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youxiu说课稿

2024-05-06

芦花荡youxiu说课稿(共9篇)

篇1:芦花荡youxiu说课稿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篇2:芦花荡youxiu说课稿

各位老师:

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芦花荡》,在授课之前,我将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被编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共编排了五篇课文,每篇课文特色鲜明:《新闻两则》以新闻形式陈述事实;《芦花荡》注重人物描写的运用;《蜡烛》深入细致的人物内心描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以书信体饱含人道主义精神;《亲爱的爸爸妈妈》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涵义。而《芦花荡》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性质为精读课文。选自《孙犁文集》这篇课文以小说为题材描写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对敌斗争的老头子,他的自信、自尊、有勇有谋等性格特征造就他的英雄行为。文章注重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因此,这篇小说让我们对文中主人公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初二学生在第3学期已经接触到了小说这种题材,但对于叙事性文体小说还不怎么了解,要从小说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以对叙事性小说的理解,所以在编排本单元是教学重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述,那就是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描写。

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跃时期,对于什么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索出一套轻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由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具体特点及阅读实际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引导,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着手,引导学生

复述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学生仔细阅读并体会课文,教师引导,感悟文中人物和景物描写。

3、结合对老头子的人物描写从而来感知英雄性格。

要完成以上三个目标,必须先在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的基础上,从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展开分析与指导。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品读、体会对人物形象描写,但由于对人物的刻画是从多方面的描写入手的,学生较难掌握。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要完成以上的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使用阅读体会法、引导欣赏法、自主讨论等方法。

所谓阅读体会法,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掌握文中故事情节及其对文中人物、景物的描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重点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具体的语言、词汇入手,感受这些描写手法的效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仔细分析文中刻画人物的重点语段,抓住细节,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篇3:芦花荡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与敌人作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事迹。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更是让人心生向往,孙犁清新明丽的文风,把我们带入到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使我们感受着这片土地上那份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为此,我为本课设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及其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

3、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

4、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征

二、说教法

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指引航向的灯塔,而科学的方法则是顺利抵达彼岸的助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烘托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对于文本的学习当中。

2.通过问题引导指导归纳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设定讲故事的环节来培养学生口述故事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怎么学如何学,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将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一、激趣引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在芦花荡里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头,照例讲这个岁数该养老了,可是这个老头却能神出鬼没,整天在塘里自如地穿梭着。他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他手无寸铁,就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同学们你们说他厉不厉害?他可是一个老头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课文整体感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那么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2、老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让他们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培养他们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爱读书爱思考的人。

为使学生能够更具体深入的理解本文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

三、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作者孙犁文笔清新明丽,文中景物描写更是精彩美妙。在精读课文之前,我将向学生播放一组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图

<一>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1、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接着我们逐句进行品读赏析

例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

面歇凉去了。

这些景物描写形象生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烘托出当时的环境险恶也真实的写出了水淀独特的韵味,同时文字中流淌着作者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二》人物探究:感受老头子传奇的艺术形象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在老头子性格上闪耀的光辉

第一步:具体描摹

师生共同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其中有一段老头子找鬼子复仇的描写:

老头子孤身一人来找鬼子报仇这就表现出他的勇敢。这里主要是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来突出老头子的性格特征,其中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几个动作写出老头子在和鬼子们周旋的机智。鬼子被一直锋利的钩子穿透大腿,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几个动作又写出了老头子对侵略者的憎恨。

文章分析到此,老头子立体的形象已经印入学生心里了,接着让我们来

第二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个性格特征上

1、让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体现老头子自尊自信的句子

2、接着再问学生为什么说他是过于自尊和自信了呢?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一个六十多岁的干瘦老头,手上又没有枪,要护送两个小女孩去寻找部队,一路上他要对抗的可是手握机枪的一个个的年轻力壮的日本鬼子,因为过于自信而不够谨慎导致一个小女孩大菱受伤了,却又因为过于要面子过于自尊而却不能再送她们去找部队,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要去帮大菱报仇却还叫上二菱说是去看热闹,其实很有可能是想挽回一点面子

3、这时老师再提出疑问,难道这老头子就真只是一个这样狂妄自大的又死要面子的家伙?这时学生可能会陷入沉思,教师应当适时点拨:“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老头子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实际上探照灯照得雪亮,大菱也挂花了,他会不知道?他说这些话是为了安慰惊慌的孩子。没脸见人不敢送她们去找部队,是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极度的自责,也因为没有完成好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这出传奇的抗日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抗日故事呢?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

篇4:《芦花荡》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篇5:芦花荡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让学生体会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揣摩文中“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4、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重点: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难点: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

三.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学生是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可以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学习内容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

2、我再说学法:新课程标准一再提醒我们:自主合作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在阅读预习中搜集信息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

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并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指导学生自行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第二步:快速阅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然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因此我们就有必要给学生进行深入讲解,精讲课文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深入讲解,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步:巩固复习,加深理解。“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要求学生仔细去研读课文。是学生课内知识及时消化,在巩固环节加大力度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第四步: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第五步:课堂小结,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一事实。适时煽情,来引发学生共鸣。

六、当前新课改提出教学知识要由课内像课外延伸,所以我今天布置以个作业:要求同学们课下去寻找一个像“老头子”这样的爱国英雄的事迹并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短文。板书设计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自信)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过失(大菱负伤)民族

复仇(竹篙砸鬼子)智勇双全英雄

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熏陶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收获。

篇6:2.芦花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习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㈥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篇7: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芦花荡》,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拟定为两课时,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芦花荡》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对敌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作为一篇小说,具有传奇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和精彩的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特点,确立《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点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

3、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本篇课文学生不善于从细节描写中揣摩人物性格,所以“过于”二字所包含的性格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能证明这句话的依据进行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质疑法、点拨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讨论赏析法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包括朗读课文、学习字词、对精彩情节进行复述,体味文章是如何渲染传奇色彩的几项教学任务。主要运用了朗读感受法、句式填空法、抓关键语句复述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下面我将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充分体会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吸引了我们,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分析真实、丰满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赏析小说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设计意图:人物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本文老头子所活动的芦花荡是一片优美寂静的苇塘。文中许多具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体现人物性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明确景物描写应为刻画人物和渲染环境服务。)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头子”这个英雄形象之所以具有传奇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是活跃在敌后根据地的一片苇塘里。那么这是一片怎样的苇塘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析,并在书边空白处做好批注。可结合老师所给句式,亦可自由赏析。时间3分钟。

例句:我喜欢文中 这句景物描写,因为它运用了 来表现 。

(此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在勾画,然后小组合作赏析。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修辞来赏析。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所选的景物描写片段,再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评价。)

(对于层次比较弱的班级,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比较法来赏析。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一处,将“钻”改为“长”,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用“钻”的妙处,理解“钻”所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精神力量。)

(此环节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找到了不是直接烘托人物的景物描写。如第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天气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我将引导学生思考此处描写的作用,明确此处写景是为了点染环境,为下文情节设置服务,间接刻画了老英雄的足智多谋。最后请学生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1、烘托人物 2、渲染环境 教师及时板书。)

(三)分析“老头子”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过渡语:我们通过赏析景物描写学习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是景物描写。那么文中还运用了那些方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呢?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出所有有关老头子的语句,小组合作探究这些语句都能表现出老头子什么样的性格?

篇8:《芦花荡》课堂实录

【选文简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芦花荡》进行初始阅读时,就不难把握老人的英雄形象,因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对于这么一个干瘪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恰恰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扫描教材插图中“白洋淀”的图片,同时配上音乐。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或想到了谁?

生1:我想到:我独自一人泛舟其上,小舟飘呀飘呀,一直飘向水的深处。

师:真美,你的描述让老师也不由神往了。

生2:我想到:双休日,我和几个好友驾船来到此处,戏水玩乐,好不自在。

师:说到戏水,老师突然想到《水浒》中的一等一的戏水高手,有和老师英雄所见略的吗?

生3:我还真想到了“浪里白条”张顺。

生4:还有人称“阮氏三雄”的阮氏兄弟。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这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我们就一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讲这位老人的故事。每个小组,每位同学说一句,到最后一位同学得把故事讲完。

(每一小组热烈而有秩序地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视情况参与若干小组的活动;学生声音渐轻。)

师:好,现在我们打破组与组的界限,进行全班接龙游戏。

生5(组1第一生):老头子靠着自己水上的本事,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

生6(组3第二生):一次,他要护送两个女孩子进入芦花荡。

生7(组7第三生):在护送途中,大菱受伤了,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

生8(组8第四生):老头子发誓要为大菱报仇,他做到了,打得鬼子哭爹喊娘。

师:四个组中的四位同学已完成了故事接龙,大家来评一评:简洁吗?完整吗?

生9:我认为还可以更简洁,比如讲到人物感受的文字可以不要。

师:评得有理,具体说说哪几句可以不要。

生9:比如“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这样的语句可以精简。

师:很好,当大家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将故事讲清即可,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不需要涉及。还有谁再来说说?

生10:老师,我不是评点,而是有疑问。刚才第一位同学所讲关于老头子的情况需要讲吗?

师:能提出疑问真好。同学们觉得呢?

生11:我认为不用讲,因为这与故事无关。

生12:怎么无关,不是有联系的吗?应该讲一讲。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刚才大家接龙式的故事讲述,其实就是在概括故事梗概。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除此外,故事的背景也可以讲一讲,而刚才大家提及的老人的有关情况就是属于背景。

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读有关语句,并说说你的感

(适当提示:主要可以从老人的性格等方面去考虑。要求学生迅速跳读课文,从文章中找根据,形成自己见解后再小组交流。要求学生能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感受去分析人物,这样的分析才显得真切。)

组1: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得。

组2: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组3: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

师:老人就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

(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人物,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人物在学生进一步的品读中逐步显得丰满起来。)

组5:我们组在讨论时,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老人有点过于自信了,而且就是老人的过于自信使两个小姑娘受了伤;而且当大菱受伤后,老人又表现得过于自尊。但讨论后意见还是不能统一,想请教大家。

师:你们觉得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表现在哪里呢?

组5一生:过于自信表现在:“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么危险的时候怎么能洗脸发出声音来呢;再如“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可结果“照得雪亮”;还有呢,“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最后还不是“挂了花”。

组5又一生:我说说“过于自尊”。当大菱受伤后,老人觉得面子下不来,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后来又说:“我没脸见人。”这不就是“过于自尊”吗?

师:还真有理有据。哪个组来谈谈?

组6:我们组赞成你们组这位同学的意见,老人是有点过于自信,害得其中一位小姑娘受了伤;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竟然要抛下两个女孩不顾了。

师:以上文字让我们读到的难道仅仅是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

(学生陷入沉思)

组7:我们不同意。像刚才所提到的“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仔细读,“多么俊更多”能读到的还应该是老人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份喜爱才让他忘了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候了。

组8:这么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除了理解为老人过于自信外,联系上一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那更应该是老人为了安慰惊慌的孩子,这不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吗?

组9:对,应该联系上下文。老人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句话时,是“柔和”地说的。用“柔和”的语气说话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同学们可以看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这显然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这“柔和”一词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组5:那老人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又说“我没脸见人。”那该如何理解呢?难道这也不能说明老人的过于自信而导致的过于自尊吗?

师:看看下文有一处集中写老人心理感受的——“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说明老人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以前的确没有失过手,因为非常自责才会这么说。

组7:而且这也是老人的个性之所在呀。这样的老人不可敬吗?

师:真好,同学们能有这样的感悟,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

组5:那得谢谢老师的指点才对。我明白了,课文中的老人的确自信,但真正使小姑娘受伤的不是老人的自以为是,而是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一点使老人的形象更有立体感,不但不应该成为让我们不喜欢的理由,相反该是最让我们喜欢的地方。

师:对,老人既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却又柔情似水。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怎么不值得我们喜爱?

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有个性、真实,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老师要说:芦花荡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谁能来印证老师的这句话?

生1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多么静谧的夜景,让人陶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怎么会不美呢?

生1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样美的芦花,不正因为老人为大菱报了仇,他眼前之景才会那么轻松、美丽的吗?

师:大家已经谈得很不错了,不过老师还想补充一点——文中人物美,景物也美,两者相映成趣,极为和谐。更神奇的是,文中似乎很难找到战争时期原本应有的火药味,相反同学们感受的更是其中特有的温馨。

(生或点头,或微笑)

师:无独有偶,孙犁的《荷花淀》中景物与人物之间也极为和谐。追问:为什么在孙犁的笔下,虽然是反映战争时代的作品,其人物、景物都是这么美?

(此一追问重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追求的光明的人生以及对人情的向往。

学生思维被激活,自由地谈。)

教学检测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体会作品中人物个性、人性之美。

2.关注你的生活,捕捉独具魅力的个性、人性之美,抒写下来。

(这一设计既是拓展学习,又是课堂教学检测的延伸。)

【专家评点】

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构思;而“生成性的、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则是实施手段。显然,设计者是站在文学高点及教育理论前沿完成本案的。所谓“高点”,即是立足于荷花淀派及孙犁特色进行“人性”定位;所谓“前沿”,则是在教学中引进学生本位的先进教育策略,在交流中进行人物成像。

篇9:芦花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 学会概括;体味函咏 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 感受小说风格。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爱国热情(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 :

(1)人物形象(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

孙犁小说的风格

四、课时 :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孙犁有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他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年),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并完成下面内容。(5分钟)①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

、环境

、情节

。情节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等,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②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zè 飒sà

转弯抹角mò

③解释下列的词语(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3)提防:小心防备。(4)能耐:技能,本领。(5)央告:央求。(6)转弯抹角: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④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⑤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⑥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一句话概括文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

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主要人物:老头子,两位女孩

⑦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序幕: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19)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护送)(开端)第三部分:(20~54)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受伤)(发展)

第四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复仇)(高潮、结局

四、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分组合作探究)(也可做作业布置,留待下节课完成)

把全文分成四部分(1-8);(9-19);(20-54);(55-63)分四个大组,大组再分小组讨论并找出与老人相关的描述句子来。提示词语: ①先看(1-9)段:

第一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深夜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

第二组:将近六十岁、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第三组: 奔、飘、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一切保险 第四组: 一个没事人、不带一枝枪、第五组: 紧紧封锁、、歌声还是那么响、呆望、敌人发了愁()的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指导:一腔热血:(满腔热情)是说某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全部的精力去做某事。

英雄气概: 是指某人在某个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气魄。

②再看(10-19)(20-54)部分:

第一组: 安心睡一觉、不怕、多么俊的一个孩子 第二组: 不怕、它照不见我们、飞快、跳进水里

第三组: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第四组: 谁、蹿、仄歪、昏花、射穿老头子的心 第五组: 我没脸见人、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的思想感情()的性格特点

指导:思想感情: 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或者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性格特点: 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态度特征,如诚实或虚伪;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理智特

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本文从意志特征去思考。③最后来看(55-63)段:

第一组: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第二组: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张皇失措、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

第三组:鬼子们痛得鬼叫、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第四组:向着苇塘望了一眼、鲜嫩的芦花、迎风飘撒()的传奇行为

指导:传奇行为: 是指一个人通过离奇或者违反常规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小结:老头子是一个具有爱国抗日(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一腔热血;老当益壮、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智勇双全的传奇行为的人。我们的老英雄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从大菱、二菱身上,我们看到了全民皆兵。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引:

1、怎样才能让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可感呢?---那就是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从描写的对象看,它包括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衣着、对话、行动、内心独白,即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方法看,有概括介绍或细致描绘。从描写的范围看,有整体描写、局部描写、特写。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A、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作用:能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突出其心理性格品质。凸显中心。

B、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二、本文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具体分析。

分析格式:这个句子属于人物的___描写,反映出老头子____的性格特点。

肖像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品味: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鱼鹰本是活跃在湖边的水鸟,勇敢敏捷而且充满活力,把老头子比喻成“鱼鹰”。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白描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外,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

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语言描写: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品味:这是他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信。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大意的表现。这句话是老艄公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产生。

②老头子就叫他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③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

④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⑤“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⑥“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品味:这些句子都表现老头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 该怎样理解呢? A、“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B、另一方面,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

动作描写:①“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品味: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艄公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②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品味:比喻修辞,本体是“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喻体是“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老头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提示:强烈的自尊使他感到无地自容,他此刻极度自责内疚,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老艄公知道后“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

正面描写: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品味:写出了他熟悉地形,神出鬼没的特点。

侧面描写: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品读: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写出他的功劳。

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品读:“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

六、总结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2老头子的英雄气概,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充满了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3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因自信也失手,至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勇双全。

七、抗日战争过去61年了,今天来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从正义和非正义角度来谈)?针对日本歪曲历史,说什么战争是中国人挑起的,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舍的事实。

你想对日本的中学生说什么?

第三课时

一.

1、常识: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①交待要素(暗示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⑤帮助塑造人物性格

2、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我从文中景物描写语句,了解到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烘托(渲染,塑造)了___。”句式分析景物描写句子及其作用。

例:我从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了解到这是一片美丽的不容侵犯的芦花荡,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使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使其具有一种传奇色彩,更加引人入胜

二、品味赏析: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提示:“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

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品味:(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提示: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提示: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提示: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②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③“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④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三、问题探究: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3.体会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用词的精准。(1)“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2)“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头子举篙砸鬼子的脑袋比作敲打顽固的老玉米,生动地传达出老头子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也讽刺了侵略者的可耻下场。

三、小结:归纳主题: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四、堂上检测:阅读第57自然段至第6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见书上)

答案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3.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6、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五、小说是写抗日战争的,一般写法是充满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例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你请补充《 》、《 》、„„ 本文作者却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组成的诗情画意般的水乡图画的背景上去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叙事和写景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饱含着丰富的爱国深情。比如:开头描绘“阴森黑暗的大苇塘”,把我们带进险恶的战争环境;中间交代“每到傍晚”苇塘里飘出歌声和鱼米香味,使我们感受到抗日军民的乐观豪情。又比如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在绘声绘色地表现战斗场面时,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

总之,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文笔清新自然。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就是孙犁小说的风格。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云变幻”。

六、作业布置: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约200字)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附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1.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子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戏弄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二)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在牵着鬼子的鼻子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三)(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上一篇:杜甫原来也是酒仙历史故事下一篇:体育走班选项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