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24-04-07

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共9篇)

篇1: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流程:

一、扣文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灯光”,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如: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等。

4、寻找灯光:划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5、(课件出示)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静静地读,依据这些语句,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避免重复,抓住重点:-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6、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认识倒叙的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

(设计意图:传授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文章篇幅较长,引导学生扣文题,勾画相关语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这正是学法的传授。生字教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课堂给他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理清课文表达顺序,认识倒叙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积累写作经验。)

二、理文脉,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学课文时,依据文眼,理清脉络,我们的目光便不会游离于次要内容,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又一个好方法。

2、自读自悟,认知文本

“多好啊!”出现了 次,第 次是(谁) 在 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 ,会想 。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体会第三次郝副营长说这句话时的神态。

什么叫“陷”?怎样地陷?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顺着文脉来认知文本,利于学生有重点地自读自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传授学文的方法,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方向的学习,展示学的过程。)

三、奔中心,聚焦“灯光”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聚焦“灯光”。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能用拆词法说说它的意思吗?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2)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想:(配乐)教师深情而满含敬意地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写: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3)读: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放,对于重点及难点,也应适当地点拨。以“灯光”为突破口,直奔文本的中心。通过理解重点词“千钧一发”,了解当时危急的情况,认识“灯光”对战友与对郝副营长自己的不同意义,理解他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采用“想”“写”“读”三种方式,引领学生多层次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文路,升华主题

1、最后的告别: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泪眼婆娑。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涌动着无数的心里话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

2、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设计意图:拓展文路,让孩子们郝副营长作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观看影片,阅读书籍,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篇2: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让学生读准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的表达方法,且加以运用。

4、体会“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

二、 重难点

引导领悟课文寓情于事、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且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四、 教学准备

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板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引导发现课题的命题方法与《同学,请大声点》相同,都运用了语言命题法。

(2)、引导从课题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课前导学: 通过预习课文我能解决下面问题。

(1)、给字注音。

趔( ) 趄( ) 黯( )淡 颤( )得厉害 柴担( )弹 ( )得老远 担( )着柴禾 困扰( )

(2)、理解词语。

劫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趔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若千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 通读全文后,我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 )进行了描写。

2、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预习情况后,发现同学们有什么疑难吗?

3、小组长汇报小组成员的预习疑难,老师引导学生释疑

(三) 自主细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文章写作特色。

1、课件出示课中导学

(1)、自主细读全文,将文中关于自然环境(山雨)描写的句子用“ ”画记下来,并想想从中能体会到文中“我”的什么情感?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句子旁。并想想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情感融入其中的?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情况,交流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朗读找到的句子,体会情感。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感受父爱,理解“男孩,别哭”的含义。(抓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品读)

5、小结写法

(1)环境描写——烘托心情

(2)运用修辞、描写人物活动,融情于景

(四)课外练笔

期中考试之后

走出考场,有的同学心情愉快,有的同学懊恼万分;得知成绩,有的同学感到意外、惊喜,有的同学感到伤心、难过??选取一个片段,通过环境烘托,运用恰当修辞,把人物当时的心情描写出来。

篇3: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忽然, 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去。

在危急时刻, 老师对学生的爱, 都浓缩在了“大家快跑”里。课后, 有学生小声问我:“如果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您也会这么做吗?”我想了想, 认真地对他说:“会的。而且不但我会这样做, 我敢保证绝大多数老师都会这么做。”“为什么呢?”学生问。“因为, 你们还是孩子。还有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老师和你们朝夕相处, 早已建立了师生情。这种感情是很牢固的。”

《最后的姿势》一课里的最强音是生死抉择之际的“大家快跑”, 那么, 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最让人难忘的声音是这样的:

我有病, 写字困难, 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 不要说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 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小段话, 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 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 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 我终于拿起了笔。……

没有一个“爱”字, 却处处流露出对家乡孩子浓浓的爱。开始时学生不解:“为什么不请别人代写?”我回答道:“巴金爷爷的心里装着孩子。”我给学生讲青年巴金, 讲文革中的巴金, 讲“说真话”的巴金。我说:“要让孩子说真话, 首先自己要说真话;要让孩子学会爱, 首先自己要爱孩子。巴金爷爷尝尽了缺乏爱的痛楚, 不能让下一代缺乏爱的营养。所以, ‘不能让家乡的孩子失望’。”没有豪言壮语, 但爱不是豪言壮语, 也无须豪言壮语。

感受谁爱普通人、自己的亲人。学生身边的人都是普通人和亲人, 长大后, 绝大多数也是普通劳动者, 即使是杰出人才, 其人格与普通人也是平等的。对学生来说, 普通人、亲人, 最熟悉, 心灵的距离也最近, 他们的现在正是孩子的未来———怎么对待他们也就是怎样对待孩子。

对普通人的爱, 首先是对他们生命的敬畏。如《船长》中的船长在危急时刻是怎样救助那些普通人的呢?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 大声吼道:“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在生死关头, 谁先离开快要沉没的轮船?哈尔威船长的顺序是这样的:妇女、其他乘客、船员, 唯独忘了他自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船长为什么作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这是学生讨论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有的说:“妇女是弱者, 在紧急关头, 让妇女先走, 是高尚和文明的标志。”有的说:“如果有孩子, 哈尔威船长一定会说妇女儿童先走。”有的说:“我们男同学, 长大后就是男人, 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我们还讨论:什么是英雄?我们发现, 英雄的本质是无私的爱。哈尔威是英雄, 他爱轮船上的乘客, 他爱自己的岗位, 他爱船员, 他也爱自己。在他的眼里, 乘客都是一样的, 只有男女之分、强弱之别。对生命的敬畏产生的爱是最有力量的, 是忘我的。学生喜欢《船长》的重要原因是船长拥有像海洋一样宽广的爱:爱弱者, 爱叫不出名字的乘客, 爱所有的人。

不少老师教学《鞋匠的儿子》往往紧扣“宽容”展开, 没有错, 宽容是文本的重要主题。林肯宽容的源头在哪里?我请学生寻找课文的“文眼”。仔细寻觅、反复讨论后, 学生认为“伟大”是《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文眼: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在林肯的眼中, 父亲是“伟大”的;不过, 我们相信, 林肯父亲的伟大不仅仅是手艺无人能比, 一定还在于他有一颗伟大的心。在林肯的眼里, 鞋匠不但不卑微, 相反还可以成为“伟大”。在林肯的心中, 无论父亲从事什么职业、处于哪一个社会阶层, 都有机会伟大;不管是鞋匠还是议员甚至总统, 都有机会变得“伟大”, 只要你肯努力。在教学中, 我请学生说说你的父亲的“伟大”之处, 结果一发不可收, 学生没想到自己的父亲有这么多的“伟大”之处。这种“伟大”可亲可敬, 并不是高不可攀;就在你的身边, 并不遥远。在不远的将来, 我们都可能变得“伟大”。

林肯的宽容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一个以鞋匠父亲为荣的总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总统。看上去如此平凡、普通的爱, 却是最炽热的爱。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你还会想到爱吗?在教学《爱之链》时, 我请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一个词:这个词, 表示在困难的时候想到了爱。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个词:笑。

……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伊, 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此前, “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 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乔伊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她发现这位女店主的脸上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 可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 爱, 会温暖有困难的人。爱, 不是空话, 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失去工作、心情沮丧的乔伊相信爱, 带着笑无私地帮助遇到困难的老妇人;他以前困难的时候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 因此, 他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相信, 他的困难是暂时的, 爱一定会温暖他。他笑, 因为他觉得帮助别人是幸福的事。尽管至少怀孕8个月, 尽管为了生存极度疲劳, 但乔伊的妻子依然带着“甜甜的微笑”, 因为她觉得, 服务别人、给别人带去热情、让人感到温暖是快乐的事。

笑, 感动了老妇人。老妇人留下包着一些钱的纸包还有纸条, 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 有人帮助了我, 现在我也想帮帮你。”老妇人的善意, 让乔伊夫妇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教学中, 我请学生谈谈:你或你的家人帮助过有困难的人吗?在你或你的家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在日常的生活中, 帮助过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虽然可能还没有形成“爱之链”, 但大家只要努力, 相互爱护, 一定能够形成一条温暖的爱之链。因为, 这样的爱, 我们可以做到、也是有用的, 这是和所有的人有关联的爱。

篇4: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篇5: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弄清冀中地道的结构、作用,体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战争的智慧。

2、培养学生借助课文语句练习表达,并能结合画面或片断,学习做“小导游”。【教学准备】

1.电影《地道战》画面剪辑(可跳跃式播放电影《地道战》,取其中对地道的介绍部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好地道剖面图,播放设备,小广播或话筒。(城区学校可用)

2.布置学生学习根据课文画地道剖面图,小木棒,用卡纸做成小广播喇叭。(农村学校可用)【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建筑,也不是名胜古迹,但它同样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这就发生在1937-1945期间的八年抗日战争时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

2.不过,大家因为都读了课文《冀中地道战》,所以,今天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自己要参观这个地方,更重要的能够把我们所知道的冀中地道,向身边的人介绍,向比我们小的同学知道,甚至向全世界的人介绍,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根据具体的实物和图或者电影片断,来向别人介绍,大家知道担任这项工作的人叫什么——导游,对今天,我们就人人都来当回小导游,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冀中地道。

二、为了能够做好小导游工作,我们再一次地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浏览、阅读课文。

1.冀中地道哪些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说一说。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

三、出示地道剖面图或播放片断,学生练习介绍。

(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结合画面)

1.教师示范:欢迎你来到河北省任丘参观,当年,这里是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冀中人民为了打击的日本侵略者,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发明了地道战。地道既能有效安全地保护自己,还能狠狠地打击敌人,这些村村相连,洞洞相连的地道,在抗日战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用黑板或幻灯打出这段文字,出示图1,师示范导游。

2.看,这些地道离地面有几米深,长十几公里,是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有的连接到村里的水进,有的连接到村里的地里,游击队员们依靠这地道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指导学生结合图练习“导游”。

3.分别出示地道剖面图

1、图

2、图3„„,让学生自由练习介绍。

四、重放电影片断、剖面图,让学生到台前试讲(带上小喇叭,指示棒)。

1.指名学生一个片断或一幅图讲,大家评析,再练习讲。

指名讲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A.提示学生注意,说话的人要力求让别听清楚,听明白,争取有感染力。

进行要结合“导游”说的要求进行,言辞清晰,语句流利,有感染力。

B.注意图的内容,可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讲。

书本中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尽管自由地使用。

2.全班学生跟着练讲,自由练讲。

3.四人一组,各人选自己绘制的一幅图或几个片断,练习讲。

五、活动小结。

冀中地道,既是当年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冀中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地道中,冀中人民还有许多了不起的发明,比如地道的通讯等。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冀中地道,也明白了当年我中华儿女,在遭受外敌侵略的情况下,是怎样同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的,这些地道将永远地载入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册。

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做好小导游?

指名说,然后小结:要想做一名好导游,知识要丰富,语言通顺、流畅、熟练。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做小导游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了当年在战争的硝烟中中原儿女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地道战,了解这些地道的式样、结构、用途等,体会了当年冀中人民浴血奋战于敌后战场的英勇顽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小导游吗?回家后请结合你们自己画的几幅图,练习给身边的人做小导游,行吗?

篇6: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书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器官的字等。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二、全册教学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8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2、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3、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7万字。

4、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 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5、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

1.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兴盛使用工具书、资料库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索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是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5.穿插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感受立体化。

篇7: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枫香小学徐健

一、班级概况:

我有学生64人,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有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一种热情,特别在阅读习作方面。本学期,针对各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高质量的备课才能生成高效率的课堂,要树立正确的备课价值观。在备课方面,要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切实加强课堂研究,避免上课马虎,然后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2、认真上课。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学时以情感人,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规范、和谐的课堂氛围。

3、要经常听课、说课。

取长补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面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以及丰富自己对于新课程、新课改的认识。

4、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另一方面,继续发扬以往形成的良好习惯,并做到常抓不懈。

5、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6、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

7、要求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语文素养。

五、优等生的提高、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高于班级平均要求。

2、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采取特殊手段,使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能够更加精进。

3、优等生起带头、示范作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课堂中能够帮助学困生,以使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4、努力寻找优等生各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加强训练强度,以求他们能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针对本班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请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多说几遍;并在课后对后进生的作业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解答。

3、课堂时间里给予适当的机会,请后进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其他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和场地。

篇8: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师:今天, 我们一起研究一个词儿——男子汉 (师板书:男子汉) 。虽然在座的有男子汉, 也有“女子汉”, 但是, 并不影响我们研究“男子汉”, 因为“男子汉”不分男女。请同学们想一想, 男子汉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师板书) 勇敢、善良、自强、自尊、自信、顽强、诚信、宽容……

师:你们瞧, 难道只有男人才具备这些特点吗?这些优秀的品质, 女人一样拥有。所以, 我觉得“男子汉”这个词, 是对所有优秀的人的统称。今天, 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外国的男子汉, 他来自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这本书里的老渔夫是世界文学长廊中最著名的男子汉之一, 《老人与海》的故事讲的是:老渔夫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 他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 比他的船还要长两英尺。大鱼拖着他的小船在海面上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 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没经受过的艰难考验, 他一直与大鱼顽强地抗争, 终于把大鱼刺死, 拴在船头。可是, 大鱼流出的血却引来了一群鲨鱼, 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 尽管他刺死了一条条鲨鱼, 可是马林鱼身上的肉还是被鲨鱼吃光了。最后, 当老人疲惫地回到家时, 船尾拖着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了。原文4万字左右, 我们的课文只有两千来个字, 经过了缩写, 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男子汉的风采。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 一边给文章分成三大段。

师: (默读之后提问) 你是怎么给文章分段的?

生:前三个自然段是一段, 后三个自然段是一段, 然后中间的自然段分成一段。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认为, 前三个自然段是介绍老人出海前的事情, 中间的这些内容是讲老人在海上遇到的困难, 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说出海归来后的情景。

师:你分得很正确, 解释得也很好。如果把这篇课文分成四大段, 你们知道怎么分吗?

生:前后两个大段不变, 中间的一段从“老人竖起桅杆, 挂起风帆, 开始往回划”这个自然段开始, 分成下一段。

师: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吗?

生:老人战胜大鱼和打退鲨鱼是出海打渔过程中遇到的两件大事, 这样划分, 更好地看清了故事的梗概。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给文章分段, 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更是为了准确清楚地理解文章。一篇长文章, 如果在我们的脑海中被划分成了几个部分, 变成了几篇短文章,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按照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84天, 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 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只能把一杯咖啡当做一天的食物, 可怜啊, 老头儿!二、终于捕到了鱼, 却是一条很难对付的超级大鱼;虽然制服了大鱼, 老人也已经筋疲力尽了, 可怜啊, 老头儿!三、老人又遇到了“鲨鱼黑帮”, 疯狂抢夺他的猎物, 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可怜啊, 老头儿!四、当老人回到渔村的时候, 他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猎物, 只剩下一根大鱼刺了, 可怜啊, 老头儿! (补充板书:的男子汉) 这是个什么样的男子汉呢?

生:可怜!

师:老人在这样危险的境遇下, 顽强地生存下来, 并且把那么大的鱼制服了, 他的失败是可怜的吗?

生:老人在危险的环境中不放弃猎物, 他是个可敬的男子汉。

师: (补充板书:可敬的男子汉) 既然他是个可敬的男子汉, 刚才我对段意的理解就要变变样了。按照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一、84天, 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 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他仍然没有放弃, 每天坚持出海, 可敬啊, 男子汉!二、终于捕到了鱼, 却是一条难以对付的超级大鱼, 老人没有屈服, 经过两天两夜的较量, 终于制服了大鱼, 可敬啊, 男子汉!三、老人又遇到了“鲨鱼黑帮”抢夺, 老人一次次击退鲨鱼的进攻, 可敬啊, 男子汉!四、当老人回到渔村的时候, 虽然猎物只剩下了一根鱼刺, 但那鱼刺上写满了老人的勇敢与顽强, 可敬啊, 男子汉!

B、寻找男子汉

师:从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可敬的?

生:“老人的右手勒出血, 他把手浸在水里, ……痛苦对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儿”。老人的手都磨破了, 他还把手放到海水里, 海水是咸的, 他肯定更痛了, 但他却说这样的痛苦对男子汉算不了什么。他真勇敢, 真坚强呀。

师:你说得很好, 在海上漂泊这么久, 又与比船还要大的鱼搏斗, 老人或许是累得精疲力竭了, 他把手放到海水里, 用疼痛刺激自己清醒点, 继续坚持, 这确实是可敬的表现呀!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定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老人要战胜这条大鱼的意志很坚定, 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师:说得真好。老人拼出自己的性命, 也不愿意放弃大鱼, 他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可敬的男子汉呢?

生:“两个钟头以后, 老人浑身被汗水浸透了, 骨头也累酸了”,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来。

师:骨头累酸了, 流出的汗水淌在伤口上, 咸涩的汗水让伤口很痛, 但老人依然没有放弃。几乎从整篇文章都可以看出老人的顽强的精神。

生:从题目就能看出来。

师:你是怎么从题目就看出来的呢?

生:老人是衰老的人, 而大海是强者的象征, 尽管老人与大海相比显得很渺小, 但可以通过这个题目想象得出老人的勇敢, 敢与大海搏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同学们, 读文章就要这样,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的发现, 也读出自己的疑问。谁有问题要向我提问?

生: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老人总在梦里梦见狮子呢?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老人梦见狮子的情节, 在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出现, 这是作家的有意安排, 这样安排是什么目的呢?与老人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替老师回答?

生: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呀, 所以老人梦见狮子, 狮子最厉害了。

生:不对, 老虎才是百兽之王呢, 老虎比狮子厉害。

师:请同学们看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文章交代说, 老人的童年生活在非洲。在非洲草原上称霸的动物就是狮子, 而狮子在文中是一种象征。你们想一想, 狮子象征了什么呢?

生: (纷纷回答) 威猛、勇敢、高大、雄壮、王者……

师:你们说得都对, 它也象征了老人的雄心壮志。老人希望取得辉煌的成绩, 他希望捕到大鱼。狮子是老人儿时最敬佩的动物, 他梦想着自己也变成一只威猛的狮子。所以他始终坚持和大鱼抗争, 但太可惜了, 大鱼被拖到岸上时, 已经只剩下白骨了。你们说, 老人的这次捕鱼的结果, 是胜利还是失败呢?

生: (争论) 失败!胜利!

师:我们还是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老人自言自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生:这是什么意思呀?都被消灭了, 怎么还说不可以被打败呢?

师:这句话读起来确实有点儿难懂。不过, 越是难懂的话, 越要认真品味, 这句话是整篇课文的灵魂, 故事的含义就在这里。“消灭”就是消失、灭绝, 已经死掉了, 可是他却没有被打败, 这样的事情你们见过吗?我来举个例子, 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 烈火烧身, 纹丝不动, 他牺牲了, 你们觉得他是胜利者, 还是失败者呢?

生:他没有在烈火中屈服, 当然是胜利者了。

师:老人捕到的大鱼比他的渔船还长, 随时可能把渔船顶翻, 可是老人没有放弃, 他“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他“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 是为了光荣”。最终, 虽然那条鱼只剩下了一根鱼刺, 但他仍然算得上是个胜利者。现在, 就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句难懂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出来。

师: (5分钟后)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一个人不能失去信念, 这个信念可以支撑一个人战胜所有的困难, 即使他一辈子都无法完成一个心愿, 但只要他一生都为此努力, 他就是成功的。

师:写得很好。信念是了不起的动力。谁再来读一读?

生:人也许在战争中牺牲, 但他那不屈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败的。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提到了信念, 提到了勇气, 提到了信心或精神这样的词儿, 就是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话。从古到今, 我们国家也有许多男子汉的光辉形象, 你们能说几个吗?

生: (纷纷回答) 司马迁的坚毅、董存瑞的勇敢、雷锋的善良……

师:你们能说几个女子的形象吗?

生:花木兰算吗?

师:替父从军, 这么勇敢, 当然算啦!

生:还有刘胡兰, 面对敌人的铡刀也不屈服。

师:无论男女, 他们都是可敬的英雄, 都可以称为“男子汉”。其实,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男子汉形象, 你们发现了吗?我给大家讲一个男子汉吧, 他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在课堂上, 他写好作文后, 让我批改。那篇作文的毛病很多, 我一一指出, 他回到座位, 没有休息, 而是认认真真地修改。改好之后, 又拿给我看。但这篇作文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提出来后, 这位同学又耐心地改, 下课时, 他没有和别的同学一起拎起书包就走, 而是依然认真地改作文。也许, 他不聪明, 但是他的行为证明他是一个男子汉。我想, 他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C、寻觅无止境

师:《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 他每天上午写作, 而且以站立的姿势写作。他认为坐下写作太舒服, 坐得舒服就容易写废话。所以, 海明威的作品里, 语言都很朴实, 而且大多是简短的对话。同学们有时间时, 可以读一读《老人与海》的原著。海明威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叫做“冰山理论”。他说, 作家在文学作品中, 只能描写很少的内容, 就像冰山, 露出海面的只是一少部分, 而在海面下隐藏着更加丰富的冰山, 要靠读者自己去发现。其实, 我们在阅读每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都是在透过冰山的一角, 寻觅隐藏在冰山下面的丰富宝藏。现在, 我们来读几段《老人与海》的原文, 感受一下名作的艺术魅力。当老人回到家, 睡了一宿觉, 那个曾经跟随老人出海捕鱼的孩子来看望他了, 文中写道:

老人终于醒了。“别坐起来, ”孩子说, “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在这个片段里, 从孩子说的第一句话, 就可以看出老人是个男子汉。

生:怎么看出来的呀?

师:你们想想, 孩子说“别坐起来”, 说明老人在干什么?

生:老人要坐起身来。

师:老人已经在海上飘荡了三天三夜, 受了这么严重的伤, 根本就爬不起来, 可是有人来看望他了, 他不是躺在床上呻吟, 而是要顽强地坐起来, 这不正是男子汉的表现吗?

师:再看这段老人与孩子的对话:

“他们来找过我吗?”“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海洋非常大, 小船很小, 不容易看见, ”老人说。

老人问孩子, “他们来找过我吗”?这里的“他们”, 文章没有交代指的是谁, 但孩子却明白, 告诉老人, 海岸警卫队和飞机一直在找他。老人说, “海洋非常大, 小船很小, 不容易看见”, 你们知道这句话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吗?

生:宽容。

师:真聪明!遭遇这么大的危险, 老人不但没有埋怨救援队, 还替他们着想, 可见老人是一个多么宽容的人, 男子汉就是这样宽容。

师:再看这段对话:

孩子说:“躺下吧, 老大爷, 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 还带点吃的来。”“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 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老人让男孩把自己不在时的报纸带给他, 这句话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明老人很爱读报。

师:但这与文章主题没有关系呀。好作家绝不会在文章里写下与主题无关的话。老人遇到这么大的灾难, 不是想着对别人讲怎么害怕, 而是平静地要男孩给他带报纸, 这说明老人没有受到惊吓。他很勇敢, 很坚强。男子汉, 经历再大的风浪, 都能马上平静下来。

师:最后再读一句, 海明威写道:

孩子出了门, 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 他又在哭了。

男孩顺着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 为什么要强调是磨损的珊瑚石路呢?

生:这条路已经走过好多次了。

师:老人捕了一辈子鱼, 他一次又一次地走过这条珊瑚石路, 一次又一次地与大海搏斗, 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这磨损的石路, 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着老人一生经历的艰苦磨练。男孩走在这条路上时, 又哭了。第一次流泪, 是见到老人回来后, 满脸满身都是伤, 男孩心疼老人, 流下了眼泪。当他看到老人醒来时, 立刻不哭了, 因为在老人面前, 他也要像一个男子汉一样, 他要走男子汉的路。在小男孩心里, 老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呀。希望大家在课后的时间里, 能够阅读原著, 好好感受一下男子汉的风采, 以及文学的魅力。下课!

备课笔记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一位旅居美国的妈妈, 讲了孩子学英语的故事。孩子入学不久的一天, 在家为一项拼写作业犯难。这作业要求做“单词船”, 她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打电话问老师, 原来就是拼写单词, 但是得从一个字母开始, 每一行加一个字母, 排成的图形就像小船, 所以叫“单词船”。原来如此, 新鲜!再想一下, 回过味来:这不是变个花样让孩子抄单词么?还有一项作业, 跟“单词船”有异曲同工之效, 那就是“彩虹词”, 实际就是用彩色笔描单词。描了几种色, 就是抄了几遍单词, 其实也是变相的抄写。这些方法, 都是利用孩子对色彩和形状的直观喜好, 让孩子处于一种兴奋点上, 不知不觉地进入记忆单词的状态, 每一次重复, 都是在大脑皮层里加深印象, 像滚雪球似的, 越滚越磁实, 单词也就在不经意间记住了。

让孩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 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我总觉得, 老师是为孩子们点亮路灯的人, 推开窗子的人, 总之, 是为他们带来光明的人。我想起顾城的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里的句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现实中, 许多老师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 为了便于评判分数、排列等级, 为学生设置了太多的围墙与栅栏, 使他们感受不到创造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 他们幼小的大脑变成了机械化的储存箱, “听话”就是好孩子。有个学生写作文, 这样写不合格, 那样改也没通过, 老师又没告诉他应该怎样做, 只是命令他“重写”。走投无路, 他只好照“作文选”抄了一篇, 这回得了个“优秀”。从此, 他不再动脑筋构思作文了, 有一本作文大全足矣。当一个又一个孩子在某些教育模式的逼迫下, “幡然醒悟”, 找到学习“捷径”的时候, 他们以为那捷径通往阳光明媚的春天, 殊不知, 那一时的光亮只是坟地里的鬼火, 只能把他们引向地狱。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视频中, 顾城用深沉的语调朗诵着自己的诗句, 倾吐着自己的心声。突然间, 他疯狂了, 他大声地呼喊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篇9: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上一篇:我的妹妹真淘气作文下一篇:【物理】高一物理寒假作业1-4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