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说课稿

2024-05-10

《陋室铭》的说课稿(共6篇)

篇1:《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十课的课文,是讲读课《记铭说志四篇》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这一课的课文还有《小石潭记》《爱莲说》《寒花葬志》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 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名家示范朗读,以及根据内容创设的情境,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根据图片说句子;

3、根据图片背诵课文。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 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借此落实教学目的。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以情境法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以及相关的诗词,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并且产生兴趣,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同时背诵已学诗歌《秋词》。然后,请学生简介作者。并出示学习目标。简介“铭”

通过白居易的话:“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 景,感悟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以书言志之作。)

二、初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下一环节:

三、译读课文。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

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再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五、品读课文。

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 ——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

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五、悟读课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深入文本: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感情.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仿写:《铭》课堂交流。通过仿写练习,学生可以练习学以致用,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㈠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文学作品目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理念,体现了全面重视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㈡教材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与教材其它课文的前后联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不太好,只有极个别的语文比较拔尖。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以下几个方面:⑴个别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组词、造句等都有问题;⑵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⑶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⑷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⑸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⑹初一的学生正是11、12岁的年龄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三、说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⑵背诵本文,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⑶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诗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4、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表情的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5、教学难点为: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4、教具的使用: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依据学校的条件)

五、学法的选择:

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根据培养初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分钟)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10分钟)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根据34页的注释①来回答,教师再补充完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知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10——15分钟)

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

(1)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2)

设问题:①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②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③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逐题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10分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4、小结:

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8分钟)

“这堂课,我学习到了、、、、、、”

“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案教案教案教案 教学教学教学教学目标目标目标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研讨,理解诗的内容。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课时安排课时安排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一一一、、、、导语设计导语设计导语设计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我想请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生活欺骗过你吗?【课堂顿时寂然,提问一男生,他起立喃喃说,“眼睛欺骗过我„„老师,怎样才算生活欺骗了我?”可见,此题设计脱离了学生认知实际。谁是“生活”?,我们大人也难以说清。更何况,也不必说清。终于有一学生说出“生活不如你所料”,很好。其实,生活从来不会欺骗我们,上帝对谁都是公平的。普希金的意思,显然是指“残酷的客观生活,不符合我们的美好的主观愿望”。所以,有学生说,“明天去春游,可是下雨了。所以,生活欺骗了我。”教师反复提示,终寂然,无奈说:“你们年事尚浅。”至此,耗时五分钟。】 二二二二、、、、诗人简介诗人简介诗人简介诗人简介

俄国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著名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利用幻灯,很好,可惜,速度太快,尚未看清。既“年事尚浅”,就应该让他们多看几眼。】 三三三三、、、、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让学生朗读幻灯文字,很好。这个时代背景的介绍,非常重要,可惜,未能始终使用。学生将“如火如荼”读错,教师纠正,板书“tu”,然过快,应该仔细解释,辨析,因为其中颇有学问。一节课,唯此一次板书,偌大黑板,只有一个“tu”。】 四四四四、、、、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注意节拍

1、请一位朗读能力一般和较好的同学对比朗读,得出朗读要注意节拍。【很好!诗歌教学,必须朗读。】

2、教师将划分好节拍和重音的诗歌打在屏幕上,全班齐读。【利用幻灯,区分节拍、重音,非常好。】

五五五五、、、、研读课文研读课文研读课文研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一下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个题目有何寓意?(明确:比喻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困难等。)

2、面对生活的欺骗,普希金又是怎么对待的呢?(明确: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镇静:当遇到挫折、困难时要镇定,不要慌张,理清事情的头绪,等待机会,积蓄力量。)

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积极、乐观、向上„„)(解释:“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人生中一些困难、失败,可能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会发现也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失败乃成功之母。)【进入思想教育,课堂又现沉寂。针对“亲切的怀恋”,教师问,未得满意答复,遂点拨,“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初一学生,真的不必如此苛求。】 六六六六、、、、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像普希金这样身处逆境但却依然积极乐观的人有很多,你能给老师同学举一两个例子吗? 【这个设计很好,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教师应该及时表扬。】 例:勾践、韩信、霍金、张海迪„„ 2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如何让面对?

《第一次真好》精选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第一次真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第二单元继续第一单元的主题,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怎样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生命体验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旨。

作者周素珊在文中详举了两个事例,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略写了许多第一次,说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新鲜而刺激,从而表达“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的主旨。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学生不乏阅读这类文章的经验,注意叙与议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

二、说学生

这篇600多字的小短文语言清新活泼,内容简单明了,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不难于理解,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不成问题。除了语言的积累、内容的结构掌握,主要是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切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以至于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勇于尝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说教法、学法

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法学法设计如下:

1、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详略得当的写法。

⑵过程与方法:

养成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辩证地理解文中所讲“第一次”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重难点:

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

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学习课时:一节课。

4、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会写字画画,第一次上网,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参加军训„„“第一次”的感觉怎样?台湾女作家周素珊说“第一次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她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设计意图:简单的几句话,切入整体,轻松自如地将学生引入所学内容。

2、作者简介:周素珊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作者情况,并温故知新,回顾这学期已经学过台湾作家的作品──杏林子《生命生命》、张晓风《行道树》。

3、整体感知:

⑴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要求:读音准确,大声流利,情声并茂。

①请一学生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稍做点评)

②生字生词:(大屏幕出示字词)

A、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

柚子沉甸甸结实累累玲珑剔透霎时间

B、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③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序)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思,扎实基础知识的积累;达到基本的朗读要求。以大屏幕显示,节省时间,加深印象。

⑵思考:(大屏幕出示问题)

①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感受如何?(请划出原文词语)

②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深入感知,合作探究:

找出你最感兴趣、最受启发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问题汇总:

⑴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比不说“风景画”、“风光画”?

⑵既然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⑶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

⑷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呢?

⑸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

最精彩的告诉大家。

要求:小组为单位,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最感人,最精彩。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讲,看哪组最好。

让学生较详细地说完过程后,用“第一次真”句式概括,训练概括能力。

⑹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⑺为什么有的第一次是不可以尝试的?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到结合学生自我独特体验,层层推进,带着问题探寻文章的真谛。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善于交流、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引导启发。

5、拓展延伸:

阅读资料:(大屏幕出示,文字配以图片介绍)

⑴“神六”第一次

神舟六号飞船在众多科学领域内了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

第一次进行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第一次在太空生活中的创新。

好消息: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透露,2007年左右中国将实现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

那时又将有航空史上新的第一次,我们翘首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设计意图:将刚刚发生的我国航天史上的大事推出,在让学生了解这些情况的同时,既认识到“第一次真好”就在身边,又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

时机。

⑵再依次展出文字图片资料:阿姆斯特朗

第一次登上月球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人类历史上的的第一次,这些第一次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⑶在实践中体会:看图片,说感受。

(展示校园聚焦新闻图片)

10月18日~20日,七年四班(此次公开课班级)的全体同学通过自主申请在正、副班主任的带领下,对学校食堂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进行了参观与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刚刚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讲一讲“第一次打饭的体会”,联系实际理解“第一次真好”,并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进行德育渗透。

6、总结:

真的不知道与生俱来到底会有多少“第一次”。什么都可以忘记,但我们就是无法忘记我们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给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不同,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去经历一些事的时候,这些我们的第一次那么那么的珍惜。当我们在人生的弥留之即什么我们都带不走,而我们一生的记忆却陪我们到最后,而这些第一次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7、课外延伸,写作训练:

⑴写一篇题为《难忘的第一次》或《第一次》的小作文。

要求:描写生动,议论简洁;400字左右。

⑵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或某些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

要求:描写生动。

二者选一。

五、说媒体的应用

主要利用幻灯片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力求简洁明快,具有实效性。

展示内容分别为:作者介绍(目的:简单了解)、词语积累(归纳总结,加深印象)、合作探究的问题(目标明确,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拓展资料(内容丰富,联系实际),作业布置(要求明确)。

课件制作力求简洁大方,使其有效地服务于内容的讲解。当中不乏有趣的动画,如合作探究部分的“七嘴八舌热烈讨论的场面”,很能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出示神州“六号”的图片,结合时事,在本文学习时接触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人类重要的“第一次”事件及人物图片展示后,出示由刚刚发表在校园聚焦的新闻重组的“七年四班学生在食堂社会实践”的图片,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和名人排列在一起,兴奋不已,以至争先恐后畅所欲言。

六、说写作要求

及时安排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写作训练,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于是我安排了课外延伸的写作练习。

一开始的安排是:写一篇题为《难忘的第一次》或《第一次》的作文。要求:描写生动,议论简洁;500字左右。后来想到另外一种方案: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或某些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要求:描写生动,夹叙夹议,500字左右。这两种方案选择哪一个更合适呢?第二种方案改写的形式比第一种方案传统的形式更为新颖,学生应该更加感兴趣,而且有原文的框架结构,学生在模仿套用的过程中,再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并感性地掌握了相关篇幅散文写作的方法,难度降低又有的放矢,学生面队这种新颖的写作形式兴味盎然。于是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以期取得更佳效果。

六年级作文:难忘的第一次 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将“第一次”的经过具体有条理地写出来,让人感受到第一次带来的启示。课前准备:

准备有关第一次的相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笼统说第一次。

看着相片,看着同学们的一个个“第一次”,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现在你想到了你的哪个或者哪些“第一次”,(设计意图:这是一篇习作范围十分广阔,可以让生尽情地说,一为活跃学生思维,二为习作话题撒开一张广阔之网,勾出学生的回忆,让学生沉入当时事件发生的情境之中)有关成功的:《第一次得奖》、《第一次发表作文》、《第一次当三好学生》„„

有关学本领的:《第一次学做饭》、《第一次学骑车》„„

有关孝敬长辈的:《第一次为妈妈做饭》、《第一次为妈妈洗脚》„„

有关意外惊喜的:《第一次

篇2:《陋室铭》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七)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篇3:关于正弦定理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

首先,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中的位置

《正弦定理》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5册 (必修) 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二、新旧教材对比

1. 教材顺序

新、旧教材中正弦定理都是在已讲完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之后来学习的, 其原因是正弦定理是三角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交会应用.

2. 教材内容

相同点:新、旧教材中均运用归纳思想, 在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asinA=bsinB=csinC并进一步进行探索, 证实在斜角三角形中此关系也成立.

不同点:旧教材正弦定理利用向量运算推证的证法较新颖, 同时又作为向量知识的应用, 但证明过程比较繁琐, 学生入手比较困难, 其特点在于知识的迁移与联系;新教材以“等量关系”为突破口, 利用边与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在斜角三角形中构造直角三角形寻找等量, 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证法简捷, 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 容易对证明过程进行发散, “还可以怎样做”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不断探究的创新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定理的方法.

(2)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 能力目标

通过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创新思维, 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 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也是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因此, 本节课重点内容是正弦定理证明与基本应用.

难点:证明方法推导的多样性.在证明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研讨, 对知识的挖掘多角度地证明定理.因此, 本节课难点的内容是证法的多样性.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课程.

实例引入

1. 为何实例引入: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确定探索方向引出新课.

2. 为何选择较复杂的图形:

图中展现出3个三角形的类型, 分别为Rt△ADB, 锐角三角形ACD, 钝角三角形BAC.强化我们在解三角形问题时应注意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设置问题1的意图:通过演示变化过程, 认识到边与角的变化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2的意图: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联系所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实现边角互化的手段———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达到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来实现边角互化的目的.

接下来, 通过学生的研讨我们运用归纳的思想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a=b=c,

sin Asin Bsin C

于是就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这一关系.

在这一环节中, 为何先从直角三角形中归纳关系的意图在于:首先在初中时我们已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过边角关系;其次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 我们一般归纳结论都从特殊情况出发“发现”结论再推广到一般情况, 进而实现归纳结论的目的.

于是我们下一环节通过学生充分的研讨来证明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证明正弦定理常见的方法有6种, 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分析以下四种方法较易被学生采纳. (我们以锐角三角形为例进行证明)

法一: (等高法) .

思路:构造Rt△ABC和Rt△ADC, 通过高相等建立等量关系, 从而证明等式.

思考用等高法的原因在于:归纳时我们是应用直角三角形得此等式的, 从而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斜三角形中构造直角三角形, 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找等量关系达到证明的目的.

另外, 在证明时容易漏掉对钝角三角形的讨论, 因此老师点拨要强调思维的严谨性, 注意分类讨论.

法二: (等积法) .

思路:通过面积相等证明等式, 实质上等积法与等高法是同一种证法, 只是从代数的两个不同角度来寻找三角形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证明.

法三: (外接圆法) .

思路:将锐角三角形ABC转化成Rt△ABD, 利用三角函数定义证得等式.

方法是:从几何的角度构造直角三角形, 通过等量 (直径) 达到证明目的.

法四: (投影法) .

思路:从向量知识入手, 通过A#$B, A#$C在A#$D上的投影相等证得等式.

法五: (突破法) .

思路:利用分析法寻找思路, 用综合法进行证明.

总结:以上五种证法在本质上都是同一证法, 只不过是从代数、几何与平面向量的几个角度构造直角三角形, 通过寻找等量关系达到证明等式得目的.

其中, 法五是不常见的方法, 我们下节再着重分析这种方法.

篇4:《大气压强》一节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以便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教学目标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确立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能力目标

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教学的重点: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设疑。

2.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3.实验法

利用饮料瓶分组实验,想办法再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

3.学习反馈

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

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篇5:《陋室铭》说课稿

(3)结尾引入三位古人有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6、探究作品,联系实际。

教师创设情景,延伸迁移:我们现在如何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设计意图: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培养他们注重自身修养的好品质。

六、说板书设计

篇6:陋室铭说课稿

得禄中学:董金虎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陋室铭》。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七年级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学法。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一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模仿创新,以读促写的教学法。

该课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三、说学法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

(二)解释题目

(出示课件:题解── 陋室,室名,即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明确了题目的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

(三)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达到这一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随时正音。二是读出节奏。要达到这一层次,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三是读出感情。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则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具体设计如下: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出示课件: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2、疏通文意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出示课件: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

④朗读全文,体会文意。

⑤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政治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⑥表情诵读,体会情感。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3、品析语言

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反复诵读,挑选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①、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②、领悟托物言志的手法。

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说自己寄托在该植物上的情志。例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六)能力迁移

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联系学生生活,联系语言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使文言文教 学生动活泼起来,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附:板书设计

设喻引题

陋室

德馨

陋室铭

陋室不陋

环境清幽(景)

安贫乐道

交往高雅(友)

高洁傲岸

生活情趣(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陋室铭》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案说课稿05-13

唐诗-陋室铭05-26

《陋室铭》反思04-16

《陋室铭》学案04-26

陋室铭教案05-09

仿《陋室铭》新作04-22

陋室铭课文注释05-09

《陋室铭》搞笑改编05-19

《陋室铭》注释翻译05-29

陋室铭教学案05-30

上一篇:数学教学工作手册下一篇:中国动漫发展及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