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2024-05-17

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精选8篇)

篇1: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讨-广东药学院团体心理辅导的调查和研究

目的 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广东药学院所取得的成效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方法 向不同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面谈或电话采访;走访团体辅导老师.结果 学校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取得较好效果,并对已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学员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积极作用:(1)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提高;自我意识更加全面和客观;自信心有了明显的增强;责任感显著地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2)在团体辅导的情景下,他们的行为、情感、价值观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讨论 分析探讨影响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因素,师资队伍的`素质,辅导场地和活动情景,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作 者:黄丽春 丘文清 卢灿辉 杨光志 陆梓健 齐平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社科部 刊 名:青年探索 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8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   学生助教   假被试  

篇2: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摘要】由于我国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和思维的简单性,这样个体心理咨询已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作用越发突显。加深对团体心理辅导的了解,扩大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范围,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辅导 学生 成长 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JCJYC152515027)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5-0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的人格、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专门教育活动。其总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个体心理咨询已远远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一般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以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PAC理论)、人际沟通理论(5W)为理论基础,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团体辅导的作用表现在:培养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增强自信心,开发潜能;加强团体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性;有助于德育功能的实现。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使适应正常的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使其内心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潜能的发挥与人生价值的正确体现。

从整体上看,有不少学生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能力差引起的学习困难,挫折承受力低而导致的情绪易波动等,属于学生正常心理发展中有可能出现并可以理解的问题。学校需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共同的成长课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需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发挥个人的潜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适用面广、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耗时短,效率高等优势,既可以针对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十人左右的小组,又可以针对几十人的发展性群体;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在团体中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个人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和思维的简单性决定了中小学生适合做团体辅导。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的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同时,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从而更能接受自己遇到的困扰。

在我们基层学校往往有一些留守学生存在厌学、迷恋网络、孤独另类等问题,对于这些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群体效率不显著,一般的心理辅导课很难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些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立小组,相互鼓励,寻找自信,共同解决问题,一起成长。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组织与实施

(一)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及活动名称

团体目标要注意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团体名称要有吸引力,积极正向,并能够体现本团体的目的。

(二)设计团体活动的方案及程序

要注意团体成员的特点、团体的规模、团体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场地、所需的设备材料。特别要考虑一些常用的团体辅导游戏活动,根据本次设计的目的、人数以及场地器材等情况,需要做哪些变通。

(三)组成团体

通过海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学生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各种宣传途径,让全体学生了解将要举办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和有关事项。

募团体成员。团体成员来源可以是通过宣传途径了解开班信息,自愿报名的参加者;也可以是通过咨询师给出建议而报名的参加者;还可能有通过其他途径,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介绍、动员而来的参加者。

团体成员的筛选。通过面谈、心理测试结果,筛选确定合适的成员。

宣布团体纪律:坦率真诚,保守秘密。

(四)实施团体咨询计划

1.预热

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创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心理氛围,使团体成员有安全感、肯定感、归属感。在活动开始,可以设计一些游戏,通过游戏让成员们彼此相识、彼此认同,消除沟通的障碍,引发成员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促进成员参与互动活动。

2.主题活动体验

营造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气氛,创设特殊的游戏或讨论情境,使成员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成员开始融入团体之中,并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他们彼此谈论自己或别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分享成长体验,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利用团体互动,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把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练习和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验场所,以期能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每次活动后,团体指导者还要请成员们做出反馈,及时地交流种种新的认识及感受。

3.交流与分享

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

4.评价

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四、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既有教育与发展的功能,也有预防和治疗的功能。对人格健全的学生而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他们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对人格不够健全的学生而言,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健康。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合,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主要在学校中得以发挥和体现。

1.在班级管理中促进学生成长

具体做法是:将班级当作“辅导团体”,借鉴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气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团体活动,唤起学生内在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助人自助”,最终达到增进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个体和班级团体共同成长的目的。

以初一新生刚开学时建立集体意识的心理辅导为例,班主任或者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安排三节主题班会,帮助新生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快速融入新的集体:

第一节:相逢是首歌。在音乐中指导者自我介绍,简要说明活动的目的与时间,方式等。做游戏“为爱转动”热身,通过游戏“滚雪球”“小小动物园”促进成员更全面认识自己,增进成员间的了解。

第二节:缘来一家人。学跳兔子舞,活动“无家可归”“我们的家园”“信任之旅”,加强新班级成员间的互信与合作。

第三节:我们的七(3)班。暖身游戏后,通过“你追我赶”“驿站传书”“穿越雷区”等游戏和活动对团体进行统整,大家对自己在新集体中的位置有认同感,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

2.在团队活动中引导学生成长

团队组织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团结和教育青少年,所以活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长期以来,团队活动存在着形式主义、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组织学生成长训练营,提高团队活动的实效性。通过心理游戏、野炊活动、话剧表演、社区服务、内务评比、专项训练、小组辅导等形式开展辅导,以促进小组成员参与、互动、凝聚、探索,达到小组和个人共同成长的目的。

除了通过营地的形式之外,其他形式的团队活动都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来开展。开展带辅导性质的团队活动关键抓住三点:一是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出发;二是活动的过程要能吸引参加者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参加者都“动”起来;三是要注意活动后的“辅导”。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团体活动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多感受、多合作,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团体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联想活动、团体讨论、创意思考、团体游戏、角色扮演、行为示范、行为练习等。

第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合作性学习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学习。合作性学习必须具有共同目标、彼此互动、个人责任、共同规范、共同成功五个因素。

第三,作为一种辅导策略,运用于学习障碍的干预之中。比如,可以组织“克服学习障碍成长小组”,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运用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上。将部分上课不认真、对学习缺乏兴趣、未能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辅导等团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彼此接纳,合作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篇3: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一) 团体心理辅导效率较高

对心理辅导老师来说, 要服务的对象很多, 经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进行团体活动, 老师可以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服务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 在团体互动情境下, 团体中的成员们有机会听到和自己类似的问题, 成员之间互相支持, 集思广益, 不仅自己接受他人的帮助, 同时也可以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 共同多角度地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不是像个体心理咨询那样完全依赖指导者的帮助, 因而辅导的结果较好, 效率较高。

(二) 团体心理辅导的参与度较高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大众对心理辅导的态度还不够积极, 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往往遮遮掩掩, 心态还不够开放, 许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室望而却步。而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较开放, 活动形式活泼多样, 对一般同学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同质团体中, 大家发现有类似问题的人有很多, 心态比较放松, 在分享和共同探讨的过程中, 更容易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他们参加团体辅导的积极性较高。

(三) 团体心理辅导能给每个参与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团体成员间情感的互动和渲泄, 易于引起成员间的共鸣, 体验同病相连的情感, 从而可以极大地提升成员的参与性和依从性, 成员之间相互模仿、彼此支持, 因此, 团体在助人方面有着其它助人形式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 更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诸如大家把对生活环境不适应的焦虑、恋爱挫折等消极心理发泄出来, 不但不会受到批评嘲笑, 反而会得到关心与安慰, 他们会产生心理释然感, 不过分的担心、自闭。

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情况

纵览团体辅导发展历史, 我们看到, 团体辅导已在欧美及亚洲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国内虽然起步较晚, 但大家已认识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功能, 多年来它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实践证明,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 增进心理健康。总之,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有专家预言,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将朝着以团体辅导训练为主, 个别心理辅导为辅的趋势发展。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在团体训练中, 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 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 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例如, 通过在新生中开展《我们是朋友》的系列团体活动, 很多适应不良的学生境况很快改善, 他们胆子变大了, 敢于表达自己了, 敢于去结交朋友了, 认识了不同专业的同学, 而且知道怎么去寻找和保持真正的友谊。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 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二) 增强情绪调控能力、表达能力

不良情绪困扰是大学生当中较普遍的问题, 相关团体活动可以帮助同学改善情感体验, 减轻焦虑、恐惧、抑郁、敌对和孤独等不良体验。例如, 通过《我的情绪我做主》主题活动, 大家了解了情绪的多样性, 学会了对别人情绪的包容, 知道怎么去优化自己的情绪, 掌握了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 知道了如何去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宣泄、交流等等。

(三) 增强团体凝聚力, 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在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的团体活动中, 同学之间的了解加深了, 感情更深了, 变得更加宽容了, 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了。在《爱的流动》活动中, 代表爱的彩球在同学之间流动, 有的同学当初没有抢到最喜欢的球, 但是在流动的过程中自己最喜欢的球通过同学的手传到了自己手中;有的同学是拿到了最喜欢的球, 当最初要传递给他人的时候, 心中充满了不舍, 但是在传递的过程中, 最爱的球“失而复得”, 喜极而泣。在活动中, 大家感受到了集体中爱的分享, 坚信传出去的爱永远不会消失。在《蚂蚁搬家》活动中, 以宿舍为小组, 进行搬运物品接力赛, 而且其中一人扮演盲人。当最后到达终点的时候, 每一组的成员都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每一组的成员都认为自己宿舍是最优秀的, 是最团结的。据同学和班主任反映, 这些活动确实改善了班级气氛,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四) 提升自我价值感, 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个体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其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或不适度有重要关系。通过自我价值感的培育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有效策略。实践证明, 团体辅导是培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继续加强和巩固。

四、关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

(一) 师资不足, 教育投入不高

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对许多心理辅导老师来讲可望而不可及, 高昂的费用和时间的分配把许多人拒之门外, 况且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还不是专职的。所以在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 不得不承认, 很多学校专业师资不足, 教育投入不够, 大大影响了活动的普及和进一步的专业化。亟待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二) 活动过于形式化, 实际效用不够强, 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很多学校因为师资、学校课程安排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缺少连续性, 活动时间太短,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且活动过于形式化, 针对性不够强, 实际效用不够强, 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三) 活动形式模仿多, 创新少

要想把团体辅导做好, 必须有好的设计方案出现。很多老师缺乏创设能力, 基本上是照搬别人的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弹性。而高效的团体辅导过程需要高度的弹性, 老师灵活的引导至关重要。这一点, 很多老师的能力需要提高。

摘要: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如何促进大学生成长, 尤其是心理的成长, 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热切关注的问题。团体辅导作为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篇4: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一、帮助学生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特征还是性格特征,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他们对这些变化感到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去适应。而且即便是要倾诉,与教师和父母相比,学生更愿意选择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好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然而,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差无几,很难给对方有效建议。因此,为了规避这个“羞怯”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知识普及。知识普及包括对身体特征变化的一种正确讲解、对青春期可能出现的一些诸如“厌学”“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对异性充满好奇”等情绪进行正确的原因分析,提供应对建议。由于这种团体心理辅导没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学生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保护的,起码自己的“心理困惑”可以在不被发现的前提下得到解答。在有心理安全感的基础上,学生既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又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建议,逐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知。

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在学习中,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于数学这类“老大难”学科,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切入来解决这个问题。以数学课为例,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以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来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的乐趣,以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及时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肯定和表扬。解题时,当学生出现思路不畅时,先让他们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凝聚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难题,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长此以往,借助班级这个平台,通过集体这个环境,学生感受到:即使自己暂时没能解答出题目,也不会受到批评。相反,只要努力学习、认真思考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肯定。当这种积极的情绪越来越多时,就会逐渐减弱并最终消除学生对数学科目的排斥和厌倦感,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健康心态。

三、帮助学生强化归属感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班级概念普遍比较淡薄,集体观念不强,不少学生倾向于以“小群体”或者“个体”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容易让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从而产生自私、不顾他人感受等心理问题,而团体心理辅导正好可以对症下药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别扮演哥哥、姐姐、老师、父母等角色,并让扮演者诠释自己扮演的角色,如:哥哥姐姐的角色是“照顾”,老师的角色是“教导”,父母的角色是“养育”。借助角色扮演,学生得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检视自己平时的行为举止、思想态度等是否得当;在这个过程中,也向自己的同学传播、表达、付出了自己的关心、照顾、陪伴,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些平常不接触甚至没交流过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彼此打开了心扉。当学生们在这个班级活动中从心理层面上走近时,他们就会将“自我”放低并更多地关注他人,久而久之,学生会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与力量,从而由以往的“特立独行”“小群体活动”逐渐融入到班级之中,并慢慢地强化自身对班级的归属感。

四、帮助学生提高交往能力

部分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吃力,他们对该如何与同学进行交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基于此,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让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在纸上写下自己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学习、玩耍,描述内容不限,既可以是外在特征,也可以是内在性格。然后,教师将字条搜集起来,抖散后,让学生以“猜猜我是谁”的方式来随机抽出某字纸条,猜猜班级中有哪些同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找出具备该特征的同学)是符合字条上的特征,如爱笑、喜欢运动、爱听音乐,乐于助人等,通过这种方式,班级里的学生能大概了解自己身边的同学都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而且在“猜猜我是谁”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一些共性特征,特别是爱好等,也可以被班里的同学所知,这也是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很好方式。当学生之间的这种“猜测”被逐渐打破,且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相互了解得更多时,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就会更加有自信、有胆量,并最终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班级作为学校里最小的一个行政单位,是承载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的一个重要组织,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班级这一教育平台的作用。虽然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障碍各不相同,但也存在共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困惑。基于此,团体心理辅导是最为适合的一种辅导方式。教师应当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帮助学生强化班级归属感、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力,让他们能够具备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篇5: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教案

黄旗堡街道乙甲小学

活动时间:2016年10月22日下午 活动人员:全体教师 活动组织者:王兆生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户外拓展游戏,让老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释放工作压力的同时,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终营造团结合作,和谐校园的氛围。

活动准备:小布条(约50厘米长)、吸管(50根)、橡皮筋(6根)活动场地:学校操场 活动分工:

一年级组:张世门;二年级组:周梅 三年级组:张香臻;四年级组:刘继波 五年级组:贾秀花;六年级组:张炳坤

活动要求:

1、小家家长组织好小家成员遵守活动纪律及要求。

2、在活动的过程中本着“安全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1、以小家为单位围成圈,跟随主持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每一个数字口令对应相应的动作。口令“一”做出“微笑“的动作;口令“二”做出“握手”的动作;口令“三”做出“拥抱”的动作,口令“四”做出“帮对方捶背”的动作。

3、主持人每发出一次数字口令,小家成员分别找一个的对象成员做出相应的动作,数字口令每变换一次,操作对象跟随变换。

4、主持人将打乱顺序随机发出数字口令。

(一)活动道具:每人一根20cm左右长的塑料吸管、每组三根橡皮筋。

(二)活动规则:

1.以小家为单位,每小家推荐8人参加活动。2.每人领取吸管一根,在组长带领下练习3分钟。

3.每个人把吸管衔在嘴里,双手放在背后,扮成“啄木鸟”,口衔吸管传递“虫子”(用三根橡皮筋替代)。

4.每组8人一组,分为4人对4人,相距15米迎面接力传递,只能在吸管间传递,不能用手,用时最少的组获胜。

(三)注意事项

1.强调不能用手帮忙,如出现橡皮筋掉落的情况,一定在原地由本人捡起后重新开始。

2.提供的吸管可以有多种规格,不同长度、不同粗细等,但各组之间的规格、数量相同,以示公平。

3.在不违背游戏规则的基础上,默认具有创造性的方法。

三、团辅活动二:齐心协力

(一)活动道具:50厘米长布条若干

(二)活动规则:

1、以小家为单位,各小家分别推荐4人、6人参加活动。2.各组领取布条后,将参赛相邻两人的腿绑在一起,布条必须捆在小腿上,并捆紧。

3、各组准备就绪后在小家家长的带领下练习3分钟。

4、每4人一组,齐心协力一起前行,用时最少的组获胜。、第二轮比赛逐渐增加每组比赛人数为6人、8人。

(三)注意事项:

1、各组在前行时一起喊口号“1、2、1、2”,如有人摔倒,可以从原地站起继续前进。

篇6: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活动主题: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活动背景: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针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和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团体辅导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小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发展,有效地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扰,使小学生可以在团体生活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和感受团队队员之间相互的信任。

三、活动意义:

1.帮助团体成员更好地适应学校团体生活。

2.协助成员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

3.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互动程度。

4.学会信任和尊重他人,在团体氛围中促进自我成长。

四、活动对象:小学生,20人左右

五、活动场地:一间空教室

六、活动时间:90分钟

七、活动准备:眼罩、气球

八、活动内容:

(一)介绍我,认识你(人际交往)

简述:用简单的动作或言语让别人了解你。

人数:全体班级成员。

游戏方法:根据自己的特点,说一句或者做一个夸张的动作来介绍自己。游戏示例:我叫***,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

(二)蒙眼走直线(团队信任)

简述:通过游戏过程中心理微妙的变化来体会信任。

人数:两人一组。

道具:眼罩。

游戏方法:

1.一个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手牵手,可以提示。

2.一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在其左右,但不能身体接触,也不能使用语言提示。

3.一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与你保持一定距离,不能使用语言提示。

(三)合力吹气球(团队合作)

简述:藉着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

人数:每组限六人。

道具:准备每组各六张签,上写:嘴巴;手(二张);脚(二张);汽球(每组一个)适合全部的人。

游戏方法:

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

2.心理辅导员请每组每人抽签。

3.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藉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

九、注意事项

1.注意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注意控制气氛,以免场面失控。

篇7: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齐平① 欧罗城 黄丽春 黄雪薇 项 中 张 瑛 王凤仪 陆小莲

摘要 目的 探讨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对80 名医药大学生进行了为期8

周的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 统计被试训练前后心理自评的7 个项目得分差异。结果 被试在自我意

识, 以及人际交往诸方面训练后的自我评分增加, 有显著和极显著意义(P < 0.05, P < 0.001)。对训练后被试的书面报告定

性分析, 其收获主要反映在3 个方面: ①自我认识更加客观;②自信心增强;③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结论 通过纠正认

知偏差, 同时辅以行为训练、团体心理辅导, 在短期内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发展 自我意识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

面。胡会芹的研究显示: 约占1.3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一

般或不良, 有待进一步改善[1 ]。笔者在对本院新生做的一项

“你认为上大学以来情绪上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 约1.5的大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为了探讨改善本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我们于

2000 年3~ 6 月开展了主题为“改善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

辅导实验研究。辅导前我们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

析。我们认为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他

们身上发生的诸多心理问题, 大多数是由于发展过程中自

我意识的认知偏差所致。个体是根据自我意识来控制、调节

自己的行为, 以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2 ]。学生之所以

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正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或者

自卑、或者自负, 或者还处于矛盾的自我之中, 以及对环境、对他人缺乏较全面、合理的认识。因此, 我们此次辅导定位

在以发展为目标, 帮助大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同时辅以行为

· 8 9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年第9 卷第2 期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 2001,Vol 9,No.2① 中国.广东药学院高教研究室(广州)51022

4.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All rights reserved.训练, 增强适应能力上面。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被试为本院99 级新生, 以自愿报名形式招收

参加“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班”学生共98 名。经过面试,筛选掉目的不明确或无法坚持的学生18 人, 实际参加实验的成员为80 人, 男性50 人, 女性30 人, 分7 组进行。

1.2 方法 心理辅导的时间为每组(每期)8 周, 每周1次, 每次2 小时, 总的辅导时间为16 小时。每个小组的成员

有6~ 18 人不等。辅导前采用自编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自

编量表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拟出7 个项目, 以测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对他人的了解与态度等方面在辅导前后的心理

变化(详见附表)。每个项目由弱到强分10 个等级, 由被试

自我评定。对统计数据采用SA S 6.12 软件进行分析, 方

法: 非参数检验。同时对被试参加辅导后的书面报告进行定

性分析。

1.3 辅导方式 每期分3 个阶段。①导入阶段: 约3 小时。

目的是让团体成员之间相识、了解, 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气氛。②实施阶段: 约11 小时。采取讲座、讨论、写体会、写日记、演心理剧等形式, 通过“我是谁?”、“自画像”、“生命

线”等活动帮助被试重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进而学会客

观地分析自我, 接纳自我并增强自信。而“人际关系中的我”、“脑力激荡”、“信任之旅”等行为训练则用来促进被试

之间的沟通, 增加对他人的了解, 并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

想。另外还介绍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注意事项等理论知

识。③终结阶段: 约2 小时。以总结会、大团圆等形式作为一

期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此阶段由辅导员总结本期的辅导

情况, 并鼓励大家将所学知识与技巧运用于今后的生活实

践, 以不断地完善自我。同时, 成员们畅言接受辅导后的体

会。最后再让被试填一次自编量表, 并写一篇接受辅导后的体会。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后量表得分的显著性检验 被试接受辅导前

后的量表得分差异经非参数检验, 统计结果(见附表)全部

有显著性意义(热情乐观: P < 0.05, 其余各项: P < 0.001)。

附表 辅导前后量表得分差异统计

自评项目U P

1.了解自我5.79 < 0.00

12.责任感3.83 < 0.001

3.热情乐观2.54 < 0.0

54.自信心5.89 < 0.001

5.了解别人5.89 < 0.001

6.关怀别人3.45 < 0.001

7.分享经验5.68 < 0.001

从附表可以看出, 被试通过辅导, 自我意识的3 个方面

有了明显的进步: 自我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 因此了解自我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自我检验更加积极肯定, 表现为

责任感显著地提高、更加热情乐观;体现自我控制的自信心

有了明显的增强。自我意识的改善, 加之一定的行为训练,促进了被试之间的沟通, 增进了相互了解, 人与人之间的距

离缩短。结果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分享经验的得分均显著

提高。

2.2 对被试书面体会的分析 80 名学生均写了接受辅导的心得体会。所有被试都反映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 其中认

为收获不小的38 人, 占47.5%;认为有一些收获的42 人,占52.5%。对于这次以“改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心理

辅导, 被试的书面体会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自我认识更加客观 “团体辅导使我的自我认识提

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开始重新认识自我, 明确并修改自己的生活价值观”,“通过了解自己, 剖析自己, 终于能够正确、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并且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改正缺

点,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闪光点, 增强生活、学习的自信

心”。“以前我不是很了解自己, 通过辅导, 我对自己有了较

全面的认识。以前只知道有哪些优点, 忽视了缺点, 而现在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并为之改变, 从而使自己有了更大的进步。”

2.2.2 自信心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

炼机会和实习场合。以前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讲话, 害怕别人

嘲笑。现在不同了, 不但在同学面前, 而且在陌生人面前都

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谈笑自如, 有时还发表自己的见

地。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

上次上化学实验课, 我走上讲台发言, 第一次不紧张, 也很

轻松自然。真的应该感谢这次活动、自由地站在众多人的面

前”。

2.2.3 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令我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

思, 如何从容应付一些(人际交往的)突发情况。在同辈间如

何交往, 与长辈如何交流, 与陌生人如何交谈..等都有了

一定的心理基础”。“在这样的团体中, 我终于勇敢地迈出了

我人际交往的步伐, 在众人面前我也敢发表我的意见, 虽然

见解不够深度, 但我却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或许是我觉

得成功的第一步”。

总之, 这次团体心理辅导在成员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不少成员认为“参加心理辅导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 并纷

纷反映“这一活动应该坚持下去”,“应该扩大范围, 让更多的同学受益”。讨论

通过纠正认知偏差, 同时辅以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

在短期内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尽管不少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 但我们认

为, 大多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仍然是成长过程中的不

稳定, 并由此产生认知偏差所造成的。因此只要能够纠正这

种认知偏差,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多数心理

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另外, 这种以主题形式开展的团体心理

辅导因其目标明确, 易为被接受, 也容易激发被试参与的积

极性, 从而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总结此次团体心理

辅导, 我们还注意到一些应该给予重视的问题, 一是成员的· 9 9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年第9 卷第2 期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9,No.2

篇8: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主要是通过团体聚会、活动,参加成员互相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达到成员共同成长和解决问题的目标。[5]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经验与感受的分享,增加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加强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提高学校心理服务的效率。团体心理辅导因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容易使参与的学生产生厌倦,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干预效果更佳[6],值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推广[7]。

本研究主要以感恩三维模型理论研究为基础,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生感恩教育中的开展及其效果,为小学生感恩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贵阳市两所小学六年级各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其中一个班58人(男生28人,女生30人)作为感恩组,实施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另一个班58人(男生27人,女生31人)作为常规组,不开展任何与感恩有关的教学与训练。

二、研究工具

1.感恩问卷 (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

感恩问卷 (GQ-6)是由McCullough等人编制。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上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7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对于我国青少年群体具有一定的适用性。[8]

2.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及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每题的评分部分均有5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心形符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选择。

三、研究步骤与方法

1.研究前测

对参加此次研究的两个班级的小学生发放感恩问卷(GQ-6),检验其团体心理辅导前感恩倾向得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制订感恩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实施。以感恩三维结构模型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六次辅导活动进行,每周1次,每次1~1.5h,在感恩组学生所在学校进行,由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辅导教师根据每次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反应,合理调整活动内容及形式。常规组学生不进行任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也不告知其为常规组成员。此次感恩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大纲如表1所示。

3.效果评估

干预后,两组小学生再次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组小学生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四、研究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心理辅导前,感恩组和常规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感恩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感恩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组。实施感恩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参加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小学生的感恩倾向水平,详见表3。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及行为培养,提高感恩倾向水平。

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组在5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 同意”态度的 百分比分 别为94.8%,91.4%,93.1%,100%,91.4%,详见表4。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反映较好,参与度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恩水平,适用于学校教育及教学。

五、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感恩三维结构理论模型为依据,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感恩组学生经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干预后,感恩倾向明显提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借助成员间思想、观念的交流、分享以及情感的相互支持与接纳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感恩倾向。但在实际开展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感恩意识及行为的培养应长期进行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显著,但仅仅只有六次,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时将感恩教育作为长期性的活动经常开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及行为能够得到更好培养。

2.鼓励分享、交流感激之情

分享、表达个人在施恩或受恩时的心情,能够产生积极情绪,激发感恩行为,从而建立、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和友谊,重视珍惜他人的恩惠,体验他人的关心,提升幸福感受。在感恩教育中分享交流自己施恩或受恩时的心情,是感恩教育中的重要教育环节。

3.重视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辅导教师及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此次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体验,不论是辅导教师还是学生都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情感交流是贯穿整个感恩教育的纽带,只有在情感上激起学生的感激之情后,才能够使其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9]

4.重视感恩的语言表达

感恩不仅体现在行为上,也应该通过语言来表达。通过及时向施恩者表达感激之情,可以延长施恩者与受恩者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可以将受恩时表达感激之情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训练内容。

参考文献

[1]叶宝娟,等.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192-199.

[2]何安明,等.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2):62-69.

[3]何安明,等.感恩三维结构理论模型的建构[J].心理研究,2013(3):11-17.

[4]Bono G,Froh JJ.Gratitude in school:Benefits to students and schools.In R.Gilman,E.S.Huebner,M.J.Furlong(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New York:Routledge,2009:77-88.

[5]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7.

[6]顾晨龙,等.团体心理辅导和团体箱庭干预青少年述情障碍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313-316.

[7]李长瑾,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抚养儿童社会交往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6):681-682.

[8]喻承甫,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0-1121.

上一篇:白酒的销售广告词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