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课后练习题

2024-05-05

《明湖居听书》课后练习题(精选7篇)

篇1:《明湖居听书》课后练习题

《明湖居听书》课后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鹗( ) 偌( ) 铮纵( ) 羯( )

啭( ) 坞( ) 看坐(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屏气凝神:

②轰然雷动:

③回环转折:

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明湖居听书》节选自《 》第 二 回,作者是 ,字铁云,笔名 ,清末小说家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 ”

4.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 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篇2:《明湖居听书》课后练习题

学习目标

1.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学习重点:

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及作品

刘鹗,字铁云,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他出身道台公子,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做过小官,又长时期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要写小说。他写《老残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湖边美女绝调。《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清末吏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评论:“言人所未尝言”、“叙事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什么? 戏园盛况 琴师弹琴 黑妞说书 白妞说书 观众评说 白妞说书

四、再读课文 深入探究

(一)正面描写: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1、白妞出场

先写外贸,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2、白妞说书

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五个部分: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大量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赋予声,细致描写,多处用此。

人参果:舒畅 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 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1)用感觉设喻:通感(2)用视觉设喻:通感

(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二)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3、听众评价: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4、学过哪些侧面描写的例子?

《口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 头。耕者忘其犁,锄 者忘其锄”

五、课堂总结

《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课后还要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六、当堂检测(10分)

1、填空(2分)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作者是清朝的,2、本文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什么?(2分)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举例分析。(3分)

4、描写王小玉说书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举例分析。(3分)

1、《老残游记》 刘鹗

2、戏园盛况 琴师弹琴 黑妞说书 白妞说书 观众评说 白妞说书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篇3:《明湖居听书》课后练习题

品读《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 我们可以发现用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 是这两篇文章突出的艺术成就。后人评价《琵琶行》, 称之为古代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绝唱”, 而《老残游记》在初中教材中就直接以“绝唱”命名, 前者是对器乐的描写, 后者是对声乐的描写。让我们仔细揣摩两篇文章中传神逼真的音乐描写, 体会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

一、奇妙的比喻

为了再现那动人的琵琶声, 白居易在诗中用一连串生动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形象性, 欣赏者凭着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大弦嘈嘈如急雨”, “如急雨”写出了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 “如私语”写出了弦音的幽细, 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大珠小珠落在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 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婉转;“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 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后冲杀, 刀剑齐鸣的声音, 比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 似千军万马驰骋, 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连接不断的比喻, 新鲜、贴切、动人, 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怨、喜乐、哀愁等情绪。

同样在《明湖居听书》中刘鹗按照演唱的过程, 逐层进行细腻的描写, 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知器官, 多角度地展开丰富的联想, 运用形象、精美的比喻, 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 活现了白妞绝妙的演唱艺术。“初不甚大, 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帖, 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从触觉、味觉设喻, 写出了声音的温柔、甜畅;“越唱越高, 忽然拔了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从视觉设喻, 写出了声音的高亢, 激越;“……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 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 以为上与天通, 及至翻到扇子崖, 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 才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 愈险愈奇!”与攀登泰山相比, 形象地描绘出了歌声的“愈翻愈险愈奇”;“陡然一落,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从视觉设喻, 联想奇妙, 活灵活现, 写出了歌声的婉转回环, 柔气荡肠;“忽又扬起, 像放那东洋烟火, 一个弹子上天, 随之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纵横散乱”, 绘声绘色, 形神兼备, 写出了声音的清脆亮丽。一连串精妙的摹写, 生动的比喻, 把飘忽无形的乐音, 描绘得惟妙惟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二、出色的烘托

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 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 深切感人。在茫茫秋月浸江, 主客惨别的江岸, 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 “忽闻水上琵琶声”, 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 动心移情的音乐, 不仅使人流连忘返, 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 这不正是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 醉心神往的情思, 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琵琶女再次弹奏琵琶, 已“凄凄不似向前声”, 凄婉痛切使人动容, “满座”为之“掩泣”, 一曲琵琶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不正是强烈地烘托出音乐美?

在《明湖居听书》中, 为了突出白妞演唱的绝妙, 刘鹗层层铺垫, 反复渲染, 辅以侧面烘托 (包括环境渲染、对比衬托、客观评价) , 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离演出时间还早, 戏园子里已“无处落角”, 更有许多人是饿着肚子赶来的, 听众中有官员、商人、读书人, 这都有力地表现白妞说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琴师绝妙的轮指入耳动心, 引起台下叫好声不绝, 他高超的弹奏技艺衬托出白妞超群的演唱技艺, 产生珠联璧合的效果, 才能使满座生辉。黑妞的演唱, “字字清脆, 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黑妞的演唱, 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而她与白妞相比“竟比白妞不晓得差多远”。作者创造一个个的波澜, 不断地蓄势, 吊着读者的胃口, 让白妞这一艺术形象在“千呼万唤”之后, 才“犹抱琵琶”姗姗出场, 最后以光彩照人的形象, 美妙绝伦的演唱, 征服观众。就这样写, 作者还嫌不够, 文章结尾处再借梦湘先生之口, 将“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和“三月不知肉味”比较, 嫌“三日”太少, “三月”才透彻, 把白妞演唱的余味渲染得入木三分, 听众如醉如痴, 沉迷其中, 足见其艺术魅力。

篇4:《明湖居听书》教案

刘 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析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鸿 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 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四)提问讨论

1、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主人公是谁?

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写法?对写白妞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白妞说书的过程,画出运用了通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参考内容:

1、明湖居听书听白妞和黑妞说书。主人公是白妞。

2、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写琴师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技艺高超,为后文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笔。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说书的过程: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正面描写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7、写观众的反应:感觉妙——伏帖——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侧面描写

8、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用视觉设喻:“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五)知识平台

篇5:明湖居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教学重点】

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

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学前准备】

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 气味 铮铮鏦鏦 羯鼓 遽 俱 煞 熨 伏贴 恍如 骋

余音绕梁 戚戚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用PPT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

(琴师演奏、黑妞演唱和白妞表演,其中,白妞的表演是文章的重点。)

2、既然白妞的表演是重点,为什么还要写琴师和黑妞的表演呢?你能结合文章中具体描写他们的语句谈谈吗?

琴师:外貌丑陋 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不同凡响 黑妞:外貌装束朴实 演唱叹为观止,精彩动人

作用: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侧面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绝伦。

3、除了琴师和黑妞还有没有写别人?怎样描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观众:开场戏园挤满了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慕名来看白妞演唱

白妞出场——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静

演唱后的评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作用:从侧面渲染白妞演唱技艺的精湛。正因为如此才让这么多人为之沉迷。

4、总结:文章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写,为的就是在白妞出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渲染出白妞的风采。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千呼万唤始出来”,读到这里,大家肯定迫不及待想揭开那层神秘面纱,看看白妞究竟是何许人也?别着急,白妞出场了!

1、听老师范读白妞出场、演唱两段(第四、五段),圈划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谈谈感受。

2、重点体会

(要求:发言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语句,重点语句采用带读、分男女生轮流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体会比喻的妙处。)

重点语句:

⑴“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外貌描写),写出了白妞虽貌不惊人,却有着非同凡人的风度和神韵。

⑵“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白妞未曾出声,光是眼神就已摄人心魄。以比喻突出了她眼神的清澈纯净、明亮光泽、圆润灵动,闪烁着惊人的气质。⑶“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运用比喻,从感觉上写出了白妞演唱初段的酣畅淋漓。

⑷“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这些把白妞的高音部分声音的魅力渲染到了极点,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整体化,构成了一幅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峰立体图;“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出声音轻快、曲折、宛转、回环往复的特点;“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无色火光,纵横散乱。”写出演唱纷闹繁多,形色兼备的美妙特点。这四个比喻都从视觉的角度展现了白妞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跌宕起伏,突出了白妞的卓绝的技艺。

⑸“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从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设喻,写出歌声的和谐悦耳、活泼热闹,和其它乐器相配的效果。

3、总结:如此参差错落、美妙动人的演唱在刘鹗的笔下被显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接一个的比喻让我们应接不暇,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可见比喻有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它将丰富的联想与人的各种感官结合,把人体的不同感觉从不同角度展现听觉之美。如果说王小玉演唱精彩绝伦,那么刘鹗的文采则将这种精彩推上了无可攀比的颠峰!

四、深层体验,学以致用。

1、通感介绍

2、列举其他通感的例子 3、通感练习

五、总结全文。

1、学生总结,谈课堂收获。

2、教师总结:

这堂课我们不但又一次感受了中国古代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同时,也欣赏了和民间技艺同样富有魅力的中国古典名著的语言艺术。希望同学们能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多关注中国古典艺术瑰宝,让它们开启我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心灵!

六、作业

片段写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音乐、表演扣人心弦,请你发挥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你最印象深刻的一段,展现它的迷人魅力。

要求:⑴运用比喻;

篇6:《明湖居听书》

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书场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众多,到得早。“说书”十二点半钟以后才开始,可是“不过十点钟”,戏台前的“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的满满的了”,以至“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饿着肚子早早地赶来占个座位,使得戏园子里竟然有一二十个卖烧饼油条的。二是观众身份多样,代表性广。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还有许多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三是气氛热烈。有人在进场,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在叫卖叫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听白妞说书。

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首先是琴师演奏三弦子,初不觉怎样,“只是到了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挑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很有特色。再是黑妞说书,从衣着打扮写到动作表情,进而描写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转,高低徐急,富于变化,既有“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或缓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的.生动比喻。然后是观众的议论,知情懂行的观众将黑妞和白妞进行比较,“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突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6―8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这是课文的描写重点。第6段描写了白妞的衣着相貌、动作表情,特别用特定镜头描绘了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那样清澈纯净,明亮润泽,美丽传神。第7段写白妞说书歌声的高亢,第8段写歌声的低回和变化。这两段描写白妞说书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声音越来越高,回环转折,雄浑高亢,字转悠扬――声音陡然一落,回旋激荡――声音悠远、细弱――声音扬起、诸声并发――突然收结。作者在描写白妞说书的节奏时,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借助实体形象来感受到声音的美,让人们体会到白妞技艺的高超。

篇7:《明湖居听书》课后练习题

经过再三斟酌, 研读教材, 我在下一个班上课时做了调整。

课前, 播放《青藏高原》, 让学生听后, 描绘声音, 学生觉得很迷茫, 不知从何说起, 此时导入, 让学生学习本文是如何描绘声音这一抽象物质的。这一环节的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学习文本。

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 我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去描绘《青藏高原》这首歌开头的唱腔,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 如“渐渐的越唱越高,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 忽又扬起, 像放那东洋烟火, 一个弹子上天……”

对于“唱了十数句之后, 渐渐的越唱越高,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 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 又高一层, 接连有三四叠, 节节高起……”这一句, 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让学生把文字的内容用线段表现出来, 学生在黑板上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我说:“看到这里, 你们想到了什么?”“心电图。”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 我说:“对, 心电图就是把抽象的声音用直观的线图表现了出来, 把听觉的东西用视觉表现出来,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为了使表达更活泼, 常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彼此挪移转换, 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这就叫‘通感’。”

接下来, 我又让学生运用通感来描写“这辣椒真辣呀”, 学生们写出了很精彩的句子:这辣椒真辣呀, 吃到嘴里, 仿佛口腔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那火似乎烧焦了你的舌头, 你的嘴唇, 你的两腮, 一会, 你似乎又看到有一缕青烟从你的鼻腔中冒出来。

总之, 对于这篇文章, 我采用了两种不同处理方式, 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它正应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意图在于举一反三, 让学生自能阅读,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 教材即知识, 即范例。”

上一篇:旅游景区运营大纲下一篇:我们的班级是朝气蓬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