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上的小米粒中班好吃的食物主题教案

2024-04-18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好吃的食物主题教案(精选2篇)

篇1:鼓上的小米粒中班好吃的食物主题教案

案例背景:《纲要》指出: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服从于使每个幼儿全面地、和谐的地、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学前教育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蕴含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之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是大班建构式课程《动感天地》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细细分析以后,我把目标定位为科学领域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第二目标定位在艺术领域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本活动倾向于让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而非被动灌输接受;倾向于建构重组织经验而非机械记忆,也就是使幼儿的学习由记忆向理解转化,由日常概念向科学概念提升。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从兴趣入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从旋律入手,从歌曲的重点入手组织教学,使孩子们学得轻松而有趣,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重视智力的.开发、身心的健康、情绪的发展、合作的精神、创造的萌发,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目标。

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视听唱、整首教唱法、游戏法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为了使振动的物理现象与歌曲的演唱有机结合,我先进行了一边敲鼓一边唱歌的演练。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小鼓和米粒的游戏,让幼儿直观感受感知振动与发声的关系,任何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着。鼓靠鼓面的振动发声;唱歌、说话靠咽喉声带的振动发声。力不断地作用于鼓面就产生振动,米粒跳起来的高度直观地显现出振幅,米粒跳动的频率显现出振动的频率。鼓敲击的轻重不一样,鼓的振动幅度也不一样,米粒跳动的高低也发生相应变化。孩子们看到了这种物理现象也就很容易、自然而然地理解歌词内容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小鼓休息了,米粒不动了。

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同时通过图谱的演示,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这种整合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能引导幼儿积极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互动、合作,使他们建构自己丰富多彩的经验。

《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建构式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动静交替,层层递进。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在师幼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条件下,师幼间建立交互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幼儿的主动建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建构成长的经验,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

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更好的课程。在这个活动的构想和设计仍有不尽完善之处,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过所思所悟反思、分析、总结,一定能使更好的活动变得最好。

篇2:鼓上的小米粒中班好吃的食物主题教案

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跟着鼓唱歌。

1、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

二、鼓的声音哪里来。

1、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跳舞的小米粒。

1、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

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

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上一篇:新时代晚会主持词下一篇:暨启动仪式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