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2024-05-16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共7篇)

篇1: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作用,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立“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设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以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领域发展为重点,以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科技创新人才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围绕国家、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第三条 专项资金来源于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该项资金为无偿资助。

第四条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负责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受理、评审、立项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条件与范围

第五条 申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的条件:

1、申请专项资金必须围绕贵州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中药现代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能源与资源、环境、交通与建筑和城镇化、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十一个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并能引领上述领域科技创新的研发团队。

2、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条件:应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发集体,具有公认的领衔人,有较强的团队建设平台和环境条件,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团队核心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学历的人数应不少于5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并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发工作。

3、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条件:院士、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原则上近五年来曾主持或正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且申报当年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

第六条 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凡在贵州省地域范围内的科研机构(不含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不分所有制,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七条 申请者所在单位应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基础,并能提供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其它必备的科研条件,保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审

第八条 申请者按照“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要求申报,并根据科技活动的性质条件,确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研发方向、预期目标和任务。

第九条 省科技厅每年3月1日至31日受理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

第十条 专项资金的评审由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确定当年资助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资金额度。

第十一条 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团队的所在单位要给予资金匹配,匹配额度不少于省资助额度的50%。对不给予匹配经费的承担单位,合同撤销,经费收回。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二条 省科技厅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即可下拨经费,受资助者所在单位收缴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3%。

第十三条 由省科技厅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负责监督经费的使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工资、福利和奖金、购置交通工具等与本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无直接关系的开支。

第十五条 获得受资助的团队未能及时开展相关工作或擅自中止团队建设工作,将撤销合同,追还全部拨款,已支出部分由受资助者所在单位偿还。

第十六条 获得受资助团队的实施期限一般为2?3年;团队负责人每年十二月底填写《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与执行情况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省科技厅备案。

第十七条 受资助的团队按合同完成后,须填写《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验收书》,经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2: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作用,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立“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设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以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领域发展为重点,以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科技创新人才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围绕国家、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第三条 专项资金来源于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该项资金为无偿资助。

第四条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负责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受理、评审、立项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条件与范围

第五条 申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的条件:

1、申请专项资金必须围绕贵州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中药现代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能源与资源、环境、交通与建筑和城镇化、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十一个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并能引领上述领域科技创新的研发团队。

2、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条件:应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发集体,具有公认的领衔人,有较强的团队建设平台和环境条件,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团队核心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学历的人数应不少于5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并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发工作。

3、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条件:院士、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原则上近五年来曾主持或正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且申报当年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

第六条 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凡在贵州省地域范围内的科研机构(不含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不分所有制,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七条 申请者所在单位应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基础,并能提供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其它必备的科研条件,保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审

第八条 申请者按照“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要求申报,并根据科技活动的性质条件,确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研发方向、预期目标和任务。

第九条 省科技厅每年3月1日至31日受理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

第十条 专项资金的评审由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确定当年资助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资金额度。

第十一条 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团队的所在单位要给予资金匹配,匹配额度不少于省资助额度的50%。对不给予匹配经费的承担单位,合同撤销,经费收回。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二条 省科技厅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即可下拨经费,受资助者所在单位收缴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3%。

第十三条 由省科技厅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负责监督经费的使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工资、福利和奖金、购置交通工具等与本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无直接关系的开支。

第十五条 获得受资助的团队未能及时开展相关工作或擅自中止团队建设工作,将撤销合同,追还全部拨款,已支出部分由受资助者所在单位偿还。

第十六条 获得受资助团队的实施期限一般为2-3年;团队负责人每年十二月底填写《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与执行情况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省科技厅备案。

第十七条 受资助的团队按合同完成后,须填写《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验收书》,经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篇3: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央财政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了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以便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

附件: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 政 部

2013年4月10日

附件

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设立,用于支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基层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坚持中央补助、分级负责、合理安排、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定额补助和因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法。

第五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 支出范围与标准

第六条 专项资金包括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其中:

(一)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行政村文化设施维护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支出,包括: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运行维护和开展宣传培训等支出;

2.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支出;

3.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支出;

4.行政村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支出。

(二)奖励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地方开展农村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等。

第七条 行政村文化设施维护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支出基本补助标准为每个行政村每年10000元,其中: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每村每年2000元;

2.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每村每年2000元;

3.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按照每村每年12场,每场平均200元的补助标准,每年2400元;

4.农村文化活动每村每年2400元;

5.农村体育活动每村每年1200元。

第八条 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按照基本补助标准的20%、50%、80%安排补助资金,其余部分由地方统筹安排。

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由地方自行负担。

对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比照享受中部政策的东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5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比照享受西部政策的东中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

第九条 奖励资金实行因素分配法,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兵团,以下简称省)区域内农村基本情况、财政文化投入水平、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等因素进行分配,具体因素和权重如下:

(一)自然因素(权重20%):

1.农村人口(10%);

2.行政村数量(10%)。

(二)投入因素(权重30%):

1.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水平(15%),指某省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该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

2.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率(15%),指某省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比上年增长比例。

(三)工作因素(权重30%):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年均服务人次(6%);

2.行政村年均电影公益放映场次(6%);

3.农家书屋出版物年均补充及更新数量(6%);

4.行政村年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文化类培训班及讲座次数(6%);

5.行政村年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次数(6%)。

(四)管理因素(权重20%):

考核各省农村获得国家级奖励情况(荣誉称号如全国文明村、文化示范村等),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农村文化建设各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监督措施是否到位,上报材料是否及时、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违规问题等。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文化、广电、体育、新闻出版等相关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做好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填写上年度《XXX省(区、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情况表》(附表略),连同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于每年4月30日前以财政厅(局)文件形式报财政部。

第十一条 财政部会同中央相关主管部门,根据统计年鉴、财政决算、部门统计数据等,对省级财政部门上报数据进行审核。

第十二条 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年度预算规模及相关数据审核情况,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补助标准和分配因素核定专项资金预算并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同时抄送中央相关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财政部按照当年补助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于每年9月30日前提前下达下一年度部分补助资金预算。

第四章 管理与使用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后,应当及时商同级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方案,并于60日内将专项资金预算按照规定程序下达到县级财政部门。其中:

(一)专项资金中的补助资金,应当按照基本补助标准及各县行政村数量,下达到县级财政部门。

(二)专项资金中的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统筹安排,不得用于抵顶基本补助标准中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资金。

(三)需要省级或者市级相关部门集中采购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县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有关规定,按照“村级申报、乡镇初审、县级审核拨付”的方法,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做到分配合理、使用规范,不得用于村办公场所建设、村委会办公经费等超出规定范围的其他支出,不得平衡预算、截留和挪用。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每年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报告时应当同时将上一年度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财政部。逾期未报送的,财政部将适当核减其当年奖励资金。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相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财政部将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分配专项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挪用专项资金或者报送虚假材料骗取专项资金等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文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104号)、《财政部 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135号)同时废止。

篇4: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关于加强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本市设立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为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提供专项资助,特制定本资助办法。

一、指导思想

按照本市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强对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培养与使用,为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以项目为依托,形成由政府资助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支持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构建领军人才资助服务工作体系,加快推进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二、资助对象

专项资金面向所有在沪企事业单位中纳入上海领军人才“国家队”、“地方队”和“后备队”的领军人才人选及其团队。重点资助领军人才“地方队”人选,以及“后备队”中的优秀拔尖人才。“国家队”层次人才在团队建设、改善工作、生活和医疗保健条件、解决特殊困难等方面确有需要的,也可提出申请。

三、资助原则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两个优先”发展战略所需要的重点学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资助原则是:

(一)重点学科、领域、行业优先资助;

(二)达到或攀登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优先资助;

(三)创新团队优先资助;

(四)产学研结合项目优先资助;

(五)分类分级资助。

四、资助资金

(一)资助额度。按照基础研究类(A类)、应用开发类(B类)、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C类)、经营管理类(D类)等不同类别,分类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行资助,并根据项目领先程度、团队人才梯队结构、项目研发和人才培养前景等情况,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资助额度为:

1、基础研究类(A类)领军人才资助额度10—30万元;

2、应用开发类(B类)领军人才资助额度10—30万元;

3、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C类)领军人才资助额度5—15万元;

4、经营管理类(D类)领军人才资助额度5—15万元。

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结合项目成效显著、团队创新能力强、人才数量充足、梯次结构合理的,由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可以高于上述各类上限,进行特别资助。

(二)资金主要用途。资金主要用于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自身建设、国内外交流合作与研修培训、文献资料费用、处理知识产权事务、学术休假、改善工作、生活和医疗保健条件、解决特殊困难等方面的经费。

(三)资金拨付方式。专项资金资助额度一次核定,根据培养周期、资金使用计划和定期考核情况,按或一定周期拨付。预留20%作为终期考核奖励资金。

(四)领军人才所在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区县必须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匹配比例不低于1:1。

(五)按照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和用途,领军人才对资助经费拥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权。

五、申请和审批程序

专项资助申请时间不受限制。市人事局每年对资助申请组织2次评审。具体程序如下:

(一)个人申请。专项资金由领军人才个人提出申请。符合申请条件的领军人才,由个人提出申请,并明确所申请资金的申请额度、主要用途、具体计划和使用时间。

(二)单位推荐。领军人才所在单位根据申请人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团队建设和申请项目等情况,对申请资金的必要性予以确认,并根据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培养计划,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对所提申请进行审核,同时明确配套资金来源及数量,向行业主管部门或区县推荐。

(三)行业主管部门、区县审核。行业主管部门、区县受理各单位上报的资助申请及推荐材料,并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人事局。中央在沪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中的领军人才申请专项资助的,其资助申请及单位推荐材料,也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区县受理、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人事局。

(四)市人事局审批。市人事局对资助申请及推荐材料进行初审后,组织专家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市人事局拟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资助名单和资助额度。

(五)公示确认。拟定的资助名单在上海市人事局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后无异议的,由市人事局发出通知,确认资助计划,下拨资助经费,由申请人及所在单位组织实施。

六、考核和管理

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实行专项管理。

(一)领军人才所在单位要对专项资助做好管理工作,结合、中期和最终目标考核,对经费使用情况作出评估,并经行业主管部门、区县报市人事局。

(二)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县协助市人事局对资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人事局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对绩效评估合格者,按资金使用计划拨付下经费。对中期评估绩效合格者,可转入下阶段培养资助。对资金使用情况不当,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责令限期整改,严重的要撤销资助计划,追回所提供资助等。

(三)对资助对象工作变动、单位改制、项目实施计划调整等情况,领军人才所在单位要及时经行业主管部门、区县,向市人事局报告。市人事局视情对资助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出意见。

(四)资助对象在培养周期结束后,在由所在单位做好人才培养情况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的同时,提交资助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五)资金资助对象不得替换,资助资金不得截留、转让或挪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申请人患病、调离岗位等情况影响研究工作如期完成的,所在单位应及时提出报告,行业主管部门、区县视情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市人事局审核。

七、其他

篇5: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青黄政发〔2014〕49号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每年预算按照实际情况由财政性科技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全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引进和建设。

第三条 专项资金使用坚持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原则,专款专用,资金使用采取事后奖励或补助方式。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区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并接受区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区科技部门负责区级科技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的认定和管理。

第五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分为科技创新载体奖励和科技创业载体补助,优先支持海洋发展方向、产学研程度高和与本区产业结合度好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科技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

科技创业载体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促进成果转化、孵化和加速的载体,主要包括: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化基地等。

第六条

科技创新载体扶持和奖励

(一)对区内依托企业为主体建设,新认定或获准组建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级别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区内依托高校为主体建设,新认定或获准组建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级别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奖励。

(二)对新引进的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400万元的扶持;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扶持;对将其相关产业和独立研发机构同步引进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追加扶持;与大院大所联合建立实验室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补助。

(三)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每个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

第七条 科技创业载体扶持和补助

(一)科技创业苗圃(以下简称“创业苗圃”)是指以科技创业团队为服务对象,在一定期限内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基本的 — 2 —

创业服务,帮助科技创业团队将科技成果(创意)实施转化并创办企业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

对新认定国家级、市级、区级创业苗圃的,按认定级别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扶持,用于创业苗圃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支持创业苗圃建设综合考评机制,根据年度考评结果,按照其提供的各类服务费用实际支出,由专项资金给予其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运营补助。

区级创业苗圃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有独立的运营机构,具有可供科技创业团队使用的场地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能够提供电话、网络接入、办公桌椅等基本办公设施和会议室、展示室等公共服务场地;

2.建立了创业导师工作机制,具备专门的服务团队,能够提供创业咨询、辅导服务及基本的法律、会计、知识产权等服务;

3.入驻的科技创业团队不少于5个,且为新入驻的科技创业团队提供物理空间和创业服务的免费时间在6个月以上。科技创业团队所研发项目应符合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指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以下简称“在孵企业”)为服务对象具备提供研发、试制、经营的场地和共享设施,以及一系列创业培训、辅导、咨询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

对新认定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孵化器的,按照认定级别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补助;

对新确定为市级孵化器资质的,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扶持,专项用于科技孵化器自身建设。建立孵化器建设综合考评机制,根据年度考评结果,按照其提供的各类服务费用实际支出,由专项资金给予其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运营补助。

区级孵化器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有独立的运营机构,具有可供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在孵企业使用场地面积占60%以上的;

2.具有较为完善的孵化服务功能,可为在孵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培训、市场、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3.在孵企业数量不少于10家,应有30%以上企业已申请专利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建立入孵企业选择和在孵企业毕业与淘汰机制,入驻企业应符合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

(三)科技企业加速器(以下简称“加速器”)是指以孵化之后企业为服务对象,功能定位介于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化基地之间,旨在为经历了孵化之后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大的研发和生产空间、更加完善的技术创新和商务服务体系。

对新认定国家级、市级、区级加速器的,按级别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扶持;建立支持加速器建设综合考评机制,根据年度考评结果,按照其提供的各类服务费用实际支出,由专项资金给予其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30万 — 4 —

元的运营补助。

区级加速器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有独立的运营机构,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可供高成长企业使用的场地不少于总面积的70%,且能够提供小试、中试和批量生产的专业化厂房以及公共服务场地;

2.通过自建、引进或整合各方资源等方法,为入驻的孵化毕业高成长企业提供研发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服务;

3.入驻孵化之后高成长企业不少于10家,且能够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包括共性技术开发、检测中试、管理咨询、市场信息、融资担保、人力资源、认定认证、专利代理、国际合作,以及法律、税务、会计、审计等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第八条 对新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产业集群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分别一次性给予其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专项用于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和发展。

第九条 支持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或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科技孵化发展联盟(协会),建立科技孵化发展联盟(协会)建设考评机制,对完成年度目标的,给予其牵头单位每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补助,专门用于联盟(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十条 支持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建立企业定向输送

机制,创业苗圃每向孵化器成功输送1家企业,给予创业苗圃1万元补助,每个苗圃年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孵化器每吸纳1家创业苗圃毕业企业,给予孵化器2万元补助,每个孵化器年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加速器每吸纳1家孵化器毕业企业,给予加速器3万元补助,每个加速器年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第十一条 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内认定为青岛市在孵企业的,按每个1万元一次性奖励其所在运营机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每个3万元一次性奖励其所在运营机构,每个运营机构每年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具备融资上市条件的孵化器和入孵企业,优先向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荐境内外融资上市,入孵企业在孵期间或毕业后3年内成功上市,并在我区注册经营的,其原所在运营机构可获专项资金一次性奖励20万元。

第十二条 对为科技创业载体提供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新增的实验仪器设备按照不高于30%的比例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平台对外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和技术支持的,按照其实际发生给予50%服务费用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十三条

同一单位符合第六条第(一)项、第七条中的市级及以上(不含资质认定)创新创业载体认定奖励或补助的不重复享受,按级差予以差额奖励或补助。其他部门已扶持或奖励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不予重复奖励或补助。

第十四条

对创新创业载体内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蓝色领 — 6 —

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获得青岛市孵化器创业项目资助或获得青岛英才211计划项目扶持的,给予不高于50%的配套支持,配套资金使用按照财政性科技资金和《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对吸纳“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青岛英才211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并提供免租服务的创新创业载体,分别按5万元、3万元和2万元给予其所在运营机构一次性奖励。区内的创业孵化基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推荐认定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

第十六条

科技创新载体的引进扶持条件、科技创业载体的认定程序和综合考评办法、专项资金的申请方式由区科技部门会同组织部门、财政部门、发改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另行规定。

第十七条

篇6: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7〕9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25号)等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养适应宁波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并纳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门预算管理,用于引导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引进、评价、激励和基础平台建设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遵循“突出重点、程序严格、公开透明、管理规范、专款专用、注重效益”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经费

1.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市“155”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的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项目补助经费。

2.技能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对围绕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主线而创建的创业开放园区、“技能创业”乡镇(街道、小村、社区)等技能创业孵化平台的一次性经费补贴、实训补贴以及考核评估奖励等经费。

3.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为推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的建设,用于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交流、教材开发等费用。

4.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补助经费和考核评估奖励经费。

(二)技工院校发展经费

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实训场所(设备)提升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经费。

(三)职业技能竞赛经费

开展全市技能大赛及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的表彰奖励经费和相关工作经费。

(四)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

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补助和紧缺技能人才的培训补助,包括:“金蓝领”培训经费,外国专家来甬开展技术指导及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师资培训等经费。

(五)高技能人才评价经费

高技能人才评价基础建设经费,包括:评价标准(规范)及题库开发修订、标准化统一鉴定考点建设、智能化考试平台开发维护、鉴定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开发使用、考评技术培训(研修)、专家委员会开展活动等经费。

(六)人才引进经费 对新引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获省级、市级政府表彰的杰出高技能人才以及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高技能人才的企业的奖励补助经费。对技能人才项目平台引进等柔性引才、国内外人才中介机构合作引才等补助经费。

(七)人才奖励经费

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荣誉的高技能人才奖励经费,包括:“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钱江技能大奖”、“浙江省首席技师”、“宁波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等表彰奖励经费。

(八)经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共商确定的有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其它经费,包括:高技能人才调研经费,技工教育教研室筹建、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工作经费,以及完成市委、市政府决定的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的其他工作经费。

第五条 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专项资金的项目预算草案编制和项目实施管理,市财政局负责项目预算审核、资金落实与监督管理。

第六条 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申报、逐项审核、按实拨付、决算报告”的管理办法。

市人力社保局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立项有依据、计算有标准、绩效有目标”的要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提出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草案和预算说明,送市财政局审核。市财政局根据预算需求和财力可能,审核确定预算项目及预算金额,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市人力社保局根据预算安排情况按规定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及时跟踪监控各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并适时将各项目进展情况以及资金拨付要求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拨付资金或下达经费。

第七条 专项资金中安排的各项目资金有专门管理办法的,按照专门管理办法执行。没有专门管理办法的,由市人力社保局会商市财政局按规定执行。

第八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用款单位要落实专人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预决算、资金使用的合理合规合法性、项目进度、完成验收、资金使用效益等负直接责任。每年年底,用款单位应将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报市人力社保局。项目完成后,用款单位应及时认真做好分析总结工作,以书面形式将项目工作总结、项目绩效和专项经费支出及决算情况报市人力社保局。

第九条 内专项资金未使用或未下达的,按市财政局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条 项目进展不正常、经费使用不当或项目进程与原审核结果不一致的,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可视情况减拨或暂停拨款,直至追回已下拨的全部款项。

第十一条 项目执行单位应按会计制度的要求,完善项目支出的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资金监督,提高资金效益。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要加强对受款单位的财务监督,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和规范使用。凡违反规定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支付标准,或提成、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一经发现,将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省及市出台的各项财经法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与检查。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7年

日起施行。

关于《宁波市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起草说

一、出台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宁波“人才强市”战略的不断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市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我市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扶持资金,制定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是下一阶段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提出“各级政府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工作需要,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随后,浙江省出台《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7〕9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3〕4号)等文件,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经费保障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2014年1月6日,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浙江省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

管理暂行办法》(浙财社〔2013〕334号),对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相关问题做了规定。2016年7月1日起,《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正式施行,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有效法律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健全政府扶持机制机制,规范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宁波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二、制定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二)《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

(三)《宁波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四)《“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三、制定过程

2016年4月,《宁波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发布后,市人社局就《规划》具体实施开展了广泛的调研。2017年1月,在《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施行半年座谈会上,与相关区县(市)人社部门就市级“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设立与管理”展开了充分研讨。3-6月,市人社局多次赴市级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相关人才培养机构听取意见,并充分征求了银亿集团、韵升集团等高技能人才用人单位的意见。形成初步思路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相关要求,市人社局根据我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要求及《“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结合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实际,起草形成了《宁波市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于2017年7月,专门召开意见征求座谈会,与全市各区县(市)人社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充分研讨、论证;随后,2017年9月,召集相关区县(市)人社部门、市级企业、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及评价机构等,再次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论证、分析、改进。

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市人社局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意见和建议,《管理办法》中尽可能予以采纳,最终修改形成了《宁波市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草案)。

四、《管理办法》(草案)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专项资金的适用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趋势,《管理办法(草案)》第二条将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界定为:“本办法适用于市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并纳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门预算管理,用于引导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引进、评价、激励和基础平台建设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

(二)关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现状和趋势,《管理办法(草案)》第四条将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界定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经费(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技工院校发展经费、职业技能竞赛经费、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高技能人才评价经费、人才引进经费、人才引进经费、其他经费”。

(三)关于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根据我市财政预算相关规定,结合同类专项资金使用现状,《管理办法(草案)》第六条将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界定为:“预算申报、逐项审核、按实拨付、决算报告”,并对使用流程做了具体规定。

(四)关于专项资金的责任机制及监管机制。根据上级财政预算规定,结合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实际,《管理办法(草案)》第八条将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责任机制界定为:“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对责任机制的具体实施做了相应规定。同时,对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未使用或未下达”、“项目进展不正常、经费使用不当或项目进程与原审核结果不一致的”等异常情况,以及对专项资金的财务监督等事项,做了相应规定。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篇7: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发布文号: 锡劳社培[2007]74号、锡财社[2007]33号

各市(县)、区劳动保障局、财政局:

现将《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无锡市财政局

二OO七年十月三十日

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委组织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锡委办发[2006]119号)精神,我市设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为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锡政发[2003]146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

(一)突出重点原则。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二)体现优先原则。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我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缺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文化传承作用、独具无锡地方特色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三)注重效益原则。对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培训项目要以取得相应职业(工种)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为绩效考核标准,确保专项资金发挥作用并产生效益。

(四)配套使用原则。省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对我市重点资助的项目,配套资金以项目单位自筹为主,市专项资金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市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给予重点资助的项目,配套资金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二、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对象和方法

(一)实施市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项目的补助

根据省下达我市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从2007-2010年我市每年培养新技师的目标任务为2100人。实施这一项目的具体补助办法如下:

1、补贴对象和标准。凡具有无锡市常住户口或已在无锡市用人单位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累计三年以上,参加新技师项目培训并经考核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者,可按照技师600元/人、高级技师800元/人的补贴标准予以补贴。

2、补贴方法。各培训机构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资金补贴,在培训结束的当季季后10天内向市劳动保障局报送经费补贴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培训补贴申请表、培训人员花名册、办班审批表、培训协议书、核发证书花名册、参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及相应的劳动合同复印件、缴纳社会保险费证明材料等。(所有复印件应提供与原件核对并加盖与原件核对无误章才能有证明力,以下同。)

3、审核方法。资金补贴申报材料由市劳动保障局组织审核,市财政局复核,合格的由市财政局直接将补贴经费划入培训单位账户。

(二)市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补助

1、市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确定。市劳动保障局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企业用工需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职业(工种)技术含量、新职业开发引导以及“四新”技术发展动态等,于每年一季度末向社会公布。根据紧缺职业(工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总额,确定每年补助的职业(工种)、技能等级和人数。原则上每年补助的职业(工种)不超过10个,补助人数不超过800名。

2、补贴对象和标准。凡无锡市行政区域内常住户口或已工作并签订劳动合同累计三年以上,参加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者,可按照高级工400元/人、技师600元/人、高级技师800元/人的标准予以补贴。

3、补贴方法。各培训机构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资金补贴,在培训结束的当季季后10天内向市劳动保障局报送经费补贴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培训补贴申请表、培训人员花名册、办班审批表、核发证书花名册、参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及相应的劳动合同复印件、缴纳社会保险费证明材料等。

4、补贴审核。资金补贴申报材料由市劳动保障局组织审核,市财政局复核,合格的由市财政局直接将补贴经费划入培训机构账户。

(三)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奖励

1、奖励对象和标准。经市劳动保障局批准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年培训量300人以上,而且培训质量高、社会反响好,年终绩效考核优良,经市劳动保障局评定后,可获得一次性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奖励资金5万元。

2、奖励方法。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奖励资金,可向市劳动保障局报送经费奖励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培训补贴奖励申请表、培训人员花名册、办班审批表、核发证书花名册、参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材料等。

3、审核方法。经费补贴申报材料由市劳动保障局审核,市财政局复核,合格的由市财政局直接将补贴经费划入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账户。

(四)市级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项目的经费补贴

1、补贴对象范围。由市劳动保障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开展市级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或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而组织开展的选拔赛。市每年组织开展5-8个职业(工种)的市级技能竞赛。

2、经费补贴标准。根据技能竞赛职业(工种)、参赛选手人数、竞赛职业工种材料成本费用等因素确定具体补贴额度。原则上按每个竞赛职业(工种)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补贴。

3、补贴办法。由技能竞赛主办单位向市劳动保障局报送资金补贴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竞赛主办单位文件、经费补贴申请表、参赛人员花名册、参赛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竞赛职业工种材料成本核算等材料。

4、审核办法。资金补贴申报材料由市劳动保障局审核,市财政局复核,合格的由市财政局直接将补贴经费划入主办单位账户。

三、专项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一)加强管理。各高技能人才培训机构要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培训管理、注重培训质量,积极为高技能劳动者提供各项便利服务。

(二)建立台帐。各高技能人才培训单位要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经费收支的台帐记录,以备查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要按规定的用途、范围、项目、标准和程序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上一篇:烟草计量工作事迹材料下一篇:企业二十周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