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剔除医学科技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阴式手术对妇科良性肿瘤的治愈效果,研究其在临床上的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40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分组,每组7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行子宫全切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手术;观察组采用经阴道方式进行。并对比相关项目数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子宫肌瘤剔除医学科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子宫肌瘤剔除医学科技论文 篇1: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妇科的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妇科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我院妇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20例择期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形成开腹组、腹腔镜组,各160例,分别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少,术后康复用时较开腹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P<0.05);两组手术用时、肌瘤残留率相近(P>0.05)。结论 在妇科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腹腔镜治疗,可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改善预后,未增加手术用时且肌瘤剔除效果理想,与开腹治疗相比效果显著。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常见良性肿瘤,其临床症状与肌瘤位置、大小和有无变性等原因相关,严重者可引发流产、不孕等症状,影响女性生活质量。手术治疗为该病重要治疗方式,具根除作用[1]。随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具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与传统开腹治疗相比,可降低患者手术相关应激反应、稳定其生理机能,对缩短患者术后康复用时、改善预后具积极意义[2-3]。为此,本次研究选于我院妇科320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以不同手术方法分组,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其影响,并分析组间差异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院妇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20例择期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形成开腹组、腹腔镜组,各160例。开腹组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36.37±5.30)岁;肌瘤直径2.05~10.31cm,平均(5.42±1.13)cm;肌瘤数量1~5个,平均(2.01±0.47)个;腹腔镜组年龄25~50岁,平均(37.01±6.28)岁;肌瘤直径2.12~10.58cm,平均(5.54±1.20)cm;肌瘤数量1~6个,平均(2.11±0.38)个;组间患者资料相近(P>0.05);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子宫肌瘤;②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希望保留生育能力;肌瘤过大,存在明显压迫症状;月经量过多;肌瘤造成不孕症患者;肌瘤生长速度快但未见恶变者;黏膜下肌瘤;③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疾病难以配合完成治疗者;②子宫内膜严重病变(盆腔粘连、子宫脱垂等)、恶性病变者;③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④妊娠期患者;⑤凝血功能障碍者;⑥伴严重感染性疾病者。

1.3方法

开腹组:患者全麻、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腹部正中做切口(5~10cm),逐层切开、暴露子宫;肌瘤与肌壁相交位置注射10U缩宫素,沿子宫肌瘤凸起位置切开子宫浆肌层,提起瘤核、剥除肌瘤,后将肌层与残腔以薇乔线缝合;以0.9%氯化钠溶液术区冲洗,逐层关闭腹腔。术后行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腹腔镜:患者全麻、头低臀高位;建立CO2气腹(14~15mmHg);脐孔做1.0cm切口建立人工气腹,置入10mm Trocar探查腹腔,操作孔为左、右下腹部,依据患者肌瘤位置进行操作孔位置调整;肌瘤与肌壁相交位置注射10U缩宫素;伸入抓钳至瘤核,并将其固定、剥除,同时行电凝止血,较大肌瘤以碎瘤器处理后取出;后续治疗方式与开腹组相同。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康复相关指标;(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肌瘤残留率。

1.5统计学方法

选SPSS24.0软件计算,()、(%)表示计量、计数资料,t、X2检验;P<0.05提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及康复相关指标

腹腔镜组手术用时与开腹组相近(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开腹组短(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较开腹组6.27%低(P<0.05),见表2。

2.3 肌瘤残留率

腹腔镜组肌瘤残留率为2.5%(4/160),与开腹组3.75%(6/160)相近(X2=0.413,P=0.520>0.05)。

3.讨论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疾病,发生原因可能与性激素异常、肌层细胞突变等因素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腹部包块、疼痛、白带增多、流产、不孕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殖系统健康。对于无明显症状、肌瘤生长缓慢者,多以随诊、药物治疗为主,而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功能时,一般需接受手术治疗。对子宫肌瘤主要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肌瘤剔除术,后者多实施于仍有孕育需求者。

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均为子宫肌瘤剔除术主要治疗方式。前者手术方法简单、手术视野清晰,可在直视下剔除子宫肌瘤;同时因视野范围广,多发性肿瘤剔除效果理想;但其缺点为,手术切口较大,术中感染风险较高、预后相对较差;同时切口长度影响术后皮肤美观性,患者对其接受能力较差。随医疗科技发展,腹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因其创伤小、术后康复速度快等特点,备受患者好评。在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中,应用腹腔镜治疗,观察孔位于脐部,术后切口隐蔽效果好,满足女性患者术后美观度需求;但其缺点为,手术视野有限、操作难度相对较高,建立人工气腹后,术后易出现腹胀症状。

本次研究中,对以上两种子宫肌瘤剔除方式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手术及术后康复指标比较中,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速度均具显著优势,考虑原因与腹腔镜对患者创伤小相关[4]。汪萍萍[5]研究中发现,与开腹治疗相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切口周围微循环影响较小,对促进切口愈合、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具积极意义,说明经腹腔镜治疗,可减少患者手术创伤、改善预后。同时研究中发现,两组患者手术用时、肌瘤残留率相近,说明尽管腹腔镜操作难度较高、手术视野受限,但手术用时、肌瘤剔除效果与开腹治疗相近,考虑原因与腹腔镜操作技术不断成熟、医师专业能力强等因素相关,证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价值。研究结果发现,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考虑原因为,此种方式对子宫组织、泌尿系统创伤小,同时术后疼痛感受轻,可降低疼痛、泌尿系统损伤相关尿潴留发生率;因切口短,可减少对切口周围血运状态影响,以维持皮肤免疫能力、减少感染风险;因切口较小及张力较小,术后切口愈合能力强,减少出血风险。郭霞[6]研究中发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治疗相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證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价值。

综上,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康复用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并未增加手术用时且子宫肌瘤剔除效果理想,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凤玲.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配合分析[J]. 系统医学, 2019, 4(07):154-157.

[2]陈远丽, 冯艳玲.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8,19(5):411-414.

[3]杜忠蕾.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应用对比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8,5(36):83-87.

[4]崔静, 靳瑾, 林艳,等. 电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 2018, 027(009):52-54.

[5]汪萍萍, 张青冬, 冯晓萍,等.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和炎症情况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 17(2):200-203.

[6]郭霞.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J]. 大家健康(上旬版), 2018, 12(2):171-172.

作者简介:覃春华(1971-),女,大学专科,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妇科微创手术及盆底治疗。E-mail:2247441274@qq.com

作者:覃春华

子宫肌瘤剔除医学科技论文 篇2:

浅析阴式手术在妇科子宫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通过探讨阴式手术对妇科良性肿瘤的治愈效果,研究其在临床上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40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分组,每组7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行子宫全切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手术;观察组采用经阴道方式进行。并对比相关项目数据。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长短、术中出血量少,功能恢复等项目上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研究不同患者的个性病情,制定相对应的手术治疗模式,一般而言,阴式手术疗效好,对患者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很少。

【关键词】 良性肿瘤;阴式手术;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15

妇科子宫良性肿瘤,治疗方式多采用手术切除子宫或子宫肌瘤剔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女性良性肿瘤的方式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经阴道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速度快特点[1]。逐渐成为了医生和患者的首选方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40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妇科子宫良性肿瘤患者140例,其中患有子宫腺肌的患者共45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95例,年龄24-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4岁。其中对照组采取非阴式手术,即常规腹式子宫切除或子宫肌瘤切除手术;观察组采用阴式手术治疗。

1.2 一般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除了进行妇科手术常规准备之外,术前进行阴道准备,术前严禁进食12小时,且术前和术前一晚均进行清洁灌肠1次。

1.2.2 术前检查 手术前应该对患者进行电子阴道镜、TCT(液基薄层细胞)、盆腔B超和妇科肿瘤各种常规检查,以便排除盆腔或者宫颈患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1.2.3 麻醉措施 持续性的硬膜外麻醉

1.2.4 手术步骤

1.2.4.1 阴式全子宫切除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金属导尿管导尿。将宫颈暴露,向外下牵拉宫颈,于膀胱附着点下方约0.5厘米处进行环切,切开阴道前后壁,將膀胱、直肠与宫颈进行钝性分离达腹膜处,膀胱子宫和直肠子宫反折进行横向切开,依次切断、缝扎双侧子宫主、骶韧带,子宫动静脉,双侧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及圆韧带,切除子宫。如果手术中子宫较大,需将子宫分次锲型切除或剔除肿瘤缩小宫体。检查无出血后,将阴道残端缝合,留置尿管1天[2]。

1.2.4.2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 子宫前壁肌瘤,切开阴道前壁及子宫膀胱腹膜反折,用爱丽斯钳固定肌瘤位置的宫壁,纵向切开子宫壁,采用肌瘤钻做牵引,将肌瘤摘除。在术中若遇较大肌瘤时,在剥离肿瘤的同时将其切成小块,分次去除;若瘤体位于子宫后壁,则需打开子宫直肠腹膜反折,同样方法剔除肌瘤。留置尿管1天。

1.2.4.3 经腹手术 依据传统手术方式,进行子宫全切术、肌瘤剔除。

1.3 术后观察 主要对手术时间长短、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术后痛疼、术后排气时间长短和住院时间做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完成手术,未出现伤及子宫周围脏器的现象。两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长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肠道排气时间等项目上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未出现阴道膨出和残端脱垂现象,且通过B超检查,没有残余子宫肌瘤,见表1。

3 结 论

3.1 阴式手术的优越性 子宫良性肿瘤手术方式多采取子宫切除、子宫肌瘤剔除术,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达,子宫切除术也在逐渐变化,例如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全切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2]阴式手术有很多优点:第一,手术利用了人体天然穴道-阴道进行操作,保存了女性完整的腹壁,符合女性对美的要求,也不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阴影,第二,无需开腹,省略了开腹、关腹时间,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麻醉用药量。第三,阴式手术的入路和操作点在盆腔底部,对肠道干扰小,术后发生盆腔黏连较轻,肠功能恢复迅速,第四,由于腹部无切口,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患者在术后能够较早下地活动,恢复快,缩短平均住院日,第五,手术体位为截石位,如果合并阴道前后壁脱垂或会阴陈旧性裂伤,可同时进行修补手术。

3.2 阴式手术适应症及局限性 传统的手术方式只适用于经产妇,因为经产妇的骨盆较宽、没有经历过盆腔手术。随着阴式手术技术的日渐成熟,手术指征逐渐拓宽,尤其对于伴有肥胖、糖尿病[3]腹手术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并发症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阴式手术可避免上述并发症发生。阴式手术也有其局限性,对盆腔黏连较重的患者、子宫超过孕16周大小、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的患者,及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肌瘤直径>10cm[4-5]者均不易采取阴式手术。

3.3 阴式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阴式手术的技术是较严密的,一般而言,只要严格手术指征,依照手术流程进行操作,在术中对子宫贴近操作,就不会造成邻近器官损伤,出血量也不会过多。但是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阴道较狭窄、暴露性较差,操作就显得相对困难。因此在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阴道粘膜下进行注水,可使膀胱宫颈间隙能够轻易分离,第二,阴道部位较深、止血不易,每一步操作均应严格止血,或采用Legsur闭合血管,能够减少出血量,第三,阴式手术的操作空间有限,视野有局限性,因此手术者充分掌握盆底解剖结构,手术过程分离层次分明,避免膀胱、直肠等邻近器官的损伤,防止并发症发生,第四,手术中不能强行牵拉子宫,否则会造成韧带的撕裂导致大出血,遇到子宫体积较大或子宫肌瘤较大时缩小子宫体积,进而对半切开子宫、对肿瘤进行剔除甚至分碎,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第五,必要时为防止术后创面渗出可留置盆腔引流管,以防子宫复位后继发出血,也可以避免盆腔积血导致感染。

参考文献

[1] 谭艳.阴式手术在妇科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0(33):6058.

[2] 邓秀美.阴式手术在子宫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51-52.

[3] 王雪,等.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分析[J].海南医学,2011(11):93-94.

[4] 徐琼,李利平,孙曼莉.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在妇科微创手术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2):139-142.

[5] 石颖.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与实践,2011(15):434-435.

作者:杨柳 何顺之 芳房

子宫肌瘤剔除医学科技论文 篇3:

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30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30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进行剔除的手术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行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内瘤体<8cm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纳入参照组进行研究分析比对。两组患者均施予腹腔镜下子宮剔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情况于参照组患者的没有明显差异(P>0.05);参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用时均优于研究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安全系数较高,同时可以帮助患者缩短住院时间,但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是手术的核心。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巨大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生物化学检测证实肌瘤中雌二醇的雌酮转化明显低于正常肌组织;肌瘤中雌激素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周边肌组织,故认为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敏感性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研究还证实孕激素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包括12号和14号染色体长臂片段相互换位、12号染色体长臂重排、7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子宫肌瘤是由单克隆平滑肌细胞增殖而成,多发性子宫肌瘤是由不同克隆平滑肌细胞增殖形成。子宫肌瘤虽说是恶变率仅为1%的良性肿瘤,但经检查发现还是建议尽快就医进行诊断治疗,以防发生恶性病变。治疗子宫肌瘤方式一般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当患者瘤体<5cm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当瘤体>5cm造成生理期过长、大量出血贫血等情况药物干预作用已经不大的患者建议尽快进行手术切除,毕竟生育期子宫肌瘤只会增大不会减小[1]。瘤体>8cm巨大肌瘤,手术难度系数也会变大,本文旨在探究分析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并将研究结果分析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行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巨大子宫肌瘤相关病理诊断标准,瘤体大小均>8cm。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内瘤体<8cm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参照组进行研究分析比对。30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纳入研究组,90例子宫肌瘤患者纳入参照组,两组患者年龄、肌瘤时间等常规资料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前已经进行检查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宫颈癌、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严重损伤以及手术禁忌症患者,两组可做深入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术前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姿势,施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然后在其脐部偏左下方部位开进行穿刺,然后置入气腹针并建立1.6 kpa气压的二氧化碳气腹,紧接着按照三孔腹腔镜模式完成穿刺孔建立,建立完成后缓慢将手术器械以及腹腔镜置入患者腹腔内。利用腹腔镜细心的观察患者腹腔内瘤体具体大小、瘤体所处位置、判断瘤体与周围脏器解剖关系[2]。使用子宫穿刺针往肌瘤旁边正常的子宫肌层施予5ml生理盐水加上6U垂体后叶素进行注射,如患者伴有心肺疾病情况下施予20U的缩宫素替代垂体后叶素,在切开患者肌瘤包膜的时候给予500ml林格液和20U缩宫素进行静滴,帮助减少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等到患者肌瘤被膜发白后利用单极电凝钩根据患者年龄和生育要求等因素纵向或横向把肿瘤切开,以2/3的瘤体直径的切口长度为宜,将肌瘤固定妥善并充分暴露在视野中心,利用抓钳或吸引器对肌瘤施予剥离处理,用双击电凝钳切断明显血管部位,等到肌瘤被剥离剩余体积为30%~40%时,采用肌瘤旋切器进行旋切,利用单极电凝钩切开边旋出的瘤体直达根部后采用双击电凝钳进行电切,留意患者子宫内膜有无穿透情况[3-4]。使用0合成可吸收外科缝线分两层对瘤腔实施对合缝合,如有穿透内膜层情况则用000合成可吸收外科缝线间断性对子宫内膜进行缝合关闭子宫腔。将剥除出来的肌瘤使用粉碎器旋切并取出,随后使用生理盐水对盆腔进行冲洗,最后在切口处用涂抹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必要时留置盆腔引流。释放腹腔气体,关闭切口。两组患者均施予上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血肿、发热等);统计两组患者手术要转为开腹进行的例数、手术用时及术后排气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9.6±95.4)ml,参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03.5±49.2)ml,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研究组患者术后仅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且均为发热症状,没有出现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参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7例,1例血肿,6例发热,并发症发生率7.8%(7/90)。组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

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24.6±6.5)h,参照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为(24.4±5.8)h,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

2.4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用时为(143.3±31.6)min,参照组患者的手术用时为(72.1±14.6)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

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转为开腹手术的情况。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的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既符合当下病人对舒适度和美体要求,最可贵的是术后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不会造成心患者心理太大的负担。但是多数子宫肌瘤患者的发病初期没有显著的临床表现,或者瘤体较为微小检查难以发现,随着瘤体增大出现不适才就医检查接受治疗。腹腔镜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治疗器械,并利用冷光源为帮助提供照明并将腹腔镜镜头置入患者腹腔进行观察,利用数字摄像技术拍摄腹腔内的真实图像,并实时的传输到监视器屏幕上,由医生对采集到的子宫不同角度、部位图像进行观察,顺利剔除肌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5-6]。虽说腹腔镜手术不需将患者的肚皮切开施予手术可有效降低感染事件发生率和风险系数,但是需要医生操作娴熟,并且术中相关人员要连贯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操作空间较小、术中出血量大、手术用时长,并且缝合难度增大。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情况于参照组患者的沒有明显差异(P>0.05);参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用时均优于研究组(P<0.05)。可见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难度系数较大。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安全系数较高,同时可以帮助患者缩短住院时间,但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是手术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闫春梅, YANChunmei. 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8):87-88.

[2]冒小妹.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31):91-92.

[3]周丽琴, 王智慧, 吴惠. 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10):1483- 1484.

[4]刘铭.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7):1198-1199.

[5]陶云鹏.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评估[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 31(2):146-147.

[6]郑霞, 朱烨. 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多发或巨大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J]. 实用癌症杂志, 2018, 33(1):140- 142.

作者:梁春芳 曾庆丽

上一篇:药学信息资源获取管理论文下一篇:仪表控制系统工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