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热点问题

2022-06-30

第一篇:高考政治热点问题

2014高考政治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时事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增强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必胜信念。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二篇: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参考答案

1.(1)一个国家能够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坚持发展科学事业,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做到理论同实践相统一。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要靠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论的创新。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推进理论创新。

【解析】本题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个国家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路径。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设问的审读能力,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故考生可以从要坚持发展科学事业,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依据。依据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故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等角度进行展开叙述即可。 2.(1)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建议;党支持和保证人民、人大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民法典的编纂和民法总则的制定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党坚持依法执政和依宪治国,支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做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的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必将推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3)①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校宣传《民法总则》意义与内容。②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③编成课本剧,通过生动的演出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建议要满足校园宣传与民法总则的要求。)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法典编纂和《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认真读材料,可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民法典编纂和《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一是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建议;二是支持和保证人民、人大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民法典的编纂和民法总则的制定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坚持依法执政和依宪治国,支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做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理由。

这类题应通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表述,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内容结合起来,说明这样做的合理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必将推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3)民为邦本,法系根基。《民法总则》是民事的权利宣言,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请你为在校园宣传《民法总则》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合理化建议一定要贴近校园生活,可从多角度,用多种方式宣传《民法总则》,让师生了解《民法总则》,遵守《民法总则》。宣传形式可采取法律专题讲座、组织《民法总则》知识竞赛、出专栏、办班报、黑板报评比、编成故事剧、开展辩论赛等。

向这种多个问题的问答题、论述题、论证题,要注意审读材料。审材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时要用到教材中的哪部分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点睛】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贷。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求: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和客体的影响。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以及知识结构、认识水平不同,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导致大家对共享单车的运营、服务持不同的看法。共享单车问题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也影响了人们的认识。

①坚持两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既看到共享单车对市民出行和就业的积极影响,也看到共享单车影响群众出行安全的问题。共享单车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带来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积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②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单车企业要正视共享单车带来的问题,提高运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搞好相关服务,认真解决问题。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共享单车惹争议的原因,并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如何对待共享单车。

本题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共享单车惹争议的原因,要求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二是说明如何对待共享单车,要求用用矛盾的观点说明。使用知识多,综合性较强,答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厘清知识范围,准确选择所用知识要点,围绕问题要求加以说明。如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共享单车惹争议的原因,可从认识的差异性和认识具有反复性特点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以及知识结构、认识水平不同,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导致大家对共享单车的运营、服务持不同的看法。同时共享单车问题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也影响了人们的认识。

如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如何对待共享单车问题,可从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共享单车对市民出行和就业的积极影响,也看到共享单车影响群众出行安全的问题;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不同,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积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单车企业要正视共享单车带来的问题,提高运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搞好相关服务,认真解决问题。 【点睛】(1)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积极方向转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观点)。③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4.(1)①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并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司法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议符合规律、符合国情,既反对了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了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答案第1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解析】本题以党和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做法为背景,从两个角度呈现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的努力,要求学生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分析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设问范围明确,难度不大。

第一问要求学生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可以结合教材中“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司法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议符合规律、符合国情,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并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问要求学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本题知识限定明确,社会历史观,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解读设问,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存在,推进改革开放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然后联系材料,组织语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其次,知识限定范围内关于改革的基本理论,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改革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持改革开放,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点睛】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唯物论角度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5.(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金砖合作以经济合作促进了各方文化交融,又以文化交融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

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金砖合作也是一个展示各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平台,有利于金砖各国多样文化的繁荣发展。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金砖合作通过商贸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使文化在交流得以传播、借鉴、融合、发展。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看问题。金砖各国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展开多领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金砖国家应加强伙伴关系,协调各方利益,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金砖合作要着眼于未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制定长期合作发展目标,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金砖合作中应不断创造新的合作机制,创造有利于合作发展的新的制度体制和环境,创新合作的形式、方式、方法、途径,以适应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金砖合作有着诸多困难,各国也都面临各自发展的难题。对此,合作各国应树立信心,坚强面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合力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取得合作发展的新成果。 (3)深化金砖合作,助推五国经济,促进文化繁荣,维护世界和平等等。(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金砖合作的意义。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金砖合作的意义,既有文化意义,又有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还有二者融合的意义。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分析金砖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促进政治互信,促进和平与发展;从文化具有多样性,分析金砖合作有利于展示各国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金砖各国多样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分析金砖合作通过商贸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使文化在交流得以传播、借鉴、融合、发展。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分析金砖国家应怎样合作。

解答本题首先要清楚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指的是什么,才能分析金砖国家应怎样合作。这一知识对学生并非难点,但由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涉及知识点较多,在知识点的取舍上应紧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对应知识。不要答成知识的罗列,或答成知识和材料两张皮。

本题可用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坚持用发展有观点看问题、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等分析金砖国家应怎样合作。

(3)本题要求为某校高三(3)班学生围绕上述材料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拟两个探究主题。 主题要从深化经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拟定。

象这种综合性试题要从审题上下功夫,理顺各种关系,紧扣题意要求准确选择相关知识。解题时要处理好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防止仅简单罗列观点,也反对仅照抄材料,这样才能科学、准确、规范地答题,加强针对性、提高得分率。要正确运用选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试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把材料的具体内容与筛选出来的知识一一对应,即做到事理交融,观点和材料统一。观点、论点要写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为你一点一点地找答案,同时每个角度应紧扣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

【点睛】注意设问的审定。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从设问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有效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

6.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供给经济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对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到一起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对设问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首先,可以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角度说明供给经济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对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其次,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的角度说明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故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必须要从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第三,可以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角度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即可。

7.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

答案第2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推动理论创新。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关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

【解析】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问题指向明确,知识范围较广,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有效信息,准确对接教材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考查方向可以做如下解答: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经济政策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成为社会改革发展的先导。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对于中国的国情有着透彻的理解。“四个全面”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对传统文化持“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发扬党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宗旨,保持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着眼于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关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虽然中国与西方存在这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但中西文化仍然存在着共通之处,可以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分,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建设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包容性文化。我们要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 【考点定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名师点睛】

8.①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追求真理也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回应了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等时代关切,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生活中真理的知识点,题目类型措施类,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知识限定: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它透过一个个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可知,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全面深化改革回应了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等时代关切,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体现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解析】本题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为话题设置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由两小问组成,第一问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那些基本内容,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小问考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理论上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地位角度思考;现实中从坚持党的领导角度分析意义。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10.①真正的哲学应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国家重视形势分析,把握时代的脉搏,是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内在要求。

②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指导作用。国家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真正的哲学的作用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重视形势分析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从真正的哲学应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指导作用等角度作答即可。

11.(1)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观众的消费需求和品味会对国产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②观众的从众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垃圾电影的产生。因此,该导演的观点有其合理性;③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该导演忽视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其观点是片面的;④要减少垃圾电影,需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影视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每点2分,答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记分)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影视作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效应;②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③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影视作品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双丰收要求我们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注重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品质,推动影视作品以优秀的品质、口碑去赢得良好的票房收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①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②影视创作中坚持发展大众文化,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③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④在影视作品中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契合了中国崛起过程中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认同感,因而得到观众的广泛支持。

【解析】本题以电影《战狼2》的热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倡导大众文化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经济生活知识,对该导演的观点进行评析,属于辨析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观众的消费需求和品味会对国产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观众的从众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垃圾电影的产生。因此,该导演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该导演忽视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其观点是片面的;故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影视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

(2)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原理,设问指向就国产电影发展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

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然后调动运用上述信息,结合国产电影发

答案第3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进行分析,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3)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影视作品的创作为什么需要坚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然后分析影视创作中坚持发展大众文化的意义,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然后分析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有利于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认同感,因而得到观众的广泛支持。

【点睛】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12.(1)①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②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使中国优势与世界需求形成互补,有利于加快相关国家发展、扩大就业,缩小世界经济发展发展差距,加快世界经济的复苏;

③有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④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①中国政府要求中国企业遵守国际规则、国内外法律,有利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②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输出过剩产能和污染,这在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了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表明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不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尊重了他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解析】本题以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国家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在当前情况下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我国的正确选择,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调动运用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有关知识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负责任大国担当。通过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本题实际是考查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主要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方面思考,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13.(1)①需求影响供给,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产销不畅;②成本上升,利润下降,随着劳动力等成本的逐渐上升,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日渐萎缩,国际竞争力减弱;③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的低环境成本优势不可持续。 (2)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技术能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②企业适应生产全球化的需求,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提高了企

业的国际分工水平,推动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③企业兼并有利于增强我国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拓宽国

际市场,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解析】本题以经济新常态以及华为集团和联想集团的经营与发展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两个小题进行考查。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分别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过去只要炼出钢,都能卖出厂,现在产品质量要好,否则项目就不能投产”说明需求影响供给,中国经济增速趋缓,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产销不畅;“包括工人工资在内的要素价格‘变贵’”说明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企业的环境成本将内在化,以往靠牺牲环境的低环境成本道路已经行不通”说明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的低环境成本优势不可持续。 (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二典型案例中企业所采取的措施为什么有助于形成竞争新优势,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案例1中的“全球化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生产全球化的需求;案例2中的“收购”有利于增强我国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点睛:企业经营与发展取得成功的措施:

(1)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3)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推进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14.(1)经济信息:①手机网民规模从2012年到2017年逐年上升,且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也在逐年提高;②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与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都在逐年增加,就目前来看,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占网络购物用户比重大;③中国网民数量庞大,占全球网民数量比例大,互联网普及率较高。

手机移动网络影响居民生活:①手机网上购物的出现,省去了多级渠道,降低了购物成本,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消费水平和质量,改变消费方式。②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使市场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催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③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同时导致传统实体商铺利润下滑和行业垄断被削弱,给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带来挑战,导致失业和收入水平的变化。④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影响个人职业选择。

(2)①利用“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坚持数据共享,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②打破了层级限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联动运行,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利用“六大”终端应用模式,方便群众办事,坚持了求真务实的作风,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集成了“网上公示、网上咨询、网上办事、网上监督、网上互动、网上宣传、网上评警和网上邮递”八大功能,实行政务公开,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

【解析】本题以中国将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话题,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角度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劳动和就业、政府的知识。

(1)本题有两小问,首先要求考生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属于信息解答题。考生解读信息要明确信息解读的顺序与步骤。信息解读要坚持“三读两找一个注意”的原则,具体在点睛部分详细说明。根据这一步骤,考生可以概括出手机用户规模、网络购物规模、网民规模的情况。后一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是怎样影响个人经济生活的,属于影响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从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影,也包括消极影响。

(2)本题要求考生公安部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有利于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以从坚持数据共享、三级公安机关联动运行、“六大”终端应用模式、八大功能,实行政务公开的角度说明如何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的。

答案第4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点睛】关于政府的知识考查

1、考查概况。政府作为国之重器,近年越来越受到高考的青睐,其出题材料丰富、命题角度灵活、答题方式多样,成为考生提高成绩的门槛。纵观近几年高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占总分比重有所上升。考查知识点主要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和行政监督体系,其相关知识应引起考生重视。题型主要侧重于措施类和原因类,考生应把握“怎么做”和“为什么”等设问方式的答题要求,并且掌握“审材料、看整体、抓中心、找关键词”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总结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

2、答题技巧。在熟记课本知识,完整分析材料的前提下,选择题应坚持“排错—除异—选优”的原则;非选择题要通过审设问确定答题范围,读材料把握整体观点,划层次找关键词后联系课本具体知识点,列提纲防止要点遗漏。组织答案要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时政语言),把材料观点转化成为课本语言;

3、 选题建议。针对本知识点特点,建议考生选题时坚持“低起点、高标准、小台阶、大密度、勤反复、重能力”的原则,以政府“是什么—为什么做某事(必要性+重要性)—怎么做某事”的顺序把相关知识相串联,把握彼此关系,并通过答案的对比归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专业化自己的答题语言。 15.(1)①财政扶持企业创新创牌,提高供给质量,体现了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②财政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供给质量,这有助于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③财政减税清费,降低企业成本,扩大有效供给,有助于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④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费,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2)①海尔为顾客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②海尔制定正确的企业经营策略,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企业模式,打造互联网工厂体系,创新供给模式。③海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提供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绿色发展,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解析】本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话题,从经济生活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财政的作用和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的知识。 (1)此题考查财政作用与宏观调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材料和题干主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学生提取关键词正确调动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题目要求运用财政的相关知识,谈谈蚌埠财政是如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属于措施类试题。首先,财政扶持企业创新创牌,提高供给质量,体现了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其次,财政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供给质量,这有助于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再次,财政减税清费,降低企业成本,扩大有效供给,有助于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最后,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费,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2)此题考查企业经营、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材料和题干主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学生提取关键词正确调动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海尔成为国家供给侧改革样本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首先,海尔为顾客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其次,海尔制定正确的企业经营策略,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企业模式,打造互联网工厂体系,创新供给模式。再次,海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提供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最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绿色发展,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点睛】全面分析财政的作用:

(1)从财政与宏观调控关系的角度看: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政策这一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人民生活等财政的作用。

(2)财政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所以国家可以通过财政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3)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看,财政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又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看:正确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看,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根本标志;从财政与国家职能的关系看,有利于我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从分配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6)从财政与“主题”和“主线”的关系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从财政与发展对外开放的关系看,根据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形势,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16.(1)①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③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成果;④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

(2)①“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利扩大产品市场化,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②对沿线国家也有利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③中欧班列的开通,中国在东南亚、非洲投资建设的铁路项目,中国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有利于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④“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能够走出去的总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题中观点片面。

(3)①电子商务企业要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要坚持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③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④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规则的本领,增强经济安全防范意识。 【解析】本题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在北京举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当代国际社会、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等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国际社会的成员、国家利益、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西方有一种声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共赢”,而是中国在“掌控”,是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手段。请结合实际,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评析该观点,属于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利扩大产品市场化,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对沿线国家也有利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中欧班列的开通有利于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能够走出去的总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故题中观点片面。

(3)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作为江苏省内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实际是考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遵守法律法规、公德道德,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江苏省内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

答案第5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17.(1)①发挥科技在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作用,提高文物保护能力;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搭建文物走进人们生活的桥梁;③开展文化创建活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文物融人社会,成为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力量;④立足实践大胆创新,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2)①影响:积极:有利于推动新技术革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或消费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消极:人工智能会引起结构性失业,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劳动者: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该馆的做法对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这类题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找出该馆的做法有哪些,然后将这些做法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准确对接,分析做法对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如材料中该馆发挥科技、大众传媒的作用,启示我们通过科技和大众传媒,可以更好地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传播文化资源,提高文物保护能力;如该馆开展文化创建活动,启示我们通过学习这类活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该馆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启示我们立足实践大胆创新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点睛】准确判断出有效信息。判断有效信息的标准主要是看信息是否符合设问要求,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设问要求,其指向性是不同的,使用材料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提取信息的角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和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为劳动者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冲击提出合理化建议。 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在积极作用方面,可从人工智能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消极作用方面,可从就业压力、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劳动者如何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冲击的建议,可围绕劳动者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等方面提出建议。注意建议要具体而不抽象,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不空洞,有可操作性。

【点睛】劳动者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就业。 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

18.(1)2013到201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增速下降,我国出现快速增长;2014到2017年,全球增速总体平稳,略有下降,而我国2015年较2014年增速大幅下降,2016年迅速反弹;预计2017年以后,全球增速加快,而我国从2016年以后持续平稳增长。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消费需求为服务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创新,拓展并丰富了服务机器人应用范围和模式,带动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提升了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能力。一些企业将服务机器人作为投资方向,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解析】本题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报告指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服务机器人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对两幅图进行比较,指出全球与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增长率的不同点。数据表格作为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考生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作答的目的性。故通过两幅图的上下对比,需要分段对其变化进行分析作答即可。例如,2013到201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增速下降,我国出现快速增长等。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在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故本题需要考生充分发散思维,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角度,说明我国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消费需求为服务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然后,从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创新的角度说明机器人服务的范围更加广泛,提升了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能力;最后,从企业的投资方向的角度说明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19.经济信息:2012-201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增速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但占比较低;六大高耗能行业仍占据较大比重。我国仍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意义:①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②有利于企业增加创新能力,发送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③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考生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分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概括材料一的经济信息,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较为容易解答。读材料可知,这是一张柱状图加曲线的结合图附加小注,柱状图的解读方式为:先分别比较柱状的高低,在综合看柱状的走势,即可得出结论;折线图先综合看线型的走势,再看较为突出的拐点即可;小注也是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组织答案时注意先回答现象,然后分析每个现象背后的本质。

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分析将人工智能导入实体产业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技术,其对企业的意义学生可从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形成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去分析。 【点睛】图表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三看:

1. 一看图表标题。图表名称和表内的中心词,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各项目或关键词。 2. 二看图表内容。看以上项目发生什么变化和差异,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 3. 三看表注(备注)。注释分为解释和标准数据。

(二)三比:

1. 横向比较:与其他项目比较,强调空间范围内比较,比不同项目之间的差距。

2. 纵向比较:某中心词或某项目在不同时间段发生了什么变化。跟不同时期的自己比较,看变化。 3. 表间比较找关系:各表之间一般因果或者并列关系居多

(三)答题步骤:

1. 找出关键词或项目:可从标题和表中项目找出。 2.纵向看某一项目在某个时间段后有何变化。 3.横向看各项目之间有何差异。

4. 注释标准数据与上面数据进行比较,看出相关项目与标准数据的差距。

20.问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增加供给、投入资源的模式违背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共享初衷。

措施: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类共享经济体进入市场;要用法律、道德规范,来引导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共享经济参与者的诚信观念、法治意识;企业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解析】本题以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共享经济的触角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

答案第6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查考生对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我国现阶段共享经济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该如何解决,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享经济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单车的乱停乱放,对共享产品的蓄意破坏,充电宝基本成摆设,共享电动车巨额停车费的。这说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二小问属于措施类试题,实际是考查如何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主要从市场规则、诚实守信、法律和道德规范、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等角度思考分析。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21.(1)①“三权分置”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了新的持久的活力,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②“三权分置”实现集体、承包户、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让流转土地经营的农户增加财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收益,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制度。③“三权分置”正确处理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④“三权分置”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号农业现代化道路。

(2)①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完善落实“三权分置”制度的相关法规,加强对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农业科技,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集约的、可持续利用土地,保护和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④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①协助“两委”,加强政策的宣讲;②参与村委会落实“三权分置”政策的管理;③监督流转土地经营主体的经济活动。④根据具体情况,流转土地。(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三权分置”制度为背景材料分别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设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民主管理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三权分置”制度的经济意义,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三权分置”制度的经济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来分析说明“三权分置”制度的经济意义。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如何让“三权分置”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政府职能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如何让“三权分置”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政府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3)假如你是某村村民,本题请考生就如何实施“三权分置”制度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本题比较开放,考生可从民主管理的角度就如何实施“三权分置”制度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2.(1)特点:我国移动支付用户多、交易规模大。

积极影响;移动支付方便快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强商家竞争力,促进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拉动消费增长,扩大商品与服务销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2)全国人大要完善与移动支付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政府要加强对移动支付的监管力度,保护公民的资金与信息安全;公民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支付方法,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解析】(1)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本题需要认真阅读材料,才能准确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的特点,要抓住几个关键词或关键数据,得出:用户多、交易规模大等。

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可从移动支付的特点和其产生的积极作用说起。可对其积极影响进行分类,分别从商家或经营者、消费者、整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谈积极影响。

(2) 本题要求依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防范移动支付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带来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防范移动支付安全风险问题。从政治生活角度讲,可考虑人大立法以提供法律支持、政府监管以保护公民的资金与信息安全、公民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支付方法,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说明。

【点睛】要从试题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明确答题指向。快速阅读背景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或中心议题。有的材料内涵丰富,层次较多,对材料难以全面把握,因此,要把复杂的材料内容分解为若干层次,归纳提炼每一层次的中心,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的中心内涵。

23.(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金融服务能够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丰富农业金融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能够提高防御农业风险的能力,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2)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提供系列金融服务,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完善农村信用和支付体系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项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符合农村实际需要,有利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享有更多的经济社会成果,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 说明:上述两题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埋,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为话题,设置材料,从经济生活和哲学生活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首先说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分别从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丰富农业金融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为话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是用真理的知识、价值的知识。真理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考生可以从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是现实需要、以及重要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24.①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税负;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倡“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③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分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刺激社会总需求;④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合理引导投资流向,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答案第7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解析】本题以国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财政与税收、创新驱动战略、收入分配公平、科学的宏观调控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国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政策。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动运用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科学的宏观调控等有关知识分析回答。

25.(1)①“双控”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调节和控制经济,能引导资源配置,影响企业生产;“双控”能引导社会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调整需求结构,影响企业生产;“双控”会增加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企业生产成本),淘汰落后产能,影响企业生产。(以上3点只要回答一点即可)②“双控”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2)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气候问题上,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责任,勇于担当,能够维护国家利益。②不同国家既存在利益差异,又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气候问题上,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勇于担当,能够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以绿色发展为线索,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展示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担当,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材料一以“双控”为背景,材料二以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担当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

第(1)问考查宏观调控、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和企业的经营等知识,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实行“双控”为什么能倒逼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属于原因类题型。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信息理解什么是“双控”,然后调动知识分析具体原因。“双控”是指对水资源和建设用地实施总量和强度控制。实施“双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能引导资源配置,影响企业生产;“双控”控制水资源,能引导社会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调整需求结构,影响企业生产;控制水资源和建设用地的总量,会提高生产要素的价格,增加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企业生产成本),淘汰落后产能,影响企业生产;通过“双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第(2)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指向明确,层次清晰。问题指向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勇于担当的依据,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原因类题型。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勇于担当,首先说明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责任,勇于担当,能够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勇于担当,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说明在气候问题上,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勇于担当,能够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26.①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②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京津冀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③有利于集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激发京津冀地区市场活力。⑤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地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解析】本题以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市场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知识进行分析。 【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27.(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2)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共商、共建、共享” 既尊重个性发展又寻求共同利益,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共商、共建、共享”既尊重个性发展又寻求共同利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全球经济状况出发,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要坚持以合作共赢精神为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本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唯物论、矛盾观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解答时首先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然后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2)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设问指向揭示“共商、共建、共享”蕴含的哲学智慧。解答时首先明确矛盾的观点主要包括:矛盾即对立统

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然后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共商、共建、共享” 既尊重个性发展又寻求共同利益,调动运用上述知识分析回答。

(3)本题考查物质观的知识,设问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应如何发挥核心作用,属于措施类试题。物质观的知识主要是指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析联合国的作用。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28.(1)意义: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防范经济发展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建议:①转方式、调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实体企业税费成本。③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2)①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②各界党外人士尤其民主党派要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

答案第8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③人大代表要通过调查走访,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依法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以中央决定为防患经济发展风险,2017年党和国家强调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为背景,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角度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知识。

(1)本题有两小问是,首先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分析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结合材料可以从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增强综合国力,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后一问要求考生为实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属于建议措施来的解答题,考生可以从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各主体在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中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设问中的各主体,因此考生结合着政治生活,可以从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人大、人大代表等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9.原则和底线: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土地流转依法、有偿、自愿进行,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

意义:①通过稳定农户承包权实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②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获得规模效益。③实现经营权流转,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④土地流转后,农民外出创业、就业,还可以获得其他收入。

【解析】村里要求根据材料,归纳我国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并结合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三权分置改革对于农民增收的积极意义。

本题需要回答两问,一是归纳我国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这要求要有较好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把控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土地流转必须依法、有偿、自愿进行,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能减弱,农民利益不能受损。二是分析三权分置改革对于农民增收的积极意义。可从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外出创业、就业等方面分析。 30.(1)①是由党和政府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振兴实体经济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要求。振兴实体经济,有利于政府科学调控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振兴实体经济,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④振兴实体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两个一百年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等) (2)①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造重组,为实体经济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②提高金融业竞争程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或利用利率杠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③优化信贷投向,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倒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④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拓宽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调动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解析】本题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党和政府的性质宗旨、政府职能、国际竞争、投资与融资、货币政策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振兴实体经济的理由考生可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和政府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要振兴实体经济;我国政府具有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所以要振兴实体经济;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振兴实体经济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等方面展开回答。

(2)让金融扛起实体经济的重任,考生可从要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为实体经济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业竞争程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强化金融市场监管,优化信贷投向;拓宽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调动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积极性等方式展开回答。

31.(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我们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文化心”。

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利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满足人民多样的文化需求,以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亿心”。

(2)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新瓶装老酒”是对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人们了解传统文化之美。

②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陈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新瓶装老酒”的方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开拓了薪境界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激活中国人的“文化心”,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谈谈如何激活中国人的“文化心”,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生活的“喜”等角度来分析说明如何激活中国人的“文化心。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否定观,谈谈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的依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否定观,问题指向是谈谈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的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辩证否定观原理和方法论、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论角度来分析说明。

32.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②立足中国教育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③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既要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本题以我国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首先,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说明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其次,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说明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最后,可以从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加以说明即可。 33.(1)《战狼Ⅱ》的创作遵循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规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和吸收美国超级英雄类型电影的优点,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在内容形式上积极创新,繁荣了我国的文化市场;塑造中国式的超级英雄形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向世界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要求立足整体,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国家是相互联系的个人的共同体,个人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要正确看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的努力奋斗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要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振兴的辩证统一。

(3)改善民生,保障公民权利,增进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评分细则]答案围绕“如何提升国家认同感”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主旋律电影《战狼Ⅱ》能实现市场与口碑双丰收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主旋律电影《战狼Ⅱ》为什么能实现市场与口碑双丰收,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剧本

答案第9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到拍摄、从镜头到声音、从道具到服装、从动作到剪辑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在共性的基础上创新”“中国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和内在的生命力”,调动运用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知识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才来的有机结合。

(2)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识,设问指向对材料中“从个人力量折射国家力量,从国家强大照见个人豪迈”观点的合理性作简要评述。解答时首先明确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从个人力量折射国家力量,从国家强大照见个人豪迈”进行分析,实现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有机结合。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如何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提两条建议,可以从保障公民权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等角度分析。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34.(1)深入发掘“二十四节气”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导人们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借助教育、传媒及各种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丰富“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借助申遗效应,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答案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际的突破。在农耕文明所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只有密切关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实际,研究现代社会出现的新情况,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他才能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然,任何创新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

答案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法对现存事物是在对其肯定的理解的同时作出对其否定的理解的。对“二十四节气”文化“再创造”,必须充分挖掘其所蕴涵的民俗、中医、诗歌成语等丰富文化内涵,吸收、保留其精华,在此基础上才能将其改造成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形态。没有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再创造”就会失去基础。

(3)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探寻“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化和工业化时代的新内涵。 【解析】本题以“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探究如何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发展中华文化,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文化交流传播、大众传媒、继承与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设问指向“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际的突破。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更好地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角度思考

【点睛】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35.(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发展真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是对抗战历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②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是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③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有利于对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精神支柱,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为实现中华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解析】本题以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说明“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的依据。 依据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考生可以从从理论依据、行为授予以及现实意义三个角度,来论证现象和措施的合理性。故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以及认识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作用。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充分解读材料,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再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即考生可以从教育的地位与特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及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精神支柱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6.(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准则是根据我党执政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需要而制定的,是对过去党内法规的深化和发展。 ③准则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巩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清廉务实的思想作风。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政冶立场。

(3)示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心修身。用红色革命文化补钙强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固本培元。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角度进行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

答案第10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追求真理的知识。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追求真理要立足实践的角度分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然后考生可以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过程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如何治本,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按照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巩固理想信念,哪些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落脚点、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坚定政治立场,哪些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培养清廉作风,哪些先进文化?一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髙党员思想道德修养+落脚点的思维顺序进行思考即可。

(3)本题以总书记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为话题,要求考生就如何“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两条建议,比较开放,考生所以建议只要符合主题即可。

37.(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内在精神支撑。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道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国道路提供了稳定的信念支持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④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中国道路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每点3分,共1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我们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对其合理因素要肯定、继承和发展,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其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要予以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注重研究社会发展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寻找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

(每点5分,共10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答案示例:①清除“文化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③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坚定信念。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要求说明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的理由。为原因类主观题,题目限定范围明确,学生在作答时回归教材,调用相关知识,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自信等相关知识回答。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提升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措施,为措施类主观题,学生可直接运用辩证否定观,即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注重研究社会发展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寻找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的相关知识,再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3)要求学生为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建议。为措施类主观题,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注意设问指向,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8.(1)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在滋养民族法治精神、弘扬文化的支撑作用,把握了二者对立统一关系。

②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法规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①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②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③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他一下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⑦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 ⑧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3)履行法定义务,形成良好风尚;汲取传统精华,涵养法治文化;崇尚社会法治,践行核心价值;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其它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增强法治道德底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原因。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措施类”主观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本题通过材料的解读,考生可以从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及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多个角度展开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履行法定义务,形成良好风尚;汲取传统精华,涵养法治文化;崇尚社会法治,践行核心价值;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答案第11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39.(1)①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的作用保证雄安新区建设的顺利进行。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为雄安新区建设发挥作用。③新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做到科学发展、生态保护、协调规划。④贯彻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高雄安新区的开放型经济水平。

(2)①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安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②依靠人民群众,搭建文化平台,激发安新人民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建设安新精神家园。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文化墙建设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安新良好文化环境。

【解析】本题以为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协调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雄安新区为话题,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角度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可续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应注意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属于措施建议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这一知识是经济生活的第四单元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安新县是如何规划建设安新文化的,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分别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安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安新人民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第12页,总12页

第三篇:高考政治热点 低碳经济

专题: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

【背景材料】

2009年11月17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暨技术博览会在南昌隆重开幕。会议主题为“节能减排,绿色生态”。来自海内外的1300多名嘉宾齐聚英雄城,共谋低碳生态经济发展之策,共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大计,共绘青山绿水蓝天美好家园。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低碳经济既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判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二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 【命题观点角度】

观点1.强化技术创新,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1)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新技术的支持。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对节能降耗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开展对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燃烧后脱碳技术等新技术的研发。

2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各方面保障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交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的稳步开展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3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当前,要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就必须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来武装自己。

(2)要深入落实各项节能降耗任务,严格执行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扎实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1我国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其工作的基本原则。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以重点工业企业为抓手,严格执行节能指标任务,实行领导问责制,保证重点能耗产品、单项能耗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

3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承担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3)大力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以循环经济为依托,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效率。

1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效率,就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适合了我国国情,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的。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保护资源和环境。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观点2.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按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

1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的发展观,作为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能源节约活动,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的实践,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开发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1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资源具有稀缺性,要通过开发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的过程中,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开发再生能源的过程就是在事物之间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过程。

3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碳素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就能真正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观点3.发展低碳产业,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结构

(1)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视野中。

1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市场调节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因此,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2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视野中,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做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增强产业实力的同时,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的贯彻,将低碳化、绿色化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

3我国的国家职能。发展低碳和生态产业,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结构,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大力进行低碳发展综合实践。

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为此,要大力进行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建立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在低碳发展综合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我们的低碳技术。

2矛盾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两者是互相联结的。我们要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要首先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然后在其它行业进行推广。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3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也要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从当前来看,要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观点4.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 (1)建立低碳市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平台。

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因此,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开展环保和排放的技术交易等,为平衡环境责任提供平台。

2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消费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不同消费观念之间的碰撞。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提倡绿色消费,实行低碳社会生活方式。 (2)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1国家:及时立法,建立相应的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之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同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规范低碳和生态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2企业:强化科技支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企业在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中,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开展环境公益项目,提升企业形象。

3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宣传普及低碳知识、生态知识和环保法规,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4社会: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等等,以便用较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达到较高的生活满足,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预测例题】

材料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到2008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已减少10.1%。这意味着节省了3亿吨标准煤,并减少了7.5亿吨的氧化碳排放。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5.95%,显示水污严重度的化学需氧量减少了4.4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要在2005年底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主要污染排放要减少10%。

材料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指出,浪费能源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如一些地方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装修装饰追求豪华,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产品过渡包装等,不仅造成需求的不合理增长,而且加剧了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加重了环境污染,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因此,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全民节约行动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广泛动员全民节能,把节能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材料三.未来的30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仍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室内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经济、外交、生态等方面的严重后果。这些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 2.如何避免材料中提及的问题?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3.结合辩证唯物论分析,党和国家提出低碳经济模式的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1)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3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抓好节能减排,淘汰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促进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5企业经营者要严格依法生产和经营,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6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1营造节能排减的文化宣传氛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节能排减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自身的行为。2开展丰富多彩的节能排减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增强认识、提高觉悟。3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使人们认识到节能排减的重要性,并自觉付诸行动。

(3).1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的客观性和物质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从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一现实作出的要求。3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四篇:【政治】2014年高考必考时政热点

【政治】2014年高考必考时政热点:文物局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和口号

【背景材料】

2014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和口号。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口号有6条:瓷都千年 薪火相传;保护遗产 留住乡愁;寻找历史记忆 做好文物普查;保护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中国;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2013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党中央对文物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是文物工作围绕大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董保华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国家文物局2014年重点工作要点,阐释了文化遗产日主题的深刻内涵;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今年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安排、国际古迹遗址日相关主题活动及文物消防安全工作情况。

加QQ号861688258为好友,每天都会向你的QQ空间推送类似这样的高考备考资料!

【理论分析】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界面发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利于用优秀的文化够塑造人生。

2.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们之所以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因为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确定文化遗产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遗产”是人的“遗产”,也是有生命的“遗产”。通过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有利于人们体验“活”的意义、“活”的历史,体验生命的延续。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文化遗产价值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并逐步将传承文化遗产作为荣耀的事情去做。文物 1

的保护要考虑到将来的社会发展状况,比如经济的发展、游客的承载能力等等。

2.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文化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积累。积累不仅为我们提供生活体验的经验世界,也是我们继续创造更新的历史前提。保护文化遗产,让人文化遗产“活”起来,能使文化保持创造性生机。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文化遗产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关注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文保行列中。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物意识,反过来推动文物保护工作。

【跟踪试题】

从2006年起,国家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六指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据此回答1—3题:

1.我们之所以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因为文化遗产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有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2.设立文化遗产日

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有利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④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应这样认识文化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唯一标志 ②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据悉,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将在主场城市景德镇举办“景德镇御窑遗址官窑出土文物珍品展”、系列摄影和图片展、古陶瓷鉴赏及修复技艺演示、德镇清代镇窑点火复烧、非

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据此回答4—6题:

4.之所以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②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有文化修养才会有崇高的道德④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5.上述材料反映了

A.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特有

C.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D.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

6.文化遗产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由此可见

A.文化遗产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文化遗产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江苏南京将成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届时,作为主会场的南京博物院将通过多种场景化的文物组合,让观众感受博物馆藏品中所蕴含的艺术之美和生活方式,并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举办“民国旗袍展”,以体现“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一主题;还将与英国苏格兰古代历史遗迹皇家学会合作,举办“南京与爱丁堡古城保护成果展”。据此回答7—8题:

7.南京博物馆举办上述活动的意义是

A.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客观要求

B.能够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C.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成为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D.扩大经济收入,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8.从发展文化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A.发展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要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C.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文化多样化的统一

D.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大多都具有外显的物质形式,是凝固了时间和空间可以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遗存。但这些物化形态和文化遗存之所以值得保护,则是因为它们背后有“活”的精神、“活”的文化。据此回答9—10题:

9.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大多都具有外显的物质形式。这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C.客观事物是产生意识的唯一途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0.上述材料启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

A.要尊重客观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要量力而行,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C.要全面看问题,正确把握事物存在的利弊两重性

D.实践决定认识,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文化遗产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据此回答11—12题:

11.文化遗产不能远离百姓,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2文化遗产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与此说法相符合的观点是

A.求真务实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B.政府要把人民群众的一切事务都管理好

C.民生问题是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D.这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13.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是2013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从哲学角度谈谈怎样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答案】

1.C2.A 3.B4.B5.A 6.C7.A8.A 9.B10.A11.D 12.D

13.(1)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文物要用不同的方法加以保护。(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文物保护应与商业保持适当距离,过度的文物商业化、商品化往往与文物的真正有效保护背道而驰。(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会增强国人的文物意识,反过来推动文物保护工作。(4)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文物的保护要考虑到将来的社会发展状况,比如经济的发展、游客的承载能力等等。

第五篇:2011高考政治十大热点话题

2011高考政治十大热点话题 1 “我爸是李刚”现象

热点回顾

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的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学生生活区,发生了令社会广泛关注的“官二代”校园“飙车案”,致两女生一死一伤。事后,肇事司机甚至说:“看把我车刮的„„我爸是李刚。”

“我爸是李刚”成为网络当红流行语,也是2010网络上讽刺“不良官二代”用得最多的句子,甚至发展到全国网民在网上以“我爸是李刚”造句的场面。

据报道,10月26日,河北省省长陈全国表示要“依法严肃处理”。省委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入驻河北大学处理此事。他强调,该事件已经对河北省的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绝不会因为肇事者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即时任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的职位而对司法裁决的结果有所影响。

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2011年1月30日一审宣判,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22岁)有期徒刑6年,赔偿死者46万元、伤者9.1万元。

对于这一判决,存在不同的评论,有人认为判决太轻的,不尊重法律;也有人认为是依法办事的。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意识,来源于物质世界,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李启铭事件是众多“不良官二代”的典型事件,人民群众对此不满以致李启铭被判刑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政治学角度:

(1)河北省省长陈全国强调,要“依法严肃处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打击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维护公民不受非法侵害”是国家的对内职能。(2)“绝不会因为肇事者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即时任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的职位而对司法裁决的结果有所影响”体现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人民法院有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3)也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仅所有公民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而且对所有违法者必须平等地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不得享受法律以外的特权。这是法制强制力的表现。

如果是评价性题目,请你用民主与法制的基本知识对判决后的不同声音做出简要分析。对此回答应包含的知识点是:(1)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认为“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6年,赔偿死者46万元,伤者9.1万元”判决太轻的或者认为“是依法办事的”说法,都说明我国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有所提高,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的意识提高了。(3)两种不同的看法还表明公民享有政治表达权。(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第二种题目“出现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的知识点是:(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享有政治表达权。(2)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强制力的表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社会主义法制仍需加强和改善。

2 中美关系风云激荡

热点回顾

经过32年的正常交往,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合作发展到战略伙伴关系,一路磕磕碰碰,不断向着更良性的阶段挺进。然而进入2010年中美关系似乎突然闯入雷区:2010年初售台武器,2月接见**,再到朝鲜半岛军演,南海问题上的针锋相对,人民币汇率的争端等。

2011年1月19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告诉世界,中美两国应理性地保持高层交流与对话,传达出中国政府以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经营中美关系的立场,“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的明确新定位将极大提升两国的合作空间。奥巴马也在媒体再三强调: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有助于美国发展。

中美关系折射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中美之间、中日之间、中俄之间以及中印之间的关系,都是国际关系的本质决定的。与世界发展的主题、基本格局、发展态势有着密切关联。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1)矛盾的涵义、矛盾的两个属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以及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中美之间的关系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也是多样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中美关系问题。(3)“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合作发展到战略伙伴关系,一路磕磕碰碰,不断向着更良性的阶段挺进。”可以用“发展的观点”,主要考虑用发展的涵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道路以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学角度:(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个主题;(2)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主要缘于国家利益。(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

热点回顾

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2011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此前,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从“国富转向民富”。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题:主要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政治题: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国体的实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人大制度与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公民的民主权利;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上。

经济题: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发展相一致。

4 聚焦全国人大

热点回顾

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温总理总结“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提出获得了四方面的体会。同时指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七条任务。

3月10日,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确保国家一切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

考题与知识点

时政题

(1)“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取得了哪些成果?(2)获得了四方面的体会指什么?

经济学

(1)我国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2)为什么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国家为什么要重视粮食安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为什么要改革分配制度?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政治学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2)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3)党与人大及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体现了哪些国家职能?(4)如何理解吴邦国委员长所说的“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两院制”?

哲学题

(1)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家政策也不断变化,其哲学依据是什么?(2)用辩证法的观点简述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3)文化建设的意义何在?

5 关于“包容性增长”

热点回顾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

胡主席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考题与知识点

时政题

(1)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什么致辞?(2)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学

(1)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要实现“包容性增长”?(3)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

政治学

(1)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包含了哪些政治常识?(2)将“包容性增长”写入“十二五”规划说明了什么?

哲学题

胡锦涛主席说,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6 关注房产税调整

热点回顾

自从1998年结束了福利分房政策后,房地产已逐步成为一些人投机赢利的工具。2011年全国两会上,“房地产”问题作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参会代表对此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发表了多种观点和建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上海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精神,决定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对房产税试点征收的收入,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考题与知识点

时政题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规定从1月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1)税率因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多少?(2)实行何种税率?(3)人均住房面积多少可以免税?

经济学

(1)中央政府的《国八条》与上海房地产新政出台的目的是什么?(2)出台房产新政有何意义?(3)为何要发布新的房产政策?(4)除了用税收调节房地产以外,政府还有哪些经济配套措施?

政治学

(1)建立健全房地产政策落实的“考核问责机制”说明了什么?(2)“房地产问题作为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参会代表对此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发表了多种观点和建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本材料包含哪些政治学原理或观点?

哲学题

(1)用唯物论原理回答:为什么要制定房产新政?(2)用辩证法回答:税率为什么是差别性税率?

7 北斗导航卫星和嫦娥2号

热点回顾

北京时间2010年6月2日晚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象、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嫦娥二号”被称为是落月开路先锋,奠定了人类登月之路上坚实的中国步伐。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

(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是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实事求是。(3)科技的创新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的过程。

政治学角度:

(1)中国实施探月工程,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探月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重视探月工程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的要求。

经济学角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等。

8 上海世博迈上低碳经济路

热点回顾

世界博览会素有经济、科技、文化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被誉为“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性盛会”。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有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展,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世博梦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展示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

走进世博园,进入中国国家馆。第三展区“低碳行动”聚焦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理念,通过呈现当今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资源短缺问题,展示了中华传统智慧给予未来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的有益启示。

考题与知识点

经济学角度:

(1)消费具有动力功能,消费量的增长推动生产量的增长,拉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第三产业作用。(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新概念被广为接受。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改善;资源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又具有稀缺性以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作用。

政治学角度:

(1)“低碳世博”对我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启示。知识点:履行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2)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讨城市未来发展新理念,尽情畅想人类进步美好前景。上海世博会是一次集中体现世界合作发展进步的国际盛会,也是一次举世瞩目的“世博外交盛会”。知识点:国际竞争与合作,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合作是主流。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基本准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宗旨。

哲学角度:

(1)创新始终是世博会的关键词——辩证的否定(扬弃)(2)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异域文化,荟萃世界文明精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3)发展低碳经济——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9 “直通中南海”

热点回顾

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鲜明特点,互联网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直通中南海”使党委和政府更加“耳聪目明”。而“直通中南海”正是党和政府听民声、采民意、聚民智的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这一频道从9月8日开通后,短短4天之内共有数万名网民发表了自己的留言。

在给胡锦涛总书记的留言中,反映房价高的问题超过了留言总数的三成,在给温家宝总理的留言中,反映教育问题的留言也超过了两成。在网民给中央机构的建言中,中组部和中纪委成为了网民留言最多的部门,网民的留言主要集中在人事制度和反腐败等方面。

考题与知识点

政治常识主要知识点:(1)公民政治参与。(2)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坚持党的领导。(4)政府建设目标。(5)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接受人民的监督。

哲学常识主要知识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央重视听取人民的意见体现了党坚持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10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热点回顾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略有偏热,从宏观角度看控制经济过热成为主要目标,而保增长下降为次要目标,通胀压力过大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因此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之后,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具体表现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通过这六次上调措施,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从15.5%上升到了18.5%。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4月21日四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针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紧缩工具作为有效管理流动性的工具,每次冻结的流动性超过了3000亿元。

考题与知识点

经济常识的主要知识点:

(1)中央银行的特点、作用。(2)中央银行的地位。(3)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哲学常识的主要知识点:

(1)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2)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3)辩证法: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我国经济不断变化发展,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好经济工作。(4)辩证法: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上一篇:高考志愿填报常识下一篇:高考作文内容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