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学案

2024-04-26

《陋室铭》学案(共6篇)

篇1:《陋室铭》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陋室铭》导学案

主备:刘文武 副备:于美娟 审核人: 备课时间:2017-5-2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斯 唯 吾 馨 鸿儒 白丁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客观看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重点与难点

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客观看待诗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自己正确的交友观。(难点)

一、自主预习

(一)释题并简介作者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 _____代诗人、哲学家,字_____。洛阳人。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集》).请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在横线上。(3)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陋室铭()鸿儒()

案牍()惟吾....德馨()()

3、自学课文,完成下列习题。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

A、理解加粗的词的词义(词类活用要指出)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B、翻译句子(注意:关键字必须翻译出来,要直译勿意义)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C、倒装句还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何陋之有?

二、学案伴读

(一)朗读课文 解决字词与翻译

1、字词重点讲解。

(在 名 灵 斯 是 唯 吾 馨 上 鸿儒 白丁 调

素琴 金经 丝 竹 之 乱 案牍 劳 形 诸葛庐 子云亭)(包括词类活用讲解)

2、特殊句式与翻译(包括倒装句讲解)

(二)再读文章 把握内容与结构

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三)赛读文章 分析写法与人物

1、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2、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小组合作 问题探究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况。有人认为这种交友的习惯轻视劳动人民,是不足取的。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拓展训练:

1、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请写下你的座右铭,并写写你为什么用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仿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有学生学了本课后仿写了《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哪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怎样看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初中毕业证)

四、当堂检测:

1、用文中原句填空。

(1)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2、思考:

(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

扬 “。”

(2)“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篇2:《陋室铭》学案

【学习目标】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会翻译文言常用实词(斯 惟 吾 馨 鸿儒 白丁等),并能翻译全文。

能结合具体语句概括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通过反复诵读,能熟读成诵。

【资料链接】

释题并简介作者

1.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 刘禹锡, _____代诗人、哲学家,字_____。洛阳人。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3.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一、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陋室铭( ) 鸿儒 ( ) 案牍( )惟吾德馨 ( )( )2、自学课文,完成下列习题。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 A、理解加粗的词的词义(词类活用要指出)

(1) 有龙则灵 (2) 斯是陋室 (3) 惟吾德馨

(4) 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B、翻译句子 (注意:关键字必须翻译出来,要直译勿意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倒装句还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何陋之有?

二、团队合作

3.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4.再读文章,回忆落实,把握内容与主旨

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5.品读文章 分析人物

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提示背诵

四、当堂检测:

7、用文中原句填空。

(1)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 。”

五、拓展延伸

(甲) 刘禹锡《陋室铭》全文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篇3: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 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通过对山水的描述, 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 陋室的孤陋与否, 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 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 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 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 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 他们抚琴研经, 生活从容, 远离庸俗, 远离公门, 既像得道隐士, 又像凡夫俗子, 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 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 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 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 通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描写, 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 体现了“陋室不陋, 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 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 从不与白丁做伴, 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 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 最后引孔子话作结, 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 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 引入主题, 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 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 深处着笔, 大费周折, 极度渲染, 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 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 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 见贤思齐, 终生践行, 处变不惊, 处危不屈, 坚守节操, 荣辱从容,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 引出自己的陋室, 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 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 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 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 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 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 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 “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 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 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 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 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 趣之雅, 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 本身并无过分之处, 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 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 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 又是“兴”, 言山、水引出陋室, 言仙、龙引出德馨, 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 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 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篇4:闲话陋室和《陋室铭》

安徽和县是一座有着两千余年的古县城,堪为人文荟萃之地,惜因历朝历代时有发生的战火兵燹所扰,而使原本甚多的文化遗存累遭毁损。回首历数,保存至今的(当需数度修缮)尚有陋室、孔庙、霸王祠、镇淮楼、文昌塔、西梁山、鸡笼山和香泉等处名胜古迹。言及此,不由地顺势提上一句,1980年初冬,在和县龙潭洞考古时掘出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后,此处即被定名为和县猿人遗址,199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此一发现,确实为研究南北方古人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探索长江流域广袤地区的文明进化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千百年来,源于陋室而有一篇自古流传至今的《陋室铭》,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然《陋室铭》中所提及的陋室位于何地?现状又是如何?且如今世传之言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安徽和县、河北定州和湖南常德之说,对此,恐非尽人皆知。另则,举凡读过《陋室铭》者,认为这是唐代思想家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的名篇,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提出了质疑,且其考证言之凿凿,有根有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意见相左的情况。缘于此,不才笔者亦意欲忝列己之浅见而泚笔作书,以作聆听这场讨论的入场券。至于为何将题目言之为“闲话”,乃因史料短缺、辨别乏力、考证不足而难以加以肯定判断是也。既然如此,撰写此文只求在引用几家之言后再附上几句不成熟的感言而已,故以如是之题而力求为之。

先说陋室。据史料所载,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坐落在安徽省和县城东的半边街,坐北朝南。当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二次遭贬领任和州刺史之时,当地官绅极力要为刘禹锡兴建豪华官邸,然被其断然谢绝,并赋诗一首以作警励:“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当后已,下令必先庚。”嗣后,只在官署后圃小山脚下建一简陋之室,自谦为“陋室”,以作起居、议事乃至行文论道之用。

因有“陋室”,继而有《陋室铭》这篇千古绝唱的文字问世,并于存世后不久,即唐文宗宝历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因情所致而书之并勒石成碑,尔后惜因兵燹废圮,陋室及其碑文遂而无存。明正德十年(1515),时任知州黄公标扩建陋室,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在园内建有多处小型亭阁,诸如“半月池”、“舞鹤轩”、“迎熏亭”、“万花谷”等,蔚为大观。后随岁月流逝而遗存下来的,则是清乾隆年间时任知州宋思仁重建的陋室三幢九间室。再后至民国六年亦即1917年,和州知事金梓材重修陋室,岭南金保福又在东侧建一碑亭,补书《陋室铭》碑文一方,后虽断但犹存。此外据传,刘禹锡在和州任内,不但撰写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而且还留下了《历阳书事七十四韵》的长篇韵文。

在笔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中,当时的陋室未见开放,家乡百姓也就无缘前往瞻仰。日伪时期,陋室成了日寇的兵营;民国时期,陋室成为县党部所在地;而在解放后,和县公安局长期设在这里,直至改革开放初始之时方迁出。1985年,当地政府接受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议案,而由省、县拨款按原貌再度修葺陋室,以纪念刘禹锡这位旷世贤才的唐代清吏。至此,业经历朝历代多次修缮而保留至今的陋室,现已开辟为刘禹锡纪念馆,其主室正门门楣上的“陋室”两个大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迎面照壁上刻写的则是“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十六个大字,其中的“韦”系指韦应物,“白”系指白居易,以此概括表达了后人对刘禹锡的崇高敬仰之情。主室正中塑有刘禹锡立像一尊,庄重肃穆,上悬一横匾,亦书有“政擢贤良”四个大字。1986年,和县陋室即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陋室铭》。一旦提起这篇脍炙人口的铭文,不得不对过往历史作出一点简要回顾。唐顺宗永贞年间,时任户部侍郎的王叔文及其搭档王伾,联合了时称“刘柳”的刘禹锡(时任监察御史)和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等八人,在刚刚继位的唐顺宗的大力支持下,对政治启动变革,即针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即史称的“永贞革新”,颇得民心。然而可悲的是,历史上举凡力主改革变法者,如用现今的话语来说,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到一百五十天的“永贞革新”之举,终因唐顺宗逊位而夭折了。至此,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亦在遭贬后染疾身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同样遭贬而到边远地区担任司马,成为“逐臣”。这就是史称的、广为人知的“二王八司马事件”。随后二十年间,刘禹锡几经辗转,在多处担任刺史之类的官职,再无昔日的辉煌。如前所述,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出任和州刺史,世上遂有如此这般的陋室,以及随之而问世的千古绝唱《陋室铭》。

理应思忖的是,面对亦诗亦画的陋室,岂能没有文字加以优美赞许而让后人到此访古时为之探幽欤?于是乎,陋室主人刘禹锡撰写了《陋室铭》,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篇格调清新、明快简约、超凡脱俗、意境深远之华章。试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难道不是主人钟情于陋室而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对于这篇简短的散文,后人一致认为,此文乃系作者以借物明志的表现手法,从而表达他那不追名逐利和坚守节操的高尚情怀,以及不求闻达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调为其旨趣的。

但是,《陋室铭》是否出自刘禹锡之手?溯千年而至今,却另有一说。

所谓陋室之谓,一般地说,不是专指而是泛称,任何时何地,即便是豪宅,主人亦可谦称为陋室。如若由此着眼,称之为陋室者可谓多矣哉。缘于此,有心之人当从古籍中仔细稽考对比后,势必会提出一个问题:刘禹锡建于安徽和县的“陋室”是否就是《陋室铭》中所描述的“陋室”?或者说,《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亲撰抑或他人之作?前文已提到,千百年来,当民间将刘禹锡和《陋室铭》早已联系在一起之时,学术界有识之士却能对此定论提出质疑以期谋求真相。应该说,这是彰显学术自由争论的一个可喜现象,理当值得称道的。

由此,笔者即饶有兴趣地研读了几篇针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文章,同时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一经综合后而深感将所接触到某些少量而又散见的不同看法加以罗列归纳,尽管涉及面不大,亦恐不失为一件有意义之事耳。有鉴于此,故而为之。

其一,北宋真宗年间高僧释智圆,生前曾有专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于生后仁宗年间刊行而存世。在论及《陋室铭》时,著者认为,以仙、龙自比,有狂妄之嫌,不符刘禹锡行文风范,故而谓之曰:“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如此一说,恐系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最早声音。对此论断,笔者因缺乏相应史籍资讯而难以佐证,当姑妄信之。不过有一点,举凡读过《陋室铭》者,似乎看不出作者在文中隐含自比仙、龙之喻。诚然,愚此一谫陋之议,亦恐谬误之言。

其二,经查阅得知,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清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辑纂的《全唐文》,以及清同治年间朱澄《结一庐剩余丛书·刘宾客文集》等著名相关史籍,确实均未收录《陋室铭》。但有研究者就此著文称,当刘禹锡为母守丧返居洛阳时其婿崔生索文,曾取其四分之一为集略,时有可能未将《陋室铭》选入;旋即又称,《刘梦得文集》原三十卷,《外集》十卷,宋初散失十卷(顺便插上一句,宋刊本《刘梦得文集》仅存的第一卷至第四卷共四卷,现藏北京图书馆),源于此,当不排除《陋室铭》在散佚之列的可能性。

其三,多少年来,不管是教科书抑或评述文章,但凡提及《陋室铭》时,无不认为这是刘禹锡的一篇传世佳作,对此,无需一一列举。然代代相传的古籍中载有《陋室铭》者,却仅见于《古文观止》,其他重印的相关古籍(包括《刘梦得文集》)亦从未见其收录。但据笔者所知,也有例外,比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配画古文名篇赏析》一书,在其收录《陋室铭》一文的简介中,其首句则以肯定的口吻写道:“选自《刘梦得文集》。”这是此书编者的笔误抑或经考证而得到的认定,笔者就不得而知了。顺便说一句,简介中还说刘禹锡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那就显然有误了。

其四,笔者最早接触质疑《陋室铭》作者的是初中同窗呼安泰写于十年前的一篇文章,题为《刘禹锡与〈陋室铭〉》,文中某段曾作如是阐述:“首先,《陋室铭》这篇散文,千余年来,仅见于《古文观止》,连刘禹锡自编的《刘梦得文集》中也未选入;再者,刘多次召集‘和州父老’于‘陋室’议事堂,共商抗灾大计,岂能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句呢?作为立志革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刘禹锡,其一贯思想表现与《陋室铭》中所流露的消极、颓废情绪,毫无相同之处。”当时笔者读到此段时,觉得呼兄之言颇具参考价值,但存有两则疑点,一是《刘梦得文集》或称《刘宾客文集》及其“外集”虽未收录《陋室铭》,但不能仅凭这一点而否定刘是该文的作者,似应作进一步征信印证,以求确凿无误才是;二是不管《刘梦得文集》是刘的自编抑或后人编纂传世,一时疏漏亦乃自古至今在所难免之现象。三是呼文所说的《陋室铭》流露出来的只是“消极、颓废情绪”的看法,而这样独具别意的看法,似乎与学界的共识大相径庭。

其五,南京一位专门研究刘禹锡的大学教授曾对《陋室铭》一文本身进行剖析,认为通篇缺乏逻辑,拼凑成文。这位资深学者以《陋室铭》开篇两句作为例举,认为违反常理,岂有仙居矮山龙游浅水之理?一经比对,此议则与释智圆之说如出一辙。仅此一点,足以表明了这位专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作者之说。然众之所识,其开篇两句,乃行文时常用的排比法,即乃一种形象的比喻,放在文首,颇具点龙画睛之效。这位学者仅从生活常理出发而予以否定,恐有失之偏颇之嫌。

其六,青年学者段塔丽在《〈陋室铭〉作者辨析》(《文史知识》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曾侃侃言道:“由于《古文观止》选编者审核不精,漏收或误收古人作品,以及所收文章与作者名不副实等情况更是不乏其例,而将《陋室铭》一文题名刘禹锡所作,就是其中一典型例证。”为了印证此一结论,作者在此文中列出三大理由。如将其简略,则可概括为:一是当刘禹锡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曾撰《竹枝词》十余篇,《旧唐书》本传中有所提及,但并未提及《陋室铭》,而《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则称朗州风俗陋甚,这就与《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之“陋”的含义大相径庭。二是遭贬后的刘禹锡常靠文字来渲泄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与郁闷,这是他在朗州写下十多篇《竹枝词》的主要原因和动机之所在,而这与《陋室铭》一文中所抒发的豁达乐观的高雅情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是遭贬之官不得不有所顾忌,不可能纵情地与鸿儒“谈笑”而与当地官吏随意“往来”,焉能有《陋室铭》这样的文字问世呢?既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的作者,故在文章结尾,段君经仔细研读两《唐书》后而认定《陋室铭》的作者乃是唐文学史上不见经传的崔沔。纵观段君此篇佳作全文,可谓依之有据,言之有理,但其出发点则是将所谓的“陋室”认定在朗州了(有湘籍作家专文对此论证,此处就不引用了)。殊不知,刘禹锡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先贬连州后又贬任朗州司马。回京一段时日后又二度遭贬,当赴任和州刺史时,已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相隔十八年,处境有所变化。如果朗州不是“陋室”的所在地,那么辨析《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之作则要从另一个方向去探索论证了。

其七,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陋室铭〉作者质疑》(《文学遗产》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写道:“据《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传》,谓《陋室铭》乃崔沔所作。今按《崔沔传》篇末云:‘沔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该文随后又云,“崔之生平及作《陋室铭》事,始见于颜真卿所撰《崔孝公陋室铭记》……接下来便细写崔氏撰《陋室铭》及刻石经过:‘为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慰。……。’”经查阅,1921年商务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崔沔小传(亦源自《新唐书》)对此采信而有同样记载。吴老在该文中又接着写道:“我们说此《铭》为刘禹锡所作固无确据,即使说是崔沔所作,亦不免有启人疑窦之处也。”且又认为:“总之,鄙意以为,今所见《陋室铭》实不类唐人作品。如确信其为唐人手笔,则宁信其作者为崔沔,亦不宜属之刘禹锡。”此一结语,展现了吴老治学严谨的风范。对此,窃以为,既然《崔沔传》与《崔孝公陋室铭记》均提及了崔沔撰写《陋室铭》,那么仅仅八十一字的全文理当顺势引用并予以评介才是。据崔沔、刘禹锡年谱,崔早刘九十九年,果能如此,一经引用,《陋室铭》到底为何人所撰之问就有定论而不会引发歧义了。

篇5:陋室铭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重点 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 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学法指导 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

鸿儒()

调素琴()案牍()

西蜀子云亭()苔痕()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

(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

,他是

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

5、读一读,品一品。(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 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 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 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

。(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

《爱莲说》导学稿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

4、陶后鲜有闻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宜乎众矣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爱莲说》导学提纲答案

二、1、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益: 副词,更。

3、植:树立。

4、鲜:少。

5、濯:洗涤。妖:妖媚。

6、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应当

8、独:只,仅

9、沾染(污秽)

三、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香远益清

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世人甚爱牡丹;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1.(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3.(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5.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6.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1.(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23.《核舟记》导学案

编写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自主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编辑的《 》。作者是()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

髯()椎髻()膝()楫()不属()

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罔不:

因势象形: 尝: 贻:

高可二黍许: 峨冠: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诎: 若听茶声然: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

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材料是一个“ ”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 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 面,次写它的 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 部分,次写,最后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读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品读课文,解析文本

3、读课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4、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示意图。然后选画得好的同学出示绘制的示意图,并介绍示意图。思考:A、文章依次说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B、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C、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

5、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6、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三句话。教师示范分析(1)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评点: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7、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8.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9.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课外阅读训练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10.(2分)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

11.(3分)宣纸有哪些特性?

12.(2分)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13.(3分)为什么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23.《核舟记》答案:

【自主预习案】

1、清代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说明文

2、wǎng yí yîu shǔ sǎn rǎn jì Xī jí zhǔ

3、用 做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曾经 赠 大约 上下 高高的帽子 靠近像 同“屈”弯曲 好像„„的样子 清楚明白 挑选

4、“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同“屈”弯曲 衡同“横” 简同“挑” 挑选

5、(1)奇妙 零数(2)模仿,这里指雕刻 作为(3)大约 可以(4)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形容词,“端正、正”

6、(1)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3)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9)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10)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7、核舟 长不盈寸 大苏泛赤壁 空间 正 背 中间 船头 船尾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课内探究案】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略

3、核舟是“径寸之木”,核舟上能“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上发现“大苏泛赤壁云”。

4、A、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明确: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B、船中间的船舱部分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扇上刻有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C、运用对比手法: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人物情态毕备、栩栩如生。

5、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6、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2)(3)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7、略。

【拓展检测案】

篇6:《陋室铭》导学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 灵 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陋室铭》学案】相关文章:

陋室铭导学案04-25

唐诗-陋室铭05-26

《陋室铭》反思04-16

陋室铭教案05-09

仿《陋室铭》新作04-22

陋室铭课文注释05-09

《陋室铭》搞笑改编05-19

《陋室铭》注释翻译05-29

陋室铭教学案05-30

《陋室铭》教学述评05-13

上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下一篇:懂了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