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心灵的杂草情感散文

2024-04-23

剔除心灵的杂草情感散文(通用8篇)

篇1:剔除心灵的杂草情感散文

雨后天晴,气温骤升,疏于管理,园子里的杂草疯长了起来,大有喧宾夺主的势头,看着让人心烦。下午趁着阴凉,我把手机音乐打开,一边听着循环播放的伤感情歌,一边拔草,是在劳动,也是在宣泄,把心中积郁的所有的不痛快都发泄在杂草身上,将它们奋力连根拔起,凑成一堆,然后倒掉!

我的手在拔草,我的耳朵在听音乐,我的心儿却像脱缰的野马,无限遐思,早已飞出十万八千里了。人的想象可以生出翅膀,真好!

活着,做人,要知荣辱,识进退,讷于言,敏于行,谢天地,笑得失……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只是个梦,真正想做到很难啊,那得修炼多少年呢?

有很多话,想说却不能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该向谁说,很多时候,选择了长话短说,选择了沉默。

有很多事,想做却不能做,进退维谷,患得患失,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反应,要计较自己的承受能力,很多时候,选择了推脱,逃避,直到强迫自己放下。

然而心中的杂草,如这园子里的杂草一样,一遇到看似风调雨顺的东西,如小小的成就,如糖衣炮弹,如蛊惑利诱,就忘乎所以疯长了起来,荒芜了心的田园,一时间被迷了双眼,分不清良莠,分不清主次,分不清在这园子里的初衷到底是想收获什么?

我的手还在拔草,我的耳朵在听音乐,我的心儿不停地在思索:剩下的时间该怎么过?为谁而活?为甚而活?人在囧途,何以突破?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辛辛苦苦做了一锅好饭,没有一个人赏脸来吃,然后自己再去解决;或是辛辛苦苦做了一锅好饭,被别人连锅端了,自己没有享用上。常常如此,或是自己的努力成果不被认可,或是自己的努力成果被掠夺。明明存在着,却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心情的好坏常常掌握在其他个别人的手里,眼里,而别人未必肯赏脸成全你。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受制于人,甚至受虐于人,往往都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能怨别人什么呢?

如果自己不为自己将来打算,还有谁能帮得了你呢?如果自己不学着走自己的路,那长再多的脚,抱再多的拐杖又有什么用呢?

不知不觉草拔完了,我能看清楚一行行整齐的韭菜还是那样翠绿鲜嫩,一排排大葱又见茁壮挺拔,一丛丛油麦菜也分外水灵嫩绿……我看清楚了,这些就是我最初辛勤劳作想要收获的呀,拔掉惹人烦恼,让人心慌意乱的杂草,园子里整洁了,充满了收获的希望,内心也畅快多了。

天快黑了,我的心却豁亮了,但愿心灵的田园,不再荒芜。

篇2:剔除心灵的杂草情感散文

清晨,昨夜的星光早已隐去,周围是寂静的,只有清凉的音乐触及着耳膜,轻敲着每一根神经。细密的雨丝,轻轻柔柔,虽然独处一隅,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由外而内的凉意。打开窗子,雨依然如泣如诉地下着,可以听得到秋雨的呢喃。或许,每个人临窗而立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会有着不同的感受,然后由内而外汩汩溢出。

音乐踯躅而行,那些熟悉的韵律,涤荡的时候总会让人想起从前。《故乡的原风景》是轻音乐中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悠悠的陶笛声,灵动的旋律总会让人寂寥的心情平静下来,那个时候心是明澈的,如莲而不染纤尘,仿佛此时早已置身于红尘之外,怀一颗禅意,将那些浮躁以及扰于心的琐事,抛于九霄云外,真正成为智者。

一直以来,总喜欢一些忧伤的旋律,正因如此给自己定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那些快节奏的音乐,着实让自己感觉到厌烦,喜欢静,喜欢那种独处的感觉,因为也只有那个时候才能让自己认真地去思考。文字,是我喜欢的一种倾诉方式,在那里可以肆意抒写内心世界的感悟与慨叹。随着键盘声的响起,看文字飞翔的羽翼越过山川秀水,击起的涟漪,在我看来那是最美的风景。

悠悠碧空,几朵流云静静地勾勒着蓝天,放眼望去不得不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让人啧啧称羡。天是那么的蓝,在洁白的云的衬托下,仿佛一副隽永的画卷。倘若,自己有艺术的功底,定将那份美拓印下来;倘若,满腹经纶,定会泼墨山水,让那些词章灵动而静美。几只燕子屋顶上娴熟的飞舞,时而跃起,时而凌空而下。或许,这是入秋以来第一次见到陌生而又熟悉的燕子,不是因为它们未曾来过,只是我尚未寻觅而已。很多时候,当某一种事物,被心搁浅之时,才会发觉它们淹没的很深很深。

夏秋之季,北方依然温润,曾有雨来过,只是有些凉意。时至开学之际,走过校园,满眼杂草丛生,一片枯黄,几点绿意点缀其间。面对这样的场景,并未感觉到惊恐或是不解,因为每年这个时候正是体验劳动的时刻。对于此,学校的老师早已习以为常。怀一份好心情,带好装备,到达指定地点,一派“农忙”的景象尽收眼底,或蹲或坐,或徒手或用锄具,随着脚步的挪移,杂草整齐地堆放于身后。燥热的阳光,不会因为你的劳作而对你产生怜悯之心,嬉笑着挂在头顶。也许,是因为羞涩人们不敢去仰望它的眼,只是默默地前行,在累与汗中体会一种快感。“咔嚓,咔嚓”的清脆声,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周身萦绕。有人感叹,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对不住了!似乎此言颇有道理,或许只是它生命的环境决定了它的命运吧!倘若,它的家乡在草原,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待遇?

经过一天半的劳作,学校焕然一新,又恢复了往日的净洁,伫立于远处,一种感悟油然而生。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用心经营着,体验着,收获着。有喜悦也有悲伤的情绪,有彷徨也有毅然决然的勇气,人的心不可能只存留一份美好,世间完美的又有多少?修佛之人,讲究清、静、悟,似乎遁入空门的人都是经历生死轮回,看破红尘的脱俗之圣者。几卷经书,伴透骨的梵音,结成一种了悟的禅意,那时的时光或许连风尘都是清澈的。蒲团之上,虔诚的跪拜,听佛家讲经说法,对于信佛之人那是最好的馈赠。也许,在那一刻,一种醒世的`苍凉滑落在你的心间,这便是顿悟吧!

人之所以被世事所忧,皆源于心。然而,在我看来如若无事干扰,对于俗世的人又怎能行走于世间?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活的考验,那也是一种心灵的历练。有的人,平步清云,职场呼风唤雨,也许只是因为口舌之争而大相径庭,门里门外,物事人非;有的人,今天还称兄道弟,明日也可能反目成仇,兵戈相见。世间总有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们不知道明天到底是怎样的情景,至少不能亏欠自己的内心。此时,我们不得不学一学佛家思想将所有的事看开,不要淡然辜负一段似水的韶光。

锦色年华里,每个人都在向往着,追逐着,从未有过停止的意念。在这种作用力下,奔驰的脚步似乎被赋予了一种信仰,如此的虔诚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些人走着走着就G了,不是刻意的,也不是甘心的,可是在岁月中行走,总会被我们无意间搁浅,G在岁月的深处,虽然不会忘记,但却很少联系。人生就是这样,一路拾捡,又在不停地失去一些东西。当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徒留满怀的感伤,但走了失去的将再也回不来,化为岁月长河中一弯暮秋的枯叶蝶,只留下曾经绚丽的痕迹,存留于记忆的某个角落。

远方瑰丽的风景,一直是人们心之向往。青青的草原,迷蒙的烟雨水乡,峻拔的雪域高原。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想去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对于此言,听之轻松不已,真正想要走的时候,却又被琐事所羁绊。那些烦忧,那些惆怅,那些困扰于心的事物无非是满地杂草而已。生于心间,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铲除,从而让其肆意生长,直到漫过心畦时才翻然悔悟。凡尘俗世的我们,当面对人生、事业、爱情时,或许可能有过仿徨,有过迷惘,迷离的纷华遮住了我们的双眼,充满诱惑的欲望迷离着我们的心智。或许,因为这些才致使我们寻不到幸福的源泉,找不到快乐的起点,清净的灵魂无处安身。

篇3:剔除心灵的杂草情感散文

写人叙事类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几位教师都从母亲人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母亲在窗前干什么, 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并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最让你动情的语句, 认真品读赏析。从听者角度, 我感觉几位老师的课过多纠缠于分析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母爱。从学生反应来看, 他们并没有深入地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母亲的愧怍之情, 即使有的也是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我认为教学此类散文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一、联系写作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感情, 而写人叙事类散文是最容易让读者看到作家性情肺腑的一类。要想准确体味并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们首先要清楚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写出这篇文章的, 当时的心境又如何。读《窗前的母亲》我们应该了解到作者跟母亲生活了三十几年, 却从来没有想过为老人家写些什么, 直到母亲去世, 作者才想起母亲的许多事情, 才发现母亲是那样可亲可敬, 母亲是他宝贵的财富, 才有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学生才能初步感知到作者对母亲的愧怍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散文, 也应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 进而体会作者情感, 把握作品主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查资料或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了解写作背景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赏析人物形象

不管何种类型的散文, 都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它能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感知人物形象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 要真正读懂这类散文, 把握作者的情感历程, 赏析人物必不可少。几位老师都从赏析母亲人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感知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母爱子的深厚。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把握, 遗憾的是有些老师没有注意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的结合。如“其实, 母亲早就老眼昏花, 不过是凭感觉而已, 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 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 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这段,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总能及时打开门是感觉灵敏吗?为什么她的感觉总十拿九稳呢?此处定能激起千层浪, 学生不难析出真正的原因是母亲一直在细听感觉着屋外的动静, 在无数次错开了门之后才有了开门的十拿九稳。对人物形象做了深入准确的把握, 学生才能够发现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到母亲对他的爱, 溢满字里行间的原来是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愧疚、痛心之情。感知人物形象是准确体会作者情感的第二步。

三、揣摩推敲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 散文的语言美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好的作品作者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来表达他的情感滋味和作品的神韵。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语言美一般美在质朴平实, 它的美感如同兰花般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需要我们细心揣摩咀嚼方能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 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 从而领会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窗前的母亲》语言平淡朴素, 这种淡笔揣浓情的写法要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反复地摩挲与掂量。如第八段, 可让学生抓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不是过去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 就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等词句反复精研细读, 思考作者当时听母亲讲这些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不难读出对母亲的厌烦。“要是把这些都写下来, 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我们让学生抓住“意识流”思考这里带有一种怎样的味道, 通过朗读、研磨, 学生会在这调侃的语调中发现作者对母爱的不甚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末尾两个“我才明白”句, 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两个“才”字, 学生自然能悟出作者曾对母爱的不耐烦而流露出的愧怍之情。揣摩语言文字获得答案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反刍, 是体会作者情感历程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 我们能让学生触摸到作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碰撞飞扬。

四、进行人文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是要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因此,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文化人格的塑造, 培养学生慈善美好的情怀要有机充分地落实。就《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来说, 人文熏陶的立足点应放在作者身上, 析作者更是本篇教学的重点。分析作者情感的过程, 最易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 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吻合, 这是学生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愧疚自责呢?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良知在促使他内省, 因为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写下这篇散文, 以唤起读者对亲人的珍惜与关爱。人文熏陶点要求我们对教材的研究侧重放在作者身上,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 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在学生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中, 把人性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他们心中。

篇4:除掉心灵的杂草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道:“坐在旷野里。”

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答曰:“旷野里长满了杂草。”

哲学家说:“是的,旷野里是长满了草,不过现在我想知道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大大出乎意料,一直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是如此简单的问题。一弟子抢先开口:“用手拔掉即可。”另一个弟子答道:“用锄锄掉会省力些。”第三个弟子更为干脆“用火烧最为彻底。”

哲学家站了起来,说:“那好,现在你们就按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净的一年后再在此相聚。”

一年后,几个弟子都来了,原来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不过还是参差不齐长着一些不知名的草在风中摇摆,而哲学家却没有来,地上摆着哲学家一生的全部著作,上面还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弟子们顿时大悟,而哲学家却从此杳无音信。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不是用手拔,不是用锄锄,也不是用火烧,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让庄稼占据这片旷野。

面对人生、事业、爱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彷徨,有过迷惘,如果迷离的纷华遮住了我们的双眼,纷乱的声音笼罩住我们的耳膜,苦苦的求索而寻不到心灵的净土,此时杂草变得很容易侵占我们的心灵,若不能及时的作认真的自我审视与剖析,我们的心灵很快就要荒芜;拔、锄、烧,都不能彻底除掉心灵的杂草,即便是一毛不剩,可我们所期望的并不是光秃秃的心田,每个人都希望在生命的画板上涂上斑斓的色彩,所以我们应让心灵沉浸在春风细雨中,让金色阳光遍洒心灵的每一处角落,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才不受纷扰。

篇5:敲击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

初中的音乐课是以欣赏为主, 我们都知道,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其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让想象驰骋的空间。那么, 如何才能让初中的学生也展现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呢?除了音乐本身的美之外, 我认为“情”很重要。对音乐的兴趣, 可以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反过来, 情感的体验又可以促进对音乐的兴趣。

1“友情链接”, 研究学生心理,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很多学困生很多都是从小学已经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受到老师的教训和批评更不会少, 所以渐渐地, 很多同学便自暴自弃甚至自卑, 严重的还会反抗老师。那么这个时候, 老师该怎么做呢?记得, 那是一个新学期开学的一个晚修, 同学们都在安静的做作业, 只有一位同学总是东张西望, 有时还找前后桌的同学说话, 观察了他一会, 我便把他叫出了教室。看得出来他很紧张, 可能是以为我会严厉的批评他。我一改严肃的表情, 问他是否能做一个称职的文艺委员。他在呆了几秒钟后受宠若惊的答应了。从那以后, 不管是在音乐课上还是我上晚自习, 他都异常的认真和积极, 交给他的任务也都能完成得很好。由此可见, 学困生也需要别人的赞赏, 因为成绩差表现差, 所以老师是不可能让他们做班干部的, 如果老师能够给他哪怕是一点的肯定, 他都会改变很大。所以从那以后, 我总会适时给一些“捣蛋鬼”表现的机会, 和他们打得火热, 让他们相信老师, 愿意与老师成为朋友!

2 情境的创设, 以情感人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 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 (指Waldstein) 钢琴奏鸣曲) 的同样感觉, 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 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应尽量的吸引学生, 让学生提前进入到课堂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当中。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更需要采用形象、直观而且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 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妈妈的吻》那一堂课的时候, 没有平时的师生问好, 也没有平时的开场白, 在同学们进教室的时候, 我播放了从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截取的一个最感人的小片段。发现连平时最喜欢讲话的同学此时却安静了下来, 还有个别同学眼眶都红了。在这种气氛下, 我问了几个问题:有没有让妈妈伤心过?小时候妈妈唱给你的歌曲还记得吗?许多同学都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甚至有个女同学边哭边说:“妈妈对我很好, 为我付出了很多, 可是我却总是任性的让妈妈难过。”……同时, 我还不失时机的把同学们和妈妈的照片展示给大家, 这堂课上得非常的深情, 同学们出乎我意料的认真, 大家对于摇篮曲也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由此可见, 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 只有调动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愫才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好好学习。由此可见, 创设教学情境, 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 烘托和促进作用。

3 要了解并抓住学生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心情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都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因此, 音乐是创造力最强的艺术之一。但是, 如何才能让学生集中精神去创造呢?这就要从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去下手。我在给学生讲《中国民族乐器》这一课时, 除了讲解常见的民族乐器外, 还给学生欣赏了如《破铜烂铁》、《欢乐谷》等特别的音乐, 学生非常感兴趣, 他们还会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 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从而他们也就了解到了乐音与噪音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节奏的作用。他们居然还尝试了如何让噪音变成乐音。所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探索能力。

4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贴近学生实际, 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获得情感体验

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渐渐独立, 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 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在各类信息中, 最受他们关注的莫过于流行乐坛的趋势、动向了。情感的表现既可体验于古典音乐之中, 也可表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比如, 我给学生进行歌唱考试时, 并不直接说是考试, 而是将之称为“班级演唱会”, 我预先给学生提出了要求: (1) 演唱形式:自由组合; (2) 演唱内容:健康向上 (通俗歌曲也可) ; (3) 演唱要求:声情并茂。学生对此兴趣很高, 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积极准备, 而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二度创作。在“班级演唱会”上, 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抒发情感, 有的同学还加进了肢体语言, 有的演唱组合配合得非常好, 演唱到兴致时, 全班同学自发地一起拍手齐唱……最后, 还按照学生的标准, 评选出了表演优胜者。课堂上掌声不断, 把气氛带进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音乐是充满魅力的情感艺术。音乐欣赏教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在这种心——音相映的互浸下, 用感情连通音乐, 用音乐染化感情。本文通过对学生心理分析, 探讨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和如何使学生在欣赏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希望使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落实到中学的音乐教育当中去。

摘要:通过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分析, 探讨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和如何使学生在欣赏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地落实到初中音乐的教育中去。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吴跃跃.实用音乐教学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篇6:除去心灵的杂草

哲学家给弟子上的最后一堂课,何尝不是这个道理?“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即便已经饱腹学问,却没有办法除去心灵的杂草,任由它肆意泛滥,那么这个人依旧是个“空心人”。

追溯过往,有多少文人骚客只是用华丽的词藻、空虚的诗词、虚假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愁”,或是仰天长叹,或是扶额暗忧,实则他们只是想用一把烈火将心中的杂草燃尽,但奈何“春风吹又生”,杂草只会愈加泛滥。反观子瞻,他便能坦坦荡荡地对众人言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即便生活清苦,即便理想远离,即便满腹牢骚,但他依旧选择让内心充满阳光,关心黎民,爱护朝政,他选择遗忘过往的不快,淡化心中的悲愤,终让阳光占据了心灵,让那颗心变得更加剔透玲珑。

泥地中的杂草是不可避免的,人生路上同样如此,不仅要抑制它的生长,还要让阳光填充我们的心。

她曾被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她是让人们心甘情愿称她为“先生”的女中豪杰,然而,表面的光鲜背后却有令人心酸的故事。女儿、丈夫的接连去世,原以为杨绛先生就这样倒下了,可一句“你放心,有我!”,便让她背负了莫大的责任。或许,她心里原本就没有杂草,是簇簇未经历风雨的陌上花,而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她毅然决然地成为了傲立于人世间的寒梅,却感觉不到一丝寒冷,而是遍布阳光。

心中的杂草可以是梦想路上的绊脚石,可以是山重水复的困惑,可以是不安于生活的埋怨,而我们需要填充的,也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可以是坚强,可以是美德,可以是仁爱。

柏拉图曾说:“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却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哲學家的弟子便是如此,盲目地寻找除去杂草的方法,却总是不尽人意。土地需要填充,人生也需要填充,你可以不用去管道路边的杂草,但你不能忽略自己的心。人生的风景亦是心灵的风景,要让你的人生充满阳光,必定先除去心灵的杂草。

土地种上庄稼,心灵填满阳光,方能一片冰心永长存。(指导教师/陈家武)

【教师评点】本文在素材运用上颇有特色,凸显三个特点:1.事例和名言相结合,既用了苏轼的事例,又引用苏轼相关诗文名句。素材选用面宽,素材多样化,彰显材料丰富的特点。2.泛例与个例相结合。文人骚客想用一把烈火将心中的杂草染尽,结果适得其反,作者用的是泛例;又选用苏轼、杨绛为个例。例证方式灵活,这样说理充分。3.引用名言,彰显底蕴。作者选用了三毛、柏拉图的名言作为经典素材,文章因此有底蕴,同时又增强了说服力。(陈家武)

编辑/华放 李跃

篇7:心灵沟通 情感共鸣

在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中,曾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星期一早晨,学习委员张小明来到我办公室说:老师,我不想当学习委员了。我问为什么?他很委屈地说:我每天督促一些同学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花时间帮助他们,他们还是说我不讲情面、假“老师”、跟屁虫,同学得罪了,朋友少了……。我亲切地让他坐在我的身边说:“你很委屈,很伤心,自己是为他们的学习进步才管他们,目的是为他们好,反而受到非议,老师非常理解你,帮助同学既花时间又耗精力,我会帮助你和同学们沟通的。”他表示赞同,脸上的忧伤少了很多,心态获得平衡。

用共情的态度对学生作出回应,会使他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情绪会得到很好的宣泄和抚慰,再通过老师循循善诱,那么,学生内心的困惑、忧伤、痛苦等就会得到缓解,逐步恢复平衡。

当代少年儿童天资聪慧,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娇惯任性,固执倔犟,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是人们的共识。在班务管理中,我们的小学生行为准则、校规班纪,制订得颇为详细,然而,学生们很难持之以恒,形成自觉习惯。如校园的清洁卫生,花草树木的管理,桌椅板凳的爱护,文明礼貌的养成,我们几乎是周周讲、月月讲,禁令奖惩随时挂在嘴上,但效果甚微,班主任老师们十分头痛,寻找有效的教育方式成了大家共同的追求。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海狮的项圈》一文对我们深有启迪。文章内容如下: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

我正出神观看海狮的时候,一群小孩子吱吱喳喳地走到码头,由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着,原来是幼稚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来看海狮,户外教学。我听到老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有”。“那不是它的项链,而是它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没想到钻进去就拿不出来,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小海狮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发现了,管理员把线圈剪断才救了它。”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乱丢东西到海里,因为那样做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老师带着小朋友走了。

我在清晨的渔人码头深受感动,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但愿我们的老师也都能这样地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当时,小朋友们脸上那痛苦和惊讶的表情,表明他们已经真正领悟到:千万不能乱丢东西到海里,会伤害到其他生命,而且这样的领悟不是一时,而是一辈子都会铭记于心的。因为那不是出于害怕会被“法办”,而是出于对海狮的爱!因为那是发自内心的人文情怀。

在对学生教育策略的选择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是最佳方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上也应如此。我曾在讲《少年闰土》一文结尾时,读到他们三十年后再相聚。

师:课文结尾说道,他们俩从此再也没有见面了。可事实上,他们俩后来又见面了。少爷几十年后见到闰土兄弟,你们猜猜,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好哥们,好久不见,你过得怎么样?

生:闰土,你怎么这么瘦啊?

师:大家说得很好。想不想听他们第二次见面的情形?(教师配乐朗读)“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老爷!”

师:听了这一段文字,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很凄凉、辛酸。

师:为什么?

生:闰土动了动嘴唇,欲言又止的样子,可以看出他很激动,他现在是个乡下人,而“我”是个老爷,鉴于两人身份悬殊,他喊了一声老爷,从中我能感受到。

师:很凄凉、辛酸,说得很好。谁来给我们这节课加个句号?

生:我只想补充一点意见,闰土虽然只说了一句平平淡淡的“老爷”,但我相信他已经感受到了闰土对他的那份思念,那种好友之间的感情。

师:一声“老爷”,背后还有如此情意,这个句号大家画得很好。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最后的结果,多少有点令我们意外,但这就是生活,生活和岁月能改变一切,但也有很多东西永远都不会改变,那就是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不会改变,对美好童年的向往不会改变,对好朋友的牵挂不会变,我们每个人都会如此。课后希望同学们能找到鲁迅的《故乡》再用心去看看。

摘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对师生间怎样形成有效沟通, 如何促成信息的传递, 情感的联络, 意愿的表达, 如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做了大量的探索, 收效颇佳。

篇8:情感启迪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扇窗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 曾经那么固执地认为, 学生就是孩子, 就知道淘气;学生就是任性, 就知道顽皮;或者, 学生就是乖宝宝, 就知道讨得家长及教师的欢心。可以说, 在我的内心世界里, 他们根本就不能算一个成人, 他们可以有自己的行动, 但是, 绝对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毕竟, 他们还是孩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那么多他们不懂的事情, 还有那么多他们不理解的做法, 当然, 更有很多很多他们想去做却又无能为力的事。总之一句话, 我的学生, 你们的老师是神通广大的, 在你们面前, 办你们小孩子的事情, 没有办不成的。然而, 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件事, 却让我对自己的孩子彻底改变了印象, 更改变了我自己。

在我们学校, 每逢举办大型运动会的时候, 都会事先从各个班级搬椅子, 把它们搬到操场上去, 运动会结束了, 再搬回来。虽然说只是个过程, 可是, 当搬回来的时候, 椅子往往就会换一换, 甚至有的班级搬晚了, 椅子也就回不来了。还记得运动会结束的第二天, 当我来到班级时, 操场上的椅子已经都搬完了。而我们班呢?有一个孩子在站着, 正是这个让我头疼的孩子, 唉, 站着就站着吧, 我没有多想, 上课了, 他还是站着。“怎么了, 为什么不坐下?”我问:“老师, 我这儿没有凳子。”“什么, 没有凳子怎么行, 你怎么听课?再说了, 也不能一直站着。走, 老师帮你找去。”说着, 我走出了教室, 孩子跟在后面。我们一直向高年级班级走去。透过窗口, 我看到临班的讲桌前似乎有一把椅子。于是推门走了进去。正巧, 临班的班主任也在班内, 我说明情况之后, 再看看那把椅子, 是一把无人要的破椅子。我便让我的孩子自己到他们全班认, 尽管如此, 毕竟人家班级的学生都是大的学生, 我们认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人家班主任呢, 更是一声不出, 此时, 学校广播说:“所有班主任开会。”见此情景, 我不得不领着这个孩子回来了。路上, 我只顾想着我的事情, 等到会开完了, 我再一次回到班级时, 这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说:“老师, 你别去要椅子了, 我站着也能听课。”说着, 眼泪流了下来, 很快地跑回到他的桌子后面站着。

这件事情虽小, 对我的震撼却很大, 是啊, 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老师教给他的只能是知识、做人的道理, 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 因为,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他也能分清事情的善恶。只要我们这些作为老师的, 用平等的心态去看待每个孩子, 用善良的心情去对待每个孩子, 让他们知道老师爱他们, 老师喜欢他们, 那么, 他们回报我们的也许会更多、更多……

上一篇:吹竖笛的作文550字下一篇:妖魔鬼怪的反义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