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2024-05-06

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共8篇)

篇1: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政策方面问题按照《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暂一律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事实上如果购货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少抵扣进项税额,所以多数购货企业要求粮食企业开具普通发票或不索取发票而有自己开具收购发票。

(二)粮食企业营销不规范,上门收购、现金交易,收购价格不稳定,税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其经营情况,这就给国税部门税收征收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收购发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由收购者自行填开,地点不确定,涉及面广,虚开收购发票现象普遍存在。少进多开、低进高开,擅自提高购进价格或增加购进数量,甚至将运杂费、装卸费和一些无法取得发票的费用都计入收购价格之内,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造成收购发票金额超过了实际支付金额。

2、管理手段落后,由于收购发票使用量大,因此在确认收购对象时,只能一户一户的进行实地核查,在确认收购产品的单价、金额等方面,由于无法掌握相关信息,也就无法监督企业是否做到了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而这样做即浪费人力物力,又无法查出实际问题。

二、对粮食企业税收征管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取消国有粮食企业免税的税收政策,粮食经销企业销售差价小和进项税按收购价低扣的原因,所有经营粮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都是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认定国有粮食企业免税已无实际意义。

(二)加强对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日常管理

1、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发放必须从严。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实行按月限量发放,验旧购新。

2、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粮食收购发票管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凡从事粮食收购业务的企业,在与卖粮人进行粮款结算时,必须使用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粮食收购发票。不得以其他凭证代替粮食收购发票使用,或作为会计入账凭证。”对会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一律不得领用收购发票,由税务机关代开。严禁跨地区使用收购发票,既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三)加大对农副产品收购企业的纳税评估力度。一是要从收购渠道上严格把关。要坚持必须是从农业生产者手中直接收购的农业初级产品,方可开具收购发票;其余通过其他渠道收购的农产品一律不得使用收购发票;必须严格控制企业跨地区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严格核查收购金额较大且同一销售者多次销售的情况。二是要从收购的数量及价格上进行核查。对于收购的数量,要通过实地查验核实库存数量与实际收购数量是否一致。三是要通过资金往来情况查找问题。农产品收购一般以现金支付为主要方式,对于企业的收购资金运动情况,可通过原始凭据和企业账目核实企业资金往来的真实性。

篇2: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都优于单一独立性企业,并且集团性企业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更是在逐年增长。但也有部分集团公司采取了一些非法避税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与税收秩序,同时也发现与暴露了税务部门当前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下面,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集团性企业税收征管,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税务部门对集团性企业税收征管的现状

当前税务部门对集团性企业税收征管的现状和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税收巡查工作的浅表性。目前基层分局责任区管理员对集团企业的日常巡查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一些案头静态资料,相关动态经营表面变化情况的口头性询问、了解,即使是实地检查、巡查,也是粗略性的了解与查看,对集团企业财务核算与企业实际经营运作之间实质性的差异与联系,了解甚少或无法了解,其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大。

2、日常税收征管工作的畏难性。调研中,发现目前责任区管理员对集团性企业征管工作的畏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畏难。集团性企业基本上都是分局、区局乃至区、市政府的重点税源企业和龙头性企业,管理员心理压力较大,工作上怕出错,不敢轻易采取一些强硬的征管手段和征管措施,怕遇到阻力,也怕得罪人;

(二)是业务上畏难。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集团性企业大多数所涉税种较宽,有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更有营业税、房地产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个人所得税、预提所得税等税种,这对责任区管理员就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要求责任区管理员在掌握的税收政策、会计业务核算上要做到“全、广、精、深”,其难度系数高了许多;

(三)是实践上畏难。在基层税收征管实践中,尤其是对集团性企业进行解剖或调研时,责任区管理员往往是怕走进去出不来。有些集团企业跨省、市、区(县)甚至跨国经营,集团内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境外公司等,涉及到的主管税务机关可能属于不同的省、市、县以及区(县)内的不同管理分局和管理机构。故而有时对集团性企业开展的服务性调研或项目解剖工作深度不够,调查流于表面文章。

3、日常税收检查的单一性。责任区管理员对决策监控系统、票表比对系统产生与形成的相关集团企业异常信息的检查,如红字发票的检查、运费发票的协查、税负偏低情况的核查,往往就事论事,不深究、不去挖掘集团企业间深层次的原因,仅停留于查出一般性问题即可。

4、纳税评估工作的局限性。通常情况下,基层纳税评估人员仅对集团内某一企业当期(一般当季或所属月份)或当年(一般为当年1月至当年评估期)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时间较为紧凑,评估工作量又大,以前往往成了纳税评估的“免扰区”。同时,在评估工作中,评估人员对纳税人涉嫌非法避税事项进行合理调整时,却又很难把握“合理”这个尺度,区域内同行业合理性参照指标欠缺,税务人员易产生较高的执法风险。因此集团关联企业业务的调查有时也满足于“浅尝即止”。

5、税务稽查工作的约束性。目前,基层分局a级诚信纳税人的评定,虽说不分经济性质,不分规模大小,只要具备并符合诚信纳税人条件都可参评, 但必竟a级诚信纳税人的评定名额有限。故基层分局对a级诚信纳税人的评定主要还是以规模性企业、重点税源企业、集团性企业中的主要企业为主。根据国税发〔2003〕92号文关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一条的规定:对评定为a级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可依法给予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的鼓励。如果集团中成员企业连续两、三次被评为a级诚信纳税人,那么该企业连续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与日常性税务稽查“无缘”。

6、税企沟通方面存在偏颇性。在对集团企业的税企沟通方面,基层管理分局往往片面强调税源、税负的管理,而对纳税风险点的服务、在税法解读的系统性、全面性方面还做得不够或欠缺。对集团企业在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主要会计科目会计核算的明细程度、产品生产经营的运作机制等方面相互沟通的力度、深度不够。

二、集团性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筛选,我们对近10户集团性企业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调研工作,发现目前集团性企业在税收征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篇3: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笔者在一家物流企业实习财会专业知识, 期间, 恰遇媒体披露某市税务机关查获一起运输企业自开票人虚开公路运输发票骗税案件。涉案虚开票金额高达数亿元, 税务机关因此重点严查审核自开票纳税人的资格, 在对各自开票企业资格审核期间, 一度停止供给企业运输发票, 引起了运输企业的强烈反应。因为已实现的营业收入因没法开具发票, 客户不预付款, 企业资金无法回笼;客户没按时收到发票而对运输方的纳税诚信产生怀疑, 给运输企业信用带来影响。

运输企业自开票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运输发票又有什么空子让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机?如何合理控制发票虚开, 实现既有效征管税收又不损害正当企业的利益?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将其作为一个调查报告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一、虚开发票的动因及目前控制方法

工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原材料购进、产品销售运输所支付的运费, 取得运输专用发票, 可以抵扣7%的销项税额。而运输企业自开票人开具的运输发票, 营业税率3%, 加上营业税附加、企业所得所等, 普遍实交总税负率为4.3%左右, 虚开者大概向受票企业收取5%-5.5%的票费, 从中取得不法差额收入。这就成了不法之徒虚开发票的利益动因。

为防止虚开发票和加强对物流运输规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 (国税发[2003121号) 附件《货物运输业营业税纳税人认定和年审试行办法》规定, 提供货物运输劳务的单位, 具备六个条件的可向其主管地方税务局申请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 “…… (五) 具有自备运输工具, 并提供货物运输劳务;……”。税务部门实际操作是要求运输企业自购自养或者挂靠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目, 方才予以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

二、调查过程中产生质疑

随着对运输行业现状调查分析的不断深入, 笔者对税务部门关于“自备运输工具”的实际操作内容产生了质疑。事实上, 现在真正能做大做强的物流运输公司, 都以国际上的成功模式, 以第三方物流形式出现于物流市场, 即物流公司负责承接托运方企业的运输业务, 与托运企业签订合同, 物流公司负责整合社会动力资源, 及运输全过程的管理控制, 同时支付协作方的运费。特别是国内现实的经营管理体制决定了运输企业没有财力和管控能力自购自养运输车辆。

三、运输行业现状之调查与分析

(一) 企业自养自供车辆的现状

经过对几家运输企业的调查走访, 笔者发现, 业内人士基本认同:道路运输行业的自身经营特性决定了企业自供自养车辆之经营方式不可行, 该经营方式违背了运输行业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

1、企业自购车辆的资金能力有限。

一家成规模的物流公司, 必须有一套供支付运输成本的资金, 再投资一套资金自购车辆势必增加企业资金流动压力。此外, 自购车辆管理成本的投入更让绝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

2、管理自购运输车辆难见成效。

作为流动营业工具, 运输车辆一旦出站, 企业就无法全程对车辆以及驾驶员的经营行为进行控制, 尽管现代化的GPS定位工具能定位车辆去向, 但不可能实时录像监控驾乘人员是否途中私自配货捞外块。

3、成本管理缺乏高效控制机制。车辆

在途产生的路桥、燃油、维修费、其他运输途中产生的开支等等都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予以控制。也有经营管理者提出调配人员随车监督, 但毕竟调配人员也需支付薪酬成本, 更何况根本限制不了“监守自盗”的怪现象呢。这些原因构成一个运输动态成本无法从根本上实施管控。

4、自购车辆通常由承包个人经营。

企业购置了工商部门注册运输公司前置要求的少部分自有车辆。然而, 实质上企业也是由于上述途中成本原因, 不得不将这部分车辆承包给个人经营管理。企业只保留所有权, 向承包者收取租金利益, 其他经营事项皆由承包者自行负担, 车辆与企业业务联系不甚密切。除协议约定外, 承包者完全可自由地根据市场价格行情自主选择、自主营运。

税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命令, 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部分, 都必须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及行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特性。相反, 违背市场本身规律特性的规则, 必将落得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的可笑下场。只从企业是否有自供自养车辆的角度来确定企业是否自备运输工具从而认定企业为自开票纳税人, 此做法既整合不了社会资源, 也有悖于国际上第三方物流的成功经验, 违反市场规律。

(二) 车辆挂靠营运模式的现状

调查发现, 个体车辆所有者无法取得大型企业的托运业务, 也没法取得合法的经营自开票权。而成规模的运输企业, 其所配有车辆, 绝大多是为迎合自开票人必备条件而由私人自购车辆挂名的 (法规上称挂靠车) 。上述原因已致使自供自养车辆的经营模式被摒弃, 取而代之, 市场中出现了车辆挂靠的经营模式。挂靠经营是指“挂靠者” (个体运输业户、自然人) 依附于“被挂靠者” (另外一个经济实体、企业法人) , 将车辆登记在该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挂靠单位名下, 以单位的名义进行运营, 并由挂靠者向被挂靠单位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那么, 挂靠的车辆能否也作为自备运输工具的依据, 来认定企业为自开票纳税人?调查发现, 这样的认定依据同样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1、挂靠经营逐渐失去经济基础。

根据走访调查的部分物流企业的情况来看, 几乎都采取形式上的挂靠经营模式;实际上形式挂靠在公路货物运输行业比较普遍。“挂靠者”向“被挂靠者”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 “被挂靠者”不需为“挂靠者”提供其他服务, 挂靠来的车辆也不服从于被挂靠企业调配, 而根据市场价格行情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形式挂靠经营实际沦为政府部门规范个体运输户的无奈之举, 并已渐渐失去其在市场中的经济基础。

2、挂靠经营成了车主的负担。

根据笔者与挂靠车主的交流中得知, 他们不乐意现在的这种形式上的车辆挂靠。市场价格机制决定他们不可能永久为同一对象服务, 他们需要也愿意根据市场给出的价格来调整服务的对象。市场现实决定挂靠不会给他们带来稳定的业务, 相反, 在挂靠过程中还要产生给付被挂靠企业的管理费, 这笔开支反倒是他们的负担。车主们还认为, 随着交通强制保险制度逐步完善, 交通事故中的受害方也能获得相应的救济, 无需由挂靠经营来越俎代庖。

3、挂靠经营加剧企业的风险成本。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是困扰车辆挂靠经营模式的一大难题。车辆出门, 企业控制不了, 而一旦发生交通重大事故或货物灭失, 法律责任也归于被挂企业, 加剧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企业认为其承担了本不该属于它们的风险, 等到依法追朔到肇事车主, 企业将花费过高成本。企业对这种事实上的经济关系与法律上的责任问题相当为难。

4、挂靠经营适得其反的现实效果。

据调查, 作为有实实在在的业务存在的物流企业, 它们并不关心向挂靠车辆收取的那点管理费, 它们更想将大量精力放在营运的协调管理过程中, 做精做强。相反, 以挂靠车辆作为认定依据不但不能起到防止发票虚开的效果, 却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样一来, 为了获取不当收入, 有开票资格但没有实际运输业务的单位更可能出现替其他企业虚开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

总之, 市场现存的这种挂靠经营模式属于经济过渡时期的产物,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完善, 必将退出市场。由此看来, 以挂靠的车辆为认定依据同样缺乏客观基础。企业只要能从市场招募到必要的合同车辆即可营运。

四、合理税收征管方式的建议

根据对现实行业状况的调查以及通过上面的论述分析, 笔者的观点是:认定自开票纳税人的条件之一“自备运输工具”应予以放宽, 企业有运输能力, 能够提供货物运输劳务即可。发票是与货运业务紧密联系的, 而不是与车辆, 车辆只是运输工具只是一种体现, 要求车辆自备没有实质意义, 反而限制行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税法关于对自开票纳税人的认定, 其目的在于防止企业虚开发票, 防止没有实际业务而受票单位却以虚开的发票抵扣增值税并虚增成本偷漏所得税。如上所述, 车辆自备多少根本上无法遏制这种现象, 只要符合其他五个认定条件, 有工商行政部门对企业经营能力的核实认可, 注重企业实际的业务往来, 企业就应该可以获得运输发票。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市场发展的飞速, 以及第三方物流等新观念的产生, 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专业化、品牌化, 提倡协作联盟。在这种新形势下, 笔者产生这么一种思路:成立实质上的车辆挂靠公司, 并与保险公司联合, 规范管理个体运输户的营运行为, 分担营运风险;有实际业务的物流企业致力于货物运输的协调管理过程;各自分工协作更能促进优势互补, 良性发展。

那么, 在不以自备车辆作为认定自开票纳税人的条件下, 税务部门究竟如何防止和打击虚开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

税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 以三证, 即“货物运输业务合同”、“货物托运签收单”、“银行结算传票”为基础, 推行科学的协调管理制度, 查严查实, 落实好运输业务的稽核工作。

(一) 实施以三证为基础的监管制度, 遏制虚开票骗税违法行为

以三证为基础, 特别是利用好“货物托运签收单”以及“银行结算传票”来进行对货物运输业务的监管。“货物运输业务合同”是业务存在的初始证明, “货物托运签收单”是业务发生的直接凭证, “银行结算传票”是最真实的业务发生的反映。由于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牵制, 资金的实际流动往往是业务真实发生的重要标志。而银行作为业务往来的第三方, 可以真正地起到监管作用。按照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对金融部门所应承担的职责作出的明确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证件号码, 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 “税务机关需要了解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 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因此, 税务部门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以企业在银行的账目结转为重点, 有效监督自开票人的经营活动。

(二) 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的管理制度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 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 依法征收税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首先, 税务机关主动协调工作, 寻求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 特别是积极与工商行政管理局联系,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建立好自开票纳税的认定登记管理制度;其次, 建立完善的自开票纳税人管理档案, 对自开票纳税人进行密切监管。切实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 严格实施发票管理与税控管理。

(三) 落实全方位多途径的税务检查制度

货运物流行业的经营特性同样决定了税收管理的难度。因而, 税务机关在严格执行征管法的同时, 还必须灵活实行多途径的税务检查制度才能切实堵住漏洞。要加大对税源户的检查力度, 加强监管, 定期落实稽核工作, 查实纳税企业存款账户余额和资金往来情况, 检查纳税人的凭证, 报表和有关资料。采用重点检查、临时性检查与专项检查等多形式开展工作;注意工作方法的方法恰当性与互补性, 如运用现场检查法与调账检查法、审阅法与外调法, 以及观察法、交叉稽核法等。严格执法, 及时清理整顿行业中的害群之马。

总之, 税制的完善应尊重市场, 遵循规律, 科学管理, 严格执法, 才能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促进行业的繁荣, 遏制偷漏骗税现象, 巩固地方和全国整体税源, 实现税务机关从强制征收向监管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转变, 保证国家税收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和谐税收;创新;效率

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家税务总局更是提出了“服务科学社会,共建和谐税收”的口号,对新时期我国税收发展与税制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中,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维护纳税人的相关权益,是税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加强税务服务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性政府的必须。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税收服务工作,降低税收成本、减轻办税负担,也要通过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与熟悉办税程序等,为人们提供全方位高效的税收服务。本文以钦州税务局为例,对其税收与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税收征纳中的管理创新——以钦州和谐税收为例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税收征纳中征管模式滞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现状的影响,使得我国税收征纳的工作不能良好开展,加之税收治法欠缺规范,涉税维权渠道等等的制约,使得新时期的税收征纳中各种矛盾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税务总局在制定税收发展规划时,提出了“和谐税收”的新理念与实践,对我国税收制度的演进改革以及征纳措施的优化调整树立了执行的标杆,使得税收征纳中的管理创新具有了一定的实操性。

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税收征管的大环境下,钦州市税务部门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与科学的管理谋略,在税收的征纳方面进行了锐意的改革,为纳税人生产经营与发展壮大提供了有效地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其中钦州市钦北区地税局以“和谐”促“税收”,展开了形式及内容丰富多彩的“和谐建设”在基层主题活动,积极向群众传输“和谐税收”的理论与税收方针,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起了税务局廉洁高效、政令畅通以及政务和谐的新形象,在2101年的前10个月,企业所得税收入就达到了2.3064亿元,同比增长了64.75%,真正做到了和谐促税收,钦州市钦北区地税局通过管理到位、学习到位、宣传到位以及帮扶到位等税收征纳中的管理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该地区的税收管理的“和谐”。

作为钦州市税务部门锐意改革别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钦州港区国税局着力于创建和谐的税收环境,通过制定出台了和谐税收管理办法、构建了税务和谐服务队伍等有效措施,为当地的企业创设了和谐的税收环境,促进了该地税收的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钦州港区国税局积极推行和优化“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大范围延伸了国税局的服务,实施首问负责制,为该地的企业积极提供法规查询、证词咨询以及办税指南等服务,帮助企业加强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为和谐税收打下了基础,另外,钦州港区国税局从领导班子和一般税务干部层面着手,积极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使得各层级干部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并并积极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树立“企业纳税我服务”的理念,使得税务局个层级的管理干部等实现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该地区的企业发展与工业建设积极提供有效的服务,大力扶持新企业,并用足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为当地的经济发挥创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为港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使得在创建和谐税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了该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对策

1.公开透明涉税事项,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作为新时期的税务部门,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纳税人的参与度,实现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加强,税务部门应全面推进涉税事项的公开透明,使得广大民众更有参与税收运社会服务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也可以使税务部门可以广泛充分地听取纳税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使得税收的征纳及服务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在现实生活正更具实操性。首先,税务部门应当重点公开政务服务、纳税人权利义务以及政策落实等涉税事项,要讲求力度和实效,而不是以前的那种政策公告和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要让纳税人真正意义上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其次,税务部门要尽量延伸和拓展涉税事项的公开范围,尽最大可能来满足纳税人的经济需求个立体监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除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以及受法律保护的纳税人商业秘密外,税务部门可最大范围地公开税务部门的行政和执法权力事项,这些内容的及时公开有助于纳税人及时了解政策动向与自身纳税方面的相关内容;再次,税务部门应当畅通涉税事项的公开渠道,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运行轨道,严格约束税收执法权中的自由裁量权,为纳税人创建一个和谐的纳税环境。

2.调整和消除所得税中税收规定和会计规定的差异

在当前的发展中,为完善对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应当沥青增加所得税计征难度的主要因素,便是逐渐形成的税收规定与会计规定的差异,基于某些方面需要保证国家的税利益的原因,极其容易出现税收规定与会计规定不一致的规定,这必然会造成征纳-双方成本的提高,针对此,笔者认为应遵循税收向会计规定靠拢原则,适当简化或减并对计征环节的规定,并以此来促使所得税征管效率的提高,这种形势下,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征納成本,好促进了和谐税收的发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中对企业所得税的应收尽收。

3.增强税务人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结合钦州港区国税局的成功经验,新时期的税务部门应将自己定义为纳税服务的主体,向部门内的各层级管理人员灌输服务的意识,进而摒弃传统的执法理念,在完善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优化服务,进而使得税务部门的工作开展达到执法、管理与服务的良性互动,在具体的税务工作实践中,应当明晰服务责任,根据相应的部门不同细化明确业务、行政及技术等部门各自应承担的服务责任,讲求将服务责任落实到明处,真正意义上为纳税人谋福利,开展和谐的税务征纳工作,另外,税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应积极拓展服务的领域,强化纳税服务的载体间建设,自上而下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并经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服务的水平,在纳税人的心目中树立起税务机关良好的形象,促进所在地和谐税收的发展。

4.加强所得税征管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税收队伍素质

针对企业所得税征管难的问题, 应当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征管的流程、办法、职责等进行系统化完善管理,同时,也要对税收征集队伍成员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为提高所得税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基础。任何时候,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管理中主要的一环,所得税征管人员也不例外,应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培养出税收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可以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对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配置,以此来增强所得税税收人才队伍的活力与稳定,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更有利于所得税征管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对钦州两税部门的改革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所得税征管对策进行了探讨,通过完善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以及公开透明涉税事项等等,为新时期所得税征管的更高效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谢芬,苏明萃.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效率测度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1:68-77

[2]谢诚.企业所得税台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篇5: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__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境内以铬铁矿为代表的各类矿产探明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近十年来,随着矿山开采的放开,一大批国营、私营、个体采矿企业大量涌现,成为__税收一个新的增长点,为__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批新成立的矿产品企业规模大小不一,财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纳税意识普遍不足,成为税务部门日常征管、稽查工作的一个难点。

我地区的矿产品行业涉足者具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达到一定规模、账证齐全的大型国有矿产品企业,如江南矿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西藏矿股__分公司;二是达到一定规模,账证基本齐全的民营矿产品企业,如扎朗县松卡铜矿厂和隆孜县华钰矿业有限公司;其余为规模较小,账证不齐的私营(个体)矿点,以曲松县辖区内的个体矿最为典型。

20__年3月末至4月中旬,区局专项整治工作组对我局辖区内的各矿产品企业进行了检查、调研。本次检查的重点对象为我地区第一类矿产品企业,各方面都较为健全的江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组对该公司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出具了检查报告,工作组检查结果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查补税额占企业当期应纳税总额的比重较少(2.97),从侧面反映了我局征管、稽查部门对该企业日常税收管理基本到位;第二、查补税种较为单一,除少量印花税外,其余均为所得税,在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方面没有发现问题;第三、查补税款除来自我局历史遗留问题外,其余为计税工资确定问题,主要原因是采矿民工季节性和变动性强(人员流动性强)。这三点特征从整体上说明了我局征管部门对该企业的日常管理比较到位外,也反映了地区国有矿产品企业的纳税意识较强,同时对部分涉税遗留问题的解决敲响了警钟。

区局工作组的另一项检查项目是私营(个体)矿产品企业,分别检查了隆孜县华钰矿业有限公司与曲松县个体户赵冠华的矿点,经检查组检查没有发现突出问题。据了解,各县局为了抓好矿产业税收管理,在分析矿产税源的基础上,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及矿点进行实地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详细了解开采情况,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关系和联系,进一步强化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力度,有效地遏制了税款的流失。

区局专项整治工作组认真细致的检查工作给我地区矿产品企业税收征管、稽查工作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解决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工作组此次所检查三户企业的纳税情况是基本正常的,特别是私营矿产品企业没有发现大的问题,但本文认为,此次检查工作的重点在于大型矿产品企业,对私营矿产品企业的检查无论从时间还是外围了解度上都不是很充裕,正如区局工作组在整改建议中提到:__地区矿产品行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远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约为11:6),从税务稽查部门日常工作角度来看,我局辖区内的各类矿产品企业中私营矿产品企业存在各类涉税违法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在具体日常征管方面的主要表现有:

一、国营、私营矿产品企业税收征管难度差异大。我地区的国有矿产品企业基本上为大型矿产品企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高、纳税意识也较强,照章纳税已成为一种共识,方便了税务部门的管理;而私营矿产品企业由于管理人员良莠不齐、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纳税意识普遍较差,从源头上增加了税务部门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偷漏税现象的出现几率。

二、私营矿产品企业建账难。我地区规模较大的矿产品企业均建有账,为税务部门认定的一般纳税人,但小规模的矿产品企业大多不建账或无力建账,这就为偷逃税埋下伏笔,而稽查部门检查的主要依据又是会计凭证及账簿,对不建账的矿产品企业常常无从下手,导致日常征管难度大、稽查工作难以进行。

三、不能准确掌握小规模矿产品企业收入。矿产品企业销售矿产品需缴纳增值税,在应税收入的确认上,矿产品企业多以销售矿石为主要形式,有的矿产品企业为了在账面上少计收入,将所开采的产品在采矿地直接销售给中间倒矿商,造成矿产品企业税收的流失;还有的矿产品企业以合同价格销售的名义人为地压低矿产品的交易价格,导致矿产品企业收入和利润的转移,造成所得税的流失。以上种种问题都对销售收入的确认造成干扰。

四、核实矿产品企业成本、费用支出难。由于矿产品企业生产地大多分布在野外,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知情者少,而矿产品企业工程投资大,建设项目多、费用杂,成本、费用难以核实,给企业留下了虚增成本、费用的空间,企业利用虚增人工成本等手段千方百计提高矿石开采成本。

以上问题,给我地区乃至全区的税收征管部门都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日常征管部门的管理之外,本文认为必须要有稽查部门的介入,对矿产品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彻底检查,让偷逃税分子无缝可钻,创造矿产品行业良好的纳税秩序。就稽查部门本身来说,应结合实际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与征管部门的沟通。从外围充分了解企业的综合状况,通过征管

档案、日常申报情况等具体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纳税规模、纳税信誉度等情况,尽可能充分掌握基本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二、加强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矿产品企业有许多管理部门,各部门的管理侧重点不一样,如能全面加强与各管理部门的联系,将各部门所掌握的涉税信息进行汇总,将对确认矿产品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往来、销售收入等情况有很大的作用。

三、强化对矿产品企业建账的督促工作。矿产品企业只有建立了规范的账簿,稽查才有可能深入进行。对建账规范的,查账征收;对建账不规范的,采取查账和核定相结合征收模式;建账不完整,核算不规范且无据可查的采取核定征收,从高执行。对不具备建账能力但有建账意愿的企业,应联系征管部门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建账;对不建账的或建账不规范的责令限期建账或整改,同时对未按规定建账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通过处罚促使其建账核算。

四、实地到矿产品企业的开采地观察,详细了解日常开采规模、核实销售收入。在账簿检查时要将重点放在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上,不放过丝毫蛛丝马迹,以确认矿产品销量的多少。

五、从严查处、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在检查矿产品企业时,稽查部门应认真检查,发现有偷逃税情况的,依法坚决从严查处,震慑犯罪,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对偷逃税款进行处罚,处罚率从高。

六、加大涉税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宣传力度、从严查处涉税违法案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对不法矿产品经营者偷逃税事实的举报,一方面扩大案源线索,另一方面提高稽查工作的针对性,扩大稽查工作取证的范围,使稽查部门获得更加准确有效的案源线索。案件查结后按规定兑现举报奖励奖金,吸引更多人参与举报,从举报中得到实惠。加大对重大涉税案件的处罚力度,达到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条件的,依法及时移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打击偷漏税行为的氛围。

篇6: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相关税收征管的调研报告2010-06-29 18:57:2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相关税收征管的调研报告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相关税收征管的调研报告(2)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以往外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税收优惠待遇,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促使部分外资企业通过加速业务重组和结构重组进行新的税收筹划,股权在关联方之间转让以及各种人为调节利润、低价转让股权以及规避税收的现象逐渐增多。根据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转让股权凡有收益的,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为了防范国家税款流

失,连云港市国税部门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开展对46户外国投资者股权转让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股权转让的特点

(一)关联企业之间转让多。所调查的46户股权转让行为,转让与受让方存在关联关系的34户,接近75%,关联性质主要是“在资金存在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关系和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方控制”。主要原因是由于集团公司出于经营、控制或者税收等安排考虑,改变原投资方主体。

(二)避税地之间转让多。本次调查发现转让与受让双方均来自传统意义上的避税地国家或者地区较多,有34户转让行为一方来自避税地,主要有英属维尔京群岛、澳门和香港,其中香港居民涉及26户。主要原因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股息免税的优惠,而大陆和香港之间对股息有优惠安排(税率为5%,和其他国家一般为10%),造成股权主要

向香港转移。

(三)平价甚至低价转让多。本次调查只发现两起股权溢价转让行为,征收税款为175万元,其余45起均未发现股权溢价转让,其中35 起是平价转让,还有9起是低价转让。平价转让多出于在关联间转让、税收筹划以及被投资企业经营效益较差的考虑,而低价转让多发生在被投资企业长期亏损、市场前景暗淡的企业,也有部分属于明显不符合合理经营常规的转让。

(四)原外资企业转内资多。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外资的税收优惠,对于在07年3月16日以后成立的新外企,由于不存在过渡措施,再者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以投机目的在国内投资的外方放弃了初始投资,将股权转让给境内企业,造成外资转内资比较普遍。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部分平价或者低价转让不符合常规。本次调查的46户转让协议中,只发现2起溢价转让并给予追缴税款,对于确实属于合理原因发生的平价或者低价转让股权的,税务部门应不作干涉。但是有的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和发展前景都非常看好,但是股权却低于公允价格,明显不符合营业常规。有的转让双方为了达到在国内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目的,往往刻意筹划,在合同中规定较低的价格甚至成本价转让,另通过其它方式,以合同补充件、合同附加说明等反映真实转让价格,背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转让双方各种人为调节利润、低价转让股权以规避税收的问题。

(二)责任区管理部门精细化管理尚未到位。根据税务登记要求,被转让企业发生股权变更或者转让的,需要及时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变更手续,本次调查发现只有少数经营规模较大,内控制度健全的企业能按规定办理了税务变更,而有的企业发生股权变更多年后仍未办理变更,造成信息获取不及时,从而带来以后追缴税款的被动。目前责任区税务人员对居民企业的关注程度比较

高,而非居民税收政策相对复杂,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发生的频率较少,税务人员受到业务水平的限制,对非居民税收涉税信息缺乏敏锐反映,造成在基层税收征管中非居民管理还缺乏精细化,管理模式比较粗放。

(三)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形成系统控管。目前对外支付的股权转让及变更行为,需要转让方首先准备相关资料提交外经贸部门审批,经过批准后方可以办理股权转让以及工商和税务变更手续。由于审批事项职能部门并没有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造成税务部门无法在转让之前获得相关信息,即使税务部门可以在企业变更税务变更手续时了解转让情况,但已是亡羊补牢,本次调查从相关职能部门获取的信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且获取的信息都是发生在以往,增加了调查和追缴税款的难度。

(四)追缴税款实行上缺乏可操作性。根据企业所得税法源泉扣缴规定,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为实际取得收入的转让方,国内被转让企业并无联系。如果转让双方均为外国投资者,且全部在境外发生,在国内并无资金的付款和收款,也不受外汇管理的控制。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扣缴,纳税人不愿意交纳税款,则追缴税款的难度将很难完成。虽然征管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了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的法律责任,但是国内税务机关如何对境外非居民行使税收管辖权,采用什么手段给予罚款和追缴?目前对非居民税收管理普遍存在追缴税款难的,追缴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三、建议采取措施

篇7: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建筑安装业具有流动性强、工程周期长、成本费用核算复杂、难以真实准确反映利润等特点,且建筑安装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公司签订合同,项目经理承包,以项目经理部为单位,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向公司上交管理费后,经营成果归项目经理所有。加之大部分企业帐务不健全,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2008第一季度,我们以“建筑安装业税收征收管理在全市的执行情况”为课题,组织人员在上饶市进行了认真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征管现状

2007年该市共有企业征管总户数为685户,征收所得税额为5817万元,其中:跨省、市(地)外来经营户在本地纳税的户数为231户,征收所得税额为67万元;外出经营户回本地纳税的户数为95户,征收所得税1036万元。

近年来,全市各级地税机关把加强对建筑安装企业税收征管作为税收收入的重要增长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建筑安装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上饶市地税局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分析总结建筑安装业市场的特殊运行规律,结合自身征管实际,制定了《上饶市建筑安装业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对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实行按施工项目进行户籍管理、税收管理员负责、税政把关、全程监控、分级认定、分级年鉴、以票控税的管理办法。一是建好台帐,管好税基。首先做好纳税人各种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分类管理,加强对各种信息数据的评析和纳税评估;其次,在总局和省局要求建立12个台帐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建立了《企业所得税控管台帐》、《建筑安装企业分户征收台帐》、等管理台帐,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和监控;二是加强协调、源泉控管。与国土、房管、城建、发改委等部分保持沟通与联系,随时掌握最新情况,摸清税源底数,防止了税款流失。与国税税政部门建立了联系制度。在落实国家税收政策,统一税负标准,协调征管范围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完善制度,强化征管。规范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明确了征收方式鉴定和年检办法;加强外来建安企业的管理。强化报验登记手续,明确纳税地点,统一税负标准,加强内查外调。四是双向监控,以票控税。制定了《上饶市地方税务局建筑安装业发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建筑房地产企业专用发票一律由地税机关代开,建设单位向建筑安装纳税人支付工程结算价款时,必须要求纳税人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专用发票,税务机关按发票上开具的工程价款金额征收税款。

二、当前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主索票意识薄弱,纳税人税法意识不强。部分建设单位业主,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表现在市镇工程上,业主索票意识淡薄,工程结算大都使用财政收据或自印收款收据,不向承建施工企业索要建筑业发票;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的企业,采取“单包”或自建房产的,不要票的现象在不少企业存在。另一方面,施工单位纳税意识不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钻税收空子,钻征收管理空子,故意不开票,拖延开票,项目漏申报,收入不入帐、少入帐,偷逃税款。

(二)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纳税申报不真实。企业报送税务机关的会计报表数据不真实,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工程完工程度可靠性较低:如为招投标需要、完成利润目标、承包指标、更充分地享受税收优惠、便于筹资等目的,营业收入不按规定结算,或延迟结转,或提早估价确认;向下属非独立核算工程队、无资质等级证书企业、分包转包单位、挂靠企业收取的管理费,不按规定确认、申报营业收入;企业成本核算混乱,为挂靠单位“以票换票”开票时,挂靠单位提供的各种材料发票严重失实,与工程项目实际严重不配比;为多个建筑工程项目支出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不能分摊到每个建设项目,完工工程结转成本、费用时,费用分割不清;假发票、收据、白条列支费用大量存在,如一些机械租赁费、临时用工支出等,人为操纵损益,控制报表有关数据,使得会计报表数据来源严重失实,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和总体税收负担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纳税人。

(三)建设项目控管难度大,工程分包、转包不规范。税务机关对建设工程项目立项、中标情况不明,工程开工、进度情况难以掌握,特别是对外地工程,难以确定工程进度、完工结算情况,被动地接受纳税人自行申报,建设工程项目税源控管主动性不强。工程分包、转包不规范,一项工程多次分包、转包,分包、转包情况不向税务机关报告、备案;分包、转包合同签订、保管不齐全,分包、转包工程完工结算无合法票据,企业往往以预付帐款结转分包、转包工程成本,使得成本核算极不规范。

(四)发票使用不规范,以票控税效果不明显。凭票收款、凭票付款的规定未能完全落实到位,以各类收据收取工程款项的现象时有发生,发票开具、接受的不规范直接导致了税收的流失。现实经济活动中,明明是按进度结算的工程款,承建方却开具“预收工程款”的收款收据;明明应该“料、工、费”合并计征税款,纳税人却只就施工费开一张建筑发票入账,建筑材料部分以商业销售票代替;明明是甲地的工程项目,承建单位却用乙地开具的发票也能一样结算;工程承包人为降低工程造价,购进建筑材料时,为压低材料进价,往往以不要发票为前提。

(五)日常税源监控缺位,日常评估稽核不到位。部分工程项目,特别是地处各乡镇的工程项目,规划立项手续不全,无法到规划、建设等部门取得信息,建设工程项目税源监控缺位;另外,由于建筑施工单位,一般都以建设项目单独建帐核算,部分帐册随同有关财务人员驻扎在施工工地,一些外地工程项目纳税评估实地稽核难以开展,即使进行评估稽核,质量也不高;施工企业自身没有工程队,到外地施工,雇佣临工的劳务费用,不到税务机关开具劳务发票,大都列一张临工工资单,白条入帐,列支随意性较大。

(六)外出经营管理不规范,异地施工税收管理缺位。建筑安装企业大都异地承包施工,新征管法和《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外出经营地方税收管理办法》都规定了外出施工业户的报验、登记和按期申报制度,但建安企业施工时真正能办理的却寥寥无几,等工程决算后再开票缴税的情况似乎约定俗成,异地经营户的登记、报验、申报制度缺乏体制保证。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工商信息交换得到本地固定经营业户的有关登记信息,但对异地经营情况只能靠纳税人自觉办理报验登记、申报,税务部门异地的实地核查又难以操作,外地工程项目漏征漏管情形时有发生。对纳税人外来施工,如果经营活动在没有税收监控的情况下结束了,纳税人欠税、偷税很可能就再也无法追回了。

(七)现行建筑安装企业外出经营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的规定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出从事建筑业的纳税人税收管理政策存在缺陷。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这一规定赋予了税务机关对外来从事工程项目施工的纳税人的税收管辖权,但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函[1995]227号文件规定:“建安企业到本县(区)外施工的,可凭《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回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否则将由经营地税务机关就地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仅凭《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外出经营建安企业所得税就可脱离经营地的管辖,但事实上形成了建安企业管辖权的双主体,即流转税由施工地主管地税机关管辖,所得税由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包括国税和地税)管辖。施工项目与税收管辖权的分离,各地管理方式和政策执行口径的不同,必然导致执行税收政策的偏差,税负不公也就在所难免。这也就给了纳税人选择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的空间。

2、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目前,各地税务机关都是你敲你的锣、我打我的鼓,各自为阵,没有建立信息沟通、工作协调的有效渠道。不要说国税与地税之间,就是全省地税系统内各设区市及各市、县、区局之间,甚至同城各局之间都未能实现建筑项目施工信息交换和比对,主管地税机关根本无法切实了解外出经营建安企业的异地施工的真实情况,不能有效控管外出建安企业的纳税情况,这也为外出建安企业提供了偷逃税的机会。《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外出经营地方税收管理办法》规定,建安企业外出施工项目结束后,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外管证》上签注开具发票金额、号码或出具《开具发票清单》(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开票时间、金额、发票号码等),企业据以回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缴销手续。企业机构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对建安企业在异地施工项目结束后,应对《外管证》上签注的金额或《开具发票清单》的金额与企业的核算情况进行核对,发现异地施工项目收入未并入核算的,应严格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这个规定如能切实执行,对规范管理外出经营的建安企业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地并没有认真落实做好信息传递,一些管理不规范的建安企业在外地承揽工程时,干脆不办理《外管证》,那么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就很难掌握其在外地的实际经营情况,而他们也很少主动到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去办理报验登记、接受正常管理,使得这一部分企业游离于税务“监管”之外。

3、对外出施工建安企业使用《外管证》的管理上存在漏洞。为加强外出经营纳税人的税收管理,区别固定业户和临时经营,税务机关自八十年代开始就一直使用《外管证》。由于使用《外管证》,有利于本地企业和本地税收收入,对外出经营的建安企业要求开具《外管证》,只要提供税务登记证和工程项目施工合同,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就乐于开具。这里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按总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外管证》最长有效期不得超过180天,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但建筑施工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期满后经营活动未结束是否应续开《外管证》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可以续开,经营活动未结束,是否也要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二是部分建安企业为了使税款延后缴纳或借机偷逃税款,不在规定期限内缴销《外管证》。三是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建安企业,由于各地企业所得税附征率或征收率不统一,施工队就会寻找税负低的地区挂靠建筑企业进行偷逃税。四是经营地税务机关为了不让税款外流,往往寻找各种借口甚至强行要求持有《外管证》的外出经营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重复征税。

4、施工企业依法纳税意识有待加强。因施工企业存在点多、面广、流动性大的特点,在税收监管难度大、征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有部分异地施工企业纳税意识不强,没有及时到经营地税务部门办理报验登记和税务登记,或在收取工程款项后不及时开具税务发票,还有极少数施工企业甚至在应收工程款小于其应纳税款后逃之夭夭。另外,还有部分建设(业主)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在按施工进度支付工程款时,没有及时向施工企业索取税务发票,违反规定以对方开具的收据甚至白条做账,使一些建安企业有机可乘。

5、税务机关的责任意识有待提高。目前普遍存在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外出经营建安企业在开具《外管证》后没有按规定主动与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加强联系,做好外出经营建安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认定工作;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没有积极与施工地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并加强对外出经营建安企业所得税的控管,按规定向企业索取完税证明,确认是否及时将工程所得并入所在地汇总缴纳所得税,或在《外管证》上签注详细情况及《开具发票清单》,形成外出经营建安企业所得税两不管的“真空地带”。

6、目施工地与所得税纳税地点分离,客观上给管征带来难度。即使工程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和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能够按规定填写、传递、缴销《外管证》及《开具发票清单》,但所掌握信息也不可能全面准确,难免出现信息失真。究其原因:一是在外地施工的工程项目,一般单独设账,其会计资料都在工程所在地,企业总部只是进行并表核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对在外地的工程项目成本费用核算和账簿设置保管情况进行了解、监控。虽说待工程结算后,工程项目会计资料应该归集企业总部,但由于现在大部分施工项目都挂靠经营,企业对项目部的财务核算既疏于管理,也难以插手,且现实中工程结算总是拖延,难保并账的时效。二是对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来说,无法判断工程收入是否并入了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项目部不是独立企业纳税人,即使要就地缴纳,也只能进行核定征收或预征。管理中的空档和漏洞,给了纳税人左右逢源的余地。

三、强化建筑安装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措施

鉴于建筑安装企业外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明确管辖权和纳税地点。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外出建安企业到达大江南北,而仅一个地区制定的税收政策不能解决全部建安企业外出经营时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总局、省局应就建安企业外出经营的税收征管作出全盘考虑,进行统一规定。一是所有持《外管证》的外出经营企业,全部在经营地先按规定比率预征企业所得税,已预征税款可回机构所在地抵扣,以兼顾两地利益;二是未持《外管证》的外出经营建安企业,由于企业本身管理不规范,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不能切实掌握其外出经营所得,而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工程项目情况的了解比较真实,应就地按统一的应税所得率核定征收;三是对挂靠承包性质的项目部在经营地办理了税务登记证的,无论是否持《外管证》,全部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通过明确所得税征管地点,以解决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税务主管机关对外出经营建筑企业争抢所得税或都不管所得税的问题。

(二)加强对《外管证》管理。一是应制定一个统一的政策,就《外管证》的管理作出明确规定,使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二是《外管证》作为固定业户外出经营联系、协调和接洽涉税事项的证明,不能将作为企业所得税回机构所在地汇缴的唯一凭据。三是明确《外管证》使用管理时效,应规定持证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到经营地税务机关报验,否则《外管证》作废;如经营期超过《外管证》有效期的,应持经营地税务机关管理证明,在有效期满前到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续开。四是明确各主管税务机关责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出《外管证》后,要及时与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沟通,委托当地税务机关进行控管,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在外来企业报验登记后积极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沟通,要通过明确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和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管理责任,来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五是加强《外管证》印制、领用、核销管理,将《外管证》列为票证管理,严格开具手续和审查要求。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只有建立对建安企业涉税信息的即时获取,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共享才是实现税收有效控管的基础。在内部信息沟通上,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流转税管理指导思想,加强各地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畅通的信息网络,真正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的比对、核实,能判断企业是否有偷逃税。在外部信息获取上,一要取得计划、规划部门支持,深入了解工程项目立项情况,并建立项目纳税登记台账,以获取建筑项目基本信息包括名称、性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二要加强与建设管理部门的联系,强化对工程项目税务登记管理,可协调将税务登记作为工程项目领取“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保证企业按时进行税务登记、申报纳税。三要密切与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部门联系,掌握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和财务信息,包括预收账款、建筑进度、收入成本、合同金额等。同时建立税企信息互联机制,让税务机关能及时查阅找企业信息。只有形成以税务部门为中心、各代征单位及相关部门为射线的税收管理网,才能提高税务机关对建安企业的控管能力,及时发现企业的偷逃税迹象,堵塞征管漏洞。

篇8:浅论餐饮企业的税收征管

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 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收入种类多、弹性大。餐饮企业除了基本的餐饮收入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业务收入, 比如客房、娱乐、茶室等等, 收入核算种类较多。同时餐饮企业收入受季节、进餐时间、企业规模等影响, 销售量往往无法预测, 收入变动不稳定。其次成本核算比较简单。由于餐饮企业的原料市场价格随季节波动较大, 大多数原料如生鲜产品等无法长期存放, 因而餐饮企业的库存量一般都很小, 为便于核算, 往往采取直进直出法, 月末倒挤来计算成本, 成本分摊核算较为简单。再次餐饮行业的生产周期和资金流转周期很短。对餐饮企业来说, 生产过程即是客人的消费过程, 生产与销售几乎同步。同时由于餐饮企业采购的原料基本是当天采购, 当天消耗, 资金的周转很快。最后餐饮企业属于固定资产密集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各种餐厨设备、用品的前期投入较多, 且原料成本和人力费用占支出比重较大。

二、餐饮企业纳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笔者前期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 目前餐饮企业在纳税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收入方面

一是部分餐饮企业存在营业收入未足额入账申报的问题。餐饮企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 很多结算都是使用现金, 部分企业会使用赠送礼品、代金券、餐费打折等方式诱惑消费者, 以隐瞒销售收入逃避缴税。二是相关支出直接用收入相抵。部分餐饮企业在核算收入时, 会将一些其他支出费用直接扣除, 比如佣金、租金、提成等等, 随后以差额入账, 从而减少了实际营业额。三是挂账收入没有及时入账申报。现今不少客户在进行餐饮消费时, 采取的是平时签单挂账、日后汇总开票的方式。在跨年度时, 企业的营业成本正常结转, 而本年度挂账收入通常不会及时结转, 造成当年损益核算不实, 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申报缴纳。

2. 成本费用方面

一是成本核算不实, 餐饮企业的成本主要是耗用的食材, 由于对食品的保鲜度要求较高, 在对存货计量上往往采用直进直出法, 月末再用盘点库存的方法倒算成本, 计算当月实际消耗的物料。由于存货盘点的真实性无法核实, 导致可能出现虚列成本。二是发票取得不规范。餐饮行业的物料为保证新鲜, 采购基本是按天进行, 但发票往往是汇总开具, 发票的索取与货款的支付并未同步, 只要企业拖欠应付款, 发票就会严重滞后。此外, 由于餐饮企业的供应商主要来自农贸商场或者个体经营者, 很多情况下供应方无法提供发票或者使用代开发票, 即使开具了发票, 发票真伪也难辨, 使发票的真实、有效性大打折扣。三是劳务工资发放存在问题, 餐饮企业一般都需要大量服务人员, 这些人员的流动性往往很高, 在支付劳务工资时, 由于服务人员的工资不高, 企业有时就采用劳务发票的形式, 通过增加工资费用来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

三、对餐饮企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以上是笔者对餐饮行业经营特点和纳税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简要分析, 下面就如何对餐饮企业进行税收征管, 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对不同规模的餐饮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把纳税达到一定规模的餐饮企业作为重点税源户, 加强对这部分重点税源户的监督管理, 实行定期跟踪, 摸清企业的实际营业收入、成本规模, 减少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那些未设账或已设账但账目管理、核算混乱, 查账困难的中小规模餐饮企业, 可以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 通过调查了解企业的水电费、座位数、营业地段等方法, 科学、合理地核定其每月营业额, 计算每月应缴税款。

二是强化发票管理。首先在各餐饮企业全面推广安装税控装置, 通过税控装置连接银联收款机, 有效掌握餐饮企业的真实收入情况;其次用机打发票逐步替代定额发票, 保证餐饮企业的收入活动能够由税控开票, 实现以票控税。再次通过媒体宣传, 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纳税意识, 倡导消费者结账索要发票。最后还要督促餐饮企业强化自身财务管理, 从正规供应商处采购物品, 保证采购必有发票。

三是加强餐饮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 尤其是原料采购、费用支出的管理。重点监督企业的原料购进是否按规定取得真实有效的票据, 采购单、验货单、入库单与发票对比信息是否一致, 有无虚开采购发票以虚列成本;以及坐支现金, 直接冲减成本、费用, 少计营业收入, 或将费用直接冲抵营业收入的现象。同时要求企业妥善保管各类表证单据, 特别是那些税收机关核实取证的关键资料, 如点菜单、账单、营业日报表等。对于为逃避检查, 故意不留完整原始资料的餐饮企业, 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依据征管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是要建立餐饮行业纳税评估系统, 对各个餐饮企业进行科学、动态评估, 掌握它们的真实收入成本情况。税务机关应定期对餐饮企业所报送的营业月报等信息进行比对, 一旦发现异常数值, 及时核查追踪。

五是充分发挥税收专管员的作用。专管员应定期对各个餐饮企业进行巡查, 巡查内容包括核查餐饮企业的日营业额, 当天的现金记账、日报表、点菜单以及发票状况等等, 重点审查记账收入是否真实反映, 有无利用现金收入不开发票、使用假发票、签单收入长期挂账等方法, 不计或少计营业收入。一旦审查发现问题, 应严格按照《征管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上一篇:露营旅游项目策划下一篇:高三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