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案

2024-04-26

相信未来教案(共8篇)

篇1:相信未来教案

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制:李志宏

审核:潘龙美

2012-9-11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诵读,通过诵读领会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并能背诵前三段。3.了解诗人食指及作品。

4.学习诗人食指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领会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培养新诗鉴赏能力。教学内容:

一、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2.背景链接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三、字词积累

(1)强记字音 灰烬(jìn)依偎(wēi)摇曳(yâ)睫(jiã)毛 瞳(tóng)孔 .... 惆怅(chóu chàng)轻蔑(miâ)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2)辨音辨形

摇曳(yâ)——拽(zhuài)拉 睫(jiã)毛——捷(jiã)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óng)孔——潼(tó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

四、交流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五、合作探究 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制:李志宏

审核:潘龙美

2012-9-11

1.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每节主要内容。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2.中国诗词一向借用具体物象来传达心中块垒,这些客观物象一旦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就构成了意象,也就是说作者通过诗词把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过程就是意象形成的过程,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含义(客观涵义)和意象所具有的作者的主观感情(主观涵义)合而为一就构成了意境。读者看到这些意象时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这些物象的具体含义上,而要更深入的思考它所浸染的作者的主观感情,思考达到一定深度往往就忘记了客观物象本身,这种过程就是欣赏意境的过程。

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总结:意象使感情的表达形象而含蓄,意蕴更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3.诗歌不独用意象来表达他的深切含义,而且在选词组句上还要有他自己的独特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诗人感情是不一样的,这种语言就是诗化的语言。

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4.前面三小节中,作者几次讲到“相信未来”?这里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歌的整齐美,音韵美,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5.阅读第4-6小节,试分析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她是谁?诗人对她有何期待? 明确作者期待的是“她”(未来)能去掉“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看到我们的“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脊梁),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以上边交流边赏析边诵读,尤其突出诵读的指导。

六、小结本节课

篇2: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阳光,有阴霾;有欢乐,有痛苦;有幸福,也有苦难。面对这一切,该如何呢?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阴霾、痛苦、不幸、失落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

二、诵读感受

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动人的诗篇!

三、合作探究

1.诗中用哪些形象来表现生活的苦难的?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贫困、落后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

2.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 贫困、落后、混乱

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所以诗人面对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民族的苦难!3.诗人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苦难的?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4.不仅如此,诗人在第3小节还说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写?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田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果说雪花写下的“相信未来”会化掉,地上的字体会被风蚀,那么诗人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为笔写下的“相信未来”则在天地之间,更在他的心里,永远无法被抹去。

这一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孩子的笔体又代表什么?

(暗喻 生动形象,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孩子纯真,他们有一种简单的执著,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念正是如此。)

如果说在一二两节中诗人写下的“相信未来”还让我们感觉到有些无奈有些自我安慰的成分,那么我们在第三小节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的坚定。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女生读1、2节;男生读第3节

5、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说说,读读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6、最后一小节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四、由文识人 这是怎样一位诗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 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 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1978《热爱生命》)食指这位在痛苦吟哦中追问光明的诗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五、能力拓展

布置作业——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篇3:沉醉读书相信未来

孩提时的我, 生活在苏北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至今的我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当年, 我多么希望拥有一套完整的《倚天屠龙记》!这个愿望, 一直等我考上大学后, 才得以实现。

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 书———成了我唯一的精神食粮。我至今还惊讶于自己当年读书的那种狂热, 不管什么书, 逮到一本, 总是如痴如迷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完。

一辈子感激在那个时代给与我无私帮助的好人。

好友顾君不顾父母的责骂, 从家里给我偷出大量武侠小说, 诸如《金蛇郎君》《四大名捕》……, 甚至包括一本充满省略号的《废都》。这类书在我们那个年代可以称得上禁书, 后来据顾君坦白:当年为了拖垮我的成绩, 他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 结果他失败了, 与我同学的日子, 我的成绩基本上保持着年级一二。当然, 我从顾君那儿也看过很多好书, 诸如成套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时代》……现在已经很多年不看这类杂志了。

孩童时代的我们, 更多的是纯真与无知。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日子, 异地求学的我看了N遍《大话西游》, 每次读到至尊宝不得不带上紧箍咒前的自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时, 我总眼角湿润, 思绪万千。

还有我初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张君, 我有幸成了她的第一届学生。美丽的她一直鼓励我好好读书, 还自费帮我订阅了《现代作文报》, 这更坚定了我以后投身语文教育的决心。

最感激的当然是我那含辛茹苦的母亲, 母亲从来不过问我读什么书, 却总是从拮据的生活费中省出一点点钱给我买书。母亲双腿瘫痪, 现在还开着代步车每天凌晨去市场贩鱼卖鱼。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从小的我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我做到了, 2001年, 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2

有时候, 人不得不相信宿命。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 我根本没想到填师范, 更没想到报考中文系。冥冥之中, 第三志愿填报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当年在江苏只招一人) 。第一志愿是人民大学, 两分之差, 我竟阴差阳错地被华师录取。贫寒的家境不允许我复读, 加上师范院校收费低廉, 还有生活补助, 我便硬着头皮, 直奔华师。

刚入大学那阵, 我与一帮热心的朋友忙着印自己办的文学刊物———《新声》, 写作老师普利华给与我们莫大的鼓励, 并推荐我的一篇人物通讯在《白桦林》头版头条发表, 我第一次拿到了一百五十元的稿费。基地班的班主任阮忠老师给我当头一棒:“你有本事不要自己印刊物, 沉下心来多读书, 把文章发在全国一流的刊物才是本事!”我听进了阮老师的话, 放弃了《新声》, 开始潜心读书写作。可惜阮老师不久就赴海南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了。今年4月, 在中学语文教育唯一北大版核心刊物《语文教学通讯》上, 我惊讶地发现了阮老师的文章。阮老师的文章是开篇语, 我的文章在后面, 那是我为了教《伟大的悲剧》一课, 研读《昨天的世界》的感悟, 不知阮老师有没有留意到学生的文章。

大学四年, 我学会了如何有选择性的读书, 如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005年,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的我签约广东深圳市龙岗教育局, 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这是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千古绝句。刚参加工作的我, 第一天就读懂了王湾。

我在这首诗的解读中写道:

踏出了京城, 他又要远行了!若是一位游客, 应该会心旷神怡:骑马在山中漫步, 泛舟在绿水中游玩, 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然而, 他不是游客!

本来, 他寒窗十年, 高中进士, 有的应该是加官进爵的荣耀, 马蹄疾风的风流。然而, 他有的只是仕途的坎坷!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届来龙岗的唯一的校级优秀毕业生, 我被分配到了龙岗区最偏远的大鹏中学。来大鹏的途中真可谓“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然而, 我也不是游客!

习惯了省会城市喧嚣的生活, 却一下子来到一个边远小镇;一直憧憬着自己能在一所重点高中大施拳脚, 却被分配到了一所普通初中……我的心开始透凉!来大鹏中学的第一个晚上, 我在古月坊喝得烂醉!

烂醉之后, 我开始发现, 周围有一群特别关心我的兄弟师长!虽然学校很小, 但老师们的心却很大。感谢带我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的袁成东大哥, 感谢亲手做饭宴请我的彭年大哥, 感谢视我为手足的林潮大哥, 感谢给与我诸多关照的立哥……

同事们的真情赶走了我心头的失落, 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我开始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那就是教会自己的学生思考文本, 研究文本!

为了准备好每一节课, 我开始了真正的博览群书———凡是与课文相关的书籍资料, 我一个字都不放过!收集、阅读、筛选、整理、创新……每一篇课文, 我都争取上出新意, 上出水平!

多么迫切地希望“90后”能在自己的教育下迅速崛起!

4

上大学之初的我, 就强烈意识到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完全脱轨!尚不必说念中文系的我感慨当年辛辛苦苦所学的数理化在上大学后被迅速遗忘, 就连语文课本身也离我远去———中文系的专业课与中学语文课根本是两码事!

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意义仅仅在于换取一张高等学府的入场券!

我开始反思中学语文教育, 并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

悲惨的中学生朋友, 我的弟弟妹妹, 你们学了12年语文, 居然写不好一张字条;你们学过数百篇的课文, 居然听不懂一首歌谣;你们呕心沥血背诵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标准答案”, 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几个小时的高考。假如你考上了中文系, 大学老师第一天就会告诉你:“把你从前所学的, 全部扔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

参加工作后的我, 更深切地体会到这种愤怒与悲哀!

很多同行都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照本宣科, 编题、做题、阅卷。他们注重的是传授应试技法、编纂应试题目、重复应试课例!他们除了关注学生字字词词句句段落大意之外, 很少关注过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们读过几本当今的世界文学文化名著?他们对当今的文化思潮了解几分?他们是不是每天就是抱着那些试题、教参、课本翻来覆去“把玩”?

5

离开了大学校园, 远离了恩师, 我首先得坚持读书。为了保证自己的思维与知识结构与时代同步, 我订阅了“龙源期刊杂志”、“人大复印资料” (人文数据库全库) 、“中国期刊网” (期刊全库、博硕论文全库) 、“超星数字图书馆”、“独秀学术搜索”等资料库, 保证自己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权威、全面的阅读资料和研究材料, 每天坚持两个小时以上阅读文章和图书, 受益匪浅。

我深深知道: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的生命线!我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 我经常查找资料、备课、撰写教学论文到凌晨!我抛弃了陈腐的教参, 查阅了大量资料, 旁征博引, 力求每节课上出新意, 上出特色, 从而避免了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无效教学。我不仅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得到的成果, 用于自编语文教材辅助教学, 更能形成特色, 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针对现行教材重于说教, 对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的特点, 我精选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课文作者的代表作, 作为语文课的辅佐教材。这套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兴趣, 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我非常痛恨不会写作文的教师教学生写作文, 所以我坚持每周写两篇周记给我的学生传阅, 并进行了师生同题作文的探索与实践, 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在我从教五年的时间里, 我在《雨花》《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广东教育》《师道》《新课程报》《语文学习报》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科研、教研论文数十篇。文学创作、科研成果多次获省、市级嘉奖, 部分科研成果被南京师范大学列为精品课程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曾被《人大复印资料·当代文萃》全文收录, 教研论文亦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收录。

近年来, 我致力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钻研, 略有成果:独立承担了“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 前期成果获“2007年深圳市课程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 开发的继续教育课程被评为“龙岗区教师继续教育优质课程”, 系列成果获“龙岗区2008—2009学年度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通过深入研究得到的成果, 用于教学中, 特别得心应手, 也特别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我立足于人教版七年级的经典课文———《风筝》, 深入挖掘鲁迅的内心世界和周氏兄弟失和的前前后后, 不仅激发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还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与把握, 把学生引向当代学术水准的高度。

二十世纪的一些文学大师诸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都曾经是中小学语文教师, 他们不仅能把中小学的国文教好, 而且还能站上中国一流大学的讲坛, 著作等身, 把教师、学者、作家这三者结合得很好。

感谢深圳市教育局的领导, 在他们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下, 我很快就实现了站上大学讲台的梦想。2007年, 我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开设了《中学语文教学批判与反思》《中学现代文学经典再解读》这两门课程, 迈出自己理想的第一步。

篇4: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我们的身后,便是圆明园。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史是由圆明园的废墟开始的。中国近1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而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从耻辱中不断地站起来的历史。邓小平总结了一句话,叫做“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可以是光荣的,也可以是耻辱的;可以是失败的,也可以是成功的。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不要像圆明园那样倒成废墟,趁着我们还很年轻,趁着我们还有理想和激情,让生命发出光彩和热量来。

你的未来的潜力是无限的。不要用你的现在去判断你的未来,因为你的未来不可判断。我常常听到同学说,俞老师,人跟人是不一样的。他的命就比我好,生在有钱人家里,什么资源都有,而且天资聪明,你说我怎么比?确实是,表面上看是没法比的,短时间也是没法比的。但是,一个人拥有了资源,并不代表他一辈子必然成功。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拥有资源的人,最后走向了成功的道路。像马云,他的父亲是拉三轮车的;像我,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但是今天,我们拥有了一部分社会资源,并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源为更多的人服务。

从小学到中学毕业的12年,我们要经历艰苦卓绝的奋斗,如果我们不努力,就不可能走进大学。但是,走进大学,只是生命一次真正的开始。假如我们能活到100岁,那还有80年的事要做。很多同学说,我现在已经比别的同学差得很远,我这辈子还能追上他们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只要我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只要马云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因为我们的起点并不比你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你更低——我和马云的高考都考了3年,到今天,我们俩的最高学历也只是本科。

以大学为例子,我们能考进北大固然好,但并不是每一个北大生就必然成功。我看到过很多北大的学生,进入大学就不努力学习了;也看到过很多北大生,由于学习压力重,心理很有问题;更看到了一些北大生,毕业以后无所事事。而很多二本、三本的學生,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令北大学生汗颜的成就。

学校不能阻挡一个人的成长,我曾经认为我比马云要强一点,因为我毕竟是北大的,而他读的是一所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学校——杭州师范学院。但是大家都知道,马云一个人做出了10个我可能都做不出的事情。我做了近20年,只做出一个新东方,而马云除了阿里巴巴以外,还有淘宝网、支付宝,等等。一个人的成功跟他所上的学校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常常说,一个人可以过贫困孤独的生活,但不能过内心没有渴望的生活。我说的这种渴望,就是渴望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渴望自己能够变得伟大、变得有影响力,渴望自己为这个社会作贡献。这种渴望,是你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

人就像植物一样,如果内心没有长大的种子,你永远长不大。我在中央电视台说过树和草的比喻。如果你内心只是草的种子,你就是草;如果你内心是树的种子,你必然会长成树。在人的心里,树的种子和草的种子是可以变化的。人的改变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只要你内心想要变得崇高,变得伟大,你就能改变。

我们能够预见自己30岁时长成什么模样,但是,我们能预见30岁时获得什么成就吗?我们能预见40岁获得什么成就吗?我们能预见80岁获得什么成就吗?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马拉松,不需要计较你的起点是否落后,关键是你到底能够跑多远,跑多久。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哪怕放慢一点速度,最终你也能超出别人,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风景。在我的生命中,杨振宁教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杨教授今年已接近90岁的高龄,仍在不断地到处演讲,指导年轻的科学家。人是一种可以不断燃烧,不断发出能量的动物。你只要想烧,永远是烧不完的。勤奋的态度,正确的目标,远大的志向,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唯一道路。

那么在校期间,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事情呢?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认真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我在北大不学好英语,哪有可能成就今天的新东方。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你后来发现,高考填报的专业其实并不喜欢,那就再学一个你喜欢的专业。要记住,如果你一辈子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是很可悲的事情。现在大学一般都允许你换专业,你要想清楚了再换,你也可以争取学两个专业。

除了专业学习外,业余时间你还要读大量书籍,每两天左右就应该读一本书。我在大学里读了差不多800本书,我能读完,你就能读完。有同学问,读过书忘了怎么办?请记住,读过忘了和没有读过是两个概念。你看周围的同学读了书,这些书你没读过,你心里马上会产生害怕的感觉,所以读书不光是为了智慧,为了知识的扩展,读书也是奠定自信的基础。如果我没有在学校里建立起读书的自信,我就没有勇气出来创办新东方了。

在学校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多交朋友,多参加活动。我发现在学校里活跃的同学比不活跃的同学,未来发展有更大的空间。请同学们记住,交朋友要尽可能交好的,当你跟厉害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你进步会很快。在学校的时候要学会关注别人,把好事尽可能地留给别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同学的信任,得到真正的友谊。将来你有事情的时候,才会有人帮助你。有一些同学只关注自己的成绩和利益,关注自己如何在竞争中取胜。这种心态养成以后,将来在社会上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因为这个社会不会接纳只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人。

篇5:教案 相信未来

食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沁园春长沙 请同学们一起背诵 领略了伟人毛泽东胸中生机勃勃的秋色,体验了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充满自信的壮志豪情,作为新世纪青年,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又该如何充满自信,永葆青春呢?让我们学习朦胧诗人食指的代表作《相信未来》,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二、作者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给他起名路生。中国当代诗人,被称为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但他的命运多舛,18岁时遭批斗,与此同时家庭也陷入政治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参过军,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90年至今在北京福利院接受治疗。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老师补充一个关于食指的诗坛重要事件

2001年4月28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三、朦胧派介绍

1、产生和发展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

2、特征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3、代表人物及作品

舒婷《致橡树 》 《神女峰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

顾城《一代人》 《远和近》 《眨眼 》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中国,我的为什么相信未来?》

四、走进时代

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此诗的写作时间?

生:1968年。

师:这是一段令人难忘和痛心的时代——

生:文化大革命。

师:对,就是十年浩劫,那是一个疯狂的岁月,是中国人心中惨痛的记忆。我们来看几组图片,在那个年代,狂热摧毁了理智,血腥染红了大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离开城市,上山下乡,投身所谓激情燃烧的时代,激情过后,年轻的心灵明显的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荒诞,一种被骗的情绪涌上心头,充满了时代的忧虑和个人前途的迷茫,而这首诗就是大雾弥漫中的灯塔,给人以光明和力量。

五、课文分析

1、从结构来说:这首是可分做两层,标志性的句子就是——

生:我之所以这样坚定的相信未来,是因为——

师;对,可见前三节是写——

生:我怎样相信未来。

师:后四节是——

生:我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师:对。前三节是结果。后四节是原因。现在告诉我你们的第一感觉,你是喜欢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喜欢哪里?为什么?

2、前半部分 含蓄有味 用了大量的意象,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很多意象,大家找一找,并且说说你的独特的体会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蜘蛛网给人的感觉是阴森和荒凉,没有生气和活力,甚至有些恐怖。联系背景,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就是灶。是产生温暖的地方,是说有某种看不到的势力在扼杀温暖的事物。炉台其实就是我们南方的灶,当然我们现在是煤气灶,炉台很少见。就乡我们说床,北方人叫炕。可见这是一滴容易受伤的露水。在这里炉台象征着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雪花代表着纯洁,在那个时代,纯洁的事物不多了,所以作者说美丽的雪花。“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是希望的火花

葡萄是甜美的的水果,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却化为深秋的露水,就好比眼泪。是失望的眼泪。并且露水是一见阳光就化了的。有失望之情。女孩子喜欢鲜花是天性。但鲜花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可能包括爱情。鲜花——收获的果实。

还有凝露的枯藤,虽然是枯藤,但有露水,就是有生长的希望,作者看到了希望。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3、我们从上面的意像中,看到了荒芜饥饿艰难。贫困和悲哀。那是不是这里的意象都是暗淡的? 不是 使试着朗读 两种读法 划分节奏 怎么区分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师: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师: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师:你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

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师: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师: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提示: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来,我们朗读前三节,一二两接读出承重,深沉,第三节充满豪气和激情。

4、漂亮的温暖的笔杆,对诗人来说,笔是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他来说,笔是油甘甜的。那为什么说用孩子的笔体写下呢? 诗人从本质上讲都是天真的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5、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6、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7、前面三节借助意象来抒情,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现实的黑暗,传达了坚定的信念。后三节是 直抒胸臆。讲的是为什么相信未来,那么原因是什么? 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痛苦是暂时的。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 定”,“脊骨”就是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

8、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 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9、当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她的 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明确:《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 表现。而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属于“灰色”。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 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总结: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 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 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11、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同学们,《相信未来》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光明。在人生的路途中,希望我们用坚韧点燃心灵的火焰,相信这是永远向上的火焰,是生生不息的火焰,是温暖一生的火焰。现在,请同学们模仿前三节诗,写一个片段。最后四个字必须是——相信未来。(学生开始仿写)师:好,我们来交流分享同学们的成果。学生朗读作品,老师点评,师生兴致高涨,其乐融融。

当地震无情地摧毁了我的房屋 当我的理想化为秋天的落叶 当暗黑的废墟叹息着人生的悲凉 当我的成就降临在别人的身上 我顽固地环视曾经的家园 我依然顽固地用冰凉的树枝 用手指的鲜血写下:相信未来 在深秋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当干瘪的稻穗摇曳千孤寂沉默无语,当时间疯狂的旋转雪崩似的摔落,当失修的路基斜卧于天地俱寂无声,当我的世界如乘往月球的列车发出尖锐的啸声我依然固执的大步向前踏去,向后倒去。在几度疮痍的前方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的看着四周的环形山,在如渊的黑暗中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发丝那划出璀璨的流星,当朱红的牡丹花整朵整朵地掉落 我要用绚烂的梦那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当陨落的鲜艳化为来年的春泥 迎风独立的桔梗那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中,我依然固执地捧起那颓委的花枝 用自信的笑脸写下:相信未来。在冻结的泥土上拼写下:相信未来

当萤火虫渐渐失去了它的光亮

当美丽的昙花匆匆将绚丽留下

我依然固执地用暗去的翅膀

在苍茫的地平线写下:相信未来

六、联系现实,课外延伸。探讨交流,关注生活。

问题: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有吗? 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有吗?

明确: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应该没了。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太缺乏了。问题:为什么还有大学生跳楼,马加爵杀人?

明确:大学生跳楼――为情――他的鲜花依偎在了别人的情怀。马加爵杀人――为穷――他认为贫困只能带来悲哀。

篇6: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

2、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走近食指,走近食指心灵。

2、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二、作者介绍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食指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

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1978《热爱生命》),这是诗人追求的境界。

9岁的作品: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

三、朦胧派介绍

1、“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2、“朦胧诗”的特征

1、心灵化

2、意象化

3、象征手法

4、意象间的“飞白”(“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3、“朦胧诗”代表人物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眨眼》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北岛《回答》《一切》

四、本文学习重点

1、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

2、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3、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1、自由诵读,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重点解读第三节)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2、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穿插背景介绍

六、解读本文意象

A、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1、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黑暗势力扑灭希望)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希望被失望所代替)

→灰暗的色彩/残酷的现实

意象由灰暗、凄凉、沉重到明亮,有力量。

B、为什么相信未来?

未来的人们会“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信念、理想

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七、把握主旨:

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八、联系现实,课外延伸。探讨交流,关注生活。

问题: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有吗?

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有吗?

明确: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应该没了。

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太缺乏了。

问题:为什么还有大学生跳楼,马加爵杀人?

明确:大学生跳楼――为情――他的鲜花依偎在了别人的情怀。

马加爵杀人――为穷――他认为贫困只能带来悲哀。

明确:虽有苦难折磨,青春仍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相信未来。

九、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歌

2、朗诵补充材料中的诗歌,把握朗诵的情感

3、自读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篇7:相信未来教语文教案优秀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 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 吟诵青春。本文的内容是:表达自己身处黑暗现实但仍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和执着信念。本文的特点是:情感上连用七个相信未来,展现诗歌的乐观之美和执着之美;内容上运用蜘蛛网、余烟、排浪等或悲凉或壮阔的意象,表现崇高之美和坚定之美;语言上运用相信未来等整齐的或有变化的句式,表现整齐之美和变化之美;节奏上运用无情、叹息等词的重音和停顿,表现和谐之美和韵律之美。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四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年轻生命积极乐观、坚定执着的态度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能解释本诗节奏(重音、停顿)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

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

能体会作者对年轻坚定执着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阐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相信未来。

好的诗歌,永远是从心里面流淌出来的,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优秀的诗人作为社会最纤细的触角,总能用优秀的诗歌带给人们力量或启示,影响着当时以及后来的人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便是这样一首诗歌,它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它,就是食指的《相信未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诗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读完后用句话说说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情感有什么特点。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淮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体验:作者在诗中表达了相信未来的乐观、执着的情感。作者对未来的自信和乐观并不是轻松的,而是沉重的,悲壮的。

教师趁机介绍写作背景,深化学生的学习:这首诗写于1968年。这一年,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张郎郎在逃离北京时在王东白的本子上与下了四个字:相信未来;甘恢理写下了伤感的别离诗;郭路生(食指的本名)写下了名篇《相信未来》;邓朴方被迫害致残;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迫害致死(以上引自《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当时正是开始并进人高潮的阶段,诗人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悯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诗人处于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著,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教师再介绍食指的一段话,帮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圃,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失的那一天。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时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到诗歌中流动的情感之美。)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内容美。读完后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包括意象)来表达自己相信未来的情感的,这些内容或意象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提升学生的认识:

诗歌前两段,作者选用了炉台、余烟灰烬、枯藤、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等悲凉的内容和意象,给人以贫困、落后、动荡、黑暗的感受,有一种悲凉之美。第三诗段紧接前两段,选用了想象而成的排浪、太阳、大海、摇曳着曙光等亮丽、壮阔的意象和内容,表现了崇高之美。每段都以相信未来结束,作者在绝望中依然坚信未来,给人以悲壮之美。

第四至六段,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未来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能透过皮肉的表象,看到脊骨的本质,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些内容表现了坚定之美和执着之美。

最后一段,呼唤读者要坚定地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表现了坚毅之美。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语言美。读完后说说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有什么特点或美感,有什么效果。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深化学生的学习(已说到位的就不再说):

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称和整齐,有对称之美、整齐之美。全诗共七段,每段都是四行文字,结构匀称。第一、二段句式十分整齐,每节前两句都当字开头,第三句都以我开头,第四句都以 相信未来四字结尾。第三段的前两句都以我要开头,第四段的末两句都以她有句式开始,第七段结尾三句,则都以相信一词开头,形成排比句式。从效果上说,这种语言上的对称和整齐,看上去精致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变化和自然,有变化之美、自然之美。从第四段开始,诗歌在形式上有了较大变化。开头两句不再以相同的句式开头,开头句式和结尾句式都不一样。从效果上说,一是不呆板,有变化之美;二是让形式顺其自然地为内容服务,有自然之美。另外,反复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全诗共出现七个相信未来,最后一段三次出现相信。

从韵律上说,前三段,双句最后一个字都是ai韵,如哀、怀、海、来。而后四段中,每一段都出现了ng韵,如第四段的睛、孔,第五段的情、讽,第六段的功、定,第七段的轻、命。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韵场。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读出语言的对称和整齐之美、变化和自然之美,也要读出音韵的和谐之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品味语言的特色、效果及韵律,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五)四读课文,体验节奏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节奏美。读完后说说每一句在朗读时应采用什么节奏,具体包括: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读,每一诗段该用什么语气和语调来读。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和基本理解。

最后教师也用多媒体出示自己的基本理解,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在多媒体中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重音和停顿。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奏,体验节奏之美。)

(六)五读课文,体验四美融合。

在前面四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时间:5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的诵读分一先一后两回。

第一回,每人自由诵读,放开声音,用心把握,努力体验。

第二回,全班齐声朗读,共同体验,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本诗的学习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融合诗歌的四美。)

(七)总结课文, 说说收获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总结收获淮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收获和启示:学习本诗之后,我们体验到了它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我们在诵读中走进诗歌,走近作者。同时也启示我们,学习诗歌要注重自主体验,自主诵读,自主欣赏,让诗歌的美流入我们的心灵,积淀成我们美好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总结回味,提升学习价值。)

(八)课外拓展,推荐阅读书目。

篇8:《相信未来》的美学特征

一. 意象纷繁象征之美

《相信未来》整首诗主要采用两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主旨。

首先看第一组意象: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失望的灰烬、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凝霜的枯藤、凄凉的大地。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一句中的“蜘蛛网”象征着黑暗时代的黑暗势力, “炉台”象征着熊熊燃烧、温暖光明的炉火, 这句诗就是在说“黑暗扼杀了光明”。“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灰烬”象征着毁灭的绝望, “余烟”象征残余的希望, “灰烬的余烟”意即“绝望中蕴涵着希望”。整句诗就是说贫困落后的现状让诗人非常绝望, 诗人绝望之余, 并没有灰心丧气, 仍怀有一丝希望。“美丽的雪花”, 象征美好的希望, 雪花纯洁无瑕, 希望纯洁神圣, 只要希望之火仍星星点点, 就有可能熊熊燃烧, 成燎原之势。“紫葡萄”晶莹剔透, 象征着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尽管晶莹剔透, 却充满着萧条冷落, 象征着清冷的泪水。这泪水中有惋惜, 有痛心, 有愤怒, 更有失望。“我的鲜花”鲜艳夺目, 芳香四溢, “鲜花”预示着收获, 也象征着爱情, “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象征收获被人窃取, 爱情遭受挫折。这对诗人来说, 无疑是极其沉重的人生打击。“凝露的枯藤”中的“枯藤”形瘦枯干, 生命枯竭, 凝结于“枯藤”之上的露珠仍给“枯藤”以滋养、以润泽, 给“枯藤”以起死回生、枯木逢春的希望。“凄凉的大地”承接前文“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如果“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是局部特写的话, 那么“凄凉的大地”则是全景的勾勒,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是何等的风雨如磐, 何等的暗无天日!以上十个意象除去“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我的鲜花”外, 其余七个意象都是色彩灰暗的。灰暗的色彩, 反映了情感的低沉与冷峻。

再看第二组意象:涌向天边的排浪, 托住太阳的大海, 曙光。这三个意象与前面两节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看“涌向天边的排浪”, “排浪”写出了海浪的前赴后继、大气磅礴, “涌向天边”突出了浪花的耸入云天、惊心动魄。“涌向天边的排浪”的手指不正是擎天玉柱吗?再看“托住太阳的大海”, 大海波澜壮阔、辽远无垠, 有着宽广的胸襟, 太阳金光万道, 光明温暖, 有着火热的激情。只要大海托住了太阳, 不就光明常在, 希望常在了吗?“曙光”霞光万道, 绚丽灿烂, 不正象征着时代的新生吗?以上三个意象色彩明亮, 开拓出了宏大壮阔的艺术境界, 一扫前两节意象的沉郁阴晦之气, 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精神为之一震。这一节就像雄壮威武的《英雄交响曲》诉说着坚定不移的信念, 追求着永不泯灭的理想, 袒露着惊天动地的壮怀。

二. 情感递进变化之美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间接抒情, 一种是直抒胸臆。在《相信未来》这首诗中, 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情感表达方式, 使得诗歌的情感抒发形成了递进式的阶梯结构。这种阶梯结构, 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之分为两个情感抒发平台——感性平台与理性平台。

先说感性平台。

通过诗歌一、二节的众多意象的解读, 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出一个大致的推断:贫困、落后、动荡、黑暗。面对贫困落后, 诗人忧心如焚;面对黑暗动荡, 诗人伤心绝望。现实如此残酷, 诗人倍感无助, 虽无力改变社会现状, 却不曾丧失信心、不曾失去希望。诗人执著地坚持理想、追求光明, 用理想之石敲击出光明之火, 用光明之火点燃希望之灯, 用希望之灯照亮人生之途。希望之灯光尽管微弱, 毕竟穿透了黑暗, 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以内心的温暖。诗歌一二节所表达的情感是冷酷中的温暖, 绝望中的希望。尽管情感低沉, 却在低沉中蕴蓄着爆发的能量, 尽管情感灰暗, 却在灰暗中闪烁着希望的火光。诗人的情感就像湖面下蕴藏着的潜流, 虽然表面风平浪静, 底层却波涛汹涌。

通过诗歌第三节的三个意象的分析, 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 这个巨人拥有“涌向天边的排浪般”的手指, 拥有“托住太阳的大海”般的手掌,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如椽之笔, 写下庄严神圣的人生誓言。巨人的手指耸入云天, 能够拨开乌云见青天, 巨人的手掌辽阔淼远, 能够撑起阳光灿烂的天空, 巨人手握如椽之笔, 能够抒写灿烂辉煌的壮美华章。至此, 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 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惊天动地, 大气磅礴, 震人心灵, 撼人魂魄。诗人的情感从幽暗的谷底跃上了壮丽的巅峰。

尽管诗人热血沸腾, 尽管诗人豪情满怀, 但诗人表现的却是主观情感, 释放的却是感性情绪。而仅仅有感性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理性。从第四节开始, 诗人沸腾的情感渐趋冷静, 诗人的思考渐趋理性:未来的人们有一双慧眼, 能够不为假象所迷惑, 将人世间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双眼睛的睫毛能够拨开历史风尘, 吹散历史迷雾, 这双眼睛的瞳孔能够洞察历史真相, 还原历史真实。这双慧眼辨是非、识忠奸、别清浊、明正邪, 不偏不倚, 公正客观。正因如此, 诗人才相信天道依然昭彰, 人道仍然常存。诗歌第五、六节则更进一层:也许我们的思想保守落后、不合时宜, 也许我们曾迷失津渡、满怀惆怅, 也许我们饱经挫折, 痛苦备尝, 但我们却有着凛然不可侵犯的铮铮铁骨, 有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探求, 有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有着鲜花般灿烂的辉煌。这一切是谁都不能抹杀的, 也是抹杀不掉的。诗歌最后一节采用呼告的手法向人们发出了呼唤:不管人生多么艰辛, 无论命运多么坎坷, 都应该坚忍不拔, 不屈不挠, 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过后是晴空。至此, 诗人的情感闸门再次开启, 情感的潮水再次放纵奔流, 又汇成了一片情感的汪洋, 诗人的理想与信念得到了升华, 诗歌的境界得到了提升。

三. 结构回环往复之美

《相信未来》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的前三节有两个词组多次出现, 一个是“依然固执”, 一个是“相信未来”。

先来看两个“依然固执”, “固执”是说人顽固执著, 泥古不化, 这本是个贬义词, 但诗人却在诗中运用了这个词, 并且反复了两次, 似乎难以解释。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原因是诗人特立独行, 卓尔不群, 势必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 正所谓“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行高于人, 众必毁之”。庸庸碌碌的势利小人也许会讥之为“迂腐”“固执”, 诗人对此挖苦讽刺, 不仅并不介怀, 而且将之运用到诗歌中, 似乎在向芸芸众生表明:既然“迂腐”“固执”, 那就“迂腐”“固执”吧, 我就“迂腐”了, 我就“固执”了, 你们又能怎么样?不就是批斗嘛, 来吧!只要我的理想还在, 只要我的希望还在, 我才不怕你们批斗呢。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时代的强烈不满, 表达了对那些趋炎附势、寡廉鲜耻的小人的极端蔑视, 也表达了诗人“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在这两次反复中得到了强化, 得到了深化。

再来看“相信未来”反复时的具体环境。第一节社会的整体环境是物质贫困落后、社会动荡黑暗、处境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环境中, 一般人早已悲观绝望, 自暴自弃, 但诗人仍发出了“相信未来”的呐喊, 这声呐喊不啻于劈向黑暗动荡的利剑, 斩断贫困落后的宝刀, 足见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信念;第二节诗人的个人遭遇是希望破灭, 痛苦失恋, 情绪低落。面对个人的不幸遭遇,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天昏地暗, 日月无光, 但诗人却走出了心理阴霾, 走进了阳光地带, 再次发出了“相信未来”的呐喊, 这声呐喊无异于暗夜里闪过的一道闪电, 黑暗中照亮前程的一盏灯火, 给人光明, 给人希望;第三节的境界是排浪汹涌澎湃, 大海浩淼无垠, 太阳光芒万丈, 曙光温暖漂亮。面对如此壮阔的境界, 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相信未来”的呐喊, 这声呐喊简直是残冬里响起的一声惊雷, 晴空里响起的一声霹雳, 足可振奋人心, 壮人胆气。三个“相信未来”渐次反复, 意思层层递进, 高潮渐起, 可谓渐入佳境。

上一篇:清明节短诗歌下一篇:保洁管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