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2024-04-13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共14篇)

篇1: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排除法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构成。所以,我们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就从审题干和审题肢这两步入手。

1.审题干

(全国Ⅰ卷)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并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 )

①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

②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

③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

④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干由“背景材料”和“设问(引导语)”构成。如全国卷该题中,“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便是“设问(引导语)”;“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之前的全部是“背景材料”。所以,审题干时,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引导语)”两部分。

⑴审材料

该步骤是要弄清楚材料的中心主旨是什么,材料内容有几个层次,涉及哪些关键词。该步骤考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即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快速的从文字、图表、漫画等材料中读出材料的主旨和倾向”。

该题中材料主要讲“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安全稳定”强调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的作用。

⑵审设问

设问和引导语往往会对答案的选择,做出一定的限定。如,限定“知识范围”;限定“主体”;限定“逻辑关系”;限定“程度”;限定“正反向选择”等。

2.审题肢(选项)

选择题的选项基本有四个构成,如果是组合性选择题,也是给出①②③④四个选项,只是要选出其中的两个选项而已。近几年高考中组合性试题较多,但都是以二二组合为主,不会出现四选三或不规则型,所以在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组合性选择题也是有技巧的。

高考政治选择题是“单项选择”,又叫“最佳选择”,就是说,选项中可能有多个都正确,但只能有一个最佳的当选。鉴于此,“比较排除法”成为高考政治选择题中当之无愧的“万能方法”和“最保险”“最首选”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⑴排错:排除本身错误的

在2014全国Ⅰ卷该题中“②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④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两个选项,便是错误选项。该步骤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能把错误选项排掉。当然,前提是“基础知识”要扎实,否则,不是你“排掉雷”而是“雷把你排掉”。

⑵排异:排除与材料主旨和设问不相符合的

①排除与“设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

前文已经提及,设问和引导语往往会对答案的选择,做出一定的限定。如,限定“知识范围”;限定“主体”;限定“逻辑关系”;限定“程度”;限定“正反向选择”等。那么,在做选择题时,排除完本身错误的选项后,就需要进一步排除“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要求”的选项。

例1:我国现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 )

①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②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该题中“②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项本身错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应将②选项改为“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排除②,因为A.①②和D.②④都包含②,所以排除A和D。剩下的B.①③和C.③④选项中都有③,因此③一定正确,此时,问题的关键在于①和④到底该选哪一个。①选项“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这是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因(教材原话),故入选。而④虽然也是教材原话,但这不是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而是结果。教材第七课第一框中明确标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以,④选项不选,因果联系倒置。答案选B。

例2.近年来,我国多地多次出现了空气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PM2.5(细颗粒物)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因素。右图为某市PM2.5主要污染物来源的构成图。为治理空气污染,该市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是:( )

A.提高燃煤企业排污标准

B.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C.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

D.限制企业和居民对机动车的购买和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注意设问中是经济措施(经济手段),排污标准的制定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故A排除,B属于法律手段,C财政扶持(财政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故C正确。D“限购”属于国家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属于行政手段,排除。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清设问(引导语)中对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限定。

例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道:“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其蕴含的“社会真谛”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D.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

【解析】该题中AB选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而设问(引导语)要求的“社会真谛”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范畴,因此排除掉。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要看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其发展过程是曲折的,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阐释的“社会真谛”,D说法正确;C与题意不符。此题设问(引导语)涉及对“知识范围”的限制。

例4.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在中国人大网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B.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

C.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 D.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

【解析】该题设问(引导语)要求选出“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虽然ACD选项都属于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原因,但属于“根本原因”的只有A,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此题的关键是设问(引导语)中对于表程度词语的限制。

②排除与“材料中心主旨”不符合的选项。

例5. 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有人说,如果真这样,汽车大王就不会出现了。材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产品开发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

C.产品开发要利用人们的求异心理 D.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引导生产

【解析】产品开发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问题,故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教材在讲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时强调,如果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一种商品只有生产出来了,才能调动人们消费的积极性,这说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跟亨利•福特的观点正好一致,故A正确;D项强调的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要求。因此,答案是A项。此题,需要分清材料的中心主旨是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还是“消费的反作用”。

例6.20春运时间已确定,从1月8日开始,至2月16日结束,共计40天。据预测,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33.58亿人次,同比增长9.7%。随着春运来临,机票价格大幅上涨,近期部分热门旅游航线机票价格,比前期有最高达50%的涨幅。这表明

①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 ②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

③供应影响价格 ④需求影响价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该题材料的中心主旨是“春运来临(对飞机的需求增加)导致机票价格大幅上涨”,即消费需求影响价格。①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选项本身正确,但材料只涉及“需求”这一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故该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同理,③供应影响价格,选项本身正确,但材料只涉及“需求”这一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未涉及“供给”的问题,故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答案为C。

总之,“排异”这一步骤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理解所学知识,并能用所学理论解释背景材料”。这一步,较前两步难度有所增加,很多考生选择题选错,就出在这个环节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一、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材料并提取中心主旨和关键词,二、背书时要理解相应的理论是什么意思,否则,即使记住正确理论也无法从容地选出正确答案。

⑶取优:即通过比较选择最佳选项。

一般来说,审题肢(选项),做到“排错、排异”后,基本都能把答案确定。但也有个别情况,排错和排异后,还剩下两个选项,并且两个选项,都跟材料有关,都符合设问要求。这个时候,就要“比较、取最优”了。那么,什么样的是“最优”呢?这个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是最接近材料中心的,有的是最能揭露本质的,有的是最全面的,有的是最精确的。

例7. 中俄签署《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双方表示将继续加强贸易投资,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加强文化、教育交流,把中俄战略性合作推向新高度。这表明( )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B.国家性质决定国际关系

C.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解析】该题中“C.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选项本身错误,主权国家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故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不可能一致,排除。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B排除。AD两个选项本身都正确,并且D是A的一种具体情况,但答案选D不选A,因为“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具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二是“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引起冲突的根源”。材料只谈到中俄两国的合作,没有涉及冲突,故D选项更精确,入选。

二、直选法 直选法即根据材料主旨和要求,直接将答案锁定。

例8.我国人大审议企业所得税税法草案,规定内资、外资企业将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这表明我国运用 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道德手段

【解析】通过调整税率来调整国民经济,属于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的表现,答案选A。

篇2: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道理”不能漫天撒网,无的放矢,而应该“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读懂,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就是对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起作用、有帮助的那些文字、数字、图示、图画等。上题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而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人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避免了粮食危机,确保了群众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三、明确相关知识有什么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题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选择归纳演绎用什么

归纳和演绎既是思维方法,也是解题方法。在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中,“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考查的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要求运用归纳法;“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考查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能力,要求运用演绎法。归纳法就是将材料“转化”成学科知识,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演绎法就是用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做到观点与材料具体的统一。上题“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用的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将材料“转化”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用的是归纳法;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道理阐述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抓好粮食生产(必要性、重要性)用的是演绎法。该题的参考答案就是二者的统一。

五、确定条分缕析写什么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既然高考非常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就一定要好好地将自己的思维之花绽放在答卷上。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哪些该详,哪些该略,都必须打好腹稿,考虑清楚。组织答案时首先要紧扣设问,把握好答题的逻辑起点、切入点和出发点。如设问要求回答“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或者“分析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等,答题时就应该以“行为主体”为逻辑起点,即“企业应该……”、“当地政府履行了……”;若设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答题时就应该以“问题”为出发点,即“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若遇全国卷I第39题第(6)问“……今天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实践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国门有着本质的不同。运用《政治生活》说明这种不同”这类设问,答题时则应该以平时的思维和写作习惯为切人点,即“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同……”或者“改革开放以来……”等等。组织答案时还要统筹安排。是先分后总,先总后分;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还是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因题而异。

六、写完再看缺什么

高考答题一般不改动,除非出现了明显的错别字和知识性错误。如将“将政府依法行政、履行国家职能”写成“政府依法执政,党履行国家职能”等,因为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但高考答题一定要检查是否遗漏得分点。如回答“措施”类试题时是否既有近期措施,又有长远措施;回答“意义”类试题时是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回答“影响”类试题时是否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涉及“构成”时,是否转化成了“结构”,是否考虑到了结构调整、结构变化以及结构变化是否合理和结构调整是否优化。

高考其实没什么。只要拥有快乐心情,保持清醒头脑,审准设问要求,规范解题程序,坚持得分优先,正常发挥水平;只要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何愁高考不成功?何愁人生不辉煌!

篇3: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计算题目 (概念内外涵, 分步计算)

对于计算题目, 平时教学中一定讲清各种概念的内外涵, 考试中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句话计算一步骤。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 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

A.5元6元B.10元12元

C.20元24元D.8元16元

解析: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1) 当货币币值不变化的情况下, 甲产品的价格为:10/ (1+20%) =5元, (2) 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 物价上涨20%, 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5× (1+20%) =6元。故答案为A。

二、考定义观点范围 (以小偏大、断章取义)

在政治选择题中, 有一类是以“……是”、“……是指”设问方式将题干与题肢连结起来的, 这种类型, 可以运用看看范围大小去选择。也就是说, 从“属性”上看看大小, 防止断章取义, 范围大小搞乱。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28.1912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路桥说, 却被大多数数学家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 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 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 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 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认识具有创新性, 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4) 认识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 (1) (2) B. (1) (3) C. (1) (4) D. (2) (3)

解析: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 因此 (3) 观点以小偏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 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 因此 (4) 观点断章取义。排除 (3) (4) , 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三、说明、表明、因为 (选核心观点、作用、意义, 一般定义不选)

这类选择题在政治科选择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通常是用“说明、表明、因为是”等设问将题干与题肢连结起来。由于事物的意义往往是讲作用的, 因此, 解答时, 关键在于确定与题干要求相符的作用, 一般定义不选。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31.在2010年英国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中, 保守党以36%的得票率获得近48%的议席, 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近40%的议席, 而得票率23%的自民党只获得不到9%的议席, 三党都不能单独组阁。这次选举结果表明: ()

A.选票未能真实反映选民意愿

B.议席分配未能真实反应选民意愿

C.英国现行选举已形成对两党制的冲击

D.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

解析:其中A选票、B议席分配、D英国议会内阁制是一般观点, 不是我们政治科核心知识, 只有C两党制才是政治科核心观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四、组合题 (相似、最好原理)

组合选择题, 是介于单项与不定项选择题之间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 答案是以组的形式存在的。选择时, 一般有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四选三的, 只要排除一个错误或者不符合题意的, 然后选择不包含这个要素的组合, 便可以了!第二种情况, 组合比较复杂, 四选二或三甚至四或者是一的, 这时, 就应该采用选择最好的一个。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 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 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 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据此回答25—26题。

25.在此背景下,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

(1) 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盈利水平 (2)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3) 提高出口退税率, 鼓励企业出口 (4)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扩大积累基金

A. (1) (2) B. (1) (3) C. (2) (3) D. (2) (4)

解析: (2) (3) (4) 属于政府行为, 但是 (4) 不符合现实, (1) 是企业行为, 根据相似、最好原理, 选C。

五、漫画图表题 (贬义、褒义、现象本质)

这类选择题在政治科选择题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通常是因为漫画图表题 (贬义、褒义、现象本质) 等设问将题干与题肢连结起来。由于事物的贬义、褒义、现象本质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 解答时, 关键在于确定与题干要求相符的漫画图表题 (贬义、褒义、现象本质) , 相反定义不选。

(2010年高考重庆卷) 25.生产相同的产品的甲乙两企业200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

由上表可知: ()

A.甲的利润低于乙B.甲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乙

C.甲的经济效益高于乙D.甲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乙

解析:其中利润、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三者都是现象, 它们综合反映了经济效益这个本质, 所以选择C。

六、决定作用 (产生) 和反作用 (影响意义)

这类选择题在政治科选择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通常是用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等设问将题干与题肢连结起来。由于事物的内容往往是讲作用的, 因此, 解答时, 关键在于确定与题干要求相符的作用, 决定作用 (一种观念的产生) 和反作用 (观念的影响意义) , 通过思考材料相反作用不选。

(2009年海南卷) 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 如电视机, 直升机, 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 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 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 表明: ()

(1)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2) 意识怎样幻想世界, 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 意识因其创造性, 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4) 意识因其能动性, 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 (1) (2) B. (2) (3) C. (1) (4) D. (2) (4)

解析:题目中心是讲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意义, 不是讲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生, (2) 和 (3) 是讲一种观念的产生, 但是 (1) 和 (4) 是讲观念的影响, 因此选C。

七、主体 (角度) 不同, 并列观点不选

在选择题中, 我们还经常会遭遇到这样一些设问字眼的, 如“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 等等, 对这些, 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主体 (角度) 不同, 同时并列观点一般不选, 因为只讲此一个观点, 不讲彼观点。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3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要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内民主是: ()

(1) 增强党内民主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 (2)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3) 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举措 (4) 拓宽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从教材可知党内民主属于制度建设, 和 (2) 思想建设、 (4) 执政能力地位是并列的, 题目内容是讲党内民主, 材料没有体现 (2) 思想建设、 (4) 执政能力这一观点, 因此本题选B。

八、关键词, 中心句

在选择题中, 我们还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设问字眼的, 如“正确的是”、“主要表现为”、“违背了”, 等等, 对这些, 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关键词法”, 就是从题干与设问中寻找关键词, 就好像散文有“文眼”, 选择题也有“文眼”, 那就是它的关键词。找到了这样的关键词, 就找到了选择的方向。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32.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 “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人民的尊严”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 ()

(1) 人民的尊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 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3) 政府工作重心正逐步转移 (4) 政府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A. (1) (2) B. (1) (4) C. (2) (3) D. (2) (4)

解析:本题目“人民的尊严”是关键词, 中心句, 而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 观点错误,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府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3) 观点错误, (2) (4) 正确且符合题目意思。

篇4:高考政治推断类选择题解题指要

一、命题特点

从高考政治推断类试题的考查目的来看,这类试题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富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考查学生政治学、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探究分析能力。

二、解题指要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政治推断类选择题的解答是有章可循的,只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关键点,就一定能提高对这类试题的解题能力。下面我试谈一下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1仔细审题找线索。

面对此类试题,学生要认真仔细地阅读题干所提供的材料,从材料中寻找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和关键点。对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学生要多阅读几遍,以明晰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题干所给出的限制性条件,把握好题干的基本要求。例如,2013年北京高考文综试卷第30题要求学生根据“2011年北京市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度增长率”一表中的数据作出推断,对此,学生可以先从“年度增长率”这个信息点出发,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材料,找出关键信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后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解题线索,作出推理和判断。

2结合材料作鉴别。

推断类选择题所给出的选项,存在着比较多的干扰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迷惑性,所以学生在分析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关键信息,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筛选,并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找出这些关键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逐项排除干扰因素。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第15题: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52万亿元,人均储蓄25548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6%和15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此题要求学生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推断,备选项有: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②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的增长而增长;③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④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解答这道题目最适用的方法就是结合材料作鉴别,逐步排除错误选项。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可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的生活忧虑,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削弱人们的储蓄意愿,故①项的推断是错误的。

3思维延伸找突破。

对于题干所提供的材料,学生不仅要找出其中有利于答题的显性信息,还要明晰其中各关键信息的内在逻辑关系,延伸思维,挖掘材料中的隐性信息,从而找出解题突破口。例如,对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第15题的④项,学生可以根据“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和人均储蓄率不断增长”这一显性信息,推出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在日趋得到改善,并逐步合理化,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推断是正确的,故④项是正确的。

4综合判断得结论。

学生解答推断类选择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潜心分析、判断推理、科学论证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政治复习备考中,牢固掌握政治基础知识,提高自己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判断的能力。例如,对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第15题的③项,学生运用联系的普遍性的观点可以分析出,“居民储蓄存款的不断增长”与“与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学生便可以判断出③项是正确的。而对于②项,学生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和“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这两个关键信息的分析可知,“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的增长而增长”与材料信息是不符的。根据以上几段论述,学生就可排除①、②项,得出正确答案。

篇5: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直接法

有些选择题是由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判断题改编而成的。这类题型可直接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公理、定理、法则,通过准确的运算、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确定选择支的方法。

2.筛选法

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可通过筛除一些较易判定的的、不合题意的结论,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再从其余的结论中求得正确的答案。如筛去不合题意的以后,结论只有一个,则为应选项。

3.特殊值法

有些选择题,用常规方法直接求解比较困难,若根据答案中所提供的信息,选择某些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或选择某些特殊值进行计算,或将字母参数换成具体数值代入,把一般形式变为特殊形式,再进行判断往往十分简单。

4.验证法

通过对试题的观察、分析、确定,将各选择支逐个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或适当选取特殊值进行检验、或采取其他验证手段,以判断选择支正误的方法。

5.图象法

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椐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作法、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象的特征,得出结论。

6.试探法

篇6: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

直选法比较适合难度较小的题目,其考查的内容大多是地理概念、成因、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类题目共同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环节较少,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中的关键词 语、关键数字等,找出 “ 限定词 ” ,明确选择的方式、内容与范围,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知识重现和 比较分析,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2.排除法

排除法是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

( 1)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 “ 错 ” 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或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即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

( 2)排异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 “ 正确 ” 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 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的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试题首先要仔细审题,在这 类试题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 错误 ” 的选项。 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是否成功,主要还取决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也就难以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3.列举代入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猛一看是正确的,但又感觉有不正确的地方,或者有两个以上答案难以取舍,这时可以把相关选项分别代入,或 者用列举的方法举一个例子证明选项的正误,从而得到答案。

4.图解法

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图解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题目,发挥想象力,将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示显示出来,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理清思路, 避免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对于一些难以分析的 等值线图,还可以作上辅助线加以分析。在考题中,还会以图的变化形式考查对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结构规律的掌握程度与判断能力。图形设计比较新颖,考生从未见过,也有一定难度。解答时应冷静联想学习过的相关图形来分析判断,一般解法是根据主干提示联想变式图中已学过的相关图形,再从宏观、整体上判断变式图的大致特点,判断不同变式图的差异与特点,结合其特点与差异,将其与记忆中的图形分析比较其正确性。

5.排序法

本类题目的主干一般提出了若干地理事物与现象、数值或阶段,地名或物产等排列的顺序要求或顺序的基准条件,各个被选项目列出了不同的 可能次序与顺序,要求考生从中判断选择正确项。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只是相同类的地名、地物等进行不同的排序,那么它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因此,解答此类题目哪怕不是很清楚,也不需紧张。解题思路:先弄清排序的要求与方式,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分布规律,先找出最熟悉、有把握的某个排序与地名,再按题干要求与备选项进行对照,如果二者相符则为正确答案。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1、基本方法

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选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进行回忆联想,联想调动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2、排除法

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3、图形与辅助线法

篇7: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介绍

将选择支代入题干进行验证,从而否定错误选择支而得出正确选择支的方法。

例:设集合M和N都是正整数集合N*,映射f:M→把集合M中的元素n映射到集合N中的元素2n+n,则在映射f下,象37的原象是()

A.3B.4C.5D.6

篇8:高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解析

一、特例法 (即把满足条件的某些特殊值、特殊关系或者特殊图形对选择项进行检验或推理, 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的方法)

例:一个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这个长方体对角线的长是()

解:由已知不妨设长方体的长a=1, 故选 (D) .

二、代入验证法 (就是将各选择项或者其中的特殊值逐一代入题干进行验证, 然后确定符合要求的选择支)

例2:满足的值是 ()

分析:找最简单的选择支代入, 并根据正确支是唯一的可知选 (D) .

三、逻辑分析法 (根据选择支的逻辑结构和解题指令的关系作出判断的方法称为逻辑分析法)

例3:若c>1,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分析:由于a≤b的含义是ab, 排除 (D) .故选 (A) .

四、特征判断法

解析:因为sin2q+cos2q=1, 可知m为定值, 可排除A、B;又排除C.

总之, 选择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基本计算的准确、基本方法的运用、考虑问题的严谨、解题速度的快捷等方面.解答选择题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 原则上都可以指导选择题的解答, 但更应该充分挖掘题目的“个性”, 寻求简便解法, 充分利用选择支的暗示作用, 迅速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取正确答案, 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为后续解题节省时间.

摘要:随着近几年高考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 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本文针对选择题的解题规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和分析, 并归纳了多种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篇9: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关键词】高考政治选择题 ; 题型 ; 解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55-02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政治选择题的类型有组合型选择题、最佳型选择题、逆向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诗词名言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等。下面就其中几种出现频率较高的类型,谈谈其题型特点和解题对策。

一、组合型选择题

1.题型特点

组合型选择题因其考查的知识广,试题设置迷惑性强,能从多方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是高考选择题的一种重要命题方式。

组合型选择题的组题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等量选项的组合型题,有四选二或者四选三。另一种是不等量选项的组合型题。

2.解题对策

对策一: 解等量选项的选择题,适合用排除错误法。在各个题肢中,可通过分析判断出哪些是错误的。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是含有错误内容的选项,那么此项是错误的,应排除。

对策二:解不等量选项的组合型选择题时,首先在多个题肢中,先找出错误的选项,排除后,再系统地结合具体问题分析余下的选项是否符合题意,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

例:(2015年课标卷Ⅰ16)党的十八大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知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符合题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依法治国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②符合题意。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是到了现在才进入自觉阶段,③错误。推进依法治国,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但不是走向适应的标志,④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选C。

二、最佳型选择题

1.题型特点

最佳型选择题就是在各选项中,让学生根据材料及材料所问角度选择一个最能符合题意的选项。这类题型的特点是从题干的设问上看常常有 “根本”、“全面”、“决定性”、“最主要”、“最突出”等限定词。这类题的难度一般较大。

2.解题对策

解答最佳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材料,明确材料所问的核心问题,找到材料的关键词或中心句。然后,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题意,确定选优原则,认真对比,找出可以体现材料所问问题的最佳选项。做此类题时,一定要注意题肢的全面性,凡题肢只说明某一方面的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

例:(2015年山东卷35)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从哲学上看,这里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为( )

A.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B.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C.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解析:材料中“青年处在价值观……扣扣子一样”说明,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C适合题意;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实际出发,A是错误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B是错误的;D说法正确不适合题意,排除。答案选 C。

三、因果型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因果型选择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题干为原因,选项为结果,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所以”、“导致”、“结果是”等;另一种是以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标志性词语有“因为”、“原因是”、“是为了”等,有时又细化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因果型选择题可以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可以是多果一因,一果多因。

2.解题对策

对策一:要准确把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用时间顺序方法判断因果,一般是前因后果。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全面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特别是对相关概念,如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的准确认识尤为重要。

对策二:四选四不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当选项中出现多种原因而题目又要求选择最佳答案时,选内因不选外因,选主要原因不选次要原因,选直接原因不选间接原因,选根本原因不选一般原因。

例:(2013新課标卷Ⅱ·13) 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除传统手机制造商外,许多网络公司也纷纷斥资研发智能手机,并将内置其网络产品的智能手机推向市场。在下列选项中,能够解释“网络公司造手机”原因的是( )

A.生产智能手机的利润率高于其他行业

B.网络公司的业务创新速度不断加快

C.传统手机制造商生产智能手机能力不足

D.网络公司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竞争力

解析:“网络公司造手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有利可图,二是公司产品有竞争力。材料强调网络公司可以将其网络产品内置手机中,将手机的产业链延伸,可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利益,故D入选。A说法太绝对,排除。B是网络公司造手机的表现,不是原因,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C不是网络公司造手机的原因,排除。答案选D。

四、诗词名言型选择题

1.题型特点

诗词名言型选择题是以中国古代诗词、中外名言作为题干或题肢的选择题。此类试题不仅具有引人入胜的景色、耐人寻味的诗意,而且具有发人深省的哲理。

2.解题对策

对策一:运用语文知识,弄懂诗词名言的意思。

对策二:将诗词名言的主旨和思想政治学科道理进行对照,从文学知识中提炼出深刻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道理。

对策三:根据设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总之,做选择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出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解题办法,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政治 陕西人民出版社

[2]《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西藏人民出版社

篇10: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技巧方法

一.每道题都会有突破口,再难的题目题目都有,做题和破案有很多相似之处,总会留下线索和细节,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仔细,和信心。一定会做正确。做任何一道题首先心态要好,难的不要慌张,简单的不要高兴。要做到宠辱不惊,心态平和。即使做不出来也不要影响做下面试题的心情。

二.先根据考点判断,读题过程中看出这个题要考你什么知识,出题人的意图想考哪个高考的考点,然后迅速联系课本,联系考点,然后根据选项就可以直接判断出来。

例如(全国大纲卷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此题考查的考点就是西葡两国率先实现中央集权,封建王室权力较大。因此根据选项直接判断A。

例如(山东卷13)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此题考查的考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而可以根据四个选项直接判断A。

三.读题一定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节, 看懂,看清题目的要求和 所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四个选项里面找出答案。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特别是看清楚最后的问法。

例如(20全国1卷)30.20世纪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此题首先看时间20世纪20年代再仔细思考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看题最后的问法是能够说明现象的是 ,材料的意思是为什么在上海比例是2:1而在天津和北京的比例是5:1和6:1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来是国产电影比例小的原因是成本大,为什么成本大呢,无非是制作成本和流通税费,所以判断C。

例如(2014大纲卷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此题我们首先看时间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于亩产的认识是人的智慧和自然的潜力无穷,显然此题是在侧面折射出大跃进反映了人们急切改变落后的面貌。

四.采取排除法做题。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排除法一般尽量少用,原因在于排除法是建立在知识储备强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基础知识不好,很容易在排除的时候将正确的选项排除。

例如(2014全国二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此题可以看出规定的不是亲子权利A项排除。西晋时候私拿养子财务同样无罪说明亲情逐渐强化而非淡化故排除B宗族的利益并没有体现所以选D

例如(2014上海卷16) 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以上思想体现在

A.《十二铜表法》 B. 《汉谟拉比法典》

C. 《民国民法典》 D. 《钦定宪法大纲》

此题中外法律文件。题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反对封建特权”。 《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钦定宪法大纲》是封建性质的法律。《民国民法典》是近代中国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故应选C。

例如(2014年宝鸡市一摸31)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对此理解正确是

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

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

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

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

此题根据二重证据法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的历史研究方法所以A的说法错误,结合一般历史知识,可知BC说法过于绝对,因此正确答案选D

五.对于答案很相似很难排出的题,自己可以根据题意写一个答案。然后比较四个选项和自己写的选项那个比较接近。

篇11: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1、特值检验法:

对于具有一般性的数学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将问题特殊化,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不真这一原理,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2、极端性原则:

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向极端状态进行分析,使因果关系变得更加明显,从而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极端性多数应用在求极值、取值范围、解析几何上面,很多计算步骤繁琐、计算量大的题,一但采用极端性去分析,那么就能瞬间解决问题。

3、剔除法:

利用已知条件和选择支所提供的信息,从四个选项中剔除掉三个错误的答案,从而达到正确选择的目的。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答案为定值,或者有数值范围时,取特殊点代入验证即可排除。

4、数形结合法:

由题目条件,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或图象,借助图形或图象的直观性,经过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数形结合的好处就是直观,甚至可以用量角尺直接量出结果来。

5、递推归纳法:

通过题目条件进行推理,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6、顺推破解法:

利用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定义和题意,通过直接演算推理得出结果的方法。

7、逆推验证法(代答案入题干验证法):

将选择支代入题干进行验证,从而否定错误选择支而得出正确选择支的方法。

8、正难则反法:

从题的正面解决比较难时,可从选择支出发逐步逆推找出符合条件的结论,或从反面出发得出结论。

9、特征分析法:

对题设和选择支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归纳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10、估值选择法:

篇12: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高考数学选择题答案是四选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除了按部就班的解题方法外,还需要注意一些解题策略。

首先,要认真审题。做题时忌讳的就是不认真读题,埋头苦算,结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还选错,结果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读透题,由题迅速联想到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定理以及知识点中要注意的问题。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要去伪存真,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

其次,要注意解题方法。做题时除了按照解答题的思路直接来求以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特殊值法,代入法,排除法,验证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有关选择题的解法的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选择部分实用性较强的方法,供参考:

1.直接法

有些选择题是由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判断题改编而成的。这类题型可直接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公理、定理、法则,通过准确的运算、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确定选择支的方法。

2.筛选法

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可通过筛除一些较易判定的的、不合题意的结论,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再从其余的结论中求得正确的答案。如筛去不合题意的以后,结论只有一个,则为应选项。

3.特殊值法

有些选择题,用常规方法直接求解比较困难,若根据答案中所提供的信息,选择某些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或选择某些特殊值进行计算,或将字母参数换成具体数值代入,把一般形式变为特殊形式,再进行判断往往十分简单。

4.验证法

通过对试题的观察、分析、确定,将各选择支逐个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或适当选取特殊值进行检验、或采取其他验证手段,以判断选择支正误的方法。

5.图象法

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椐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作法、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象的特征,得出结论。

6.试探法

对于综合性较强、选择对象比较多的试题,要想条理清楚,可以根据题意建立一个几何模型、代数构造,然后通过试探法来选择,并注意灵活地运用上述多种方法。

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还有很多,但做题时也不要拘泥于固定思维,有时候一道题可采用多种特殊方法综合运用。

还有,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遇到关键性的词语可用笔做个记号,以引起自己的注意,比如说至少,没有一个,至多一个等等。第一遍没做的题也要做个记号,但要注意与其它记号区分开来,这样不容易遗漏。

篇13: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材料型选择题的特点

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 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 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 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 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 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材料选择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首先要求考生具有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即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 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 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以获得正确的答案。

二、材料型选择题的种类和解题方法

(一)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 它的解答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 必须首先读懂材料, 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 然后将材料所涉及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典型题例】 (2004上海)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 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解题技巧】此题从材料可分析出, 材料强调的是“煤和铁”对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作用。联系课本可知, 德国工业革命是德意志统一的内在推动力, 再根据材料的意思, 就可选出正确答案是B。

(二) 图表型材料选择题。

解答图表型材料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 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 读通材料,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 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典型题例】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表:

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整产业结构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解题技巧】首先要读懂表格, 通过表格的数字, 理解题干所问的“这种变化”是指什么变化。很明显, 表格的数字反映出来的是三个国家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下降,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然后探究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就需要结合课本所学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经过这一分析, 最后可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三)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解答这类选择题, 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 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在, 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 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 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 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应排除。三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典型题例】 (2005北京) 观察下图, 并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 正确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解题技巧】解题关键是从题目提供的两幅图片获取有用信息。图中的《农政全书》引入了作者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 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另一幅图反映了利玛窦来华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可见, 只有A符合史实。

三、总结提升

篇14:政治选择题分类及解题方法初探

一、识记水平类

这是考查最基础识记能力的题型,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课本基础知识。

例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解析:该题直接考查了“文化创新的重大意义”这个主干知识点,其中②所持观点很明显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直接排除即可。而①③④均为书本原话表述。在2007年高考文/理科基础中,这类基础题大概占了试题的一半有余。

解决此种类型题目的关键在于狠抓教材基础,准确把握教材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

二、提高应用类

这类题型在设计形式上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够较为准确且综合地测量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材料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一般会根据近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来创设试题情景,主要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原因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解答这类选择题,依据命题意图和题干指向—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通过事例引申道理,回答“是什么”。题目设问通常采用“上述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等。

例2:据文献记载,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先后就国计民生等问题,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重大建议20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其中有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反映了

A.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 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

C. 各民主党派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D. 各民主党派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本题设问为“这反映了”。解这道题先要弄清楚设问中“这”的含义。“这”实际上是指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出了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建议,并被采纳,产生了良好效益。联系书本基础知识,可以得出B选项“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符合题意而入选,而A、C、D三个选项均属知识性错误。

这类题的解答要紧扣材料的关键字或关键词,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形式,采取归纳法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并根据材料意向所指联系书本知识准确给出“道理”。

2. 说明事例产生的原因,回答“为什么”。此类题型设问通常采用“这是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而且关系到”“是由于”“这样做的依据是”“这样做有利于”等词语,要求考生正确指出事例产生的原因。

例3: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和习俗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它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因为改变了

A. 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B. 该商品的价值量

C. 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D. 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解析:综合四个选项,我们可以发现“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和习俗等因素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变动,并不是因为改变了该商品的“价值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是引起了该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只能选A。

解答此类题型时要联系材料中的实际情况,准确回答事例产生的原因,弄清“为什么”,同时在解答时防止出现因果倒置或二级引申的错误。

3. 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回答“怎么办”。此题型通常采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应该”等设问方式,要求考生回答出题干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主要考查考生依据教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涨幅,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

A. 增加商品房用地的价格

B. 扩大商品房的需求

C. 规定商品房的价格

D. 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给

解析:此题以房地产过热为背景,实乃考查“供求影响价格”这个知识点。根据教材原理,B、D只会导致价格继续攀升,不符合题意。而C违背了“价格应由市场调节”这个基本经济学原理。所以A选项入选。

解答这种选择题应该根据事例的性质、现状等,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或当前党和国家相关的大政方针,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或方法论要求,从而正确地说明“怎么办”。

(二)图表类选择题

图表在政治高考的各种题型中已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经济生活领域。图表以严谨、科学的方式呈现信息,要求考生具备分析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依据图示、表格等为载体设置,解题时要注重审题,将数字、图示信息转化成文字语言,从而准确作答。

例5:下表是“2002-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情况”。根据材料,针对这段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B.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C.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D.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解析:该题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为背景,设计图表,考查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解此题需要两个因素:第一要掌握恩格尔系数的内涵,明白恩格尔系数越小代表人民生活水平越高;第二要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图表中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虽在2004年有所反复(比2003年有所上升),但在整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根据这两点,方能选出答案为B。

解决此类题目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图示和表格,如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等;其次,要认真审图,把握住图的标题、主体和注释等多个环节;再次,有效联系教材原理。

上一篇:班队课演讲稿下一篇:其二情,其二情曹邺,其二情的意思,其二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