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系调研报告

2024-05-13

粮食系调研报告(共8篇)

篇1:粮食系调研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舞钢市粮食局关工委情系贫困儿童

作者:郭志国

来源:《下一代英才》2012年第08期

5月31日,平顶山市关工委执行主任邹积余、姚世明陪同市委书记赵顷霖、市长陈建生、市委副书记李萍到体育路小学、沁园小学、湖光幼儿园等地看望慰问儿童,并为他们送去了价值8万余元的图书及学习用品。

篇2:粮食系调研报告

无棣县位于山东省北部沿海,辖个乡镇,人口,耕地面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粮食消费人口逐年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为全面掌握粮食供需情况及发展趋势,保障地方粮食安全,按照省粮食经济学会和粮食行业协会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搞好粮食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县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以来粮食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基本情况及主要经验做法。

“十一五”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我县粮价也始终处在波动之中。面对新的供需形势,坚决

1执行上级部门关于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价格的指示,从保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了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一是落实了粮食安全保障措施。制定了《无棣县粮食应急预案》和《无棣县粮食应急保障实施方案》,完善了粮食应急采购、加工、供应和储备系统。对已确定的1家粮食应急采购单位,2家加工单位,1家储备单位定期进行检查,明确采购、加工、供应、储备义务和职责,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够拿得出、调得动、用得上,满足市场需求,维护市场稳定。

二是落实了粮食经营者最低库存。对粮食经营者核定最低库存,使粮食经营者经常保持一定量的合理库存,以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防止在粮食市场紧张时出现囤积居奇,促使粮食经营者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积极入县收购,增加社会存粮,提高粮食安全系数。

三是进一步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十一五”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储备粮体系建设,2009年建立县级地方储备粮2500吨。针对地方储备仓房老化问题,对部分仓房进行了改建新建,新增仓容3000吨。

三、当前粮食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形势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的产量与消费量的变化情况

2006年,全县总人口万,其中农村人口万,县城人

口;耕地总面积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其中小麦总产万吨;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公斤。

2010年,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万人,城县人口万人;耕地面积5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其中小麦总产万吨,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公斤。

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间总人口增加万人,增幅;耕地减少万亩,减幅;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减少公斤,减幅。出现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粮食总产减少、人均占有粮食减少的趋势,我县粮食供需呈紧平衡状态。

(二)社会粮食库存减少,保障供给能力较弱

2005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成之后,我县仅建立了2500吨的地方储备粮小麦库存,没有达到产区存粮能够满足三个月的消费要求,保障供给能力较弱。同时农户存粮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转向非农业产业较快,农村居住条件改善,自留口粮观念淡化,收购价格政策优惠,粮食逐渐趋向商品化,农民边卖自产粮,边买自用粮。农民留粮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趋势,势必增加商品粮的供给压力。一旦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形,粮食保障供给能力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

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仅负责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和执行国家最低价收购政策,退出粮食购销业务,现有2500吨县级地方储备,仓容4500吨。对纳入管

理的粮食购销、加工、转化用粮企业,落实最低库存规定,保障地方粮食安全。

各类粮食多元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灵活优势,其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保障当地粮食供需平衡的主要力量。它们与粮食主产区建立了稳固的原粮和成品粮购销关系,为维持无棣县需求粮源的不断供给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保障粮食供需平衡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影响粮食供给安全的大背景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供给紧张的状况得到缓和。就无棣县粮食供给安全和风险来说,本地产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万吨左右。今后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用地挤占大量农用,要恢复到以前的粮食种植面积几乎没有可能。粮农家庭存粮逐年减少,粮食消费人口逐年增加。就全国大背景来看,粮食产区与销区分布不均衡,我县地方储备规模及周转仓容不足,这一状况如遇粮食市场波动,对稳定粮价,保障粮食安全存在困难。所以,保障我县粮食供给安全的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

2、粮食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基本形成了以多元粮食经营主体为主的市场调节体系。但是,现阶段多元粮食经营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个体利益驱动明显等缺陷,很难发展成为市场影响力较大的龙头企业或大型集团。粮食供过

于求时,经营者心态谨慎,能做则做,做不了就歇业,粮源边进边出,库存不稳定;粮食供不应求时,则会采取多进少出,待价而售,甚至囤积库存,对稳定供求和市场粮价带来负面影响,这表明目前形成的以多元经营主体为主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还难以稳定发挥调控市场的作用。

四、保障粮食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一)认真落实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稳定无棣本地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要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要切实控制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速度,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只要耕地资源不减少,粮食生产就有保障,三是要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稳定的粮食收购政策,落实国家会弄政策,真正使农民增产、增收、增效,从而形成良性的农业循环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强地方储备粮建设。粮食储备主要是用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严重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情况。因此,应加大地方储备粮建设力度,改变我县地方储备粮规模过小,仓容不足的问题,保障地方粮食安全。

(三)培育粮食市场体系,增强市场调节和配置粮食资源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资源主要由市场合理配置。首先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多元粮食经营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粮食流通环境,不断增加市场粮食流量,提高市场调节能力。其次要重视政

篇3:天水市粮食生产现状调研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跨渭河、嘉陵江两大水系,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海拔最高为武山县天爷梁为3120.4米,最低处为麦积区东岔乡牛背里为755米。全市从地形地貌上可分为:渭北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河谷川区;渭南秦岭土石山区。主要河流有渭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清水河、榜沙河、大南河、散渡河、通关河、西汉水、东河等。

该市现辖秦州、麦积2区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共113乡镇。2013年全市总人口377.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7.76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1.4%。总耕地面积568.83万亩,人均耕地1.5亩,其中山旱地530.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2%;川地38.68万亩,占6.8%。有效灌溉面积53.33万亩,保灌面积38.63万亩。

㈠粮食生产现状

201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6.57万亩,其中夏粮201.19万亩、占43.12%,秋粮265.38万亩、占56.88%。分作物看,小麦195.14万亩,玉米134.09万亩,马铃薯100.99万亩,其它粮食作物36.3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23.81万吨,其中夏粮36.28万吨、占29.3%,秋粮87.83万吨、占70.9%。粮食作物平均亩产265.36公斤,其中夏粮平均亩产180.32公斤,秋粮平均亩产330.95公斤。

推广地膜粮食139.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3.96万亩。回收废旧农膜1.1万吨,利用率达到75.8%。种植脱毒马铃薯100.99万亩,推广一级种薯35.31万亩,建立原种生产基地5100亩、一级种生产基地4.75万亩、二级种生产基地5.51万亩。推广主要粮油作物良种514万亩,良种覆盖率98.1%。防治农作物病虫鼠草害2158.7万亩次,平均防效86%,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40.03万亩次,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率29%。落实测土配方施肥524.84万亩。完成机耕340.5万亩、机播66.16万亩、机收56.1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9.2%,农机总动力160.99万千瓦,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收入7.63亿元。

㈡粮食生产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和农业工作会议对全年粮食生产工作作出专门安排部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做好全年粮食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春耕、“三夏”等关键农时季节召开全市抗旱春耕生产暨顶凌覆膜工作专题会议、抗旱春耕生产工作视频会议等会议,并多次下发有关通知,安排部署各阶段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市农业部门组织行政和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县区、乡镇、村组,督促检查,落实措施,提供服务,督促粮食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各县区按照市上安排和农时节令,积极组织,扎实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领导分片包干、乡村干部包村包农户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责任细化到人,进行量化考核,促进工作的开展。

二是落实增产措施。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重点,大抓地膜覆盖增粮工程。在秋覆膜、顶凌覆膜等关键农时季节,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积极组织行政、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督促检查,狠抓落实,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以良种选育和推广为重点,大抓种子工程。围绕良种补贴和脱毒马铃薯良繁基地建设项目,突出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品种选育和良种供应能力,创新品种推广机制,小麦良种、玉米杂交种使用率达100%。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为重点,大抓沃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重点推广了诊断施肥、精确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全面推广“增、提、改、防”技术,通过增施农家肥、高茬收割、秸杆还田等措施,提高有机肥施用水平,促进耕地产出能力和农业环境持续好转。

以小麦条锈病防治为重点,大抓植保工程。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及时制定下发了《2014年天水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对病虫害的防治策略、防治任务以及防治目标等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确保了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注重示范带动,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把粮油高产创建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在全市7县区建立各类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1个,为全年粮油大面积稳定增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㈢狠抓防灾减灾

干旱、冰雹、暴洪是天水市的主要自然灾害。重点抓了灾害预测预警、灾害信息的调查了解和及时上报、抗灾救灾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基本做到预测灾害、掌握灾情、上报灾情“三及时”,救灾措施、人员、扶持资金“三到位”,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

一是完善预报预警机制。始终把灾害的预报预警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来抓,健全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御。

二是及时发布和报告信息。坚持灾情现场调查、定期报告和重大灾情即发即报制度,确保灾情发布和报告及时、准确、有效。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人赶赴相关县区、乡镇、村组深入细致地查看灾情,掌握情况,及时就受灾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上报省农牧厅,为省、市各级决策抗灾救灾,开展灾后恢复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是全力保证救灾物资。为应对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和物资,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资金下达后,配合财政部门在充分掌握灾情的基础上,按照多灾多补、重灾重补和便民高效的原则,及时将资金下达到有关县区和单位,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统计工作。

四是大力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灾害发生后,在准确核实受灾情况的同时,及时安排农技、植保等单位的技术人员深入重点受灾乡镇、村组,有针对性地制定抗灾救灾措施,积极协调复种、改种所需的物资,指导和支持灾区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

一是耕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天水市耕地基本现状是山多川少、旱多水少、人多地少。全市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3.2%,川地占6.8%。平均自产水资源15.46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29.6立方米,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区域分布极不适应,36.3%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而该区域人口仅占全市的7.4%,耕地仅占6.8%,人均水资源量2071.5立方米,每亩耕地水资源量980.4立方米,属于人口少、耕地少,却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而黄河流域的甘谷县、秦安县人口分别占全市的17.1%、17.3%,水资源量仅占全市的5%和5.1%。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且人均占有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全市水平梯田面积达416.7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2.2平方公里;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784项,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27万亩,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主要表现是可灌溉面积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例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缺少节水灌溉设备;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率较低,人畜力耕作等传统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农田防护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这些都影响着天水市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由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是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发。天水市东部和南部为山地地貌,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境内山脉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属大陆性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干旱、冻害、冰雹、暴洪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特别是干旱灾害因其发生频率高、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大而成为制约全市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因素。据统计,全市113个乡镇中年降水量低于450 mm的常年易旱区域涉及88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78%。由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生产就能获得丰收,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就面临较大困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非常严重。

四是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天水市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全市乡村劳动力191.29万人,而文盲半文盲占13.3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9.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科技水平不高,传统种植观念影响较深,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运用难度较大。尤其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输转,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主要为妇女和老人,总体素质明显下降,接受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进一步加大,成为粮食生产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五是农技服务体系不尽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有力保障,也是农民获取新技术、新品种的最有效途径。市县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备,承担着全市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任务,为近年全市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乡村两级农技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部分乡镇农技服务机构有名无实,没有能力担负起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责,村级农技服务体系更是无从谈起。农技服务体系在乡村两级出现断档,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三、稳定粮食生产的对策

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保障基础。采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切实加强用地管理,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加大造地力度,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基础保障。加大对耕地保护宣传和耕地培肥技术培训的力度,正确引导农户利用好耕地,做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

二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争取、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以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路网、电力、防护林网建设等为重点,不断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农田基础地力,逐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要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继续大力实施“地膜、种子、沃土、植保、农机”五大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运用率,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增产潜力。逐步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尤其发挥乡镇农技站的作用,使其真正担负起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的职责。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点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篇4:文化创意产业系专业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创意;培养方案;调查研究;发展建议

1 调研的目的、思路、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目的

为了面向昆山及周边地区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依托学院地理位置优势,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高职教育中,作为创意产业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意产业系是我们探索这片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文化创意产业系办学已经逐步成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每年的招生和就业呈现出了相对稳步的发展态势。

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为了进一步办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指导专业及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设专业和收缩专业。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就业领域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1.2 调研的基本思路

从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文化创意产业系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毕业班班主任分5组赴昆山、苏州及上海的20多家企业,通过问卷、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专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区域行业产业(目前江苏和苏州的主要产业和“十三五”要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以便确立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第二,专业产业分布调查情况(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新项目投资等情况,寻求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第三,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含数量、规格、职业能力等,进一步修订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四,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第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第六,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便于安排实习、工学结合等);第七,相关企业管理人及專业技术人员(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第八,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第九,与专业对应的规模企业、民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1.3 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昆山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平面及广告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调研、行业协会的调研。

1.4 调研的方法

采用询问法、问卷调查、走访法进行调研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2 调研结果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数据显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一项的数据位居前三,特别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达89.6亿元,表明赢利能力强,其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

根据江苏省2014统计年鉴数据,全江苏省的就业人数达到200多万,其中创意设计管理人员约占30%,总人数达到60多万;每年增长的与文化创意产业岗位有关的职位人数约占5%,即20万;在原来的队伍中,自然减员和企业岗位人员更新也达到5%,约20万。

2.1 就业岗位

从调查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及加工一线、服装销售、影视背景设计、影视修型、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上色合成、影视特效及渲染的环节等基层岗位,占调查总数的82%,而市场经理和区域经理由于层次比较高,只占其中的12%,还有其他岗位占6%。由此可知,基层的设计软件操作类岗位是我们培养的首选目标岗位,而设计经理岗位则是发展岗位。

2.2 学历要求

从实际调查来看,江苏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中专文化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下占42.5%,大专生有48.3%,本科及以上的仅占9.2%。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管理层认为高职或专科以上的学历能胜任单位的基层管理工作。

2.3 知识要求

(1)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最高的知识的前六位的是计算机基础、英语、思想道德修养、设计构成、素描。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也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又由于目前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设计图纸现场沟通需求,计算机基础和设计表现能力也受到重视。

(2)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现在设计创意、专业设计表达上,具体体现在与职业相关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动画和平面设计。

(3)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其他知识方面要求。根据调研情况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毕业生所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个人与团队管理,电子商务和成功素质训练。

2.4 素质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最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的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工作经验、身心健康。

(2)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基本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网络搜索与传输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其次,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行为能力、企业常用文书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日常英语口语会话能力都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选择。专业工作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工作基本能力当中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能力、专业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与客户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几方面的素质。其次,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超过40%的用人单位选择。

2.5 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

第一,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加大就业推荐的力度。第二,希望学校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开设上机(软件课)、实训课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第三,努力与相关单位探索和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加大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提高就业技能。

3 调研结论

第一,在花桥、昆山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省及上海市,从行业需求及企业发展上,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人才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第四,我院文化创意产业类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初期就业岗位大多为助理设计师(如绘图员)及较小项目的设计师。企业特别看重的是专业设计表达能力(如计算机设计表达能力、手绘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因此我们应该在校内强化素质教育及专业技术水平。第五,可重点合作的企业及合作方式(如表1)。

4 文化创意产业系发展建议

4.1 调研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行业用人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

第一,缺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第二,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第三,创意设计能力不足。第四,所学知识系统性、连贯性不强,学生的实际制作效率低。第五,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第六,承受压力能力不足。

根据相关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体现在沟通表达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要求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的毕业生满意度为90%,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體表现:创意设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4.2 建设建议

(1)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在教学方法上推广体验式教学,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加小项目”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3 发展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设计流程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自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贯穿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从一开始规范学生的设计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多让学生亲手测量、绘图、设计、交流,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4.4 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立足昆山、立足花桥、立足台企”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系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系部专业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发展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专业,其他专业维持现状。

4.5 师资建设规划

一是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优先考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重点建设专业);二是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三是通过实施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四是采取企业锻炼、职业资格考证等措施提升双师素质。

4.6 实训室建设规划

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前提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建设集上课、学生创业、对外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学生创业、社会服务的需要。

5 主要困难

第一,校内实践条件不足。由于校区迁建等原因,缺少专业实训室,很多实训建设项目因场地限制无法落实,导致有些实训不能进行。第二,师资力量薄弱,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师资比例不够合理。兼职教师专业课授课达不到教育厅要求。第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一是企业更加注重效益,对于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校企合作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双方合作难以深入。二是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看重的是短期利益,在直接利益的驱动下,多数企业看重的是人才需求,而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得校企合作仅浮于表象,难以真正深入合作。

篇5:粮食调研报告

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为当前我县粮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明确了前进方向,要做好粮食工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既要注重粮食安全,又要强化粮食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兼顾粮食企业、农民、消费者各方利益,改善薄弱环节,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近日,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们就如何做大做强我县粮食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县粮食产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情况

近年来,由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出台,调动了我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总体来看,近年我县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XXX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XXX万吨左右,可提供商品粮XXX万吨以上,丰富的粮食资源,使我县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粮食加工转化情况

截止XXX年底,我县纳入统计范围的大型粮油工业企业共计XXX家,其中小麦加工企业企业XXX家,玉米加工企业XXX家;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工业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达XXX万吨,实际加工能力为XXX万吨,其中小麦粉实际年加工能力为XXX万吨,玉米实际年加工能力为XXX万吨。从企业所有制成分看,报表企业全部为非国有企业占了绝对主导地位,产品产量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市场生产的主体。从企业生产能力看,在全部企业中,日加工能力XXX吨以上企业XXX家,其中小麦粉企业XXX家,玉米企业XXX家,而惠民县宇东面粉有限公司和黄河粮油科技有限公司日加工能力更是达到XXX吨。

(三)粮食宏观调控情况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县粮食部门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惠民县粮食应急预案》,在制度上保障了我县粮食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确定了XXX家企业为我县应急加工指定企业,确保粮油应急需要。

去年,根据上级要求,建立了XXX吨的县级地方储备粮,提高了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建立健全了有关制度,有效促进了我县储备粮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真正做到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

(四)依法管粮情况 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基本建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按照省局要求,我局设立了调控监督股,并投资购入了执法车辆及器材,基本达到了省局提出的“五个一”要求。建立了粮油市场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全县粮食购销、库存和市场粮价的变动情况,切实做好粮食预警和监测工作。为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切实承担起粮食市场准人和粮食市场调节、监管的职能,共发放了XXX个《粮食收购许可证》,并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

二、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县粮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农民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三)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 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三、对策措施

(一)统筹兼顾,发展现代粮食生产。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为粮食生产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统筹兼顾,发展现代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一是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 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县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县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要增加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 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县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我县粮食事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一是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依靠龙头企业带,粮食产业同样依靠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可以把市场与农民对接起来,引导粮食产业沿良性轨道发展。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是要加强协作。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三)依法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政府通过加强对粮食企业的监管和指导,形成一个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和行业内生产安全的粮食行业安全的长效机制。

一是切实做好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粮食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会同工商、质检、物价、卫生等部门开展粮食收购资格、粮食质量、原粮卫生、粮食统计等专项检查,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 击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活跃和繁荣粮食市场,促进粮食流通。

二是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加强地方储备粮建设和管理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仓储条件,不断扩大地方储备规模,切实提高抵御粮食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我县XXX吨地方储备粮的规范化管理,做到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篇6:关于粮食工作调研报告

依据近三年来我县粮食情况数据报表及有关资料,就我县粮食生产状况、粮食企业现状、粮食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浅显的归纳分析总结,加之接触粮食系统时间不到2个月,因此本调研总结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粮食生产基本情况及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去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0.8万亩,农业人口26.3万人。全县社会粮食总供给8.4亿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总供给量),总需求8.5亿斤,供需基本平衡,粮食市场运行安全平稳。

最近几年,由于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但从中长期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农民进城务工或定居导致农业人口递减,高产出高效益经济作物的引进导致粮食种植业退化,气候恶化影响加深及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动荡,使我县粮食供给增长面临诸多负面因素,粮食供给总体趋向偏紧,形势不容乐观。

二、粮食加工收储企业情况:

全县有老牛面粉有限公司、陕丰淀粉厂两家粮食加工企业;有五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别是:城关粮食收储中心、槐芽粮食收储中心、横渠粮食收储中心、齐镇粮食收储中心、省粮食储备库。五家共有效仓容7000万斤,年均经营量1.5亿斤,年均收购量8000万斤。

目前,两家粮食加工企业运营正常。五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2006年粮改以后,营运范围紧缩,现有职工仅60余人,经营状况不良。

三、粮食工作基本经验及主要做法

针对我县粮食发展情况及粮食购销企业现状,县粮食部门的工作主要在宏观调控、购销服务、供应网络、流通监督、粮食物流五大方面进行了开展。主要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推广:

1、加强粮食生产、运输、储存、消费等环节的宏观调控,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正常发展。县粮食局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初步完善购销市场化体系,建立覆盖全县的粮食价格监测网络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内外粮食价格的跟踪分析,及时研究粮食价格和市场波动情况,正确引导农民开展粮食生产,助农增收。同时积极构建了粮食安全保障调控体系。

积极推进全县“放心粮油”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同时推进粮食仓储项目建设,保证存粮比重和安全,以维护社会稳定。

2、创新经营模式,促进粮食企业发展,搞好粮食收购

工作,稳定粮食收购价格,保证种粮农民利益。县粮食局大力开展了诉讼减债工作。依法对我县原12户国有粮食企业6793万元银行债务进行了化解,实现了银企双赢,减轻了企业负担,为企业再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因地制宜,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培育粮食加工转化型龙头企业,建立发展粮食物流体系,维持市场平衡。

四、存在的几点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我认为制约我县粮食发展的主要问题为:

一、全社会对粮食问题的淡漠化。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已奔向小康,粮食已从原有的计划分配发展到了纯市场运行,全社会整体对于粮食问题比较淡化:

1、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农村劳动力短缺,耕地面积剧减。

2、粮食浪费仍十分严重,节约意识未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3、粮食种植业效益较低,种植经营水平偏低,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

二、粮食加工及购销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我县粮食加工企业单一,数量少,规模不大,产品技术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受体制、粮食政策及企业法人代表个

人综合素质的制约,发展甚微,未能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主要可分为主客观2个方面:

1、客观方面:整体粮食行业发展萎靡,国有企业的体制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磨合期,国家稳定粮食消费价格致使加工购销企业利润微薄,农业发展银行对于粮食购销企业的贷款门槛较高、贷款力度较欠缺、贷款时间不及时、贷款利息较重,全国粮食充足商机较少,粮食流通经纪行业仍需发展。

2、主观方面:企业主管人员综合管理素质有待提高,存在计划经济残存的“等、靠、要”思想,对于粮食发展悲观的思想。

三、粮食仓储分散、仓储能力有待提高。就我县而言,有5家粮食仓储站,均库存容量不高,仓库设施落后、仓库年久失修,仅前期降雨造成各仓库发生漏雨、滑坡、围墙倒塌等受灾情况,加之储粮分散,各自为政造成互相成为市场竞争对手。

篇7: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

19、皖麦

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篇8:濉溪县粮食生产情况调研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农业生产劳动力情况

据调查, 110户农户共有人口476人, 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127人, 占总人口26.7%, 留守人口331人, 占总人口69.5%。60岁以上的98人, 18~60岁的152人, 18岁以下的81人, 分别占总人口20.6%、31.9%、17.0%, 外出上学的18人, 占总人口的3.8%。进一步调查表明, 当前留守农村的从业人员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 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

1.2 耕地及粮食产量调查

调查的110户农民耕地面积68.2 hm2, 人均耕地面积1 433.3 m2。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 辅助种植大麦、红薯、豌豆、绿豆、红小豆、棉花、蔬菜等, 复种指数2.07。其中, 小麦、玉米、大豆、杂粮种植面积分别为64.6、32.5、29.4、2.1 hm2。2011年小麦、玉米、大豆平均产量分别为7 020、7 095、2 280 kg/hm2。从近5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看, 小麦种植面积与常年基本持平, 玉米种植面积呈上升、大豆及杂粮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1.3 种植意向及农民对科技需求的态度

种植意向调查表明, 2012年农作物种植总趋势是小麦—玉米、小麦—大豆, 杂粮及其他作物种植面积略减。

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是新品种、高产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其次是养殖、信息技术。据调查, 110户农民中需要新品种的有81户, 占73.6%, 需经常得到农业科技人员现场指导的62户, 占56.4%, 需得到养牛养鸡等养殖技术的27户, 占24.5%。调查表明, 有24户农民对种粮持消极态度, 按传统的麦玉或麦豆模式种植。这些农户认为除非有强烈气候变化, 否则不需要特别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相对效益低, 致使他们虽参加农业科技培训, 但仍抱消极态度。

2 濉溪县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1 有利条件

2.1.1 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2004年以来, 濉溪县粮食单产、总产、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 国家惠农政策效果显著。

2.1.2 农民负担减轻, 种地热情高涨。国家加大对“三农”的

支持力度, 通过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 激发农民的种地热情。

2.2 不利因素

2.2.1 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 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近几年, 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农药、地膜、柴油价格一路走高, 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2.2.2 农村劳动力外流, 农忙时节缺劳现象突出。

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44.4%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部分人举家外出几年才回来1次, 他们的承包地都由留守在农村的老弱劳力或非劳动力人员经营, 每到农忙时节, 这些农户常常成为困难户, 影响生产, 贻误农时。

2.2.3 新技术、新知识普及程度有限。

农业科技知识更新换代步伐快, 农村文化程度高、年轻有为者大部分外出务工, 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受到制约, 加上户为单元的经营模式, 农业科技知识难以大规模推广, 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提高。

2.2.4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制约农业生产。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但调查发现, 农田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甚至一些新修的水井, 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1,2]。

3 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建立旱涝保收田。旱涝一直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 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建立旱涝保收田。二是实行土地流转, 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营难题。适度实施土地有偿流转, 使土地相对集中在有能力经营的人手中, 减轻留守老弱劳力的负担,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能力, 极大地提高单位产量和效益。三是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和推广。面对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知识, 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改变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农民群众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新品种, 使农民能运用到农业生产上[3,4]。四是控制农资物价上涨, 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业生产受市场影响较大, 粮价上涨,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高, 粮价下跌, 积极性就受挫。因此, 要切实执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 要全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拾霞.关于定西市北部干旱区农民种植意向及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农业, 2006 (8) :126.

[2]中国人民银行大庆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大庆市2005年农业生产情况调查[J].大庆社会科学, 2005 (3) :45-46.

[3]张社梅.浙江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与粮食科技进步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8) :128-132, 140.

上一篇:运动会搞笑的入场口号下一篇:三甲康复科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