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艺术

2024-05-06

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艺术(精选6篇)

篇1: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艺术

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艺术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词作,大家知道李清照《声声慢》的叠字艺术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声声慢》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一部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必须具有原创性魅力,而此种原创性的标志是具有某种陌生性。《声声慢》中极具原创性且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词作中叠字构词手法的陌生性。词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作上阕“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和下阕“点点滴滴”四个叠字,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原创,其叠字的运用奇横超拔,自然妥帖,出奇制胜,可谓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手法独特,妙绝千古!

清末沈曾植在《菌阁琐谈》论易安词影响曰:“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就《声声慢》而言,非自明始,南宋张端义即首开其端,最早对词中叠字的运用之妙给予阐释,开启了绵延千年的《声声慢》叠字阐释史先河。其《贵耳集》卷上曰:

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之痕。

张端义是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艺术的“发现人”。他最早发现词中叠字的新颖之处,用“公孙大娘舞剑手”来比喻李清照叠字浑然天成,自然洒脱的技巧。张端义此论卓有见地,奠定了后世评论者不断深入阐释此词叠字妙用的基础。

自张端义始,《声声慢》历经南宋、明、清、现当代近千年的阐释历程,其叠字的解读也层层深入、步步升华。后人或惊叹词中叠字奇绝天横,自然熨帖的独特创意,从而称许李清照间气所生,闺房胜流的藻思;或赞叹叠字之法情景婉绝,超然笔墨蹊径之外,从而夸赞李清照不独雄于闺阁的才力;或标榜叠字运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千古词家叠字之法,从而称颂李清照为苏、辛之亚。

自张端义在《贵耳集》中称道此词叠字为“公孙大娘舞剑手”,“无斧凿痕”后,宋人罗大经又在叠字发展的流程中比较考察这首词叠字的“创意出奇”之处,他在《鹤林玉露》卷十二中说:

诗有一句叠三字者,如吴融《秋树》诗云:“一声南雁已先红,槭槭凄凄叶叶同”是也。有一句连三字者,如刘驾云:“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是也。有两句连三字者,如白乐天云:“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是也。有三联叠字者,如古诗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是也。有七联叠字者,昌黎《南山》诗云:“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訚訚树墙垣,巘巘架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敷敷花披萼,睳睳屋摧溜。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是也。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罗大经列举诗歌一句叠三字、一句连三字、两句连三字、三联叠字、七联叠字的用法与李清照词中连叠七字之法相比较,并惊叹身为女性的李清照的藻思。罗大经此论虽未对众多叠字之法的优劣高低作出评判,但吴融、白乐天、韩昌黎等皆是赫赫有名的诗人,罗大经将其诗句中的叠字之法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叠字的运用罗列出来,无疑将此作为叠字之法的典范给予评说。

《声声慢》叠字艺术阐释史是其不断被阅读、理解、阐释的过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在历史流动过程中,在不同历史语境的阐释过程中,《声声慢》叠字艺术的解读经历着意义再生成的过程。

纵观李清照词学接受史的脉络,南宋是其发轫期,这一时期,宋人对李清照的词评多限于寻章摘句式的解读,多赞誉其佳句丽语。张端义和罗大经是南宋时期评论《声声慢》叠字艺术的开拓者,综观二人的评论亦可发现,他们评论的焦点主要在叠字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自然熨帖的运用之上,多关涉形式表层,而未曾深入肌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评论奠定了后世议论的基调,坚实了后代研究的基础。

由于传统的封建思想,李清照在当时并未得到公平对待,宋人论其词,仅仅局限于“妇人”的行列,没有把她放在与男作家等同的位置上去比较。张端义、罗大经均对《声声慢》中叠字的奇绝惊叹不已,但只是惊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宋代只是以女性文人,而非文人的面貌出现。

元代,李清照的《声声慢》没有得到任何阐释。直至明朝,词评者才重新聚焦《声声慢》,关注词中叠字的构成艺术。明人在继承宋人观点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新的诠释。

茅暎在《词的》卷四指出:“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茅暎此论要点有二:一是意识到词中叠字并非单纯的构词技巧,而是关涉到叠字构词所传达出的更深层次的情和景的关系。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婉妙绝伦,堪为绝唱。二是指出了李清照词中独具一格的原创性内容及其优越性的显现。艺术最初产生的印象总比后来即便是最成功的回忆要辉煌得多,它往往在最初的一次诗情迸发中达到以后无法超过的某种美,而作家也会因为给他描绘的图景以后人无法企及的光辉,从而成为影响后世的“艺术先行者”。《声声慢》奇绝天横的叠字运用手法使得李清照成为影响后世的“叠字艺术先行者”。

明代是李清照词学接受的转折期,特别是在明中期以后,李清照词作接受处于一个明显的上升期。在“主情说”和才女文化等兴起的背景下,李清照逐渐脱离闺阁的拘囿,跻身须眉之列,以词人的身份步入词坛,与优秀的男性词人比肩而论。

吴承恩评《声声慢》云:“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帷,士林中不多见也。”[3]吴承恩认为《声声慢》中十四个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好似神来之笔,超凡脱俗。此等才华,士林中也实属罕见。在词评者眼中,李清照不再只是独步闺阁的女性文人,而是可以立身士林,与众多知识分子一较高低的文人。

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卷三曰:“首下十四个叠字,乃公孙大娘舞剑手。宋朝能词之士秦七、黄九辈,未尝有下十四个叠字者。盖用《文选》诸赋格。……‘点点滴滴’四叠字,又无斧迹。易安间气所生,不独雄于闺阁也。”沈际飞此论极似张端义的论调,但有两点异处:一是将张端义“本朝非无能词之士”加以具体化,指明“宋朝能词之士秦七、黄九辈”。沈际飞以宋代著名的男性词人秦观、黄庭坚为参照,认为李清照词中的叠字之法独树一帜,秦黄等人亦不曾创见。二是将张端义“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变换为“易安间气所生,不独雄于闺阁也”。前者言“妇人中有此文笔”,后者则云“不独雄于闺阁也”,前者赞扬李清照的文笔,认为其为妇人中的文人杰出者。后者则在以秦黄为代表的著名男性词人类比中,找寻李清照的位置——不独雄于闺阁也。沈氏打破闺阁藩篱的论调让李清照及其作品有了与其他作家及其作品相竞争的机会,使得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经典化成为可能。正如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所言:“这种能力(作者的`竞争和取胜能力)或隐或现地展示在作者与其他作者及其包括《圣经》在内的文本竞争中。”

清代是李清照词学接受相对繁荣的时期,评论者对李清照词作的研究力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声声慢》中叠字的艺术在与其他作家作品的竞争过程中,凸显出特殊的价值。

王又华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声声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功力:

晚唐诗人好用叠字,义山尤甚,殊不见佳。如:“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地宽楼已迥,人更迥于楼。”“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唯是有寒芜。”至于三叠者“望喜楼中忆阆州。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之类。又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亦不佳。李清照《声声慢·秋情》词,起法似本乎此,乃有出蓝之奇。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古今词论》)

王又华以好用叠字的李商隐为比较对象,在与前代优秀诗人诗句叠字运用的对比中,认定李清照《声声慢》中叠字运用技高一筹、后来居上,有“出蓝之奇”。

《声声慢》叠字艺术不仅有“出蓝之奇”,更有“后无来者”之势。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云:

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乔梦符效之,作《天净沙》词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叠字又增其半,然不若李之自然妥帖。大抵前人杰出之作,后人学之,鲜有能并美者。

陆以湉以仿效李清照《声声慢》叠字创意的乔梦符为评比对象,指出乔梦符虽增至二十余叠字,才气可嘉,但终着痕迹,不若李词自然妥帖,浑然天成!由此可见,李词树立的千古创格,已然成为词家叠字之法的标的,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和逾越的高度。正如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所云:“二阕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

当清代众多评论者将《声声慢》叠字之法奉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坛加以膜拜之时,陈廷焯超出主流声音之外,指出词中十四叠字不过奇笔,并非高调。其在《白雨斋诗话》卷二曰:

易安《声声慢》词,张正夫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此论甚陋。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

陈廷焯此语超出时流,别有新见。他认为诗词各有其境,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5],故此,他主张论评词应从“词境”入手。陈廷焯针对张端义称《声声慢》起句为“公孙大娘舞剑手”而论,认为世人徒赏李词词面,未能深入其词境。此论正是陈廷焯对李词叠字艺术阐释的特殊价值所在。虽然陈廷焯并未对词中叠字建构的词境做出详述,但他的洞见为后人阐释此词打开了新的视野。

现当代古典文学专家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对《声声慢》的剖析,可谓陈廷焯观点的深入: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傅庚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声声慢》起首的十四个字:一是叠字之妙。这也是前人一直推崇的构词技法。二是层次之妙。傅先生精到而细致地论述了词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由表及里、由内及外、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次鲜明。三是曲尽思妇之情。论者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探寻词人由寻觅到失望,因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只此十四字,即将闺中思妇婉曲而又微妙幽深的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强烈艺术效果。

自宋伊始,到明清直至近现代,评论者对《声声慢》叠字艺术进行了多元化、多层面、日渐深入的解读与阐释。它之所以能引发近千年的阐释,根本在于其具有的旷古烁今的原创性魅力。作品的原创性是其要与传统做必胜竞赛并加入经典行列所必备的要素,此种原创性的形成,为后人设立了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难怪清人沈谦说;“予少时和唐、宋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

篇2: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艺术

《声声慢》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代表作之一,这首缠绵哀婉的词体现了她晚年孤苦无依、悲哀愁闷的处境和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盅淡酒,怎故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难渡后的作品,而在南渡之后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流亡的生活,因此在这首词中描绘的事物和抒发的感情,展现出了一个百无聊赖,空虚孤寂而又凄苦愁闷的古代妇女形象。因此此词不仅对乱世的揭露和控诉,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更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之美。

1.体现出的构思美

在这首词中首先体现出的是构思美,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寻觅什么呢?在寻觅那失去的家园、亲人或是青春吗?也许不是,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于内心孤独、烦闷、痛苦到了极点而又无从排解所造成的,是由于严重的失落感而迸发出的,而寻觅出的只是冷清与寂聊,还有那染愁的秋景,因为要解愁,所以去喝酒;因为酒解不了愁,所以才感到酒淡风急;因为室内冷清,她去关注外景,抬头望却见秋雁,又想起那失去的家园与失去的亲人,所以低头望菊,看那残落的花,想起自己青春不在,所以只想,一个人独自在窗前闷坐,可又偏偏听见秋雨打落在梧桐上敲打着那无所依靠的心,而这一切想消愁的举动,非但没有消愁,反而是愁上加愁,这就是“有意消愁愁更愁”的艺术结构,因此这种愈相反愈相叠的反迭手法,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的愁情深重。这些常见的事物,烙上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印记,这就是这首词明显的构思之美。

2.体现出的意境美

这首词主体部分,是通过对淡酒、秋风、过雁、残菊、梧桐、细雨等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词人的凄苦心情,这是最常见的借景抒情方法,写秋天的时候,不是凉,而是寒;不是清新,是萧瑟,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变化异常;这里体现出多情女词人细微而独到的体验。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关联在一起,通过借酒浇愁作用敌不过风添愁力量,把意蕴一下子翻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写秋雁,已经是闻声思旧国,伤心不迭;想不到作者又笔锋一转,借助错觉,添上句“旧时相识”,使最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是昔日与丈夫伉俪相亲的甜蜜生活涌上心头,这样,鸿雁传书的典故就像一把尖刀,戳进她破碎心灵的最痛楚之处;写秋菊,只用其黄花满地、干枯憔悴的本意,足以令人酸鼻,但作者却偏又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菊问,人问?问菊,问人?这期间包蕴了多少身世的慨叹和难言的苦衷!写梧桐细雨本身虽无新意,但将它放在两个直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像百米赛跑的最后冲刺一样。

说到《声声慢》,几乎无不谈到它巧用叠字的特点,有明代陆云龙说“连下叠字无迹,能手”;清人徐则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开头十四个叠字造语奇特,在整体建构中起着统摄全词的作用。这个问题分三层考虑:首先,“寻寻觅觅”,写举动;“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这举动,环境,心情之间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因愁苦而寻觅,因寻觅而感到冷清,因冷清而心情更愁苦,因愁苦则更要寻觅因此,叠字的运用,从思想内容上讲,它往往会加重语气,增强感情,突现事物;从艺术技巧来讲,它往往会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我从文学角度看,已经感到了它的委婉、深沉、奇特、美妙。因此到了后来,效仿的人就很多了,比如著名的有曲家乔梦符的《天净沙》,其词为:“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可见其影响深远。

3.体现出的层次美

本词的感情内容,几乎是单纯的一个愁字,这愁情的发展过程,合乎一个女性的心理活动。全词除开头叠词字句外,共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写气候,秋风,过雁,黄花,是连续地通过写景来渲染愁情, 是一个唤起渐进的过程,体现了愁初发时逐步上涨步步迭加的规律,其中间隔用了“怎敌他,晚来风急”和“如今有谁堪摘”两个诘句,体现了愁情不断上涨在语言上的标志。词人想到看过黄花家国恨,身世感己齐集于心,寻觅解愁举动已彻底失败,愁情已达到顶点,于是忍不住发出第一声直接呼告:“独自怎生得黑!”这呼告是愁绪满地的必然外溢。这无疑于火上浇油点火引爆,一下子就引起愁情恨意的总爆发,让全词在又一声撕肝裂胆的呼告中戛然而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李清照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在这样的生命中,悲多于喜,愁重于欢便是十分自然的,因此,李清照《声声慢》不仅有层次、意境、构思、叠字、叠句运用之美,而更不应忽视词中词人那难以名状的悲哀及深沉愁绪。

篇3:李清照《声声慢》艺术美浅析

一、语言之美——妙用叠词

大量叠词运用,是此词广为传诵、备受赞誉的一个主要原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出奇新颖,剑走偏锋,在之前的诗词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下半阕又有“点点滴滴”,全篇九个叠词十八叠字,在词史上算得上一次大胆创新。

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留世200多首元曲小令,其中有一首全篇叠词的《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虽可称之为音韵和谐,自然朴素,但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叠词运用相比,实是判若云泥。非但缺少灵魂,就连情景结合也显得颇为勉强,反而给人一种玩弄文字的感觉。

从音韵学来看,“寻寻”为平声,作者情思忽起,心绪微扬;“觅觅”为入声,情思刚起,继而遽然敛收;“冷冷”为上声,音调稍有变化,自低而高;“清清”又回到平声,且接下来“凄凄”亦为平声,两个阴平连用,音清绵长,形成不可断绝之势,将内心凄苦哀叹而出,却并非一泻千里,而是明显在控制。“惨惨”两个上声字连用,若说前面是情感的酝酿,是河下暗流,到此处则倏然爆发,任心中悲苦肆意宣泄。但与常人不同的是,还未彻底宣泄完,词人便已郁结凝噎,蓦然爆发的情绪再次快速收敛。悲到极致,并非眼泪横流,苦水倾倒,而是少泪无语,这是种令灵魂随之颤动的伤痛。

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十四叠字既有引领下文的作用,也奠定了整篇词作的情感基调,具有统摄之效。可以说,后文的整个构思布局都是按照这七组叠词铺展开的。“寻寻觅觅”写词人的行为举动,“冷冷清清”重在描写环境氛围,“凄凄惨惨戚戚”则由外而内,转至内心情感。更妙的是,三者之间还存在着逻辑联系,正因为寻觅,才感觉到环境冷清,继而引发心中的愁苦凄惨,愈是如此,愈要寻觅,不知不觉中,词人已陷入恶劣情绪循环。之后,作者描写了酒、风、雁、菊、窗、雨、桐等几种环境景物,伴随着的是词人的行为举动,包括饮酒、看雁、独坐、观花、听雨等。而词人的内心情感也在变化,从平淡到高亢,再到收敛,接着转为上扬,直至爆发,随后又转归平淡。

另外,诗词中其实是很忌讳重字的,诗人词人大都不敢轻易使用。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除了十八叠字,还用了三个“怎”字,发出三问,读者读完却浑然不觉,足可见李清照在词作上的造诣。所以,该词能够流传千古,开篇能够历来被称道,并非只是简单的叠字运用创新,在结构、音乐、层次、意境各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之美——韵律和谐

《声声慢》这一词牌最早见于晁补之笔下,起初叫《胜胜慢》,后来蒋捷创作《声声慢·秋声》时,全篇只用“声”这一个字为韵,才改称《声声慢》。时人在填写《声声慢》时,多使用平声韵,而李清照则使用的是入声韵。我国古典诗词讲究平仄,内含有音乐韵律之美。现在汉语言中已不存在入声了,古代的入声短而急促,比去声还要短,适合抒发内心凄凉悲苦,在音节上则显得拗怒有力。

李清照本人就精通汉字音律,在《词论》中也有明确叙述,对部分前人名家都(要)相当到位的评价。比如她强调歌词分五音(唇、舌、齿、鼻、喉),又分五声(宫、商、角、徵、羽),又分六律(即六阳六阴十二律),又分清浊轻重。舌音字和齿音字悠缓短促,音调低抑,在旋律上适宜表现低缓沉重,在情感上则多抒发内心悲苦。《声声慢》上下阕共97字,词人用了16个舌音字(淡、敌、堆、点、滴等),41个齿音字(寻寻、清清、乍、将、息、谁、自等)。齿音字比较难发,符合词人当时满腹悲苦无法诉说的状态,说明词人心情低落若失,孤独寂寥,所以才有了“寻寻觅觅”。难发并不代表不能发出,词人忍着心中剧痛,以近乎一半的齿音字写成此词,可谓是一字一顿,一字一泣。而从整体来看,音韵和谐,读来流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衬托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苦,给人一种幽咽婉转、循环往复之感。由于使用入声韵,情感变得急促连绵,仿佛无尽无止,难怪前人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评价。妙处不仅在此,除了音乐韵律,其中夹杂的情感也很有感染力,读来就如看到词人哽咽啜泣,一字一字书写之态。最后两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多半为舌音、齿音字,且交替使用,富有节奏感和极强的感染力。

用现代语言来讲,双声词指的是声母相同的词,叠韵词则为韵母相同的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双声叠韵在古代诗歌中有着广泛应用,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李清照深谙其中三昧,《声声慢》也多处运用有双声叠韵词。比如“还寒”,因属于平声,可以适当延长,强调环境之冷清。其他如“两盏”“怎生”都增强了音乐美。

三、层次之美——构思巧妙

词的格式虽然比诗自由,但也有篇幅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传达最多的信息和情感,需要词人从整体把握,精心构思。李清照《声声慢》全篇层次分明,虽然只是为了抒发愁,百字内却写了九个层次,开篇七组叠词,“寻寻觅觅”明写行为动作,暗写其精神之恍惚,词人并没有继续写寻觅什么,后面也没有交代寻觅结果。后人猜测她在怀念故国、思念夫君,有人言其在回忆韶华,重寻过往。但从写作背景来看,这种寻觅应该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因为词人内心太过烦闷郁结,所以痛苦失落中发出下意识的行动。“冷冷清清”是第二层次,在寻觅过程中,词人渐渐感受到了冷清,一方面交代了秋天的环境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为由外而内的描写过渡,所以冷清既指环境氛围,又引出下面作者的心情。第三层次便是“凄凄惨惨戚戚”,词人从个人写起,在行动中发现了环境状况,再从环境有感而发,返回内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只不过在词人连续叠词运用的创新中,效果更为明显,艺术境界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心情凄惨悲戚该当如何呢?作者开始了第四层描写“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转为写景,一般称春天为乍暖还寒,但从全篇背景分析,词的开始应该是从某天早晨开始的,古人有饮扶头酒的习惯,便是在卯时。暖应指秋阳初升,寒则指晓寒秋露,能够感受出气候的微微变化,可见词人之细腻。第五层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失落怅惘之下,作者只好饮酒,至于是消愁还是为了清醒,已经无关紧要了。此处自古有异议,另一版本为“晚来风急”,笔者较为赞同,一来和前面饮酒相呼应,二来后面有“到黄昏”之语,可见描写的是词人一天到晚的生活状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第六层,鸿雁在古代便有传书表达思念之意,可如今大雁飞过,虽是旧相识,却无音信可传,独留作者斯人憔悴伤心。继而转至第七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盛开,只可惜自己形神憔悴,已无力无心去摘折。第八层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早到晚,孤身独坐,度日如年,这种心绪很难用语言表达。本以为作者会就此停笔,却在结尾之前再次写景,第九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秋雨、黄昏,尽是悲凉凄苦之意象,一句话连用三个意象,既点明了时间和前面呼应,又借景加深了内心情感的抒发。最后以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言尽意不尽。纵观全词不难看出,词人有意借用赋的写法,在层次安排、布局构思上十分成功。

四、意境之美——情景交融

诗词中很多意象都有其多种寓意,比如菊花既能表示清高,又能表示凄凉。婉约词的特点更明显,大多词人都会选择一些常用意象,比如秋风、秋雨、梧桐、鸿雁、浊酒等。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描写了此类很多意象,从选景的角度来看,并无特别之处,但其艺术水平之所以更高,在于她用一些常见意象,经过组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前人写秋,以秋凉、秋寒为主,作者却用的是“乍暖还寒”,足见其感情之细腻,生活之无聊,更烘托出了当时的精神状态。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相联系,通过酒的消愁作用敌不过风的添愁力量,把意蕴翻到了新高度。写秋菊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梧桐细雨虽无新意,但放在两个直声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

五、结语

李清照作为词坛一颗熠熠闪耀的明星,创作了许多传诵极广、艺术价值极高的词,《声声慢》是其晚年所作,作者将半生经历和悲苦浓缩在短短的一阕词中,字字泣血,句句断肠。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拥有无限魅力。本文主要选了叠词、音乐、层次和意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实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着手,在今后研究中可以尝试。

参考文献

[1]赵宏伟.试论李清照《声声慢》之艺术美[J].青春岁月,2014(4).

[2]秦长栓.李清照的《声声慢》艺术美分析[J].美与时代,2014(9).

[3]王海燕.解读李清照《声声慢》之艺术特色[J].课程教育研究,2014(6).

[4]姜天平.音韵美的“绝唱”——李清照《声声慢》音韵美浅谈[J].语文学刊,2012(1).

[5]阳文湘.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J].职业,2012(12).

篇4:解读李清照《声声慢》之艺术特色

【关键词】声声慢构思美意境美叠字叠句的巧用美层次美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41-0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盅淡酒,怎故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难渡后的作品,而在南渡之后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著长期流亡的生活,因此在这首词中描绘的事物和抒发的感情,展现出了一个百无聊赖,空虚孤寂而又凄苦愁闷的古代妇女形象。因此此词不仅对乱世的揭露和控诉,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更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之美。

1.体现出的构思美

在这首词中首先体现出的是构思美,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寻觅什么呢?在寻觅那失去的家园、亲人或是青春吗?也许不是,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于内心孤独、烦闷、痛苦到了极点而又无从排解所造成的,是由于严重的失落感而迸发出的,而寻觅出的只是冷清与寂聊,还有那染愁的秋景,因为要解愁,所以去喝酒;因为酒解不了愁,所以才感到酒淡风急;因为室内冷清,她去关注外景,抬头望却见秋雁,又想起那失去的家园与失去的亲人,所以低头望菊,看那残落的花,想起自己青春不在,所以只想,一个人独自在窗前闷坐,可又偏偏听见秋雨打落在梧桐上敲打着那无所依靠的心,而这一切想消愁的举动,非但没有消愁,反而是愁上加愁,这就是"有意消愁愁更愁"的艺术结构,因此这种愈相反愈相叠的反迭手法,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的愁情深重。这些常见的事物,烙上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印记,这就是这首词明显的构思之美。

2.体现出的意境美

这首词主体部分,是通过对淡酒、秋风、过雁、残菊、梧桐、细雨等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词人的凄苦心情,这是最常见的借景抒情方法,写秋天的时候,不是凉,而是寒;不是清新,是萧瑟,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变化异常;这里体现出多情女词人细微而独到的体验。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关联在一起,通过借酒浇愁作用敌不过风添愁力量,把意蕴一下子翻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写秋雁,已经是闻声思旧国,伤心不迭;想不到作者又笔锋一转,借助错觉,添上句"旧时相识",使最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是昔日与丈夫伉俪相亲的甜蜜生活涌上心头,这样,鸿雁传书的典故就像一把尖刀,戳进她破碎心灵的最痛楚之处;写秋菊,只用其黄花满地、干枯憔悴的本意,足以令人酸鼻,但作者却偏又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菊问,人问?问菊,问人?这期间包蕴了多少身世的慨叹和难言的苦衷!写梧桐细雨本身虽无新意,但将它放在两个直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像百米赛跑的最后冲刺一样。

说到《声声慢》,几乎无不谈到它巧用叠字的特点,有明代陆云龙说"连下叠字无迹,能手";清人徐则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开头十四个叠字造语奇特,在整体建构中起着统摄全词的作用。这个问题分三层考虑:首先,"寻寻觅觅",写举动;"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这举动,环境,心情之间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因愁苦而寻觅,因寻觅而感到冷清,因冷清而心情更愁苦,因愁苦则更要寻觅······因此,叠字的运用,从思想内容上讲,它往往会加重语气,增强感情,突现事物;从艺术技巧来讲,它往往会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我从文学角度看,已经感到了它的委婉、深沉、奇特、美妙。因此到了后来,效仿的人就很多了,比如著名的有曲家乔梦符的《天净沙》,其词为:"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可见其影响深远。

3.体现出的层次美

本词的感情内容,几乎是单纯的一个愁字,这愁情的发展过程,合乎一个女性的心理活动。全词除开头叠词字句外,共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写气候,秋风,过雁,黄花,是连续地通过写景来渲染愁情, 是一个唤起渐进的过程,体现了愁初发时逐步上涨步步迭加的规律,其中间隔用了"怎敌他,晚来风急"和"如今有谁堪摘"两个诘句,体现了愁情不断上涨在语言上的标志。词人想到看过黄花家国恨,身世感己齐集于心,寻觅解愁举动已彻底失败,愁情已达到顶点,于是忍不住发出第一声直接呼告:"独自怎生得黑!"这呼告是愁绪满地的必然外溢。这无疑于火上浇油点火引爆,一下子就引起愁情恨意的总爆发,让全词在又一声撕肝裂胆的呼告中戛然而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李清照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在这样的生命中,悲多于喜,愁重于欢便是十分自然的,因此,李清照《声声慢》不仅有层次、意境、构思、叠字、叠句运用之美,而更不应忽视词中词人那难以名状的悲哀及深沉愁绪。

总之,李清照《声声慢》是一首愁情深重,意境深远,语音精美,脍炙人口的词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唐宋词鉴赏集》.人民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5: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最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3、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4、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养息适应。

5、怎敌他:对付,抵挡。

6、损:表示程度极高。

7、堪摘:可摘。

8、着:亦写作“着”。

9、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10、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11、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12、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翻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篇6:宋词 李清照 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qī)。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艺术】相关文章:

李清照声声慢05-04

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05-08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论文题目05-06

论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特色05-09

李清照写作04-13

品李清照04-26

钓台李清照04-30

苏轼李清照05-17

李清照论文题目05-02

百家讲坛李清照讲稿04-07

上一篇:北邮研究生就业方向摘要下一篇:北京铁路局高铁工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