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语民乐赏析

2024-05-11

琵琶语民乐赏析(共4篇)

篇1:琵琶语民乐赏析

琵琶语赏析

这首曲子,有意无意的,听了很多年。首次是于高二时赶往学校的路上。蹬着自行车一路狂飙时隐约听见路边的茶楼飘出零星片段。当时不知曲名,只是感觉挺可惜。听着像是清澈宁静的曲子,被进出的人声已经马路上的车流搅得零零碎碎的。

其后是在校园。中午放课后尚有课业未完,待到起身时教室已经空了。整个校园里亦仅有寥寥数人。听出广播里的旋律是之前偶遇的片段。感觉空气中流淌着亲切,以及惊喜。那是一档音乐赏析节目,从中得知,曲名是《琵琶语》。

托人下载来听。初次细闻《琵琶语》,从听到的那一刻起,该曲就把我带入到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起初当是古筝。后经他人指点及反复对比,发现声音虽然像,但还是会有区别的,琵琶声音那么清脆,古筝声音比较醇厚。可能是与共鸣箱的大小有关吧。那绝美的声音,让我想到了易逝的情感。无论曾经的海誓山盟是怎样的真诚,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究曲终人散。配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太合适,但是叫琵琶语还是很贴切的,可能真是商人重利轻别离,不管你如何挽救你们的感情但终是镜中花水中月。在琵琶声响起时,我看到桌子上的玻璃茶杯中两片茶叶相连飘动,好像两人牵着手,时而分离,时而相拥,起起伏伏,跌跌荡荡,终沉于杯底„„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孔雀东南飞的悲伤。

后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是电影插曲,果然是离散的曲调呢。好神奇的曲子,无处不在么„„不过还是觉得单纯作为一个独立的曲子来欣赏比较好。意境很好,自己写日记的时候会听,很有回忆感。琴声如诉依然是一曲《琵琶语》使人消魂。能活在这样一种单纯美妙的音乐和这一片秦砖汉瓦遗风的蓝印世界,只有心的震颤和宁静,我沉迷于这种奢侈。宛如看见于千年古镇之上,巨幅的蓝印花布悬天而挂,迎风摆着。若窈窕古韵美女,洗尽铅华般素然站立在时光的展窗。素洁的白色小花印入古朴的蓝,在光的投射下,亮而不艳,实而不华。简单朴素的心被那些蓝印花布包裹起来,竟突然的生出很多的感动来。不为人,不为事,只为这漾在眼波里的素寂的美。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轻柔的弦乐,引出了琵琶那别有忧愁暗恨生的凄美声响。琵琶在第一段是绝对的主角。进入了第二段,在加进钢琴,笛子,萧和人声等多重元素的阵容里,直至结尾,琵琶的扛鼎之位依旧无可取代。

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也说尽了心中的无限事。素手弄琵琶,琵琶清脆响叮咚叮咚。我在第一时间想起纳兰容若的词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不知为什么,觉得这词这曲是如此的和谐相配。满怀心事被琵琶弦缓缓带出,顺着思绪,袅袅直上寒夜碧空,如泣如诉,如醉如痴,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听者的感官如吸了迷香一般柔肠寸断,却不知耳边旋律早已渐行渐远。

神奇的曲子,越听越是感觉丰富。于是心怀敬仰地百度了。

《琵琶语》出自二零零三年的专辑《琵琶相》,某年林海和朋友相约至江南,流连其间而忘返。他们在水乡茶馆中听评弹,那是第一次,他被琵琶的单色打动,开始有了做琵琶音乐的一种冲动。平时我们听到的琵琶曲,以表现“武”为主,如十面埋伏,而林海想表现的,是一种能动人的“文曲”。于是有了《琵琶相》。而《琵琶语》就是其中12首代表作。

琵琶是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弦乐,因清亮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被称之为“金石之声”。先多为宫廷乐器后流传于民间,坊间演奏逐从伴奏演化成独奏。当年我国琵琶大师刘德海一曲演奏,让世界音乐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大为赞叹。而林海与女琵琶演奏家蒋彦联袂合作的《琵琶相》,却几乎颠覆了传统琵琶乐坛的表现手法和沿袭的循规蹈矩,12首现代琵琶曲子精致创作很具划时代意义,是土洋结合的范本。

在创作时,林海专门让蒋彦弹奏琵琶发出的各类音色,并运用了各种可能的方式来表现琵琶,他以世界音乐、古典音乐、jazz、fusion等作曲编配手法,将piano、guitar、bass、drums、harmonica、strings等西洋乐器,混合竹笛、洞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丝竹乐器,加上纯民族人声唱腔,“把最早的周庄水乡到后来的青藏高原、蒙古草原、非洲部落、江南花月夜„„甚至维也纳教堂的童声合唱都放到一张专辑里”,更好的展现了琵琶那“风情万种”的千古特色,使我们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琵琶。

林海事后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作:“把这么多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又不能听上去不伦不类,这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一步步、一首首尝试着创作过程中,着实遇到了不少问题与麻烦,有时困惑、彷徨,一连几天没有什么想法;有时多种尝试都不够理想,反而不经意间跟朋友喝喝酒、聊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几分钟就搞定一切„„”。或许,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反传统”冲动,真真成就了他的民族音乐的地位吧。

静听林海、蒋彦合作的《琵琶语》,如同聆听马丁、陈悦合作的钢琴与洞箫的《绿野仙踪》,那种东西结合的艺术魅力完美结合、新颖独特风格令人为之耳目一新。《琵琶语》的“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让林海心目中的周庄水上琵琶声搭配上钢琴声,的确撩拨人们无尽心上事,起到极大的煽情作用。

琵琶演奏家蒋彦是位年轻美丽的大眼姑娘,是山东济南人。她5岁起随方锦龙、葛羽环先生学琵琶,199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事李光华教授,在校期间担任了两年中国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琵琶首席,2001年获学校选拔赴日代表中国参加日本国际室内乐比赛,并荣获特别优秀奖。这位已步入“三十而立”、如陈悦等其他几乎同龄年轻女民族演奏家一样,被誉为“音乐美女”受人注目。

单就《琵琶语》演奏,我发现她弹奏很有特点。因林海对他创作的琵琶曲子要求很严,决不允许出现琵琶固有标志的“轮指”技法破坏他的创新,所以摈弃了这个琵琶的特色,但无损琵琶其它方面的表现力。据林海“自我检讨”说,“可怜蒋彦被我折磨的够呛。你们知道对于专业的演奏家要让他们改变十几甚至几十年形成的演奏习惯难度有多大。作孽啊”。所以《琵琶语》不像《十面埋伏》、《月儿高》、《春江花月夜》某些乐章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但“小弦切切如私语”却能与钢琴清脆旋律烘托令人陶醉。这种较缓的节奏拖拍空挡,蒋彦优雅仕女般曳动着很有韵味的手臂,让整个氛围显得那样美奂美轮,犹如一幅动人的东方琵琶仕女肖像画。乐曲开始的反复前奏,先把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却罢的迷境,琴键彷佛溢出淡淡的忧伤,在琵琶丝丝入扣的细语里,像一对情人“泣泣私语诉衷肠”。乐曲几乎没有当年白司马笔下得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急切拨动,更多了一份柔情和悲情。

随之人们的情感就这样一步一步随曲子魔力下意识被牵动,最终让人沉溺在音乐意境里欲罢不能难以自己。其间弦乐和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烘托氛围。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特点,又丰富了曲目的思想感情表现力。

而《琵琶语》最精彩、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莫过于曲子中间那段沧茫女声幽幽吟唱的天籁声“啊„„”,亲昵婀娜的美态音乐像倾心夜话令人遐想无限,让我不禁想起国外许多乐曲如莎拉、恩雅和“神秘园”等大师和乐队的惯用表现手法,及国内风靡的卡洛儿那虚无缥缈一尘不染的无歌词吟唱。这种表现手法让林海运用的恰到好处。此刻曲子钢琴突然变为主奏而琵琶成了配角,相互烘衬高潮迭起互显水乳之交,在琵琶泣泣嘤嘤之声下,将欲现之情发挥的淋漓尽致。曲终前,再度重复开始那熟悉的旋律,悠悠的琵琶语过后,喃喃喁语的夜幕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隐去,情感宣泄后终于得到了伤感却完美的归宿。

有人认为蒋彦的《琵琶语》演奏生硬不入流,而我恰恰相反,认为她的独特演奏很好表达了林海那种“反传统”乐曲的内涵精神,所以这首优美深沉的《琵琶语》,是我喜爱的诸多琵琶曲子中的情有独钟。就像在茨威格脍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说那样,林海的《琵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平平的老徐改版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声望。“正是这样的尝试,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林海语)。《琵琶语》初听到时我就被它的旋律和所营造的氛围吸引;再后来重用心去听去理解时,感受大不一样,那种莫名的心理悲伤和孤独不断碰撞内心深处。看来一首好曲子既可让人咋味道又能很沧桑憾人心。电影如此音乐亦然,这——大约是许多人对《琵琶语》百听不厌喜爱有加的缘故吧!

篇2:琵琶语民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源于乐府诗《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初唐诗人张若虚以此为题摈弃浓艳空洞的宫体诗,以春、江、花、月、夜展开诗意抒写,融入自己视觉感受和美学经验,渗透了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开创了魏晋以来田园山水诗的新境界。

乐曲《春江花月夜》之意境美赏析

一、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

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雅清越、悠游淡远、恬静淡泊、旋律优美的文曲,既饱含江南水乡的色彩与风调,又成功地将新诗格律、小组转韵技巧完美的糅合在一起,文辞优雅、意境绵远。《春江花月夜》乐曲结构严密,除去前面的引子和尾声,共分九个段落,尽管主题旋律丰富多变,但每段乐曲结尾都采用了相同的乐句,这种“换头合尾”的乐曲创作手法不仅使乐曲显得整齐和谐,而且还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揭示了乐曲的意境。从结构上来看,《春江花月夜》可以分为三部分,从引子到第五段是乐曲主题呈现部分,在第一部分基础上过度而成的第六段是乐曲的第二部分,剩余部分为乐曲的第三部分,各部分层层递进、相互映衬既表现了春江的静谧恬静,月的朦胧,又从不同角度营造了一个幽深旷远、恬静淡泊的意境。

1、主题呈现(引子到第五段)。乐曲开头是一段节奏相对自由的散板,其中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模拟远江上低沉的鼓声,营造出一种清鼓彻夜的空灵之感,而萧与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回荡的钟声和摇撸击水的声音,各种乐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夕阳西下,微风吹拂湖面的晚江美景。《江楼钟鼓》是乐曲的第一段,也是全曲旋律的基础,此后的乐曲节段都是在此旋律的基础进行换头合尾演变而成的。这段乐曲多用同音演奏,主导音型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乐段的柔和感,而且将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地细腻深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萧和古筝的加入更是让人徜徉在江鼓悠扬、清风拂水、花影、明月、渔歌的美景中,宛若一幅清幽的山水画,隽永低回,呈现了“春江月夜美如画”的效果。《月上东山》一节出现了全曲的主旋律,主题音调移高四度,旋律向上引发,琵琶、古筝、二胡等乐器齐奏,音色和谐典雅,以自由模进来模拟月出东山,展现出月亮在云中游移出没、若隐若现、缓缓上升的意境,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开头与结尾都使用了同度音贯穿连接,声音柔缓、静穆如风,曲调柔美和谐、轻盈平稳,而末尾由如泣如诉的洞箫吹奏的旋律则使乐调转入绵遨情思,令人凝神屏息,慨叹不已。《风回曲水》主要通过音乐层层下旋后又紧接着回升,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来演绎水波潋滟、波浪微涌的动态美,极具推动力的乐调让人想象着江风拂水、水送波涛的景观。与前面相对安静优雅恬静的音乐相比,《花影层叠》通过琵琶演绎四组先紧后宽的旋律来彰显明丽动态之感,使曲调起伏中承接合尾,表现了江中花影摇曳、月影婆娑的优美意境。

2、承上启下(第六段)。第六段《水云深际》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过渡而成的,浑厚的中低音俨然江涛渐呈浊涌之势,古筝、洞箫与琵琶回旋齐奏后的`八度跳跃不仅运用颤音、泛音等使乐曲呈清越灵空之韵,而且还刻画出天水共长、江水一望无际、江面豁然清亮、飞鸟飞掠江面的意境,乐曲由缓而急、由急而缓、动静相宜。

3、韵味悠长(第七到尾声)。《渔歌唱晚》的音乐极具特色,洞箫单奏、木鱼伴奏营构出幽静闲适的画面感,休止半拍起板的运用使乐曲显得风趣生动,琵琶领奏极像晚归渔夫在唱歌摇撸,其他乐器的配合则极像欢乐尽兴夜游的其他渔夫的和声。全曲的第一次高潮在《回澜拍岸》,轮指扫弦等技法演奏的琵琶、由慢转快进行的强烈的音型模进以及各种乐器的加入描绘了一幅群舟竞归、争先恐后、浪花飞溅的夜渔舟急归图。《桡鸣远濑》、《欸乃归舟》两段都是对划船声的描写和模仿,音乐弹奏的反复递升和古筝划奏音效的结合,营造出波涛阵阵、渔舟竞归、撸声欸乃的场面。《尾声》处,渔舟已归,一切归于寂静,缥缈悠长的音乐使人感受到春江夜空的幽静和安详,而缥缈远逸的鼓声则将人们从沉醉中唤醒,乐曲结束。

二、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旋律优美、集多种演奏技法于一体的传统管弦乐曲,不管从标题的命名,还是从乐曲的演奏来看,《春江花月夜》都散发着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魅力,此曲将春、江、花、月、夜等自然景象完美地融为一体,意境悠远,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因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意境静谧宁远。《春江花月夜》以浑融自然、静谧宁远为基调来展现江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游人泛舟的迷人景色,从《江楼钟鼓》到《尾声》,优美流畅的旋律、疏密相间的节奏、柔和清新淡雅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月生东山、微波荡漾、花林婆娑的春江花月夜美景,犹如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将人们带入奇妙神秘世界的美好意境中。如《月上东山》中轻盈平稳的音调将明月在云层中出没的动态之美演绎的惟妙惟肖,《水深云际》中浑厚低沉、缥缈悠长的音色将天水共长、江面浊浪推涌的景象刻画的生动形象,《欸乃归舟》中极富动感的乐器齐奏将诗意的自然之景刻画地如痴如醉。乐曲结尾处一声轻锣将人们从悠扬的音韵中唤醒,这正是我国古典音乐追求审美意境的生动体现。

2、民族特色鲜明。作为一首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和演奏乐器都极富民族特色,传统音乐只有与古典乐器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在演奏过程中使用的乐曲主要有琵琶、洞箫、二胡、古筝等,这些乐器都是古典音乐中常用的民族乐器。琵琶虽然声调清柔但可以根据演奏需求的不同标下不同的音色,演奏强劲时,音色沉稳充满气势,演奏较弱时音色清晰明净。在《春江花月夜》中,琵琶不仅能以泛音助奏描绘云散月出的静态美,而且还能以轮扫等技法来表现百舟竞归的动态之美。音色极具穿透力的洞箫可以表达悠长缥缈哀怨之情,能带给人如诉如泣之感,画面极富人文色彩。

3、情、景、真、善、美的统一。《春江花月夜》通过运用洞箫、琵琶、鼓等多种乐器模拟多种自然之声,描绘了一幅融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而乐曲的各段标题也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一诗情画意。《春江花月夜》既是乐曲,也是诗歌,乐曲场景与诗歌的巧妙结合实现了画面、视听和意境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和情景交融,虚静淡远就是这一追求的至高境界。虚,是指虚空,但不是虚无,虚空追求的空灵之感的营造;静,指的是淡泊清雅、宁静致远,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生命体悟,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人们多采用悠远、清幽的旋律、节奏和富有诗意的标题来营造空灵、淡雅、虚静的境界。如《欸乃归舟》一节通过多种乐器的交叉配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舟向归途划去时的欢乐声响,整个乐曲有缓有急、有张有弛,犹如一幅生动形象地水墨画,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中庸”的文化思想,在山水中寻求和展现自我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追求的境界。音乐是赞美祖国锦绣河山、大自然景色的,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摹,而且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善”的体现,而“真”与“善”的统一生成了社会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韵味,表达了“妙合无限”的美学境界。

三、乐曲《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的表现方式

1、质朴流畅的音乐语言。乐曲《春江花月夜》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来展现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水乡风格。旋律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春江花月夜》以级进为主的曲调来创造近乎完美的意境。琵琶音色清新柔缓极富弹性,洞箫低沉哀怨具有极强的音乐穿透力,这两种极富民族特色的乐器在乐曲中使用得最多,承担着多种角色。《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回澜拍岸》等乐段中都使用琵琶来描绘和刻画多种形象,《引子》、《水深云际》、《渔歌唱晚》等乐段则使用洞箫来营造幽怨悠长、如诉如泣的音乐氛围。同时,《春江花月夜》还大量使用五声和六声音节、“鱼咬尾”、“宫内转移主音”等多种音乐创作手法来体现旋律多变与变奏“形变而神不变”的特点。

2、写意性与写实性的有机结合。《春江花月夜》通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傍晚时分水滨的一派优美景色,摇曳的花影、游移的明月、徘徊低飞的小鸟、满载而归的渔舟……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实现了抒情写意性与写实描绘性的有机与完美结合。乐曲中充满浓重抒情意味的循环往复的主旋律贯穿始终,为实现情景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乐曲中的每个乐段都有典型的音乐形象与主旋律相互对应,体现出鲜明的写意性与写实性,实现了借景生情、寄情于景、情与景、意与实的有机结合。

篇3:琵琶语民乐赏析

笔者自幼习琵琶, 喜欢它清脆明亮圆润坚实的音色。急速起来, 有如狂风暴雨之势;平和之中, 又有如珠落玉盘之美。儿时也曾受到白居易《琵琶行》的熏陶——“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精妙绝伦之句, 令人浮想联翩, 遐想无限。

很想知道这样一支精妙绝伦的曲子到底出自何方神圣之手?按图索骥, 终于认识了它的创作人, 一位非常出色的音乐人——林海。有些陌生,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闻名遐迩;有些意外, 仅仅只是一个很淡然的名字。

其人其事

林海 (1969年1月—) , 福建晋江人。从4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 从6岁的时候开始创作自己的曲目, 开始受到关注。这样一位1992年毕业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钢琴演奏家被称为“右手东方、左手西方”音乐天才, 乐评人说他是集萧邦的气质和德彪西的优雅与慵懒于一身;他的作品是集George Winston亲和而强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丰富而充满想象的思考性于一体。一直以来, 林海为很多电影电视配乐, 比如《大名宫词》《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熊猫大侠》《白银帝国》等等。他还在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宣传片中创作了部分音乐, 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了他的才华。他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钢琴专辑:1995年《城南旧事》、1996年《日月东西》、2000年《猫》、2001年《月光边境》、2003年《远方的寂静》《流动的城市》、2004年《爱情风华》等等, 其曲风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另外, 他还编曲制作了琵琶专辑《琵琶相》和扬琴音乐专辑《蝶舞》。

林海扎实的古典基础和坚实的西方音乐训练, 使他无不流露着古典的气质, 然而东方的成长环境, 却让他的音乐保留了一份亲切且稳重的中国气质。他最大的特点是不拘泥于一种艺术风格, 他的音乐游弋于古典、爵士、现代、New Age、中国风China-Wave等多种音乐风格之间, 他的琴声流露着干净、温暖、恬静、空灵和自然的韵味, 给人一种清新、典雅和悠扬的感觉。加上淡淡的文学意境, 使乐曲飘散着人文气息, 简单、质朴的创作风格再现了他自己的精神世界。

直面音响

《琵琶语》是出自林海音乐专辑《琵琶相》。相传, 有一天林海与朋友相约于江南周庄游山玩水, 流连其间而忘返。他们坐在一个茶馆里欣赏着评弹, 这是第一次林海被琵琶的音色所吸引, 促使他开始有了做琵琶音乐的想法。平时我们所听到的琵琶曲大多是以“武曲”为主, 例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 而林海更多的是想表现琵琶的“文”, 于是便有了专辑《琵琶相》, 《琵琶语》就是其中的12首代表作之一。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 因清脆的音色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而被誉为“金石之声”, 早前由宫廷流传到民间, 也逐渐开始从伴奏演变为主奏的地位。当年我国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的一曲演奏, 让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叹为观止。林海与蒋彦这位女琵琶演奏家联袂合作的《琵琶语》, 有介绍说他在创作时, 专门请教了蒋彦有关琵琶可能会发出的各种音色并聆听一二, 由此获得很多的启发。在这首曲子中, 林海以古典音乐、世界音乐、fusion、jazz、new age等多种编曲手法为基础, 采用了各种可能的手法来体现和表现琵琶, 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琵琶曲目的表现手法和沿袭的循规蹈矩。在中国传统乐器笛子、二胡、三弦、萧等等中混合了钢琴、吉他、贝斯、鼓等西洋乐器, 又加入民族人声的唱腔, 并佐以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元素, 将不一样的琵琶呈现给大家, 展现了琵琶的“万种风情”的千古特色。林海事后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作:“把这么多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又不能听上去不伦不类, 这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一步步、一首首尝试着创作过程中, 着实遇到了不少问题与麻烦, 有时困惑、彷徨, 一连几天没有什么想法;有时多种尝试都不够理想, 反而不经意间跟朋友喝喝酒、聊聊天突然来了灵感, 几分钟就搞定一切……” (林海语) 。或许就是他的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冲动和勇气, 成就了他的在民族音乐上所做的贡献。

在笔者看来《琵琶语》是一幅唯美的音乐画作, 缠绵悱恻。开头反复的前奏, 将听者带入到凄清婉转, 欲说不休的情绪中, 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琵琶流转, 琴色铮铮, 说尽红尘事。加上淡淡忧伤的钢琴键盘声, 更多了一份悲情和柔情, 一步一步地将感情牵引出来, 最终在音乐的画卷中沉缅而不能自拔。也许是他对钢琴总有一段难舍难分的情怀, 于是在中间部分, 他大胆地把钢琴换做主奏, 把琵琶变成配角, 相互帮衬高潮迭起, 令人感到新奇和精彩。那段女声幽幽吟唱的天籁声“啊……啊……”不断地出现在乐曲中, 在琵琶声泣泣长思思的背景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琵琶溢于音色之情, 让笔者不禁想到外国的诸多音乐演唱家如恩雅、莎拉等惯用的演唱方式, 以及国内很流行的歌手卡洛儿那一尘不染虚无缥缈的无歌词吟唱, 林海将这种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单就《琵琶语》演奏来说, 笔者发现弹奏很有特点。因为林海对他的琵琶曲创作要求非常严格, 不允许传统的琵琶“轮指”技法破坏他曲目的创新, 所以摒弃了琵琶的这个特点, 但并不折损它原有的表现力。所以《琵琶语》并不像《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等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 而是采用琵琶的揉弦、虚按, 典型的轮指技术加以改变配合到钢琴的主奏中, 让人沉醉于“小弦切切如私语”与钢琴的清脆旋律交织, 突显出琵琶之所独有的特点——“泣泣私语诉衷肠”。曲尾处回荡起琵琶弹奏的开始那段熟悉的主旋律, 琴声悠悠过后, 慢慢减弱直至伴奏音的结束, 喃喃喁语的夜色随着山水间的日落诗情画意般落下帷幕, 情感的表达也获得了一个伤感而完美的归宿。

有人认为蒋彦演奏的《琵琶语》生硬不入流, 而笔者却认为恰恰相反, 她的演奏恰恰反映了林海“打破传统”的精神内涵。正如林海所言, “对于一位专业的演奏家来说, 要知道让他们改变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演奏习惯是有多么大的难度”。《琵琶语》的“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完全表现了琵琶的意境, 搭配着钢琴, 仿佛在向听者诉说着一段历史, 一段往事。

体验音响

都说好的音乐如同一部好的电影, 好的电影配上好的音乐, 乃是观众的福音。《琵琶语》出自徐静蕾导演的电影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虽没有赢得观众太多的反响, 但是却成就了《琵琶语》。电影讲述了一个男人在他四十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是一个已离世的女人的临终前的告白, 她13岁初遇男子, 两人短暂的结合后, 她经历了少女的单纯, 青春的激情, 风尘的堕落, 虽然已经被男人所遗忘, 却仍然忠贞不渝地爱着这个男人。

笔者在想这会是怎样的一份爱可以如此隐忍, 如此心甘情愿, 如此充满希望却又交织着绝望?要用怎样的音乐才能体现这样的一份爱?笔者想林海的《琵琶语》做到了。

影片一开头, 在《琵琶语》主题音乐的背景中, 随着邮戳生冷的盖章声音, 把观众带入到凄美的氛围中, 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于是故事开始了。清新稚嫩的小女孩, 温文尔雅的书生, 这一世注定纠缠不清。冬日的早晨, 女孩和男人的初次相遇是一次偶然的碰撞, 这时音乐的前奏慢慢响起, 不断地回旋反复, 女主人公的独白悠悠然地响起:“从那一钟秒起, 我就爱上你了……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 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孤独的风筝飘在风中, 画面、独白和音乐浑然天成, 仔细地聆听似乎有一种淡淡的执着的美。笔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感情, 当然也体会不到那样的诚惶诚恐, 所以也无法给这样的爱定论。男人读信时候的开头和结尾, 背景音乐如同男人手中的香烟, 弥散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久久不愿消散, 细细地敲打在他的心上。过眼云烟的回忆缔结了这份看似陌生而又熟悉的缘分。

开始笔者把这样的一份情理解为哀愁。男人的一夜, 女人的一生。可怜她的一往情深, 惋惜她的青春年华, 她所做的所有他都不从知晓。琵琶声声悼念着这样一份被遗忘的爱情。我想她是幽怨的, 那样一份爱到不能再爱的爱情, 那样一种绝望到极致的痛苦是她自己不能承受的。远方的她诉说着情话, 唤起记忆的守望。这不是埋怨, 不是孤独, 更不是愁苦, 是一种坚持, 一种信仰。因为爱, 所以甘愿奉献;因为爱, 所以甘愿沉默。那一张张写满字句的纸片, 承载着她的多少个春夏秋冬, 那些未能开口说出的情话就这样飘散在恋恋红尘中, 变成一封晚到的情书。这是一个女人的爱, 也是《琵琶语》的精髓, 干净透彻, 没有一点杂质, 没有一丝怨言, 那份执着, 变得既勇敢又浪漫。

篇4:赏析《琵琶行》与中国民乐之王

关键词:琵琶 技巧 地位

中图分类号:J647.3 文献标识码:A

一《琵琶行》中关于琵琶的演奏技巧

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人借用虚构的手法,用以寄托自身的感慨,以及诗人对音律、对琵琶的演奏技巧的谙熟,通过描写琵琶女的生活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由此道出琵琶做为弹拨乐器中的一种,不仅音色优美,而且极具人物情感的抒发。

《琵琶行》中用“轻拢慢捻抹复挑”7个字,概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技巧。句中所说的拢与捻,指的是左手的两种指法。拢,今称为“推”,即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现在称为“吟”和“揉”,即在左手手指把弦按在柱(就是今天说的“相”和“品”)上,左右捻动,使弦上发出摇曳不定的余音。“拢”和“捻”这两种左手指法,非常适于表现婉转细腻的情调。诗中描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一定少不了这种左手指法的演奏。在现代戏曲音乐伴奏中,特别是河南豫剧曲牌《哭剑》的音乐伴奏中,琵琶的这种“吟”、“揉”指法,经常被运用,表现一种缓慢、悲痛、伤感的情绪。

至于句中的“抹”与“挑”,则是指右手的两种指法。“抹”就是今天所说的弹,即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弹弦;“挑”和今天的说法一致,是用右手大指自左向右挑弦。弹和挑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法,是基础。因为琵琶的右手演奏指法约有50多种,其中包括基本指法、派生指法与组合指法。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指法,所以才有琵琶丰富的表现形式。那么,为什么称弹挑是右手最基础的指法呢?因为右手的50多种指法中有90%的指法是由弹或挑派生的,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弹和挑质量的高低,对琵琶演奏的右手技法如“滚指”、“轮指”、“摭分”、“扫拂”等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对于左手的发音和音色也概莫能外。

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对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扎实的基本功,仅用一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描述就跃然纸上。“转轴拨弦”是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这准备工作只在“三两声”中便已完成,并且这“三两声”已经溶入并酝酿出了演奏者的感情。拧轴拨弦,弹奏几声,曲调未成就充溢着感情;一声声低沉缓慢,充满沉思,好像在倾诉身世的不幸。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描写琵琶女弹奏技巧的文字也只有“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先弹《霓裳》曲,又奏《六幺》调,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对音乐的形象描绘和艺术感染力的渲染,反衬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的高超技艺。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弹奏中,粗弦铮铮,急促得好似急风暴雨;细弦嘤嘤,细缓得犹如低声私语。急缓高低,错杂成一片,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了玉盘。时而如花下黄莺的婉转鸣声,时而又似泉水下滩,声声幽咽,渐渐地泉水冷滞弦音凝结,乐声嘎然中断。这些名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急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当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除了上述的演奏技巧描写,还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句子,这是一种右手指法,相当于现在琵琶演奏中的“扫弦”。既右手食指用力急速地从缠弦到子弦一划而过,四条弦霹雳一声发出强烈的和声效果,在这里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怒之情,是乐曲结束时常用的技法。不过,《琵琶行》中的“扫弦”是用工具,即诗中所说的“拨”,而不像今人用手指。前文中提到的“抹”与“挑”,也是用拨子,拨子可以是木质、牛角或象牙的。不过,也就是在唐代,已经开始有人用手指代替了拨子,乃至最终完全放弃了拨子。

二琵琶的由来

琵琶,是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琶原是在马上演奏的胡乐,秦、汉之前的“琵琶”,又称为“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有“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的记载,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以此可见是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同时代的应勋在《风俗通》中也说:“以手批把,谓之琵琶”。由此可知,它是以演奏手法来命名的乐器,其形制,秦代为直柄,园形音箱,竖抱演奏,又称“直项琵琶”。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的较早。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在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这在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的浮雕中十分多见。唐宋以来,在这两种琵琶的基础中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半梨形音箱,以薄桐木为面,琴颈向后弯曲的形制,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以后又经过逐步的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因而能演奏出所有半音,是许多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当今的琵琶,是“融贯中西”的结果,当不为过。古代琵琶的视觉形象,在敦煌莫高窟的诸多壁画中,有极为生动的描绘;在日本奈良正仓院(古物库)中,还藏有多面唐代彩绘琵琶的实物。

三中国民族乐器之王

琵琶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它的音域宽广,半音完备,技法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被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还可以与交响乐队合作,既能表现气势磅礴、壮丽雄浑的大型乐曲,又可以表现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如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大型乐曲,乐曲壮丽辉煌,气势雄伟,艺术形象鲜明,它以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震慑了很多人。一把乐器“琵琶”只有四根弦,却能把古战场上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令很多人为之倾倒。《十面埋伏》这首乐曲是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全曲共分十三段,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真正精彩激烈是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首先是在鸡鸣山进行了一段小规模作战,然后是九里山大战。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直至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全曲结束,整个乐曲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的交响效果。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也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之一。

再如琵琶文曲《夕阳萧鼓》,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技法,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近与远、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琵琶的许多名曲如《霸王卸甲》、《狼牙山五壮士》、《海青拿天鹅》、《昭君出塞》、《阳春古曲》、《高山流水》、《月儿高》、《彝族舞曲》、《春雨》、《渭水情》、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不仅为炎黄子孙所钟爱,同时也为各国人民所青睐。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产生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渊源流传,为中华名族的长盛不衰储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素有单个民族乐器之王美称的琵琶,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精品。在其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际上是一个吸纳、综合、取舍、繁衍的过程,已成为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白居易的一篇《琵琶行》曾使千万人为之动容。一首《十面埋伏》,演义出一场战争的宏伟场面。由此可见,琵琶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明珠,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中华民族瑰宝中的精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名族乐器之王。

参考文献:

[1] 朱炯远、毕宝魁、陈崇宇:《唐诗三百首译注评》,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2] 孙继南主编:《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 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袁静芳编:《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上一篇:初三个人体验写物作文下一篇:教师应该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