崇高品格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思想动力,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支点。

提升精神境界。平凡中的崇高需要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脱俗的境界。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心态浮躁、人们急功近利,李文祥的高尚品格恰如一股涤荡灵魂的清泉,淳化着社会心灵、提升着思想境界。当前,我省正处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就要大力挖掘、宣传李文祥式的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学英雄比英雄的浓厚氛围,凝聚高尚的人格力量。

修养平和心态。社会和谐,需要整个社会道德精神的培育,需要每一个公民道德自觉的养成,需要平和的心态和健康向上的心境:奉献社会,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不图索取,李文祥优秀品格的弘扬,有助于倡导和激励全社会优秀品格的培育和养成,推动全社会良好心态的形成。中原经济区建设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事业,快节奏、大规模的建设过程容易滋生急躁、虚浮和盲目攀比心态,在这种背景下学习李文祥,就要像他那样以平常、平静之心看待自己的付出和业绩,在实际工作中比贡献、比节约,不要比权力、比利益、比补偿……

引导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科学世界观的引导,健康人生观的引领。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全社会的道德感,荣誉感。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的道德品格在全社会大力唱响,楔入公民心灵,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让人们在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面前自觉感到羞耻、愧疚和惭愧。把当代中国这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上更加洪亮的唱响,培育全社会扬善抑恶的自觉意识,引导社会重品行、比贡献。

孟津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

7月29日,中共孟津县委、孟津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的决定》,指出新时期的‚孟津品格‛是崇文厚德、务实进取、开放开明、创业创新,号召全县人民在‚孟津品格‛的感召和鼓舞下,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为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

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三平精神‛、‚洛阳精神‛,凝聚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的精气神,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

‚崇文厚德‛是‚孟津品格‛的重要特质。作为古都洛阳北部门户,孟津有5000多年文明史。出自孟津的河图和八卦,以及由此而来的《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已融入中华文化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精髓。崇文厚德是孟津人民的光荣传统,是孟津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魅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崇文厚德,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赢得孟津发展的和谐环境。

‚务实进取‛是‚孟津品格‛的牢固基础。一代又一代孟津人民靠着踏实勤勉创造了辉煌历史、凭着不懈进取铸就了孟津美名。‚务实进取‛体现了孟津人民的志向和追求,可以使我们清醒认识自身环境条件,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谱写孟津崛起新篇章。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务实进取,才能肩负起福民强县的历史使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洛阳发展中有更大担当。

‚开放开明‛是‚孟津品格‛的突出特点。孟津有59公里河岸线,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和黄河上最古老的渡口。周武王在孟津会盟八百诸侯,兴兵伐纣,完成了统一大业。改革开放后,孟津人民舍小家顾大局,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会战小浪底,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开放开明是孟津的优良传统,是孟津在漫长岁月里铸就的恢宏气度。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开放开明,才能以宽广的胸襟挺立时代潮头,在前进道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创业创新‛是‚孟津品格‛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孟津人民举全县之力修建黄河大渠,将盐渍碱浸的黄河滩区建设成为林茂粮丰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孟津能工巧匠率先兴工办厂,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天地。创业创新,使孟津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走上了崛起之路。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创业创新,才能实现孟津崛起的宏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向前。

‚孟津品格‛是‚三平精神‛和‚洛阳精神‛在我县的具体化,体现了孟津人民精神风貌的历史传承,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凝聚了全县人民智慧,是全县人民的精神动力,是‚奋战‘十二五’、再造新孟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践行‚孟津品格‛,对于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凝聚全县发展合力,加快建设全国历史文化名县、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目的地、洛阳市特色鲜明的卫星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决定指出,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大力践行‚孟津品格‛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三平精神‛和‚洛阳精神‛结合起来,多形式、广角度、深层次开展‚孟津品格‛宣传教育,使‚孟津品格‛家喻户晓。要强化知行合一,使践行‚孟津品格‛活动成为提升城乡居民素质、更新观念、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增添动力的过程,以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建设孟津美好家园。要凝聚发展力量,通过践行‚孟津品格‛,激发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把精神动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福民强县的伟大实践,努力使孟津经济更富强,生活更富裕,精神更富足,社会更和谐。

决定号召全县人民要在‚孟津品格‛的感召和鼓舞下,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为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国孟津网)

篇2: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是我们人民教师最神圣的写照。在我们学校的赵振民老师的身上就体现着三平精神。赵老师是一位参加工作已经32年的老教师,从1990年开始一直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教好低年级的语文,学好普通话,听普通话录音带近百盘,20多年来民师出身的他能很好地坚持普通话教学。20xx年学校有了电脑,他又努力学习电脑操作技术,而今他上网查资料,电脑办公均能熟练应用,今年54岁的他担任一三复式班的班主任。他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学习,他不顾自己身患多种疾病,干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教学成绩在全乡总名列前茅,他曾经多次获得省、市、县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他所管理的班级,事无巨细都安本文来自小草排得妥妥当当。学校里最难做的事,他来办;最麻烦的事,他来解决;最棘手的学生,他来关爱。赵老师同样是那样平凡、平静、平常而让人感动。“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照亮我们的教育事业”。这是赵老师对三平精神的诠释。

再来看我们身边许多的“三平”教师,他们大都年过半百,同样是那样平凡、平静、平常而让人感动;他们敬业,他们上进,他们虚心,他们有爱心,他们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温暖着孩子。他们是平凡的,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倾注着满腔热情,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他们是平静的,但在平静的工本文来自小草作中,培育了的一批批莘莘学子中,却有将军、教授、科学家;他们是平常的,但在平常的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会成为魏书生、冯洪恩式的教育家,只会做一辈子的教书匠,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奉献却奠定了共和国的教育。

篇3: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为推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省文化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文化体制机制不够活、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文化建设的服务保障不够有力、高层次文化人才比较紧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忧患, 既全面总结成绩和经验, 更看到问题和不足, 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当前河南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如何探索一条文化科学发展之路, 建设文化强省, 全面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未来, 展示形象, 越来越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 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 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三平精神”在河南引发强烈共鸣, 关键就在于它道出了河南人的心声, 把握住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所应秉持的核心精神。“三平精神”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精神的最新概括。

二、关于软实力与文化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倔起, 从根本上说, 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从地区软实力而言, 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无所不包的多元范畴。关于文化的涵义, 学者说法不一, 据统计至少有160多种说法。《辞海》对文化的阐释是: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包括语言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文化虽然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但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转化为软实力, 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 文化的传播能同化他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二, 他人观念的同化有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第三, 在通过文化同化实现本国目标的过程中, 国家的控制力得到增强。因此, 在当前这个充满利益竞争的世界上, 文化需要变成软实力才具有真正价值。

三、以三平精神推动中原文化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是一种隐性资源, 是一种潜在力量, 我们绝不可因为它的内在形式而忽视它的存在。软实力的提升过程, 是一个苦练内功的过程, 需要进行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 需要出台一系列“硬指标”和“硬措施”加以保证。我们一定要立足省情, 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科学谋划, 加快发展, 为建设中原经济区,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1、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中原文化发展和繁荣

第一, 要遵循规律,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二, 要把握特点,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同时要明确标准,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

第三, 彰显特质特色。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 更好地发挥独特优势, 挖掘潜力, 整合资源, 创新品牌, 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崛起优势, 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中原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

第四, 加强领导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以各种形式支持文化建设,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2、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努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对中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是内在、持久、不可替代和难以模仿的, 是地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新的历史阶段, 河南继承发扬优良文化传统, 就必须持续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 让优秀的文化魅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化为文明品格、价值取向, 外化为自觉行动、发展实践, 把文化创新落实在创先争优上, 把思想观念扭转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不用这种推动力, 文化资源只是潜实力;运用这种推动力, 就能转换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当前,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抓好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省图书馆新馆、河南博物院二期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支持报业集团、有线网络集团等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资源整合, 开展资本运作;抓好国家动漫产业发展河南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强力培育中原人文精神, 积极树立河南发展新形象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 自古以来,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文化造就了中原繁荣与昌盛, 文化铸就了河南人的精神与性格。“三平精神”就是河南人精神的最好概括。因此, 需要把“三平精神”融入到各类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 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通过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传递给人们, 使“三平精神”真正成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要把“三平精神”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落实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作为矢志不移的信念追求和人生价值选择。同时“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 在全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 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加快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玉聃.论文化软实力的边界[J].现代国际关系, 2006, 1.

[2]Joseph Nye.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J].Time, Feb.22, 1999.

篇4: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三平精神 教育教学 实践 敬业

“三平”精神这三个“平”,我认为体现在我们教师的身上尤为重要,体现在每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更当贴切,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及其教师队伍是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虽然我们地处省会、校居繁华、身处高校,虽然我们都曾志向远大,历经坎坷,然而我们身边却有不少的教师用自己持久弥坚的精力毅力、无私辛勤朴实无华的工作实效体现并诠释着这种精神。

想想我院公共教学部的数学辅导教师们敢为孺子牛,使得学院派出的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7支代表队全部获奖;社科体育部的体育教师们,多年来点滴积累,在去年的全省高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各项学生竞赛中捷报连连。再看看我们思想政治教研室身边默默无闻的“三平”教师,他们有的年过半百、鬓发染雪,如诲人不倦严于律己的陆绳武老师、默默奉献和蔼可亲的孔祥敏老师、关注时弊善于思考的王彦明老师,他们虽资历深厚却那样平凡、平静、平常而让人感动;还有的老师默默积淀热情不减,如侃侃而谈达观自信的郭淑敏老师、与生为友微博交流的王萍老师、鼓励发言积极引导的徐伟琴老师和亲切可人、笑对烦忧的孙瑞老师,虽致远人生却那样敬业、上进、虚心和有爱心让人羡慕……再有温艳红、夏令海、温茹、王萍、武强、陈冬丽老师等历练不懈,首次参加全省、全院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就榜上有名,赢得荣誉,实力不凡;退休不退岗的张环英老师,继续以饱满谨严的工作作风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不甘清闲,育人不辍,平而不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青年学子。他们很平凡,他们做的事也很平常,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

我不再感到孤单,耕耘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环顾四周,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者奋力同行,因为“三平精神”照亮温暖了我心。新的一年我们应该为这种精神能在我院的践行和弘扬而感动,我们也应该为体现这种精神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加油和骄傲。桃李芬芳怀伟志,英才荟萃兴中华。自1990年踏上三尺讲台从教二十年,我曾经感到过疲倦,也曾经踌躇满志,也许只能永远默默无闻,但我坚信只要把平凡的人生献给这壮丽的事业,用心血与汗水去筑造祖国的未来栋梁,那么,我们就会在这壮丽的事业中谱写出生命的赞歌!弘扬“三平精神”,就是要坚持以务实的精神、务实的品格和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激情投入,点滴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道理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作为一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作为教师的一员,首先应当明确为实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伟大追求,就必须从眼前着手,从细节做起;明确为实现毕生奉献的教育事业,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明志;明确为履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崇高职责,必须在平常中追求乐教敬业的境界。我们大部分人或许生而平凡,但平凡并不等于平庸,只要在平凡之中追求伟大,在平静之中怀有满腔热血,在平常之中保持强烈责任感,普通人也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创造和体现,对人生境界的期盼和提升。

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许多工夫是要下在课外的。首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实现中原崛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时时处处是学生的榜样,时时处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发挥“德育”教学在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说课,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教学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深入研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教学上突出教学主线,狠抓教学质量,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增强教学实力。

再者“学高为师”,正如特级教师张思明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不止要有一桶水,因为桶里的水是死的,所以我们应该准备一眼泉”。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的不停创新,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師的知识储备应该像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水,这种力量来自于自觉地、持续地、深入地对专业知识的探求与研究。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才能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此外,我还认为大家应该从思想上确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情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与教师探讨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授课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考核办法,建立综合考评体系。传统考核以书面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没有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内化程度做出公正的评价,把考核功能与行为导向功能相分离。在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我认为课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最后评定,应是平时和期末、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作业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重视教学全过程的考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改革把对学生的考核由传统的平时授课、期末考核,并且由老师单方面考核转变为全程考核及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篇5:学三平精神 做三平老师

--—舞出人生最美的旋律

“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也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准确地理解“三平精神”的内涵,把“三平精神”深入到我们的内心,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财富,把“三平精神”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

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么每个人无疑都是一个舞者,他们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对于作为教师的我而言,教育就是我的天地,我的舞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都将固守这三尺杏坛,去圆我心中的那个梦:做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舞出人生最美的旋律。

“做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明确“好老师”的标准,我认为“好老师”就是能让学生学会主动求知,主动探究,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心情轻松愉悦的同时也学会做事和做人,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教师这一职业,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高额的收入;没有小桥流水的婉约,也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她平凡而又平淡:与青灯为伴,与书本为友,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与学生谈心……要在这平凡、平静而又平常的工作中永葆激情,不断创新进取,做出不平凡 1的业绩,就必须要有忠贞不渝的人生追求、永不枯竭的博爱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我是2005年踏上教育这块圣地的,这一年我担任了经济贸易系2005级356名学生的辅导员。初担此任,心怀忐忑,唯恐自己难以胜任,因此除了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外,我更注重和学生交流。刚刚毕业,有的是豪情万丈,有的是壮怀激烈,了解学生的喜好偏爱,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办公室、走廊上、学生宿舍……随时随地,我都会和学生谈心聊天。时间久了,学生视我为朋友,坦诚相待,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自然是其乐融融。随着学生对我的认可和接纳,对学生的管理也越来越得心应手。2008年在争取读研的同时,我也完整的送走了所带的300多名学生。三年辅导员的工作体会可以说是有喜又有犹,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也许在对待个别学生的方法有时不对,但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确实自己心中始终所想,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是的,教师这份岗位是充满神圣和令人敬畏的,这种敬畏不是源自外在而是来自于每一个教师心中的道德律。我很欣赏在讲台上能够侃侃而谈为学生传播智慧的那些无论学识还是品质都无以匹敌的教师,因为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在我读研的日子里,当年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还经常与我联系,偶尔也收到学生们的祝福短信和电话,偶尔也会有学生给我发短信让我给他(她)在某件事上出主意,我就会倾囊相

助,感觉更像是朋友,我想良师益友大概就是如此吧。同时这些也让我更加懂得:当你用心的付出以后总会有回应的。有一次我还接到一个学生给我打来的长途电话,接到电话的时候她还自报了一下姓名和班级,我知道她以为我已经忘了,其实我怎能忘记!我带的学生所有的名字我都是记得的,在他们军训的时候都已经熟记于心了,大一时每天晚上去各个宿舍找他们谈心,还要开让他们觉得“讨厌”的频率很高的班会,其实我也很累:因为有时我一晚上要跑完52个宿舍,一口气开完6个班的班会。正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虽然一切已经过去,仍让我备感身为人师的骄傲与自豪。我还是耐心的给那位女同学说了一下该怎么办,毕竟做学生的也不容易,我能帮他们一把还是会帮他们一把的,因为我始终相信善待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善待自己。

2010年9月我从行政转到了教师岗位,仍然以谦虚的心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以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站在讲台上看着讲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更加感到教师教书育人这种责任的重大和沉重,对于备课更不敢有一丝怠慢,我会事先假想课堂上会出现的什么样的问题并预先解决,使自己践行古人所定义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行动,对待教学时刻拥有一颗严谨求实的态度。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满怀爱心,满腔热血,强烈的责任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法宝。

有了爱心,才会关注学生的举手投足,点滴变化,才会把学生的冷暖疾苦,酸甜苦辣,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才会想学生之所想,急

学生之所急,才会成为学生求知路上的知心朋友,心灵的抚慰者、鼓励者、指引者;有了满腔热血和强烈的责任感,才会使自己永葆一颗进取之心,才会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也才会因此而毫不倦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有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才能引领学生去解开科学神秘的面纱并以此影响学生。

平凡的工作,需要有伟大的追求来定航,平静的生活需要用满腔热血去沸腾,平常的日子需要用责任感去改写。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满腔热血,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路途上才会激情四射,精力充沛,才会不断跨越。

篇6:学习三平精神 争做三平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三平精神,争做三平教师》。

什么是 “三平精神”?简而言之,三平精神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三平”精神的内涵,认真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把“三平”精神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最平凡的人生;无私奉献,育人成才是最壮丽的事业,每当我举步走向讲台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泛起阵阵骄傲,因为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讲台上,我的理想阿插上了翅膀,青春焕发了活力,生活充满了希望。如果说我们的爱是为了普天之下的所有孩子,那么,我们的情则是为了实现孩子那充满幻想的未来。走过鲜花缤纷的盛夏,迎来谷沉稻香的金秋。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天底下最具风采的人,是因为老师播撒出的是心血,收获的是希望。传递文明老师是桥,科教兴国老师是帆;古有孔孟,今有我们,“一碗粥、一杯水”足矣;“一枝笔、一本书”乐也。为人师表,无尚光荣,我们甘用物质的清贫换取精神的富有,我们无怨无悔守着这一方净土。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重要的是传授知识。而事实上,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习怎样做人,所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扮演起了为人师、为人母、为人父的多重角色。我们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让学生个性张扬、激情勃发。我们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绪点化掉多少差生心中的冰结;我们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激励又扬起多少“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风帆。可以说,在生命的旅途上,家长把学生引上人生之路,而老师则担负起把学生扶上马又送一程的使命。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一帆风顺,万籁俱寂时,在桌前与灯火相辉映的是我们!晨雾朦胧时,在晓风残月中踏醒校园的又是我们。我们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去擦亮学生期待的目光,我们用恩师赐予我们的能量去点燃学生的希望。我们要用这希望之火去陪伴我们培育过的学生,让他们用从我们这里学习到的知识穿越人生的风风雨雨与世间的坎坎坷坷。

上一篇:辽宁中考语文试题答案下一篇:古田县捷安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