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024-05-05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精选8篇)

篇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研究

院(系)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在班级 2013级财政学(4)班 姓 名 雷 雨 学 号20135930 日 期 2016年6月19日

成 绩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随之便出现一系列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而农村相对于城镇而言,普遍较低的收入以及生活条件,使得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显得更加明显。

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 加之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消失的速度快于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显得更是脆弱。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后,我国农产品还要面临世界低成本农产品的更大冲击,其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相应地,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益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单纯依靠有限的土地已经难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了,土地保障的作用正日益削弱。

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1~1992,探索经验。80年代初期,少数的富裕农村开始实行农民退休养老制度。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缴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筹集做了规范。第二阶段:1993~1997,全国推广。随着农村社会保险司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的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建立起来,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险基金积累初具规模。1997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市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7452万农村人口参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近149亿元。基本形成了中央部委、省、地、县、乡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第三阶段:1998~2002,整顿清理。受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养老保险账户利率利率下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参保人数下降,在某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停滞状态。中央决定清理整顿已有业务,停止开展新业务。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经历重大挫折。

第四阶段:2003至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几年,已推出“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在目前经济形态下,我国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75% 都在农村,而从社会保险看,目前能领到社会保险金的人数只占投保的0.5%左右,投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现在老年人受益面很小,而且,已经投保的20-60岁的人数站应该投保人数的比重不足1%。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首先,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还有一至二个子女的负担。

其次,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流动,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

最后,农村的相对贫困,也给家庭养老带来困难。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近年来由于子女教育费用的上涨,农民收入有向子女倾斜的趋势,这给农村老年人的家庭供养带来更大困难。

2、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难度

第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在养老金筹集上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但更强调“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仅提供政策支持。由于国家、集体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责任没有通过法律法规予以制度上的明确,从而使得国家、集体在这方面的责任越来越淡化,再加上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因此,“以个人缴纳为主”基本上变为“完全由个人缴纳”。

第二,我们现在的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太低。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过低,农民投保大多选择低档(每人每月只缴纳2元),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每月几元或十几元的投保对于若干年以后的养老保障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第三,养老保险金增值困难。从1996年至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保值困难,更不用说增值了。另外,由于养老金管理不善,非法挪用养老金的情况也挫伤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四、提出的建议

1、细化各级财政职责,强化政府主导意识。为此,应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组建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理顺各方面关系,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共同负担的模式。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扶持不作为的现状。

为此,应细化各级财政职责,形成良性有序的投入机制。中央财政无偿提供基础养老金,省级财政补贴个人账户,省县财政为特殊家庭如计划生育、烈军属户、缴费优质户和村干部等建立“农保年金”。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应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予资金支持。基础养老金体现公平,个人账户体现效率,农保年金体现贡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公平优先、效率并重,兼顾贡献。同时,强化地方政府的当期责任意识,禁止将农民参保时对缴费进行补贴改为对城乡居民领取待遇时进行补贴,从而减少财政资金的当期支出,将公共责任转嫁给后届政府。这很可能导致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在未来“断炊”、崩溃,从而陷入支付困局。

2、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社会保障作为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为了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在研究修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同时,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运营情况、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为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3、拓宽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渠道。建立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基 金限制性投资政策,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缺乏风险较小、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考虑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和基金公司运营。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从国家经营向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的转变过程中,政府承诺的最终担保所起到的稳定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当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运作回报率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回报率时,基金管理公司先以自有资金弥补差额,不足部分由政府最终弥补。

只有很好的社会保障或民生保障才能给全体国民带来普遍的安全感。中国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而通过新农保构建覆盖全体农民的老年保障制度,可以免除其养老的忧患,从而提升其对未来的信心,扩大需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此政策体现了党的国家对农民的关怀,对农村的重视,这将从制度上解决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也体现了城乡公平,并期待此政策及相关细则尽快在实施中得到完善。

篇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都体现了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理念,长此以往,形成了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众所周知,我国的城镇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都明显比农村优越,社会保障方面则更是如此。随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更甚之,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下,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考察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渊源,其中包括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人口老龄化,另外,界定了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职能;其次,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旧农保的介绍是对新农保出台做了铺垫,重点分析了新农保的内容及其特征,并且就新农保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然后,考察了世界上三种养老保险类型的国家,包括现收现付制的德国、福利型的瑞典、强制储蓄型的智利和新加坡,分析了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可供我国借鉴的建议;最后,通过对我国新农保的分析以及对国外部分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考察,提出了我国新农保发展的政策建议,法制建设是保障,完善制度细节是关键,政府职能的发挥是必要,资金的保值增值是目标,基层机构建设是基础。当然,任何一种制度的完善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也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如经济、政治或者其他不确定因素,仍然需要做新的调整和完善。鉴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并未达到高级阶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职能法制建设基金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3.89;F842.6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导论12-191.1选题背景与意义12-131.2文献综述13-171.2.1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3-141.2.2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作用14-151.2.3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15-161.2.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16-171.2.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171.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7-191.3.1研究对象17-181.3.2研究方法181.3.3论文框架18-192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综述19-242.1相关概念界定19-202.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20-212.2.1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202.2.2社会公平理论202.2.3福利经济学20-212.2.4人口老龄化212.3我国农村存在的养老方式21-222.3.1家庭养老21-222.3.2自主养老222.3.3社会养老222.4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职能22-242.4.1立法职能22-232.4.2财政职能232.4.3监督职能23-24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24-333.1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回顾24-253.1.1探索阶

段(1986-1990)243.1.2试点阶段(1991-1992)24-253.1.3曲折发展阶段(1993-2002)253.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25-293.2.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分析26-283.2.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28-293.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333.3.1法制建设落后,政策存在不稳定性29-303.3.2“捆绑缴费”问题与普惠式的悖论30-313.3.3基础养老金标准偏低,难以达到真正的“老有所养”31-323.3.4管理水平落后,经办力量薄弱32-334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借鉴33-384.1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条件分析33-344.1.1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33-344.1.2工业化程度进入中后期344.1.3城镇化水平较高344.2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介34-364.2.1德国模式34-354.2.3瑞典模式354.2.4智利、新加坡模式35-364.3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借鉴36-38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景与展望38-425.1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制度细节38-395.2明确政府职能,扩大财政投入力度395.3提高保障水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39-405.4完善筹资机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405.5重视基层机构建设,加强账户基金管理40-42参考文献42-44致谢44-4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5

篇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一、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文献综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隐性全额担保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

魏裕茹 (2015) 《存款保险的基本问题与我国的实践》一文中运用了两个简单的纳什均衡模型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问题, 得出显性存款保险能够缓解隐形存款保险的弊端, 但也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以及存款搬家。

曹晓兰 (2010)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分析了现行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现阶段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为我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提出意见。他认为: (1) 为了提前建立处理资不抵债的一些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池, 必须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从而大大减轻各级政府资金支付压力; (2) 为了有效保证政府更好地独立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必须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3) 在目前实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银行的道德风险愈演愈烈。

姚东旻、颜建晔和尹烨昇 (2013) 在《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央行直接救市?—一个动态博弈的视角》从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水平的视角, 通过引入一个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模型并增加系统性风险的假设, 以探讨隐性全额担保机制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劣。研究发现: (1) 与隐形存款保险制度相比,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使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调控更加确定, 且其调控结果具有准确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2) 存款保险制度内生化银行提高自身风险的成本, 降低了道德风险, 即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后, 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变高。

2.总结。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 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已显而易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成熟: (1) 我国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 (2) 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 (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4) 巨大的人民币存款规模, 使得依附于国家财政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难以发挥作用,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由多方共同分担责任的特点加符合当下的金融环境。

(2) 隐形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弱化银行业的竞争力, 引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存款搬家, 人伦金融业的正常运作秩序, 加重政府财政之处负担和纳税人的负担, 严重阻碍金融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好处 (1) 对政府来说, 减轻未来财政支付的负担, 更加有效、独立地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对银行的调控具有可确定性, 且调控结果可评价。 (2) 对银行来说, 降低当金融危机出现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挤兑的“传染性”;引入市场机制, 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增强公众对自身的信任度;提高银行内部综合治理水平与运作效率;规范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建立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机制以及维护金融稳定。 (3) 对公众来说, 有效保护存款者的切身利益, 减轻纳税人税负。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于倩南 (2014) 《存款保险对银行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MM理论》从银行企业价值视角分析了隐形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各自对银行的影响, 他认为在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 国家承担了银行破产的一切风险, 此时银行的破产成本几乎为零, 银行的价值只受负债节税的影响, 资产负债比增加, 银行的价值也增加;相反, 依然。在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 银行要缴纳一定的保费, 理论上讲, 按照公平的原则, 因根据政府为银行带来的价值来向银行收取相应的费用, 但如果实施公平的定价, 银行的价值并没有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徐艺和李静婷 (2015) 在《存款保险对中国银行业存款结构的影响》运用2009~2012年中国存款者对中国政府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预期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存款影响的历史数据, 建立模型, 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居民存款保险预期的提高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上升, 即居民存款保险预期提高对规模较大和业务密度较高的银行存款规模的提高作用大于对规模较小、业务密度较低的银行存款规模提高作用。

三、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张正平和何广文 (2005) 在《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的最新发展、运行绩效及其启示》中认为全球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特征在近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 并与实证分析的经验证据相结合, 得出: (1) 由于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给银行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护, 从而使银行过分地从事冒险活动, 忽略存款人施加的市场约束力, 使金融业未来发展存在不稳定性, 这就说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确会加剧银行和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2) 影响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绩效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 在制度环境良好的国家里, 存款保险制度显著地降低了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进一步促进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 这就启发我国构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注重制度环境的改善; (3) 不同方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以上银行的影响是不同的,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中较高的保险限额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 而由保费构成的基金的管理市场化以后会增强约束力, 这个结论证明了设计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李志强和马宁 (2011) 在《〈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及符合性评价方法〉对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启示中》2010年12月, 国际存款保险人协会 (IADI) 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BCBS) 联合发布的《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及符合性评价方法》中认为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四点启示: (1) 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条件。但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应在加快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立法的同时, 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对此法进行修订。 (2) 作为“三大金融安全网”之一的存款保险制度, 应对其进行准确定位, 并分析其与央行、银监会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各自的职权。 (3) 为了有效保障存款人的切身利益, 并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必须重视存款保险制度各方面细节的设计, 包括保险范围、保险额度和保险费率等。 (4) 为了使存款保险制度更为完善合理, 必须建立有效地银行处置和破产制度。

严浩坤和于梦婷 (2013) 在《我国银行挤兑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认为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成功运作的重要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分析:有效的外部支持系统、自身良好的制度设计、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四、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赵保国 (2010) 在《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形式必须是渐进式的, 并要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上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家的成功经验, 发挥“后发”优势并且建立中央银行、银监会、存款保险公司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运作机制。

何德旭、史晓琳和赵静怡 (2010) 在《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践行路径探析》一文中认为我国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 最重要的是吸取失败的教训, 并结合我国的不同与别国的特殊国情选择合适的践行路径, 从设置推进机制、完善外部条件、优化内部机制三个方面来建设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中国模式。

周媛 (2014) 在《新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路是:覆盖所有的商业银行, 强制加入存款保险, 限额赔付, 风险差别费率, 监管与执行并进。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 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路必须要与国内外环境保持与时俱进, 根据新的环境采取各种方法为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注入新的活力。

五、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首先, 对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的文章比较多, 而且多从理论、定性方面进行研究, 缺乏计量等实证方法研究。而且各位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 主要是支持与反对, 分析都比较零散, 并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其次, 研究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的影响的文章也比较多, 而且涉及了银行的各个方面, 包括银行企业的价值、存款规模、流动性、成本、利润、竞争力等很多方面, 但这些影响也只是预期的影响, 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发生。

篇4: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家庭养老;养老保险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重视。史柏年(2011)在其《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提出:“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成长阶段的第二阶段前期,还不具备用工业剩余回流农业、扶持农业的经济条件,所以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赵明(2007)在《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提出:“应将传统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转变为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和以国家为主的原则。对坚持农业生产的纯农民群体,承担养老保险费用的主体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并以国家为主。”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

2009年9月1日《指导意见》由国务院颁布下发,我国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工作开始新的征程。根据《指导意见》规定:2009年试点的县、市区为全国县、市、区的10%,随后将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2020年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 32643.5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达到领取待遇年龄参保人数为8921.8万人,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达到1069.7亿元,养老保险基金共计支出587.7亿元,累计结余1199.2亿元。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问题分析

(1)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大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并实施以来,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保险基金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但我国目前规定养老基金主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而近几年来,不断走低的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与持续升温的通货膨胀率,使得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难以实现,甚至是出现缩水贬值的情况。

(2)基金统筹层次低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目前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管理,设立专户,专账专管,专款专用,基金运用空间小,互济性不强,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与发展。县级统筹层次过低,基金管理人才缺乏,难以承担此项重任,不利于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和监管。

2.原因分析

(1)主观因素

据有关统计,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约占整个养老保障的 92%。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生活状况完全取决于子女的收入状况和孝顺程度,这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自身在未来养老中的风险。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观念和淡薄的农村社会养老意识,成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进一步扩展的障碍。

(2)客观因素

对于养老金中政府补贴部分,由于地方政府视情况而定,真正落到实处的很难估计,而最低30元的补贴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同时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最低缴费年限不低于 15年,意味着农民至少缴费 15 年以后才能看到收益,较长的回收期也使得农民内心存在一定顾虑。

(3)经济因素

2013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GDP总量的2.4%,而美国社保支出占GDP比重在16.8%左右,瑞典和芬兰甚至分别达到了35%和38%。我国财政性社保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仅 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至 50%的比例。

四、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及建议

1.全面发展农业经济,为新农保制度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充分有效的发展,决定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是否充足,而要想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我们应该着力推进城镇化的建设,开拓农村居民的发展空间。

2.加强在法律层面的建议

只有构建了运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广,使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Gangshu (George) Cai,Xiangfeng Chen,Zhiguo Xiao. The Roles of Bank and Trade Credit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Prod Oper Manag,2014,234:

[2]董克用.中国经济改革 30 年(社会保障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 号.

[4]秦小红.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2):89一93.

[5]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保险研究,2008,(10):38一41.

作者简介:

篇5: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隐性债务。

一、引言。

篇6: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

作者:周 蓉 张正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酝酿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然而,就是否以及如何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国内学者存在相当大的分歧。鉴于此,文章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国内的代表性文献,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一些不足和今后研究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8

篇7: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背景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展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2.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内容和现状

2.1.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内容

2.1.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现状

2.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2.2.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滞后

2.2.2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不全面

2.2.3管理和监督不规范 2.2.4异地就医机制不合理

2.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2.2.6法律责任的缺失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

4.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体系构成4.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具体内容的构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述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统帐结合,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中国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2015年1月29日,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4年的基础上提高60元,达到380元。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背景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为我国农民(农业户口)建立的治病就医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最初的治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提供了范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但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展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农民个人缴费原则上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有困难的地区,个人缴费部分可分两年到位。2013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自2013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2014年4月25日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320元。全国平均个人缴费标准达到每人每年90元左右。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2.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内容和现状

内容从立法内容看,多数规范性文件都对新农合的概念、目的、立法依据、基本原则、参加对象、资金筹集和管理、组织管理、医疗服务管理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也有极少数规范性文件中规定了参合人员的权利义务和奖惩措施。现有的规范性文件都未严格规定“法律责任”,有的附带在“监督管理”或组织实施等章节中予以规定,但绝大多数的根本没有规定。

立法现状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医疗保障的立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引起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主要有: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意见》,2003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2006年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这些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已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了其立法视野。但是我国目前尚未颁布相对健全的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或行政法规。

目前,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现行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门规章,主要有:《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完善中央财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等二是地方政府规章,主要有: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布的《青海省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

总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或行政法规较少,地方政府颁布的规章相对较多,但发展不平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制建设与其他领域的立法状况相比整体滞后,尤其是在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筹集方式、政府职能定位、立法价值取向、法律实施与监督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的不足。

二、新农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次偏低,法规之间相互冲突

在全国范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普遍推行,但至今国家还没有一部特定的专门针对新农合的法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于无法可以的状态。虽然在一些起步早、经验较足的地方已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对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法律和法规的制度保证。而且各地在执行文件时的理解不同,具体的实施也就大相径庭。立法滞后使得其缺乏法律依据,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法得到保障,只能依靠行政手段和政策规定推行该制度。现有的各种决定、条例、规定和通知之间,衔接和联系也不够,甚至有些条例之间还相互冲突。

总之,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给农村医疗保障法规的实施带来了不良影响。由于没有法律保证,农民对国家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信心不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加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明确,一旦农民的利益受损,很难找到途径寻求法律救济,这严重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不全面

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均规定了农民是其参加主体,而并未包括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农村居民。因此这些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就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别

3管理和监督不规范

(1)信息系统成摆设。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的各项相关记录都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能有效防止“病后参保”及借用他人医疗证报销这类情况的发生;各定点医疗机构每天把本单位医疗接纳的住院病人以及兑付情况,上传给当地的合管办,合管办也就能及时了解每天的兑付费用情况。

但由于开发新农合管理软件的人往往不参与业务流程的管理,参合人员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修正等工作量大,出错率高,且错误后不能及时修改;软件缺少资源共享的机制,政府各部门未能将信息共享,致使网络投入与利用率成反比。所以研发与使用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系统成为了摆设

(2)经办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多数地方的新农合经办人员都是临时借调或兼职人员来开展工作,无人有编或有人无编的问题比比皆是。随着新农合的推进,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一些新农合管理人员政策把握随意性大,存在损公肥私,优亲厚友现象。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流动性大;管理经费和日常经费不足,没有明确标准,随意性大,解决渠道不多;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将是新农合政策运行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

(3)管理力度不够。目前的合作医疗管理模式多为管理机构挂靠在当地卫生局,各乡镇管理机构多设立在卫生院,管理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黑哨”现象难以避免;参合家庭身份核定难度大,如何有效杜绝冒名住院仍待探索;医疗机构过度医疗、过度检查以及保护性医疗的问题突出,监督不完善,致使一些参合患者的医疗费用比不参合者的费用高,影响到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同级别的医院使用一个药品目录,不便于急危重病人的治疗;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转诊手续麻烦,参合患者自主选择高一级医院的随意性较大,未形成良好的双向转诊鼓励和制约机制;一些定点医疗机构没有实行先行垫付制度,农民须首先全额支付医疗费用再统一申请报销;医疗服务监督不完善,如何利用起付点、共付比等技术方法来引导病人合理“消费”不到位;新农合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4)监督管理有盲区。按理说,合作医疗是为农民服务的,所有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价全部公开,接受患者监督,每月减免补偿情况还应张榜公示到村,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部门审计。在运作流程上一般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离,用拨分离,也就是说收钱的人不管钱,管钱的人不审钱,审钱的人不碰钱,让资金在封闭状态下运行。可在洋县,医院和医疗基金管理部门在既不见农民本人,也没有本人亲笔签名的情况下,只凭“借来”的合作医疗证和户口本就完成了大笔资金的报销。

4异地就医机制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县级统筹,参合农民只有在县里的定点医院就医才能够享有医疗费用的补偿,这对于在大量在外务工的农民来说非常不方便。他们参保在当地指定的定点医院,但是往往在外打工在外生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所以在外农民参保意义并不大。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机构是各级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以及宣传等具体业务工作。因而,其在整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承担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作最为繁琐和细致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依法履行职能,将直接影响合作医疗的发展前途。目前因对合管办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就其经费来源、人事管理和治理结构等三个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致使合管办难以履行自己的责任。

6法律责任的缺失

现行立法对合作医疗中的法律责任问题没有作出规定。而在其运行中,许多情形下会产生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例如,对于参加者没有缴完参加合作医疗费用的责任;对于财政配套资金没有到位的责任,对于未参加合作医疗者用他人名义报销费用的责任;合作医疗在报销制度中病人和医疗机构合谋套取医疗基金的责任或者开人情处方的责任以及滥用职权开回扣药的责任;对于定点医疗机构达不到标准的处理等。若对这些问题不加以明确规定,不利于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结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体系构成 4.1.1制定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法

长期以来,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差别很大,尤其是农村,几乎没有社会保障,主要依靠家庭保障。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经济和文化的增长。因此,为了保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事业有效进行,并长足有序地发展,国家应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综合性法律----农村合作医疗法,以此统领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与规章。在立法内容上,应就新农合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所保障的对象、合作的范围与内容、筹资各方的法定义务与标准、资金的使用与支付、相关的监督提制与法律责任等反方面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使新型合作医疗的法律规定具体化、一体化,并具备可操作性。

4.1.2构建多层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体系

在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以后,国务院根据《农村合作医疗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及配套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如《农村救助实施办法》、《农村医疗改革方案》等。最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它地方立法机关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基础上,在与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适合本地特点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利于当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更好开展。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会还可以授权国务院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的一些制度进行单行立法。如补助资金划拨制度、专门的财务制度、医药费补偿制度、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制度体系,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关系到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应同样予以重视。在全国性的统一法典出台以后,必须加快、推动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以保障新农合制度运行顺畅,并为各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时提供参考。此外,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与全国性法律、法规不相冲突的前提下,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诸如“实施办法”这样的地方立法,但都是原则有余,具体不足,在全国性法律法规出台以后,应在其立法指导下加以补充和完善。有关医疗合作的管理、监督机制,筹资制度等基本问题可以地方法规的形式颁布规范性文件,其他如财务管理制度、就诊和转诊制度、医药费补偿审批制度则可交由地方正读或部门来规范。这样,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以“农村合作医疗法”为统筹,以国务院制定的相关条例为主体,以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地方政府依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5.1.3理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农村合作医疗法》与相关的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地方条例等法规的关系共同构成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有关农村合作医疗法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1)法律地位及效力不同。所要制定的《农村合作医疗法》在农村合作医疗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直接依据宪法的要求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特点而设定,是一部“母法”,“综合法”,其他则是“子法”,或“具体法”。(2)两者之间立法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农村合作医疗法》侧重的是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共性进行规范,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制度重构提出总体规范性要求,具有概率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而其他地方法规是针对某一地区的特定情况而制定的,呈现具体性和相对灵活性特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具体内容的构想

4.2.1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异地就医机制

很多地方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医疗的方法,将定点医疗机构扩展到外地,让参合农民在务工地的定点医院就医后,依然可以获得医疗费用的补偿。这就是所谓的异地就医机制。但是,选择定点医院的首要条件是农民工异地就医价格必须与当地医院价格一致,以统一报销标准,这就限制了定点医院的选择,结果往往只有民营医院才愿意接受这一条件。另外,异地就医还给医疗合作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和监管带来不便。由此可见,异地就医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在外务工农民就地就医、就地结算的办法。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机构,而且不应要求价格一致,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一卡通”就诊机制,保证了参合农民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权利,方便了农民就医,也使各定点医疗机构有序竞争。提高管理效率,强化资金监管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4.2.2明确新农合主体的权利义务

参合主体享有的权利有:在其患病时有享受规定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即在当地合作医疗管理组织的单位就医,并按当地的合作医疗办法和规章制度所确定的补偿范围与比例获得医药费补偿的权利;按规定享有预防保障服务的权利;对提供医疗服务的服务质量、技术及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进行监督、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在由于医疗事故受到损害时,享有依法请求赔偿的权利;在同是指定医疗就医机构的情况下,有转院的犬类;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出合建议的权利等。参合主体要履行的义务有:依法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义务;遵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定合理必要使用医疗保险费用的义务;遵守就诊和转诊手续以及其它相关规定的义务等。

医疗服务机构的权利:享受政府定期投入的资金以改善经营条件的权利。享受定点医疗机构经营优惠权,按照相关规定请求管理机构结算医疗药品费用的权利等。

医疗服务机构的义务: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义务;接受医疗监督机构、审计机构、人民群众监督的义务;为参合主体提供咨询、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义务等。

4.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

(1)、健全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当由合作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帐户,专款专用,严禁侵占挪用,各级财政、卫生部门要研究制定统一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基金的核算和管理;规范基金封闭运行制度,健全基金支出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对经办机构财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经办机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加大基金监督检查力度,将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检查纳入工作计划,实行基金监督检查的制度化,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2)、公开信息。农村合作医疗办事机构要通过各种途径,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情况,保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成立由相关部门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在网上公布农村合作医疗最新政策、工作动态,确保新农合信息及时向农民和社会进行公示。

(3)、全程监督。建立基金支付预警系统,若基金支付超过某一数值或违规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所有操作都在系统内留有工作“痕迹”,可随时对操作人员和基金收支过程及结果进行核查。使新农合资金监管由过去以“事后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现在“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程监控检查。强化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检查。

4.2.4法律责任

1.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对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警告、撤职、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和对非法所得进行一定数额的罚款;工作严重失职或违反财经纪律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贪污、截留、挪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或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擅自批准不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项目的。非法所得额比较巨大,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视为情节轻重,对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取消其资格和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一定数额的罚款,对于工作人员给予警告。撤职。开除公职。吊销其职业资格的行政处分和对非法所得进行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将为参保人员的医疗费列为基金支付的;二,违反用药规定的;三,住院治疗经过不详细和药品使用情况与病例不符的;四,以私权开回扣以及偷换药品的;五,故意滞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延误病情的;六,做假病历,与患者串通套取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等 3.参合农民的法律责任

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逾期不缴纳合作医疗基金,经两次以上催款仍不缴纳的,或不按规定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的,由经办机构取消其资格,并上报备案。参保农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责令退回已发生的费用并可暂停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

一、将本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件借给他人的;

二、私自涂改病历资料、医药费收据的;

篇8: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评价研究

(一) 家庭养老型传统模式不适应时代发展

我国一向以家庭为单位, 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 主要是经济上供养, 生活上照料, 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但是随着当前家庭规模缩小 (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子女) ,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 农村年轻人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表现为“四、二、一”家庭结构, 也就是两个年轻人既要照顾双方父母即四个老人, 又要抚养自己的独生子女。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弱化, 基本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 现代商业保险模式不符合农民消费观念

保险事故发生与保险赔偿费取得的偶然性, 使得大多数农村人认为交保险费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而忽视了商业保险对于灾难发生的弥补性救济。

(三) 实行社会保险时机已经成熟

我国这些年的惠农政策使农民逐步走向富裕, 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农民已经逐步有了积累, 为我国实行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其评价

(一) 制度内容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民政部制定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以下简称《基本方案》)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广泛开展。基本方案内容如下。

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 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 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坚持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方向。由点到面, 逐步发展。

2. 保险对象及交纳、领取保险费的年龄。

(1) 保险对象:市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 (2) 交纳保险年龄不分性别、职业为20周岁至60周岁, 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一般在60周岁以后。

3. 保险资金的筹集。

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1) 在以个人交纳为主的基础上, 集体可根据其经济状况予以适当补助 (含国家让利部分) 。具体方法, 可由县或乡 (镇) 、村、企业制定。 (2) 个人的交费和集体的补助 (含国家让利) , 分别记账在个人名下。 (3) 同一投保单位, 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按计划生育有关政策, 在没有实行独生子女补助的地区, 独生子女父母参加养老保险, 集体补助可高于其它对象。具体办法由地方政府制定。 (4) 乡镇企业职工的个人交费、企业补助分别记账在个人名下, 建立职工个人账户, 企业补助的比例, 可同地方或企业根据情况决定。

(二) 制度之评价

到目前为止, 我国农村仍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导致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效的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传统制度缺乏可持续性。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

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 基金保值增值方式主要是购买高利率财政债券和存人银行, 不直接进行投资,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严重打击了农户参保的信心。

2. 政法律制度的缺失是导致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专门的法规或规章, 普遍缺乏法律效力。

3. 国家扶持不到位致使制度退化。

我国绝大部分农民是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参加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 制度已退化为农民的自愿储蓄制度, 不具有社会性和保障性。

4. 待遇水平偏低与从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使传统制度丧失吸引力。

《基本方案》规定10个缴费档次。农民对制度缺乏信心, 大都选择每月2元的最低档次保费。在基金管理方面, 《基本方案》允许直接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 农民感觉不仅要“自己养自己”, 还要“出钱养活庞大的农保机构与人员”, 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与支持。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评介

所谓新型养老保险是指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国务院决定, 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 试点中实施的新农保政策。

(一)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新农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 低水平起步, 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 (家庭) 、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 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 地方制订具体办法, 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 任务目标及参保范围

1. 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 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市、区、旗) , 以后逐步扩大试点, 在全国普遍实施, 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2. 年满16周岁 (不含在校学生)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三) 资金筹集

1. 个人缴费。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 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2. 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 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3. 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四) 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 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 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 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五) 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 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参保人死亡, 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 除政府补贴外, 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从新农保方案中, 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中既重视加大政府的政治责任, 同时也关注政府的经济责任的落实;既努力确保农民参保的覆盖面, 也着力追求养老金保值增值的配套制度保障。

摘要:我国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 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 代际不平衡严重。随着经济医疗条件的改善, 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 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的增加。在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的趋势之下,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这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穆光宗, 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侧记[C]∥中国的养老之路.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6.

[2]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C]∥中国的养老之路.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教育局“全民读书月”活动总结下一篇:乡镇政府如何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