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2024-05-11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精选9篇)

篇1: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摘要: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新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探究。本文试从何谓探究式学习,为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等几方面阐述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现。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学;探究式学习

1.什么是探究式学习1.1探究式学习的定义

在《汉语词典》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其中“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指“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而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在任长松所著的《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被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

1.2 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2)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有助于独立思考、协作完成能力的提高。

3)培养善于沟通的精神,培养责任心,以及客观地处理问题,认识世界地能力。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2.探究式学习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有这样的描述:激发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过去的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现在则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英语课堂的活动就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沿阵地。《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教师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判断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能力,培养语感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1)设计者

探究式学习通常以任务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应是一个设计者。2)组织者和建议者

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学生的思路,给学生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3)指导者

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不同阶段当好学生的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如何形成研究结论等。

4.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实施

4.1 制订探究课堂的计划

教师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指导者,在课前,教师应先针对要探究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可达成水平有所预测和准备: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要兼顾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高一放寒假前,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与节日有关的英语报告,要求用Powerpoint制作,用简要易懂的文字介绍一个节日的名称,起源,庆贺方式等,再配上相应的插图和音乐。适逢春节假期,同学们的兴致高昂,纷纷利用电脑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制成的报告各具特色,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多个节日,某些同学制作的水平超过了老师。

4.2 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把教学的主动权放到教师的手中,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有活力,有生命的英语课堂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致力营造一种轻松而不松弛,紧张但不压抑的课堂气氛。如在教授Book2, Unit5, Music时,课前也安排了四人小组制作课件介绍自己喜爱的音乐类型。正式上课时,首先进行竞赛,分四大组到黑板前列举尽可能多的音乐类型。同学们或根据已有知识,或查词典,争先恐后地把大黑板写满了,然后再互相校对和认读。这样,气氛调动起来了,有关的词汇也掌握了。接着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报告,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再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在英语课堂上,同学们的爱好和才华有了展现的舞台,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更浓了,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距离更近了。那天上台的有一位英语基础较差,平时在英语课上很少出声的女孩子,当她用腼腆的声调和不甚流利的英语展示她喜爱的音乐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文静的她喜欢的是个性张扬的朋克音乐。而当她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时,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之后的英语课,她比以前专注了,认真了,课后也主动与同学讨论问题和交流想法。4.3 在英语作业中体现探究精神

传统英语教学中,英语作业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开发性,只追求唯一的答案。探究式学习要求英语作业中要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有机整合。

健康饮食这一话题本身就让同学们感兴趣,在上完Book3, Unit2, Healthy Eating的第一课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调查你的同学是否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指导学生搜寻有关平衡膳食的资料,做访问,然后根据测量作出判断和提出建议。通过完成这一作业,学生体验在生活中用英语做事情,继续探究,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用心

爱心

专心

5.怎样评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式学习的评价中,学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以便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和分析,提高自身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评价的种类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水平采取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书面测试评价,课堂和课余活动的随机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以及学生作品的报告评价等。

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进行英语探究式学习后,进行相关主题的知识掌握的调查,或英语运用能力的调查。

2)访谈法。在进行相关的英语探究式学习后,针对本次英语探究学习的内容和性质,在每组中选取一个学生,进行访谈,对小组和学生进行评价。

3)自评或互评法。针对某堂课或某次英语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进行互评,也可以进行自评。

4)全程测评法。这是指由指导教师在进行英语探究学习的计划时,就制定测量标准,在英语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指,进行跟踪、调查,并得出评价。这要求英语教师也具有语言测量和教育统计法的理论基础知识了实践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2: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以《摩擦力》教学为例

肃南一中

邮编734400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教学设计 摩擦力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大部分的模块可以以探究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科学规律为主,并强调,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正 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里,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内容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中,列出了“科学探究要素”和“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突出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大部分的模块可以以探究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科学规律为主,并强调,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注意:其一,是探究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其二,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课堂控制问题。

要完成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对“科学探究”的概念和含义作出明确的说明,只是列出了科学探究的要素、能力的基本要求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我们看到了多种对“科学探究”不同的解读,物理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确实有一些困惑。

“科学课程”中,推行“依据证据的解释”,在初中关于摩擦现象的学习就是这样的。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科学解释要求运用定律、定理、理论、模型等更多的科学知识、逻辑证据、深入的分析,并更加清楚的展示逻辑、证据及物理规律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例如:用摩擦定律解释和计算有关问题,用摩擦机理解释滑动摩擦的规律。这就是说,在物理课程中,对科学解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理现象及过程、定律的解释和对物理规律的模型解释。

因此,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包含两个不同的探究方向,一是指向事实,即由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为解释(或者规律)提供事实证据;另一个是指向理论或者概念框架体系。一方面,物理规律具有普遍性,他覆盖了一些相关事实,并可以对这些事实作出解释;另一方面,物理规律具有真理性,这些事实是对物理规律的证实或检验。进一步,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物理定理是由理论演绎推理的结果,需要由事实证据来检验,实验定律来自事实的概括和归纳,它既要由事实来对其检验,也要由理论模型对其解释,这样物理规律就具有了必然性和真理性。只有这样,物理科学探究才能展示逻辑、证据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基于上述观点,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并不能简单的看做是“把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的问题,也不能以实验结果作为探究的最后一步。而是应该把实验结果和数据看做证据,并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推理和交流,从而获得物理规律,进而对问题进行解释。

滑动摩擦力实验探究具体应当怎么设计呢? 第一应该明确学习任务和实验探究的目标。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滑动摩擦力并且也做过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高中教学实验探究任务是找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学习动摩擦因数以及物理意义。1.明确学习任务和实验探究的目标 滑动摩擦力实验探究目标:

找到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之间的定量关系,学习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

第二,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有能力完成用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在固定测力计的情况下,用拉木板代替拉木块,解决了实验中只有匀速运动前提下才能用测出的拉力代替测量滑动摩擦力的问题。

一般课上实验方案都是教师为学生的设计好的,如果有几种不同方案的话可以给学生机会选择。如果课上让学生改进实验仪器这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如果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给学生动手改进的机会。

因此课前,老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前提下,设计完善的实验方案。

2.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验技能水平并完善实验方案

第三,在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规律之前,首先学生要明确一些问题,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不能给学生一些实验仪器和任务去探究吧,也不能说教师就不敢指导了,怕教师指导了学生,就不是学生探究了。实验前要学生明确的问题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实验技能方面的,如:怎么测量这些物理量,测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操作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设计表格等等。另一类应该是实验探究思想方法类的问题,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实验中怎样控制变量的问题。

3.学生实验之前需解决的问题分为两类:

⑴.实验技能方面的问题

怎么测量这些物理量,测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操作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设计表格等等。

⑵.运用实验探究实验思想方法类问题

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实验中怎样控制变量。

另外,在收集实验数据之后,怎样分析实验数据、在分析论证实验结论前要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数据之后,做出一定的猜想,在分析论证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最终怎样得出实验结果并描述和解释实验结论。

4.学生实验之后需解决的问题

⑴.怎样分析实验数据

⑵.在分析论证实验结论前要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一定的猜想 ⑶.在分析论证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方法

⑷.最终怎样得出实验结果并描述和解释实验结论

经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老师们对规律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在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会,也有困惑。

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滑动摩擦力实验是学生初中做过的,就实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数据不是很困难,困难的是在实验前制定实验探究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取得证据以后如何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教师怎样给予学生指导,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尺度不知道该怎样把握。这一部分处理不好,课上的确占用了不少的时间,学生实验探究的结果也会打折扣。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几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做出一定的指导。但,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可以通过导学案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记录数据的表格发给学生,这样做可以减少很多的赘述,集中时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究方法的思考上。

这两类问题的确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比较难处理的地方,因为头绪多,处理不好,主要内容不突出,或者学生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探究部分不知道该怎么做。第二部分:摩擦力机理的探究及静摩擦力教学情景的创设 上面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了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规律之后,我们是这样设计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通过摩擦力产生的机理部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这个环节这样设计的理由有三个:一是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静摩擦力,而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与滑动摩擦力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学会滑动摩擦力产生机理以后,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摩擦力的机理自己去分析物体没有被拉动时产生静摩擦力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探究分析出静摩擦产生的原因、方向及大小。这样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及分析能力。

另一个考虑是:学生在定量了解了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及接触面的关系以后,再进一步探究静摩擦力的定量关系时,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静摩擦力大小是通过二力平衡分析出来的,而且也没有静摩擦力的测量实验。象这样,学生在分组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了解其机理的基础上,再学习静摩擦力,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更容易些。

摩擦力机理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高中学生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理解他,只是初步探究,认可这个事实即可。让学生介绍摩擦力机理的有关课外知识,老师点到为止,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较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静摩擦力部分的教学设计有如下五部分。

静摩擦力探究的教学设计

1.静摩擦力的存在、大小、方向的理论分析 2.测静摩擦力实验方案的理论推导 3.拉力与静摩擦力等大反向的实验验证 4.静摩擦力的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实验中最大静摩擦力问题情景的创设 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探究过程的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大小、方向探究过程的教学环节是怎样设计的?

有了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学生用推理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得出静摩擦力的存在、大小及方向是很容易的。

第二个环节,静摩擦力的实验测量。一般课堂教学中理论分析二力平衡得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后,一般没有实验测量。我们在这里设计了让学生使用刚才用过的测力计和木块动手测测试试,学生们在实验中能够发现并生成了一系列有关静摩擦的探究问题,如:静摩擦力是变化的、静摩擦力存在着一个最大值、最大静摩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在静摩擦力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系列问题。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这些问题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里,我们介绍了一个用传感器测量静摩擦力的实验,该实验可以测出静摩擦力,同时对比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等大反向。这个演示实验能起到试验论证的作用,也使得有关静摩擦力的探究教学更加完整。

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种方式探究静摩擦力。演示实验利用传感器显示水平拉力和水平切向力的大小,得到水平拉力和静摩擦力的定量关系。再结合二力平衡,进一步得到静摩擦力大小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这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

上面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两部分内容是分别探究和学习的,当然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实例多是由静止到运动,或者由运动到静止的,那么应该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把两个摩擦放到一起,于是,就有了第四部分的教学设计内容。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全过程探究的教学设计

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全过程实时记录摩擦力图线意义的探究

这时用传感器实验得出来了一条由静止到运动的摩擦力的图线,让学生分析并理解图线的含义。

这是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测量结果、解释现象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这条图线可以看出来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前面发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问题也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如果学生能够分析清楚,由静止到运动的摩擦力的图线,那末她就掌握了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的规律,这个教学环节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第五部分。用学到的规律解释现象、巩固理解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要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测量一个无法用测力计直接测重力小球的重量,目的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这个实验的设计正好用上了学生实验中测出来的滑动摩擦系数,不过把已知量和待测的物理量换了一下。

课堂上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段的教学录像。在这个课的教学设计中既然前面已经安排了学生分组实验也已经得出了结论,后面再做传感器的精确实验,这组传感器的实验是不是一定有这个必要?

本节课从探究滑动摩擦力分组实验、静摩擦力的分组实验、静摩擦力的传感器精确实验、又到最后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全过程中实时摩擦力曲线的实验,还有学生测小球重量实验,一节课能完成这么多的实验吗?

总结摩擦力各个阶段实验的作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设计的教学实验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滑动摩擦力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与接触面材料的关系。2.传感器静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测量------是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的证据。3.静摩擦力学生测量实验-----收集证据,4.全过程实时记录摩擦力图线意义的实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实验得到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5.测量小球重力的学生实验------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我们分析的课例,是试图把摩擦力这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得出都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探究,并不是要求老师每一个实验都必须做。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实验水平和实验器材的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探究实验方案。

有的学校只能采用弹簧测力计等实验仪器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有的学校已经建立了数字化实验室,有条件让全体学生利用传感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比如: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先把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摩擦力的图线先做出来,用探究的方式一段段的通过探究,也就是用问题驱动方式设计这节课,这时,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关系、在做出图线以后学生就生成了问题并提出了猜想、实验测量的方法、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两部分的研究顺序要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了,实验探究的设计就全变了。

总之,仪器不同,精确度不同,但是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到结论的思想是一致的。学生实验能力不同、学校条件不同、采用的实验设备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应该都是不同的,我们只是提出了一种教学设计方案。

其实,各种版本教材的安排顺序是不一样的,这两部分内容先讲哪一部分老师各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安排顺序变化了,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也要相应的变化。总之,我们提倡不是教教材,而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好教材。这节课设计的所有实验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是介绍每一个知识点的得出是怎样通过实验完成的,了解规律教学是怎样通过实验探究实现的。二是介绍不同精度的实验在整个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物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概括为:1.创设情境

2.形成问题

3.提供证据

4.促进理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姓名:陈

地址: 张掖市肃南一中

邮编:734400

电话:***

篇3: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一、抓住学生能动性, 设置教学情境, 使学生愿意知识探究

情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能动探究问题、积极创造思维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因素。良好学习情感的形成, 能对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找寻与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 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情感的激发。”可见,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要主动走进学生中间, 通过交流谈心, 拉近与学生的内心距离, 鼓励学生树立不畏艰难的学习勇气, 实现学生坚强学习意志的树立;另一方面, 要设置出与学生生活相近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 实现学习探究潜能的激发。

如教师在三角形三线合一知识点教学时, 就可以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 向学生设置出“如图所示, 在某一地方, 有三条公路, 这三条公路两两相交与ABC三点, 围成一个三角形, 政府决定在这个围成的三角形中修建一座加油站方便车辆的用油, 更好的服务汽车驾驶员, 如果现在要使修建的加油站到这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 可以选用的地方有几处?”问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训练。这一过程中, 教师将生活中加油站选址事件与三角形三线合一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 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在积极情感。

二、抓住问题开放性, 选用综合问题, 使学生能够知识探究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要点和内在体系的外在表现, 具有鲜明的概括性、多样性、丰富性、典型性。问题作为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 提供了学生有效探究活动开展的平台。数学问题所展现出来的知识点之间的丰富联系和密切关系, 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创设更加便利的条件。因此, 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 就可以抓住数学问题知识点内容的概括特性、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特性等内容, 选取一些包含多个知识要点内容的综合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 鼓励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 不同角度, 采用多种方法, 进行数学问题的有效解答, 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有效掌握进行相关类型问题的不同解法, 实现学生探究能效的提升和发展。

如在梯形知识讲解过程中, 教师就根据知识性质向学生出示了“已知如图所示, 梯形ABCD, AD//BC, DE=EC, EF⊥AB于点F, 求证:S梯形ABCD=AB*EF.”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后, 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 向学生提出, “在此基础上, 出来刚才的解法外, 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题方法?”的启示性教学语言, 再次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 通过教师引导, 归纳, 学生发现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将全等三角形知识, 平行四边形知识等融入到问题解答过程中, 通过添加辅助线的形式, 从五个不同角度进行这一问题的有效求证。这一问题的设置, 实现了学生在开放性问题中进行探究思索活动, 有效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效能的提升的积极。

三、抓住思维发散性, 开展评价活动, 使学生提升知识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就是不断进行改进的发展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不断反思、不断充实、不断丰富的过程。在学生知识素养和能力发展进程中, 评价这一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和能力水平, 采用教学评价手段, 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对探究情况进行及时科学评价, 指出探究活动优缺点, 使学生能对自身探究表现进行深刻评价, 实现学生探究良好习惯的养成, 促进学生探究效能的有效提升。

如在解答“如图所示, 在△ABC中, AB=AC, BD⊥AC, 垂足为D, ∠A=40°, 求∠DBC的度数。”问题时, 教师先利用投影片向学生出示了某一学生解题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开展评价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自身知识经验下, 对这问题解答过程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评价, 使学生在分析解题过程中, 实现问题解答方法的及时掌握, 为学生更好探究提供方法指导。

总之, 探究性教学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只有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举措, 紧扣教学要素特点, 才能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在内的学习效能的显著提升。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要求, 就如何开展有效性探究教学活动, 提升教学效能进行了阐述。

篇4: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一、关于科学探究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教学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纵观各种资料,科学探究的界定也五花大门。本文所指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反思,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旨在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探究实验是从个别到一般,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由于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结论,要求他们自己去“发现”,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手脑并用,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由以前的知识引出新的问题,可以是以前相关知识的延伸,或也可以是看似与以前所学知识不符的现象或者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设疑,可以采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泛问与特问相结合,设问与追问相结合,导问与反问相结合。有时开门见山;有时迂回曲折,由此及彼;有时似是而非,“引诱”上当;有时出其不意;有时打破沙锅问到底。总之,在学生不能发现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性,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2.提出猜想与假设。学生针对问题的解决进行猜想和假设。这样的猜想与假设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漫无目的,不切实际。

3.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学生要制定实验方案,自主思考,努力求证。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解决途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实验设备、教材提示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探究实验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制定完方案后,提醒学生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常见方法)。帮组学生选择和完善实验的装置与器材。本人认为,分组实验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便于发现和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且学生能在实验后能更好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合作也有很好的效果。

4.分析与论证。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分析数据与论证结果,这是从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步骤。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学习处理数据的某些方法,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作风。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对待“不满意” 的结果。应当使学生认识到,改一改数据,凑成“好的结果”是十分错误的;简单的归结于仪器粗糙也是无益的。

5.评估与反思。学生尝试分析猜想与假设跟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吸取经验教训,进而改进探究方案,或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并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6.表达与交流。最后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当然,有些探究过程只包括其中的几个步骤,而且不一定按照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教师也要灵活多变,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探究过程。

三、关于科学探究式学习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区别的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的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而是看实验或者读实验,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学生动手能力极差。“高分低能”的形成与传统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与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家庭实验。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试验、小制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再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大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导致学生缺乏主体精神,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尽量让学生感到兴趣,感到新奇,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这恰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一致的,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思维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看实验变成真正的做实验。发挥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篇5: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其所处的学科位置不同,因而老师对该学科就另眼相对了,在实践不列入中卷总分范畴,在高中又是一门高考科目,因而只有高中才受到学生的重视,而初中生就只有七年级和八年级学习,九年级又没有开设生物学科了。经过我的调查,有68%的学生不喜欢学习生物。如何让学生在新课标下快乐学生生物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试探一下。

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总结告诉我们,不论做些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同样不另外,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会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多数是建在第一节课堂教学上,这工上,如果老师和蔼可亲,谈吐自然,亲和,学生就会有兴趣,正谓亲其师,倍其道,爱屋及乌之故罢了。同时,小学生刚入初中,他们第一次接触生物学科,我们老师就要持一个平等,善良的心,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我们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落伍时,我们要及时找到原因对其进行扶贫,让落伍者及时赶上。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教师也要改变一些教学观念,多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让他们理解生物学科是充满乐趣的学科。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教学设备相对要落伍一些,加上家长又不太重视孩子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交流,又要设法将抽象的知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知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

当着,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我想道德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边看书一边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读书对照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点,生理和心理都日益成熟,思维每斤,因此教学中不能只是为完成教学而教学,应该把握一定的的教学深度。关于教学深度这一问题,我想道首先要强化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环保意识。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人类在不断的改造世界和使用世界,特别是科学技术在改造中的重大作用,能让学生充满对生物知识的向往和憧憬,生物学家用生物知识解决了一些以来解决的一些问题,又研究出一些生物界中本身没有的东西,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一

定的压力,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用环保中,让其成为现代化意识和环保意识的践行者。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知识的构建特点是建在实验之上的,对生物知识的探究重要强调实验。过去应试教育的教法是学生记笔记背笔记,将知识强行输给学生,课堂只是输送知识的途径,这样的学生只有接受功能,而没有创造性。这是重结论而轻过程,重生学会而轻学会,重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视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问题的解决而轻问题的发出,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我想是不可聚拢。因此要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实验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我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探究实验,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而进行探究,首先我教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内容,让学生去寻找鉴定方法和设计检测的。操作过程,从而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作出铺垫。通过对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自己用语音表达问题,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答案,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生物素质。

篇6: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建阳中学 王万英

[关键词]: 课标要求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改革对策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德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加强了实验教学,把以前很多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长期以来,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 发展 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三、加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 第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 科学 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 教育 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

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想法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标理念。在现有的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抓起。

第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象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使用电教设备提升实验效果

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使用电教设备。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联:盐城市建湖县建阳中学

篇7: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如何抓住新课标的理念实质提炼改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观念的现代化

一是要注重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获得。在新课程全面实施条件下,要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归根结底还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提供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教学方法应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三是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教学方法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应提倡“形散神不散”。四是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创新化

一是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运动技能不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达成其他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二是拓展和改造过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时教学方法的创新。课标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如在教学中引进软式排球运动作为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取不同重量的软式排球,同时规则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当因传球不好致使比赛经常中断的情况出现时,可以采用球一次着地后再击球的方法;也可以一个人连击两次球。在技能学习上,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技术的意义,并自然地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时,就通过改变规则的方法对学生技能进行诱导。场地可用羽毛球场地来进行比赛和教学,网高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使不擅长运动的学生也能愉快的运动起来,并且体会到人与人、队与队在运动中的关系及规则的意义等。

三、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的个性化

一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学习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设计教学法,不设上下限,力争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身心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备课中努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满足学生独立性学习的要求。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篇8: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教学,全人教育

读2005年第二轮新课程中考语文试题,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考现代诗歌闪亮登场,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不仅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同时,也是语文教育注重生命质量的一种人文体现。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复苏昭示着:学生生命的流程,开始在这里律动。

我们回顾一下诗歌教学的现状,便不难发现,长期以来,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诗词教学课堂上,老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诗歌意境的赏析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课余读书活动,也是很少选择诗词作品;作文训练更是难觅诗歌的踪迹。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对诗意般语言的感知能力都裹足不前。

以考试指挥棒来左右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实践乃至生命,实在是几百年来的科举教学传统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当中的一种功利主义的体现。要考的就教,不考的就是“离经背道”。合乎“四书五经”要义的便是“正史”,否则就是“野史”无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学中盛行起来与老“八股”同样面孔的新“八股”———文体至高无上。教师们考虑的对象不再是学生的生命主体,而是“考纲”。

近几年出现的“新文化运动”,以“视听”及“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文化与传统的以纸质媒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化之间的“代沟”,显示了两种知识体系与话语方式的断裂。在不少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插曲,便是他们心中的诗!

新课标下诗歌教学复苏的迹象表明:社会、教师对学生生命价值开始作切实关照。诗歌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因为较少细节的描述、价值观念的束缚、个人恩怨的羁绊,几乎纯粹是情绪化的喷发,因而比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更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从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你能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抱怨哪一个人不理解自己吗?你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发泄对哪一位当权者的不满吗?你能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控诉社会黑暗吗?诗歌从创作的角度说,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生命感情。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获得生命上的愉悦和体验。

过去,我们虽然也很重视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把情感作为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而没有把情感看成是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程中把情感与认知目标并列提出,反映出新课程改革关注全人发展、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生命是情感的生命、意义的生命、价值的生命,而情感、意义、价值不是仅靠说教就可以很好地传授的,需要学生自己切身去体验。“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天……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忽然间,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与诗人,相互间,脉脉地用目光交流,那流淌在空气中的,幻化出的七彩的烟波,便是我们对于诗歌最好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在特别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这种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与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沟通与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我国台湾学者孙效智也认为,一种全人的教育便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大陆也有人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有人从人本位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认为“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综观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通过进行生命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而诗歌教学正是为了更好地唤醒学生们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以弥补青少年学生精神家园的缺失。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诗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的演创人员时说的一番话,其实对这个问题已经作出了十分精要的回答。他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青少年学生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并且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顺其天性的一条自由之路。

北师大中文系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老师从编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眼下,我们国家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上的热门话题。青少年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生教育,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逐渐完善。诗歌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是全人的教育。

诗歌教学确实是语文教学中薄弱的部分,加强诗歌教育刻不容缓。同时,我也相信,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加上中考内容和题型走向上的一些变化,有关诗歌的评价办法也会逐渐明朗,诗歌教学也会逐渐得到加强。

我期望,让更多的人们通过读诗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诗意,让我们的民族拥有更多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杜时忠, 《人文教育论》

[2]黄宏伟, 《强化诗教呵护灵性》

[3]汪基德, 《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

篇9: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22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以及升学要求的影响,学生对英语的主动运用能力还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作学习是以学习材料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组织学生思考、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的小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生生合作,动手动脑,而且要求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是其他形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这主要还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具体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一定会在一起讨论、总结,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合作中学会与人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团队精神。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这样的合作精神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相互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仅仅限于课堂,该学习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课外调查等活动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竞争态度,在具体的团队活动中,学生能够为了团队的利益而努力,也会懂得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进而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在竞争中进步。最主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会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来,在具体的活动中,往往能够形成“头脑风暴”,学生各自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得到了共享,从而刺激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产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形式

(一)开展小组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初中生的好奇心强,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话课中运用小组合作活动,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信息,让学生比较自然地使用语言,促使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实际意义。如果是两人一组的对话,采用配对练习的方式,让同桌或前后同学操练,也可以采用小组练习的方式,让小组成员面对面站着,每一个成员与对面的每一个同学做一次对话操练。比如,在教学“Is this your pencil?”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两两对话,拿起身边的东西,随机问:“Is this your…?”另一学生用“Yes,it is.或No,it isnt.”进行回答。在活动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小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把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列为一个重要的环节,阅读技能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比如,在教学“Mr.Cools Clothes Store.”时,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小组进行集体阅读,找出文中的重要内容,即购物方面的、销售方面的或语法方面的。然后选一名学生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专家们”,让他把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交流共享,小组其他成员可以作为后援团补充些观点,这样既可以使口语较好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又可以让口语较弱的学生也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向他人学习。通过小组阅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反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三)开展语法总结活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初中课堂上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现代语言教材是通过实例教学语法的,学生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语言,基本的句型结构反复出现,学生自己可以逐步发现规律,归纳语法规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法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合理评价是取得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除了小组整体的成功还有个人能力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小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在实现小组成员个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团体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小组评价机制。此外,恰当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情绪,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两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一)小组自评

一方面是小组合作中记录员的记录工作,这种书面的评价方式。总结学生自己对小组活动、自己的职务,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自主进行组员间的共同反省和自我评价,确保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口头的方式,组织学生相互点评。

(二)教师评价

教师要坚持在正面的表扬和鼓励的原则下,恰当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应该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和方式。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信息互动的学习过程,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这种多边的互动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比如在教学中,合作小组经常会出现开展ask and answer的活动,我会让学生提前集体预习,准备好要提的问题,上课时,每位学生可以提问一次,并可指定学生回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上一篇:yy场控词下一篇:内业工程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