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湖游记散文

2024-05-16

卧龙湖游记散文(精选8篇)

篇1:卧龙湖游记散文

人在城里待久了,便烦了、倦了、懒了、散了。尤其是在一个城里。

心下想着,便厌恶起自己来了。于是,趁着脚力还健,天气尚暖,就携家拖口一直逶逶迤迤而来。直奔龙湖公园,一口气,车儿兀自叫唤一声就抛下了我们。

偌大的公园里青砖铺地,光洁如洗。绿色草坪如夹道欢迎的礼队格格盈笑,喜得幼女上前亲昵的抚摸她们,毛茸茸、嫩生生、光洁洁、腻柔柔,煞是可爱。呼啦啦,堤边匝地的垂柳有些嫉妒了,在风中荡起了秋千,互相纠缠撕扯着,鹅黄的外衣立即引起了小女的兴趣,似蝴蝶般翩翩穿梭在柳间,不料弯月桥畔柳下仄卧着几方怪形巨石,那白白的身躯兀突突愣从树后蹿出,吓得女儿哇的一声掉头就跑,妻却在一旁吃吃直笑,我言说是石头,你怕啥?小女回头仍自踟蹰不前,粉嘟嘟的小脸上仍是惊恐的神色。此时,一搂粗的银杏树像个哲人似的,头重脚轻在不远处正簌簌抖掉自己身上的黄金,宛若又被某个新问题折磨的大脑发胀,不得不减负。可怜的矮脚松悠悠的在河堤边展示他优美的身姿,如那T台美男俊女。白堤旁的石拱桥上的石狮子也耐不住寂寞了,眼望着桥下潺潺溪水叫嚣着从身下淌过,他兀自自竖起耳朵,愁眉立目恐吓着路人,立逼得桥头的小青龙吱吱的缠上桥墩,差点腾空而去。我可怜起了他们,忍不住伸手抚摸了一下,小女却生生的被吓得缩回了柔荑似的小手。

桥下水无声的哽咽着,清石见底,芦苇丛生,一不知名的黑头白身的鸟儿从身边掠过,小女一声尖利的锐叫,吓得鸟儿惶惶窜入芦苇丛中,立即招来妻的大声埋怨声。女儿却全不理这些,只顾玩自个儿的,一直跳跃着、欢奔着,妻没办法,只能紧紧的跟在她身后,生怕有一点闪失。我独独的紧跟在她们的后面,漫无目的搜寻着。女儿的红衣服在这寒冬里,格外醒目,仿佛一只花蝴蝶,戏弄着飞禽游鱼。下得桥来,缘堤边西行五米,就是如巨型馒头般一座土山,山无气势,不能称作山,只能算个土丘吧。沿人工砌成的十字形水磨洗的石板路,拾阶而上,四周那矮矮的松、杨、柳如卫兵似的迎接我们的到来,微风一吹齐刷刷的欢呼,个个虔诚的如同仆人,惊得山顶八角亭里一对情侣顿作鸟兽散,乐得小女得意了好半天。

站在土丘上极目远眺,只见斜漠漠的天空中几只红鱼似的风筝滋滋润润上下游窜,又引得小女站立不安,立马向山下广场跑去,无奈,只得跟随其后,被行人常年踩踏的青砖光滑如镜,稍不留神就会摔倒。惊奇的是一簇簇月季花还在吐艳,在寒风中争奇斗妍。青砖的尽头是一个长方形广场,一个老者正在一角转动轮子,那根线紧紧的牵扯着想要飞翔的纸鸢。我转过绿色长廊,却发现玉兰树后藏着一只巨大的海子。或许是海子的强大,抑或是夕阳余晖洒落在湖面而抖起的金色丝绸而震惊了我,我大呼一声,妻和小女也跑过来了,她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所倾倒,一齐欢呼着,拥向了湖边。霞光点点,碧波万顷。此时,我方才明白,长年久居北方的人,常对平原上忽然能有这么多而宏阔的水分外惊奇,因为是没有见过海的缘故。故把水稍微多的地方统称为海子。

日光更艳了,仿佛一只巨大的红灯笼圆圆的挂在了天际,天也更加辽阔了。踏上了横在湖水上的铁板桥,晃晃悠悠仿佛进入时光隧道,一瞬间回到了古赵国,也是在这么美的日子里,赵王带领他的所有宠姬曾泛舟在这湖水上,要不怎么叫龙湖呢,可此时,却少了充盈在天地间的丝竹管弦之声。哦,是,是了,莫非我是那幼小的嬴政,寄人篱下,也曾多次偷偷的跑在了这龙湖之外,遂心生嫉妒意,后来造成他灭六国的主要原因。

龙湖啊龙湖,莫非你那神秘的过去都隐藏在这碧波荡漾光怪陆离的波光中,可从来没有人读懂过你。

就在我正在恍恍惚惚的沉思间,一阵现代歌曲从桥那边陆地上顺着潮水返过来了,把我从古代拉回到了现实。妻女已在那边招手,我急忙顺着步过桥,赶到了湖边的她们身边。越过窄窄的石拱桥,又进入了一片巨杉木树下,树下都是锻炼的老年人,抖空竹的、打太极的、拉二胡的、钓鱼的,无心观赏。转过一片竹林,就发现旁边的芦苇花深处,几对青年男女正在拍婚纱照,妻倒在旁直羡慕起他们来。呵!看青春美丽,忆流光年华。我嘲嘲的无言暗笑了一声。

此时,夕阳已坠在乱云深处,一切都渐渐的模糊起来了。可这个美丽的地方却在我心里更加灿烂了。

篇2:卧龙湖游记散文

游卧龙岗,我仿佛回到了二千多年的三国时代,感念山东籍的诸葛亮来到帝都西岗隐居,耕田糊口,隐居求志。如姜太公渭水钓鱼一样,期待君王或有君王胸怀的人能够赏识自己的才干,出山为之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值得欣慰的是,被曹操讥为“织履小儿”的刘备,因为系汉室之后,素有大志,在三顾茅庐之后,让诸葛亮终于碰上了知遇之恩,他出山协助刘备南征北战,联吴抗曹,最终得以偏安四川,三国鼎立。

一篇《出师表》足可见诸葛亮的忠心,他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日月可鉴。他毕生致力北伐,图谋恢复中原,实现一统天下的夙愿。但天不遂人愿,蜀汉终于被魏所灭。刘备的孩子后主刘禅,被抓到洛阳,还弄出个“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嗟乎,真让后人感慨万千呀。

文学家罗贯中虽然偏爱刘备和诸葛亮,但历史无情,也不容情。

浏览武侯祠后我想,诸葛亮虽神机妙算,但是,他要担任匡扶汉室的大任的梦想最终因为不能顺应历史潮流而在他死后不久就破灭了。曹操真乃乱世之奸雄,他对自己的孩子也玩权谋,自称不愿做天子,愿为周文王。意思是让自己孩子做周武王去夺天下,他不想背负弑君篡位的恶名。可悲的是曹操的孩子登了基篡了位,但终归没有逃脱灭国的宿命。曹魏的结果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又让司马懿后人占了便宜,夺了天下,社稷终于由司马后人实现三国归晋,天下一统了。

现在想来,诸葛亮、刘备、曹操都不算天下英雄,天下英雄惟有替曹操打工的司马懿耳!当然,这是我个人之见呢。

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三国时期,现代也有不少有趣的版本。据说,浙江一个富翁英年早逝,结果,他老婆带着亿万家产下嫁给富翁老板的司机了。原来,老板也是给司机打工的。

篇3:游记散文写作方法例话

一.运用“移步换景”, 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 顾名思义, 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 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 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 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 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 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 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 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 梳理作者的游踪, “江轮夹着细雨, 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 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 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 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晚饭后, 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 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 因此, 作文之初, 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 沿着……, 顺着……, 走到……, 站在此处, 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 或放在段首, 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 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

(二) 换景。作者每到一处, 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 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 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 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 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 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 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 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 运用好“移步换景”法, 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 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二.细摹重点景物, 突出特色

(一) 换景要有取舍。通常, 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 一路走来, 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 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 不可面面俱到, 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 突出景区特色,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 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作了细致描写,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 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 令人向往。

(二) 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 对学生来说, 写好很不容易,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水的快慢急缓, 月的升没, 云的卷舒, 雨的大小等, 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 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 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 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 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 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上文便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 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的。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 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 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 很形象绚丽。

三.穿插“人文知识”, 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风光、人文古迹。山无外乎高险, 水无外乎清绿, 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 大致如此。因此, 平时学生作文时, 写到游记往往在山水上着墨, 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 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 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 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 直径近2米, 可容1100升, 颇为引人注目”。“原来, 这是两百多年前, 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 因而, 佛门视菩提为圣树, 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 便没有了趣味, 学生也难铺展开来, 如果在描写景物时, 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 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 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篇4:屏踪侠影录异龙湖环湖游记

初夏时节,我们决定环湖一周,去探访湖光山色,寻找背后隐藏的文化遗迹。

行程从湖中央开始

异龙湖是云南最大的湿地,湖中芦苇荡面积高达数万亩,如此广阔的芦苇荡堪比白洋淀,在整个西南地区湿地中首屈一指。为了赶上异龙湖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在清晨出发了。乘坐巡航快艇,缓慢驶入异龙湖的腹地。穿过茂盛芦苇荡,异龙湖慢慢揭开了面纱。

晨光中的异龙湖水面很柔和,呈现淡淡的蓝灰色,波澜不惊。距离水面一米的高度有一层薄薄的雾。这幅景象框入画中就是中国古典国画最常见的三段式构图,前景是清晰明确的芦苇荡,中间大幅水面留白,最后再来一抹远山。

早晨的空气中弥漫着异龙湖的湿气,随着快艇马达的翻搅,还不时能闻到湖底的泥土味,在一处广阔的水面上,我们停止了快艇马达,静静地等待阳光,很快随着一缕金丝的出现,太阳慢慢出来了。异龙湖顷刻被一层金色所笼罩,这金色就像是一种唤醒湖水的魔法,湖面开始闪烁,湖浪开始缓慢涌动,湖面上的残荷也随风摇曳。 就在此时,远处飘来一嗓子海菜腔,一位当地村民划着木船也来到这里,湖水被木船划出了一个剪刀型,原来他是来搜寻一种天然的食物——草芽。草芽是过桥米线必备的辅料,在整个云南省仅产于建水、石屏等地,传统上多为人工种植,其味鲜美,乳白色,其形似象牙,又被称为“水中象牙”,然而这种珍贵的“象牙”在异龙湖湿地深处几乎可以用“野蛮生长,漫无边际”来形容。村民停下木船,随手拔起一颗草芽树,根部顿时露出白色的芽苞,他直接把芽苞放进口中,咀嚼起来。看他吃得那么香,我们也按耐不住,纷纷强烈要求也要拔几株亲口尝尝。野生草芽口感确实不一样,细细咀嚼就像在品味整个异龙湖的味道,柔和,清甜……

亭台楼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整个异龙湖畔亭台楼榭不少,著名的有罗色庙、水月寺、回澜阁、来鹤亭等。其中多处为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均在数百年之久。

我们先到了南岸的罗色庙,罗色庙地理位置险要,坐落于湖南岸一座小山之巅,该小山名叫五爪山,五爪深入湖水,当面是风景绝佳之地。在这一地区,传统上居住的是彝族,历史上以打渔为生,这在云南彝族传统生活方式里极为罕见。据信,这些彝族人在异龙湖定居的时间远早于明初到达的汉人。这也正是当年传说里所提到的:汉人至此,询问当地人,此湖叫什么名字?答:邑罗黑。邑罗黑本为彝语,意为大片水域之地。而不谙彝语的汉人则误以为“异龙湖”,并由此给湖泊定名直至今日。

五爪山如今果园遍地,唯独罗色庙四周仍保留古树参天。这座不大的罗色庙内,供奉有一位将军,将军身后的墙壁上画有三面壁画,画面人物栩栩如生,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云南有名的罗色庙壁画。不知者或许只图好奇,只看到画面生动,殊不知这些壁画与这位将军,却牵扯着一段不寻常的往事。

据史书记载,元朝末年,统治石屏的土知州就是五爪山上的彝族头领马黑奴,民称“罗色”(彝族称呼头领的意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明朝军队占领临安(建水)各州,石屏头领马黑奴与江外五土司亏容、思陀、瓦渣、落恐、左能均投诚明朝。同年三月,明朝将石坪州改为石屏州,并将地方行政长官改“土”归“流”,石屏开始设立流官。洪武十六年(1383年),随着明王朝在云南政权的巩固,部分地区开始改土归流,土知州马黑奴被夺职,大怒,遂联合蒙自阿也、通海观音奴、宁州吉台等土官联兵反明,马黑奴首先率领本部人马,在异龙湖东部的海东扎下七座营盘,欲待其他各部人马汇集,共同进兵,直取临安府城。但是,不等马黑奴进攻临安,镇守临安的明将先发制人,击败马黑奴,追至五爪山,夜晚,明军在异龙湖上点纸灯,马黑奴见湖面上火炬遍起,疑是明军乘船来攻,眼看大势已去,难挽大局,自缢而死。

道光年间绘制的罗色庙壁画就是用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这一场面,内容分为“出师”“拒敌”“凯旋”三个部分。遗憾的是,这么珍贵的壁画,却在几十年前的特殊年代被石灰覆盖,当石灰剥落,画面也遭到了严重毁损,令人不胜唏嘘。

离罗色庙往东南数公里处,同样在湖湾之中,坐落着一座“水月寺”。水月寺仅从名字判断,便令人遐想联翩。苏轼曾有诗名《水月寺》,诗云:“千尺长松挂薜萝,梯云岭上一声歌。湖山深秀有何处,水月池中桂影多。”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湖水丰盈之时,水月寺的僧众每逢月明,遥望湖面,见波光中玉盘摇曳,情况也大抵如此吧。 据寺僧透露,水月寺为临安(今建水)僧人曾倬和尚(广度禅师)于明万历戊戌年所建。建寺时选址在湖中央一处高地,这是一块神奇的高地,据说水涨会跟着水平线升高,异龙湖数次发大水,而寺院安然无恙。寺院与湖岸之间有石板路连接,僧人进进出出,如同走梅花桩,又像凌空微步,如正好遇到满月时分,僧敲月下门,此情此景,大有妙不可言的写意,可惜景致虽绝胜,却缺少一位丹青圣手将它为后人绘出。

但透过古人的联句诗文,仍能依稀捕捉到这座古老寺院的几丝真气。袁嘉谷胞弟袁家谟在水月寺题有对联:蛟龙水涸暗中隐,蟾兔月明分外忙。意蕴极佳。滇西著名文人张瑞亮曾经写过一首赞美水月寺的诗:“万顷波澄一镜空,精蓝岛上落伽同。人来地少天多处,僧在鸥眠鹭宿中。低浪也随高浪白,渔灯兼射佛灯红。棹歌夜转芙蓉岸,露冷香台月正东。” 石屏进士何朗也有一诗赞水月寺:“精蓝倒影浸寒空,云景天光万不同。尘世避他三舍外,上方宛在一泓中。鬼轮摇浪风添白,渔火烧舟晚更红。此境依稀何处是,金山古寺大江东。”如今站在水月寺前,面对当年湖水,如今阡陌,再读这些词句,颇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觉。今时今日,我们手持单反相机慕名而来,可以随便为水月寺拍几十个G的风景写生,只可惜,梅花桩是踪迹全无,渔舟灯火远去,虽寺院依旧,也几度沧桑;僧人也有,却几拨轮转。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世间沧海桑田,莫不如此。只能与年轻的禅师感慨一二,怅然离去。

nlc202309081258

沿湖岸一路向东,是建水方向,也是异龙湖的出水口方向,有河流奔袭蜿蜒,一路投向珠江。在湖东岸的坝心地界,湖水从前肆虐无常,古人反复疏浚河道,依然无法制服水患,于是在乾隆初年投巨资建了一座三孔石桥,以便两岸来往。光绪三十年(1904年),石桥毁损,地方重修时创意爆棚,直接在桥上加建楼阁,楼高19米,长19米,气魄宏大,造型精美。登楼可遥望异龙烟波浩渺,衔远山,吞海河,大有范仲淹登岳阳楼的心境。很多年以后,河流改道,湖水下落,甚至慢慢地整个河道都消失了,桥孔都被泥土淤积掩盖了。沧海桑田,莫过于此。当年指望“波澜不惊”的水上亭台回澜阁,如今成为了荒野中的一座建筑。每天空对夕阳红遍,路过的游人都想不起它的存在。

与回澜阁隔湖遥相对应的,是十几公里外的海山亭,也称来鹤亭。来鹤亭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在石屏赫赫有名。

来鹤亭建于当年徐霞客游览时所见到的三个岛屿中的“未束岛”上。未束小岛不过万余平米之大,高不过三十米,却是整个异龙湖文化遗迹的精华所在。岛上有小村名叫小瑞城,村子最高处雄踞着两幢飞檐翘角,亦显古旧的房屋,最高一幢的东面依偎着一个檐角高翘,琉璃金黄、造型别致的亭子,这就是被称为“一海三山共,风光聚一亭”的来鹤亭。来鹤亭之所以名为“来鹤”,实际上是源自中国文化由来已久的文化理想,一个地方有鹤来朝,意味着文风鼎盛,物阜民丰。来鹤亭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当时原名海山亭。海山亭改名来鹤亭,源于一段飘逸着仙气的传说。康熙年间,知州王光鼎泛舟游湖,欣然登上海山亭,游玩赏景。当他走下海山亭时,忽见一位身着青衣,腰插玉笛的秀才;坐在亭台石桌边,独自饮酒。秀才见王光鼎走来,便相邀同饮。王光鼎见秀才胸襟坦荡,气宇不凡,就同他对坐同饮,谈诗论对。由于两人兴趣相投,只顾吟诗饮酒也不知过了多少时辰。王光鼎抬头一看,太阳当空,好似未动,不觉惊异,便想寻问秀才究竟何人。却见秀才取下玉笛,轻轻一吹,太阳就流星般落了下去,天色渐暗,一只白鹤自天而降。秀才跨上鹤背,腾空而去。王光鼎恍然醒悟过来,原来是遇上八仙中的吕洞宾。事后,他请来塑匠,在亭内塑了一尊吕仙驾鹤吹笛的彩像,并将海山寺改名为来鹤亭。

今日,吕洞宾塑像仍端坐亭中,而且不止一尊。亭内上方一尊是吕洞宾驾鹤腾空,下面一尊是吕洞宾醉卧牙床。两尊彩塑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寄意深远。亭柱上垂挂着五副木刻对联,其中一副是“忆旧游三岛,愿与轻鹭飞鸥订南山北山之约;让西湖一步,试看春芦秋柳比苏堤白堤何如。”委婉道出异龙湖景色之奇美堪与杭州西湖相比。

站在来鹤亭上,凭栏远眺,异龙湖景尽收眼底。时光若倒流三十年,还可见眼前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所有心境,莫不如来鹤亭碑记中这句“怀美人,凭栏凝眺,鹤氅纶巾,襟怀明月,富贵行云。”不愧云南绝胜之境。

芦花飞处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没忘了前往异龙湖附近保留最完好的古村芦子沟苏家寨去看一看。世人都知道建水团山村保留了云南最完整、最精美的民居群落,却不知仅在离团山村十几公里外的异龙湖东岸不远处,赫然也暗藏着苏家寨这座低调奢华的精美村落。

苏家寨以苏姓定居而得名。早在明初,苏氏从南京老埂脚迁居云南通海县,苏氏第三世孙苏涧又从通海迁居到芦子沟定居。以地理条件而言,苏家寨因地处偏僻,并未沾得异龙湖鱼米之乡的半点便宜,这也直接导致了晚清、民国期间,当地诸多村民为求得家业壮大,不得不离开妻儿老小,到个旧、老厂等矿山挖矿,到普洱一带经商。当他们衣锦还乡后,便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光宗耀祖理念,把血汗财富运回山里,聘请能工巧匠,建造出一座座风格鲜明的民居,将无法计数、无法言说的光荣与梦想,血泪与欢乐,浸润在巨型建筑物的木雕、石雕、彩绘艺术里。

苏家寨大部是清中期到民国年间的建筑群,每间房屋都依然住着当年主人的后人们。民居多为典型四合院式建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马推车”、“三间六耳下花厅”等。其院内皆为雕梁画栋、屏门花窗、彩绘描金等布满板壁、木柱、房檐、门头,无处不透出山村的儒雅文风。

恰逢春季,村里的丁香花开了一丛又一丛,花香伴随着脚步时远时近。在最高处的一座两进四合院里,爱干净的苏大爹把苏家大院收拾得井井有条,整洁干净。据他陈述,当年他的爷爷在个旧矿山起家,有了财富之后,便用马帮把银元驼回山村,由苏夫人亲自请人设计建造房屋,苏夫人是乡村罕见的奇女子,居然一人做总指挥,主持建造了一个占地上千平米、两层院落带后花园的庞大宅院,宅院的用料之考究、木雕之精美,彩绘之雅致,在苏家寨十几座精美院落中堪为典范。据说房屋落成之后,有土匪闻风赶来抢劫,苏夫人竟然一人固守,依托宅邸高耸地势,持枪与贼人周旋,令贼人知难而退,宅第得以保全。

百年转瞬即逝,苏家大院依然充满生机。院里,两棵橙子树正在开花,一阵阵幽香随着微风扑鼻而来,白色的小花随风摆动。搬一张藤椅,在橙花树下静静看着光阴流逝,墙上的彩绘上正描述了此刻的感受:“花开一院香。”苏大爹慢慢吸上一口水烟,任由照相机的快门响彻院中。这就是当地居民日常的生活写照。

慢慢地走,细细地看,苏家寨,昔日的生活气息仍在村中浓浓的弥漫。曲折幽静的青石巷,寂寞苍老的古水井,牛马漫步的石拱桥,斑驳沧桑的石阶梯和那光滑油亮的鹅卵石路,闲庭信步中,延续了数百年的生活,依旧继续。

篇5:青龙湖游记作文

走进青龙湖,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间的一个小湖,湖里面的水清澈见底,里面还有嫩绿的水草,湖边上,还有许多小朋友在放风筝,花样千姿百态如:老鹰、美人鱼、喜羊羊、大蝴蝶、飞机……往里面走,就看见了宽阔的湖,湖水清澈见底,水里有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正在欢快的游着,一会儿探出头,一会儿钻到水里去。湖里还有新鲜的鱼,有时候人们就坐在湖边钓鱼,钓上来的鱼就可以回家吃了。再往里面走,有一条在湖中间的路,两边都是湖,前面有一个亭子叫“湖心亭”,我们常常在里面休息和欣赏周围的水景。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青龙湖的风景。春天到了,柳树悄悄的伸出了绿绿的小嫩芽,花朵们也探出了头,荷花玉兰有紫红色和洁白色,它悄悄地开了,像小姑娘似得露出了可爱的脸,迎春花也不甘落后,马上绽放了。瞧它那金黄色的衣裳,多么漂亮!还张开了甜甜的嘴,和荷花玉兰聊天,小草也长出了小嫩芽,准备今年长得更旺!万物复苏,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全部的植物都活动了起来,春天的青龙湖真美!

篇6:云龙湖游记作文

云龙湖三面环山,就像个乖巧的婴儿,睡在青山的怀抱中。照样刚刚跨出地平线,露出那红红的半个脸蛋。这时的云龙湖在霞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美丽。一缕阳光透过柳树枝,照在湖水上,波光粼粼。在淡淡的云雾的笼罩下,云龙湖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真是美丽极了。

朝东一望,只见对面云龙山上披着绿袍。它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山脚下还有几株桃花、杏花、迎春花……交相辉映,像是几位美人在比美,连我也被这优美景色吸引住了,深深地陶醉了。

中午,我划着小船,来到湖心漂荡,观赏岸边的优美景色。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照的湖水一闪一闪的,还不是有几艘小船从我身边漂过。岸边柳树的枝条垂在水里,仿佛一位少女摆弄着满头秀发。

不着不觉,太阳也已悄无声息的从南边留到西边,他也想害羞似的,大大的脸蛋涨得通红,垂在西方的天边……

篇7:浮龙湖游记作文500字左右

7月23日一大早,金笔作文学校组织我们暑假班四级和七级的学员去浮龙湖采风,我带着爸爸的长焦距相机,迫不及待地去学校门口集合。

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车窗外树叶随风摆动,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小鸟在我们前面叽叽喳喳叫着,好像在给我们带路。大约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浮龙湖。

我们先在观景台上全体合影留念,带队老师宣讲了纪律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我们看见一座像青岛栈桥一样的长长的.木桥,它像一条黄色的长龙蜿蜒盘旋在碧绿的湖面上。在木桥的尽头,我们朦朦胧胧看到一个岛,老师对我们说:“对面那个岛就是湖心岛,你们看它像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像个贴在湖面上的薄饼,有的说像个倒扣着的锅。沿着木桥往前走,波光粼粼的湖面绿色的水草随波摇曳,细长的小鱼儿自由自在地再水草间穿梭。向东面极目望去,“水上商务中心”在水天相接处,就像海市蜃楼一样似真似幻。这时,一直渔船向我们缓缓划来,那是渔民打渔归来了吧。

来到湖心岛,因为天气炎热,我们先在亭子里休息补充体力。今天真是幸运,岛上的“汉贤茶馆”管理人员破例为我们金笔作文学员开放。据说这个汉贤茶馆是汉朝皇帝刘邦的后人开的,不知后人其名,只知是个汉朝贤士,故名“汉贤茶馆。据传此馆名气很大,汉光武帝刘秀、汉末神医华佗、丞相曹操、唐太宗李世民、诗人李白杜甫、明代大书法家雷鲤等都曾到此饮茶品诗,留下不少墨宝和传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茶馆,这里面古色古香,古朴典雅,花墙镂空,室内的桌椅茶具造型精美,墙上的工艺品和古筝,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茶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环岛游。漫步在湖心岛上,微风阵阵,空气清新,我们边走边欣赏岛上的奇花异草,碰巧岛上的管理人员在用扎了很多孔的水管浇花,我们欢笑着从这“人造喷泉”上面跑过去,个个都成了快乐的“落汤鸡”。

盼望已久的坐船时刻终于来到了,我们兴奋地坐在船上,跟湖水亲密接触。我看见了湖面上大片的芦苇、水鸟贴着湖面掠过,我们绕着浮龙湖转了一圈,大约三十分钟后,船靠岸了。

篇8: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一.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 一向是有争议的, 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 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 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 而不是散文。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传记文, 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 是虚构的, 二是“以寓言为本”, 有寓言性质, 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 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 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 (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 很显然, 《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 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 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 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 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 (见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 《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 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 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 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 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 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与物游的超越意义, “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 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 (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 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这一观点, 我认为很有道理。

的确, 写游记散文, 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基于此, 我认为, 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 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 这样的散文或叙述, 或抒情, 或描写, 或议论, 或纪实, 或想象, 都可,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与纪游有关, 二是突出文学性。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 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 以纪游为基础。

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 还是虚幻的, 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 以叙述、描写见长。

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 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 没关系, 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 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

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 否则就是历史资料, 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 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赋”。

“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 讲究文辞, 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书”。

“书”就是书信, 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 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 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 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序”。

“序”就是序言, 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 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 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 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 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 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 这就是《游石门诗序》, 尽管是一篇序言, 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

“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 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 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 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 所以“记”可长可短,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 全文一共有六卷, 也就是六篇, 每篇约300字, 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记”的出现, 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 古代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 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 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 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 游记文学开始出现。到了唐代, 古文运动兴起, 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 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 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 欧阳修等人再兴古文运动, 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 兴理学, 所以宋代游记散文“尚理”, 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 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 尚真、尚俗、尚趣, 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 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 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 古代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远古时期, 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 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 谈不上审美, 只有图腾。春秋时期, 孔子创立了“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美学命题, 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 山水是功用的, 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在“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基础上, 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 山水没有独立, 人格也没有独立, 因此, 也就没有真正的游记文学。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 玄学的兴起和佛学的引入, 让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 因为世界本无, 万物皆空, 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 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 体验人生, 从而获得超越。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 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 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 一起观照, 山水映照人的精神, 人欣赏山水的洒脱。这一些或许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四.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 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第一, 山水自有格, 无处不成景。

“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魏晋的文人们, 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的山水, 有自足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 娱情山水, 陶醉其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 简洁之至, 游记散文中, 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 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 即现在浙江的温州, 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 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 从此泱泱的诗国里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 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 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 纵横上下, 晨霞晚照, 或入高云, 或见清流, 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 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 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 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 作者偶对骈俪, 极力体现中国对称的审美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修辞特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 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 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 他们沉浸其中, 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 山水自有情, 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 但并非世外桃源, 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 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 士人尽管徜徉山水, 能偷来片刻的欢愉, 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 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 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我们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 王勃这位“才倾陆海, 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之老大, 借滕王阁落成之际, 浇自己心中块垒, 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 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 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 再借景抒情。“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里, 彩霞自上而下流动, 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 万象空明, 天水相接, 上下一片, 真是美妙绝伦啊!写完了自然之景, 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 “睢园绿竹,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 这是终不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 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 倾泻而下, 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 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 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 他要“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 即使是在山水里, 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 山水自有情, 人间牵挂真。

第三, 山水照人影, 情性付流云。

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 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比如, 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 看到一条小鱼, 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 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 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 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说实话,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 惠施是对的, 庄子偷换了概念, 有点诡辩。但换一个角度看, 我们又发现, 惠施是多么死板, 而庄子是多么潇洒。惠施是求知, 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 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 所以绝断性情, 审美是移情, 所以浸润性情。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 知识分子都很艳羡。这就是“雪夜访戴”。传说, 一天晚上下大雪, 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 打开窗户, 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 于是命令仆人上酒。王先生一边慢步, 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 一时兴起, 就命令仆人备船, 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经过一夜的行船, 到了戴逵门前, 却又不进去了, 抽身而返。仆人问其故, 他说:“我乘兴而来, 兴尽而归, 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真是潇洒啊!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 冰雪之夜, 兴来而至, 兴尽而返, 何其乐哉!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 全凭自己的高兴, 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 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有人说, 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 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 则又不然, 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 作品中说理过多, 题旨稍嫌沉重, 不像张岱的作品, 那么轻快、明丽、好玩, 完全是“兴来而至, 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 小船轻幌, 净几暖炉, 茶铛旋煮, 素瓷静递, 好友佳人, 邀月同坐, 或匿影树下, 或逃嚣里湖,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亦不作意看月者, 看之。

作者说, 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 要看, 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 他们喝着慢茶, 陪着美女, 隐匿树下, 力避喧嚣, 说是在看月, 其实也不刻意, 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 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他们完全不同于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和市井之徒, 他们似乎看月, 似乎又不看月, 他们“得之心而寓之游”也。作为一个没落贵族, 张岱感受着明朝覆亡的气息, 感受着家世繁华不再的落寞, 他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游湖赏月, 可能也有一点排遣忧愁苦闷之意吧。但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传达这种情绪, 更多的是娱情山水, 交际移情。因此, 文人雅士之乐就表现得十分充分。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说, “在张岱眼中, 生活多是光彩夺目的, 审美乃是人间至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 这是真懂张岱的至理名言。的确, 张岱的性情, 就在于山水之乐的恣意中, 任凭时间也拿不走。

第四, 天地有大美, 理趣各分舒。

先前的山水游记, 无论怎么写, 抒情性是其基本特点, 鲜有人在山水中议论, 或者借助“游览”讲道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居然在山水里找到了“理趣”———在山水游记里发议论, 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游记散文并不注重说理, 言情仍然是其散文的基本特色, 它保留了一个诗人的抒情特点,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这些游记容情、景、理三者于一炉, 烩儒、释、道三家于一篇, 纵横开阖, 上下古今, 既有对历史的追索, 也有对生命的拷问, 眼界打开处, 是江海广阔, 心灵痛切处, 是生死大悟。但《石钟山记》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先用一个“疑”字悬起全文, 即怀疑郦道元的简略, 尤怀疑李渤的浅陋, 于是月夜深入潭下, 想一探究竟。通过实地考察, 他得出结论, 郦道元说的“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基本上是对的, 只是有些简略, 而李渤说的“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就有些不可信了。最后作者发出议论, 说“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通篇文章由一个疑问起, 用一个道理作结, 其意显然不在于抒情, 而在于说理。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更注重讲理。他的纪游文字近似于苛刻的说明, 严谨、干净、丝毫不加修饰, 比如“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这是写由前洞上山, 进入后洞, 除了一个“窈然”稍微有点修饰外, 其余的文字全部都是说明。前面写得简约, 意在突出后面的议论, 所以绝对惜墨如金。比如, “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同样写得简约, 目的是惜出文字, 让后面的议论能充分展开。“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作者从“有志”说起, 指出“志、力、物”三者是达到一个目标不可或缺的全部条件, 缺一项都不行, 议论严丝合缝, 滴水不漏, 每一处议论, 都扣住前面的“记”, 无一“记”没有作用, 无一“议论”没有着落。真是严谨到了极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流露个人心迹、体现个人性格、传达个人理想、以说理为重的游记散文, 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一朵奇葩。

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着万物之至理, 一物不同, 其理分舒, 作为凡夫俗子, 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是发掘、发掘、再发掘。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然是万物之始, 也是万物之本, 人间一切至理也都蕴藏在大自然中, 生命之始, 也就是自然之始。所以, 借助山水游记讲点道理, 似乎完全“合理”。

五.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鲜明, 内容集中, 类型突出, 所以非常适合开发成一些小专题进行教学。开发小专题时, 建议打通初高中的壁垒, 将初高中所学的游记散文全部贯通起来, 这样, 对初中的教学是一个巩固, 对高中的教学是一个丰富。另外, 不要过分注重单篇教学, 对一篇作品讲深讲透, 对某个细节作过多的纠缠, 只注意到内容, 忽视了思想, 或者只注意到了思想, 忽视了艺术特点等等, 要有整体观, 有历史脉络观。引导学生研读作品时, 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老师不能包讲包答, 要让学生学得积极而快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到古代游记散文的纵深地带。下面拟出若干专题, 以供参考。

第一, 以文体分类设计成四个专题:

1.赋——《上林赋》《阿房宫赋》《赤壁赋》

2.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书》

3.序———《游石门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4.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

第二, 以个人成就为重设计成三个专题

5.诗人游记研读———柳宗元《永州八记》

6.游记集大成者———苏轼“山水游记”研读

7.学者游记研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第三, 以内容手法来分成若干专题:

8.联想想象之作———《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阿房宫赋》

9.实地考察之作———《墨池记》《活水源记》《满井游记》《游麻叶洞记》

10.个人性情之作———《醉翁亭记》《前赤壁赋》《西湖七月半》

11.说理尚理之作———《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

在分列专题的基础上, 还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 作为教师, 不能局限于只研读基本教学篇目, 还应该读一些外围作品。比如研读苏轼时, 不能只读《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前赤壁赋》三个作品, 还应该读《后赤壁赋》, 读《喜雨亭记》, 读苏轼的游记诗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 还应该读一读苏轼的有关传记, 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第二, 有时候研读作品, 要善于打通历史的关节, 以全局观去审读作品。比如研读柳宗元时, 就可以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看柳宗元与前代的山水游记有怎样的联系, 比如与魏晋时期的, 与陶渊明的, 甚至与《诗经》中的一些篇目, 这样做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生命特征。

上一篇:医疗纠纷诉讼不一定要做医疗事故鉴定下一篇:毕业课题设计数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