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音乐及文化内涵

2024-05-11

琵琶音乐及文化内涵(通用10篇)

篇1:琵琶音乐及文化内涵

琵琶这件外来乐器通过与中华音乐文化几千年的融合已经演变成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演奏技法分为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所以比较复杂.在中西方音乐大汇合的时期,刘德海和刘天华先生在这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说到琵琶的技术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在那个时期就出现康昆仑与段善本在街头赛琵琶的经典故事。在琵琶技术不断的演变,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琵琶整体的发展。在宋代(尤其是明代),琵琶这种中华乐器受到新生的知识阶层市民的喜爱,它的演奏风格从浓郁大气的北方弦索向淡雅委婉的南方丝竹渐变。

北方弦索风格的乐曲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武套大曲中,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 江南丝竹特色的乐曲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套大曲,如《塞上曲》、《月儿高》、《浔阳月夜》

有许多有胆识、有才华、有历史责任感的琵琶演奏家们在汲取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不满足于琵琶当时技术的现状,不拘泥于传统技法的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并为现代琵琶技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主要谈谈他们中的两位著名的片片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和刘德海先生。

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传入并很快渗透到中国本土音乐当中,以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刘天华为代表的一场新音乐文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展开。刘天华先生创作了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和《歌舞引》、《虚籁》、《改进操》。他力图在音乐艺术上贯彻“以以西为师”的方针来实现“改进国乐”的母的,所以在这三首琵琶乐曲中充分展示创新的琵琶技术。

江西省教改课题《研究型教学方法在高校琵琶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XJG-07-67-10)的系列论文

篇2:琵琶音乐及文化内涵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人类的灵魂。一千多年前,一个失意文人,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篇3:《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一、以声喻声

抽象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够将熟悉的东西作比的话, 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化虚幻为现实。声音看不见, 摸不着, 很难描绘, 但白居易有办法, 他用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 如“私语”般细促轻幽, 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 如“莺语”般婉转流畅, 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 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串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也正是这字字玑珠的比喻使我们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充分体悟了音乐的摇曳多姿, 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衬声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写声音, 即使再形象逼真, 也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白居易这位高超的音乐欣赏者、描绘者当然深蕴此理, 必须增加其他的手法。这里他运用的是听众的反映及感受, 从侧面烘托, 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 主客惨别的江岸, 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 “忽闻水上琵琶声”, 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 动心移情的音乐, 不仅使人流连忘返, 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 这不是烘托了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 “东船西舫悄无言, 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 醉心神往的情思, 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萍水相逢, 本是擦肩而过, 但不经意的移盏相邀, 几曲弹奏, 不仅泪沾青衫, 而且引为同调, 视为知己, 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话语, 弹者与听者情感高度共鸣, 淋漓地表现了音乐的审美力量, 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弹奏者的精湛技艺。

三、以无声衬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讲究留白艺术, 讲究含蓄之美。在这篇文中白居易不仅把有声写得那么酣畅淋漓, 而且又恰到好处地以无声写有声, 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琵琶声如“冰泉冷涩, 绝凝不通”之际, 弹者与听众都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曲终收拨当心画”时, 是“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停止, 但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这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 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充分运用, 这也是典型的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 又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四、妙用双声叠音词

优秀的诗人都特别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 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最能增强诗歌的韵律节奏。此诗歌的叠音词如“弦弦、声声、唧唧、嘈嘈、切切、凄凄……”, 双声叠韵词如“间关、幽咽、掩抑、嘲哳……”这些词, 要么直接模拟声音, 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 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 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仿佛身临其境。

篇4:《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一、以声喻声

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将熟悉的东西作比的话。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幻为现实。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描绘,但白居易有办法,他用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申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也正是这字字玑珠的比喻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体悟了音乐的摇曳多姿,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衬声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写声音,即使再形象逼真。也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白居易这位高超的音乐欣赏者、描绘者当然深蕴此理,必须增加其他的手法。这里他运用的是听众的反映及感受,从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是烘托了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萍水相逢,本是擦肩而过。但不经意的移盏相邀,几曲弹奏,不仅泪沾青衫,而且引为同调,视为知已。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话语,弹者与听者情感高度共鸣,淋漓地表现了音乐的审美力量,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弹奏者的精湛技艺。

三、以无声衬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讲究留白艺术,讲究含蓄之美。在这篇文中白居易不仅把有声写得那么酣畅淋漓,而且又恰到好处地以无声写有声,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琵琶声如“冰泉冷涩,绝凝不通”之际,弹者与听众都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曲终收拨当心画”时,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停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充分运用,这也是典型的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又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四、妙用双声叠音词

优秀的诗人都特别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最能增强诗歌的韵律节奏。此诗歌的叠音词如“弦弦、声声、唧唧、嘻嘈、切切、凄凄……”。双声叠韵词如“问关、幽咽、掩抑、嘲哳……”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仿佛身临其境。

篇5:琵琶行音乐正面描写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翻译: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篇6: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一、《琵琶行》中关于琵琶的演奏技巧

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人借用虚构的手法,用以寄托自身的感慨,以及诗人对音律、对琵琶的演奏技巧的谙熟,通过描写琵琶女的生活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由此道出琵琶做为弹拨乐器中的一种,不仅音色优美,而且极具人物情感的抒发。

《琵琶行》中用“轻拢慢捻抹复挑”7个字,概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技巧。句中所说的拢与捻,指的是左手的两种指法。拢,今称为“推”,即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现在称为“吟”和“揉”,即在左手手指把弦按在柱(就是今天说的“相”和“品”)上,左右捻动,使弦上发出摇曳不定的余音。“拢”和“捻”这两种左手指法,非常适于表现婉转细腻的情调。诗中描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一定少不了这种左手指法的演奏。在现代戏曲音乐伴奏中,特别是河南豫剧曲牌《哭剑》的音乐伴奏中,琵琶的这种“吟”、“揉”指法,经常被运用,表现一种缓慢、悲痛、伤感的情绪。

至于句中的“抹”与“挑”,则是指右手的两种指法。“抹”就是今天所说的弹,即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弹弦;“挑”和今天的说法一致,是用右手大指自左向右挑弦。弹和挑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法,是基础。因为琵琶的右手演奏指法约有50多种,其中包括基本指法、派生指法与组合指法。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指法,所以才有琵琶丰富的表现形式。那么,为什么称弹挑是右手最基础的指法呢?因为右手的50多种指法中有90%的指法是由弹或挑派生的,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弹和挑质量的高低,对琵琶演奏的.右手技法如“滚指”、“轮指”、“摭分”、“扫拂”等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对于左手的发音和音色也概莫能外。

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对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扎实的基本功,仅用一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描述就跃然纸上。“转轴拨弦”是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这准备工作只在“三两声”中便已完成,并且这“三两声”已经溶入并酝酿出了演奏者的感情。拧轴拨弦,弹奏几声,曲调未成就充溢着感情;一声声低沉缓慢,充满沉思,好像在倾诉身世的不幸。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描写琵琶女弹奏技巧的文字也只有“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先弹《霓裳》曲,又奏《六幺》调,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对音乐的形象描绘和艺术感染力的渲染,反衬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的高超技艺。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弹奏中,粗弦铮铮,急促得好似急风暴雨;细弦嘤嘤,细缓得犹如低声私语。急缓高低,错杂成一片,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了玉盘。时而如花下黄莺的婉转鸣声,时而又似泉水下滩,声声幽咽,渐渐地泉水冷滞弦音凝结,乐声嘎然中断。这些名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急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当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除了上述的演奏技巧描写,还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句子,这是一种右手指法,相当于现在琵琶演奏中的“扫弦”。既右手食指用力急速地从缠弦到子弦一划而过,四条弦霹雳一声发出强烈的和声效果,在这里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怒之情,是乐曲结束时常用的技法。不过,《琵琶行》中的“扫弦”是用工具,即诗中所说的“拨”,而不像今人用手指。前文中提到的“抹”与“挑”,也是用拨子,拨子可以是木质、牛角或象牙的。不过,也就是在唐代,已经开始有人用手指代替了拨子,乃至最终完全放弃了拨子。

二、琵琶的由来

琵琶,是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琶原是在马上演奏的胡乐,秦、汉之前的“琵琶”,又称为“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有“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的记载,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以此可见是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同时代的应勋在《风俗通》中也说:“以手批把,谓之琵琶”。由此可知,它是以演奏手法来命名的乐器,其形制,秦代为直柄,园形音箱,竖抱演奏,又称“直项琵琶”。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的较早。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在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这在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的浮雕中十分多见。唐宋以来,在这两种琵琶的基础中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半梨形音箱,以薄桐木为面,琴颈向后弯曲的形制,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以后又经过逐步的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因而能演奏出所有半音,是许多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当今的琵琶,是“融贯中西”的结果,当不为过。古代琵琶的视觉形象,在敦煌莫高窟的诸多壁画中,有极为生动的描绘;在日本奈良正仓院(古物库)中,还藏有多面唐代彩绘琵琶的实物。

三、中华民族乐器之王

琵琶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它的音域宽广,半音完备,技法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被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还可以与交响乐队合作,既能表现气势磅礴、壮丽雄浑的大型乐曲,又可以表现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如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大型乐曲,乐曲壮丽辉煌,气势雄伟,艺术形象鲜明,它以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震慑了很多人。一把乐器“琵琶”只有四根弦,却能把古战场上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令很多人为之倾倒。《十面埋伏》这首乐曲是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全曲共分十三段,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真正精彩激烈是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首先是在鸡鸣山进行了一段小规模作战,然后是九里山大战。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直至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全曲结束,整个乐曲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的交响效果。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也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之一。

再如琵琶文曲《夕阳萧鼓》,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技法,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近与远、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琵琶的许多名曲如《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昭君出塞》、《阳春古曲》、《高山流水》、《月儿高》、《彝族舞曲》、《春雨》、《渭水情》、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不仅为炎黄子孙所钟爱,同时也为各国人民所青睐。

篇7: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一、体例认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二、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琵琶行(并序)

篇8: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白居易《琵琶行》不仅仅是我们学习欣赏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多种元素的结合体。

一、音乐之美源于“情”

1、“无”声中的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转动旋轴,先轻轻地弹了三两下,还“未成什么曲调”,便露出了她那无限的深情。作者不仅在写琵琶女,而且也流露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限情怀。

2、“有”声中的情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本来白居易对音乐就极强敏感,更何况,突然听到的又是具有“京都韵味”的琵琶声。诗人昔日在京城为官,今日远贬他乡,此声不禁牵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扣动了他的心扉。于是诗人不禁问道:“寻声暗问弹者谁?”又不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见到琵琶女后,听着她那“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的琵琶声,又将作者带入了那无尽的回想境界。

3、“断”声中的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的突然停止,不仅没让听众有不适之感,反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所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的填充才使无声之美胜于有声之美吗?

二、音乐之美出于“技”

诗文中也有一部分是描写琵琶女神情姿态的。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琵琶女“始出来”,并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见她不是以貌和技取悦于人的轻浮女子,她具有含蓄、朦胧和羞涩之美,令人肃然起敬。这是琵琶女自身涵养之美。

然而,描写琵琶女的自身涵养之美是为她的演奏技巧做铺垫的。因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是建立在琵琶女超高的琵琶技巧之上的。比如:“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曲终收拨当心画” 中的“拢”、“ 拈”、“ 抹”、“ 挑”、“当心画”都是对琵琶的演奏技能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诗人运用“声音听觉的无形” 比喻“形象视觉的有形”把琵琶的各种音色、音量描绘得生动可见,使音乐成为成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子进入高潮段落,此时琵琶声像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像铁骑奔突,刀枪齐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女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在四弦齐响中结束了乐曲。可见,白居易很用心地描绘了琵琶女演奏的全过程。

三、音乐之美限于“境”

1、琵琶女的昔日与今日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琵琶女对自己“昔日辉煌”叙述;“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这是琵琶女诉说她今日的遭遇,种种不幸都落在她的身上,寂寞失落,漂泊憔悴。

2、作者的昔日与今日

作者描写琵琶女以前得意的时光,其实也在描写他当年在京城风光的“自己”。当琵琶女叙说她自己之前的快乐时光时,更勾起了作者的心境:29岁时中进士,曾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至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描写琵琶女后来的遭遇,这何尝又不是作者的遭遇?今日的白居易却因直谏皇帝而受到打击、排挤。诗人正是借琵琶女来抒发自己昔日在京城为官与今日远贬他乡的情感落差之痛苦。

可见,他们的境遇是相同的:一个是被京城贬谪的官员,一个是被京城丈夫冷落的歌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仅且仅有白居易才能深切体会到琵琶女的内心的忧伤和孤独,使彼此产生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

四、结语

篇9:论中国音乐史上琵琶发展的精神

专业:法律系(刑事司法方向)

学号:100808223

姓名:王国英

论中国音乐史上琵琶发展的精神

摘要:中华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琵琶作为民族乐器中的一员,历史悠久,演奏与音乐形式独特,形成了传承不绝的琵琶文化。本文通过对琵琶的发展史的介绍,阐述琵琶文化,鉴赏琵琶名曲,达到对琵琶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独特地位的认识,提高对琵琶曲音乐鉴赏的能力,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找到新的思维途径,将琵琶文化传承发扬。

关键词:中华民族乐器琵琶琵琶文化琵琶的发展琵琶的精神朝代 一,琵琶的发展

琵琶,作为乐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琵琶最早记载于《释名,释乐器》一书中,名为“批把”。琵琶经历了秦代、五世纪时期、唐代后期三次大的改革,逐步形成现在的琵琶。琵琶的发展一方面是琵琶艺术的自觉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琵琶与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息息相关,体现了它的社会性。琵琶,这件起端于丝绸之路上古老的乐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是秦汉时期的弦鼗,后演化成秦琵琶也称秦汉字——阮咸。接着张骞和班超的两次西征打开了一条丝绸之路。汉魏以来由波斯、印度通过佛教传来了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就这样琵琶在我国延绵发展,逐渐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并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里如果我们将琵琶放置在以西亚为起端,经中国大陆,至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为终点的丝绸之路上来看的话,琵琶的发展还在延续、展开。至少在《隋书》音乐志的高丽乐的条目中就已经明确地记载着“琵琶和五弦”等乐器;之后琵琶又经日本遣唐使之手将其带到了日本;

唐以后琵琶又传入越南等地。这样琵琶这件极富生命力的乐器又在东亚诸国的不同地区展演、开花,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示出绚丽多彩的文化样式。

秦汉时期之后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地区传人一种曲颈琵琶,其形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很想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这种琵琶在当时很流行,连皇室都开始热衷于听“胡乐”。后来人们结合胡琵琶,对原来的“秦琵琶”进行改造发展而形成今天还有保存的唐代琵琶。此后又进一步改造,使其从音色到造型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现代琵琶就是由这种唐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唐代(公元7-9世纪)是琵琶的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器,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随着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有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一是轮指系统,二是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按指系统二是推位系统。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御甲》为

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点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而且还出现了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论坛。

二,琵琶文化

琵琶流传于世,韵闻千年,一是自身的艺术魅力,二则是演奏者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其自身的魅力还是演奏者的高超技艺,蕴含其中的都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而音乐文化又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琵琶五音互感,化作万曲,正是体现中国文化中的“和”。音乐中的“和”进而去提高个人素质与审美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琵琶女的绝妙演奏,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将心中的感情通过手拨动的琵琶传递出来,感染听众,使之感同身受。白居易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而形成的完美音乐效果用了极度详细而夸张描述,展现出琵琶作为乐

器在音乐上的表现力,体现出琵琶作为乐器与演奏者感情的合二为一,产生优美的艺术效果。敦煌壁画作品中的飞天,描绘的是弹奏着技艺的高超,展示了琵琶与人和谐的美,是揭示琵琶文化的重要材料。琵琶自身艺术魅力与演奏者技艺的高深体现了艺术的自觉性,这是琵琶文化繁荣昌盛的基础。

三,结语

篇10:琵琶音乐及文化内涵

1、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上一篇:信息化立项管理制度下一篇:一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