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旅游地理

2024-04-16

课件旅游地理(精选6篇)

篇1:课件旅游地理

人教版旅游地理课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著名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结束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篇2:课件旅游地理

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

第一章

第一节

一、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文化:人类的一切创造物;

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流派

(一)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内容

1.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

人文地理学者将文化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文化特质分为三类: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中国学者将三类特质称为: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有文化要素组成一个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各个层次间的联系就是文化结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一纵一横”的研究内容

约翰斯顿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其二是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共同的研究方法

(1)经验主义方法 该方法强调结论是从经验中得出,而非演绎推理而来。

(2)实证主义方法 该方法是从否定经验主义而来的。实证主义方法的根本步骤是根据经验提出一个先验的命题或模型,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证明该命题是否成立,如果该命题不成立,那么有两种途径重新论证,一种是调整命题,另一种是修改假设条件。

(3)结构主义方法 将结构作为一个系统,该系统按照一定的模式由许多成分组成,其中一些成分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

(4)人文主义方法。人文主义方法与实证主义方法相反,它不强调发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而是强调研究个人世界,强调个别性和主观性,而这些是不可重复的。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石 第2节近现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轫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学科分支,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

近代地理学第一代大师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化景观,而文化景观是后来文化地理学的最核心的主题。

发过人文地理学派对文化地理学发展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维达尔·白兰士的著作《人文地理学原理》中,论述了文明的类型和分布,生活方式和文明的关系以及发明的传播等问题。提出了“或然论”。

二、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一)索尔创建文化地理学

他首次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概念引进到美国,并把景观看成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单元。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形态及其变化,从而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中的伯利克学派。

(二)二战之后西方文化地理学发展战后文化地理学研究有几个特点:第一,研究区域的拓展。

第二,不再刻意寻找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三,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有一些学者将文化地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探讨领域。

三、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一)20世纪后半叶的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

1.二战后西方文化研究及其背景

2.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二)新文化地理学的特点

除强调文化政治外,新文化地理学有以下两大特点:

1.景观分析的新视角

首先,新文化地理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

其次,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意义。

再次,传统文化地理学对景观的研究集中在乡村,而新文化地理学则更多地研究城市的文化景观

最后,景观研究中的文化政治倾向

2、强调文化的空间性 第3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近现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引介

(二)对文化地理学的尝试性研究

二、中国当代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

(一)文化地理学的恢复

(二)文化地理学的教学

(三)文化地理学研究

第一,人们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兴起意味着日常生活部分受到文化的本质、永久性和重要性的影响。

第二,国外文化地理学的主题和范式得到了中国内地学者的消化与吸收,而其中每个主题都与文化过程有密切联系。1949年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些特征:

1、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

2、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

3、专题性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

4、综合性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

(四)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展望

1.未来的发展空间扩大

2.文化地理学研究对国家建设的意义

3.文化地理学研究对学科发展的意义

第2章 物质文化地理

第1节物质文化概述

一、物质文化释义

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的,即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要素或文化景观的物质方面,是人们创造的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

二、物质文化分类

(一)按发生年代,可将物质文化氛围古代物质文化、现代物质文化等等;

(二)按特征的稳定性,可以将物质文化分为传统物质文化(也叫古典物质文化、或经典物质文化)、流行(或时尚)物质文化;

(三)按用途属性,可以将物质文化分为生产性物质文化、生活性物质文化

(四)按使用主体,可以将物质文化分为平民物质文化、士大夫物质文化、宫廷物质文化等

(五)按内容要素,可以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族器乐、建筑、武器等。

三、物质文化的地理学研究

第2节 生产文化地理

一、生产文化分类

生产文化可大致简约地分为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及第三产业文化。

二、农业文化

(一)农业发源探究

(二)农业文化例说1.采猎文化(1)采集文化(2)狩猎文化(3)捕鱼文化2.牧养文化(1)驯化文化(2)饲养文化(3)游牧文化

3.耕作文化

(1)按生产动机,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生产文化、经济作物生产文化两大类(2)按作业方式,可以分为旱田耕作文化、非灌溉文化等。(3)按生产技术,可以分为刀耕火种文化、机械耕作文化。4.园艺文化

三、第二、第三产业文化

(一)第二、第三产业发源探究

(二)第二、第三产业文化例说1.采掘文化2.加工文化3.服务业文化

四、生产和文化的地域性

(一)农业文化的地域性1.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2.草原农业文化区3.干旱沙漠农业文化区4.季风农业文化区5.地中海农业文化区6.中纬度温带农业文化区7.苔原农业文化区9.山地农业文化区

(二)工业产业文化的地域性工业产业文化的区域性常常因循工业产业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

第3节 生活文化地理

一、生活文化分类

(一)按人的需求层次,生活文化可以分为基本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

(二)按活动主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文化又可以分为平民生活文化、宫廷生活文化等。

(三)按活动的主体范围,生活文化可以分为社会生活文化、群体生活文化、个人生活文化等。

(四)按特征稳定性和发生年代,生活文化可以分为民俗文化、当代流行文化等。

二、基本生活文化例说

(一)饮食文化1.食物原料文化2.食物加工文化3.烹饪文化

(二)服饰文化

(三)居住文化

三、非基本生活文化例说

(一)婚嫁文化 婚嫁是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从物质文化讲,婚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命繁衍的物质准备和仪式。

1.群婚 2.夫妻家庭 3.其他

(二)丧葬文化

1.土葬 2.火葬 3.地面葬、水面葬 4.天葬 5.木乃伊葬法 6.其他葬法

(三)岁时文化

1.世界性岁时文化2.东方岁时文化3.西方岁时文化

四、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一)居住文化的地域性居住文化的地域性,可以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居住形式等三方面来分析。这里主要通过我国居住形式的差别来讲述地域性。1.口袋房2.帐幕3.四合院4.洞穴5.干阑6.其他民居

(二)服装文化的地域性1.衣着方式的地域性2.制衣布料的地域性3.服装形态的地域性4.服装色彩的地域性

第4节 建筑文化地理

一、建筑文化分类

(一)宗教建筑

(二)政府建筑

(三)工商业建筑

(四)公共建筑

(五)纪念性建筑

(六)装饰性建筑此外,还有住宅建筑。

二、国外建筑

(一)古代埃及、巴比伦建筑

(二)古希腊建筑

(三)古罗马建筑

(四)拜占庭式建筑

(五)哥特式建筑

(六)文艺复兴式建筑

(七)巴洛克式建筑

(八)现代风格

三、中国建筑

(一)古典园林

(二)皇室建筑

第5节 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一)气候因素

(二)地形和水文因素

(三)地质和生物因素

二、社会、人文因素

(一)经济条件

(二)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三)文化交流

第三章 精神文化地理

第1节 语言地理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受到特定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所处的环境有会在语言的内容、形式上留下特定的印痕,形成与一定区域环境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不同语言(包括不同语种及方言)。

一、语言的地域分布

(一)印欧语言区

(二)闪

(三)汉

(四)非洲语言区

(五)马来

(六)乌拉尔

-含语言区

-藏语言区

-波利尼西亚语言区

-阿尔泰语言区

二、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二)环境对语法也产生一定影响

(三)人文环境对语言影响

三、语言景观——地名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代表一地方或地形的符号。

(一)地名的主要性能

1.地名的社会性2.地名的历史性3.地名的文物性4.地名的指位性5.地名的地域性6.地名的稳定性7.地名的可变性8.地名的衍生性

(二)地名景观的种类

1.山水地名2.示位地名3.寄意地名4.特产地名5.民族地理地名6.历史政区地理地名7.反映历史开发事件8.移民地名

(三)启示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不仅因为它往往能直接反映语言和民族起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可悟性的一面,而且当它出现在聚落、道路、田野、标牌和布告栏时,它又具有直观性的一面。这种既可悟又可视的特殊属性,使它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因此,关于地名的研究仍然将会成为一个文化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第一、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宗教景观的分布

三、宗教文化区研究2节 宗教地理

第3节 艺术地理

一、戏曲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背景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各自的地理背景自然影响到人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和爱好所致。地理环境差异也直接影响到音乐风格及音域音量的表达。

二、文学的地域差异及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中国文学的地域分异概说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地域差异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文学内容与创作灵感的影响2.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风格与地域特色差异的影响3.地理环境对流派和文学人才群体形成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机理

三、绘画的区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常常会影响到绘画艺术的内容,即环境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同的素材背景会直接影响到绘画的特色和风格,尤其是山水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四、书法的地域空间分布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

第1节 文化中的环境印记

一、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文化生态学研究的两方面内容,即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

二、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

(一)自然环境与文化源地的选择

(二)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

(三)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兴衰

(四)自然环境与文化扩散

三、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首先,应当全面理解文化生态学的思想精髓,避免过分扩大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其次,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

再次,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相对表面化的研究,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最后,文化生态学研究是静态或者比较静态的,它并不能完全动态地分析环境与文化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第2节 不同文化的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演变历程

二、不同地域的自然观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三、形形色色的自然观

(一)环境决定论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于生物一样都受环境的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而各地区的人类活动特征决定于各国地理环境的性质。

(二)可能论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他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映和适应则根据他们自己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而不同。

(三)适应论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地域之间的关系。

(四)文化决定论

技术进步才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进步加强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控制。

(五)协调论

协调,即和谐,是指客观事物诸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或指自然界多样性中的统一。第3节 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

一、文化转型的概念与机制

二、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关系

三、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5章

第 文化源地

第1节 各类文化源地

一、文化特质的源地

(一)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指文化的单个要素。文化特质包括精神文化特质、制度文化特质、生产和生活特质。

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的文化特质的源地。

(二)文化特质源地

1.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以汉字源地为例

文化特质的源地多为单核的,即该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

2.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以道教文化源地为例

二、文化综合体的源地

(一)文化综合体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综合体。例如,汉文化为一个文化综合体。

(二)文化综合体的源地

三、早期人类文明的源地

(一)最早的文明诞生地—两河流域

(二)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地—尼罗河绿色长廊

(三)南亚文明的源地—古印度河流域

(四)海洋文明的源头—克里特岛

(五)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

篇3:地理图像课件制作的有效性

一、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 注重科学性

地理图像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也不是绝对的, 题材选得不好, 其优势就不明显, 有一些老师在选材时, 喜欢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易制作的课题做课件, 这样制作起来的确比较容易一些, 但使用起来, 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使图像课件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图像课件制作选材的前提是科学性。地理图像课件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件的教学设计中, 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具体而言, 一般内容相对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难以用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变化过程, 而教材只有文字或图片的教学内容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例如《地球运动》一节涉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诸多的难点, 仅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理解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教学内容确定以后, 还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能突出计算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 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类型。

二、以好用为目标, 突出可操作性

我们把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 是为了辅助教学, 在课件制作中要突出其“辅助性”, 不可喧宾夺主, 一节课中传统教学方法 (如板书、板画、板图、讨论等) 和课件有机结合, 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的易用性, 应充分考虑课件的可操作性, 一个好的课件不仅要便于制作者本人使用, 而且要便于其他教师, 甚至学生也能操作。例如, 我制作的网络课件《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中有四大块:知识拓展、自由讨论、巩固练习、效果检测。这是由学生借助课件自学的部分, 为了便于学生使用, 其中所有链接及操作全部采用文字或按钮标明, 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所以, 尽管制作课件的软件提供了非常多的功能, 我们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用上, 在课件的起始部分要把一些操作做一个简介, 在交互部分最好要有文字提示, 特别提醒要慎用隐藏按钮之类的响应方式, 使其他人能够轻松使用。

三、以为朴实目标, 追求实用性

有些老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漂亮越好, 设置良好的背景画面, 运用丰富的动画和视频, 认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确, 一个优秀的软件需要有良好的用户界面, 但有时也会适得其反。本人曾制作的《中国的旅游资源》课件, 其中运用大量的精美图片、视频, 课件的设计、过程也相当完美, 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是由于课件中图片和视频的数量太多, 冲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因此,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应经常要考虑到学生, 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提出知识点, 考虑到学生能不能接受, 即一切要从学生出发, 课件除了一些必要的“包装”之外, 应该做得朴实些, 毕竟,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是一个过程, 需要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它不能是一节课的全部, 更不能全部代替教师的授课活动。所以, 我们不必把课件做得面面俱到, 而要通过课件的展示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一,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梯形问题, 让学生沿阶梯而上,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自学、表达、组织、动手等能力,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二, 要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如果一节课全部由老师操作、讲解, 不给学生去动动手, 那么我们又有可能回到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因此, 教师在设计过程中, 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参与的部分, 让学生自己演示、操作,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又使学生的活动及时反馈给教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最后, 在组织多媒体教学的时候, 也要考虑到板书的作用, 在整堂课中, 学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接受知识, 学生要有一些必要的课堂笔记, 以便今后复习、巩固, 因此教师在组织多媒体教学中, 应该作些必要的提纲挚领的板书, 让学生有选择地记笔记。

总之, 优秀的地理图像课件的有效性是科学性、可操作性、追求实用性、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组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地理多媒体教学日益流行,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和应用的过程。优秀的地理课件要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 要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并且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篇4:课件旅游地理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旅游地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89-01

一、多媒体课件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当前教学改革的精神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例、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媒体组合进行综合处理,实现双向交流,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异常明显。多媒体课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作用:

(一)以表达配合各种图例来体现生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旅游地理教学内容,可以把旅游区教学内容反映到具体的录像片段上来,或者利用地图并附以简单的文字来介绍各个城市。如讲解旅游城市的交通路线时,我们可以放大图例来一一介绍城市里的各个景点分布,清楚明了;那么又如用中国名胜图册来扫描制成的课件形式呈现出来,就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二)利用观赏的画面来代替枯燥的语言讲解从而体现直观性。旅游地理教学中除地图外都是用文字来描述,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会觉得烦,影响学习兴趣。如学习《北京市》时,教师在讲台上一直用授课法夸夸其谈,学生听着就走神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用摘取北京市旅游指南的碟片来介绍。再配合文字教学节奏可快可慢,可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还可以重复播放,课堂效果很好。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反复观看充分体现时效性。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到旅游地理教学中,克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即教师在黑板上指多那么一张密密麻麻的地图图例说得口干舌燥,学生未必听明白,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可从放大的图例及拆开的每一部分反复观看、对照,例如讲授《中国旅游交通网》时,教师制作课件来进行教学讲交通网时可放大地图图例,这样就便于学生认识各条交通线路,然后分发地图轮廓图来让学生描绘交通路线,教师只要稍做指导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一)物尽其用,适当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然后再考虑通过用什么素材来恰当地表现课本的内容,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愉快的教学效果,并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段,打破教学的时空局限。把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经过处理后转变为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课件具有一定的创意性。从而达到传统的讲授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可能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比如,前面的概述部分,也就是总论部分也还是要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俗话说:“物极必反”。也就是说在一般的教学中,也不能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应两者相结合。

(二)与时俱进,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网上来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现行教材上不断增加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既而可以增加课容量和知识密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旅游地理《浙江省》这一节教学,利用多媒体先播放浙江省旅游指南,使学生从教材里的语言述说转化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教学情景;此外,教师也得从网上查阅有关于浙江省的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胜地的图片或景区动画拍摄等资料。

(三)增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能使许多抽象的教学专业术语、事物变为具体,能使跨越时空的广深的地理环境从静态转变为动态,能使对语言文字理解之后的想像转变为有声有色的图文声像讲解,大大提高了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活跃了学生思维,便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例如,在学习《地貌概况》时,大部分学生感到那么多种地貌类型既难以记忆又难以区别。在讲授时,用POWERPOINT设计地形图,并进行归类放大播放,再添加图像、动画、音乐、文字等综合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帮助理解,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

(四)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教师要通过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来实现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只是教师用语言讲解,还有自身的想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而还必须要求教师积极钻研和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福建省》这一章节的授课中,讲授福建省的旅游资源分布时,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来介绍福建省的各个上档次、高品位的旅游景点。包括这些景点的位置、景区图片展示可通过课件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并掌握。学生也能从学习的知识而运用于实践中,在节假日时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就能懂得学习如何来介绍本县的旅游景点、区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对景区分布的抽象认识。这也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关键,从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以上的几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本人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完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先对教材进行钻研,不是教材的所有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方法,为此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先比较分析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设计使用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素材的获取,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也可以从光盘和其他电子媒介获取。比如一堂教学素材使用较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就会大量运用景观图、录像、地图等教学素材。运用得当的教学素材可以使一堂地理课变得生动直观,能给教学过程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要太复杂,只要能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潜力即可。这是要求我们教师自己进行设计制作和处理一些简单的教学素材。在处理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科学性、教学性、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慧芳.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2]朱剑刚.地理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的素材运用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0,4

[3]林培英,朱剑刚.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篇5:中国旅游地理的课件

二、本课程的内容安排

(一)地图辅助学习法

(二)综合分析与主导原则法

(三)对比分析法

(四)实地考察法

(五)调查与统计分析法

(六)朔源阅读拓展知识领域法

三、课堂小结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四、习题布置

篇6:中国旅游地理说课课件

教学课题与课时:旅游与旅游地理学(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

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随着“旅游”一词在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出现,关于其科学概念也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Tourism)一词.最早以旅行与游览两层意思出现在英国18出版的《牛津词典》中。但真正赋予其科学概念的是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andKrapf),他们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后改为不作主要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后改为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该定义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并得到许多国家旅游专家的承认,故被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生活力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短期性、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是:“—般来讲是为了消遣和外出旅行,游客在某个国家的逗留至少要超过24小时”。

各种旅游概念不论其表述如何,但都具有共同含义:旅游以娱乐消遣、休闲度假和文化为目的,而主要不是为了赚钱或其他公务活动;旅游是暂时的、短期的停留,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有所区别;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异地他乡的旅行的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经济现象,它关联着社会、经济、文化、保健、科技、生态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二、旅游要素构成

旅游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旅游的主体,即旅游者;旅游的客体,即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地;旅游的媒体,即旅游业。这三个基本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构成完整的旅游系统。

1.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发展的历史表明,旅游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然后才有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人才队伍,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导因素,他们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是决定旅游业内部比例关系及其结构的主要因素,因而,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居主体地位。

按活动的地域范围,国际上一般将旅游者分为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第一次解释外国旅游者:“旅游者系指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并规定旅游者中包括:出于消遣、家庭事务或健康等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出于某种职责去参加会议的人;因公务而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中途停靠,即使不足24小时的人。但旅游者中不包括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管是否订有合同,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者;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人;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即使在境内超过24小时的人。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国际旅游会议(简称罗马会议),提出了游客、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的概念,并指出:游客是指“出于任何原因(不包括为了从事带有报酬的职业)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访问的人”。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旅游者是指“到—个国家访问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短程游览者是指“到一个国家访问逗留不到24小时的游客”。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罗马会议这一定义。目前世界各国也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定义,

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有国情,我国国家旅游局和统计局对包括外国旅游者在内的国际旅游者解释为:“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并明确规定应邀来我国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各国驻华使馆人员;常驻我国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新闻记者、商务机构人员:乘国际班机直接过境的旅客、机组人员和在口岸逗留不过夜的铁路员工以及船舶驾驶人员和其他人员;边境地区往来的居民;回大陆定居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已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都不在国际旅游者范围之内。但必须明确的是,港澳台同胞回大陆旅游仍需支付外币以及他们的旅游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同其他来华旅游者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统计上暂时列为国际旅游者或入境旅游者。

随着各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又提出:“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而在其居住国境内进行24小时以上—年之内旅行的人,均视为国内旅游者”。

无论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具有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肯花钱,以及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美好回忆的共同心理特征等特点,都必须具备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足

够的闲暇时间和外出旅游的愿望和兴趣等条件。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在国外被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mAttraction),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在国内“旅游资源”这一名词已被人们认同,并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人们着眼点的不同,各专家学者对其概念的阐述不尽相同。但最具权威性的应该是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所发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中所规定的概念,即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必须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去进行,旅游资源所指极为广泛,可把现今地理圈中一切有形实体和相关环境囊括在内;同时,对旅游资源也要进行了必要的限定,即首先,“必须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其次,“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第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应“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依据其吸引功能,旅游资源可分为世界级向性、国家向性、地方向性三个层次;按其形成和属性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购物型等;按资源的客体属性,可分为物质性旅游资源、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和物质与非物质共融性旅游资源;按资源的发育背景,可分为天然赋存性旅游资源、人工创造性旅游资源和两者兼具的复合性旅游资源;按资源的开发状态,可分为已开发旅游资源(现实态),待开发旅游资源(准备态)和潜在旅游资源(潜在态)等;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可分为再生性旅游资源与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郭来喜、吴必虎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研究项目成果依据对旅游资源普查的应用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人文和服务3大景系、10大景类、98个景型,(如表1.1);20,全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又颁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将旅游资源分为8主类,31亚类,155个基本类。

旅游资源一般具有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开发利用的重复性、多层次性、可创新性以及原始性、易损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

3.旅游业

旅游业是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体,是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广义的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休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涉及到许多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其中最直接的部门是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

旅游业是旅游供给的提供者和旅游市场的组织者。旅游业所出售的商品,是一种固有的有形设施和无形的服务,它通过旅行社、饭店和交通向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行社在旅游供求活动中,是发起旅游、招徕和接待旅游者和组织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是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旅游路线、导游等服务的行业;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其任务是解决旅游者从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以及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目的地和同一目的地内的各地区之间便利往来的交通问题;旅游饭店是指向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场所。除此之外,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传递信息情报而涉及的邮政、通信、报刊、广播、电视等,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部门。

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旅游活动系统。

第二节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GeographyofTourism)是伴随着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门新兴学科。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学者们对旅游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国际上,旅游地理学又有游憩地理学、闲暇地理学、观光地理学、娱乐地理学或康乐地理学等别称。名称虽有不同,但其研究对象却基本一致,即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娱乐、康乐消遣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门学科。

按照学科体系,现代旅游地理学分为理论旅游地理(或称通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地理和应用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属于区域旅游地理学的范畴。因此,中国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特定地域范围内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于本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英国人皮尔斯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供给的`空间模式、需求的空间模式、旅游地地理,旅游流、旅游影响、旅游空间模型等六个方面。郭来喜(1985)则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旅游的起因及其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的地域分布、移动规律与发展预测;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地域组合及其技术经济评价、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与建设规划;旅游区划与旅游地域组织体系;适合不同对象的旅游路线组织与方案设计;旅游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对策;旅游业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作用与影响。保继刚(1999)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及演化规律、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十个方面。

可以说,旅游地理的研究已广泛涉及了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的各个方面。鉴于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七个方面:

1.旅游地理学的一般理论主要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属性、内容方法以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实践主要研究学科的野外考察和调查,旅游地图的设计与应用;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主要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

4.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主要研究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环境、基本特征和地域类型,中国旅游产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国际和国内客源市场的分布和主要特征;

5.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主要研究旅游区划的一般理论及中国旅游地理区划实践;

6.中国旅游热点问题研究主要研究中国旅游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国西部旅游开发、旅游黄金周等系关中国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

7.中国旅游地理区主要研究中国的8大旅游地理区、32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特征,以及各旅游省(市、区)内的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和主要旅游区的布局与建设。由于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性,受政治体制、思想意识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参照国内外研究探索的新成果,把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内容和任务探索引向既有深度和广度,又有现实作用的轨道,更好地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三、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1.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无疑属于地理科学范畴。但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看,旅游又是一种文化活动,被视为部门人文地理学。由于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又可视为部门经济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一门重要分科。但旅游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关系很密切,尤其研究自然旅游资源离不开自然地理学。因此,旅游地理学是处于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三者之间的—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旅游地理学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同时,旅游地理学研究涉及的范围,除地理学各大分支外,还与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环境学、经济学关系密切。因此,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特点并与上述各门学科有内在联系的新兴边缘学科。

3.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旅游地理学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并直接服务于旅游业,因此特别注重其应用性研究。欧美一些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一直把旅游地理视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们研究的旅游应用范围很广,如研究娱乐土地的利用和规划,国家公园、州立公园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开辟与容纳量的估算,度假村的发展和定位,冬季体育运动设施的规划;研究旅游流的测定技术和旅游流预报技术;许多国家直接把旅游地理作为训练从事旅游职业人员的基础教材,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旅游饭店、旅馆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英国学者赫?罗宾逊(H.Robinson)就特别强调旅游地理具有“应用地理”性质。

上一篇:情人节菜单下一篇:江大营养真题名词解释总结04——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