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结婚习俗

2024-04-08

东北农村结婚习俗(共10篇)

篇1:东北农村结婚习俗

1、敲门:新郎敲门喊妈开门、爸开门(娘家人在屋内可难郎 一 下, 不给开门,但时间不宜过长)。

2、认亲:新娘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男方接亲人员,由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从长辈开始),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座,由新娘父母及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或甜甜嘴)。

3、求婚: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并说几句能打动新娘的浪漫话语,新娘可为难新郎一下,但时间不宜过长。

4、互戴胸花:新郎新娘互戴新郎新娘胸花,并合影留念。

5、新郎改口: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的好女婿),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郎向岳父岳母保证善待新娘,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6、吃面条: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

7、换踩堂鞋:一般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8、双方亲属上喜车,娘家亲属先上车,男方亲属后上,不许空车。(四彩礼除离娘肉外,其他物品带回一半)。

篇2:东北农村结婚习俗

在东北黑龙江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择,而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一般待客日要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

2.迎亲

按照东北人的习结婚习俗,结婚当天迎亲越早越好,因为有“抢头”一说,新郎迎亲的时间也是找人占卜给指定的好时辰,一般会有8和9这2个数字,寓意着发财和长久之意。而新郎来接亲的人也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老婆就凑成了双数,而人数最好是控制在十几人,当中必须有一对小男娃小女娃。新郎迎亲时需要带上里脊肉给丈母娘吃,寓意为“离娘肉”,还要带上红线捆着的大葱(寓意生活充实)和“聚宝盆”(其实就是一个装满生活用品的红脸盆)。新娘在娘家要坐在一张新被子上,俗称“坐福”,而新郎到达新娘家时会有女方的家属来堵门,等到给了红包改口叫了“爸妈开门”后才给进来。

3.送亲

在东北黑龙江送亲的人数是不讲究的,但是新娘的弟弟必须要去,并且要坐在婚车上叫“压车”,并且新人还要给一个大红包哦。按照东北的结婚风俗,妈妈是不能送嫁出去的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接下来就要准备把新娘子娶回家了,新郎必须给新娘穿上红鞋子,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哦,因为伴娘会把红鞋子给藏起来,要是新郎自己找不到的话,就要给大红包伴娘才会告诉你红鞋子在哪了。

4.结婚

按照东北黑龙江的结婚习俗,新娘必须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当然改口费是有个大红包的,一般是封1001元,寓意着新娘是“千里挑一”的,进了新房,新娘就要开始吃花生和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而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接下来就会在婚房中调戏下新人同时照相合影留下美好回忆,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酒店婚礼的举行跟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主持人司仪主持完婚礼,新人轮番敬酒、送客。按照东北黑龙江的习俗送亲的人必须要在12点之前离开。晚上新人必须要家里一起吃团圆饭。

5.回门

和全部各地的风俗一样,东北的结婚习俗也是三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但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男方家,如果新娘家是外地的很远,那就得九天后才能回门了。

东北结婚的彩礼

东北人结婚都是要去先提亲,男方带着彩礼和礼品去到女方家里,然后看看女方的具体要求,然后等待女方这边的回应,如果是双方协商婚事的话,那基本上就是成了,如果是女方支支吾吾不回应的话,那就可能是彩礼或者是礼品没有送到位。

在东北,结婚彩礼和地区不同有关,一般东北市区和农村的彩礼价格都会有差异,东北彩礼城市6万,农村12万。在东北的一些城市当中彩礼是女方收着的,可以留着以后有小孩了用,在一些农村礼金是父母收着,只会给一部分到女方手上。

东北不同地区结婚彩礼钱一般在3万到15万不等,不包括三金,而且给的礼金数都不会是整数的,会去掉几块钱,或者是尾数要个9,有讨个吉利数字的说法。

中国东北的婚俗

中国古代有六种仪式。如今,某些地区也有一些习俗。六个仪式是纳西族,名称,纳吉,纳正,请,欢迎。事实上,各地区的习俗婚礼习俗并不完全受这六个仪式的限制。它简化了相亲和参与阶段的过程。例如,邀请期(约定的结婚日期)将在纳吉(礼物订婚)。 。在亲欢迎之后,新郎的仪式过程(新娘和新郎喝了一杯酒),抢劫室和结婚后的后门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东北婚礼定制流程分析:

1.选择一天中的某一天

在东北黑龙江婚礼当天的美好日子被称为正确的一天。正常的一天通常由新郎的家人选择。非积极的一天也被称为招待日。它由新娘的家人设定。一般的招待日比正常日早三倍。四天。在招待的当天,新郎官员将在新娘的家中待一整天,并招待该女子家属的亲戚和朋友。

女性的父母将在同一天的婚礼招待会上举行盛宴,招待所有客人。新娘和新郎穿上礼服,主持人的礼仪嘉宾在舞台上发表了讲话。这也是婚姻的挺好次。新来者还需要给每位客人一个祝酒,并从女性的亲戚和朋友那里收到钱。休息后,新郎将返回家中,等到婚礼当天去看新娘。

2,欢迎亲吻

根据Northeasters的婚姻习俗,举行婚礼越快越好,因为有一个正面交谈的说新郎与亲戚见面的时间也是找人占卜的好时机。一般来说,将有2个数字8和9,这意味着赚钱和长期意义。前来接送亲人的新郎也必须是单数,因为返回的妻子将组成双号,而且这个号码较好由十几个人控制,其中必须有一对小男孩和女孩。

篇3:东北农村结婚习俗

关键词:满族,睡扁头习俗,摇车

辛亥革命的时候, 通过摸后脑勺去区分满汉族。《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有载, “故辛亥之役, 摸脑骨以别满、汉, 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军阀混战之时, 还流行一句顺口溜:“头戴狗皮帽, 腰挎盒子炮;后脑勺子是护照, 妈了巴子是免票。”说的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的奉军战胜了吴佩孚的直军, 由东北人组成的奉军一直打到了上海。后一句话说东北人没有后脑勺, 他们坐火车不买票, 如果有人敢查票, 他们就把狗皮帽子或大檐帽摘下来, 摸一下后脑勺子, 然后骂一句:“他妈了巴子的, 你没长眼睛那!”这时乘务员就知道这帮人是奉军兵痞, 惹不得。大扁头成了东北人的“护照”!

这些现象都跟一种习俗有关, 它就是睡扁头。那么, 什么叫睡扁头?睡扁头习俗是如何起源的?如何才能做到睡扁头?该习俗对于人体的利弊如何?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睡扁头习俗起源

关于睡扁头的习俗。《中国民俗辞典》说:

小儿出生后, 让其枕着装有小米之类囊物的枕头, 仰面睡觉, 使其头骨变得扁平。这一习俗源于满族的先人。《满洲源流考》载:“国朝旧俗, 儿生数月, 置卧具, 令儿仰寝其中, 久而脑骨自平, 头形似匾, 厮乃习而自然, 无足为异。”

对于该习俗的起源, 上述资料说“源于满族的先人”。其实, 人工改造头形 (其手段也可能包括“睡”) 并非满洲一家独有, 考古发掘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证据。“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的一个女性头骨, 有明显的人工变形。”而山东大汶口组的头骨畸形, “出现率几乎100%”。从中可以知道, 我们的远祖已经懂得人工改变头形, 不管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 人工畸形头的分布几遍于全世界。南美洲的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地;中美墨西哥, 美国印第安人;大洋洲如新几内亚、新卡里多与新赫布里底 (New Hebrides) 亦有分布;小亚细亚、高加索、亚美尼亚、中非、印度也有其分布;欧洲的法国、荷兰等;在苏联境内, 古代人工变形的头骨曾发现于克里米亚、高加索、中亚细亚与伏尔加河流域等墓地中。

在中国古籍中, 最早记载扁头的是《后汉书·东夷列传·韩》, 内中说辰韩, “儿生欲令其头扁, 皆押之以石”。这可称之为压扁头, 而非睡扁头了。

考古发掘和古籍并没有明确解答该习俗的起源问题。我们只好从文献记录去找寻蛛丝马迹。

2 怎样才能睡扁头

随着这些满族先民定居下来, 这个育儿工具也进入家庭。吊在树枝上的摇车变身悬挂梁柁下的摇车。关于摇车的形制, 《中华全国风俗志》有详细描述:

生子满月下摇车, 如内地之摇篮。其制以筛板圈做两头, 每头两孔, 以长皮条穿孔内, 外用彩画, 并悬响铃之类, 内垫薄板, 悬于梁上, 离地三四尺。用带缚定小儿, 使不得动, 哭则乳之, 不已则摇之, 口念“巴不力”, 意即哄其睡也。

进入居室的摇车 (又称悠车) , 它要挂在屋内的悠车椽子上, 俗称“子孙椽子”。或者称之曰“摇车杆子”或“子孙杆子”。在宁古塔和新宾地区, 民间有“卖房不卖子孙杆子”的说法, 可见极其重视摇车。满族有谚语说“养活孩子吊起来”, 即言此。

定居时代的摇车有个必不可少的设备, 那就是前文述及的“内垫薄板”, 即睡板。因为小孩睡觉是栓在睡板上而不是直接放于摇车上, 用睡板才更加方便栓稳孩子, 以避免他们手脚乱动。而且使用摇车仅在夏、秋两季, 春冬两季则将小孩绑于睡板放在炕上。所以小孩躺在睡板上的时间比摇车的时间长得多。宋兆麟先生认为, “摇车对扁头的形成并没有多大作用, 影响较大的是睡板”。睡板长于小儿, 多为整块木板, 较薄, 略呈梯形, 上宽下窄。

睡板上面有三种设备, 对于形成扁头也功不可没, 即枕头、夹被和带卡子。《中华全国民俗志》云:“枕以硬枕 (枕实以豆) , 务平其后脑骨”。当然, 枕芯除“实以豆”外, 还有小米、高粱等粮食, 意为头枕粮仓。夹被是用来包裹小孩的。裹好小孩后, 再用布带将婴儿臂肘、两膝、脚踝捆扎, 俗呼“带卡子”。如此这般, 小孩就被笔直地固定在睡板上, 动弹不得, 翻身更不可能。

因此, 在中国或者世界范围内, 人工改造头形的历史非常悠久。这些远古人类改造头形的手段仍不十分清楚。但东北满族睡扁头的习俗, 很可能出现在渔猎经济时代进入农业经济时代, 即满族开始定居后才出现的。因为对睡扁头起决定性作用的睡板, 乃定居后出现的, 以便于捆绑婴儿。

3 睡扁头的利与弊

关于睡扁头的好处, 普遍的看法是:满人以后脑勺扁平为美。同时也使得背部扁平宽板, 利于躯体、内脏健美, 利于拉弓射箭, 不至形成窄鬓角、南北头, 可避免让孩子睡出罗圈腿, 即“O”型腿。婴儿仰卧睡头时, 两个太阳穴不久便凸起来。眉宇间的印堂也凸起来。这就使面容增长, 令人感到丰满。老年人认为, “天庭饱满, 地阁方圆”的方脸是“官相”“福相”。这就是满族老人说的“睡好了后脑勺, 成全了‘前门脸儿’”。如果其母没有为孩子做好睡扁头这项工作, 则会被耻笑为“不会伺候孩子”, “那孩子脑袋睡的, 锛儿娄瓦块地。”如果哪家的姑娘枕骨部没有睡扁, 就被认为是“丑闺女”。

至于其弊端。首先从形体方面, 过犹不及。“大扁头”确实难看, 好像砍了一刀似的。有个流传在辽宁省岫岩满族曹氏中的传说:祖上有一个人, 因头扁, 帽子都撑不起来, 去省城参加考试, 考官认为他脑袋有毛病, 赶出考场。第二年再去考试时, 他在后脑勺塞上纸团, 这样才把帽子撑起来, 方许入考场, 结果考中了举人。

睡扁头这一习俗究竟给颅骨发育带来什么样的内在益处或者害处尚不明确, 但睡扁头的同时将身躯肩部腿部平直, 有利于拉弓射箭。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处, 该习俗显示出它的坚韧和辐射力。“近燕鲁流寓者, 亦多染此习”, 从山东一带来的人也在东北染上这种习俗。“满族入关后, 宫中仍保留了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 此习俗还被带入宫廷。东北的汉族也吸收了这种习俗。

4 几点思考

4.1 睡扁头习俗究竟出现于何时?

前面进行了大胆推测, 即“东北满族睡扁头的习俗, 很可能出现在渔猎经济时代进入农业经济时代, 即满族开始定居后才出现的。”理由是对睡扁头起决定性作用的睡板出现于定居后。

4.2 为什么今天睡扁头习俗逐渐式微呢?

“现在除个别乡村外, 已经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这可能是因为, 其一, 审美观的变化;其二, 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其三, 家庭子女数量已经锐减, 以往是“中下等人家, 躬操井臼, 无力雇乳媪者, 恒用此法”, 现在形势发生大变化。大多的城镇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照料孩子。

4.3 满汉民族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除了满族, 汉族也注意塑造婴儿的头形。不过他们认为, 久仰卧容易扁头, 长招风耳, 还认为“扁头”为“笨头”, 长大以后不聪明。而经常侧卧也不好, 会使头过窄, 同样不好看。当地主张小孩头要圆乎乎的, 有点后脑勺最好。他们的枕头属软枕, 枕芯有灯心草、蒲绒、茶叶、芥麦皮等等。双方可以在睡好身板的同时, 也可把小孩的头睡好。毕竟好身板不仅仅是拉弓射箭才需要的。S

参考文献

[1]胡朴安, 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

[2]刁书仁, 编著.满族生活掠影[M].沈阳出版社, 2002.

篇4:东北农村地区居住习俗探析

关键词:东北地区;居住;习俗

中国东北地区,从地域上讲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个盟市。该区域内从古文化发源的角度看,属于不同的文化源,但单从居住习俗而言却十分类似。本文将以东北的住房为研究对象,对居住习俗文化进行分析。

一、东北农村地区居住文化的渊源

东北地区历来是满族人生活的地域,后来蒙古族进入到该地区,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继而对抗明朝的过程中,将朝鲜半岛的居民迁入东北地区,清朝末期国家为了增加收入加之黄河中下游受黄河泛滥影响,山东、河南、河北的农民大量涌入东北,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区满、蒙、朝鲜和汉族的民族结构。民族的融合为文化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蒙古族为牧猎民族,历来以牧业和狩猎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为了便利游牧生活的需要,蒙古族以蒙古包为主要居住形式。满族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为经济生产方式,居住形式则以茅草屋为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满族逐步进入定居生活阶段,定居后满族则以四合院为主要居住形式。朝鲜族是进入东北地区最晚的民族,其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也较晚,其居住习俗对该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居住习俗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东北地区的居住习俗文化虽然伴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变迁状况。从整体上看东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俗以满族的居住习俗为主,掺杂了部分蒙古族的文化元素,在部分地区也存在少量朝鲜族聚居群体仍以朝鲜族居住习俗为主。所以,中国东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俗文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满族习俗文化为主体,混合有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综合体。

二、东北农村地区居住文化多元分解

中国东北地区除了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聚居的地区存在一定的如狩猎等其他经济生产方式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盟市和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存在定居的半农半牧、牧区、农区。所以,从经济生产方式上看,仍呈现多元现状。但是从居住的角度看,虽然部分牧区存在不同季节的牧场,但都以定居为主,尤其国家将草场划归一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生产单位之后传统的游牧生活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定居生活。同样的自然环境和统一的定居生活为居住形式同质化提供了条件。

目前,东北农村地区的住房格局整体上传承了满族传统的居住习俗,以三间或四间住房结构为主,其内部的设计和其他内容的摆设也有部分蒙古族的文化元素,朝鲜族在整个东北地区有很多小型的聚居点,一般以村级为单位。朝鲜族聚居点的住房格局设计体现了浓厚的朝鲜族文化特色。

满族传统的居住格局为四合院,条件好的住户会选择建造成正房和东西厢房加门楼的形式。正房称为上屋,都是取坐北朝南的取向,东西两侧的厢房一般称为下屋,上屋以住人和做饭为主,而下屋则以放置各种生产工具和粮食为主。受蒙古族传统的游牧文化影响,在厢房与正房的两侧拐角处建造牲畜的棚圈,饲养畜牧业或是农用牲畜。正房内部则一般选择三间式格局,中间称为堂屋,以安置厨灶和火炉等厨具和取暖设备为主,而西间为主屋,东间为侧屋。也有部分农村地区取消了东侧厢房,只建设有西侧的厢房,四合院也被正房加西厢房和院墙的建筑格局取代。建筑房屋的材料也从最初的茅草后来被泥土,再后来被砖瓦所取代。当前,建筑房屋以砖瓦为主要材质。

满族以西为大东为小。在整个东北农村地区也受此传统习俗影响,一般尊者以西屋为住所,并将祖宗的牌位贡于西屋西侧的墙壁上。蒙古族传统的信仰为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所以在广大的蒙古地区有供奉狐仙、蛇仙(常仙)、黄仙的习俗,受满族以西为大的习俗影响,在整个东北地区尤其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几个盟市地区供奉的各种仙家牌位也安置在正房西屋的西侧墙壁上,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民众较多,在家供奉佛位的家庭也较多,同样将其供奉在正屋西屋的西侧墙壁上。

正房除了堂屋外的西屋和东屋都建有火炕,一般在北侧或西侧的墙壁上建有火墙,火炕和火墙是东北农村地区冬季取暖的主要设备。火墙和火炕也是满族传统住房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农村地区不论是满族、汉族、蒙古族还是朝鲜族在建房的过程中火炕和火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东北地区也聚居着一些朝鲜族群体,他们的房屋建筑独具特色。一般有五道脊梁,而且在整个房屋的东侧要开东窗。本地区的人们称其为“四坡五脊”的建筑架构。其中的设备建构与其他民族的相去无几。

三、东北农村地区居住习俗形成的原因分析

东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俗文化的特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满族习俗文化为主体,混合有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的居住习俗,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满族起源并长期居住于东北地区。满族的传统文化起源于东北地区,是满族人长期与自然互动的结果。所以相对而言满族的习俗文化也是在该地区最适宜的,具有本源优势。

其次,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与满族的文化渊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蒙古族以牧猎文化为主,满族以渔猎为主,因此在相互接触中具有一定的相容性。所以,在满族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具有较为浓厚的蒙古文化特点。

再次,对于东北地区而言,朝鲜族和汉族是属于外来民族,汉族群体以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等地区的人口为多。所以,该地区居住习俗中的汉族文化元素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的文化。

最后,朝鲜族以点的形式散布在东北地区,其传统的居住习俗也多有体现。甚至对其他民族的家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住房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重要的文化场域。居住习俗也体现着本地区文化的诸多特点。房屋建筑结构和内部的设置与传统的文化和自然环境都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习俗文化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起变异度和保存度与其实用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就居住习俗文化而言,在广大的东北农村地区之所以满族的居住习俗文化在各民族家庭中能够得到普适性的保留和传承,主要是因为其符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无论其外形和内部的结构都适合当地的环境。因此,人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自觉的就选择了这种居住形式。

篇5:东北习俗

清末民初的童谣里也形容满族饮食习俗为“粘面饼子小米粥,酸菜粉条炖猪肉”。酸菜炖白肉是过年的菜品,排骨炖豆角是夏天的时令,鲶鱼炖茄子是江边的鲜味,小鸡炖蘑菇是款待姑爷上门的佳肴,这就是东北“四大炖”。一直怀疑“乱炖”是“烂炖”的讹音,穷苦人家随手收集易得的食材,多半是豆角、土豆、红薯粉条,混在一起炖得烂熟,汁水融汇,半羹半菜,平日吃厌了的寻常食材不仅更易入口,还混搭互补出更加圆满的味道。这道平易近人的菜当仁不让地将之列为东北风的代名词。

大酱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众多的山东人后裔在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种植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豆,并把山东人爱吃的大葱蘸大酱的习俗发扬光大,不仅蘸大葱,白箩卜、香菜、辣椒、土豆、白菜„„无所不蘸、生吃熟吃无所不能。近年传入东北的南方蔬菜名目繁多,但东北人雷打不动的吃法就是:蘸酱。就象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老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必定有一缸的大酱。农村人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照看的,晴天时要暴哂翻搅,雨天时要加盖,还要及时加纱网防虫蝇。正宗的农家大酱香气扑鼻,还汪着一层亮晶晶的油,摘一把地头的新鲜蔬菜蘸上大酱咬一口,那才叫爽脆香甜。由次,东北人又发明了一种吃法,就是干豆腐 卷大葱„„。

东北结婚的习俗

一、出发前准备

1、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2、新房楼前楼后的大井用红纸盖上。

3、接亲人员佩戴嘉宾花,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4、接送亲人员不算新郎新娘应为双数(一般8人、10人、12人)。

5、接亲车队总数(录像车除外)应为双(一般6台、8台、10 台)。

二、到娘家

1、敲门:新郎敲门喊妈开门、爸开门(娘家人在屋内可为难新郎一下,不给开门,但时间不宜过长)。

2、认亲:新娘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男方接亲人员,由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从长辈开始),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座,由新娘父母及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或甜甜嘴)。

3、求婚: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并说几句能打动新娘的浪漫话语,新娘可为难新郎一下,但时间不宜过长。

4、互戴胸花:新郎新娘互戴新郎新娘胸花,并合影留念。

5、新郎改口: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的好女婿),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郎向岳父岳母保证善待新娘,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6、吃面条: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

http://

7、换踩堂鞋:一般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来,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8、双方亲属上喜车,娘家亲属先上车,男方亲属后上,不许空车。(四彩礼除离娘肉外,其他物品带回一半)。

三、新房:

1、认亲:新郎父母站在门口迎接娘家贵宾,新娘把娘家送亲亲属一一向公公、婆婆介绍,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坐,新郎父母及男方亲属负责招待娘家贵宾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

2、新娘改口:新郎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娘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娘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娘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的好儿媳),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娘向公公婆婆保证夫妻和睦相处,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3、挂钟:一般由新娘弟弟完成(没有弟弟其他同辈或晚辈代替完成),挂钟后新郎赏弟弟挂钟钱,钟盒由弟弟负责带回娘家(钟盒不能空,放一个红包或喜烟喜糖均可)。

4、装箱:一般由新娘哥哥完成(没有哥哥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也可),准备一元、五角硬币若干,由主持人安排怎样装箱。

5、叠被:一般由双方嫂子完成(没有嫂子其他同辈或长辈亲属代替也可),男方被口朝外,女方被口朝里,交替叠好,叠完被双方嫂子握手合影留念。

6、坐福:准备坐福垫或红布一块,放在床中间由主持人安排怎样坐福。

7、合影:新郎新娘同双方亲属在新房合影留念。

四、结婚典礼:

1、主持人开场白,奏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入常

2、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一般安排介绍人或单位领导完成)。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 送书子 也叫“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现金等)”馈赠女方。书子上要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又称“传柬”、“过红子”。

送日子 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将新娘的冠笄、坐帐及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便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结婚 也叫“娶媳妇”。结婚前几天选择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鱼、肉、鸡等物名曰“送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男方热闹非凡,布置新房,张贴对联和“双喜”,请厨师办酒菜。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有两个男大客,又称“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称“看轿的”或“称车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蒙头红”,下轿后,被两名架媳妇的妇女扶着,男前女后系红绸子,名曰“领红”,踏红毡或红席入门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枣,寓意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枣者边撒边说:“先撒栗子后撒枣,大的领着小的跑。”意多生儿女。新郎踩床后,要大口吃鸡蛋,旁白:“大口咬着黄,日子过的强。”夜间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邻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闹房”。洞房内通宵达旦不熄灯,谓之“长明(命)灯”。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边送边说:“我为哥嫂送尿盆,嫂子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后,还有人在房外偷听里边的动静,谓之“听房”.东北结婚习俗

⑴东北人是要坐车的。自己没有车,租车,租轿车,一长溜的,从街这头排到街那头,以此来纪念古代的轿子。

⑵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

⑶吃福寿面,这似乎该是满人的习俗;穿婚纱,⑷到了婚礼上,双方的家长是都要讲话的。⑸证婚人是要有的。证婚人把两张结婚证书一字不落地读上一遍。这是应该的,这证明这对新人的婚姻关系是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了的。

⑹结婚礼物是要交换的。新郎小心翼翼地从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新娘也小心翼翼地从另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两个金属的小圈,黄澄澄,或是白亮亮的,彼此套在对方的手指头上。

⑺交杯酒也是要喝的。酒是红的,红色和这喜庆气氛相配。

⑻饮过交杯酒之后,是鞠躬。向双方家长,向证婚人、介绍人、向所有的来宾,一律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⑼凡婚礼,都必得有一个司仪,现在叫主持人。主持人有两种,简单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就可以了。复杂的,就要一面主持着仪式进行,一面插科打诨,幽默调侃,总有许多饶舌,让新人窘,让来宾笑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⑽在东北,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从端“聚宝盆”,挂窗帘,一直到坐床,婚礼从那时就开始了。

⑾婚礼进行下一项,是所有来宾秃鹫般进餐。这时候,新郎穿着一身烫得发板的西装,新娘穿着一身大红的衣裙,顶着一脑袋碎花,开始挨桌敬酒。这一时刻大概是新郎新娘一辈子最团结的时候,他们肩并肩,背靠背.⑿东北人的婚礼和天下最一致的地方是闹房。闹房,是许多人热衷的。据说,过去是文闹,现在,已上升为武闹了。

篇6:东北春节习俗

1、泡腊八蒜

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虽然简单,却有讲究!

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

腌制的时候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不仅味道独特,爽口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2、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并不是东北地区春节特有的.习俗。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但现在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而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以谷类作为主要原料,又以豆类、果仁等作为配料,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3、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

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

篇7:东北各地春节习俗

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杀猪菜不怎么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

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买回家。

黏豆包 黏豆包是一种满族食品,满族人传统上喜欢黏性的食品。目前仍是东北地区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黏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制作方法是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砂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波罗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黏;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和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农历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 东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要数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了,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三十饺子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就是拿红包红包。

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要包饺子煮 “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正月十五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三十不关灯、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三十晚上要彻夜亮灯,到正月十五前要挂红灯笼,一宿不关,意味益寿延年,香火不断。初一初二不扫地,好运财气都留住。“初五”一定吃饺子,也称“破五”,寓意将不吉利的事破坏,驱灾避邪。过年啃过猪爪,会“挠”出财运。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民间流传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高跷和秧歌 高跷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一到过年还是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曝光,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篇8:东北农村结婚习俗

无论是传统的中式婚礼还是新潮的西式婚礼改良版,总有很多习俗是需要了解的,毕竟这些融古通西、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彩瞬间,是既能增加乐趣、又能让婚礼有规有矩的“法宝”。

迎亲

习俗一:开门可以,红包拿来!

想轻轻松松地把新娘接走,新娘子的姐妹团可是不会答应的,多多少少得想办法“难为难为”新郎,才能彰显他迎娶的决心。在兄弟团的簇拥下,敲开新娘的门便是新郎面对的第一道关。除了回答“闯关”问题,别忘了递上红包哦。

支招:趁着门开第一次缝的机会,看清楚里面有几个女孩子,开一次就递一个红包进去,当差不多人人有份的时候,兄弟团们就借着送最后一个红包使劲把门推开吧。

习俗二:小婿有礼了!

进得门来,新郎万万不可直奔新娘子的房间,得有规矩。先拜见岳父岳母大人,再见过各位娘家亲戚们,才能去闺房见娘子。

支招:第一次这么正式拜见全家亲戚,一定要有台风哦,不必紧张,在他们眼中,你已经是自己人了。

习俗三:娘子的鞋呢?

让新郎找新娘女伴们提前藏起的鞋子也是结婚的一个重要节目。看被幸福冲昏了头的新郎表现如何吧!

支招:这可是女伴们考验兄弟团集体智商的一次机会,兄弟们可以一起帮忙找找,万一哪位手气好,千万不要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呼雀跃。拜托,今天的主角是新郎,还是赶紧趁乱把他招呼过来亲手翻出鞋子给新娘穿上吧。

出门子

习俗四:吃饺子

出门饺子回家面,离家前,妈妈要喂女儿吃一盘自己亲手包的饺子。一只只饺子里装满了对女儿今后平平安安、和和美美的祝福。

支招:饺子最好是糖馅的,寓意甜甜蜜蜜,个头娇小的饺子不会搞乱了新娘妆容。煮熟之后过一遍凉水,让饺子迅速降温,别烫着女儿,边吃边吹的模样可是会让外人误认为新娘子要急着出嫁呢。

习俗五:抱着我的新娘上花轿

据说新娘从出家门直到拜堂的地儿,双脚是不沾土的。考验新郎的机会来了,兄弟姐妹们起起哄,让新郎把新娘抱到花车里吧。

支招:甜蜜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所以,请平时不爱活动的新郎提前几个月练练臂力,表现得强壮一些可是会加不少印象分的哦。

婚礼仪式

婚礼开始了。

挽着父亲的手臂,新娘缓缓走进婚礼大厅,在结婚进行曲中,踏上了红地毯。

下一步的人生,将由另一个亲爱的人与你相伴。

习俗六:交换婚戒

戴上它,你是我生命中永远的牵挂。

习俗七:改口

改口是国人的婚礼必不可缺的环节。

新郎向岳父岳母敬酒或茶,然后喊爸妈,岳父岳母会送上一个红包,新娘与公婆亦是如此。

支招:现在的红包不一定是钱,蜜月双程机票也是很好的礼物。如果是money的话,新郎还不赶快当众人的面,把红包躬身递给新娘,大声道:“请老婆大人笑纳。”

习俗八:倾满香槟塔

灯光暗下来,晶莹的液体依次注满杯子,唯美、神圣的氛围让人感动。

支招:不是所有的香槟都可以用做香槟台。常用有两种,一种是深红色“威龙”香槟酒,另一种是金黄色“张裕”苹果起泡酒,这两款香槟用在直接用杯子搭起来的香槟塔,在聚光灯下,色彩非常漂亮。

现在流行的用螺旋形或阶梯形的托架支撑起一些小杯子来搭香槟塔,效果更漂亮。新郎新娘各执一瓶,瓶里不是酒而是两种不同很像香槟酒的透明液体。当新郎快把最上面的杯子注满时,新娘再开始倒,两种液体在杯中混合,变成了天蓝色并发着荧光,寓意着有了新娘的陪伴,新郎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

习俗九:交杯酒

细长的香槟杯,精致的丝带,无限的信任与爱才有了这绕颈的缠绵。

习俗十:分蛋糕,享喜宴

灯光暗下来,点燃蜡烛,默默地许下心愿。

接下来,切好蛋糕,喜宴开桌,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甜蜜吧。

习俗十一:抛花束

抛花束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新娘背对众人,在一、二、三的欢呼声中将花束高高地向后抛起——

篇9:关于结婚的习俗

结婚用品大全之新人用品:

礼服、新婚信物、新婚赠言、新婚誓言,新人礼服讲究里外全新,所以衬衣、内衣、鞋子、袜子、皮带、领带、领夹、饰物等都要考虑;新娘礼服最少两身(婚纱和敬酒服),也可以准备三身礼服;新郎西装要注意在婚期前把商标拆下、口袋拆开口等;新婚信物常见的是结婚戒指,也有彼此为对方准备一份有纪念意义的婚前保密的礼物婚礼上相赠,并让对方猜一猜;新婚誓言彼此拟就或者是司仪提供,也可以彼此用对方的语气为对方拟就对方的新婚誓言,婚前保密,婚礼请对方宣读,这种方法非常有趣。

结婚用品大全之喜品:

彩桶 彩桶分为彩花(也叫喷花)、彩雪(飞雪)、彩条(彩带),选购时注意选哪种,不建议选飞雪(也就是喷雪,有些女孩子被喷到皮肤上后会有不同程度过敏),以彩花、彩条为主,彩雪为辅,还要注意盖子的颜色,一般盖子什么颜色,喷出来的花就是什么颜色,所以要多选择红色并注意色彩搭配。彩桶要注意选购正规厂家的产品,保证庆典质量,通常要检查彩桶馐上是否有厂名、厂址、电话,不要买三无产品,彩桶视婚礼档次、规模按需要采购,一般需要16至60桶,以30桶为例:12桶彩花、12桶彩条、6桶彩雪这样的花色数量搭配为最好。

结婚用品大全之摄影用品:

摄像、胶卷、闪光灯电池,非商业摄像服务的时候(一些朋友帮忙)要考虑录像带、录像灯等等,视婚礼档次、规模按需要采购。商业摄像服务所需要摄像器材摄像师自带。婚礼建议请口碑较好的商业摄像师。胶卷一般需要8至16卷(数码的就免了)。一部照相机最少也要准备四卷,一般请两个照相师、两个机位摄像师为宜。

结婚用品大全之烟酒喜糖:

烟、酒、糖、瓜子、饮料按需采购。其中酒要注意包括给车队司机的封礼,新人婚宴敬酒所需。喜糖、瓜子考虑婚礼过后给个别亲戚朋友的回礼等等。夏季还可能要准备一些啤酒等等。

从古至今,婚礼都是社会生活中最隆重的庆典,是每对新人生命里的一座里程碑,意义不同一般。中国人对婚礼看得很重,即使你领了结婚证,但只要没办结婚喜酒,别人不认为你已经结婚。只有大宴宾客,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接受众亲友祝福,大家才承认你们结婚了。所以结婚用品在婚礼上起到重要的角色。

结婚用品大全之仪式用品:

气球、礼宾炮、小气球300至600个,大气球100个左右;小气球在婚期前一天晚上吹起来,不要提前吹,防止跑气,然后用红线扎成串,20至40个一串,气球主要起替代鞭炮的作用,大气球用于装饰婚礼现场和小朋友拿着热闹,礼宾炮建议大小都要购买,大的在室外使用,小的在室内使用,要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庆典礼宾炮,视婚礼的档次、规模和自身经济情况选购,一般16根至20根即可。以购买16根为例:80至100厘米的大礼炮8根,30至40厘米的小礼炮8根,彩桶、礼宾炮等最好征求专业人士(如司仪)的意见购买,以免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影响庆典效果。

结婚周年别称

中国:

1年纸婚;2年棉婚;3年皮婚;4年花果婚;5年木婚;6年糖婚;7年手婚;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20xx年锡婚;20xx年钢婚;20xx年丝婚;20xx年花边婚;20xx年象牙婚;20xx年水晶婚;20xx年石榴石婚;20xx年瓷婚;20xx年银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瑚婚;40年红宝石婚;45年蓝宝石婚;50年金婚;55年绿宝石婚;60年金钢钻婚;70年白金婚;80年钻石婚。

美国:

篇10:贵州结婚习俗礼仪

请媒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请媒婆提亲了。

男女双方谈情说爱,到了要计划的这一步,父母就要备上一份礼物请媒人为其提亲。也有媒人主动上门求“生意”,被称为啃猪脑壳。一般是男家备办一桌酒菜,封个红纸包,恭恭敬敬地请媒人到堂,由男家长辈陪同媒人吃喝,意即犒劳媒人起步动身去说媒。在吃喝摆笑中,媒人便将将男方家境、意向、要求及亲朋关系等社会背景跟女方亲属叙说。

2、提亲

媒人带上一份礼品(糖果1斤,面条1把),谓之“开口茶”,到女方家,谓之“提亲”,女方家听媒人介绍男方情况后,如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说“我家女儿还小,还要跟大人多住几年,学点见识。”若是女方父母有意思,就会留媒人吃饭,礼物却不收。只说:“这事我们还要征求舅家及亲房大人们的意见。”则表示可再提亲。此后女方家就要通过媒人对男方进行口头“考察”,女方对男方满意,就要“放话”,收下茶礼。这样,提亲就算成功。

3、看人户

若是女方对男方有意思。便选一黄道吉日或利用场天,媒人约起姑娘及其母亲,到男方家“考察小伙人品、长相,家境等。女方到男方家不需备礼品,但男方必须要大酒大肉地热情接待。回家时,男方送给姑娘一套衣裳,如果女方接受,便向男方索取鞋样,以便缝一双新布鞋送给男娃儿,这亲事也就成。

4、递书子

经过媒人促合,男女双方都同意。男方就用红纸折叠成信封式的书子,内写”天桥已架,鸿沟已清,谨听媒介,一允千金“这样的句子,表示婚事认可,谓之”准书“,由媒人将书子和礼品(糖、果、肉、衣料)送交女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伯叔等内亲均有一份。递书子,便建立亲家关系,若有大事小务,或农闲时节,互相走动。逢年过节,准女婿也必须携带礼物敬奉女方父母。

5、讨庚

讨八字叫”讨年庚“或”讨庚“。男方家请阳阳先生看个黄道吉日,把吉日告诉女方家,取得女方家同意。讨年庚时,男方家挑着酒、肉、面条、衣物等礼品去女家,送过礼物后,再递上用红纸写的贴子,里面左边写上吉语和”乾造“及男方的生庚八字,然后女方在右边写上”坤造“,也写上女方出生年月日。这就是讨庚的”庚书“。若女方给的”假八字“,则意味要推迟婚期,若给真八字,就要立即请算命先生把”年庚“算出,择吉日成亲。

6、打嫁奁

上一篇:限额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学生勇于担当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