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结婚的对联

2024-05-05

农村结婚的对联(精选8篇)

篇1:农村结婚的对联

农村乡下结婚用的对联

诗题红叶同心句 酒饮黄花合卺杯

彩笺吟就新诗好 红袖擎来菊酒香

笑把黄花轻插凤 闲拈黛笔淡描蛾

堂上瑟琴看并蒂 天边鸿雁听和鸣

凤凰簪挂茱萸蕊 鹦鹉杯浮杞菊香

红叶染成诗作伐 黄花酿出酒盈樽

合卺欣逢人送酒 开筵喜见客题糕

系足红丝良缘注牒 画眉彩笔妙句题糕

酿熟黄华节逢重九 眉分碧月样画初三

手开翠岭双锄落; 眉剪青山比翼齐。

良缘喜结同心谱; 春光永驻五好家。

佳偶同偕百年老; 好花共育一枝红。

几朵秋花簪凤髻 一弯新月画蛾眉

富贵开新花红莲结并蒂;英才出硕果好枝成连理.

宜室宜家勤劳为本 互帮互学致富争先

琴瑟永调月圆花好 家风不改女织男耕

自主婚姻夫欢妻乐 优生计划家富国强

联亲戚何必门当户对 结良缘只求道合心同

喜今日务农能手结情侣; 看来年致富金花焕彩霞。

小两口描图绘景心相印 好夫妻春播秋收汗共流

两口子一条心和和气气 一孔窑两个铺简简单单

篇2:农村结婚的对联

上联: 蓬门且喜来珠履 下联:侣伴从今到白头

上联: 燕席重闻雅爱亲朋来似雨 下联:鹿车今挽多情姐妹永结心

上联: 一进大门亮堂堂,下联:一把大火烧精光,

农村结婚大门对联大全

横批,越来越旺

上联: 一世良缘同地久 下联:百年佳偶共天长 结婚对联

上联: 英姿伟岸喜气洋溢伴佳客 下联:翠玉金枝福星高照迎西宾

上联: 映日红莲开并蒂 下联:同心伴侣喜双飞

上联: 碰杯邀客开宏量 下联:举箸筵宾表至诚

上联: 屈尊陋室大筵亲朋酬厚意 下联:欢迎嘉宾上座永日盼春霞

上联: 任斌喜今日百年歌好合;下联:闻风贺他年五世卜其昌!横批;邱联姻!

上联: 日丽风和桃李笑 下联:珠联璧合凤凰飞

上联: 三千珠履光门户 下联:一对青年结风俦

上联: 万里长征欣比翼 下联:百年好合喜同心

上联: 大驾光临门第耀 下联:良辰聚会主宾欢

上联: 洞房花烛邱任斌美满生活 下联:一对新人张闻风早生贵子

上联: 红莲开并蒂 下联:彩凤乐双飞

上联: 红莺鸣绿树 下联:对燕舞繁花

篇3:农村结婚的对联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无论是经济、政治, 还是文化层面, 作为婚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结婚消费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结婚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一种, 它的改变反映着农村家庭消费功能的变迁。同时, 结婚消费作为农民结婚时的消费行为, 必然会受到诸多婚姻行为规范的制约, 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特征, 而我国农民消费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 这些问题前人也做过不少研究 [1,2,3,4][ 5 ]。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 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而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集中表现形式, 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到底这些年来农村的结婚消费内容和费用上发生了多少变化、什么变化? 而夫妻双方在结婚消费的变化上角色有什么发展变换? 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前人的研究里, 一般都是研究我国非广东地区比较多 [6,7,8,9,10], 关于广东农村结婚消费的文献资料几乎没有, 所以笔者希望在本文讨论和探讨,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得出广东省肇庆市农村结婚消费的一般规律和方向, 也希望对以后有关广东省的农村结婚消费研究有所帮助。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的概况

H镇位于广东省高要市东南部, 距高要市城区20多公里, 全镇总面积124. 25平方公里, 有3万亩耕地和9. 8万亩山地, 辖16个村委会 (33条自然村) 和1个社区, 人口2. 5万人, 是高要市著名侨乡。近年来, 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曾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的称号。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取已婚人士为访谈对象, 主要是基于已婚人士有过相应的婚姻经历, 对结婚消费的状况比较具有发言权。主要从调查对象的结婚年代、结婚总花费、结婚花费内容进行调查。所以调查对象分为三大类, 分别选取20世纪90年代初结婚的, 2l世纪初结婚的, 以及2l世纪10年代初结婚的人。

三、1990 年 - 2010 年 H 镇家庭结婚消费内容及分析

( 一) 农村结婚传统概况

肇庆地区风俗婚嫁历来被看重。古代《仪礼·士昏礼》所定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历经演变。婚前诸礼旧俗的定亲、行聘 ( 过礼) 、纳吉、请期 ( 报日期) 诸礼繁简不一, 必行的有定婚、请期, 以确定婚期、礼物和其他细节。旧习积重的还包括婚礼中的关键仪节, 如裁衣、铺床、梳髻等等的“吉时”一一列出, 具请柬贴、礼物送达女方, 通称报期、报日, 俗称“送日子”。在成婚“日子”之前一天、几天以至十天, 有的地方还另择“吉日”举行“过礼”, 郑重其事地将礼金和龙凤礼饼、桂园、槟榔等礼品送达女方。在正式成婚日子, 全面致送聘礼, 女方也全面随送嫁妆。解放后以后逐渐册繁就简, 一般有定婚、请期、结婚三个程序和婚后延续的礼节。80年代以后, 旧俗中某些仪节、形式有所复苏, 特别是在农村, 在操办婚事的时候, 举行某些旧仪式、旧习俗。由此可见, 其实农民们还是偏向于较为传统的结婚方式, 旅行、集体婚礼等在农村还是少见的。尽管如今已经距离20世纪80年代三十多年, 但本次的考察访谈显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H镇的农民基本从未有过“旅行结婚”和“集体婚礼”的结婚模式, 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在村内祠堂办酒席作为婚礼的主要模式, 只是可能各村各户在其他迎亲、拜天地等细节上略有不同。可见其实设宴招待亲戚朋友, 是农村里最常见也被视为最必不可少的, 以表示夫妻二人已经结婚的一种活动。

( 二) 1990 年代, 2000 年代, 2010 年代相同的结婚消费 项目的变迁

1. 婚宴

设宴招待一直是结婚消费最主要的部分, 从访谈中得知, 1990年后的几年间, H镇人结婚设婚宴的支出大约是1000 - 3000元之间, 而2000年后的几年支出则为20000 - 30000元, 到了2010年后至今, 支出达到了40000 - 50000元 ( 图1 ) 。当然, 婚宴的消费总额除了跟设宴的菜式有关以外, 还跟设宴的席数有很大关系。设的席数多了自然消费额也就会增长。但由于H镇各个村有自己设酒席的习俗, 有的村习惯设三天的流水席, 有的可能是只设三顿的流水席, 所以总席数较难统计, 在此就只讨论普遍情况下大概的消费支出。

2. 结婚服

20世纪90年代初结婚的受访者表示, 当时的新婚服饰非常简单, 可能当时大家还没受到那么多国外的风潮影响, 购买或者租借婚纱并不常见, 受访者表示“那个年代”新娘通常都是上百货公司或者哪里买一套全身大红的新衣服, 就算是“婚纱”了, 新郎则多数是买一件新的衬衣, 一条新的西裤就算是新郎服了。而且, 基本都是整个“婚礼”过程都穿着同一套衣服, 不会换其他的服装, 总花费大约为200 - 400元。

到了十年后的21世纪初, 也就是2000年开始的往后几年, 农村人的结婚消费已经跟十年前有了比较大的出入。首先最明显的一点, 受访者明确表示他们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或者说是绝大部分的新人都会租借婚纱、新郎西服等, 并且他们并不是只租借一套衣服, 通常都会是2 - 3套, 新娘服包括婚纱、旗袍, 还可能有一套晚礼服, 而新郎的服装则是跟新娘的相对应的, 在这方面的支出一般是600 - 800元左右。

而到最近的几年, 即2010年后, 农村人的结婚消费则更是变化巨大了。如今的农村新人们会选择把婚纱和旗袍买下, 因为他们认为“买下来比一天天租还划算”, 婚纱的价格为1000元一件左右, 旗袍和新郎的西服会稍微便宜些, 大约不到1000块。相比二十年前几百块购买的新婚服装费用, 如今的服装支出翻了几番, 达到2000 - 3000元。

3. 家具

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的新人结婚都会有新婚大床和衣柜。在外面买一张普通的大床大约需要200 ~ 300元, 而质量较好的则要500元甚至更多, 衣柜的价格和大床基本相当。当时比较多的人自己做家具。自己做的家具相比出外购买价格更低, 还有很多是有这方面能力的亲戚朋友相赠的。到今天农村的新人也还是会选择大床和衣柜作为最首要的新婚家具。不过家具的价格也上升了不少, 质量好点的床和柜子都要1000 ~ 2000元, 更好的更贵, 而比较差的或者特价的才会有1000元以下的。如今的农村人已经极少极少用自己做的家具了, 即使有也可能是取个意头的小件家具, 而不会是像大床衣柜这种大型的、生活必需的家具。

4. 结婚摄影

有关结婚照片的方面, 上世纪90年代初受访者表示他们只是花了68块拍了几张结婚照, 在婚宴之时则没有任何现场拍照的摄影、录像等等。结婚照跟记录婚礼基本上没有关系, 总花费还不到100元。2000年后H镇新人相对开始流行婚纱照, 那个时期大多数的新人都会去拍一套的婚纱照或者艺术照以作纪念, 但是婚礼现场的摄影录像则还是比较罕见, 那时候的新人会自己用相机记录一下婚宴现场, 但是很少会请专业的婚庆摄影公司拍摄, 所以具体的数额主要是参照婚纱照的消费, 有高有低, 与新人本身的家庭状况有极大的关系。如今关于结婚照片, 结婚艺术照片几乎是所有新人都会拍的, 只要家庭条件不是太差, 价钱的差距也比较大, 少则一两千, 多则上万。至于婚宴现场拍照、录像更是已经发展成为常态, 只要家庭条件过得去的新人, 都会选择请婚庆公司帮忙记录婚宴现场的喜庆景象。当然, 婚庆公司的收费也出入很大, 最便宜的几百块, 而最贵的则达到7000元左右。

购置或租赁新婚服饰、购置新婚家具、拍摄结婚照片都是三个阶段的受访者都有的支出,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支出的金额有所不同。单单从1990年至今的农村结婚消费都有的三项消费习惯看来, 已经有很大的变化。首先婚嫁的服饰从简单变得越来越隆重, 数量和花式越来越多, 自然投入的金钱也越来越多。而新婚家具方面虽然内容基本都没变, 大床和衣柜成为一直以来最多人的优先选项, 但是价格和来源都有了比较大变化, 从以前的手工制作和几百块的礼品, 演变到如今都是商场购买的上千块一件的商品。最后, 三个年代都有的结婚照片, 更是有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 从68元的简单结婚照, 发展到了今天上千块购买婚庆摄影公司的婚宴全程拍摄服务, 可见农民们也越来越注重对自己婚宴 ( 或者说是婚礼) 的记录了。 ( 图2)

与时下的消费情况对比看来, 上世纪90年代H镇的新人结婚的支出还不高, 算是比较低的了。总花费才几千元 ( 2000元 - 3000元左右) , 远不到万元的支出。

与十年前相比, 2000年后H镇新人的结婚消费总额已经上升到20000元 - 30000元, 几乎是1990年代的10倍。不难推测, 十年间H镇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 在结婚上的资金投入比从前多得多。

( 三) 1990 年代, 2000 年代, 2010 年代改变的结婚消费项 目

除了三个年代都有的婚服、家具和结婚照片, 还有一些结婚的“必须项”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比如接亲的花车。1990年附近结婚的农村人, 他们那时候还没有“婚车”的概念, 不管是同村的、附近村落的、或者是村外的女性嫁入村里, 基本都是自行到村里等着, “吉时”到了以后就正式开始拜天地、婚宴等程序。当时农村里没多少人有足够的钱拥有或者聘一辆专门的婚车, 所以并不流行使用花车, 大部分的农村婚礼都不包括花车接新娘这一程序。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 布置婚车并用婚车接亲已经成为普遍的婚礼消费。H镇2000年普遍的装饰花车所需花费的总价大约为200 - 300元, 但到了2010年后, 跟花车相关的消费已经上升到数千元, 具体数字大约是2000 - 3000, 是十年前的10倍。当然, 对婚车的要求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高, 除了车本身的牌子要够响亮以外, 婚车车身的装饰也越来越细致。2000年附近的时候婚车装饰主要使用的装饰品是鲜花和塑料彩带花, 而近几年的装饰品则层出不穷, 鲜花、彩带、蕾丝、毛线球等等各种材质的饰品都被运用到了婚车的布置中, 力求喜庆又独特。

除了接亲的花车在各个年代表现不一样, 还有一样消费是以前的农村婚礼所没有的, 那就是婚宴现场的装饰布置。由于农村人结婚多数是在村里自家姓氏的宗祠设婚宴, 所以在访谈中提到关于婚礼现场布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时间段的受访者均表示他们那时候基本没太多的饰品, 基本上就是把宗祠的卫生搞好, 然后在门楣、门框贴上大红的喜庆对联, 还有在墙上以及其他适合的位置贴上“譈”字就算是布置好婚礼现场了。不过到了2010年后的最近几年, H镇婚礼现场的布置则跟城市里在酒店设宴的布置有所相似, 只要家庭经济条件支付得起, 新人们通常都会花1000—2000元聘请专业的婚庆公司或者自己设计然后请人布置婚礼现场, 比如会有铺红地毯让新人走进场的, 有在宗祠的各处贴挂装饰品的等等。婚礼也即婚宴现场的布置, 不再像从前那样单一地“贴红纸”了事。

结婚消费内容的日趋丰富和多样化, 自然消费额也会随之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H镇的农民在自我身份构建的需要及同一阶层的示范效应基础上, 对于结婚越来越重视, 程序、仪式、布置等都搞得越来越繁复隆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H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结婚消费有了更多的金钱投入。

( 四) 农村新婚夫妇在结婚消费中的角色变化

从访谈中不难得知, 农村人如今筹办结婚事宜的支出大部分均有男方家里承担, 但是女方在嫁入男家之时一般都会携带一定数量的嫁妆。上世纪90年代的嫁妆可能是小电器一两件, 而进入21世纪后嫁妆的价值和数量更是一路看涨, 从十几年前的一辆摩托车到如今可能是一辆小车。由此可见农村人越来越重视新人婚礼之余, 也可以看出女方家庭在结婚这一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及以前, 在新婚这一过程中新郎更多地扮演主动的角色, 在新郎家进行婚礼, 新郎家人操办起大部分跟结婚相关的事情———购买物资、布置好场地、做好拜天地的准备、甚至盖好新房等等, 并且由于多数是男方家承担结婚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支出, 自然在结婚这一过程中新郎便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事权。[11]但随着时间推进, 男女平等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而且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 随着男方家庭不再承担结婚的大部分支出, 女方家庭为了自己女儿婚后的生活有所保证, 也开始付出越来越大数额的嫁妆。这部分数额巨大的嫁妆, 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方家庭在结婚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因为尽管“主场优势”还是在新郎一方, 但是由于资金的投入不再只有男方家庭, 所以女方家庭作为这段婚姻的另一重要“投资者”便有了更多做决定的权利。

还有一项十分显著的变化, 就是20世纪90年代新娘从家里带过来的嫁妆一般是能在婚后生活用上的实用物件, 比如衣柜、自行车, 经济条件好的可能有小家电等, 而到了最近十年, 嫁妆一般都已经转化为与实物等值的金钱。这说明新娘在结婚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权变大了, 并且她们的需求与感受开始被重视, 因为她们不再需要依靠实物的存在来保证婚后的生活水平, 这笔作为嫁妆的资金成为了夫妻婚后共同的财产, 对夫妻共同的生活起保障作用。

诚然, 尽管新娘一方在结婚事项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毕竟我国的传统观念以男权主义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为主, 所以在实际情况中, 婚姻过程中做主的大部分还是新郎一方。但是新娘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的权利相比以前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并存在发展的空间, 比如男方操办的婚礼需要征询女方的意见; 夫妻婚后的生活不是只有女方扮演照顾家庭的角色; 男女双方一同维持家庭的美满并且各自分别在外赚钱养家等, 妻子一方不再是只留在家里为家庭服务而与外界基本不接触, 而且不再是只有接受安排没法提出自己的意见的生活状况。

四、影响 H 镇结婚消费变迁的原因

( 一) 经济因素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来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增强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基础。随着时间的推进, 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可以说是成几倍增收。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结婚消费水平的不断“水涨船高”, 其实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产生巨大的作用,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结婚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遵循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所规定的轨迹在变化。

1. 农民收入提高

近年养殖、种植技术的改进, 加上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这些都使农民的收入增多, 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 消费能力的增强是结婚消费变迁的直接原因。近年来H镇的居民收入有了显著的增长, 他们在解决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温饱以后, 还能有足够多的余钱投入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尽管无法通过调查或者向官方索取得到近年H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数据, 但是在访谈中, 问到如今的结婚消费投入的变迁, 当地人显然是最有体会的。当笔者问及为什么结婚消费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时, 有相当多的村民表示“近几年赚的钱多了, 一生人一次, 能做好点就弄好点咯”, “现在收入多了嘛, 可以花的闲钱自然也多咯”, “一辈子就一次, 现在给得起当然要给自己儿女一个风光的婚礼嘛”。由此可见, 近年来农民的收入确实有所提高, 并且提高的幅度足以支撑他们在改善生活水平满足生活需要以后投入更多到新人的婚礼去。他们的回答虽然各种各样,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钱挣得多了, 生活比以前富裕。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或稳定毫无疑问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有了物质保障自然生活水平就会有质的提升, 也能让他们除了基本的生活以外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更进一步的追求。

2. 农村青年职业的改变

从前的农村村民多是世代相传地在村里以耕地、养殖牲口等为生, 甚少外出务工。而且从前的进城务工农民毕竟还不是多数, 可能只有少数通过读书、农民工进城热潮等契机进城务工。但是如今除了春节之外, 到H镇接触到的大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年轻男女一般都外出打工 ( 还有部分是读书成绩优异的外出上大学) , 很明显, 在外打工的收入比在家务农种田的收入要多, 而且能走出家门, 在城市里立足, 也说明这个家庭及个人在当地农村具有相当的能力和社会关系。并且不难看出, 如今的H镇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情愿留在家中种田务农了, 他们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实现独立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当然, 还为了在城市里工作相比农村能有更高的收入。

农村青年近年来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开始拥有独立人格。通过社会流动, 青年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并开始通过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实现自己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因为农村青年在外获取的信息更多元化, 他们会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 也加快了落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二是价值观念的变化。农村青年在进入城市工作以后, 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实在、节省等传统农村人惯有的想法, 他们变得更加注重结婚的象征意义和表面形式。他们想要得到一个更加“独特”、“难忘”的婚礼。在调查中, 2l世纪后结婚的年轻夫妻或者未结婚的年轻人的想法, 大多是比在农村的老一辈多赚了钱, 结婚的时候就要像样些。“毕竟是出去过的人, 在外面见识也不少, 城里人结婚都是轿车、婚纱在豪华酒店里设宴什么的, 我们不能和别人比, 但回来结个婚起码不能太寒酸了。”但是20世纪90年代结婚的夫妻, 则比较少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的婚礼大多数都是要求实实在在的, 图个喜庆, 并不追求过多的花俏装饰等。通过对比可见, 职业的变动所带来的农村青年群体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结婚消费也在逐年上升。这种上升是由于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后把城市里的新风气新观念带回了自己的家乡, 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加以宣扬推广而产生的。

( 二) 家庭因素

家庭在社会中是最初级的群体, 虽然一个家庭对于一整个社会的影响显得十分小, 但是结婚就是为了组成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 并且很多个小小的家庭组合成了社会, 所以家庭因素对于农村社会结婚消费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上世纪90年代末结婚的一批人, 大多数还不是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 所以他们大部分都不是独生子女, 加上农村的经济条件落后, 所以大部分的农村家庭根本无力给每个子女都办一个豪华的婚礼, 每个子女能分到的可能都只是为数不多的一笔资金, 加上这笔钱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女婚后的生活相关, 所以那时候的农村人结婚消费基本不可能太高。加上那时候结婚的新人, 他们的父辈就是经历简朴、实在的婚礼走过来的, 他们的父辈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关于婚礼的其他丰富或花俏的想法。家庭经济环境的限制和父辈思想的影响, 让他们基本不可能办一个十分华丽的婚礼。但是到了21世纪以后, 相当部分的农村新人可能是独生或者只有一个兄弟姐妹, 家庭可以给予的结婚资助自然有所增多。年轻一辈与老一辈的思想有了交流和碰撞以后, 通常都是长辈由于宠爱自己的孩子而任由年轻人自行安排处理。加之农民收入的增多, 农村年轻人出外打工以后的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 都让他们更有资本也更有理由支付结婚的更高消费。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21世纪后H镇年轻人进城务工明显增多, 所以伴侣不再局限于同镇、同村的人, 有更多与外界的交流, 对象也可能是外地人。各地结婚习俗的结合、伴侣的家庭经济状况等, 都会对农村的结婚消费产生影响。在H镇内, 如果伴侣是城里人嫁到农村里的话, 那婚礼也必定会搞得更加隆重, 因为城里人对待婚礼的态度本来就比农村的更多样化、繁复化, 他们的家庭灌输给他们的思想会比农村里的更为重视结婚的形式、排场等等。

( 三) 社会文化

农村长久流传下来的关于婚嫁的习俗对农村人结婚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据被访者反映, H镇的人对结婚的一些礼数要求比较多, 追求好意头, 尤其是十几二十年前, 当时思想没有那么开放, 人们对结婚“吉利”的要求也特别多。比如要选个好彩头的日子, 新婚二人要看生辰八字, 出嫁也要选吉时等等……不过近年来随着思想的开放, 农村人走向城市, 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多, 所以尽管老一辈的农村人还是比较看重这些传统, 但出于对年轻人尊重以及爱护, 很多习俗已经被尽可能地简化, 比如可能不再那么注重二人的生辰八字, 选择方便亲友参加婚宴的吉日而不只是单纯的吉利日子等等。

随着传统习俗的日渐简化, 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很多婚庆文化被加入到农村人的婚礼当中。比如上面提及的婚纱、花车、结婚照等等。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益增多, 年轻人由于外出读书、打工等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信息, 也会逐渐被外部的价值观影响乃至同化, 故而他们在举行婚礼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城市文化的影响。资料显示, 某些农村还有年轻人旅行结婚或者参加集体婚礼。但仅就H镇的情况来看, 这些比较现代潮流的结婚方式还是极少数, 因为即使到了2010年后, H镇也基本都是在自己村里宗祠举行传统婚礼的多。

尽管传统的结婚习俗被简化可能使结婚消费有所减少, 但是其实新结婚文化的冲击和加入使农村的结婚消费有了更为大幅度的增长, 因为这些新鲜的婚庆文化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商家为了获取利益而推波助澜, 新人们又通过交流互相仿效。加上本身城市人办婚礼就会更加讲究, 投入的金钱更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人结婚时对经济支出的考量。

( 四) 国家政策

毫无疑问, 上世纪80年代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 但是也依然受制于国家的市场需求, 所以导致部分农民开始出外务工。所以上世纪90年代结婚的农民, 婚礼依然相对简朴, 因为可用资金确实不多, 即使是外出务工的农民也不见得收入会很高。不过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尽管此时农民工进城已经十分普遍, 但是这一政策使得依然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所要负担的家庭生活支出费用也相对减少, 加上近年来, 国家对农民工的帮扶政策有增加的趋势, 农民工在城里的薪金、生活水平等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所以他们自然有更多的钱投入婚礼。

此外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鼓励公民晚婚晚育。这基本阻止了农村人“多生孩子多有劳动力”的可能性, H镇的大多数村民家里都是2个孩子, 部分超生的也不会像几十年前十个八个孩子那么多。如此一来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 自然经济压力也相对降低, 相应地每个孩子所能得到的结婚资助会相对更多, 正如上文所说的, 结婚消费的增多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在H镇里, 晚婚晚育政策对于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年轻人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极少数还是留在村里的年轻人都相对较早结婚。但是如果是进城生活的年轻人, 受城里的思想以及国家这一政策的影响, 他们一般都会比较晚婚。晚婚也让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打拼自己的事业, 然后积蓄更多的资去组建家庭。这样一来, 结婚的时候花钱也更有余地。

五、结语

通过对1990年代, 2000年代, 以及2010年代结婚的人群进行访谈和观察, 大致了解这三个年代H镇的结婚消费内容、方式等, 并且归纳出H镇结婚消费的变化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 结婚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换句话讲, 人们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 是与社会的变迁相适应, 他们的行为传达出新的信息。

从图3看, H镇内的农民新婚消费总趋势是越来越高的。婚宴的消费2000年后跟1990年附近相比几乎增长了十倍 ( 由于数额差距太大影响其他消费项的变化对比, 所以婚宴消费额并未列入到图表里) 。到了2010年后所有的结婚消费都有极大的提升尤其是结婚照、婚车和场地布置的费用, 大大高于以往在这些方面的消费。婚服和家具的消费虽然相比其他四项提高的幅度不算特别大, 但也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可见其实近年来农村的结婚消费均呈现上升趋势, 并且上升幅度并不少, 农村人在结婚消费上可以花费的项目种类也越来越多。从总消费额看, 在H镇三个年代的结婚消费支出大约为2000 - 3000元左右, 30000 - 40000元左右, 以及90000 - 100000元左右。

H镇结婚消费的增多, 除了受上述的经济、家庭、社会因素影响, 还说明一个问题, 我国物价的上扬速度十分快。在农村办一场婚礼, 即便花样再怎么繁多, 也不可能使总消费额在短短十年间上涨十倍。在当今社会, 很可能人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上涨速度甚至超过了他们收入水平上涨的速度。所以即便是用在最平凡普通的事物上的花费, 也可能是从前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而H镇结婚消费的上升和花费项目的增多, 看出农村人操办婚礼越来越多地与城市有所关联, 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明显增多了, 这跟农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出外务工有很大关系。农村人习惯回乡办婚礼和设宴, 即便是外出务工的或者是出外念书的, 也都会回乡举办一场体面的婚宴。这其实是农村父辈对于儿女回到身旁的一种渴求表现。儿女尽管出外务工, 经济独立了, 但是仅靠他们自己的经济实力或许还不足以办一场体面的婚礼, 所以需要回乡得到父母的资助, 而父母在乡里的婚礼进行过程中, 也满足了希望被他人知道自家孩子长大成人的心情。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发现, 大部分的农村年轻人只是回乡举办婚礼, 婚后还是小俩口回到城市居住和工作, 甚少有回到村里生活的。这或许也是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年的想法, 他们渴望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创一番事业, 希望自己独立, 也希望能够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并追求更加体面的工作。

总体而言, 导致H镇结婚消费产生变化 ( 主要是消费额上升) 的原因是多样并且复杂的, 而其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消费的背后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笔者以證庆市H镇所做的结婚消费研究只能是广东农村结婚消费实际情况的缩影, 以个案事实为主要分析材料, 个案局限性, 无法穷尽各种消费现象, 希望能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分析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红娜.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1.

[3]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刘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基于西方消费理论的实证检验[J].中国发展, 2011, (3) .

[5]郑元敏.广东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 统计教育, 2008, (12) .

[6]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7]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8]张春艳、李凤英.中国当代婚姻仪式及消费习俗的变迁[J].文化学刊, 2009, (6) .

[9]王小蕾.当代农村家庭结婚高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9) .

[10]陈创练、李艳军.广东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7, (7) .

篇4:农村对结婚形式要件的认定问题

关键词:结婚仪式;结婚形式要件;登记

一、问题的提出

缔结婚姻不仅是男女两性结合的个人行为,而且也是社会行为,古今中外,或多或少实行一定的结婚形式要求,结婚一直构成形式自由原则的例外。[1]结婚的形式要件是婚姻生效的必要条件。我国关于婚姻的形式要件规定为“登记”。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登记婚姻、违法登记婚姻大量存在,而且在个别地区非常之严重,他们对结婚登记这一形式要件不够重视,对传统的仪式婚根深蒂固,这将导致事实婚姻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子女抚养、继承制度等问题。

二、分析农村不登记结婚的原因

1.仪式婚传统和民族婚姻习俗的约束和影响

由于村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延续,人们对于过去的东西总是根深蒂固,自古以来的婚姻仪式被当地村民所接受,形成重结婚仪式轻婚姻登记的习惯,很多农村老百姓认为,只办理结婚登记而不办酒席就不能算作是夫妻,不能进行正常的夫妻生活。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如果一对新人只是去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而未邀请双方父母、亲戚朋友、邻居等到场祝福,之后又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则必然受到周围的社会舆论,甚至恶言相击,因为在农村人看来,举办结婚仪式对外界宣告新人已经结婚,并得到亲朋友好友的祝福,婚礼仪式才是结婚最重要的有效要件,登记从来都是被轻视的。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对结婚形式要件一直贯彻的是几千年的婚礼仪式制度,而对于我国《婚姻法》中规定对结婚的登记要件一概不理,可见村民对传统世俗的重视度要高于现行法律。这就像《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一书中所说的“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制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2]

2.大对数村民为了逃避法律监督,故意不办理登记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人口众多,未成年人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大多数农村孩子过早就辍学了,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的农村生活,但是结婚算是他们人生中最幸福的大事了。由于过早辍学,在他们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时候父母就帮他们筹办婚姻大事,可谓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3],婚姻登记机关应该不予准许登记,因此,大多数村民一直贯彻这样一种做法,先办酒席,举行结婚仪式,向外界宣告彼此已经是合法的夫妻关系了,至于登记,等到法定结婚年龄再去当地民政局进行补办。当然这种做法并不违法,我国《婚姻法》第八条规定:“未办理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但是这样做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如果不办理结婚登记,今后子女的户口问题将会难以解决,孩子上不了户口就无法上学,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农村子女入学的年龄大于城市子女的重要原因。

3.登记机关的设置及日程安排对偏远的农村地区造成不便

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婚姻登记机关距离村民居住的地方很远,交通不便,登记机关的设置日程安排不当,比如登记机关少之又少,机关内部设置不健全,进行形式审查材料时不一次性说清楚需要准备的材料,致使村民来回跑几十趟,结婚登记极其不方便,有的登记机关收取费用相对较高,导致村民为了逃避高收费而故意拒绝登记。

三、如何解决民间婚俗与婚姻法律之间的冲突

孟德斯鸠曾说:“用法律去改變法律所建立的东西,用习惯去改变习惯所确立的东西,如果用法律去改变应该用习惯所确定了的东西的话,那是极糟的策略”。[4]那么,关于农村对结婚的形式要件认定与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的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衔接?

1.采用结婚登记与结婚仪式可选择制

婚姻仪式具有重要的公示作用,使当事人的婚姻关系通过仪式产生判断标准,举办结婚仪式的当事人,将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向他们宣告结婚,实际上就等于向不特定人公示自己的婚姻状况。[5]笔者认为,引入结婚仪式制为结婚形式要件的法定形式,采用结婚登记或结婚仪式的可选择制,这里的结婚仪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只办酒席、邀请亲戚朋友到场,而是必须要有两个以上见证人,以及当事人户口所在地的登记员代表登记机关参加,婚姻登记机关结婚仪式记入档案。正如孟德斯鸠所说,既然人们已经把结婚仪式当作是结婚形式的有效要件,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那么就让习惯去改变习惯所确定的东西,这样既坚持了国家对婚姻成立的审查和监督,又充分尊重了民间的婚姻风俗。

2.婚姻登记机关应实行上门服务制

对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由于交通不便,登记起来比较难,这也是广大农村地区只进行婚礼仪式而不进行登记结婚的理由之一,如果立法一直遵循婚姻登记制,则应当指派工作人员定期调查所在辖区内村民,了解结婚拟结婚人的意向,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当事人,告知其应办理结婚登记或者结婚仪式的申请,如果当事人不方便办理的话,工作人员可以主动上门为其办理结婚登记或者主持结婚仪式。

3.用婚姻道德观念教育群众

由于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不够经常、深入,村民不懂法,不知道为什么要登记,加上农村的封建教育,跟外人谈论婚事产生胆怯心理,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与社会无关,因此常常不去登记。因此,应该把婚姻法制宣传作为普及法律常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加大宣传,使广大民众都能了解有关结婚形式有效要件。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拉伦兹.《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6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29-1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10页.

[5]于海涌.“仪式婚的法律保护”,载《法学》,2007年第8期,第119页.

作者简介:

篇5:农村结婚对联优秀

大门柱:(同喜同贺)

繁花似锦鲜花菱花礼花灯花统称百花映衬心花怒放;

胜友如云工友酒友邻友亲友皆为挚友恭迎谊友光临。

大门洞:(蓬荜生辉)

莺歌燕舞五色祥云罩彩楼楼来贵客客举金樽恭贺名门俊彦龙腾雾;

花好月圆三星瑞气盈庭院院绽红梅梅映笑脸喜迎玉辇香车凤还巢。

照壁:(喜溢庭堂)

铝城豪客古耿英贤驾祥云移玉步三千珠履光门第;

卢府帅哥原宅淑女逢盛世应良辰无限真情结凤鸾。

上北房:(喜上眉梢)

儿行孝道孙行婚礼婚庆重阳节;

少慕新人老慕寿星寿添德望门。

楼梯口:(恭贺良缘)

客会庭堂开怀放量举金盏欢歌妙语赞佳偶;

主效芳竹有节虚心表真情笑眼喜眉宴贵宾。

洞房:(举案齐眉)

昔同窗今同志同拥鸳鸯枕;

长相爱永相亲相交伊甸园。

典礼台:

往昔同窗小娇晶艳琴瑟重调温旧梦;

而今合卺智睿华润管弦齐奏唱新声。

舞台:

钹鼓扬琴小号萨克齐鸣鸣一曲全家福众人喝彩;

美声通俗民族摇滚同唱唱几首流行歌三巷生辉。

彩门:

重阳行婚礼赏心悦事天作美;

淑女配才郎佳偶良缘人撮合。

彩门:

姻联古耿情人节;

宾贺名门幸福家。

席前:(恭贺新婚)

云蒸霞蔚彩凤归巢一院高朋携厚谊;

花好月圆金秋设宴三杯美酒敬嘉宾。

上联:今秋美玉蓝田出;

下联:异日明珠赤浦来。

上联:哭啼一声女娃父母生;

下联:喜号一声新娘伴终身。

横批:喜嫁女生

上联:新人入堂合家欢喜;

下联:子嗣成双欢聚一堂。

上联:娇艳花好,花边新人喜结连理;

下联:美满月圆,月下宾朋笑语欢歌。

上联:淑女行嫁莲开并蒂;

下联:佳婿来迎连理同枝。

横批:美满良缘

上联:亲朋祝贺快婿林逸美满姻缘缔吉日;

下联:父母欣慰明珠李萍英姿飒爽出芳门。

上联:玉镜能谐温峤志;

下联:荆钗甘为伯鸾容。

上联:于归好咏宜家句;

下联:往送高歌必戒章。

上联:养女已传针线术;

下联:适人再授桑麻经。

上联:幸有春光筵贵客;

下联:喜同淑女赴新婚。

上联:喜看淑女成佳媳;

下联:乐让东床唤泰山。

上联:惟有薄奁遗爱女;

下联:愧无美酒待高朋。

上联:瑟鼓房中凫翔静好;

下联:箫吹楼上凤律归昌。

上联:名流喜得名门女;

下联:才女欣逢才子家。

上联:联谊攀亲,何必求门当户对;

篇6:农村结婚对联精选

农村结婚对联精选:

横批:双喜临门

上联:兔瑞冉府,洞房花烛,得并蒂;

下联:龙祥田宅,天赐姻缘,结连理。

对璧人留小影

无双国士缔良缘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堂开蓬莱景

人醉武陵春

琴韵谱成同梦语

灯花笑对含羞人

横批:福泰安康

上联:喜庆月老赐良缘

下联:勤劳致富合家欢

并肩同步长征路

齐心共谱幸福歌

不须玉杵千金聘

已有红绳两头连

不愿似鸳鸯嬉戏浅水

有志象海燕搏击长风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成家当思创业苦

举步莫恋蜜月甜

窗前共议四化业

灯下同攻百科书

婚姻自主恩爱重

家庭和睦幸福多

吉人吉时传吉语

新人新岁结新婚

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江上渔歌白鸥同舞

舟中春暖紫燕双飞

结成平等果

开出**

节约办婚事亲友皆欢喜

勤俭建家庭夫妻更和睦

白首齐眉鸳鸯比翼

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文窗绣户垂帘幕

银烛金杯映翠眉

春暖花朝彩鸾对箅

风和月丽红杏添妆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篇7:农村结婚对联摘抄

横批:双喜临门

上联:兔瑞冉府,洞房花烛,得并蒂;

下联:龙祥田宅,天赐姻缘,结连理。

对璧人留小影

无双国士缔良缘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堂开蓬莱景

人醉武陵春

琴韵谱成同梦语

灯花笑对含羞人

横批:福泰安康

上联:喜庆月老赐良缘

下联:勤劳致富合家欢

并肩同步长征路

齐心共谱幸福歌

不须玉杵千金聘

已有红绳两头连

不愿似鸳鸯嬉戏浅水

有志象海燕搏击长风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成家当思创业苦

举步莫恋蜜月甜

窗前共议四化业

灯下同攻百科书

婚姻自主恩爱重

家庭和睦幸福多

吉人吉时传吉语

新人新岁结新婚

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江上渔歌白鸥同舞

舟中春暖紫燕双飞

结成平等果

开出**

节约办婚事亲友皆欢喜

勤俭建家庭夫妻更和睦

白首齐眉鸳鸯比翼

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文窗绣户垂帘幕

银烛金杯映翠眉

春暖花朝彩鸾对箅

风和月丽红杏添妆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篇8:农村结婚彩礼调查

男方给多少看“行情” 刘全和介绍,正是因为儿子的条件不错,礼金女方才只要了10万元,“有的男孩条件不好,要20万的也有。”

今年4月,百度长春吧上有一位网友发帖: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的彩礼行情是现金20万元,还要有车、房、“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和彩貂。车要摩托、轿车、农用车齐全;“三金”得3万元以上;貂皮必须是彩色的,越艳越好;小两口婚后,男方父母必须搬出去住,必须签订财产协议,所有债务和新郎无关。这位网友在帖子的最后称:“做不到以上几点,在农村就娶不到媳妇!”

范家屯某村村民刘全和(音)说,这位网友所说的,并不算太夸张。

以上就是刘全和口述的儿子婚前账单,“结婚当天还有‘上车钱'18888元,’改口费‘9999元或10001元,还没算上接亲车队和办酒席的钱。”

总体算下来,儿子结婚,刘全和老两口的累计支出将超过50万元。即使是城市中的普通上班族,50万元也是笔相当大的开销。对于刘全和来说,更是极大的负担,甚至为此负债。“得还好几年,也就是这几年占地,亲戚朋友手里都有点儿钱,要不就得去’抬钱‘(借高利贷)。”

在其他村民的描述中,刘全和儿子的条件“相当不错”,身高将近1米8,不抽烟不喝酒,会汽车修理,最关键的是会干农活。“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会干地里的活,我儿子都会。”说起儿子,刘全和很自豪。

既然条件这么好,为何还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娶媳妇呢?“行情就是这样,我儿子对象要的还不算多。”“行情”是刘全和无法违背的,他也不愿为了钱让儿子娶不上媳妇。“女方要少了,别人会觉得是不是她家姑娘有啥毛病;我们要是给多了,别人就会觉得是不是我家儿子有问题。”刘全和介绍,正是因为儿子的条件不错,礼金女方才只要了10万元,“有的男孩条件不好,要20万的也有。”

跟刘全和同村的李姓村民,就“遭遇”了20万的彩礼。小李也是今年结婚,婚后小两口和父母同住。婚前支出中,李家省下了在镇里买楼的钱,但彩礼就要多给了。“会亲家的时候,那边说要20万。”老李说,儿子脾气倔,当场就说不结婚了,还是女孩“讲情”,女方父母才松了口,最终定在16万元。但也因此,女方提出了附加要求:婚前李家的外债跟小两口无关;婚后小两口要住东屋。农村的房屋多是坐北朝南,一般来说东侧房间比较大。

对于这些条件,老李接受了,但多少有些憋屈,“儿子结婚,我还能舍不得花钱啊?就是不要彩礼,这些钱也都得给他们俩。但是他们逼得紧,我就觉得不得劲儿。”

老李还有一个女儿,也已经有了男朋友。“彩礼我打算要20万。”老李想得很清楚,儿子结婚拿出去多少钱,他就朝女儿对象家要多少钱,只能多不能少。

女方要多少看条件 那么女方在索要彩礼时,会根据哪些“指标”来确定金额呢?榆树市的闵家镇距离范家屯镇约200公里,当地的彩礼行情是除住房、“三金”外,现金15万元左右。“彩礼肯定不是瞎要的啊,肯定有说法。”闵家镇二十家子村村民李秀荷表示,自己就有一些具体的想法,根据男方的各项条件,对“基准彩礼金额”增加或减少。

李秀荷解释,像个人长相和有无不良习惯,其实是希望女儿能找到正经过日子的男人;学历和手艺则是希望女儿以后的日子能过得好一些;至于是不是独生子,则涉及以后遗产的分割。“彩礼是一定要收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而且彩礼的多少也体现着我女儿的身价,钱越多,说明我女儿越优秀。”李秀荷说,“而且你要来的彩礼钱越多,男方家就越重视,离婚的可能就越小,因为再娶一个又得花不少钱。”

对于母亲的想法,李秀荷的女儿有些不以为然,“彩礼是你想要多少钱,人家就给多少钱啊?到时候我找男朋友,你们要是不满意,我就跟他私奔!”

范家屯镇郜家村村支书孟凡平认为,男方和女方在彩礼上往往是一种博弈,总要找到某个平衡点,“女方家多要,是觉得说起来有面子;男方家想少给,其实是怕别人知道彩礼给多了,会以为自家儿子不好。”

今年30岁的孟凡平对于高额彩礼持否定态度,“现在这些年轻人有了钱,都不知道计划,彩礼、陪嫁和礼金,很快就花没了。你说有这钱,干点儿啥不好?”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在范家屯镇,外出求学的男青年大多对彩礼持否定态度,女青年则大多会要求彩礼。

而外出打工的,则不管男女都坚持着这一传统,不同的是女青年大多会遵循范家屯当地的行情,而男青年则会遵循女方家乡所在地的行情。

彩礼的变迁 郜家村的孟老汉是村里知名的媒人,几十年来他深刻感受着彩礼行情的“飞涨”。

上世纪90年代,范家屯镇的彩礼行情是几千元。“我记得当时介绍成的一对儿,男方家买了电视、洗衣机和电风扇,礼金是4000块。”也有的只给现金,一般在一万元左右。

1995年前后,男方家除了要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四大件”外,现金至少要一万元。

2000年以后,除了家电、家具,现金至少两万元。多数时候,女方还会要求男方翻新或重建房子,后来,这一要求变成了“买楼”。

2010年,当时的彩礼包括“三金”、摩托车、家电和房子,所有财物相加至少5万元,甚至有的还会要求小轿车。

刘全和给算了一笔账,5年以前,村里大多数家庭的年收入也就1万多元。那时结婚,男方需要拿出的彩礼礼金和实物就要5万元,基本相当于5年的收入。

而在刘全和的印象当中,彩礼的现金部分涨到10万元,应该是在2013年年底到2014年年初,“到了今年,就没听说过彩礼低于10万的。”摘自《新文化报》

上一篇:夏季安全施工方案下一篇:节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