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2024-04-19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共12篇)

篇1: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调研中,大家认为,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一定的法治理念由一定的社会历史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一旦形成,便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另一方面,法治理念与立法、执法和守法等法治行为是内因与外部表现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法治理想、信念和观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法治理念是灵魂,引导、统摄、支配和决定着法治活动,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法治理念的树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一、当前政法工作在理念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鉴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的承传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尤其在执法层面,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严格、执法不规范的背后总是可以从深层次理念的视角找到原因。据调查,当前司法机关在执法理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

即在价值观念上,重视刑事法律的惩治功能,忽视其保护人权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功能。政法机关被简单地视为“刀把子”和专政工具,国家本位主义倾向严重,甚至认为打击是第一位的,保护是第二位的,强调保障人权会对犯罪打击不力,为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集体的安全与稳定,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被害人的利益是一种必要的代价,出现错案在所难免。在执法中人权意识淡薄,特权思想浓厚,随意抓人、捕人。习惯有罪推定,先入为主,重口供,轻其他证据。在案件有罪无罪证据并存或“一对一”时,对被告人定罪牵强却仍按疑罪从有、疑罪从挂处理;在一些超期羁押案件中,久查无果,定罪无据,却仍然对犯罪嫌疑人久押不决。重从重从严,忽视按照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从宽从缓处理。

(二)重实体,轻程序

即在执法观念上,程序工具主义、虚无主义还有很深的影响。不少执法人员认为,只要查清实体问题,案件没有搞错,就是依法办案了,程序违法不算违法。有的办案手续不全,文书不规范;有的不能按照法律规定全面把握逮捕条件,以捕代侦,认为抓起来保险。有的为了查清事实,获取证据,不惜违反程序,变相延长讯问羁押时间,甚至刑讯逼供;有的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在证据问题上,对采取刑讯逼供、指供诱供等违反程序规定获取的证据,仍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审判活动中,内部请示使二审终审制成为摆设。“重实体,轻程序”是造成司法不公、执法不文明的重要原因。从近年来处理的涉法上访问题看,很多执法过错都是出在程序不完善和不严格遵守程序上。

(三)重办案数量,轻案件质量

即片面追求办案效率的政绩观,忽视了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与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执法理念一脉相承,并受工作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片面强调办案数量轻视执法质量,办案下指标,搞攀比,不该立案的立案,立凑数案,有的将经济纠纷当作刑事案件立案,为实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想,把破案率、批捕率、有罪判决率等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甚至制定“命案必破”、“末位淘汰”等过激政策,个别地方为完成指标任务居然不惜制造假案。

(五)重就案办案,轻运用司法职能维护和谐稳定服务大局

在执法中,存在单纯的办案思想,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简单地对号入座,不善于运用刑事政策指导办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的大局观念比较淡薄。重打击轻教育预防,重判决轻调解,重监管轻教育改造,重法律效果,轻政治社会效果,重办案环节本身,轻视向前、向后、向外延伸,综合运用司法手段和职能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纠纷,减少消极因素。有的办案中不讲方式方法,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经济发展,有的执法缺乏文明作风和人文关怀精神,导致滋生怨恨情绪,有的案件办结,引发新的矛盾,引起涉法上访。

(六)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三、政法机关应当着重提倡的法治理念

在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系列信念、观念和理想的集合体。把握社会主义法

治理念,必须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政法干警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保证。

根据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政法机关在执法中应当着重提倡的法治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接受党的领导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是宪法赋予执政党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司法工作领导的原则。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是政法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前提,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根本保证。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对司法工作的基本政治主张,蕴含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是制定法律的根据,是执行法律的灵魂,对司法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同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自觉地把执行党和国家的刑事政策和策略与执行法律统一于司法工作的全过程,既要防止搞法律虚无主义,用政策代替法律,又要坚持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策略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依靠和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决不能倡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坚决抵制非党化、非政治化、绝对独立等错误思想。其次,要正确处理具体工作中独立行使司法权与接受党的领导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党的领导是对司法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对司法机关是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进行的监督和制约。坚持把党的领导与严格依法办事,把执行法律与执行党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再次,要树立大局观念,坚持执法工作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把打击刑事犯罪、惩治贪污腐败、调停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等各项具体工作,纳入党和国家整体工作部署来通盘考虑。防止用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有效克服狭隘的局部本位执法观,树立全方位的大局执法观。只有这样,政法工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与党的中心工作同步进行,与时俱进;才能顺党心,合民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

(二)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这不仅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源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法为民,服务社会,必须认真分清和妥善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执法人员要学会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消除纠纷、息讼宁人,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

(三)树立严格执法的理念

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前提必须是树立宪法权威,遵循宪法原则,一切执法行为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只要执法理念中充分渗透了宪法原则,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就有了基础和保证。法律的适用和对法律的解释都不得擅自超越宪法。

要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必须增强法律监督意识。要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不仅要加强法律监督,还要有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被监督对象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法律监督机关也要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维护司法公正,同时坚持自觉接受其他司法执法机关的制约,接受人大、人民群众和其他方面的监督。

(四)树立公正执法的理念

公正是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期待和对法制社会的信心之所在,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目标追求。树立公正执法理念,至少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是要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原则。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是实现司法公正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执法、司法实践中因为违反程序法而发生的许多错案、冤案已经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教训,彻底扭转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已刻不容缓。程序不仅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更是防止、限制司法权被滥用,保障诉

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并提供救济途径的重要机制,重视程序的价值,维护程序正义是法制进步、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

(五)树立司法民主的理念

司法民主与司法专横是相对立的。当前倡导司法民主,着重要克服司法神秘主义。实行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是促使政法工作走向民主化的很好形式,对于吸纳来自社会各界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培育执法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以及媒体监督的意识,保证司法权的运行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六)树立人权保障的理念

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加强人权保障的基本法律体系,并且从组织形式上也建立了相应的人权保障机制。但是,重义务、轻权利观念对人权保障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修订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法工作涉及到对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财产等基本人权的限制与剥夺,更应当牢固树立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观念。

四、加强领导,精心筹划,扎实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如何把这次教育活动搞扎实,确实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调研中大家认为,应当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借鉴以往教育活动好的做法的同时,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突出理论武装和正面教育。二是要紧密联系政法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执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开展这次教育活动,必须确立明确的主题思想,使当前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可采取专题辅导、组织执法思想研讨、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听取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引导各级政法机关注意发挥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教育警示作用,以案释理,用身边鲜活的案例教育警示干警。同时要严肃执法纪律,对查摆出来的违法违纪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治理。

三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四是要注意搞好结合。主要搞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教育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职业道德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教育活动与推动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学习教育中推进业务工作,用业务工作的成果来检验教育活动的实际成效。三是要把教育活动与推进司法改革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创新业务工作机制和队伍管理机制,推进政法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四是要把教育活动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应本着边教育、边建设的思路,针对在教育活动中发现的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规范,巩固和发展教育活动的成果,积极探索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

篇2: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一、党组重视作保障干警联动掀高潮

院党组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全院性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拿在手上抓,及时召开全院干警大会,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作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和全面系统的部署,以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成立了由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再方任组长,其它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各处、局、科、室“一岗双责”,政工部门统一协调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在教育活动中,院领导都以普通干警的身份参加各科室的学习活动,坚持带头学、记、论、写,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院干警按照“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要求,做到参加教育活动与开展本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在全院形成了“人人要学法、人人应懂法、人人会用法”的浓厚学习氛围,将教育活动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

二、精心组织抓学习严格制度保效果

我院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汇编资料》作为必读教材,全院干警以分管领导为中心分成四个大组,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专题辅导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学习,定期举行全院干警学习的经验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抓好“四个结合”:一是把教育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职业道德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二是把教育活动与推动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学习教育中推进业务工作,用业务工作的成果来检验教育活动的实际成效。三是把教育活动与深化检察改革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创新业务工作机制和队伍管理机制,推进检察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四是把教育活动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本着边教育、边建设的思路,针对在教育活动中发现的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规范,巩固和发展教育活动的成果,积极探索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

为了确保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院推行学习培训签到制度、跟堂考勤制度和抽查通报制度,严格纪律、端正学风,确保培训面、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三达标”。活动开展中,政治处、监察科适时对干警的学习计划、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进行阶段性统一检查。与此同时,建立考试考核成绩档案,将学习成效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标准和晋级晋职、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保证学习培训、考核考试合格率。

三、依托载体大练兵构建平台强素质

为了确保教育活动能够取得实效,我院积极探索创新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载体为依托,构建学习的平台,促进执法规范,提高干警素质。

以网络为载体,构建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检察信息网络系统、二级专线网、视频会议室及本院在局域网建设上的优势,对全院干警实施了起点高、多样化、针对性强的网络教育培训,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拓宽了干警学习的渠道和视野,增强了干警学习的兴趣,启迪了干警学习的思维,既提高了干警的综合素质,又增进了干警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实际本领。

以办案为载体,构建析案学法平台。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与执法办案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在办案中总结,在总结中去办案,尤其是要通过对自己所办案子中出现的疑难案件、有争议的典型案件进行理性的探讨分析,并形成高质量的经验材料和调研报告。目前,我院已编发干警撰写的调研论文24期(篇),其中14期为对本院办理的重大、疑难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已被《中国检察官》和市院主办的《检察调研》各采用一编。通过“析案”,全体干警进一步学习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了对法律条文、司法解释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干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增强了干警法学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

以竞赛为载体,构建争先创优平台。引导干警树立“有先必争、有优必创”的意识,积极开展“学习标兵”、“优秀示范庭、观摩庭”、“优秀法律文书”、“精品案件”和“计算机技能大比武”等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争先创优在全院蔚然成风,干警办案质量和业务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评促学的目的。

四、以人为本聚活力创新模式上台阶

坚持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干警思想、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坚持做到“五必谈”:干警遇到困难、晋升职务、调动工作、家庭发生矛盾、思想不稳定时必谈。通过谈心、交流的方式,以情感人,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帮助干警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时时处处体现组织的关怀,时时处处充满集体的温暖,解决干警的后顾之忧。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检察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本质和内涵是什么?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问题,突出理论武装和正面教育,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建设,重在疏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院干警,把提高队伍素质纳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中做到三个创新,即:制度上创新,坚持述学、评学、考学和理论学习评审制度;内容上创新,适应形势任务的需求,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方法上创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变小集中为大集中。弘扬升华“创造、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某精神,充分发挥干警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在“创新、创优”上下功夫,调动干警的工作激情,推动检察工作的整体提质上档。

五、立足品牌创特色服务社会树形象

院党组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发展“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形式和内容,将爱民、便民、利民措施落到实处。成立了由控申科、职务犯罪侦查局、预防科、民行科干警组成的“服务新农村建设法律宣传服务队”,设立乡镇巡回接待站,送法下乡进村到户,把法律送到农民朋友手中,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我院是全市十个未成年人起诉方式改革品牌建设试点单位之一,院党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办案和犯罪预防工作品牌的创建工作。2006年4月,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再方到某区民族中学以《远离犯罪、健康成长、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为题的法制讲座,拉开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程帷幕。随后我院在全区学校都举办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讲座,实现了普法教育在全区中、小学生中的全覆盖,由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再方任主编的《远离犯罪,奔向灿烂明天》专辑,已纳入中学普法教材。

六、立足自身查问题完善措施促规范

篇3: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法治,法治理念,法学教育,社会定位

一、法治理念与现代法学教育的社会定位

法治理念, 是人们关于法治的理论、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活动的坚定信念,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灵魂。2005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了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实践的方向, 使得我们可以逐步脱离西方现代法治的模式和价值诉求, 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化道路。

法学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为法治的实践培育法律文化基础, 具有特定的知识结构、意识、理念及思维模式的法律人才资源。而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首要基础资源, 因此法学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法治的进程甚至法治改革的成败。从历史上看,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相伴相随, 有着相同的阶段性发展过程。随着当今社会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社会需要大批的各类法律人才, 此时的法学教育肩负着为经济和公共事务的发展提供高级法律人才的社会责任, 而且承担着从事法学研究、发展法学理论和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的历史使命。可以说, 一方面, 法学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之一, 法学教育为法治理念的形成培育了法律文化基础及法律人才资源;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决定并引导着法学教育的方向、宗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形式。因此, 我国的法学教育, 需要在准确把握法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 同时更应该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 把握好中国法学教育的特色和方向。首先, 法学教育须培养具有法律知识的人才, 身为法律人首先应该精通法律知识, 熟悉法律的适用程序,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 法学教育须培养具有法律道德的人才, 法律人是为社会服务, 为公众谋利的人, 必须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福祉, 无愧为社会法治化进程的有力推进者。

二、法学教育的时代性与地方性

法学教育应当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因此, 法学教育应当关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探索法学学科的内在规律, 考察本国法学教育的过去、现状, 从而推演出适合本国法学教育的科学培养目标与模式。进而, 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当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相适应, 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时代要求。从我国的国情上看,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稀缺、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发展不平衡, 而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的法学教育不可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的经验, 它注定要走一条借鉴外来经验、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主的法学教育发展道路。对于法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标准等, 必须要有我国自主的定位, 而这正是由法学教育的时代性与地方性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 基于法学教育的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特征, 我们的法学教育必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包括我国社会基层需要并能消费得起的法律人。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领下的中国法学教育

在变革中的中国, 法学教育也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而这一改革和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建立和实施与时代需求一致的、正确的法学教育观。这就要求我们将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通过法学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资质和价值追求。我国当前, 因过度功利化的受教育观念和不断增加的社会就业压力, 法学教育并未将主要资源注入受教育者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方面, 而是使受教育者将主要精力放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法律条文背诵或案例分析, 却忽视了现代民主意识、法治理念等素质教育, 结果受教育者大多成为法律技术意义上的法律从业者, 而不是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真正的法律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我国的法学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通过新的体制安排和新的教育技术, 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法学教学的方方面面, 贯穿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使受教育者牢固认同并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理念, 是我国法学教育无法推卸的时代责任。首先, 我们的法学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人民立法, 也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法律。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保证。因此, 我们的法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 方可使法学教育符合我国发展的基本方向, 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需要, 才能更好地完成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其次, 我们的法学教育必须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 立法权、司法权及执法权均归属于人民, 因此, 法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应当体现人民的愿望与利益, 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再次, 我们的法学教育必须认真贯彻服务大局的理念, 因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根据全体人民的普遍意志及根本利益总结出来的, 为大局服务, 正是社会主义法本质的体现, 也是法的核心功能所在。因此, 法学教育也不能脱离服务大局这一重大决策。第四, 我们的法学教育必须以维护公平正义为重要的目标, 公平正义应当是法律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只有体现公平正义之理念的法律, 才能够成为受普遍尊重并遵守的“良法”, 只有这样的法律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 因此, 法学教育也必须传送公平正义的观念, 使更多地法律人在社会中伸张公平正义。最后, 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为贯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而服务, 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培育大量的法律人才。

总之, 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方针, 必须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制定, 法学教育必须围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开展, 在法律知识传授与法律信仰的培养中,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其中, 渗透在法学教学与研究中, 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法律素养和坚定的法治信念。

参考文献

[1]柴荣.论新中国法治思想与法学教育的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

[2]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2) .

[3]苏力.走不出的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从法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关键词:法治 理念 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思想诞生于几千年前的欧洲,发源于古希腊的深刻思辨,成长于古罗马的优秀实践,蛰伏于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成熟于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它为西方文明的繁荣打下思想与制度的基础。但是在中国,法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包含了什么,应当居于何种地位,一直是法学和政治领域的争议热点。

一、法治的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

法治的形式定义,顾名思义,就是依法之治,rule by law,这种语境下的“法治”和“法”并不带有价值倾向,只是为了一个特定目标而实行的一种治国与社会管理方式,因此,形式定义的“法治”与“法”是手段而非目的,更绝对谈不上信仰。

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追求“公平正义”。实质的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溯及既往”,更要求公权力以不妨碍私权利的合法行使为界限。可以说实质法治是以对私权利的保护为理论出发点和思想核心的,但是实质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形式法治为基础和制度保证,否则制定再优秀的良法也只是一种空想。

二、法治理念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一)法治理念的含义

理念作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是某一领域的世界观。将理念引入法治思想中,产生的法治理念是对法律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建构,因此法治理念是法治思想的有序化、整体化、概念化的表现,是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石。

(二)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法治理念覆盖的范围很广,但是一个成熟的理念应当具有一定的体系性,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精神内涵与核心就构成了法治理念的逻辑体系与主体架构,从而使得法治理念具有了体系性,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演进和内容自洽。

1、 公平正义理念——法治理念的最高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理念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念之一,具有普世性。但是在法治领域里,公平正义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将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法治理念中的最高理念是因为,公平正义理念对于法治理念范围中的各种理念具有统摄性。

2、 人权保障理念——法治理念的逻辑起点

法治思想中的“平等”、“法治”、“自由”、“保护权利”等等,甚至包括公平正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无一例外都是以保护人权为逻辑出发点,因此可以说保障人权是判断法律是否良法的首要标准。

3、 法律权威理念——法治理念的核心

法律权威作为理念强调的是树立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效力的思想意识,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整个法律体系为根本的最高评价依据的思想观念,形成全体公民崇尚法律、尊重法律和信仰法律的理念。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中的法律必然具有至上、至圣、至信、至贵的权威。

4、 权力制约理念——法治理念的精髓

“法治期待于公民与官员都是对法律绝对忠诚。”事实上,法治肇始于法律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权力制约理念体现在法治思想的很多方面,可以说失去了权力制约理念,人权保护理念与公平正义理念的实现都会成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政治口号,而法治也会随之丧失其原本的精神内核甚至沦为一种工具。

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现实性与必然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是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的一个初步总结,其现实性与必然性体现在:

首先,法治进程以及立法、司法活动要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这些现实问题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就成为了“服务大局”。

其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家性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就是“党的领导”和“执法为民”。

最后,“依法治国”的理念符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公平正义”也符合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有利于缓和日趋尖锐的矛盾。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缺陷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指导中国未来法治化进程的观念与思路,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是当今我国官方、民众等等各方在法治问题上形成的共同信念、期盼、理解或者看法。但是概括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句话”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概念被定型化、被僵化了。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核心概念仍然应该是“法治”,“社会主义”是对“法治”的一种政治定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治理念”体现了太多的政治化色彩,这于法治理念对于法治思想的传播是有害无益的。

最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表述为现在的“五句话”,它缺乏足够的法理基础作为支撑,在内容上存在缺陷。“五句话”的表述并不足以涵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应有内容,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个概念本身存在的缺陷。

篇5: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查报告

根据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胡锦涛、罗干等中央领导和高检院、省政法委领导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指示和中央政法委印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检察机关的领导干部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制理念是人们尊重并自觉服从法律的思想意识。这是严格执法、正确履行职责的思想基础。一个执法者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自觉遵守和

服从法律,才能真正做到严格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我将努力培养尊重和信仰法律的思想意识,做到不仅学法、懂法,而且要自觉依法办事。增强法制观念的基本途径仍然是学习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学得越多、越扎实、越深入,就越有利于法制观念的养成。我们更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

严格执法是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在对待钱物上,洁身自好,不送不收,不贪不占,廉洁从检,尊纪守法意识较强,有强烈的拒腐防变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以权谋私、行贿受贿、吃拿卡要报等不良行为,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坚持公正执法、执法为民,严格依法办案,不

徇私枉法,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在对待权力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检为民,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

三、自觉接受监督

在社会行为中,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共产党员、检察干警,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现,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遵守院里的规定,做到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在工作作风上,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放在首位,接待来访群众时,能当即答复的立即答复,态度热情。

通过自查,我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和工作上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在工作上,存在着创新不够,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等问题,对于自己在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而是消极对待,但这是错误的,今后我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学习现代科

技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篇6: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教育巡回宣讲活动的通知

各分市院:

按照高检院和省委政法委的部署和要求,省院决定组成全省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宣讲团,从6月中旬开始赴各分市院进行巡回宣讲。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宣讲内

宣讲团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重点是围绕公平正义、执法为民和模范遵守检察职业道德,着眼于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内容,进行专题宣讲,引导广大检察干警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明确这一先进理念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宣讲时间地点

每个分市院半天。

1、时间:6月15日开始至7月初结束。

2、地点:各分市院。

具体日程安排见附表。

三、宣讲团成员及宣讲题目

1、魏艳玲: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密山市检察院党组成员、侦查监督科副科长

宣讲题目:用生命诠释人民检察官的职业操守。

2、吴国友:全国模范检察官、海伦市检察院监所科驻所检察室主任

宣讲题目: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守,恪守职业道德写人生。

3、王秀娟:全国模范检察官、同江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

宣讲题目:以朴素的情感追寻公平正义。

4、卢亨喆:全省政法系统公正执法标兵、多次荣获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称号、哈尔滨市南岗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

宣讲题目: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的永恒追求。

5、孙晓光:省院个人二等功获得者、全省检察系统控申工作“三个百分之百”先进个人、伊春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科长

宣讲题目:用真情诠释执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6、滕岩松:市院个人三等功获得者、桦南县检察院民行科科长

宣讲题目:牢固宗旨,执法为民。

7、陈玉庆:省检察院教育处副处长(正处级)

宣讲题目: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

领队:孙英达(省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

李道申(省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处长)

谭玉君(省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正处级)

四、参加人员

听讲对象为:各分市院全体干警;就近所属基层院全体干警;当地就近农、林、铁检察分院所属基层院全体干警。

五、具体要求

1、各分市院要认真做好组织安排工作,确保参加听讲人数。

2、集中宣讲活动后,各分市院要组织进行学习讨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和模范遵守检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邀请当地新闻单位采访并报道宣讲活动。

4、宣讲活动结束后,请将学习讨论的情况报省院政治部宣传处。

附:全省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团日程安排表点击下载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

篇7: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1、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做的不好,有干好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特权思想。

改正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转变观念,完全树立执法为民理念。

2、树立公平正义理念上把握不好,对好友、同事同学的执法上以回避为原则,不能完全脱离世俗私情面对。

改正措施:回避不是唯一办法,能够作到公私奉命、情法分明才能不断锻炼与完善自我。

通过学习和对照检查,使我在思想上促动很大,做为一名政法干警要勤政守法,甘当公仆,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要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篇8:浅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法治理念,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法律权威,监督制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一段描述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要以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为抓手, 以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律意识为着眼点, 并且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那就是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法治理念是人的头脑中反映出来的东西, 直接影响着法律主体的行为, 法律只规范主体之行为而不深究其理念, 但理念是内因, 行为是结果。要治本清源就要对法律主体的理念进行探讨, 究其内涵, 以正其音, 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主体有正确的理念其后才有合法的行为。笔者认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法律权威和监督制约。

1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取向的一个词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观点。在古希腊, 柏拉图认为公正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每个人就应当各守本分、各安天命、各守其职、各负其责, 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才是公正, 反之就是不公正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人生而平等和天赋人权, 这也是一种对公平正义看法。在我国,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对公平正义的一种诠释。

一个国家首先要有法可依才能谈得上良好的秩序和后续的和谐发展, 而这种可依之法应当是“良法”才能达到上述效果。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普遍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种良好的法律就是要凸显社会公平和正义, 基于此, 人们在理念上才能认同法律, 对法律产生信仰, 才能服从法律。

虽说公平正义有其价值属性, 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主流价值观。法律主体对法律的指引作用都有一个预期, 若其预期理念与其评价相吻合, 守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说, 法律所体现出来的公平正义一定要与大部分民众的理念一致才行得通。

但是,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 许多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也不断发生, 法律永远滞后于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依靠公平正义理念才能解决一些难题, 这就要求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守法者秉承此种理念, 及时、合情、合理的解决问题, 以保持社会和谐世风有序。

2 保障人权

人权首先是人之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其次是使人成为有尊严的人的权利, 人权理念是人的尊严、自由、理性和利益的一种最低程度的确认。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理念上来讲, 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两项最基本的人权, 我国宪法第34条至第50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就是我国宪法对人权理念在文字上的具体细化。

人权很重要, 但也容易受到侵扰, 如生命权的非法剥夺、健康权的非法损伤、财产权的非法侵害等事件屡见不鲜, 同时, 法律主体在行使自己权利时有时把握不住界限, 出现权利的滥用也会对他人的合法权利造成不小的侵害。因此,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人权就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

社会道德的支持就要求每个人在人权理念的指引下对他人的权利予以尊重, 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人虽不能“善待他人”, 但也起码也应当做到“无害于人”。道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基本价值规范, 假如没有道德规范, 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再往深处挖掘, 一个社会的主流道德应当努力扩大善的东西而减少恶的东西。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不侵犯本身就是一种善念, 所以, 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这样做了, 每个人的权利就会得到最大的实现, 这肯定是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局面。

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就是要求国家的职能部门发挥法律赋予的权能使人权得到制度的保障。立法者要对人权的内容和范围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样才能为人权的享有和实现提供保护和救济。目前, 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法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诉讼权利等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定, 虽然有待改进, 但对比过去许多问题无法可依的情况要好得多。政府作为执法者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保护法律主体的利益和权利, 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被破坏。这就要求执法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对法律主体的合法权利给予最大程序的保障。司法者的司法救济是人权法律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 它不仅是为解决公民个体之间的人权纠纷提供了一种公正的途径, 同时也是为纠正政府侵犯人权建立的一种有力的机制。当然, 司法者本身严格按司法程序进行活动也是对人权的保障。

3 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主体通过法的各个运行环节使自己的法律权利能得以实现, 义务也能得到履行, 继而在心目中对法律有一种认同, 产生信仰, 如此, 法律权威就在法律主体理念中树立起来。

在中国奴隶制时代, 主流观点认为, 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因此一直保持法律的秘密性, 不为公众所知, 但效果很差。法律不为其治下民众所知, 人们将对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事务无所适从, 因此, 随着历史的进步, 法律走向公开成为必然, 虽如此, 法律权威依然没有树立起来, 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的“人治”。在当今中国, 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 使法律主体对法律产生认知, 形成信仰, 把法律视为权威, 作为宝典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见, 一方面, 立法者要建立一种具有客观、稳定、不抵触的法律体系, 这是建立法律权威的基础。另一方面, 执法者和司法者要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这是建立法律权威的保障。再一方面, 守法者要依法办事, 权利应得当得, 义务应尽当尽。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反映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句话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4 监督制约

监督制约在客观上表现出来是“机制”, 在主观上诠释出来就是一种“理念”。监督的作用主要是预防和纠正偏差失误, 制约的作用主要是限制和约束权力滥用。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三类, 由于三类主体的性质不同, 其发挥监督的渠道也有不同。制约的主体笔者认为主要是国家机关之间, 主要包括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监督制约的对象就是执政党和国家权力, 目的就是保证执政党要依法执政, 保证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 同时还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所以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所以, 监督制约不仅要在客观上使机制进一步完善, 还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 真正在头脑中树立起监督制约的法律意识。

实行法治就是要对执政党和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出现异化。对执政党的监督主要落实在党员身上, 在我国, 对党员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机关的监督, 在我国,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 接受其监督。另外, 国家机关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和制约, 如司法机关可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 会制约行政机关的权力在法律下运行。

篇9: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按照院党组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的安排,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按照学习进度的要求,现阶段是自查整改阶段,现将自查情况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是提高

自身素质的思想基础

在思想上,查摆自己不足的同时,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老干警的优良传统,以邓小平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基础,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自己的思想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自己置身在群众中,时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另一方面要摒弃思想中那种要不得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思想,廉政二字永记心头,不能为谋取私利,而忘记自己是一名检察人员。向张会杰同志学习,学习她那种忘我精神,以院为家,对自身工作全身心投入的思想觉悟。

二、强化学习理念,提高业务素质,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

在工作中,一方面我知道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在工作中的需要,只有多看、多听、多学,多问,才能充实自己。把本职工作的学习作为重点之重点,强化学习法律知识、检察业务新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自己能很快地投入到工作中。采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争作学习型书记员。有不懂的地方,向老干警虚心求教,做到不耻下问,不应该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更不该认为求教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从点点滴滴学起,才能有汇成江河的才能。另一方面在办案中用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职业道德规范来自律,以秉公执法、文明执法的作风来进行工作。将不正之风、腐败等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使我能真正成为一名不愧于自己、不愧于人民的检察人员。

三、通过自查,提高认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

只有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才能为下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深入学习,在思想上和工作中发现了自已的不足。

在思想上,用法治理念武装自己头脑的同时,应该学习先进典型的思想觉悟,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工作上,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做到“温故而知新”。

从事检察事业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会用毕生的精力、不懈的努力去圆这个梦想,让它是最美好的,我以实实在在做人,点点滴滴奉献为基本的人生标准,努力塑造自己,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完成肩负的使命,作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检察人员。

四、整改措施好范文版权所有

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根据自查情况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1、加强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弥补知识的不足而影响工作的情况。

2、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篇10: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一、自查存在的问题

通过法治理念教育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意识不够强。

2、责任心不够强,工作粗枝大叶,不细致。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淡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有待进一步深刻学习。

4、就案办案,埋头办案,大局意识不强。

5、极个别存在关系案、人情案。

6、个别人执法不够文明,仍存在官僚主义作风。

7、对当事人推、托、冷、横、等态度时有存在。

二、整改措施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使我庭认识到弘扬司法正义,讲究司法文明,提高司法权威的重要性。针对上述查摆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如下:

(一)建章立制科学管理

用制度管案、管人、管事;用制度明权、明责、明利。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位同志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庭依照自身特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结案通报制度》、《结案率通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更加量化、细化,使同志们赶有目标,干有劲头,月月有序,形成了一种奖勤罚懒、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二)、司法提速服务提质思想更新落实“五制”

“迟到的公正也是不公正”首席大法官肖扬院长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这样提出。为最大限度的减轻当事人诉累,降低执行成本。我庭干警以围绕司法提速、服务提质、思想更新为中心,以实现“五项”制度中的“三快”办案制度为目标。设身处地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践行公正与效率的统一,妥善处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三)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狠抓法官队伍素质建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能造就人,我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结合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我庭结合本院实际又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和树立公正司法形象。

一是积极开展院组织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和“我与当事人换换位”活动。为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观念,增强司法效能,提高司法水平,努力锻造一支过硬的法官队伍,维护人民法院的公正形象。

二是在活动中通过“两对照”,达到“两提高”。第一,与思想对照,提高干警的政治素质。在活动中,我庭结合干警实际,要求破除五种错误论调,树立五种观念,强化五种意识,即破除按传统办事的“因循守旧论”,树立开拓创新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破除居功自傲的“功德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强化“进取”意识,破除遇事讲条件、讲待遇的“条件待遇论”,树立“责任”观念,强化“主动”意识;破除怕担风险的“畏缩求全论”,树立大胆探索,爱岗敬业观念,强化“创业”意识。第二,与工作对照,提高干警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和当前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工作实绩来检验活动成效,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该项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是抓培训,提高干警司法能力。干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至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下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让广大干警更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真正含义和实质,为司法公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和谐执行实现双赢

篇11: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在局党组的部署下,我参加了纪律作风整顿大会,深刻领会开展作风整顿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澄清了模糊理念,进一步增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下面,就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对依法治...在局党组的部署下,我参加了纪律作风整顿大会,深刻领会开展作风整顿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澄清了模糊理念,进一步增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下面,就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对依法治国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初步理解,就本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如下:

1、在思想上对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认识紧、迫性认识不深。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学习停留一般化,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不够积极主动。

2、在工作上工作纪律比较松散。执行制度有时不够严格要求自己,有时犯点小毛病认为无关痛痒。

3、在作风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理解不够深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自己感到信心不足,找不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突破口。

4、凭老经验,老办法解决问题。有懒惰现象,不善于新角度思考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整改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人民警察如果不保持政治上的警惕,不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是非常危险的。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政治上更加成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法纪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在求真务实上狠下功夫。

在执法中坚持公平,坚持正义。这是人民警察执法的灵魂。否则我们的行为必然成为老百姓不满意的话题。因此要时刻以公平,以正义处理好每一件事。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敢于管理,大胆管理,坚持原则,不做“老好人”。发扬勇于开拓创新、敢于胜利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多和同事交朋友,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三是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在严以律己上下功夫。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更加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以《人民警察法》为行动准则,时时处处,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服从大局,听从指挥,令行禁止。进一步强化廉政意识,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思想境界,自觉接受监督,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总之,作为一名公安民警,我将以这次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为契机,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为公安事业添砖加瓦。

篇1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 是由特定社会中人们的法治理念、法治制度和法治行为所构成的现实状态, 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致力于寻求法治在现实中的最佳运用。然而, 从原生意见上讲, 法治首先“是一种观念, 一种意识, 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法治理念是法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以法治理想为中心形成的全部观念的总和, 是对法治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抽象, 是法治的基本倾向或人们对法治的态度、信念。具体来讲, 就是对法治现象、原则、模式、体系以及法律信仰、法律实践、法律文化及其价值取向的宏观性、整体性的反映。其“核心是法制的实质价值观念和法律权威观念, ”法治理念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法治理念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法治与人治中坚决地选择法治;二是在多样的实体价值中对主体价值的认同和选择;三是在具体操作上对法治模式的设计, 涵盖所有的法律制度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遵循以下六项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原则和要求, 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 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依法治国, 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法治保障,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①;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②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切实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③。

三、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政法工作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 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 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

(一) 提高法律素养、坚持严格执法

努力提高法律素养, 是政法人员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 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 决定了政法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切实增强法制观念。而严格执法是法治的基本内涵, 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是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二是所有执法结果都必须符合立法目的。

(二) 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

模范遵守法律, 是政法工作的责任。政法机关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因此, 每个政法人员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 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 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④政法机关和政法人员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一要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的关系;三要把各方面的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动力, 以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广泛的支持与努力, 在广大公民共同努力的同时, 政府对此做出的法治保障也十分的重要,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制定出相映的法律法规, 为共建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保障, 行政执行方面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以防矛盾的产生, 树立公益理念, 最后在司法制度上进行完善来推进和谐社会的营造进程, 从一系列手段上争取最快最有效的成果。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 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个重大的命题, 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对政法工作的要求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希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意义,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2]张恒山.略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J].法学家, 2006.

上一篇:云教学系统下一篇:观文镇中心小学校2014年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