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解题能力培养

2024-05-18

高考政治解题能力培养(精选七篇)

高考政治解题能力培养 篇1

一、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重要性

解题是学习的重要过程,通过解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是目前高考考核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要形式,高考的成绩考查更多的是考查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这一点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有关。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理解在书本之外,考查在学生内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在高三的学习阶段不断地进行解题能力的相关训练, 以便高中生更好地在高考环节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将所学知识全面的体现出来。

二、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课堂训练实施

1.开展多元化讲评。针对一些思想政治学科的相关问题,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讲评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解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充实自己,例如:如果在解题讲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就要及时进行整理充实;如果发现自己的理解分析路径有差异,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正确的解题方向。具体的讲评活动的内容程序如下:第一步,教师总结题目的具体问题,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表扬。第二步,学生自我修改,这个部分要让学生自己写出错误的原因,出错较少的同学对照试卷重新整理总结相关知识点及相关类型的解题方法,指导同组同学的改错。第三步,在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补充解题的关键点。在多元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挖掘 “题眼”,在审题时,对于时空(现阶段、在这里等)、程度(最、根本、 主要等)、主体(党、政府、企业、公民等)、知识范围(认识论、辩证法等) 等限定条件以及其他一些限定条件, 考生必须高度重视。同时,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考虑到自己是否有知识运用的基础问题,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牢固的掌握在脑海之中,然后在解题过程中把题目所要求的有关原理的基本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述出来, 并自然地过渡到论点上,最后总结提高,或表明态度,或阐明意义,或指出要害等。

2.典型话题专题训练。对于高考而言,往往会在思想政治考核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典型的话题内容,这些的内容都是与当时的政治典型话题相关联的。针对这些典型话题,高三的政治教师要善于开展专题训练,所谓的专题训练就是要针对类型话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能力。

3.同类整理归纳推敲。针对思想政治的相关问题要进行同类的整理归纳,因为从具体的高考题目来看,很多思想政治的问题都有相关性,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将各地考题中出现的试题进行了收集、整理、 归类,然后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遇到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从容解决。另外,教师还可以能够根据题目的类型进行分类讲解,例如: 图表题、漫画题、体现型、评析型、 启示型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掌握同类整理归纳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依靠老师帮助进行整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单元为主进行整理,例如:让学生寻找本单元知识内容的中心,并将这一单元的其他知识与中心知识联系起来,环绕中心知识展开整合,构建单元知识的框架。 通过整合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内涵,为考试时候灵活运用打好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在进行同类整理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对同类问题进行全面的推敲,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三、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训练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题感,所谓题感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就形成较好的题目理解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大脑能够迅速从整个知识体系当中去寻找相关联的内容,即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迁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理,而且有据,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将题目分析背后的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本文是我结合多年的高三思想品德教学对怎样训练学生解题能力的思考与探究。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的讲评和专题训练,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问题的整理归纳推敲。只有这样才能面面俱到,让同学们掌握思想品德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答方法,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摘要: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课堂训练实施对策要开展多元化的讲评活动,开展典型话题专题训练,进行同类问题的整理归纳推敲。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解题能力的课堂训练实施对策,总结了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高考政治怎么解题 篇2

一、高考政治主要设问方式:

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或行为”、“对----进行分析说明”(没有明确分析说明什么)、“评析、评价什么行为”等等。

二、高考政治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角度(注意具体知识范围)

如果政治出题角度从有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

①政治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行为?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

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作用。

对策类主观题有何答题技巧

此类政治题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

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 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要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运用概念、原理、观点来分析问题。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再联系重大时事(一般是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还可以用史实、事实、数据等证明。在正面论述之后,还要进行反面论证,最后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紧扣题意。

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

1、做好课前预习。

对我们下节课老师讲的内容有所了解,让我们上课的时候不要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听不懂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做好我们的课前预习那是十分必要的呢。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政治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科,在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关注教材中是怎么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

我们课堂的45分钟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课上的45分钟,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把握,课堂抓好了,课下我们就比较轻松了,无论做题目,还是做复习。积极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必要的,学习就是不要拍出丑,不要怕答错,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你改正的,我们要的是勇敢。

3、课后常复习,做题型。

高考政治解题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高考;解题能力;实践与思考

一、 “恋”——喜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政治,才能有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老师,让学生喜欢政治学科。

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水平有差异,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博览群书,可以赢得学生崇拜;心存宽容,可以让学生感动;以身作则,可以树立良好形象;关爱学生,可以缔结感情纽带;处事公道,可以取得学生信任;多才多艺,可以换取学生喜爱;风趣幽默,可以带给学生欢乐等等。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形成个人的风格与魅力,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上我们的政治课。

如果是这样,带来的就不只是更强的教育能量和更高的教育效果,更有学生快乐的学习心情和我们快乐的工作心情,享受学习,享受工作。

二、 “念”——阅读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里的“念”是指认真阅读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脱离知识的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关注教材也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有些试题就是选择教材中的材料,一些设问也直接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如2008江苏卷中这样的选择题有5道,2009江苏卷中的这样的选择题有8道。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课本,重视基础。当然,重视基础并不意味着死读书,知识要记忆,更要理解、归纳。

1.通读所有知识。按考试说明,对所有考点各个击破,逐个消化,做到“点点清”。

2.突出重点知识。学哲学,用哲学。要坚持以哲学思维指导教学,在全面复习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重点。按考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高考能级要求、考点与社会现实的关联度、考试说明的调整变化等因素,确定需要重点复习的考点,把握主干知识、核心考点。

3.归纳同类知识。两种做法:按制度类、原则类、作用类、意义类、原因类、特征(特点)类、基础类等等类型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整理教材中的漫画、图表、名人名言等资料,并运用学科知识加以分析。

4.联系相关知识。要注意挖掘教材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强化记忆,也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经济生活》复习中,复习分配制度时要回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复习财政、税收的作用时可回顾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等等。复习《生活与哲学》中“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时,要回顾《经济生活》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及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等知识点。等等。

5.比较易混知识。复习中要注意相近、相关概念观点的比较。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等等。

三、 “联”——联系

这里的“联”有以下两层含义:

1.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把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

首先,知识梳理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例如,复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时,先要把握这一单元的三个核心词,即:货币、价格、消费。然后再“微观”,把握各板块的主干知识。如消费的主干知识包括: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把握各个主干知识的具体内容。

其次,知识体系的建构要打破课、单元的限制,它应该是前后衔接(单一课程模块之间的贯穿)的、也应该是左右逢源(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贯通)的。例如复习《经济生活》宏观调控时,就可以挖掘它与《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部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高考的要求。这个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有:

首先,坚持在平时。平时的课堂教学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应坚持教学生活化,将鲜活的生活内容及时引入课堂,既可以增强课堂活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寒假后的第一节课我没有直接复习课本知识,而是和学生聊聊寒假见闻,谈谈过年趣事,然后通过问题慢慢引入课本学习: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过年”。这一文化活动中蕴含哪些文化生活道理?再如元宵节第二天上课请学生思考:低碳时代是否还应该继续举办元宵节灯会?等等。

其次,集中于专题。在高考复习中适当开展时事热点的专题复习,精选时事政治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经济角度谈意义、政治角度谈依据、哲学角度谈做法等等。通过热点专题复习,训练提高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判断、阐述、探究、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

最后,渗透于作业。作业布置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要总是以练习、试卷的形式,可以适当布置能力要求较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特点的作业。例如我曾布置过这样一些作业:三权分立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从周杰伦的歌曲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歌词(广告、漫画)中的哲理、围绕“国家宏观调控”主题收集时事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并尝试根据材料编制主观题一道,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 “练”——训练

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训练,训练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精选典型题目。训练的效果不取决于训练的数量,而在于是否组织了优质的教学内容。不能有“做一遍总比不做强”的错误思想。选题要准确、典型,多选近年高考题和模拟题。

2.切实抓好讲评。讲评一定要善于借题发挥,不能就题讲题。例如我在讲评我市期末调研考试36题“小明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在指出了问题,明确了答案,总结了方法之后,我追问学生:在哲学部分,类似这种“怎样做……”的问法还可能有哪些?此问一出,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立即开始读书、讨论、交流。我们不必在乎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关键是学生积极参与了,认真思考了,思路展开了。通过这么一个问题,整个哲学教材无形中又复习了一遍。事实上后来学生也提出了很多不错的问题,如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怎样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怎样坚持矛盾分析法的?等等。

3.同类整合归纳,专题训练。这里的同类有两种情况:内容相同,即试题考查的知识相同。如在复习《经济生活》“商品价值量”有关知识时,经常在练习中碰到相关计算题,虽然学生会背课本中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点,但在解决此类计算题时仍然觉得困难,也就是知识的运用能力还不强,后来我就将各地考题中出现的试题进行了收集、整理、归类,然后进行专题讲解,专题训练,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从那以后,再碰到有关问题,学生不再害怕,不少人是驾轻就熟,手到擒来。形式相同,如图表题、漫画题等,也包括试题的设问方式相同,如意义型、体现型、措施型、评析型、启示型等等,我们应该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解题方法与规律的训练和指导,通过典型例题分析,掌握答题思路与技巧,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顺序原则:先看书后练习、先自己做题再核对答案(要认真分析参考答案)、先自己思考、查阅书本再问老师或同学、先易后难。适度原则。从量上来讲,就是既要有总量的保证,又要有各种题型的练习,尤其不能因为怕写字,就只做客观题。自主原则:不能被动地对待练习,应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地寻找相关练习,加强训练。

五、 “炼”——锤炼

1.平时练习当高考。两层含义:第一是指让学生树立一种思想,把做练习题同做高考题一样,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从而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过多过滥,要坚持少而精。第二是指教师要认真批改,不能简单地画“√”或“×”,也不能随便写个“优良差”等,而要给出分值,划出得分点,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得分了,为什么得分;哪些内容不得分,为什么没有分。

2.推敲、修改答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答案也是改出来的(此处针对主观题)。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认真修改,仔细推敲,使得自己的答案更严谨,更科学,更规范,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3.面批作业。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作业面批,对部分学生的答题规范性、科学性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4.学生编制试题、答案。“教师说得再好远不如学生做得好”,通过学生自主命题可以让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学会揣摩命题人的意图,识破命题陷阱。而编制主观题答案则可以强化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和能力。

高考政治解题能力培养 篇4

1.答题方向性错误, 即就是答非所问。例如, 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学生却用政治常识解答;题目要求用辩证法的知识, 学生用唯物论的知识来解答。

2.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例如, 把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把国家职能说是国家做事等等。

3.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 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 甚至表述错误。例如, 人民民主专政写成公民民主专政;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4.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 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主要表现有: (1) 答不出或答不全要点。例如, 2003年政治高考试题 (广东卷) 第36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很多考生答不出“矛盾是客观的, 人为制造矛盾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两点。 (2) 总担心答不全, 画蛇添足, 有用无用的写一大片, 让教师去找答案、结果, 或者由于出现了错误性的表述, 使原本正确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

二、学生答题不规范化的原因

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是学生答题不规范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 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例如, 答非所问不仅仅是因为粗心造成。对于部分学生来说, 由于对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导致读不懂题,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如, 关于不使用专业术语答题的缺陷, 表面原因可归结为答题技巧的问题, 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其知识结构中根本就没有用于解答该题所需的专业术语, 还可能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而导致对知识提取上的障碍等方面的原因。

总之, 学生答题不规范的原因, 既有直接的表面的原因, 又有深层次的原因。直接原因是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 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结构的欠缺,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显得陈旧, 不适应高考能力测试的要求。

三、规范化答题的要求

1.要求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 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去答题。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专业术语, 如经济常识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等等;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变、质变认识、实践、人生价值等等;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家政体、共和制、民主权利依法治国、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

2.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例如,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写成意识的反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写成人民专政, 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写成宗教自由, 对人民负责原则不能写成对人负责原则等等。

3.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语言精练, 又要答全要点,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一致。以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 (广东卷) 第36题为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本题的用意有二:一是考查考生对矛盾概念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对该题的辨析, 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希望引导学生注重对书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此题要求考生紧紧抓住矛盾概念, 运用所学辩证法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对之进行层层分析。在辨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清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里的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矛盾不同逻辑矛盾, 也不同于人为制造的矛盾, 人为制造的矛盾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考生若能从这几个方面思考的话, 那就很少失分, 反之较易失分。

四、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策略

1.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须包含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 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系统, 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 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 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 否则则是“巧妇难以无米之炊”, 要构建这种应用功能强大的知识系统, 必须抛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方法, 采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是提高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的关键。在复习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 (平时加强简答题和辨析题的训练) ;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复分析理解;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化的问题及时点拨, 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等。

3.掌握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一, 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 一定要认真审题, 逐字逐句看清楚, 提取一切有效信息, 挖掘一切隐含条件, 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 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 (1) 辨明试题的指向, 明确试题的设问点, 问什么, 答什么, 避免答非所问。 (2) 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 (3) 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 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 越要小心, 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

第二, 在保证答题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简洁性, 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具体方法技巧如下:

高考政治解题技巧与考场策略 篇5

戴帽子——切入语非常重要啊,就是分数啊。点题啊;观点明确啊;

标号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啊;

采点子——术语到位啊;(语言可以简明,但不能只是骨头)

扣料子——扣住题眼啊;引用材料啊(分数就在材料中)

挖坑子——多角度思考啊!(空间有限,应详略得当)

先看设问,后看材料;审清题意,题眼明了;围绕设问,展开思考;打好腹稿卷面排好;在此应特别强调的是:

看清设问的规定性:

例如:体现了什么原理与运用什么原理去分析不一样;体现了什么原理与如何做到什么原理不原现;用原理去分析其原因和用原理去分析其意义不一样;用原理去分析为什么这样做与用原理去分析怎么做不一样……太多太多的不一样,太多太多的迷茫,睁大你的眼睛,一不小心悲剧重演——看到考题时满面春风,拿到分数时满面春雨。

找准题眼:就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与设问的内在联系去重组知识点、整合知识点、迁移知识点、再生知识点……太多太多的角度,太多太多的信息,睁大你的眼睛,一不小心悲剧重演——不是片面的深刻,就是全面的肤浅。

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求异。

如果是回答“材料说明了什么”,应注意是材料几,是分别说明还是总的说明,还是先分别后总结。还是材料间的联系。应注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先总结中心思想。然后找题眼,每只题眼的意思都应表述出来。然后注意一下从正反两方面提取一一信息。

1、最最重要的是:“唯我独尊”的心态。

不用指望猜题,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就是相似的也会有异,更应小心谨慎。

应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会有很活的题出现:临场发挥性设问;会有看不懂的材料出现;会有陌生的词出现;会有没吃透的原理考到(超纲现象在高考中常有)会有没练习过的题型出现(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嘛)

这些都没关系。记住:咱没常接触的题材大家都一样;咱看不明的材料词汇就“顾名思义”,咱新见到题型就按题要求作答。无非就是知识点+新观点+材料观点+你的思考+解题技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

我不会人更不会;人不会我会;人会我更会。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2、打好腹稿,卷面排好,序号别错,时间安排得当。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

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主观题全面探秘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主观题答案的基本构成:

观点+材料=答案

说明:1、观点一般来自三方面:教材观点、材料观点和中央观点;

2、材料即是相关观点与本题背景材料的结合分析说明;

高考政治解题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反思能力;高中政治;时事热点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关于教育人们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从哲学观点来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在教学中学生自发地对学习进行反思才能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和学生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接收,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反思的这一重要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这一问题也被日益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也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1.反思能力是高考的要求

高考政治对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尤其是在教育改革后,政治课程的教育也按照新的课程改革做出了变化,变化后政治课程的学习更多地要求学生主动对政治问题进行思考,更加强调理解,高考政治的题型和题目设置也逐渐减少了理论记忆,出现越来越多的应用题型,这一改革要求学生要从过去死记硬背的政治学习中走出来,要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形成应用能力。政治课程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和反思能力,可以说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是高考的需求。

2.反思能力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效果的衡量不是单纯地检验学生记住了多少理论、背诵了多少文章,学习能力是体现学习效果的最重要方面,尤其是在高中政治学习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政治学习中,理论的掌握需要靠应用问题分析来检验,学生学习了一种哲学观点,如何利用这一观点分析解决具体的事件需要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反思,把握其理论含义后才能分析出事件所反映的哲学问题。反思的过程是真正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政治学习中,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实现学习效果提高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高考政治复习备考效益

通过上文阐述可以知道,学生的反思能力对于高考政治复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高三学生政治复习备考的效益,不但要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分析和梳理,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以下笔者根据在政治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几种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式。

1.渐进式的引导,使反思成为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也可以被称为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使用的掌握知识的方式,反思式的学习就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进而掌握知识,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学生经过反思而掌握的知识更具有应用性,也更稳定牢固,同时养成反思习惯的学生也会在其他问题的分析中通过反思来进行思考,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更加全面和有效。在引导中可以将反思作为某一知识点复习的开头,例如对于消费问题的复习,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观、消费习惯做相应的反思。

2.营造反思学习的环境氛围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常规化的学习方式,改变这一现状,引导学生开始独立地反思是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反思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反思提供指引和帮助。高三政治的学习基本上是对原来知识的总结和梳理,在这一过程中政治老师就可以引入案例分析来鼓励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应用到案例分析中,使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反思能力,还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案例分析问题。

3.进行解题方法的反思能力培养

高考政治不但考查具体的理论知识,还考查理论知识的应用,通过设置不同的题目来检验学生应用何种理论或者如何选择理论的过程也是十分值得反思的。高考政治题目具有灵活性,每一道题目所要表达的题意都是需要学生去揣摩的,对于该题意究竟应用何种理论去解析也是需要通过思考才能做出选择的,只有把握了真正的题意以及理清了题意与题目之间的关系,才能给出最正确的答案。

高考政治中存在的一种十分典型的解题方法就是对课堂所学解题方法进行照搬照抄,通过复习备战高考中大量地做题,学生对于各类题目都有了接触,因此在后期的模拟乃至高考中,很多学生都是照搬老师应用的解题方法进行问题的解析,而缺乏与题目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缺乏自己思考的内容,这样的解题方法很容易造成与题意的偏离,是需要尽力去克服的。

4.对时事热点学习的反思

高考政治中时事热点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高三政治复习中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以及融入解题分析中对于提高政治分数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于时事热点仅僅依靠关注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反思与政治理论结合所具有的政治内涵,因此,时事热点问题更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时事热点的反思不但能够提高高考政治复习的备考效益,还能够切实地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高三政治复习中反思能力对于提高复习效益是十分关键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需要教师从备课阶段就做好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地应用,只有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反思才是有效的反思能力培养,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主动从别人的解题方法中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反思如何进行改进,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反思,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学会运用知识,才能提高政治复习备考效益。

参考文献:

[1]苏堪宇.自主学习:体现“生本”的学习方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

[2]苏堪宇.高中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素质要求[J].继续教育研究,2008.

高考政治“措施类”题的解题方法 篇7

一、题型特点

1.从背景材料看,试题以时政和社会生活热点作背景材料,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通过“世界粮食危机”问题考我国政府的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并进一步思考发展策略。这对2008年的抗震救灾、奥运、“神七”、“三农”、金融危机等热点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2.从设问方式看,“措施类”题又称“怎么办”型题,设问一般表述为“应该如何做……”“提出解决……的措施”“就……问题提出对策”等。

3.从设问角度看,有直接的,即让学生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有间接的,即让学生结合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公民等)针对某个问题提出建议。

4.从考查的知识看,既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关注社会热点的能力。

5.从题目类型看,此类设问既可以出现在常规的文综政治试题中,也可以出现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性试题当中。

二、解题方法

1.回归教材法

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38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解析:只要我们联系课本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方式的知识,便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自发地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有力的作用。

2.挖掘材料法

这类试题的材料隐含着问题的答案,可结合背景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挖掘材料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抓主谓宾,看定状补;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从句意到层意,再到段意,归纳出中心。具体方法有:

一是材料中反映该类现象或事件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中找出原因,针对原因或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或者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归纳答案。

(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41题)材料三:近年来,某些国家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除个别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怀有抵触情绪。

材料四:自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553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对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导致珠三角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或者关闭。

(3)如果你被聘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请根据以上材料为企业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解析:认真解读材料信息后,我们发现广东对外贸易存在如下问题:个别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某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珠三角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且是传统加工贸易,商品是“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难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掌握和利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原则,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两型”社会等。

参考答案:略。

二是材料全面反映某个事件的正确做法和成功经验,只需结合教材知识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38题)材料一: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他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邀请母校专家向村民传授桑树改良技术,普及了桑蚕养殖新技术,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养殖户由此节省劳动力成本50%,增产蚕茧5000公斤,增收10多万元。他为村民开辟了致富之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李某为村民开辟致富之路所采取的措施。

解析:我们概括材料中李某的成功经验,结合教材知识,答案就水到渠成了。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按价值规律办事,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整合资源,成立合作社——发挥合作经济的优势,从事农业规模经营;专家传授桑树技术,普及新技术——通过农业、科技、教育的三结合,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参考答案:略。

3.主体分析法

材料反映的行为或措施是“谁”实施的,即找到行为的主体。如果在政治试题中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方面所能解决的,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对这类问题必须采取主体分析法,找出不同的主体。根据不同的主体结合教材知识归纳答案。

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公民、人大代表等,经济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经营者等。

(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l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限塑令”对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和消费者将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解析:试题设问明确指出主体是企业和消费者,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实行“限塑令”后,市场上塑料袋需求减少,塑料袋生产企业面临应对市场竞争激烈和利润减少的问题。一是继续在此行业经营,就得设法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本企业在法定产品范围的竞争能力;二是自动退出此领域的竞争,主要有被兼并或直接转向其他行业。对消费者实行“限塑令”后,商品的价格必然上涨,而物价水平的上涨会导致减少消费,转向其他替代品的消费,从而转变消费观念。

参考答案:略。

解答具体问题时,以上方法要综合运用。有些热点问题还要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措施,从政策中找答案(如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措施等)。

上一篇: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一篇:医疗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