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秦观词作鉴赏

2024-05-09

《临江仙》秦观词作鉴赏(精选11篇)

篇1:《临江仙》秦观词作鉴赏

此词当为作者于元符元年(1098)由郴州贬徙横州途中所作。词中描写了泊舟之地——潇湘浦的夜色,以及作者独倚船桅的凄清心绪。起两句总叙:千里潇湘江上,浦口水色似揉蓝。桡,船桨。兰桡代指木兰舟,这是对舟船的美称。《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有寄》有“骚人遥驻木兰舟”之句。这首词中的“兰桡”即指骚人屈原所乘的舟船。这一带正是当年诗人的兰舟曾经经过的地方。首句写眼前景,却从“千里潇湘”的广阔范围带起。次句由眼前景引出“昔日”楚国旧事,显现出朦胧的历史图景,暗示自己如今正步当年诗人的足迹,千里潇湘之上走着迁谪的`行程。

接下来“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三句续写泊舟潇湘浦所见:夜深了,月轮高挂中天,风已经停息下来,清莹的露水开始凝结。眼前的潇湘浦口,微波不兴,澄碧的水面荡漾着一股寒气,满天星斗正静静地浸水中。这境界,于高洁清莹中透出寂寥幽冷,显示出词人贬谪南州途中的心境。

风定露清,波平水静,一切都似乎处于凝固不动之中,但词人的思绪并不平静。“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说这清寂的深夜,词人泊舟浦口,独倚高樯,内心正流动着无穷的忧思,隐约中,似乎听到远处传来清泠的瑟声。

此处用舜妃娥皇、女英之典。“遥闻妃瑟泠泠”是特定的地点和清泠的现境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并由此产生一种若有所闻、似幻似真的错觉,这潇湘深夜的泠泠瑟声都曲折地透露了词人自己凄凉寂寞的心声。“新声含尽古今情”写作者对江上瑟声的感受,说词人与湘灵一样,有着无穷的幽怨。瑟中所奏的“新声”,包含了古人和今人的共同感情。古,指湘灵;今,指词人自己。

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如同己出,活化出作者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全词渗透着楚骚情韵,通篇写景寄情,情景交融,运笔细腻,意境幽深,委婉蕴藉,韵味无穷。

篇2:《临江仙》秦观词作鉴赏

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口,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篇3:秦观词作《点绛唇》鉴赏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篇4:秦观词作鉴赏《江城子》

《江城子》这一词调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唐著词(唐著词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经过文人的加工,就成为一首小令的词调)曲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又有36字七句五平韵、37字七句五平韵等。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词调兴起不久,格式尚未定型。有说法称,该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

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宋代晁补之曾将其改名为《江神子》。

至北宋苏轼始变为双调,由此发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广。双调《江城子》是在单调的基础上,在结尾处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一代词风,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时代人的追和。全宋以《江城子》为词调的词192首,除两首张先词为单调外,其他都为双调。南宋的韩淲的《江城子》中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回棹稳,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远》。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篇5:《千秋岁》秦观词作鉴赏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篇6:《桃源忆故人》秦观词作鉴赏

秦观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篇7:《南乡子》秦观词作鉴赏

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徽真”即崔徽的写真像。崔徽真的来历,据元稹《崔徽歌》题下注云:“崔徽,河中府娼也。裴敬中以兴元幕使蒲州,与徽相从累月。敬中使还,崔以不得从为恨,因而成疾。有丘夏善写人形,徽托写真寄敬中曰:” 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发狂卒。“《歌》中云:”有客有客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此即”妙手写徽真“所指。

苏东坡曾有题为《章质夫寄崔徽真》的诗,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芙蓉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对此,少游仅这首词的第二句用“水剪双眸点绛唇”七个字概括,写她的眼睛和嘴唇,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得多了。由此可见,诗词表达上的不同。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明珠点绛唇”,是其用语所本。眼睛和嘴唇是最能显示美人神采和情韵的部位。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继续实现这幅写真的画面,透露出所画的是半身像,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一段文字来增加情趣。《赋》中说,宋玉东邻的女子私慕他,登墙偷望他有三年之久。这个情节自然与崔徽本事无关,不过是由于画像是半身的而想到邻女窥宋,墙头半遮玉体的形象。“疑是” 者,非是而似是也。“似是”言二美姿色之近。《赋》中如“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云云,宋玉所借以盛称邻女之美色者,也不妨加之于崔徽,以补充上句的不足。

“谁记当年翠颦”,颦眉承上“酸辛”,绝非写美人的套语,而是反映了画面上的真实。崔徽画像上的神态可不是如宋玉东邻女那样的巧笑迷人,而是眉黛含颦。这是由于崔徽请画师丘夏写真时正怀着悲苦的.心事,画师又作了精确的反映。“往事已酸辛”一句,与东坡《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中的“当时薄命一酸辛”,辞意皆合。这两句词把崔徽的身世遭逢作一提挈。她的一段辛酸史既成往事,谁复省记,唯有这一幅写真留下,言下之意,感慨无穷尽。

最后词人笔锋一转,写赏鉴了画像后的感受:“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面对如此美艳绝伦的人物,如此高妙传神的画笔,观赏之后还有什么“堪恨处”呢? “无情”云者,盖即是如东坡前题诗中所谓“丹青不解语”,谓画上美人,虽是极妍尽态,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吧。紧接着,词人以拗折之笔挽转一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全用晚唐罗隐《牡丹花》诗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不解语”的牡丹花,“少口气儿”的美人图,都是“无情也动人”。

篇8:《如梦令》秦观词作鉴赏

秦观

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篇9:《减字木兰花》秦观词作鉴赏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篇10:秦观词鉴赏《水龙吟》

《水龙吟》

秦观

小楼连苑横空,

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

单衣初试,

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

弄晴微雨,

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

斜阳院落;

红成阵,飞鸳甃。

玉珮丁东别后。

怅佳期、

参差难又。

名韁利锁,

天还知道,

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

柳边深巷,

不堪回首。

念多情、

但有当时皓月,

向人依旧。

【《艇斋诗话》】少游词“小楼连苑横空”,为都下一妓姓楼,名琬,字东玉。词中欲藏“楼琬”二字。然少游亦自用出处,张籍诗云:“妾家高楼连苑起。”

毂:音鼓。①车轮中央之圆木,周与车辐相接,中插车轴。②泛指车。

甃:音皱,井壁;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①近似;②高下不齐貌。

【简析】

此词写一位妇女一整天的相思之情。

上片起首句,写女子登上挨着园林横空而起的小楼,看见恋人身骑骏马奔驰而去。此二句按景缀情,在景物描写中缀入女主人公的别情。「朱帘」三句,承首句「小楼」而言,谓此时楼上佳人正身穿春衣,卷起朱帘,出神地凝望着远去的情郎。「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在逗弄晴天,实际上则缀入女子的思想感情,说它也象当前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以下四句便写这位女子一个人在楼上一直等待到红日西斜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情绪。轻风送来的卖花声清脆悦耳,充满着生活的诱惑力,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女主人公想去买上一枝插在鬓边;可是纵有鲜花,谁适为容?故此她没有心思买花,只好让卖花声过去,直到它过尽。「过尽」二字用得极妙,从中可以想象得到女主人公谛听的神态、想买又不愿买的惋惜之情。更为巧妙的是,词人将声音的过去同时光的流逝结合在一起写,状画出女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感情。歇拍二句,则是以景结情。落红成阵,飞遍鸳甃,景象是美丽的,感情却是悲伤的。花辞故枝,象征着行人离去,也象征着红颜憔悴,最易使人伤怀。不言愁而愁自在其中,因而蕴藉含蓄,带有悠悠不尽的情味。

下片从男方着笔,写别后情怀。「玉珮丁东别后」,虽嵌入「东玉」二字,然无人工痕迹,且比起首二句凝炼准确,读后颇有「环珮人归」之感。「怅佳期、参差难又」,是说再见不易。参差犹差池,即蹉跎、失误。刚刚言别,马上又担心重逢难再,可见人虽远去,而留恋之情犹萦回脑际。至「名韁利锁」三句,始点出不得不与情人分别的原因。为了功名富贵,不得不抛下情人,词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发出了诅咒。「和天也瘦」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来。但以瘦易老,却别有情味,明王世贞对此极为赞赏,因为它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突出了相思之苦。「花下」三句,照应首句,回忆别前欢聚之地。此时他虽策马远去,途中着以「不堪」二字,更加刻划出难耐的心情,难言的痛苦。煞尾三句,颇饶馀韵,写对月怀人情景,颇有「见月而不见人之憾」(《草堂诗余隽》卷二)。

【赏析】

本词一开篇,“小楼连苑”、“秀毂雕鞍”、“朱帘半卷”、“清明时候”,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层层堆叠,便在前两句里勾画出了一个明丽的早晨。而此良辰美景奈何天,衬着的却是恼人的离别,乐景衬哀情,悲伤便更显突兀。不着一字写郎如何离去,但以一匹快马的飞驰——“秀毂雕鞍骤”借代出离别。“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正是清明时节,暖风和日与纷纷雨丝缠绵交织,恰如当下的自己,甜蜜酝酿着苦痛,无为有处有还无,情景交融成一片朦胧甜蜜的春愁。而此处“卖花声过尽”实是神来之笔。立在窗前也不知是过了多少时候,一切都淡漠了,于一片鸿蒙初开般的静寂中,只听得那卖花声,悠悠荡荡,忽忽然飘来,又忽忽然不知所踪,转眼间日暮西山,暮春已至,庭间落红成阵,飞鸟徘徊。仿佛是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佳人倚栏依旧,只一卖花声过后,便已改换了天色。满心满意全是思念的苦,连时间都已经遗忘。“玉佩丁东”又是一出妙笔,仿佛那告别时玉佩响动的叮咚声依然明明地徘徊在耳际,因为告别时分外的珍重,那天的一切都崭新如昔,历历在目。而这一切怎么就已经成为那样久远的回忆了呢?这恍惚迷离又执着坚定的等候与思念竟绵延了那么长的时日,而那重逢的日子究竟是要待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这上阕写的是她的念远,下阕则抒的是他的离愁。思念不变,变了的是思念的人,那茫茫远路上的游子,又何尝没有这样一份思念?名利的枷锁于凡夫俗子是怎么都摆不开了的,天若知道,也该憔悴如我。周遭愈是冷漠就愈是怀念那温存的昨日,花下重门,柳边深巷,这般的美好怎么经得住在这般凄苦的日子里回首。月圆思乡,物是人非,只有那夜空的一轮皓月,依然照着相隔相思的你我。这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若要讲此词的`绝妙之处,那就要当属这布局。此词没有沿袭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老路,而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李易安在《一剪梅》中叹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语一出,便将古往今来千万里迢迢相思道了个尽。人生寻一知己何尝容易,怎堪生离与死别,生生拉扯开两个有情人。已经别后,便只能以相思来填充生命不堪承受的缺失。一丝无奈的安慰便是:即使两地千里迢迢,仍有一份共同的思念可以将心遥遥地牵连在一起。如此一来,便煎熬出无数相思人的相思句,好似一剂治愈孤独与思念之痛的良药。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何以一人之笔写来呢?虚实相生,参差对照的写法便应运而生,于是便有了杜甫《月夜》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也便有了秦观的这首《水龙吟》。通观此词,上下两片如同两幅画面感极强的影像,并排呈现在眼前,参差对照,遥相辉映,却始终无法交汇到一处。既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动,又有那“可望而不可即”的蚀骨的思念。

篇11:秦观《临江仙》原文翻译鉴赏

【原文】

临江仙①

千里潇湘挼蓝浦②,兰桡昔日曾经③。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④。

独倚危樯情悄悄⑤,遥闻妃瑟泠泠⑥。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⑦。

【注释】

①《临江仙》:词牌。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上下片各有三处平韵,五十八字。柳永演为慢词,上片五处平韵,下片六处平韵,共九十三字。[2]

②挼(ruó)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黄庭坚《同世弼韵作寄伯氏在济南兼呈六舅祠部学士》:“山光扫黛水挼蓝,闻说樽前惬笑谈。”

③兰桡(raó):兰舟,船的美称。桡,桨,借代为船。庾信《奉和泛江》:“锦缆回沙碛,兰桡避荻洲。”

④冷浸一天星:语本五代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

⑤危樯(qiáng):高高的桅杆。危,高。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2]

⑥遥闻妃瑟泠泠:听到远处湘灵鼓瑟的声音。妃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后汉书·马融传》注:“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

⑦“曲终”二句:用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成句。

【白话译文】

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

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

【创作背景】

此词乃绍圣三年(1096)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千里潇湘”,是词人的泊舟之处,也是昔日屈原等迁客骚人乘舟经行的地方。词人因被贬郴州而夜泊湘江,与当年屈原、贾谊等人因怀才不遇而行吟江畔,境遇何等相似。现实的、地理的长河,与历史的、时间的长河通过“千里潇湘”交汇,词人的命运,也通过“千里潇湘”与古代迁客们的命运紧紧相连,引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作品介绍】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北宋秦观词作。这首词约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作者贬官郴州时,回忆昔日曾经潇湘的感受。词人从驻舟湘水之浦生发想像,把自己遭贬的.愁苦与屈原、湘灵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感情凄苦而不卑弱。在艺术上写景如画,很好地传达了湘江之上的夜色,那寂寥幽清的场景如在目前,搬用前人成句也宛如自创。全词清空骚雅,意境幽深,充满感伤的情调,渗透着楚辞的情韵,在秦观词中别具一格。

【赏析】

起两句总叙,写词人泊舟之处,用的是倒装手法。《楚辞·湘君》中有:“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兰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这里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犹如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词人和骚人,通过“千里潇湘”这一今古长流的中介,白然联系起来。从一开始,词中就引入了楚骚的意境与色调。

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词的下片写情。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妃”,指湘妃。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传二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清凉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5] 结尾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却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的创作。它写出了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这首词和作者以感伤为基调的其他词篇有所不同,尽管偏于幽冷,却没有显得气格羸弱。全篇渗透楚骚的情韵,这在秦词中也是特例。

名家点评

上一篇:创业基础期末考试下一篇:专科生空白个人求职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