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及团体心理辅导措施

2022-10-15

一、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的形成

(一) 不良的家庭氛围

大学生人际关系观念的形成与成长经历尤其是幼年成长阶段的经历密切相关, 例如, 一部分大学生在幼年时期父母离异或是受到父母的虐待, 从小生长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中, 这样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对外界的不信任, 他们认为信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反之, 大学生在幼年时期生长在家庭美满、和谐的家庭中, 其人际关系会更好, 更愿意信任他人, 并与他人能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前, 家庭结构的多样化,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逐渐增多, 使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安全感, 缺乏对他人的信任, 从而形成了与人交往困难的境地。再者, 由于社会市场竞争的强烈, 促使父母的压力过大, 工作时间增多, 与子女的互动时间较少, 使家庭中缺乏和谐氛围, 甚至有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过于简单粗暴, 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

(二)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自控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生活优越, 使其性格张扬,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 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较为自私, 做什么事情都为自己考虑, 很少为他人考虑。

因此, 大学生在人际管理中, 对同学、舍友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由于性格较为敏感, 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 常常会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脾气较大, 不为他人考虑, 甚至一些同学还会出手伤人, 从而严重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友谊。

因此, 大学生在人际管理中, 由于自身的优越感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自控能力不强, 从而形成了人际交往困难问题。

二、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 自我不和谐

Rogers认为个体自我不和谐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 形成抑郁、焦虑、烦闷等不良的心理情绪, 困扰着个体, 使个体止步不前。而自我和谐是个体内心的协调与个体自我经验的协调, 是个体在内心中不存在冲突的健康心理现象, 个体能够维持自我感知之间的一致性, 能够协调自我感知与经验之间关系的能力, 如果个体意识中自我经验与感知形成分歧时, 个体就会出现人格上的不协调状态。因此, 人际管理状态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状态具有相连性, 如果出现自我和谐程度较低, 那么导致大学生与他人信任危机低下, 人际管理能力低下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使大学生在人际管理上会形成一定的心理不健康因素, 从而这种不和谐状态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学生缺少安全感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较为胆怯, 而大学生自身会形成焦虑、防范、害怕等心理状态。大学生的安全感与人际管理能力是相连的, 安全感对维持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安全感才能够与他人进行和谐、友善的相处, 才能够构建自身强大的内心世界。

因此, 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会对自身的心理形成一定的不良因素, 会使自身缺乏安全感, 不敢与他人正常进行交流与沟通, 使人际管理问题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高校应该根据这一问题积极在校内开展与完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给予大学生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使大学生克服内心的胆怯、不和谐、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去面对自身的人际关系问题。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中的措施

(一) 更新团体心理辅导思想理念

高校教育者针对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 应该更新团体心理辅导思想理念, 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努力构建以下几方面辅导教育理念。其一,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应该坚守人性化心理辅导思想理念, 大学生人际管理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应该坚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将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列入人性化教育轨道中, 来彰显心理辅导工作的人文情怀, 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消除人际管理问题;其二,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应该坚守科学化心理辅导理念, 大学生人际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将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列入到科学化教育轨道中, 使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更具现代化与科学化, 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去面对自身的人际管理问题;其三,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应该坚守信息化心理辅导理念, 应该将整个大学生人际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与信息化技术连接起来, 将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列入到信息化教育轨道中, 加大对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的心理辅导工作, 使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落实到大学生的人际管理中, 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人际管理问题, 并解决自身存在的人际管理问题。因此, 只有高校重视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 能够意识到人际管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危害, 基于此, 在高校中积极更新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更新心理辅导思想理念, 使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变得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信息化, 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人际管理问题。

(二) 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平台

有效的人际管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对与他人沟通、树立正确的三观、拓宽事业发展途径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高校教育者针对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 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宣传手法, 积极开展零距离的网络心理辅导工作。其在心理健康宣传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校园宣传、课堂教育模式以外, 还应该将自身积极融入到大学生群体当中, 进行深入的调研, 并实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 提高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高校教育者还应该积极运用现代化网络平台, 开展网络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行随叫随到的教育模式, 构建和谐、平等、互助的网络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从而缓解大学生的人际管理问题。

再者, 高校教育者还应该针对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与社会环境的美化、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相结合, 为大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机构, 实现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人际管理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空间, 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 加强团队心理辅导课程实践教学

心理辅导课程实践教学是巩固心理辅导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要在团队心理辅导课程的指引下促使其进行专业心理知识的学习, 同时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知识体系与理论知识的自我更新, 学会自我缓解压力, 这就要多多加入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 进而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寻求解决现实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有效的人际管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对其未来步入工作岗位意义重大。因此, 高校教育者针对这一问题应该积极探讨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为大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更新团体心理辅导思想理念, 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平台, 从而能够有效疏导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 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 具备良好的人际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成长与步入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确保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因此, 高校应该构建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自身的人际管理问题, 从而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的形成, 以此论述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并提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或解决大学生人际管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人际管理问题,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茆登华.篮球运动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干预效果[J].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 (07) :1088-1091.

[2] 张静.基于积极团体心理辅导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实验研究——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 31 (03) :11-14+70.

[3] 朱海妍, 刘丽琼, 钟宇, 王楠.团体沙盘游戏与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 (07) :1041-1044+1048.

上一篇:5G移动通信环境下的业务应用下一篇:新时期高校落实“两个责任”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