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024-05-19

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精选8篇)

篇1: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李 强,李学锋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塑造大学生独立的政治品格。但也存在着网络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非理性参与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篇2: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参与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是对一般意义上政治参与的延伸。它指发生在网络空问,目标指向现实政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据互联网中心统计,截至1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5.13亿,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的比重达到22.4%,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给大学生政治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政治参与虽然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其中的错误信息容易误导而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还造成大学生的现实政治参与能力弱化。

一、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角色

网络政治是网络与政治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政治发展现象。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大学生因为具有熟练的网络技术,这为他们参与政治提供了帮助,使他们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使他们在网上交流平台抛开了现实生活的约束,可以鲜明地阐述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网友彼此间深入地展开交流。由于他们的网络参与,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而随着大学生不断的参与更决定了他们在政治参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网络政治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网络政治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拓宽了获取政治知识的渠道,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文化交流平台,但是我们也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看待网络政治,在看到其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它的缺点和不足。

(一)网络政治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1.网络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网络政治参与激发了广大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与热情。传统的政治参与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无法使每个人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主张。而在当代信息社会,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阅读政府公布的各种政策法规、查询政府服务计划,有效地参与政府决策。还可以通过BBS、QQ、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平台自由地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就政府政策与网友间相互交流。这种政治参与方式是传统社会所没有的,这无疑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与兴趣。

2.网络政治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

政府上网,给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渠道。相比于以前需要按时间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来获取新闻信息不同。如今,大学生只要在校园里,拥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国内政治信息和国际政治动态,并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或自由地向政府机关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这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而且也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并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3.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网络政治的开放性、平等性,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标准。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新闻信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意愿和主张,并且与政府领导人直接对话。通过网络政治活动,使大学生明确了身份的转变,不仅让政治活动增添了生气,而且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增强了,了解了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逐步增强了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二)网络政治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1.虚假错误信息导致大学生思维混乱

我国互联网建设起步时间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大量的新闻信息未经严格审核就发布出来。这种情况下,网络政治容易受到偏激的、片面的、虚假的信息干扰,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或组织利用。他们在网络上制造虚假信息、发布假消息、歪曲事实真相,进行政治煽动,制造舆论混乱。而此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正在形成之中,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很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误导,引起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人生信仰动摇、产生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认为社会现状太黑暗等一系列严重的思想问题。

2.加大了大学生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信息的无限性以及网上言论的自由性等特点,我国现行法律对网络政治参与管理的缺失,没有有力的法律力量约束公民网络参政行为,这就减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减弱了其承担责任的意识。使得许多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不是责任感、义务感的驱使、而是图一时之快、是一时的冲动,为了宣泄自己心中不满的情绪凭借着匿名身份,肆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对一些当事人进行攻击,做出不理性的错误行为。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从而影响整个政治生活的稳定。

3.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能力弱化

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平等性,在网络上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具有平等的地位。网民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进行政治参与,对政府政策、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然而,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实际上是在“人机交流”中完成的,是面对计算机屏幕完成的,这虽然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便利,然而长此以往,大学生由于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接触而降低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忘记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变得过分依赖网络。这一定会影响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生活的发展,降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政治的途径

面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形式的新变化、新问题。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应对、加强重视、正确引导,进而促进我国政治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冲击,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参与政治,成为我国政府在信息时代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健康有序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引导,建立主题网站,把握舆论导向

互联网由于自身信息量的.庞大、更新速度的迅速,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新闻信息,网民可以随时查看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但是互联网上信息的来源渠道纷乱繁杂,信息公布方式的平台多种多样,使得政府对信息内容无法控制的局面,而大学生面对纷繁庞杂的信息也会产生迷失,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在参与政治的道路上无所适从。对此,政府应该建立主题网站,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把握正确的舆论的导向,用大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指导其对新闻事件的正确看法,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2.促使网络秩序法律化、制度化,使网络政治参与步入法治轨道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数十个类似《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规章,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管理型的部门规章难以应对复杂的、发展迅速的网络违法案例,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政府应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依法打击网络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环境健康有序地发展,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政治文化氛围,创造一个有秩序、有规范的网络环境,使网络政治参与步入法制轨道。

3.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形成一种完善的互动反馈机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仅是因为在网络上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够与他人进行互动,使得自己的意愿、观点能够及时被倾听。例如温家宝在至的三年间,每年的二月下旬都会接受中国政府网的专访,在线与网友进行交流。这种政府间与网友的互动,不仅可以打破虚假新闻言论,还可以使民意表达跟趋近真实。政府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对网民提出的问题、意见、要求要给予及时解答。以便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

4.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政治实践,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

网络政治参与虽然方便、快捷,但是这些活动都是在计算机前进行的,缺少有效的社会实践环节。而网络政治参与实践上为现实政治活动服务的。高校应该提倡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并提供给大学生进基层调查研究和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体验生活。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政治,才能帮助他们理解责任和义务的真正含义。这些在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知识反过来又会促进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度的提高。他们会更好地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总之,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积极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同时,要面对当今复杂的世界环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政治参与的意义、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培养自己的政治责任感,从而不断推进自身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3: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 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扩散空间、交互方式和丰富内涵为人类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生活方式。为了把握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 笔者对武汉四所地方院校的390 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得出如下结论。

1 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 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在调查中, 100%的大学生都是手机网民, 80.9%的大学生拥有电脑 (主要是笔记本电脑) , 98.4%的大学生每天都要上网, 57.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 小时;97.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沟通, 92.5%的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 52.6%的学生经常进行网络娱乐, 76.2%的学生有过商务交易。可见,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群体, 已成为“网络新人类”中最耀眼的一族, 网络软件的丰富性使网络几乎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网络学习、工作、交流、购物等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 特别是手机的便携性更增加了大学生对网络使用的粘度。

2 网络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虚拟图书馆, 为求学中的大学生架起了丰富的网络知识体系。调查中, 88.3%的学生遇到学习问题首先求助的是网络, 89.5%的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 96%的学生在网上阅读新闻, 82.3%的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网络, 54%的学生认为是网络的帮助缓解了自己在学习上的压力。可见,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同时,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迎合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特色。此外, 57.8%的学生认为网络的最大优势是自由, 46.7%的学生参与过网上投票、BBS论坛、QQ群等发表评论、针砭时弊、表达诉求;63.2%的学生表示对网语流行语耳熟能详、信手拈来且经常使用, 93.2%的学生开通了休闲娱乐软件欣赏音乐、视频、动漫和网络文学, 65.3%的学生在网上能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26.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能交到无话不谈的朋友。

3 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 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调查中, 有26.6%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 小时, 54%的学生有“不上网时做什么都没意思”的感觉;30.6%的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 不必太认真”, 21%的学生不愿意在网上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18.5%的学生表示在网上交流时很少或者从不讲真话, 完全不相信或很少相信网友的身份和话语的学生也占18.5%, 49.2%的学生对网恋持无所谓的态度, 42.5%的大学生有时或者经常因上网而减少了与他人一起活动的机会;55.3%的学生在网络上下载过盗版软件, 44.7%的学生在网上抄袭过他人作品, 25.5%的学生有过浏览色情、暴力信息的经历, 14.9%的学生在网上发表过不良言论, 10.6%的学生在网上用恶语攻击过他人;22.6%的学生对电脑黑客表示宽容, 甚至有10.5%的学生表示“电脑黑客能掌控他人的电脑很厉害”。可见, 大学生对网络使用的控制力、网络文化的辨别力、网上行为的道德自律等还有待提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

政治信仰是文化信仰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和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其政治信仰如何, 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 更是关系到党的战斗力、国家竞争力和民族发展力问题。虽然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成因十分复杂, 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1 网络文化左右着大学生的政治心态

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政治心态也是把双刃剑, 左右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一方面,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给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大学生可以自由、便捷、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诉求, 进行网上批评、建议、检举等民主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 提高了大学生民主政治意识。调查显示, 90.1%的大学生的政治资讯来源于互联网等新媒体, 56.7%的学生表示对网上政治舆论非常或比较关心。同时, 大学生对网上政治话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理性特点, 符合主流的价值判断, 如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的影响”调查中, 表示增强或提高了对国家的自豪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对党的十八大关注度的大学生分别为89.4%、57.2%、76.4%。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该看到, 网络文化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 影响着大学生的辨识力, 消解了大学生的意志, 导致有的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网络文化发展的优势, 打着“全球化”“普世价值”的旗号刻意地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大同社会, 施行隐性的文化侵略和政治渗透, 以致一些政治意识薄弱的大学生迷失了政治立场, 盲信西方的民主价值观, 弱化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如调查中, 79.8%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信息持信任和基本信任的态度, 59.5%的大学生对网上有关西方国家的政治问题比较感兴趣, 63.5%的大学生坦言网上对敏感政治事件的言论会使自己的思想产生波动, 少数学生因一时冲动发布或转发过与社会政治主流相悖的网络言论。可见,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心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 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生的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人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政治心理特质, 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信念、政治能力等, 是影响人政治行为的动力机制[1]。大学生正处于政治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一旦形成稳定性的特质, 对其个人的政治行为及未来社会的政治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从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角度来讲, 都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现代的理想政治人格, 但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政治人格有了很大的改变, 呈现出“两重人格”的特质。一方面, 网络文化的开放与平等使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技能得到了提升。网络文化中丰富的政治知识内容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 政治自我独立意识觉醒, 对某些政治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 不再“人云亦云”, 也不再受社会传统的束缚, 敢于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实现政治理想中的自我。同时, 也使大学生认识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政治过程之间的双向联系, 产生了参与政治生活的需要和热情, 政治参与技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政治人格日趋成熟, 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 网络文化的自由与去中心化深刻影响大学生政治人格的选择。网络文化中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消解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抱负和追求, 出现了目光的短视、价值取向的短期化和功利化, 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实际技能培养, 不关心政治问题, 甚至在政治行为选择中表现消极避世、冷漠、无所谓的态度。同时, 网络文化中失真的信息和泛滥的言论使一部分学生政治是非标准模糊、法制观念淡薄, 对有关政治事件表现出失去理智的狂热和激进, 政治责任感缺失, 政治素质不高, 极易产生偏执的反社会政治人格。

3 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从个体而言, 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政治文化, 获得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政治参与倾向, 形成政治人格, 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对社会来讲,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塑造和调控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是国家政治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过程[2]。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途径, 正冲击和解构着大学生政治社会的传统模式, 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机遇, 但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一方面, 网络的浩瀚信息给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窗口, 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政策方针等多方面的信息, 不断开阔政治眼界;网络的自由和民主又改变了传统的政治训练和政治教育方式, 使大学生政治参与地位得到了提升, 满足了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需求,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同时, 互联网所构筑的基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网络政治环境, 使大学生能够对各种政治问题和事件进行讨论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网络政治信息的多样、多元和多主体性, 弱化了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使大学生面临意识形态的西化冲击、民族认同感冲击、行为取向方面的冲击, 而多数大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不高, 易被网络不良政治信息所迷惑, 影响到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信息的吸收、内化和认同, 不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在既定方向和轨道上的顺利推进。同时, 在网络的人机互动里, 部分大学生由于先天的社会化不足, 自我约束力不强, 出现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 导致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断裂, 造成大学生政治角色的认同危机, 阻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雪.社会转型进程中政治人格特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1) .

篇4: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网络以其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无与伦比的信息量,给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网络促进了大学生现代观念的建立,使大学生与社会互动的范围扩大、互动主体性增强,互动互助性增强。面对网络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思忖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使他们形成全新的家庭观、工作观。网络使大学生社会化从传统的教化向自我实现转化,即从社会教化向自我社会化转化。网络中大学生的自主性、自我选择能力增强,使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自我实现的力度。大家起点的一致性、机遇的均等性,减少了创业的不平等性和进入障碍,给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新领域,圆了部分学生白手起家的梦,使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

网络的浩瀚信息在给大学生打开知识世界的窗口、带来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误导,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提高了受众的地位,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同时也造成了传播权的滥用。网络实现了传播的绝对自由和民主,弱化了政府的管理和领导的监督。这样就使大学生社会中面临意识形态的西化冲击、民族认同感的冲击、行为取向方面的冲击。在网络特殊的人机互动的情境下,部分大学生由于先天社会化不足,自我约束力下降,从而出现对网络的过分依赖,造成人际互动的片面化、人际互动受阻、互动隔离等出现。研究表明,虚拟社会化条件下由于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断裂而造成的大学生会角色认同危机,具体表现在文化冲突、更深意义上的代沟、内在的疏离感和孤独感等方面。虚拟社会中的沉迷会使他们出现人格的异化,成为现实社会的封闭者、逃避者和异化的人、病态的人。

网络发展引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变迁,给他们政治社会化带来机遇,但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因此,必须作好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引导工作。

首先,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信息的鉴别力,有效地进行政治学习。互联网政治信息的泛滥、多元和良莠不齐的传播给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政治信息的接触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鉴别、选择政治信息。政府、学校和家庭要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门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鉴别、筛选政治信息,积极主动地接触有助于增长政治知识的政治常识和理论、有助于丰富政治经验和阅历的政治新闻和消息、有助于增强政治角色定位和政治参与行为能力的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学习政治知识。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政治信息接收能力的实际状况、自身政治知识系统的完善情况、对未来政治角色的定位情况等因素来进行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盲从、随大流或随心所欲地根据政治信息的视党可观性和可接受程度来进行选择。

其次,引导大学生政治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健康发展。互联网政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多样性、复杂性,极大地冲击着政治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早期政治社会化阶段形成的政治信念及行为取向。因此,要促使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充分吸收和接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和信念,进一步认同和强化先期形成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念,避免因价值判断标准的混淆和改变而造成政治心理的不适。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在政治角色的期待上存在着矛盾性,不能正视自己所处的边际化的政治地位,产生高于社会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的政治欲望,同时他们是放松对自己的政治要求,放弃未来要承担的政治角色任务。第三、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政治参与。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提高互联网政治行为的道德自律。道德作为治理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网络环境中同样不能缺少。因此,通过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从内部规范他们的行为变得十分必婴。这就婴加强对大学生的网上政治道德教育,形成对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科学的政治价值观、网络观。自觉抵制不良网上政治行为,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的实践中去磨练政治技能,提高政治经验.锻炼政治思维。

本课题获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计划(SZ06815)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刘维.论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与应对措施[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3:144-145.

篇5: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普及,近年来在各大高校中也相继出现了校园网络。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校园管理、学科建设、校园服务、学习交流等内容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园网络在使大学生开阔视野、与他人交流、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可以来自于多方面:如一些社交网站上的低俗言论、不良网站上的不健康信息、一些虚假广告、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章和新闻、网络游戏等。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在这个网络社会中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去削弱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就无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平台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的世界,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同时网络又是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篱、观点的束缚。在这个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地获取信息,学得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开辟了大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新窗口。同时,网络上的思政教育形象生动、信息资源多,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人际交往和学习交流平台

众所周知,网络上有许多交友网站和论坛,这就使得网络具有了交互功能。

在这些网站上,大学生可以和不同年龄、职业的人们交流他们对当下时事的看法、生活上的问题以及一些学术问题,这可以使得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得到增加,是他们能从深层次看待一些问题。同时,网络上的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几乎没有约束。大学生可以在各个论坛上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用去顾及他人的看法。网络上没有天然的权威,在这里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身份,这种自由的交流氛围使得大学生往往喜欢在网上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此同时这也给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每一个关心当代大学生人都给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3、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娱乐平台

网络上有着许多的影视、音乐、游戏、小说等资源,这使得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让他们的身心获得愉悦的感受,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会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有效,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中外来文化的入侵

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但国际上的外来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向世界灌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这就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由于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而又思想活跃,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因此,如何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2、网络中的垃圾信息

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网络上的信息由于其快捷方便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而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是巨大的信息资源良莠交织,使得各种垃圾不良信息泛滥,如一些封建迷信、色情淫秽、反动暴力

信息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质。网络的隐蔽性、虚幻性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而仅仅沉迷于那个虚拟的“世界”,这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甚至有的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了自己的青春,荒废了学业,导致以后追悔莫及。这就让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和培养他们的行为选择能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大挑战。

3、网络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理想世界”,也有人说“它是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一个施展阴谋的好地方”。网络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得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因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由于我国网络的监督能力有限,使得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管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途径

现代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三个目的:查询信息和学习资料、休闲娱乐、和他人交流或聊天。在查询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他们需要的信息,大量肤浅庸俗信息也纷至沓来。对于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可能受这些信息诱导而沉溺其中,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网上聊天也是大学生上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里他们可以间接地获得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但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往往容易信任他人,这使得一些“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有机可乘,因此大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另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大学生也更容易撒谎,这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会造成一定冲击。同时,休闲娱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大学生能通过这种途径放松身心,但是有不少大学生沉溺其中(如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严重耽误了他们的学业。

四、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的认识

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但它却和现实社会一样有着美丑、善恶,在网络社会中也要遵守相关规定和道德约束,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其

次,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对他们实施有关网络道德、伦理和法律的知识培训,强化他们上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同时大学生自身要增强辨别意识和自律意识,不要上当受骗,学会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

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所拥有的巨大信息量是老师、图书馆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校主页上设置一些教育专栏、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深奥的理论转化成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网络内容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校园交流平台如bbs、博客、邮件等,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是同学们能够自由交流,发表内心看法,让老师们及时了解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样就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活跃、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

面对网络上如潮水般的信息,为了防止大学生被一些不良信息诱导,有必要通过技术、法律、教育等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让垃圾信息无法传播。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完善一些管理制度,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而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学校需要研发自己的网络安全软件,切断不良信息传播,保证让大学生接触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周长春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王荣发 《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潘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版

[4]刘艳新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篇6: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下面是由YJBYS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政治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八荣八耻

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

特别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世纪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提高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结合社会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第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就是希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都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一方面让学生深入基层,去感受和体验改革带来的成果以及社会的现实需要、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高校“两课”的教学的实效性,有效的解决了“两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坚定大学生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促进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也符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的要求。

第二、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去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一直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何看待工人下岗、农民工待遇问题、以及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毕业、就业问题等。

发表论文。

这都导致了大学生复杂和矛盾心理的产生,单靠“两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

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是目前学校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办法。

第三、社会实践是全方位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

一方面,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从纵向对它进行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研究,做到对事物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对社会实践进行横向展开,组织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社会实践的项目)到不同地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克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过激情绪所带来的对社会的不全面的认识,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

第四、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校“三育人”工作的真正实现。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吸引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三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

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广泛,各个学科、部门都可以从中找到本学科、本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切入点。

广大教职工应结合自身的专业教学、岗位要求多去思考如何为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打下基础。

发表论文。

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这对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校的“三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二、在新形势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从学校而言,开展荣辱观等方面与新时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相一致的活动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实效。

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进—步调动和发挥社会、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更新观念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否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分辨出真善美和自觉抵制假恶丑,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当前全社会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任务。

首先,是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坚持和深入的基础和保障。

大学生是主体,学校是后盾,社会是舞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这种支持,社会实践就成了学生、学校单方面的需要、成为无源之水,必将枯竭。

其次,是学校的认真组织、引导。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解决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些难题。

一些效果好的教育活动,学生也乐于参加、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致使相当部分的学生滞留在活动圈子以外。

为了使学生的受益面大大扩展,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落到实处,持之以恒、不断地深入和提高层次,学校必须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布置、统筹安排,努力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克服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错误倾向。

实践证明,只要这样做了,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如何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表现出的满腔激情和所取得的成绩,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

如何将实践转化为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

发表论文。

这关系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围情、认识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终身,而不能停留在调查报告上,更不能停留在仅仅是倾诉爱国之情。

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要牢牢地抓住教育这个环节。

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根本道理。

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和途径,要逐步使学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特征,不盲目灌输而是主动引导。

其次,对大学生教育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出发,不就事论事,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处在新时期,面对多元的经济成分、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信息,存在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现存的东西并不都是合理的,要善于分析、鉴别。

再次,教育和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化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成才,尽快在认识上成熟起来,尽快适应社会,报效祖国和人民,实现人生理想。

这是学校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也是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三、在新时期,大学生参加社会实线活动将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更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呼唤着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改革所必然带来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和收到实效的功能。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其所学知识贡献于社会、奉献给人民也是莘莘学子拳报国心的具体表现,是最生动、最深刻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有作为的,它培养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价值、效律等观念和意识的接受、适应、习惯,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的提高和求实精神的树立。

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开拓视野,用前瞻性眼光审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如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机构,开办大学生劳务市场,建立“校外之家”等多种实现形式.把学生从“象牙塔”引向社会,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日的——育人、成才。

同时,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

再次、开展社会实践与荣辱观、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为防止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对大学生的毒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彻底改变那种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习惯,树立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综上,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实效的有效途径。

篇7: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010级教育学院韩香香1201013012

5我很荣幸能够听到这次报告,通过本次报告,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对文化的研究,引导、控制和整合社会上的多元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从对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的盲目追捧,转向对本土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从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文化主权的高度,把好西方文化的“入口”关。

西方文化思潮的引进,一方面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大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借鉴。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引进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由此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主流思想文化的冷漠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拒。因此,学校要把好西方文化的“入口”关。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浓缩和积淀。它是我们民族创造力、凝聚力和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文化形态。其次,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不断实现文化的创造和创新。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没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没有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也就没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但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的特殊环境。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有助于民族文化的更新,又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为此必须在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并对其进行改造,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发展先进文化,净化文化环境。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拓展,中国目前的文化现状是多种文化同时并存,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甚至腐朽文化共存。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好的效果,就必须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文化教育,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坚持主流为主、多元整和,在动态演进中实现大学生文化的创新,使大学生不仅成为先进文化的承载体,而且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创造者。此外,在净化文化环境中,我们要注意克服大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过于商品化、世俗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在大学生中,既不轻易否定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也要提倡高雅文化、经典文化、严肃文化,使他们逐步提高通俗文化与庸俗文化、腐朽文化的识别力和辨别力,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三,通过有效途径、多个渠道,在大学生中形成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氛围。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支撑作用,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引,人的发展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步入歧途;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而且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大学生就难以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篇8: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 网络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及时

网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速度。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高速网络, 使高等院校师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 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 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1.2 网络化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容量加大

网络信息之丰富, 已超出了世界上任何一座图书馆, 因特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数据仓库, 不仅有丰富的资料可以查询, 还可以大量收集和发散信息。大学生在网络上享受着网络给他们带来的财富, 这也为他们更好地接受最新的人类精神财产,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提供广阔的空间。

1.3 网络使思想教育信息成为共享资源

由于网络的共享性, 使社会上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有关专家的辅导方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的声音以及健康的音像制品等都可共同进入课堂, 进入教师的教学方案, 进入学生的视野, 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广阔性

一是由于网络没有地理上的界限, 使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途径, 不同地点的高校学生, 既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又可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 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二是网络使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 家长可随时查询子女在学校的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 学校也可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做到家校结合, 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 网络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

2 网络化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2.1 导致大学生易患各种网络综合症, 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互联网上不但信息量多, 而且传播速度很快, 更新也十分频繁。所以, 当代大学生在感受网络快速生活节奏的同时, 也很容易沉迷其中, 最终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大学生主要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等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他们很少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活动, 借网络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上网时感到心理满足和快感、精神极度亢奋, 下网后精神萎靡、感觉不快;上网时间过多导致情绪波动异常、抑郁和焦虑等。

2.2 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带来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 受众拥有的权利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他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 也可以自由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 从而出现一些负面的信息。再次, 在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受众对网络信息依赖程度的加强, 将会使大学生群体面临被异化的危险。

2.3 网络的虚拟化特征, 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

一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 而是间接的“人机交往”。这种情况长期下去, 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另一方面, 在因特网上, 每个人可以匿名存在, 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削弱了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到社会惩戒的担心, 甚至诱发一些人的破坏欲望。

2.4 网络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亟待更新

网络化、信息化越发展, 学生接受思想观念的影响越复杂, 群体中所形成的思想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化、信息化开阔了学生眼界, 提高了学生欣赏和认知的层次和品位。这样以来, 传统的、相对呆板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会大大降低教育效果, 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跟上时代的发展, 更新工作方式。

3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策

3.1 适应时代发展,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 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使学生不再是无条件、被动的受教育者, 而成为教育环境的一部分。工作的重点要从有形的管理向无形的教育引导转变, 通过搭建一座有效的信息桥梁, 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3.2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和免疫力

首先是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三是要提守法的优秀网民。

3.3 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 占领网络阵地

鉴于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要求, 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加强校园网管理,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高校校园信息网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形形色色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和“把关”, 切实优化网络环境, 防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同时, 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采取“扬弃”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 教育和引导其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树立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3.4 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干部队伍

高校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 普及并提高他们的信息网络技术和英语水平, 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及时进行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 掌握对信息的筛选、鉴别和使用的技巧和能力, 使他们能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倾听学生的心声和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增勇.网络的挑战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北京.2005, (3) :6-7.

上一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下一篇:绩效考核目标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