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2024-05-05

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共8篇)

篇1: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大批农民从赖以生存的土地源源不断地奔向城市,成为“打工族的一员”。他们的子女却因种种原因只能被留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在大中城市打拼的农民工,其中大部分人长期与子女处于分离状态,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全国有2200万“留守儿童”,其状况令人担忧。由于这些“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导致其安全、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部分学龄儿童还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教育不当、不及时、不严格等相关问题,“留守儿童”失学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儿童失学后游离在学校之外,无拘无束,引致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是需要研究、解决的一项新问题、新课题。通过对“留颍上县耿棚镇灵台村留守儿童”失学原因及后果的分析,找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失学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失学率,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失学问题。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失学问题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简析

我在网上搜集并整理了一个这样的数据,100户人家,共531个儿童,455个留守儿童,占全部儿童的82%;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高的留守比例。同时失学儿童267个,占全部儿童的50%,这是个很高的比率。调查结果显示,十二岁以下的失学儿童占2%,十三岁的占5%,十四岁的占%55,十五岁的占38%。也就是说,一般的孩子都会上初中,但是在上一年后就失学,在初三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一些原因而选择辍学。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男生辍学的比例达到47%,女生53%。但是,女生一般比男生坚持的长久,初三的大部分都是女生在坚持。这主要是因为男生很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以及处于叛逆期的反应,女生由于天生的一些性格因素,能够且愿意坚持到底。这些孩子监管抚养方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既型、在校寄宿型、、独立生活型。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63%属于隔代抚养,18%由亲朋寄养型,其他的占19%.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家长都是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愿意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愿意为孩子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导致了自己的辍学。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堪忧

这是我们此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

由于我们采用了深入走访“留守家庭”的调研方式,所以不难发现家庭结构长期不合理性对“留守孩子”心理上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方面。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期望上看,大部分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至少可以一个出去一个在家,不少孩子对我们的调查队员说“我想我妈妈。”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都无不会照 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创伤,尤其是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可能会使他们将来变得性格冷漠等许多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

在与留守儿童的交谈过程中,队员们都很在意避免问到诸如“看到别的小孩 1

和父母在一起你的感受”等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在一些有关此类隐性问题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心中对父母的思念。

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代理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留守孩子积压忧郁,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在与中心小学的校长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子女的性格易走极端,要么孤僻内向、胆小怕事,要么缺少约束,自觉性很差,管教困难,有些喜欢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偷盗,道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学校老师们很多时候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的时候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教育光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而留守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却很少会与老师交流和联系,许多“代理监护人”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许多根本就不在乎,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很满足了。

通过分析,发现该情况是由以下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时,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根本顾及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薄弱。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再者“代理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家长忙于挣钱,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代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殛待完善。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无足够能力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无充足能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2、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乡村教育就注定了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薄弱性,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以及众多因素的影响,虽然许多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留守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危机”仍然是一个令校方头痛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和“代理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代理监护人”大多数年事已高,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各个学校的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代理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基本上没有任何文化程度,因此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于监督子女学习,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力。但是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这一关系事实充分反映:监护人本身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的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孩子”自控力的形成,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下降。

3、身体健康状况及人身安全问题隐患大

健康的身体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身体要从儿童幼年开始抓起,而缺乏父母

照顾的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更应该值得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营养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偏低,不能根据儿童的身体发展需要来为儿童配备适合的饮食。绝大多数监护人给儿童除了一日三餐以外,不再会有其他的补充。而有些监护人却一味地满足儿童的零食欲望,孩子整天不离零食,这样孩子在进餐时的食欲不强,影响营养的吸收,防碍了身体的生长。还有些监护人生怕孩子吃不好,在给孩子事物时总喜欢多加点量,使孩子的营养过剩,造成肥胖。

3.2常见卫生问题农村孩子个人卫生习惯差,特别是留守儿童。平时衣着邋遢,双手肮脏,满脸满头满身的灰尘。在口腔卫生上的意识非常地差,喜欢将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嘴里咬,吮吸手指。平时不能坚持早晚刷牙,不能做到饭后漱口和临睡前不吃零食

3.3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主要是走失、被骗和溺水及交通安全事故频发。

4、留守儿童失学后的生活之路坎坷

由于他们自身的学历就不高,加上年龄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少能找到正式的工作,找到的都是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的临时工作。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家养成的好吃懒做的习惯,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他们就游荡在亲人朋友的周围,很容易受大城市的不良风气影响,走上不轨之路,如,会加入传销组织,拉帮结派,偷盗等。这样一方面给父母照成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影响他们自身的成长和以后的谋生之路。

三、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

1、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2、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2.1农村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农村学校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及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学校可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主动和监护人联系。同时,学校要多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使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生活乐趣。

2.2加强对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子女这一特殊性,各个学校普遍建立了关爱扶助制度,老师和留守学生中确立一对一帮扶对象,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如临泉鲖城镇,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以“四自三远离”(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法场所、远离不轨人群)为主题的留守儿童专项教育活动,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3、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3.1农民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应允许农民工子女根据住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监护人问题。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但不少地方对这个文件贯彻落实不到位。公办学校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即使接收也要向农民工收昂贵的“借读费、赞助费”。建议教育主管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3.2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以缓解城市公办学校及政府的财政压力。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学校,可实行民办公助、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形式,动员和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难的问题。民办学校,虽然学费有点贵,但是看管严格,老师负责。这和家长教育的缺失互补,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

3.3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确保农村后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最后,我想说,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整个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关系着未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综合工程”。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这一“综合工程”抓紧抓好.体育与运动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姓名:汤宗贵

学号:201111071909

篇2: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关爱留守儿童残障、贫困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最近几年,很多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定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石横镇南大留小学

篇3: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隔辈监护:监护者是被监护者的隔代长辈, 他们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主体, 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 这类监护群体年龄普遍较大同时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往往不能很好地保证孩子的基础素质教育。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父母的同辈兄弟姐妹, 这类监护群体占比不是很大, 但这类监护群体容易出现监护权频繁流动的现象, 造成孩子的生活环境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人是被监护者的年长同辈, 这类监护群体一般年龄较小, 受教育水平较高, 可以较好地与受监护者进行沟通交流;但是监护者往往是刚步入工作或是即将步入工作的青年群体, 工作繁忙很难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照顾。四是雇佣式的监护方式:部分父母在外出打工或是忙于生意的同时, 结合家庭基础经济情况, 主观上想为孩子的成长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就将孩子全面托管给保姆或是朋友、老师, 由其全权负责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五是监护缺失:这类监护方式很少见, 由留守儿童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甚至部分儿童还要照顾自家农田, 这是所有监护方式中对儿童可能造成伤害最大的一类。

2 留守儿童群体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群体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问题:第一, 家庭问题:作为引导人的父母不在身边, 大多数留守儿童因此对成长各类问题感到迷茫害怕, 缺乏父母的安抚, 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久而久之, 对父母渐渐陌生并不抱希望, 家庭关系逐渐疏远。第二, 心理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焦虑不安, 胆小怕事, 内心压抑, 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闭症、抑郁症等, 与同龄孩子相比, 他们的情绪更偏向于冷漠、任性、内向、孤独。第三, 健康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贫困, 衣食住行紧张, 且监护人多为老人, 节俭无知, 不舍得买肉添衣而导致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如吃不饱导致营养不足错过成长期, 穿不暖导致常年生病体质虚弱等。第四, 学习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渴求学习知识, 但大量的家务和农活让一部分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好好学习, 往往成绩却不那么理想, 严重的成绩下滑, 出现厌学、逃学情况。

3 留守儿童群体问题众多的原因

3.1 从家长自身来看

大多数农村家长自身缺乏教育缺乏专业知识, 无法在农村或附近的城市里寻求一个合适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 只好去中心城市打工挣钱, 而孩子不方便跟着远行, 这就形成了留守儿童的群体。同时该类家长对家庭的认识也不够到位, 他们忙于工作, 只想到挣钱养家, 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 忽视了孩子情感上和学习上的需求, 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几乎不关注、不知情;而在家里的监护人一般年龄过大或是文化水平不够, 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学习上的帮助, 也无法发现孩子心灵上的渴求。

3.2 从学校方面来看

问题有两个。首先, 大多数学校没有给予特殊的关注和教育。留守儿童大多数在乡镇学校就学, 而其中的学生大多也都是留守儿童, 这就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比较普遍, 并不突出, 从而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其次, 少数学校虽然提供了帮助, 但力度不够。比如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 普通任课老师无法发现学生问题, 对症下药;比如有心理老师心理咨询中心的学校常常组织开展心理宣传活动不够积极, 资源利用不周。

3.3 从社会发展来看

随着经济增长, 城乡差距增大,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而严峻的事实使进城农民工无法将子女带进城市留在身边。比如城市租房贵、物价高、城市学校学费高令农民工无法承担;以往在农村小学得倒的教育质量不好以及各地教材使用的不同导致他们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诸多问题使农民工最终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 因此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

4 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社会工作机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首先提高认识, 把关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其次, 强化工作机制, 进一步整合社会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的资源, 如从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出发, 争取上报政府, 力求把关爱工作纳入到政府有关部门及年度工作考核。再次, 加强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 加大宣传, 做留守儿童主题的宣传片, 如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 设立专门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组, 发挥社区功能。

4.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 改扩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 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化投入, 优先满足留守流动儿童的寄宿和参加社会、集体、文娱活动的需要。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为更多的农民工创造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使他们能够在本地或附近工作, 努力减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

4.3 完善学校监管制度

乡镇各中小学校要对留守流动儿童登记备案, 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教育提供详实情况;要重视对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聘用专业的心理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开导帮助。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增长, 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这就导致了单独留在农村的儿童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 并引发一系列留守儿童问题, 亟需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以浙江省东阳市黄泥坎村为例, 浙江省东阳市黄泥坎村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 留守儿童众多。结合此次对黄泥坎村的调查, 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生活无助、学习失控、道德失范的问题, 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大力改变当前现状,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篇4:城市留守儿童:被忽视的群体

“父母那么近,却又离那么远”

如今,除父母到城市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外,繁华的城市生活中也有一群孤独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或因公出国,或去外地进修学习,或被派往异地开拓市场,还有的因父母离异而留守……

“城市留守儿童”尽管从概念上看颇为新鲜,却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没有经济压力或许是事实,但对于孩子而言,成长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长期陪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心小学学生小瀚(化名)在上三年级后,让老师和父母操了不少心。“我记得他上一年级时还不怎么会吃饭,功课也不太跟得上。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搞小动作、课后不愿做作业。要么就无精打采,要么就突然发脾气,和同学玩不来。”说起小瀚,南海中心小学老师张红英一度很头疼。

在观察了小瀚一段时间后,张红英发现,小瀚种种表现的症结或许是家庭原因。原来,小瀚父母是某公司老板,平常工作繁忙,小瀚从小就由年迈的爷爷负责接送和照顾。每天早上,小瀚的父母还在熟睡,小瀚就和爷爷吃了早餐来到学校,下午放学时爷爷再将他接回家。因为父母常在公司吃饭,晚饭就是爷孙俩和保姆一起吃。到每天晚上9点多,父母可能刚到家,与他聊上几句后,小瀚就到了睡觉的时间。

这样算下来,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小瀚每天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小瀚说,到了周末,父母也经常要加班。“父母那么近,却又离那么远。我希望爸妈能送我上学,晚上和我一起吃饭。”有一天,张红英把小瀚叫到办公室谈话时,小男孩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张红英随即将小瀚的情况告诉了他的父母,这让他们恍然大悟,此前总是早出晚归的夫妻二人,现在每天晚上最迟7点就到家,和儿子一起吃晚饭。

同样是城市留守儿童,许源却只能在周末见到父母。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为了让许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在省会贵阳购房后,将孩子交给学校周边的一家托管机构,学习生活全由生活老师代管。

许源就读的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位于金阳世纪城社区内。当初,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批外地购房者,他们一心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又抛不下外地的事业,“因此实验一小出现了贵阳市较早的一批‘新型城市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周末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办公室负责人粟林介绍道。

谁“制造”了城市里的孤独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和孩子分别是三个角,它是最稳固也是最脆弱的结构。一旦家庭结构出现破裂,家庭功能就会缺失。而在眼下的城市里,像小瀚和许源一样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制造”了这些留守儿童?

夫妻双双外出工作。父母在事业稳定之前,一般不会把孩子带出去,这类留守儿童见父母的机会很少,是最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

一些夫妻到另外的城市或国外深造,而不得不暂别孩子,将其留在原来的城市生活读书。这样的孩子一般会在父母休假时全家团聚。

有些孩子的家长在国家机关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得挂职下乡去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孩子则留在了原来所在的城市。另有一部分家长大多数时间出差在外,孩子成为事实上的城市留守儿童,与前两种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多一些。

还有一部分是处于留守边缘的孩子,父母的工作单位和孩子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的生活长期交给同城的祖辈照顾。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儿童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乐道力行家庭教育机构创始人、首席导师范津补充说,父母在外地,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市购房,把孩子户口迁入城市,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独自生活。在日常的咨询案例中,他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案例。

亲情缺失易造成心理问题

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黄小雷说,她的班里有两位留守男生,从小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行为心理表现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异,一位性格固执,甚至有自虐倾向,常用头撞物;另一位性格内向,少与老师同学交流。

河南心理网心理咨询师周建勋说,城市留守儿童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情况更加残酷。主要表现是:因为城市里存在很多诱惑,比如网吧、游戏厅等,孩子很容易进入;农村人多淳朴,而城市存在很大利益之争,孩子一旦被引诱将十分危险;孩子长期不与父母在一起,可能会造成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觉得自己不安全,要么孩子就变得胆小怕事,要么会使孩子有激烈的抵抗攻击行为。

周建勋认为,为了工作,有个别家长干脆给孩子选择寄宿学校,殊不知孩子在进学校前就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进校后又长期缺少关爱,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本来,孩子踏入社会的过程是家—学校—社会,现在却变成了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这肯定会出问题。”

周建勋强调,孩子缺少沟通对象后,缺少一种对“自我”的确认,孩子不知自己做得是否正确,缺少鼓励也缺少批评,这会诱发孩子的自负或自卑心理。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变数,特别是在城市,孩子视野比较广阔,遇到的问题也很多,认识错误的地方需要家长予以及时纠正。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等孩子犯错时才补救,无疑给孩子心理留下一块伤疤,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专家们对周建勋的分析表示认同: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其他儿童更隐蔽也更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境遇、成长环境的磨炼,往往比同年龄段的孩子更独立也更要强。他们的自卑情绪和自负指数都很高,一般都觉得自己比其他孩子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但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教育,在思维模式上很容易走极端。

让爱常驻孩子心田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陪伴的时间越少,得到的关爱就越少。一个精神世界缺乏光亮和温暖的“城市留守儿童”,如何去赢得他的人生?消减“城市留守儿童”的艰辛和悲情,固然需要健全公共服务、发展社区托幼,更需要家长们实现价值排序的更新,努力实现拼搏奋斗和照顾孩子的有机衔接。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禹飚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环境要素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同伴影响等。如在幼儿园、小学低龄段时,父母的影响大一点;到小学高龄段、初中,老师的影响可能大一点;孩子年龄再大一点,对他影响大的可能是同伴,因此家长要把握机会。“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关爱的缺失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不能错过孩子的成长时光。”

禹飚说,从情感上看,母亲是温暖的来源,父亲是安全感的来源。“如果夫妻分工的话,父亲可以和孩子说说理想,谈谈人生,陪伴孩子阅读,陪伴孩子参与户外锻炼;母亲则给孩子细心、耐心和爱心等品质的引导。”

对于陪伴,范津认为,有时留守的现状无法避免,但作为家长应尽量降低留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如尽量减少应酬多陪陪孩子。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高质量的陪伴,要让孩子觉得被爱、被欣赏。

篇5: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石阡县是劳务输出大县,现有农村留守儿童19383人,占全县人口的4.4%,目前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和县城寄宿制学校,其中小学12964名,中学6419名。2011年5月,石阡县被市综治委、团市委确定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县”。

团县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开展摸底调查工作,掌握了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于5月底正式启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助试点工作并确定试点工作的主要方向:一是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和监护不力产生的各种问题开展帮扶。二是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推动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

结合试点方向,团县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成效。

1、普法行动。一是以学校为宣传教育主阵地,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二是在全县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学校举行“法制进校园”大讲堂宣讲活动。通过普法宣传,提高留守儿童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实践教育行动。积极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立志、立德、勤学、上进,争做推动跨越预备队”主题活动,引导全县广大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 同时也丰富了少年儿童的节日生活;开展“祖国好·家乡美”、“感恩教育”等主题活动,把党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农村留守儿童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农村留守儿童踊跃参与的“小实践”中,培养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3、帮教行动。一是招募留守儿童教育帮教志愿者,结合“关爱农民工子女”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五项来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帮教。二是联合县综治办等部门开展留守儿童“五帮一”活动,帮助他们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4、温暖行动。一是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团县委到中坝小学、河坝小学、兴革希望小学与留守儿童共度佳节,并送去了节日祝福和慰问品。二是积极开展“和谐石阡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各级团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进慰问活动,对全县43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慰问,共发放慰问金6450元。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管理服务工作,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共青团组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载体。今后,团县委将加强调研,继续按照“广覆盖、可持续、经常化”的工作思路,不断扩大关爱覆盖面、优化关爱队伍、整合关爱资源、丰富关爱载体、创新关爱工作,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青少年发展,努力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

共青团石阡县委

篇6: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2015年06月19日08:1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为留守儿童守住一片天

图1

图2

图3 编者按 2012年毕节5名留守儿童因在垃圾箱生火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阴影还未散去,2015年6月9日晚,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悲剧又一次上演,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命运和困境的深深关切和担忧。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2014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状况调查”,并最终形成了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我们编发此报告,目的是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学习、生活和心理面临的诸多问题,让上述悲剧不再上演。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图1)。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然而,有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其学习态度与状态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有58.1%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17.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图2)。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远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

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留守男童更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等说法,比留守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此外,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6.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4%),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7.父母外出对小学四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而非留守四年级儿童为1.5%,比例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9.9%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在6个年级中位于前两位。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也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篇7: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我镇中心敬老院位于106线旁,依山而座,风景秀丽,设施齐备,采用古建别墅风格修造。政府负责,统一居住、统一食宿、专人服务、规范管理,是休闲渡假之良居。据我镇多次督查,这里住的五保老人衣着整洁、床铺整齐、用品陈列有序,院内外四周清洁卫生。老人们还经常在一起相互摆龙门阵、做保健操、唱歌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所有老年人都非常满意。

在中心敬老院还自愿寄宿着社会上的老年人,儿女都工作在外,平时假日儿女们常来看看老人,有时老人们也到儿女们的家住些日子,他们对这样的养老方式都很赞同。

但我镇还有部份五保老人仍然分散住在各村社。他们的住房至今严重失修,损坏极大,距场镇很远,交通、买卖、就医都很不方便。

根据调研的情况可以肯定的说:

1.五保老人急需不固定舒适的生活住所,这些需要社会的特殊抚理照料

2.五保老人得集中居住,统一服务、规范管理

3.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篇8: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一、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所呈现出的问题

以留守儿童为代表的少有甚至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 需要媒体替他们向社会发出声音。但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报道方式、报道角度和侧重点上渐渐出现了偏差和误区, 主要表现在:

首先, 新闻报道中, 留守儿童往往以受助者或被帮扶的形象出现, 他们天真烂漫、积极阳光的一面却被有意无意“遮蔽”。

其次, 报道带有倾向性。特别是在近几年频频出现的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报道中, 甚至存在扬弱抑强、报道带有主观倾向的现象。

第三, 对留守儿童的艰苦生活, 进行夸张煽情化报道, 以怜悯的姿态叙述其不幸遭遇。甚至在采访中, 存在刺探报道对象隐私的现象。

二、针对弱势群体相关报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记者主观态度认识问题

1. 部分记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 认为抓到新闻即可, 采访无需考虑当事人的感受, 甚至将“我来报道你”与“我来帮助你”划等号, 认为自己的报道能通过舆论力量使采访对象脱离困境, 于是在采访中不断引导当事人情绪失控, 来冲击受众心理, 取得报道效果。采访后留下年幼的受访者独自消化采访带来的伤害。例如, 2007年1月5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关注留守儿童》, 才10岁的受访者谢琪在主持人的询问下, 一点一点回忆自己的生活, 过程中痛哭流涕, 引发社会很多同情的声音。但不得不说, 这样的采访方式是对一个年幼的儿童心灵的二次伤害。

2. 媒体的使命是通过报道, 带领大众聚焦热点问题, 通过舆论压力吸引资本、行政手段等资源解决问题。[1]但有些记者不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 对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掌握不够, 对能否报道的隐私内容没有严肃分清。例如, 光明网2015年3月11日发布的《石首市将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程列入政府十件实事》, 两天之内获得超过3000的点击量, 但其中“寻求社会好心人一帮一”内容直接涵盖留守儿童的全部详细资料, 这无疑会对这些孩子今后的成长、交友和正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 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方媒体审查机制未能起到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弱势群体的作用, 存在无人把关或把关不严的情况。这就需要媒体审查相关部门对该类报道秉持严肃态度, 充分考虑到报道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 保护好当事人的隐私, 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

三、积极引导对弱势群体报道的人文关怀, 增强社会主流声音中的正能量

对于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应从酝酿、采访、编辑等各个环节入手, 注意对留守儿童等弱势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 始终坚持最小伤害和善意原则。

(一) 记者作为直接接触者, 应加强学习, 提高新闻素养

记者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认识。在实际采访过程中, 坚持新闻职业道德操守, 坚持“以人为本”的采访原则, 为受访者考虑, 避免采访对其造成伤害, 干扰到受访者的正常生活, 杜绝触犯新闻伦理的底线。

(二) 记者要学习、掌握多种采访技巧, 给留守儿童营造受访的安全感

1. 观察与倾听:记者在与受访者接触时, 可通过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探知受访者的心理, 并通过微表情的判断了解到无需询问的答案。[2]在观察的同时注意倾听, 了解受访者的话外音。特别是留守儿童, 有很多都是长期与老人一起生活, 害怕与人交流。因此在采访中, 要慢慢观察, 陪他们玩耍, 走进他们, 消除与他们之间的隔阂, 使他们有安全感。

2. 要有语言技巧:采访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交流方式, 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 是记者获得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 可以运用当地的方言, 使他们更觉亲切, 从而打开心扉, 接受采访。

3. 保持中立与客观:留守儿童及其生活的环境总是让人们倍感心酸与难过, 记者在开始接触他们时, 可能或多或少地想要安慰他们, 而忽略了客观的沟通。然而, 对弱势群体的采访, 只有真实、客观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才能让受众更好地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 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真实世界, 才能完成一篇好的报道。

(三) 编辑应强化把关意识

遇到留守儿童的正面照、正面镜头时, 应考虑用马赛克遮挡, 或用其他技术进行处理。编辑过程作为报道中重要的一环, 要充分预估到暴露采访对象的隐私对其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伤害, 尽量剔除采访过程中可能对采访对象产生负面影响的镜头。

(四) 完善制度建设, 优化媒体自身管控机制

媒体自身应不断建立健全对采访对象的保护措施和体制机制,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引导从业人员规范职业行为, 营造健康的职业发展和从业氛围。例如, 广报集团就制定了严格的从业规范, 从而帮助从业者规避各类新闻“职业失范”现象的发生。

对于以“留守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 正面的引导和报道能给他们传递更多社会的关心、关注和正能量。更好地发挥媒体传播的作用, 让“留守儿童”得到社会的支持与帮扶, 给他们一个更温暖、更有爱的成长和生活环境, 是当前新闻报道伦理中应逐步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135-136.

上一篇:如何构建高中生物有趣课堂下一篇:史铁生的诗歌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