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译文及注释

2024-05-14

《扬州慢·淮左名都》译文及注释(共2篇)

篇1:《扬州慢·淮左名都》译文及注释

扬州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本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其情感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扬州,导入新课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1、姜夔,南宋词人,有《白石道诗集》、《白石道歌曲》,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的风格: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属于婉约派词人。人称“江湖雅士”。

词人生活的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攻破扬州,大肆掳掠,导致“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严重。15年后,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满目疮痍。

2、创作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本词的小序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4、什么是“黍离之悲”?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整体感知,分析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淳chún 熙 xī

霁jì

荠 qí

怆chuāng

黍shǔ

鞍ān

蔻 kîu

荠jì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词人的对战争的厌恶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显示战争摧毁的程度。拟人的手法写出,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毛泽东的《咏梅》“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8、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四、总结全文

《扬州慢》主要是写作者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五、作业:背诵这首词

篇2:《扬州慢·淮左名都》译文及注释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时届岁暮,“春风十里”用杜牧诗,并非实指行春风中,而是使人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正是词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后人常从其诗中了解唐时扬州的风貌。姜夔此词的下片即从杜牧身上落笔,把他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战后的衰败相比,以抒今昔之感,同时也借以自述心情。姜夔这年二十二岁,正可以风流年少的杜牧自况,但面对屡经兵火的扬州,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伤离念乱之感所淹没了。这是以艳语写哀情,可以说是此词的一个特点。作者并非追慕杜牧的冶游,实以寄托当前的哀感,不应多予责怪。

上一篇: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下一篇:二年级期中考试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