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2024-05-09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共6篇)

篇1: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6.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7.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10.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2)欣然规往()

14.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

15.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7.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8“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0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2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

篇2: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2003北京市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1—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_________________(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__顺(沿)______(2)俨然:____整齐的样子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1>渔人甚异之

译文:_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__

<2>林尽水源

译文:_(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_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__ 评分:本题3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答对(3),给1分。1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__(1)活动

(2)穿戴

(3)心情____ 本题3分。每答出1个要点,给1分。照抄原句扣1分。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25—29题。(14分)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暧():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3)(2010黑龙江哈尔滨)10分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阡陌:田间小路

(2)向:从前的、旧的 本题2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④)

(填序号)

① 其中往来种作

(耕种的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贵种)

②见渔人,乃大惊(吃惊)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翻起)

③ 既出,得其船

(找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恩德)

④设酒杀鸡作食(吃的东西)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吃的东西)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4)(2010湖北襄樊)10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欣然规往(计划)

(2分,每小题1分)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芳草鲜美(鲜艳)

陶后鲜有闻(少)

.下

13B、悉如外人(全、都)悉以咨之(全、都)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D、设酒杀鸡作食嘱咐(食物,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动词)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5)(2010四川成都)10分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做标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不同版本争议答案(2分)

A.忘路之远近

(的)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B.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于是,就)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接受)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指渔人)

其如土石何(表反问语气)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译文: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异”“穷”的意思各计0.5分)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妻子”“绝境”的意思各计0.5分)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6)(2010江苏镇江)17分

【甲】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茹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道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

更不用说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10.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描写

,乙文则是

阐述

。(2分)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3分)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从《桃花源记》与《小道之行》中,你认为两篇文章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7)(2009广东)8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环境优美_;(2)_和睦安乐_;(3)_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_。(3分)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8)(2009四川绵阳)12分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2分)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诣:对、向(拜见)D.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2分)

A.土地平旷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C.率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D.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

9.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中,摆酒杀鸡作饭(招待他)。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9)(2009广东茂名)7分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悉:全,都。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0)(2009湖南娄底)12分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篇3: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中考的激励与导向功能越发凸显, 考试的内容将进一步突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 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社会和学生实际, 体现科学精神和学科渗透;考试的难度降低, 广度增加。如果仍用应试教育的观念, 搞题海战术, 无疑是误入歧途, 贻害学生。因此, 中考复习应握准中考脉搏, 优化复习方法, 着眼“双基”的巩固提高, 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 抓好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结合多年从事毕业班物理教学的实践, 笔者深深体会到:中考前集中十周左右的时间, 采用“四段五步”式复习方法, 效果非常理想。所谓“四段五步”指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即:专项复习阶段、综合训练阶段、模拟检测阶段、冲剌临考阶段。“五步”指第一阶段中采用的“听、练、读、导、讲”的五步复习过程。现将“四段五步”法分述如下:

一、专项复习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

由于中考物理涉及的内容广, 容量大, 知识结构复杂, 故务必在考前帮助学生梳理好学科内容, 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技能技巧, 实现读书“由厚变薄”的量的积累过程。第一阶段专项复习是整个复习的关键和重点。必须坚持以纲 (课程标准、中考纲要) 为纲, 以本 (课本) 为本, 以册 (综合练习册) 为主, 以要 (自编复习概要) 为辅。逐章梳理, 人人过关, 切不可再另购资料, 搞题海战, 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第一阶段专项复习中的五步复习重点为:

听:要求做到听中悟考点, 听中明逻辑, 听懂内容, 从而理解、掌握、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进一步明确物理中考考点。

练:在细听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题型, 让学生练习, 包括基本题、巩固题和提高题, 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弥补不足, 从而实现补缺补差, 使差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

读:细听精练后, 课堂上再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读老师编发的配套复习概要。初中生年龄偏小, 学习经验缺乏, 综合归纳能力欠佳, 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知识体系显然不切合实际, 教师的导学作用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自编了一套《初中物理复习概要》, 随堂印发给学生, 帮助其梳理章节要点、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技能技巧、再现中考题型。每份概要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知识体系;二是能力提高;三是中考点击。讲读后能使学生达到耳目一新的功效。

导:在听、练、读的基础上,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对学生复习的指导,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讲: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堂讲解或作专题辅导, 另一方面就《综合练习册》上较难、偏、繁的题目教师要建议学生大胆舍弃, 近几年的《综合练习册》有所改进, 但超纲的题目仍很多且容量过大, 不必全做。教师可适当增补一些创新题、热点题、渗透题, 以达到精讲精练、熟能生巧的目的。

二、集中综合训练, 形成技能技巧

在扎实做好第一阶段专项复习的基础上, 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综合训练了。教师帮助学生精选十份左右综合题, 要求学生课外脱离课本, 限时自测, 教师抽查再集中讲解, 根据练习中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教师再作些专题辅导、适当补充, 扩展学生视野, 完成读书“由薄变厚”的质变过程。如在电路分析中, 电流表、电压表对电路的影响以及测的是哪部分电路, 学生容易糊涂, 判断不准, 教师可做一专题辅导, 应分析强调:电流表内阻很小, 相当于直导线, 电压表内阻很大, 相当于断路, 正常工作时, 电压表测的是与其并联部分的电压。电路故障时, 电压表有读数, 可能是电源电压。

【例1】某同学做实验时, 误将电压表和电流表位置接错, 如图1所示, 合上开关S, 电压表读数为 (4.5V电源电压) , 电流表读数为 (0A电路断路) , 当他将两表对调后, 合上开关S两表的读数与前面错接时一样, 那么故障一定是 (灯泡断路) 。对一些比较抽象的计算,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根据原理推导出技巧性公式;如当R实=R额时, 导出P实/P额=U实2/U额2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比等于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平方比) 。例如:标有220V、60W的灯泡接在110V的电路中, 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为额定功率的1/4, 即15W) , 用此技巧公式判断类似的题目非常方便。再如:光学部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其成像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但要形成技能技巧还必须由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作图或演示模拟动画, 配上自编的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物远像近像变小, 两倍焦距一般高。物近像远像变大, 一倍焦距像没了。点内成像在同侧, 正大虚像隔镜瞧。) 例如, 要使照片上的像变大一点, 只要用“物近像远像变大”就轻松解决问题, 即:物体移近镜头像片远离镜头像就变大了。既巧记了成像规律及应用, 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通过第二阶段的培能养巧、综合训练, 学生已基本具备触类旁通, 熟练运用的较高素养。

三、战前模拟检测, 树立必胜信心

经过近两个月一、二阶段的复习, 学生的整体水平应该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但由于中考对初中生来说是第一次, 心里无底, 恐惧紧张, 因此, 考前交底, 帮学生学会放松、树立信心十分必要。首先, 应将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印发给学生进行随堂模拟考试, 给足时间, 认真批改, 让学生考出最好成绩, 让学生觉得中考也不过如此, 来树立学生自信。其次, 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中考动态的把握, 出一份中考仿真压轴卷, 让学生随堂检测。近年来, 这些仿真压轴题均有一些与中考题目高度类似, 如2004年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热量计算、非典防控;2006年有关声音的传播、能量的转化、滑轮组绕绳及效率计算, 环境保护;2009年有关体温计的读数, 条形磁体从N极到S极磁性强弱变化的图像, 风力测试仪的原理, 伏安法测电阻;2010年有关电能表、轿车所用的物理知识, 监控摄像头的工作原理, LED灯的制成材料, 家用电器的使用等。以上年份的中考题, 均有近30分的热点题被压中, 当年中考物理让学生满心欢喜。

命好仿真压轴题, 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厚重的经验积累。压轴题只是中考题型的一种效仿, 绝不能与中考题等同。命制压轴题必须做到:认准考点, 认准方法, 典型训练, 总结活用, 把“薄题变厚, 厚题变薄”。因此, 教师要认真钻研近五年的中考考点分布规律, 设计与考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能根据问题将旧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新的知识框架, 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因为系统的知识比分散的知识更易于破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活用知识和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考出好成绩。

篇4: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第一节 听句子,选出与句子内容相关的图画,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每个句子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 )1.

( )2.

( )3

( )4.

( )5.

第二节 听句子,选出与所听句子内容相符的正确答语,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每个句子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 )6. A. You are welcome. B. Thats right. C. It doesnt matter.

( )7. A. By listening to English tapes.

B. By watching English movies

C. By studying with a group.

( )8. A. Yes, I do. B. Yes, I did. C. No, I dont.

( )9. A. Me, too. B. Me, neither. C. So have I.

( )10. A. Oh!I am going to get it pierced.

B. Oh!I am going to get it cut.

C. Oh!I am going to get it washed.

第三节 听对话,选出能回答问题的正确选项,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每段对话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第一段对话材料,回答11-12题。

( )11. What is the girl going to Shanghai for?

A. For her holiday. B. For her business. C. For a test.

( )12. How soon will the girl come back?

A. In a month.

B. In two weeks.

C. In a week.

听第二段对话材料,回答13-15题。

( )13. What does Bolt look like?

A. Hes tall and thin.

B. Hes tall and strong.

C. Hes short and strong.

( )14. When was Bolt born?

A. In 1980. B. In 1986. C. In 1976.

( )15. Why does Nick think Bolt is kind?

A. Because he raised money for the children in poor areas.

B. Because he often helps old people.

C. Because he teaches Nick to run fast.

第四节 听短文,完成下列信息表格,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短文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 )16. A. China B. Japan C. Britain

( )17. A. classroom B. kitchen C. house

( )18. A. hat B. clothes C. shoes

( )19. A. European B. Asian C. Western

( )20. A. angry B. pleased C. sad

二、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l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21. Jimmy is ______ one-year-old boy and he has ______ 8-year-old sister.

A. an; an B. an; a C. a; a D. a; an

( )22. —How do you study ______ a test ?

—I study ______ working ______ a group.

A. for; in; with B. for; by; at C. for; by; with D. of; in; by

( )23. Well go to the park unless it ______ tomorrow.

A. rains B. will rain C. rainy D. is going to rain

( )24. My life ______ a lot in the last five years.

A. have changed B. has changed C. changed D. will change

( )25. The movie is so ______ that I am very ______ in it.

篇5:《桃花源记》中考三轮复习试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未果,寻病终( )

(3)阡陌交通(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无论魏晋( ) (6)处处志之( )

(7)屋舍俨然( ) (8)阡陌交通( )

(9)便要还家( ) (10)乃不知有汉(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 (12)渔人甚异之( )

(13)悉如外人( ) (14)桑竹之属( )

(15)怡然自乐( ) (16)不足为外人道也( )

(17)欣然规往( ) (18)豁然开朗( )

(19)咸来问讯( )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二.判断。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四.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2.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5.本文包含许多成语,至今仍然使用的有:

如世外桃源

6.“我们来到大新名仁田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喧嚣,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田园之中。”句中“世外桃源”来源于“桃花源”的故事,在这里比喻什么?

7.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

8.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9.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10.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11.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12.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3.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5.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6.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17.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8.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0.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22.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2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2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2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27.“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9.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30.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

3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3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5.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36.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38.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39.本文有两个细节含蓄表明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请找出这两个细节。

40.有人认为《桃花源记》跟我们当下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合拍,而且增长了人们消极避世的惰性。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3)田间小路 (4)妻子及儿女 (5)不要说,(更)不必说 (6)做标记 (7)整整齐齐的样子 (8)互相通达(交错相通)(9)通“邀”,邀请 (10)竟然 (11)值得 (12)对……感到诧异 (13)都,全 (14)类 (15)愉快的样子 (16)对;向 (17)计划 (18)敞亮的样子 (19)都(20)邀请

二.1.C (通“讠志”,做标记) 2.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三.(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6)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7)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8)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11)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12)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四.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5.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6.原指与现实社会隔阂、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里指后者。

7.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8.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9.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10.能结合文章内容;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11.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12.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答出后面一点即可)

13.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14.世外桃源;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15.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能言之有理即可)

1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要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即可)

17.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出现任意两个关键词或谈出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均可)

18.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语言流畅即可)

19.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20.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21.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22.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2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4.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25.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6.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27.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29.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0.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3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⑴源中生活安宁,⑵能安居乐业,⑶和睦相处。

3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5.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6.(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37.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38.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39.一是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刘子骥“未果,寻病终”。

篇6: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该实验在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刚接触微粒时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观察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情况,感受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二、课本上的装置图存在一些缺点

1、氨水在敞口装置中会散发刺激性的氨气,造成空气污染。

2、氨水的扩散过程不明显,氨分子要扩散到另一只烧杯中用时较长。

3、原装置只能放在讲台上演示,不能移动,教室后面学生观察现象有困难。

三、改进方法

课本的实验图 改进后的演示实验 改进后的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①将罩的大烧杯 改用 带有底座的密封钟罩;

②将装酚酞溶液的烧杯 改为 喷有酚酞的棉花团;

③棉花固定在树枝上,树枝固定在大橡皮塞上。分组实验:

① 将大烧杯罩小烧杯 改成 集气瓶+玻璃塞; ② 将装酚酞溶液的烧杯 改为 喷有酚酞的棉花团; ③ 将装氨水的烧杯 改为 滴管滴加浓氨水; ④ 棉花固定在小树枝上,小树枝固定在橡皮塞上。

四、实验仪器和药品

演示:带底座的钟罩、小试剂瓶、氨水、酚酞、棉花团、小树枝、小喷壶

分组:集气瓶、橡皮赛、滴管、氨水、酚酞、棉花团、牙签、小橡皮塞

五、实验过程

演示:

① 把棉花团做成桃花状固定在不同高度的树枝上;用小喷壶喷些水和酚酞在棉花团上;

② 将棉花树枝固定在大橡皮塞上,放入钟罩内;观察棉花团还是不变色;

留两朵棉花只喷水不喷酚酞;观察棉花团不变色;

③ 将5ml浓氨水加入小烧杯中,迅速放入钟罩,观察约一分钟棉花团自下而上慢慢变红,好像桃花在盛开; 两朵只喷水不喷酚酞的棉花团不变色;

④ 实验后可向两朵不变色的棉花团喷酚酞,观察到不变色的棉花团马上变红。

分组:

① 用小树枝固定一朵棉花,喷些酚酞试液,固定在小橡皮塞上,放入集气瓶。② 滴5滴浓氨水至集气瓶,勿滴在棉花上,盖上玻璃塞,观察现象。

实验前 实验中 实验后

六、实验效果

1、棉花团从下而上慢慢变红,好像桃花在盛开,对学生有视觉冲击;

2、氨水几乎没有扩散到空气中,减少了污染;

3、演示现象很明显,很直观,很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分组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5、无论是分组还是演示,装置都可以移动,可以让全体学生观察和分享交流;

6、变红后的棉花可喷少许盐酸褪色后晾干重复使用。

七、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可做演示和分组;

现象明显,直观性很强,趣味性极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较密闭的条件中反应,减少环境污染,体现环保意识;

上一篇:初中化学重要的知识点下一篇:急诊科自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