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实录

2024-05-11

《琵琶行》教学实录(精选6篇)

篇1:《琵琶行》教学实录

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教学实录3

师:上课

生同: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一个阶段的状态吧。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妓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 )——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 )——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好!(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来还有谁?———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请坐!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生附和:宠儿)。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弃子)说得非常好。还有谁?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生2: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可以想到什么?说一说。

生1:《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好,杨娜。

生2: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那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生和)

(师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好,下面请尚金子用琵琶为我们弹奏《高山流水》,让我们回味一下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美感。好,尚金子——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师:听了《高山流水》之后,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这段音乐描写出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琵琶行》教学实录4

一 基本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会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二 教材教法分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学生通过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

三 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学习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美

3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情感

四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后附学案)

第一部分 导入:总结上节课所学,由琵琶声入手,伴随着琵琶声一起走进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世界。 诵读课文第一段感受第一次的琵琶声应该是怎样的?(学案)

第二部分 重点解读琵琶声

1诵读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体会每一段乐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说出思考过程。(学案)

分成四部乐曲

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悲凉伤感

第一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欢乐愉快

第二乐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幽愁暗恨

第三乐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悲愤不平

2找同学示范朗读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对应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读琵琶女的演奏)(学案)

琵琶女的情感 琵琶女的身世

悲凉伤感 深夜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欢乐愉快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幽愁暗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

悲愤不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寒。

琵琶声表达出演奏者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是演奏者身世遭遇的写照。

第三部分 解读青衫泪

齐读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对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时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案)

琵琶女 诗人

京城女 ------- 身份 ------- 京城官

色艺双全 ------- 昔日 ------- 才权并重

独守空船 ------- 今日 ------- 谪居卧病

受侮辱的艺人形象 受排挤的知识分子形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青衫泪因怜人悲己的两重感情交融在一起积累沉淀而成,这泪水既是对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重利薄情、重色轻才的控诉。

第四部分 课堂小结

总结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诗人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充分把握诗人情感,更有利于课文的背诵。

三次琵琶声:先是诗人送客听到第一次琵琶声,第二次请出琵琶女为自己弹奏一曲,弹奏结束后琵琶女又说了自己的身世经历,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动,也叙述了自己的经历,第三次再请琵琶女弹奏,为她翻作《琵琶行》。

每段之间都有对应 。 第二段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每一段乐曲表达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对应着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变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诗人的遭遇相对应的。

第五部分 作业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不少于100字)写在作业本上。

五 板书设计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怜人悲己 ︱

琵琶声 ←→ 琵琶女的身世 —— 诗人的身世 —— 青衫泪

学案

附:《琵琶行》学案

一 课前准备

1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 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 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 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 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 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 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今陕西周至),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 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 《论制科人状》、《论于□裴均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 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 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 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 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 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 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 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 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 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 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 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2 熟读课文(至少两遍)

二 课堂练习

1朗读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第一次提到琵琶声的的句子,并考虑诗人在什么情境下听到的琵琶声?想象此时的琵琶声应该是什么样的?

2朗读读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体会每一段乐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说出思考过程。

3朗读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对应的?

4朗读读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对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时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教学实录5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凄凉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品味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 形象的使用。

2. 比喻。以声写声。

七、随堂练习。

大屏幕展示(从略)

八、课后思考作业:任选一题。

1. 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等描写音乐的篇章,写3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2. 听一听古典名曲,写300字左右欣赏文字。

附注:第二课时学习重点:

1. 对比欣赏各文段音乐描写。

2. 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微的歌女产生感情共鸣?

《琵琶行》教学实录

篇2:《琵琶行》教学实录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行文之纲,何为沦落人,何为天涯。如何相逢?为何说“同是”,为何说何必曾相识,这一切值得思考。

师:我们中国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叙事诗相对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嘛,比如初中学过的一首关于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生:木兰诗。

师:对。这首南北朝时的民歌,骑马弯弓赴沙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出自草根的平民女英雄的美丽形象。琵琶,一种唐代飞天壁画中常见的乐器,一位无姓名的奇女子演奏了这样一曲穿越时空的琵琶曲,感动得伟大的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神曲一首啊。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呢?让我们的大诗人情不自禁的喊出憋在心中的声音,我们来喊一下这句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琵琶行》中其他的诗句可能会淡忘,但这一句的确是中国好诗词。能说一说你喊出这句诗的心情吗?

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师:你也是天涯沦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伤。

师:好,什么叫沦落人。为何同是,什么是天涯。如何相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索。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既然是叙事诗,这首诗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目的是介绍诗前的小序)(学生自己回答)这节小序可以去掉吗?你从小序中看出了什么?

生:小序就是这首诗歌的内容简介,介绍了诗歌写作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里的感是

生:感动,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这文字写得很哀伤,为这首诗定下了凄美的感情基调。

师:凄美这个词用的很精到。看来小序不小,作用很大。我们再回到天涯沦落人。

谁是沦落人?

生:琵琶女。

生:白居易

师:应该有两个,否则怎么叫同是呢?我们先说两个沦落人琵琶女和白居易是如何相逢。自由朗读前三节,然后我们来讨论(学生自由朗读,同桌谈论)

师:相逢应该是缘分吧。琵琶女出场前,白居易在干什么?

生:送别客人。

师:当时作者的心态?

生:惨将别。

师:此刻,秋月茫茫,思绪茫茫。此时的月亮营造了沉郁的氛围,琵琶女出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她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生:一位弹琵琶技艺很高超的女子,琵琶艺术家。

师:艺术家,很高的评价。哪里看出来?

生:第一节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很迷人,有感染力。忽闻写出声音的神秘。

师:从侧面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好。

生:这是一位心理很矛盾,有自尊的琵琶女。她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而是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师:这是古代诗歌的出场的经典描绘。中国古代女子出场的特写镜头不是很多。像红楼梦中的凤姐是怎样出场的,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凤姐的开场白是

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好记性,假如老师把这句台词放在琵琶女身上,你认为恰当吗?(学生模仿)

生:不行,太粗野,太泼辣。不符合琵琶女的.个性,

师:琵琶女是容易受伤的女人,好,我们把琵琶女的出场的动作模仿一遍,我们拿课本做道具琵琶。(学生上台模仿、学生评论)

师:这几位同学扮演的琵琶女的出场,让老师想起了三个字 “不要脸”,脸和面有区别吗?怎样是半遮面?(老师模仿,学生评论)

生:琵琶女的出场侧身出来的,心理很矛盾,见还是不见,是个问题。

生:在晚上,孤单的女子和陌生的男子相见,多有不便,古代男女授受不轻。

师:但最终还是见了。这又是为何呢?犹抱琵琶的犹怎么理解,不抱琵琶可以吗?

生:白居易的诚心打动了这位女子,把船移过去,还发出邀请。再一次摆上酒席,感情很真挚。

生:不抱琵琶不行,那就不是琵琶女了,琵琶就是她的生命,是她的特征。一出场,我们看到的就是琵琶。

生:可能在这位女子的心中,琵琶是最重要的艺术。

师:琵琶就是她的身份证。这叫做未遇其人,先见琵琶。通过她的出场,我们对这位女子有了些了解,我们刚才说了,这是一首叙事诗,琵琶女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三节,(生朗读)本节把这位女子的一生浓缩成一段,这就是叙事的魅力。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生:可怜。有过幸福。

师:是怎样的幸福。

生:短暂的

生:才华出众,十三岁就成为琵琶高手。

师:除了才华出众还有

生:相貌出众

师:色艺双全啊。相当于现在的当红的影视明星,歌星。诗歌怎样叙述当时这位女子的幸福甚至有些疯狂的生活。(学生朗读)

生:名属教坊第一部,演奏水平很高。这些都是正面的写

师:侧面写的是

生:演奏水平让音乐教师折服,美丽的自己被其他的女子嫉妒。这些是侧面写色艺双绝。

师:还有吗。

生:演奏时的盛况,十分的壮观,歌迷为之癫狂。

师:这些五陵少年是当时的音乐发烧友,哦,谁是五陵年少。

生:就是唐代的富二代,官二代,争先恐后的送鲜花,送丝绸。

师:当时琵琶女有地位,有名气,有吃、有穿,有歌迷。为何要这样写的如此的灿烂呢?

生:跟后面做对比。

师:说具体些。

生:少年得意风光,而年老沦落色衰。

生:年轻时门庭若市,现在门前冷落。年轻时快乐欢笑,现在独自哭泣。

师:老师有个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为何不趁年轻的时候嫁人呢?寻找自己的幸福?(学生沉思)

师:或者说那些五陵年少对年轻的琵琶女的追逐出于怎样的心态?

生:完全就是因为相貌好,不是因为演奏水平高。

生:艺术一般来说年龄大了,水平越高,而琵琶女年龄大了却受到冷落,正说明当时的富二代不是真正的欣赏琵琶女的艺术。

生: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琵琶女嫁给商人也是迫不得已的。女人吗,总要嫁人的。

生:而商人根本不懂艺术,就懂茶叶。

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的形象,琵琶女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时代的悲剧,或者说她的悲剧有没有典型性,同学们怎么看?(生思考)

生:在封建社会中,很多女子处于被人玩弄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位。男人看重的往往是女子的相貌,而不是才华。这就是悲剧。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年老了就不值钱了。

师: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女子从辉煌写到沦落,从明星沦落草根。

师:这样一位女子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感叹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是《琵琶行》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你怎样理解这句经典。

生:只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才有如此的感叹。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朗读课文第四节(生朗读)

生:这是一位生活不得志的生病的诗人,他告别京城,来到浔阳。

生:说的好听些是告辞,其实就是被人赶出来的,混不下去了。心情很不爽。

生:这是一位喜欢音乐的诗人。但是这个地方没有音乐。

师:是没有音乐吗?音乐有没有?

生:有

生:而诗人需要的是,用文中的换来回答

生:丝竹。

师:这是借代。是怎样的音乐。

生:很高雅的,很古典,有艺术享受的。

师:而此地的音乐是

生: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些都是很凄凉的声音,和白居易的心境有关。

生:还有山歌与村笛。

师:山歌和村笛很好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怎么会难为听,并且是呕哑嘲哳难为听。

生:在白居易看来,山歌与村笛是很低级的音乐,是不入流的,人家是大城市来的贵族。

生:也说明了白居易的贵族意识很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

师:当然,我们不能对古人提出很严格的要求,把白居易看作焦裕禄式的和人们打成一片的好干部。但至少白居易和琵琶女可以打成一片,引起共鸣。一方面由于类似的生活经历,由人生的辉煌沦落为落魄,还有一方面是相同的爱好,对音乐的兴趣。可谓说真正的知音。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正是向知音致敬,向音乐致敬,向人世间的美好的感情致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一定有知己。所以在唐代时,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曲。哀怨绵绵的琵琶曲,千百年来让人叹惋。这就是艺术的不朽,也是诗人的伟大。

(第二课时赏析写音乐的艺术。)

篇3:《琵琶行》对比教学琐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琵琶行》,对比教学

《琵琶行》是白居易广为传诵的名篇。诗中以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引发作者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无限的天涯沦落之恨。作品借人抒情,托人言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解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据此,我在教学该诗时,特别注重三组对比教学设计。

一、琵琶女与王熙凤人物出场对比

王熙凤和琵琶女都是艺术作品中人物出场的经典典范。一个描写直接,一个渲染婉曲;一个得意有加,一个失意有余。因此,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描写。王熙凤的这句话耐人寻味:从表面意思看,是为了向贾母和众人道歉。但仔细想想,黛玉是贾母的亲外甥,母亲去世后外祖母传书带信要黛玉来投奔贾府,贾母自然对此极为重视,应该早已安排迎接。而熙凤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严肃的场合竟然敢迟到,还敢“放诞无礼”,大声喧哗,肯定有其深沉的含义:显示她和贾母的关系非同寻常,突出自己在荣府中的管家地位,飞扬跋扈,大有小人得志之嘴脸。

琵琶女的出场就决然不同了。她年老色衰、孤独失意。自然不像王熙凤那样风光无限。作者极尽笔墨,采用“化直为曲,婉曲有致”的出场描写。作品一开始,便对自然环境进行渲染描写:地上的寒江、高空的秋月、岸上的枫叶和水边的菊花勾画出一幅萧瑟低沉的秋夜送客图,渲染了一种萧瑟落寞凄清孤独之感。失意之人,何等悲怨?清歌不起,管弦不在,只有“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悲凉心情,这自然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气氛上的渲染和情节上的铺垫。在主人和客人黯然神伤、相对无言、即将悲伤地分别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这无异于“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这里作者也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法,但这种写法明显不是琵琶女出场的主要技法。因为对于琵琶女身在何处,作者并没有直接和盘端出,而是继续“化直为曲”,“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姗姗而出。

通过以上教学对比分析,人物的出场、形象的凸显、人生的际遇和情感的渐染自然折射到学生的心田,彰显无限的艺术魅力。

二、《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对比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主要运用直接描写来描绘琵琶女的高超演奏过程。先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转轴拨弦三两声”,区区几字极显演奏之娴熟;而后“弦弦掩抑”极写曲调之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极写行板之舒缓;“拢”、“捻”、“抹”、“挑”极写弹奏手法之多变;“霓裳”、“六幺”极写乐曲之丰赡。尔后诗人运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把音乐幻化成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水流冰下的丝丝幽咽,甚至“无声胜有声”;还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流畅到凝滞、细弱到无声,急风暴雨再到最后的戛然而止,诗人不惜笔墨,正面渲染,把音乐的形象描绘得视觉分明、淋漓尽致。

《李凭箜篌引》对音乐的描写主要运用间接描写来描绘音乐的效果。诗人借助神奇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通过白云凝滞、乐逗秋雨、香兰欢笑、芙蓉泣露、老鱼跳波、瘦蛟狂舞、湘娥啼竹、素女发愁、玉碎凤凰、神妪学篌、吴刚入睡、玉兔身湿等形象地彰显了李凭的弹奏技艺之高超,可谓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同是对音乐的描写,虽用笔不一,但收到异曲同工之妙,这实在是大家的风范。神来之笔,值得我们认真对比品读。

三、琵琶女身世的前后对比

琵琶女青春年少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诗人一开始就用“善才服”、“秋娘妒”从一个侧面刻画了她的色艺出众,用笔精炼传神。再从“五陵年少”、“红绡无数”方面侧面描写她当时红极一时的盛况,再现了一个红歌女在五陵年少这些纨绔子弟的簇围下,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而今青春不在,“门前冷落鞍马稀”。年岁已老,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何等悲催。更可恨的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落得个“去来江口守空船”的落寞。琵琶女过去是娇艳动人,现在却是“暮去朝来颜色故”;过去是门庭若市,“五陵年少争缠头”,现在却是“门前冷落”,“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过去可以和纨绔子弟纵情欢笑,现在却是独守空船、无言垂泪。

诗人正是通过琵琶女前后身世的鲜明对比,使琵琶女的悲剧色彩更加突出、更加强烈,从而深刻地揭示出琵琶女不幸遭遇的社会意义,为下文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抒怀做铺垫。

篇4:《琵琶行》教学后记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

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

1.联系时代背景。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归根结底,上流社会中并非唯才是举的选贤尺度和封建社会的文艺界内才艺并非唯一衡量歌女地位的准绳这一事实,都为人物形象的悲剧美涂上了浓重的色调。

2.结合人物生平。白居易年纪轻轻就中进士任校书郎,翰林学士,甚至出入禁廷,却因一次越职奏事外放江州成为九级小官,怎不令诗人心颤胆寒?诗人曲折的人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坎坷的道路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琵琶女本为名噪京都的大艺人,却因年老色衰嫁与商人而独守空船。当她沦落江湖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泄露出对境遇的不平之时,琵琶女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诗人和琵琶女的落魄自然令人回味无穷,惺惺相惜之意更无斧凿痕迹。

三、突出身份地位,赏析诗歌情感美

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他们二人为何会结下这段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谊呢?

1.品味诗人悲意。白居易月夜送别无人能解离别意,水上低沉抑郁的琵琶声,正中凄切伤怀之意,旋律清脆圆润勾起了诗人对京都生活的蓦然回首,而冷僻低湿的居住环境和山歌村笛的不堪入耳又加重了诗人的心酸苦涩,对命运不平的控诉与抗争。

2.领悟歌女凄情。琵琶女在第二次演奏的乐曲中,无不渗透着歌女于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的情怀,对年少时期众人追捧的回忆,因为嫁与商人没有感情生活而肝肠寸断从而陷入对命运深深的思索,以及由此倾诉出对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

3.感受知己共鸣。琵琶女第二次弹奏的乐曲旋律之变化同时符合歌女和诗人回首往事慨叹现实的感受变化,所以这段乐曲也是两位沦落人的共鸣曲。琵琶女以琴声为心声是以自己的身世为根本,白居易解读琵琶声也是以自己的遭遇为依据。他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构成了琴声的抑扬高低,琴声的高低疾徐正是他们的情感外化。落魄失意者因为相似的命运以及由此生发的共同感受达成了情感上的默契而产生共鸣,结下了真挚的情谊,这正是诗歌情感美的纯粹性之所在。

因为琵琶曲,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相逢相识,一个感慨知遇之情,一个叹息同命相怜,正是一曲情谊不知数,高山流水为知音。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知人论世,抓住本文的故事性,进而体会诗歌形象的悲剧美,从而鉴赏诗歌音乐描写的艺术美,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但是在课堂预设和生成中,也出现了激活学生思维乃至调动积极性不够充分的现象。所以我深感以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有趣和语言的生动幽默,联系学生所想所感,循序渐进,层层诱导,争取做到课堂教学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篇5:《琵琶行》课堂实录

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师:对,诗歌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这届诗歌节的主题是什么?“盛世中国,诗意长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诗意长安,静下心来,自己品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

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学习咱们国文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读,

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好,咱们就开始。(放音乐)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呀,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

生:……

师:好,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段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同情来。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呢,如果是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好,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是吧?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含的什么?感情,所以,刚才同学说到感情,这一段,我觉得把握得比较到位。好,就这一段,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好不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这样吧,咱们周围同学商量一下,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生小声交流)好,谁有问题?你来。

生1:文中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形象的?

生2:这一段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的?

师:提了两个问题,大家觉得它有讨论价值吗?

生:有。

师:那好,咱们周围同学啊,就自由组合,议一议,好不好?两个问题随便讲,想说哪个说哪个,好不好?想发言,随时举手。

生:我想说第二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然后……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不知道。

师:看看注释吧。

生:歌妓。

师:秋娘恐怕不是一般的歌妓吧?

生:秋娘吧,本身就是才华很出众的,然后还要嫉妒她,说明她比秋娘的才华还要……

师:对了,秋娘本身就是才华横溢的歌妓,是吧?被她嫉妒了,可想而知。

生:后面,就是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他们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然后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然后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你的容貌好,她的容貌已经非常得……

师:你是在讲琵琶女的形象,对吧?

生:然后用前面的红火一时和后面的悲凉人生经历,形成一个对比。

师:还有对比,实际上你把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说了,既提了琵琶女的形象,又说了手法,大家同意不同意?有没有要补充的?不需要补充了吗,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探讨得可以了?我看你想发言又不敢举手,你说一说。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是代表中国普遍的封建礼教下古代女子悲惨的……

师:她是一个封建什么?

生:就是一般的古代的女子普遍的悲惨……

师:普遍的一种命运,不仅仅是她一个,好,这里她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同学们想过没有,琵琶女,她的技艺高超不高超?

生:高超。

师:但是呢,她最早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吧?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年老色衰之后呢?门什么?

生:门前冷落车马稀。

师:所以,说明什么问题呀,哪个时代是不是就是,什么?你来说。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这个说法呢,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说明什么问题,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啊,是吧?而是,关键她年老色衰了,所以就被抛弃了,是不是?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能理解吗?那么,我刚才说到了,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白居易。

师:那么,当诗人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萧瑟秋天,来到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能不能读一读诗人,他又是怎样沦落的呢?

生:……

师:请坐,我刚才怎么说朗诵注意事项的?首先要读什么,对了,读准字音,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位白居易呀,作为大诗人,他有没有字音上的错误呀?有,什么?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的“低”,“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血”……

师:“血”书面语读什么,口语读什么?还有没有?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的“乐”。

师:好,这里白居易还得加点劲,知道不?好,我们在读白居易诗人的这一段时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觉得呢?我们的白居易说一说。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他的遭遇呀,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师:改正,这里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是不是感伤呢?好,就这一段,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而且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师:好,同在哪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什么?琵琶女是什么?江湖的歌妓,是吧?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刚才同学提到了。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

生1:白居易从他的生活经历上,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激情到如今的平淡。

师:激情,不准确。那么这个对比,你刚才说了,怎么能从激情到平淡?

生1:从辉煌。

师:这个词还可以。还有没有?

生1:所以他们此刻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师:因为他们都是失意落魄的。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好,你来。

生2:还有她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长安就是……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2:浔阳江头。

师:对,所以这一点也是相同。

生2: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师:还有没有?

生3: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呢十三什么?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十三岁呀,是不是?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吧,他是,我印象中他很早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还记着没有?小的时候,就是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有没有印象?离离原上草……那是大概他十五六岁时写的。你想想他多有才华呀,大家谈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是什么把两个素不相识的陌路人,联系在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刚才说了“同”,刚才我们讨论得非常好,那他无缘无故的就同了吗?是不是?我们就想一想?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

师:原本素不相识是什么把他们连在一起?

生:音乐。

师:是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同学们,琵琶曲这一段应该说是什么?千古传颂啊,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的琵琶女、我们的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已,我给大家读一下。背一下这一段,那么,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好不好?(配乐朗诵)读完了,听完了,不知大家相出问题了没有?你觉得这里边最精彩的句子是什么?你先说。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的比作炸破的银瓶和那个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音乐特点。

师:非常激越,你很喜欢。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那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什么为……

生:化抽象为具象。

师:对,大家都知道,熟悉的写愁的,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愁有多少啊,无边无际,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的?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我听了刚才同学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这音乐有什么在里边?

生:从第二段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融入他自己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请感在音乐里面。

生:音乐主要有思想情感在里面,所以作者就被打动了。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吗?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他自己的身世,然后就有比较悲伤的感觉。

师:对,还有他自己的身世,是不是?触景生情,实际上,我们看写音乐,不仅仅是讲琵琶女呀,还在写谁的感情呢?诗人自己,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怎么样?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齐读)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下面,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

生1: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师:好,哎呀,你很厉害呀。昨天预习就在想,是吧?好。那么谁来说一说。

生2:对音乐的感悟,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师:好,富有诗意呀。还有没有?

生3:一男一女江畔逢,同为京城沦落人,为何不乐,难为知己。

师:你前面好像是诗句,后面猛地一句,然后就刹车了,是不是?稍微后面在调整一下,我感觉是不是更好?啊,好,还有没有要说的?这位男同学。

生4:琵琶声传逾千载,歌女乐天花开败,酒不醉人人醉曲,司马泪和一月白。

师:啊,好,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我在备课时,也想了这么一个七律,看我的感受,我读一下,感悟琵琶行,“浔阳江畔少知音,冷月荻花夜色寒。哀怨琵琶情切切,半觞清酒泪涟涟。飘零歌女伤神苦,沦落诗人为客难。前辈字句清肺腑,后生吟诵叹先贤。”读了这首诗,让我们在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下来,我们进行了一场诗歌的漫游,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好不好,开始。

(生默读)

师: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想是这样,大家刚才读了一下,不知把里面的感情体会得怎么样,你可以选择你最欣赏的、最感动的几句读一读,好不好?把那种体会带给所有的人,谁能给咱们读上几句?

生:(有感情朗读)

篇6:《琵琶行》教学杂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在教研中发现,有许多教师还没能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沿用“工具说”的教学模式。以《琵琶行》为例,许多教师仍是仅以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作为重点来处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多次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诗中写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依此引发出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写了自己天涯沦落之恨。长诗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作了出色的描写,把抽象的音乐写得生动可感,令人击节称赏、津津乐道。如果在教学中仅把重点放在对音乐描写分析上,比喻运用如何形象、动词如何准确、对比如何突出、效果如何明显等,是否又回到工具价值取向上去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解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学习《琵琶行》,在重视对音乐描写的同时,还要重视琵琶女的生平遭遇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对音乐描写分析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点已多有论述,这儿重点对琵琶女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一解读。琵琶女的`经历可分为得意和失意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出场来看,诗人在邀请她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乍一看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女子,非常难请。她年轻时是否会这样呢?当时是长安有名的倡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一定以宠为荣,乐于见人。现在不愿见人,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并且自己已经从良,在这样的夜晚,不愿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何况诗人邀见她也只是因为“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为了他们自己饮酒助兴。

其次,从弹奏的技艺与效果来看,少年时的她弹奏技艺已经很高超,“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十三岁时就已学有所成,弹奏技艺能让琵琶师心悦诚服,弹奏一首曲子收到的贵重物品不计其数。但是五陵年少并不是因为欣赏她的弹奏技艺,而是为了她“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颜。随着年龄的增大,弹奏技艺越来越精,但“暮去朝来颜色故”,容颜渐渐衰老,这时五陵年少又去另觅新欢,不再宠她,自己“门前冷落鞍马稀”,即使拥有“未成曲调先有情”技艺,也无人欣赏。与诗人相遇,弹奏了两首曲子,弹者与听者陶醉在“仙乐”中,感情产生共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互相了解之后,感情彼此沟通,找到真正的知音,这时的弹者与听者情感均达到高潮,“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读者也无不为之动容。

再次,从生活状况与思想状态来看,年轻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珍贵的妆饰品被打碎,贵重的服饰被沾上酒污都全不在意,“春风秋月等闲度,今年欢笑复明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过去了,是何等的快乐、得意!后来容颜衰老,门前冷落,只好“委身为贾人妇”,可是“商人重利轻别离”,把自己留在偏僻的浔阳江边独守空船,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的月亮、缥缈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感觉自己“平生不得志”,心中有无限的酸楚,孤独寂寞的夜晚在梦中每每想起往日快乐的时光,禁不住啼哭,以泪洗面,又是何等的伤感、失意!

纵观琵琶女的经历,非常不幸。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虽然自己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五陵年少争着送给她各种财物,只是因为她的姿色,等她容颜不在,这些人也不再宠她,可见五陵年少是把她当作一个供自己消遣的“玩物”来对待的,足见其命运的可悲。自己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但商人看重的是钱财,而不是夫妻间的感情,自己的感情无处寄托,感觉比较凄苦,可是她仍一味的回味自己少小时所谓的“快乐”“幸福”,以致自己更是愁上加愁,苦上加苦。客观的说,琵琶女的不幸也有其自身原因,自己有家(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可见其是有家的)不归,以在风月场上飘摇为乐,后来还不能认清这一悲惨现实,着实令人可叹。

上一篇:气管套管的护理下一篇:光纤通信原理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