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2024-05-15

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通用10篇)

篇1: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19,山姆·沃尔顿出生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金菲舍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因为家境贫穷,他从7岁开始便打零工挣钱:送过牛奶,卖过报纸,给农场拔过草……

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更在别人的白眼和训斥中体验了人间冷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特别想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母亲,自己将来要做大老板,坐在办公室里……

这一年二战结束,他从战场上活了下来。父亲来信说将倾尽所有,并举债在镇上为他开一个小店。他高兴极了,回信对父亲说:“爸爸,一定要给我找个好位置,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山姆·沃尔顿也能开店了。最好在镇上的繁华街区,如果有贵族经常出入的地方那就更好了……”

几经辗转,他终于回到家乡。父亲正在为小店办理经营手续,可他看到小店后却大失所望,小店在一个集市里,而且并不是和其他店铺挨着,而是在一个又脏又乱的过道里,只有区区几平方米,最多能容下三个人。他几乎不能接受,可没有办法,店面款已全部支付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干了下来。受店面条件、资金等因素影响,他进的货只是一些不超过一美元的小商品,他觉得这个店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倒闭。

小店终于开业了,本想着生意会惨淡无比,可第一天就卖了五十多美元,这时他才发现,这里虽然是一个过道,但人流量是最多的,再加上货物都是便宜的小物件,恰恰适应了集市过往的人群。本想着很快会倒闭的小店却误打误撞给他带来了好生意。于是,他开始努力经营,并不断总结经验,结果小店越来越好。几年后,因为他坚持把“低价多销,保证满意”作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坚持低成本、低费用、低价格、让利给消费者的经营理念,很快在小镇又开了几家店。1962年,山姆·沃尔顿循着他的经营宗旨和理念,在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开办了第一家百货商店,这家商店叫沃尔玛,1969年10月31日他成立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

今天,沃尔玛早已是世界五百强企业、零售业的巨头。山姆·沃尔顿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商业竞争的奥秘:谁能抓住最多的消费者,谁就是成功者。

篇2: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力求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不以固定的标准答案衡量学习的成败, 关注精神的成长,重视求索真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关键词: 自由民主独立思考关注精神求索真理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亟待加强培养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独立人格精神进行培养呢?我认为:

一、课堂教学力求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

‚萨特的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1)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2)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作的一切负责,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人即自由‛。只有把每个学生理解为享有自由的个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自由的民主的课堂气氛,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存在,自由的感受文本的情感,自由的思考文本所承载的思想,与大师自由的沟通,达到的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谐、净化的境界。学生才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独立的个体,独立人格精神才能在自由的教学场界中得到培养和升华。可以说自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最起码的起点,阅读教学的过程更是要贯彻自由的原则。正如泰戈尔所说:‚我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心灵的自由,这个目标只能通过自由的途径才能达到——-1-

尽管自由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有危险和责任的。‛教师的在课堂上最重要的职责是如何让学生完全打开自己的生命,彻底敞开自己的胸怀,最大限度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要让学生达到自由的阅读境界,就离不开对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和保持。民主是自由的另一种表述,他强调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权限,明确学生应得的权利,该学生去做的事,老师决不越俎代庖。从而在一种平衡中不断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进程,不断使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得到加强,自由飞翔的翅膀也就会越来越健壮。而当他们一旦有了高飞的欲望,就不会再满足于在地上爬行。

二、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不以固定的标准答案衡量学习的成败。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写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独立阅读的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力图达到的总目标之一,独立的阅读能力源自于学生独立人格精神的培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的确应该切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不应以标准答案来作为衡量学生阅读效果的唯一标准。学生一旦被固定在一元的标准中,便会失去自我的独立性;而只有在多元开放的教学态势中,学生的独立的意识才会逐渐形成。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标准答案,权威评论去规范学生。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丧失殆尽,学生的阅读思考仅仅限于老师对教参的照本宣科,仅仅限于去背记权威的观点。

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立创造的主体意识。把独立创造的权力重新还给学生。把本来应该是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如此,学生自然便会从习惯于听从老师以及教参的固定的答案或评论逐渐变化为运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去重新审视权威,寻求突破和创新。我们宁肯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有点稚嫩的观点和表达不太深刻的感受,也总比让学生机械重复别人真理的结论强上百倍。

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建构学生健全的科学精神素质。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理性自觉的重要途径。有疑问才有进步。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最终是要引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自己独立地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保有一颗开放的,敏感的,善于质疑的心灵。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所说: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借鉴苏格拉底式的谈话艺术,关注精神的成长,重视求索真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通过‚精神助产术‛来引导年轻人理性精神的唤醒与思想的升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的以动

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与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谈话的实质是要学生在不断自我否定中逐渐学会理性的思考,自我的反思,不断怀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的前提,从而达到独立批判精神、独立人格精神的培养。‚苏格拉底的哲学谈话既是对人的认识,又是教化的活动,因而只有在与他人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中,通过诘问、反讽或话题的引导,才能实现洞察人或教化人的目的。他的方法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教给他人,他总是在对话中提出问题引导人去怀疑他们自己的观念的前提,一步步地推动着自己去寻求答案。如果在交往与谈话中,仅仅是把现成的答案或自己的思想,想方设法得让他人接受,那谈话就变成了思想的灌输与道德的说教,这是引不出真正的理性的。‛而只有理性的真正觉醒才有独立人格的生成,从而形成独立探究的冲动,独立创造的渴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好好学一学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开启学生理性大门的钥匙,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恰恰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审美体验中,在层层深入的追问中,在独立的理性反思过程中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独立人格。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到一种独立个性的存在,体验到一种探求真理的快感。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引出自觉的理性精神和独立人格精神。

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开展课堂辩论

学生独立人格精神是在不断自我反思与对他人思想的不断扬弃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适当地开展课堂辩论,能开发学生的独立人格的潜质。学生在辩论中能够保持思维的敏感,保持批判的锋芒,保持对深究课文、探索知识的渴望。

在辩论中,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在他们引经据典的论证批驳的过程中,能够把属于自己的观点,清晰、简洁的表达出来。这对于他们独立意识的强化、独立人格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些可以引起辩论的文章的观点,决不要放过通过设计辩论促使学生独立人格精神不断发展的机会。

辩论中闪现着学生创造思想的火花,辩论中尽显学生独特的个性。组织辩论,应注意论题的选择,选题不能脱离开课文的讲解,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和学生的思想阶段,尽可能选择学生最关心的辩题,又能充分帮助突破理解课文的难点。另外,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可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整理思路,考虑辩论策略。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遵守辩论的规则,礼貌地,机智得体地进行辩论。总之,通过辩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积极地钻研课文,深化文本阅读,形成独立、敏锐的阅读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对人格精神,只要我们放下老师的架子,平等的与学生对话、交流,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的实施途径,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通过对人格精神和阅读教学的简单的探讨,我们更加清楚了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独立人格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和途径。

尼采说:‚上帝死了。‛‚所有的神都已经死了:现在我们要使超人活起

篇3: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一、班主任的人格感化的作用

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 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是的,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 一位好班主任, 她 (他) 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她 (他) 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们学习、效仿, 可以说, 班主任健康人格的完善过程便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常言道:“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在学生眼中, 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人格化的感化者, 学生就是通过其日常言行中透视社会和人生的, 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默默的、长期的。如:有位幼儿班主任一次与同事在园里下课聊天时 (恰好有几个幼儿也围着在听) , 她说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南京大屠杀, 我最痛恨日本鬼子, 所以, 看电影、电视, 专挑选打日本鬼子的影片看等等, 这种言行不知不觉竟会影响到幼儿。有一天, 其中一个幼儿看电视时, 看到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灾难时, 他突然奶声奶气的冒出一句:“小日本, 你也有今天!”让在场的所有大人十分惊讶。 (当然, 这里我们所说的是痛恨日本军国主义, 但海啸是自然灾害, 我们对日本的人民还是同情的) 。由此可见, 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从班主任言谈中都有这样自发的反应, 更何况是处在青春期模仿性、可塑性强的中学生呢?因此说, 班主任的正确言行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班集体对人格影响作用

“只有在集体,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良好的班集体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具有上进、平等、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此, 我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方式:

1. 师生感情感动式。师生感情感

生之间平等相处动式就是要求班, 彼此尊重主任要热爱。这样学生, , 学师中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 在这福建学样的心理环境中能力都能得到良好, 的发展学生的心。教理、智力师与学、省三生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是朋友关系。如:市明健糕送给, 节假日与学生们去郊游父母出门在外的学生一, 公正处理溪个生日蛋尤康学生之间的纠纷和误解, 发动师生为业职人课外辅导等等生活困难的学, 这一切生捐款、都能捐物, 促进和融专为学困生中格洽师生情感并形成互动。学生在这样林的养成一种乐观的班集体里学习、宽容和生、团活, 结渐、向上的健渐地就会月新养康人格。成

2. 主题班会感悟式。主题班会感悟式就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并形成健康

的人格。为此, 科学的教育、合理的引导, 成为班级工作的重点。为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 我坚持班主任做正确引导, 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例如: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而举办的“相亲、相爱”主题班会, 通过歌曲演唱、发言讨论, 使同学懂得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此外“爱, 在你身边”、“青春畅想曲”等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了人类需要友好相处, 友爱、奉献是人类的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在这具体的班级活动情境中, 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校社团人格培养作用

每个学校绝大多数都有开展社团活动, 但利用校社团活动进行人格化教育, 往往被人忽视。特别是组建以兴趣小组为主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 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尤为重要。如:校园电视台, 校园广播站, 校园记者站, 合唱团, 舞蹈队, 羽毛球协会, 篮球协会, 气排球协会等等。形成“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围,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之乐此不疲, 敢于竞争和拼搏, 获得成功。同时, 成功又激发兴趣, 愈有兴趣愈爱学, 愈学愈有干劲, 如此循环反复, 不但能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而且还能让有些学生养成坚强刚毅的人格。

总之, 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艰巨工作, 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强化自身的人格教育意识, 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 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 我们相信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中学生。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目前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学生的实际, 探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几点做法。

篇4: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   健康;人格;养成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权威性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身心发展高峰的到来,人格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养成的核心部分。下面,笔者就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方面,分别从班主任的人格感化,班集体的人格影响,校社团的人格培养三方面,谈谈如何引导中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一、班主任的人格感化的作用

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是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一位好班主任,她(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们学习、效仿,可以说,班主任健康人格的完善过程便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学生眼中,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格化的感化者,学生就是通过其日常言行中透视社会和人生的,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默默的、长期的。如:有位幼儿班主任一次与同事在园里下课聊天时(恰好有几个幼儿也围着在听),她说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我最痛恨日本鬼子,所以,看电影、电视,专挑选打日本鬼子的影片看等等,这种言行不知不觉竟会影响到幼儿。有一天,其中一个幼儿看电视时,看到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灾难时,他突然奶声奶气的冒出一句:“小日本,你也有今天!”让在场的所有大人十分惊讶。(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是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但海啸是自然灾害,我们对日本的人民还是同情的)。由此可见,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从班主任言谈中都有这样自发的反应,更何况是处在青春期模仿性、可塑性强的中学生呢?因此说,班主任的正确言行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班集体对人格影响作用

“只有在集体,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良好的班集体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具有上进、平等、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此,我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方式:

1.师生感情感动式。师生感情感动式就是要求班主任要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这样,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如:送给父母出门在外的学生一个生日蛋糕,节假日与学生们去郊游,公正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和误解,发动师生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捐款、捐物,为学困生课外辅导等等,这一切都能促进和融洽师生情感并形成互动。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学习和生活,渐渐地就会养成一种乐观、宽容、团结、向上的健康人格。

2.主题班会感悟式。主题班会感悟式就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并形成健康的人格。为此,科学的教育、合理的引导,成为班级工作的重点。为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我坚持班主任做正确引导,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例如: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而举办的“相亲、相爱”主题班会,通过歌曲演唱、发言讨论,使同学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此外“爱,在你身边”、“青春畅想曲”等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了人类需要友好相处,友爱、奉献是人类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在这具体的班级活动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校社团人格培养作用

每个学校绝大多数都有开展社团活动,但利用校社团活动进行人格化教育,往往被人忽视。特别是组建以兴趣小组为主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尤为重要。如: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园记者站,合唱团,舞蹈队,羽毛球协会,篮球协会,气排球协会等等。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乐此不疲,敢于竞争和拼搏,获得成功。同时,成功又激发兴趣,愈有兴趣愈爱学,愈学愈有干劲,如此循环反复,不但能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而且还能让有些学生养成坚强刚毅的人格。

篇5: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角色素质和健康素质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体现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结合;智力素质反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广博等情况;心理素质主要指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角色素质为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健康素质则指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同时还与其它四因素紧密相联系。

人格魅力则表达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魅力是人们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同于一般的能力、魄力。能力、魄力等是魅力的雏形和“粗坯”,魅力则是它们臻美的“艺术品”。而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能受到别人欢迎、容纳的人,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

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对他人的东西机械地模仿,极易出现“东施效颦”现象。这就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格特点和魅力特色。

人格魅力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的意义和长远利益,养成主动力、积极的习惯;

其次必须克服思想障碍,大胆探索创新,认真学习实践,注重形成特色;

再则充分完善人格,自觉主动培养信仰坚定、矢志不移的坚强毅力;品行高洁、才学逸群的吸引力;沉着果断、潇洒自如的感召力;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亲和力;举止得体、言谈机智的感染力;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任永辉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

1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9—0005—02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人格、人性、人伦完美,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以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易经·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从四季推移与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中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数千年华夏文明史上一直是最重要的、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精神。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自我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是一种尚刚精神的体现,它对于培养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竞争局面,我们应当树立知难而进的进取意识,在竞争中开创新局面,推进自己的事业。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别突出的主题,是“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深化与升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以历代爱国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

华夏祖先在上古时代农耕经济背景下形成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传·文言》,强调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北宋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命题,他认为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由气所构成,有着共同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篇》),表达了人不仅要仁爱四海之民,而且要善待自然万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清醒认识到如果凭借人的贪欲膨胀而肆意掠夺与破坏自然资源,那就是涸泽而渔、杀鸡取卵,人类将再无资源可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绿化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为物役”,“物”被儒家表述为“利”,与“利”相对的是“义”。儒家并不弃绝功利与财富,他们肯定人对“利”的合理追求,但如果“利”与“义”形成对峙,就应该舍“利”而取“义”。儒家强调“利”的追求必须接受“义”的制约,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可以合理地追求金钱和财富,但有些人滑向了一味追求物欲之境地,将对金钱的索取看作人生价值所在。大学生应引以为戒,汲取传统文化“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不做金钱的奴隶,避免滑入拜金主义的泥潭。

(五)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德”的首要问题就是“仁”,“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接人待物的态度,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是进步和高尚的。儒家所说的“君子”是至善至美的“完人”,怀有“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勇毅气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品格,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在今天,这种“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对于净化人们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提高认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大多数高校重理工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忽视甚至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尚未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鉴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把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选派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使学生有一个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每天处于其中的一种人文环境,它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素质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兴趣、爱好进行正确引导,将传统文化寓于校园文化之中,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化周、文化月活动,开设有关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影视作品等。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第二课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可以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三)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传统文化是在过去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有些带有专制时代特点的内容已经过时,如“三纲五常”、“忠君”等。传统文化中的“礼”过去指遵守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现在则应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习惯为准则。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食古不化,唯古人之言行是崇,而应适应时代的需要,讲究权变,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参考文献:

篇6: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有权威调查机构研究表明,从小经常在厨房帮父母做饭的孩子,饮食习惯比不进厨房的孩子更加健康。他们更加喜欢吃蔬菜等健康食物。这项研究还显示,让孩子参与买菜做饭,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尊心。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有必要从小就开始引导,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入手。

第一,买菜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去。

让孩子认识不同的食物,了解它们营养价值和特点的绝好机会,家长可以介绍一些营养知识,比如蔬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奶类含钙丰富、有利于骨骼健康等,循序渐进地教给孩子营养和健康知识。

第二,和孩子一起烹调食物。

做父母的别孩子伤着、烫着,而不许孩子靠近厨房。其实,参与食物的准备、制作,不仅可以帮他们加深对食物和营养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受益一生。

第三,给孩子吃什么的自由。

在孩子偏食或挑食时,家长不要轻易评价好坏,也不要总是说“我家孩子最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等,这种做法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而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顺其自然地进行引导。

第四,不要用食物奖惩孩子。

有些家长喜欢用美食作为奖惩孩子的手段,比如考试考得好,就奖励吃一顿大餐。结果,孩子就会把在外就餐看成美好的东西,逐渐喜欢上它。

篇7: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一、重视亲情,学会感恩

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栽培”。对此,心存感激,更好地生活,是人最根本的“人性”和常情。一个人只有心存感恩,才算具有健全人格,才会得到外界的认可。

但与家长交流时,发现许多学生无视亲情,不懂得感恩。例如:与家长说话恶声恶气;把父母的管教当作对自己的束缚;远离父母等等。中国是礼仪之邦,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这些似乎与学生离得很远。那如何来增强学生的亲情意识懂得感恩呢?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可开展“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学会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给父母发短信。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在举行家长座谈会时,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通过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感激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因为亲情活动不仅可以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相互诉说的机会,从而增进彼此间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二、强化责任,尽心尽职

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社会学家戴威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美好的生存机会”

确实,一个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时,才会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努力,从而取得成功。学生的责任感不是从来就有的,但可以通过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学会承担责任,并适时予以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我班是个男生班,在平时的常规考核中,最后几名非属我班不可,作为班主任当然着急,对他们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自然免不了,但收效甚微。学生依然是自由散漫,我行我素。表现在:我出不出操与你何事?在教室里吃零食又怎么啦?作业不交又怎样?教室干不干净与我何干?……众所皆知,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无法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负责的。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使祖国的民族工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需要具有责任感的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已迫在眉睫。经过多次的实践后,终于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实行责任包干来迫使学生提高责任感的意识,从中以加减德育分为辅助。责任感是可以培养的,当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担负起责任。现在,我班学生的责任感意识明显提高,他们都认识到了“我”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我”的点滴细节都与班级紧密相连,班级荣誉靠我们大家;“我”是学校的一名学生,“我”的一举一动与学校荣誉密切相关。在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被评为星级班级。

三、正视挫折,磨炼意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刚开学,我班有几个住校学生内务总搞不好,因此,常被舍务老师批评。找谈话,自己非但不找原因而是寻求种种借口,有的甚至找父母说情。面对这种情况,仅靠老师的说教是没用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如果我们碰到困难就停止、退缩、害怕,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向前进;如果你能正视困难,面对困难,与困难作斗争,那么困难就会离你远去。自辩论赛后,发现学生的受挫感增强了,做事不再怕这怕那,缩手缩脚。针对独生子女现象,可多开展一些有挫折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从而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四、共同参与,团结协作

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无疑,建立竞争意识,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学校教育也需要竞争,但对孩子也不能一味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过分强调竞争,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势必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现在,我们学生中普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冷漠、自私,缺乏协作精神。例如,教室地上有纸屑,经过的同学视而不见;值日生生病了,他的一方“责任田”没人“耕种”;好同学不乐于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与人分享;班级组织活动,学校开运动会没人参加等等,这些都是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可用一些好的文章、故事、体育竞赛、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疏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总之,未来社会必须依靠全民族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我们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五、自制自律,规范行为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例如,我班学生赵某,聪明能干,但他狂放,自私,认为自己比别人高出一截,凭借手中的权力,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同学对此提出意见,他认为同学妒忌的表现,老师对他提意见,他认为老师小题大做,依旧我行我素。在班级评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团员的时候,自认为很优秀的他落选了,他很困惑,为什么自己这么卖力地为班级工作,而同学不选他。其实,是他忽略了平时的工作方式,没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提高他的自制力,激发他的主动性,成了教育工作的重点。名人名言,教育小故事,真人真事,通过反复教育,谈心,反省,赵某同学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着手努力改造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赵某一直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学期结束前的一次民意测评中,选票明显上升,威信自然也提高了。可见,自制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才至关重要。

篇8: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关键词】 偏远农村 心理健康 留守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90-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对于长期处于留守状态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缺乏父母的关爱以及社会的关注,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客观。健全的人格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因此对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培养他们有个健全的人格十分关键,也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留守中小学生面临各种侵害

(一)家庭侵害

我国很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传统观念强,全然不知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有自己的人格权。而是认为孩子是他们的,有时候对孩子随意打骂,将孩子打成轻伤、重伤的情况很多,甚至会下手太重将孩子打死。而且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女性遭受侵害的比例较大。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学校侵害

一些农村留守学生本来就缺乏家人的关爱,情感相对脆弱,并且对事物的辨识能力不高,对学校的老师总会有一种惧怕的心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教师职业素养低,对学生进行体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学习潜力难以开发出来。另一方面,在学校中女同学遭到性侵的案件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社会各界的侵害

由于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思想比较单纯,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在加上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所以留守女生经常成为犯罪分子的性侵对象。根据全国妇联的有关统计表明,在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案件中,占据比例较高的为农村留守的中小学女生。

近年来各界媒体对留守中小学生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广泛关注,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由于媒体的报道不重视学生的隐私,例如:媒体将违法中小学生的真实姓名报道出来,在视频图像上没有进行马赛克处理。还有一些媒体刻意夸大事实,对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并且使他们在社会中受到歧视。

(四)思想受毒害

由于中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很强,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差,加之城市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很多不健康读物和影音资料低价流入农村。当这些不健康读物或者音像传播到留守中小学生手中,再加上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使这些学生肆无忌惮地阅读观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为一些违法犯罪事件埋下了祸根。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管制,一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员拉帮结伙进行抢劫、盗窃等违法活动。留守的中小学生通常缺乏父母的有效管教,很容易就加入到那些违法的队伍之中,思想极易受到毒害,甚至走上违法的犯罪道路。

二、从学校方面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探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时,我们有必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尽最大能力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将学校的现有教育基础进行拓展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办法。在广大农村家长心目中,最正规最可靠的教育场所莫过于学校,因为学校有很多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教育人员,是对留守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健全人格的最佳场所。在对农村已有教育资源进行拓展的工作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班主任要注重对留守学生的教育

中小学生的班主任一定要注意班级内留守学生的人格特点以及思想动态,拿出更多的爱心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和谐氛围,减少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鼓励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活动中调动留守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乐于和其他学生接触,培养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与校方、留守学生家长及代养人的交流,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在校教师的进行心理知识培训

经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很多农村留守的中小学生焦虑、敌对等情绪普遍比正常学生高,再加上不能与父母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会导致这些负面情绪逐渐积累,最终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为以后的反社会行为埋下隐患。因此,校方有必要对所有在校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为培养留守学生的健康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留守学生互助小组

留守中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相似的经历或者遭遇容易拉近留守学生之前的距离,使他们在情感上可以相互慰藉。学校建立一个留守学生互助小组可以他们互相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减少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忧虑。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交流中培养互助意识,增加他们的归属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焦躁不安的心灵停止流浪。

三、保障留守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细节工作

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细节工作加以完善,对如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使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处罚有法可依。同时强化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司法力度,并且还应该注意提高司法干预的主动性,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在司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执法,使司法保护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二)鼓励社会各界力量

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有效的维权资源十分有效。所以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维护留守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让他们热心投入到留守青少年教育以及维权工作中,担负起关爱留守青少年的责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置了法律学专业,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法学人才,这些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社会应该鼓励这些大学去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去支教,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四、结束语

缺少父母的关爱以及家庭换变化等因素是造成留守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当然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占据了造成留守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一部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会向父母家庭寻求解决办法,然后才会向群体及同伴需求帮助。不健康的电视、网络以及生活群体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父母应该尽可能的陪在孩子身边,学校及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培养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 参 考 文 献 ]

[1]张雪琴,龙永梅,张哲,何兰英,邱晓娜,静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02:188-189+191.

[2]蒋曼曼,岳红娟.家庭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02:96-99.

[3]李坚.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问题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1,06:92-94.

[4]朱焱,胡瑾,余应筠,卢芸.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1657-1659.

篇9: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在特殊教育学校,结合工作实际与职责要求,我们应该怎样诠释这个办学宗旨呢?

一、特教教师要狠抓思想认识,加强大爱育人理念的实施。

爱是对残疾学生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爱的教育就是教会残疾学生付出爱,爱自然、爱社会、爱别人,并且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在特殊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大爱为魂,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广大特教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遵循“为了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的基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特教教师首先要充满爱心,尊重、关爱、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把传播知识、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要关爱、关注每一名残疾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残疾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残疾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塑造残疾学生和谐大爱的心灵。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换代与工作要求。要想给残疾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特教教师都要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交融,人格的对话。对于残疾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教师个人的范例作用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唯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残疾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特教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高尚情操和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残疾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整个社会的尊重。

二、加强自身,狠抓招生就业队伍建设,为残疾学生“尊严生活,体面工作”,提供组织基础。

在一个学校,招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学校的基础,一个学校的就业工作做好了,残疾学生没有了后顾之忧,社会随之稳定,所以,通过在招生就业工作过程的“大爱育人”,最终让残疾学子“尊严生活、体面工作”至关重要。要发扬为了残疾学生的就业“说尽千言万语,走进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的“三千精神”,把残疾学生当做我们的兄弟姐妹,大家集思广益为他们找出路。

就业工作一定要从教育思想、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的教育改革创新入手,使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

三、狠抓工作环节,以积极参与的姿态实践“大爱育人”理念。

第一,在招生工作中,践行“以就业为导向,以残疾学生为本,促进残疾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养成”理念。

招生的工作,琐碎而单调,主要是编写招生资料;策划招生活动;拓展招生渠道;完成预定的招生任务。面对学校的招收对象———聋哑人、盲人、肢残人、智残人的时候,要求负责招生的人员必须善于与人交流,表达清晰、吃苦耐劳,勇于挑战,要做到“大爱之育人小爱之行动”。其实,这正是“大爱育人”的集中体现,没有对残疾人工作的一份热爱,没有对残疾人学子的一份耐心,这个工作就不会很好地完成。

第二,关注残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践行“尊严生活,体面工作”理念。

温家宝同志曾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到尊严。”秉承这种观念,招生就业办首先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对残疾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开展先进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使广大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转变了就业观念,树立和增强了就业信心和就业能力。同时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平台,通过这些就业指导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根据学科特点,鼓励“先就业后创业”,让毕业生先积累经验,熟悉市场,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就业后再创业已经成为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路径。

总之,“大爱育人,让残疾学子尊严生活,体面工作”其实质在于以残疾学生为本,其方法之要义在于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贯彻对残疾学生的责任和关爱意识,促进残疾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养成。

篇10: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康人格 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9-01

近日,笔者看到了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材料,很受触动,各级部门非常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材料中一些关于青少年人格与心理的数据引起了我的思考:

据2012年8月媒体的一份“城市中哪个职业群体最累”的民意调查显示:认为中小学精神最累的占38.4%,居被调查对象首位。

国家卫生部统计:我国内地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67亿,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问题的困扰。

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有58.5%的初中生反映压力较大,2012年,受访初中学生中,有84%的人表示会有难过、压抑和焦虑,不良心理情绪比例数据有明显的上升。

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且近几年来有上升趋势,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

从数据和材料看出:青少年在成长中,面对来自生活、学习、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出现难过、压抑、焦虑、累等不良心理情绪,精神障碍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引起了政府、社会、专家、家长的高度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纲要》明确要求学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最紧密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心理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也影响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语文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使其言能明志,笔能成文,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听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中介,如果学生的心理品质差,虽然掌握一定的知识也难以转化成为能力,在实际语言交际时,纵然有倒背如流的“满腹经纶”,而临场紧张慌乱,畏惧怯场,亦则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没有敏锐的思维,便难以产生随机应变的语言。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担当起时代的责任,积极响应《纲要》的号召,在教学中多渠道、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容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

我们来对八年级上册三个单元的教材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课文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正义的一方与非正义的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学生应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第二单元课文都是叙事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对弱者的关爱,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前三篇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后两篇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在语文活动课、作文课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作文日记教学为载体,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凸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让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如:描述心理情感的有:《我真后悔》《我真开心》《我渴望 》、《假如我是 》;写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让人难忘的人》;写事《这件事教育了我》《难忘的一件事》《小事不小》《我相信我能行》等等。通过这些内容记载,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学生会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作文,认识自我,把作文与自身的成长紧紧结合起来,把作文作为生命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再者,老师在学生的作文及日记本上,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写上人性化评语,如:“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为你的成功而自豪”“加油,你一定能行的”“很好,通过这件事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老师祝贺你!”……。还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情况较严重且不适合在集体中进行指导的,就采取个别交流的方法,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在集体讲评课上,朗读范文,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未来冲击已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危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症,在沛然而作的变革浪潮中,成长中的青少年成了最有希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群体,除非他们很快学会控制个人和社会的变化速度,否则,后果十分严重。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语文教学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理更健康,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2.

上一篇:青年英才培训心得下一篇:小班小猫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