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2024-04-30

论秦观词的婉约风格(通用6篇)

篇1:论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著有《淮海集》等,人称淮海先生,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

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祈求建功立业,又不图仕进,好游览、饮酒、和纵情放歌。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出《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之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精神上相当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在《治势》篇中,他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这些观点在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上有苍鹰祸,下有黄犬厄”(《和裴仲谟放兔行》),正说明他的内心笼罩着变生不测的党祸阴影,积郁着危机四伏的惶恐。

绍圣元年(1049),新党人士章棹、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在离开汴京之前,秦观重游城西金明池,抚今忆昔,感慨丛生,遂以凄苦的笔调创作了《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西城杨柳在春风中摆弄着柔枝,也牵动起词人伤离怨别的忧愁,令人潸然泪下。他追忆往昔与知交好友在金明池畔饮酒赋诗,备极欢娱。然而如今却“人不见,水空流”,无限惆怅之感溢于言表。下篇直接抒发流年似水、青春易逝的感伤,实质寄托着词人身遭远谪、行将离京的愁绪。歇拍三句,更将这深浓的愁绪具象化为春江之泪,进一步宣泄肝肠寸断的痛苦。

秦观先任杭州通判,再贬为处州茶盐酒税。在处州,他为了消愁解闷,经常到佛寺中与僧人谈禅论道,为寺僧抄录佛经,并写有诗句“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题法海平阇黎》)。岂料恰因这两句诗,被政敌罗织成“谒告写佛书”的罪名,削职远徙郴州。秦观行经衡阳时,得到衡州太守孔平仲的盛情款待,他当即抄呈在处州时所作《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鹩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作品上阕由明媚的春景,陡接以“飘零”、“离别”之意,流露出浓重的迁谪之悲。下阕进行今昔对照,追忆往日汴京西池宴集的欢乐,而今却俱已风流云散,无一幸免。“携手处,今谁在?”在反诘设问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元祐党祸痛心疾首的控诉。词人横遭贬黜,远离朝廷,政治理想破灭,青春容颜衰老,这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喟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这一结句较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更加拙重,音调越发悲切,将词人内心无限深广的愁绪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当时孔平仲读罢此词,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并称:

“秦少游气貌,人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4]这些故事皆足以说明,秦观此词流露出令人惊诧的悲愤之意。

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在这短短数年间,他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一贬再贬,从一般的逐臣沦为流放的罪犯,连续的沉重打击,使他的心情益趋感伤。元符二年(1099)岁暮,他身处雷州,仿佛到了天涯海角,举目无亲,内心深深绝望,竟自做《挽词》,抒写“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荼毒复荼毒,彼苍哪得知”的深冤无告、横遭灾祸之悲;又云:“家乡在万里,妻子各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自己客死异乡,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与亲人相见,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

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秦观独自忍受着艰苦生活境遇的挫折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打击,但始终保持着坚忍高洁的品节和情操。对于家乡、亲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成为他慰藉孤魂的寄托。秦观家居高邮。他青年时期经常到百余里外的扬州游览,并且创作了著名词作《望海潮》(星分牛斗),从各个侧面渲染出扬州城往日的繁雄气势,如今的富丽豪俊。在此后的漫游经历中,他时常追忆扬州的美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例如《梦扬州》(晚云收)以艳语写乡情,歇拍三句“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点明思乡的题旨。自从身遭贬谪、流放之后,秦观词内的故乡则变成了天涯游子热切盼望的精神家园。他在《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下篇写道:“乡梦断,旅孤魂。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词人于除夕之夜,独宿于郴州旅舍,对于故乡的思念越发深切难奈;然而身世飘零,故乡难返,痛楚之情溢于言外,更伤无雁传书愁情难释。在与家乡亲人音信全无的苦难岁月里,秦观越发悲切地表达出对于妻子儿女的牵挂。他在《如梦令》词中追忆妻子在别离时分“妆粉乱红沾袖”的凄苦形象,遥想她于别后“玉销花瘦”的憔悴之态,作者不由得感叹道:“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直接抒发出相隔天涯的深浓愁绪。秦观还“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其《八六子》等词作借恋人别后的苦苦相思,凝聚了自己一生潦倒、仕途坎坷之悲,整篇作品已经清冷凄寂,格调越发沉痛苍凉。

在痛苦的贬谪、流放生涯中,秦观不断追寻精神解脱的道路,具体表现在词作中,即是对“桃源”境界的向往。在远谪郴州期间,他时常用“桃源望断无寻处”(《踏莎行》)、“桃源路,欲回双桨”(《鼓笛慢》)等语句来悲叹人生前途的渺茫、精神的解脱终难实现。尽管如此,他总是在词中极力描摹“桃源”的境界,例如《好事近·梦中作》上片所写:“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词人梦境里所展现的,绝似陶渊明《桃花源记》开头描写的景象。例如《点绛唇·桃源》:“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同样大量檃括了《桃花源记》中的内容。不过,秦观虽然追慕陶渊明静穆平远的高妙境界,但是在他骨子里,却始终充溢着柳宗元式的迁客骚人的满腹不平和愁绪。他对于“桃源”境界的向往和追寻,是在要冷酷的现实世界里觅得悠远宁静的精神家园,最终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平衡。

由此可见,秦观词中的伤心愁绪,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压迫、政治的打击,作者遭受党争的倾轧,迁谪、流放的命运,远离亲人的痛苦,独居孤馆的幽闭,这种种的磨难严酷地摧残着词人的身心,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愈加深浓复杂的感伤之情。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准确地揭示了迁谪南荒对于秦观生平思想及其创作风格的深刻影响,并且异常精确地指出秦观词的精神实质:“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他人的词作,大多是用来逞弄才情,炫耀技巧,很少有人将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投注到艳科小词当中;然而秦观则是用整个心灵来填词,将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痛苦的情感体验,通过词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篇2:论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1)北宋词自晏殊至欧阳修,因主要承续“诗庄词媚”的传统格局,已形成一种婉约的风格,至秦观则登峰造极,使此种词风焕发出异彩,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2)秦观词的婉约,多于融合情景处而得之,既不像苏词那样豪纵奔放、一泻千里,又不像柳词那样从俗、坦陈胸臆,而是讲究储含蓄、饶有情致,力求维护词体的本色,或说维护词体的相对独立性。

篇3:秦观词的梦意象探究

一、梦忆故人

花间派可谓是词史上最早的流派, 他们用华美的文字、细腻婉约的手法描写女性或抒写离愁别恨, 男女相思等。凡事的发展都是由源头开枝散叶的, 词的继承也是如此。刘熙载曾在《词概》中说秦观“词得花间, 尊前遗韵”。在秦观的词中就有用梦去抒写离愁别恨与男女相思的词作。如《浣溪沙》其五:

“锦帐重重卷暮霞, 屏风曲曲斗红牙, 恨人何事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 觉来红日又西斜, 满庭芳草衬残花。”

此词是描写闺中怨妇的词。词首先描写了屋内的摆设, “锦帐重重”、“屏风曲曲”可见主人公物质生活的富足, 可物质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 纵有万贯家财也弥补不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心情。主人公透过重重的锦帐看到的只有傍晚的霞光伴着惨淡的暮色, 她只能无奈的击红牙拍板, 随意吟唱。她“恨”自己孤独一人, 无人依伴。她“苦”自己相思无解, 所思之人不知身在何处。前三句点明了本词的主题, 突出了主人公幽怨痛苦的心情, 也为下面梦的出现做了铺垫。白天相思无果, 就把希望寄于夜晚的梦境, 以为在梦中可以与心爱之人相遇, 跨越时间与距离的阻隔。但令主人公悲伤的是, 由于杳无音讯、分别太久, 枕上的梦魂都无处可去, 不知到哪去寻找所思之人。连梦都不能圆了主人公的相思, 这更突出了主人公愁苦的心情。在半梦半醒, 痛苦徘徊之际, 她醒了, 可又到了夕阳照地之时, 一个“又”字说明主人公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梦魂飞不去”的夜晚。醒后, 夕阳映照着满庭的残花, 一眼凄凉, 有着美人迟暮之感。在秦观的忆故人的词作中还有形容佳期如美梦易散的词句, 如“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鹊桥仙》) , “陇头流水各西东, 佳期如梦中” (《阮郎归》其二) 。还有表现主人公梦醒后又要回归现实的凄凉与无奈的词句, 如“罗帐熏残, 梦回无处寻觅” (《促拍满路花》) , “梦回宿酒未全醒, 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南歌子》其一) 。

梦可以超越一切现实的限制, 达成人们的心愿。设想久别重逢的相思人在梦中相见, 那情那景应当何等温馨甜蜜, 但秦观没有描写这些场景, 从他的梦词中我们可以看出, 秦观的梦词中没有表现甜美的, 而都是体现佳期如梦一样短暂或是强调主人公梦醒之后又必须回到现实去面对凄凉之景。秦观用这样的梦更突出了词中主人公的哀怨、愁苦的心境, 这就是秦观用梦去表现追忆故人的独特形式。

二、梦追故地

在秦观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他落叶生根的故乡高邮, 另一个便是当时的京都汴京。汴京是当时每个有志之士向往的地方, 都希望可以在那里一展宏图。秦观在汴京共参加了三次考试, 直到最后一次才考中, 不断的应试说明汴京是个令他向往与留恋的地方。下面这首《风流子》就似他怀念汴京所作。

“东风吹碧草, 年华换, 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 柳摇新绿, 恼人春色, 还上枝头。寸心乱, 北随云暗暗, 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 暝烟两岸, 数声横笛, 一叶扁舟。青门同携手, 前欢记, 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 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 有时有尽, 奈何绵绵, 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 生怕人愁。”

起句点出了时间的转变, 春风吹着碧草, 年华转变, 外出的行人想要归隐沧州, 这几句流露出了些许的不顺意。接下来美好的春色在主人公的眼里已不在惬意, 梅吐的是旧英, 杨柳虽摇着新绿, 但这却是恼人的春色, 为何春色在主人公眼里是恼人的呢?因为他即将离开故地, 去往他方。回首北望故地上空暗淡的乌云, 心中充满悲伤。一个“逐”字体现了他是被动的离开, 是被源源不断的流水东逐而去的, 这体现了词人对故地的不舍与不愿离开的心情。夕阳西下, 渺渺烟雾, 两岸横笛数声, 主人公驾着一叶小舟孤独的飘去。上片写离开故地的情景, 下片写怀念故地的点滴经历。他怀念曾与人携手青门的美好时光, 可是昔日的欢愉都只是梦, 不复存在了, 故地成为了他的梦。还有谁记得令人断肠的道路, 回望西楼不管是故地还是曾经的女子都已不在了。接下来的几句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 来诉说他的愁比天长地久还要难休, 而这种苦闷他不敢与人倾述, 只有自己独自忍受, 足见词人离开故地的烦乱与愁苦的心情。扬州在古人心中总是美好的象征, 李白曾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到“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秦观心中他的故地也都是美好的象征, 舍不得离开之地, 所以他在《梦扬州》写到“佳会阻, 离情正乱, 频梦扬州”。秦观的家乡隶属扬州, 扬州对他来说沉淀着更为深厚的感情, 他对扬州的梦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频梦”就更体现了词人无时无刻不追念故乡。

在秦观用梦怀念故地的词中, 体现的都是故地留给他的美好回忆与追念。在他的心中与梦中这两个对他十分重要的地方永远保存的十分完整与美好, 它们是秦观内心深处永远的避风港。

三、梦断丹心

秦观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 由于新旧党争, 他受到牵连屡次被贬, 且贬地越来越远, 加上秦观原本细腻敏感的性格, 使他不能像苏轼一样坦然的面对仕途的打击, 逐渐心灰意冷。自此词作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就像冯煦在他的《蒿庵论词》里论述的:“少游以绝尘之才, 早与胜流, 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 遽丧灵宝。故所为词, 寄慨身世, 闲雅有情思, 酒边花下, 一往情深, 而怨悱不乱, 悄乎得小雅之遗”。

《如梦令》其二:“遥夜沉沉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无寐, 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起句便给人阴暗寒冷之感, 说夜的静与深、如沉沉的水一样令人心凉。一阵阵的风不断吹打着深闭的驿亭, 前两句写出了词人眼前的凄凉之境。也许在这样的深夜中, 只有梦可以给人一些温暖的安慰, 可是梦却偏偏不长久, 梦“破”了。一个“破”字说明这个梦应该是一个美梦, 因为主人公是多么不愿从梦中醒来, 可是现实还是击败了梦境让梦破了。梦醒之后见到一只老鼠在注视着昏暗的油灯, 一人一鼠, 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 这场景是多么愁苦凄凉。阵阵寒风吹着单薄的被子, 风透过被子不仅让人身冷心更冷。两个“无寐”的连用, 说明主人公归梦难成, 现实的残酷与梦中温馨的强烈对比使他无法入眠, 就这样辗转反侧直到被门外的马叫声惊起。原本秦观对朝廷还是抱有幻想的, 他希望可以再回到京城, 恢复昔日的生活, 可是一次次的贬谪让他渐渐对重归朝廷失去了信心与希望, 所以他的梦就如同他的幻想一样不能完全而变成了“断梦”。“日边清梦断, 镜里朱颜改 (《千秋岁》) ”, “乡梦断, 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阮郎归》其四)

这些“梦断”、“梦破”是秦观的希望与现实冲突的体现, 被贬它地的打击让他连梦都不敢奢望。他知道他的希望也如同美梦一样会转瞬即逝, 所以此时就算是美好的梦, 他也不敢让梦继续, 他怕梦醒后现实的残忍与梦境的美好对比太强烈而使自己更痛苦。现实让秦观梦断了丹心, 这些残缺的不完美的梦足足表现了现实对秦观的打击与摧残是多么的强烈。

通过对秦观“梦”词的分析, 我们对秦观词中的梦意象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些梦有完整的也有残破的, 不管是怎样的梦都体现了秦观在词的创作中的独特艺术手法, 不愧先著在《词洁》中称他为“词家正宗”。

摘要:秦观北宋词人, 婉约词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的词作有约四分之一的词中出现了梦字, 本文主要从这些梦词入手, 分析秦观词的梦意象。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从秦观梦词中的忆故人入手, 为读者展现的是秦观怎样用梦去诠释他词中的主人公怀念故人的。第二部分为梦追故地, 阐述秦观是怎样用梦去回忆在他生命中两个重要的故地的。本文最后一部分为梦断丹心, 主要写秦观在仕途失意后他词中的梦意象有何特点与变化。

关键词:秦观词,梦,意象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主编, 徐培均、罗立刚著.《秦观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 2005年版.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 2005年版.

篇4: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关键词:秦观秦观词

感伤意蕴

艺术手法

一、秦观词感伤意蕴的内在体现

秦观写词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他把现实社会遭遇的悲苦巧妙的融入到了词作中,所以他的词带有感伤基调,他在前期的漂泊生涯中,写了有关于那些不幸遭遇的歌妓的词,和她们有过交集,思想上受到她们的感染。又看到了她们的痛苦遭遇,于是就和自己产生了共鸣,词就越发的悲伤。

(一)流放之悲

少年时的秦观有理想抱负,他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他在才华上表现的自信使得他对于未来的不如意没有过多的设想,他为人也很豪隽慷慨,喜欢读书,向往的是一种积极浪漫的生活。苏轼可以说是他命运的转折人,他对于秦观赞赏有加,但是在新党执政之后,又由于出自苏轼之门,所以一直被贬,可想而知,在这种巨大打击之下秦观越发感伤了。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动离忧,泪难收。”又要流放了?想当时在金明池畔与友人饮酒赋诗的场景。多么温馨,多么快乐!看看现在,“人不见,水空流”。词的下片写到自己年华已经不再,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在少年时好好珍惜,同时也感慨青春易逝。表达了一种无奈之感。流放之悲無法言表!

(二)仕途之怨

在求仕之路上,秦观一生坎坷。本以为进入了仕途就可以一展自己的才华,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在新旧两党的激烈竞争中,秦观遭到了排挤,又因为与苏轼的特殊关系,所以一贬再贬。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文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打击,心里的落差感使得作者心情很悲伤,内心的苦闷越积越深,内心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里举例作者在处州所作的《千秋岁》为例来表达秦观在仕途上的愁怨。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飘”和“零”,已然说明作者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终日饱受着离别的痛苦。于是作者只能以酒来麻痹自己内心的惆怅之情。作品上片下片都在对比中进行,通过一喜一忧。一昔一今的对照,更加衬托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悲伤之感。往日之乐已然不再。逝去的年华也已不再,而如今的我却只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孤独,愁苦,悲凉,怨恨…这些感情只有倾注于词中才能排遣!

(三)爱恨之愁

秦观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恨更注重的是描写她们细致的心里,注抒情而绝少艳情,对于女性更多的是尊重与同情,描写男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作者对于爱情是向往的,但由于长期被贬,流放偏远之地,而绝少与妻子儿女在一起,这使得他对他们的思念很浓厚很深沉。文人出身的他就只能把这些思念寄托在他的词中,希望鸿雁能够传达他的思念,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例如,他在《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下片写道:“乡梦断,旅孤魂。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词人在除夕这一天晚上,独宿在郴州旅舍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可想而知,这样的情感就越发的难以忍受,这样的痛楚无处诉说。

二、秦观词感伤意蕴的外化方式

秦观词中所体现的感伤意蕴,是通过多种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其中包括: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兴手法、对比手法等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着重讲解一些在秦观词中比较常见的艺术手法,以此来简略的讲解秦观词感伤意蕴的外化方式。

(一)一切景语皆情语

秦观内心的愁苦与悲伤之情需要借助外界的事物来抒发。于是在他的词中就有了用景物来衬托作者内心的心情的写法,有用哀景寄哀愁的,也有用乐景衬悲情的,秦观词中的景物好像赋予了它特殊的作用,他将自己内心的愁苦之情寄予景物之中。

1.以哀景寄哀愁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拈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这首词写了很多的景物,如“落花”“小雨”“杏园”“柳树”等等。这些景物衬托的都是当时作者失落的心情,此词写于作者怀着满腔的抱负去参加考试然而却落第之时,本来以为会功成名就,然而却名落孙山,失落与怨恨之情在斜晖这一景物的映衬下越发悲凉!

2.以乐景衬悲情

在秦观的作品中,以乐景衬悲情的作品比比皆是。通过描写一大片的乐景以此来衬托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悲伤之情,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作者面对的是如此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而作者的心中却满怀忧愁,无法排解,景与情的对比,更加加重了作者的忧伤之情。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兴手法在秦观的词中有比较突出的运用,因他的词很少触及现实社会、国计民生,写的较多的也是一些爱情方面和个人遭遇方面的词,所以运用比兴手法能很好的把自己内心的幽怨与感伤表达出来。秦观内心的愁苦与哀痛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所以他就需要借助其他具体真实的事物来展现其内心的感受,这些事物就成为了他描写的对象。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是故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词写的是牵牛与织女之间的神话故事,牵牛与织女因银河相隔而不能相见,银河阻挡了她们之间的甜蜜生活,她们只能每年的七夕相见一次。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已经够了,胜过了人间的种种。其实作者是把织女和牵牛的爱情故事比作了自己的人生遭遇,织女不能和爱人相见的孤寂与痛苦正是自己此时内心的痛苦,与自己人生中的失意之情是不谋而合的,表面上赞美的是织女和牵牛之间的美好爱情,其实作者是通过先写其他的事物以此来表达自己仕途中的失意,失落,孤独与悲伤之情,这正是“比而兴”的真意。

(三)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秦观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的。通过对比,更能清晰、强烈的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表现出来,特别是作者在贬谪之时通过今昔的对比,更能体现作品的感伤意蕴,使作者内心的苦闷呈现作品之中。如作品《梦扬州》: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侧侧清寒如秋。小阑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碲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初春的景象。晚云飘荡在空中,柳树在随风飘扬,点点细雨洒落树上…透过窗户词人望着蜜蜂在采摘花蜜,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词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却不见人的踪迹。词的下片主要抒情,作者追忆往昔的点点滴滴,那时还会和友人结伴出游,欢歌笑语,然而现在呢,十年已经过去了,作者依旧还在漂泊,诗人的敏感细腻,使其内心的愁苦无法排遣,只能通过酒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频梦扬州”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这首词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思之情。

三、结语

篇5:试试论秦观词的语言艺术特色

这首《满庭芳》,使秦观赢得了一个“山抹微云秦学士”的雅号;也就是这首《满庭芳》,在当时文坛极负盛名的“苏门”引起了一场争论:作为师尊的苏轼嘲笑自己的门生秦观“学柳七作词”,而与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却说:“‘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斗转星移,九百年过去了,这首当年苏东坡不太喜欢的《满庭芳》,却作为婉约派词的名作一直流传至今。历代词论家都对秦观的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晁补之就认为“比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到了清代,李调元和冯煦更是对他推崇备至。李调元的《雨村词话》称:“秦少游《淮海集》,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则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之后,一人而已。”这些虽然都是溢美之词,但从中也的确可以看出秦观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秦观是继温庭筠、韦庄、李煜、柳永等人之后,婉约派词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清丽和婉,情韵兼胜,语浅而情深,意淡而味醇,被称为婉约派正宗。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清词砌恨,丽景凝愁。

前面所引《满庭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与知己分别的情景。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程公辟守会稽,少游客焉,馆之蓬莱阁。一日,席上有所悦,自尔眷眷,因赋长短句,所谓‘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也。”这样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如果抛开其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不管,那么就成了一幅极美的秋天晚景:傍晚,山被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云,那一望无际的在秋风中变得枯萎的野草,仿佛和天连在了一起。天空飞过一群寒鸦,山下小村旁有一条河潺潺流过,一条船在河边渡口静静地停泊着。这时,城楼吹响了报时的号角,城里已是万家灯火。这是一幅多么恬静优美的画面!然而,就是那停泊在渡口的船上,正演绎着情人知己话离别的动人一幕:两人相对痛饮之后,彼此交换着心爱的饰物作为纪念,互相叮咛着心爱的人儿别后珍重,说到伤心处,两人又抱头痛哭。于是,一幅本是恬静优美的画面,便隐含着作者深切的愁怨了。微云、衰草、画角、征棹、离尊、斜阳、寒鸦、孤村--这些事物无一不传递着作者的`愁情。下阙直说“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实际上是说也再不可能见面了,沉痛至极,便有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的自嘲自谑之语。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盛赞此词结句:“人之情,至少游而极,结句‘已’字,情波几叠。”

对于这首词,周济作了这样的点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他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而被很多人所接受。秦观的身世是很令人同情的。他是江苏高邮人,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他的家境不太好,十五岁时父亲就死了,他和母亲跟着做州县官的祖父、叔父一起,过着大家庭的生活。每当荒年饥馑,他们这个大家庭就会“聚族四十口,食不足”(秦观《与苏公先生简》)。家道中落,迫使他只有登科求仕。然而,他的求仕之路非常坎坷。《宋史》说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选进士不中”。其怀才不遇之恨,可想而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他到彭城拜见一代文宗苏轼,从此受知于苏轼,成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元丰七年(1084),苏轼将他引荐给王安石,王安石对他大加赞赏。次年他终于中了进士,得了个蔡州教授的小官。恰好这年宋神宗死了,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驱逐新党,重用旧党。在政见和思想上附从于旧党的秦观本以为可以得到重用,实际上却从此屡遭打击。先是于三十九岁那年“为忌者所中”,刚被苏轼等人荐为贤良方正并被召至京师的他“复引疾归汝南”;接着从哲宗元祐五年(1090)起到京师任了大约四年的秘书省校对黄本、正字、国史馆编修之类的馆职,旋又于绍圣元年(1094)“坐党籍改馆阁校勘,出为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言先生增损《实录》,道贬监处州酒税”。到绍圣三年(1096),他已经四十八岁了,“坐偈告写佛书,削秩徙郴州”。此后,他五十岁“奉诏编管横州”,五十一岁自横州徙雷州,五十二岁那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八月遇赦北上途中,死于藤州光化亭上(均据杨世明《淮海词笺注》附录之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及钱大昕的考证)。秦观这个人是多才多艺的,但他的一生却是多灾多难的。所以说他的词中蕴含着怨悱悲慨的身世之感,是十分自然的事。朱孝臧《彊村丛书》所收《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共计七十十首,其中直接写到“恨”和“愁”的竟多达33首。难怪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和王国维《人间词话》都说秦观是“古之伤心人”了。

秦观词中写“愁”、“恨”的篇什之多,恐怕在历代词人中无人能比。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词在内容上的狭隘性。李清照早就指出了“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的毛病。苏轼之所以要讥笑秦观“学柳七作词”,也是因为秦观和柳永一样,多写儿女之情,内容贫乏,气格不高,纤巧无力。尽管秦观词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就其艺术成就来说,却是相当高的。仅其写“愁”和“恨”的词章,就可以称得上是奇丽婉美、妙中之妙了。

秦观词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词砌恨”。“砌恨”出自他的一首很有名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觅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词写于郴州贬所。上阕写景,楼台、渡口、桃源、旅馆、斜阳,本可以构成一幅色调明快的山水画。然而作者在描绘这些景致的时候,只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的点染,便使本应明快的格调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起首一个“失”、一个“迷”,为整首词定下了凄迷的基调。前三句,反映出作者的迷惘。第四句,从“孤馆春寒”写出作者的孤独之感;第五句,借杜鹃悲啼吐露自己怨愤之声。上阕五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真的是情景交融!词的下阕在这种迷离沉重的氛围中直抒胸臆,作者的满腔悲愤之情终于喷薄而出:远方亲友遥相问候的一封封书信,就像一块块沉重的砖,用它们砌出来的是那无穷的恨!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恨呢?在词的结尾,他发出了这样痛心疾首的一问:郴江啊,你本来围着郴山转就是了,可你为什么要流到湘水去呢?我们如果把它翻译成秦观的内心独白,它应该是这样的:秦观啊,你本来可以有自己适意的生活,可是你为什么会被贬谪到这蛮荒之地来呢?这样的一问,包含着对自己无端卷入政治漩涡的悔恨和对捏造罪名诬谄自己的卑鄙小人的痛恨。苏轼作为秦观的老师和知己,是深刻理解秦观心中的这种痛和恨的,据说他在秦观死后常在扇面书写此词的最后两句,并痛惜不已:“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秦观词中,用清词丽句写离愁别绪的还有很多。他喜欢选用“轻”、“细”、“微”、“软”、“小”、“柔”这一类的词语来写景、写人、写情。如: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鹊桥仙》)

“小阑外,东风软。”(《梦扬州》)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篇6:秦观词的主要风格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他词作的基调却与苏轼截然不同。秦观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表现男女恋情、伤春悲秋之作,表现出对纯洁真挚爱情的向往,缠绵悱恻,凄婉悲凉。后期词,主要抒写贬谪流放的痛苦心绪,情调更为凄楚,愈来愈趋于低沉哀伤。秦观词的内容相对狭窄,但较有抒情深度,而且带有十分鲜明的惆怅感伤的个性色彩。他尤其擅长把男女之间的思恋怀想同个人的坎坷际遇结合在一起来写,“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 周济《宋四家词选》 ) ,这是秦观对传统情词的一大开拓。有《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观一向被称为“婉约之宗”,其词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人之词”,颇能代表婉约词风的典型特征。他的令词受花间、南唐词家的影响,慢词受柳永的影响,但又能融数家于一体,卓然自成一格。秦观词总的特色是情韵兼胜与意辞相称,即情感深挚,韵味含蓄,意境凄婉,语言淡雅,音律和谐。具体论来,其艺术特色表现如下:第一,擅长营造凄迷感伤的意境,尤善于通过黯淡销魂的外在之景来烘托渲染忧郁怅惘的内在之情,委婉含蓄,韵味无穷。第二,善于捕捉所描写对象的突出特点,并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致构成鲜明的形象,能够揭示没有被别人揭示过的事物美,艺术形象富有独创性。第三,善于运用精美而平易的语言,秦词的语言典雅工致而又清新自然,由锤炼而得又不失本色风范,极富艺术表现力,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秦观直接影响了稍后的婉约大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婉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品有《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词婉约派领袖之秦观:海棠桥畔醉人归

苏门四学士的另一位杰出人物,宋词婉约派领袖秦观,是一个才华绝世、风流倜傥的书生。他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溢于文词,二十岁作《浮山堰赋》,二十四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其诗长于抒情,其词婉约清丽,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句,被后人评为“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敖陶孙《诗评》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成了秦观作为宋词婉约派领袖的充足理由。

北宋元祐年间,汴京出现大家云集文星荟萃的壮观景象。盖因哲宗年幼,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以苏轼为翰林院学士兼侍读,于是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文彦博等著名文人,集于都城,诗赋辉映,盛况空前。惜乎好景不长,高太后去世,哲宗任用新党,旧党失势被逐。秦观亦被一贬再贬,最终编管横州(今横县)。所谓编管,即为在编管制,类似今之监外执行。其胸中积愤,从《浮搓馆书事》中可知:“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

秦观是元符一年(公元10)到达横州的.,住在城西浮搓馆。心情郁闷的他终日闭门读书,排遣离愁。好在横州四季常绿,风光可人。城西有海棠桥,海棠拥岸,清香十里。秦观与桥头祝秀才过从甚密,一次醉卧祝家,醒来大笔一挥,遂得一阕《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缺瘿瓢共舀;觉颠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

在横州,秦观写下诗词颇不少,计有《浮搓馆书事》《月江楼》《醉乡春》《冬蚊》《反初》等,给横州带来一股清新文风。在祝秀才家醉后而作的那一阕《醉乡春》,属秦观词作中的上品,其“醉乡广大人间小”,堪称千古名句。

横州的自然风光,友人的款款慰藉,也常常会影响秦观的心情。下面这首七绝,便可看出诗人心绪的微妙变化:“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宛类江南。自是迁臣多病,非关此地烟岚。”

秦观在横州传播中原文化,有两条值得一提,一是他于城西设馆讲学,广收生徒,教化当地民众,“经指受作文,皆有法度可观”。后来的淮海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教化当地百姓种桑养蚕,发展经济。其所撰《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大约也是历史的感应,至今,广西的桑蚕业已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

秦观五十一岁时,徽宗即位,大赦党人,他遇赦北还,复宣德郎。半生惨淡的他,此刻倒作了一个富于喜剧色彩的了结——途经藤州(今藤县),与友人游光化亭,聚饮大醉,为友人吟诵梦中长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苏东坡曾发“高山流水之悲”,黄庭坚也作诗悼曰:“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豪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味,西风吹泪古藤州。”其实,三位文学大家的生命都陆续走到了尽头。秦观逝去一年,苏东坡、黄山谷也先后驾鹤西去。

三位巨匠的一生实在让人感慨。同时催人思索的,还有一个现象,即当时那些以打击陷害贤良为能事、手握重权的人物,他们轮番罗织罪名,必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比如元祐五年弹劾秦观“素号薄徒,恶行非一”,而使秦观被罢太学博士的右谏议大夫朱光庭;元祐六年诋其“行为不检”而罢其正字的贾易;攻击他任意增损《神宗实录》,形同篡改“最高指示”而几乎要了他的命的御史刘拯;等等。此外陷害苏东坡、黄庭坚的权臣,随手一列也是一大串。三位屡被加害的文人却成就了他们的千古英名,百姓口碑道载,而且年代愈久远,愈见出其万丈光辉,而那些因整人害人得势于一时并得意于一时的“正人君子”们,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诠释着人间正道的一条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的时候,才特别能显出这两句杜诗的万钧分量啊。

秦观去世二十年后,宋高宗亲颁《追赠直龙图阁敕》,追谥其直龙图阁学士。

上一篇:改造话语下一篇:7年级英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