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2024-05-09

陋室铭教案(精选6篇)

篇1: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要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原文:山不在⑴高,有仙则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⑶。斯⑷是陋室,惟⑸吾德馨⑹。苔痕上⑺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⑻,往来无白丁⑼。可以调素琴⑽,阅金经⑾。无丝竹⑿之乱耳⒀,无案牍⒁之劳形⒂。南阳⒃诸葛庐⒄,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⒅?”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玩电脑,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园。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什么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什么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什么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住在这儿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简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无弦之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本文从几个层面来表现陋室主人品德高尚的?

答:从三个层面;1。环境 2。交往(的人) 3。(日常)生活。

篇2:陋室铭教案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感受、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

3、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掌握文言词汇。

4、富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全诗

5、理解“铭”及其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4、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进行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预习陋室铭,朗诵全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查找课外资料,初步了解“铭”文。

3、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作者刘禹锡。

二、导入(老师提问、PPT显示)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都有什么经典人物和经典的情节呢?(请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都印象深刻啊,那么相信对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不陌生。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人常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故而虚心求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大事,是否具有大智慧跟他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对,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大家知道毛泽东闹市读书的故事吗?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诸葛亮虽处茅草屋中,但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光芒。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居住在陋室当中,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又有什么陋室掩盖不住的光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文章《陋室铭》(板书陋室铭 刘禹锡),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来体会诗人内心的世界。

三、课文分析与朗读

(一)首先,大家看本文的题目——陋室铭,课文的注解①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一直到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功能相近的一种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座右铭)陈毅元帅的座右铭便是: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警戒自己。那么我们就进入正文的学习。

(二)了解一篇文章要先从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开始,(PPT显示刘禹锡图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刘禹锡在写作陋室铭的时候是在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就的,提到唐朝大家能联想到什么?(请学生回答)

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唐朝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大家心目中的唐朝形象是繁华的富饶的,但是在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时候唐朝却是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宫中宦官把持,皇帝受制于家臣,按我们平常讲的话来说就是成了儿皇帝、傀儡皇帝;朝廷上牛党李党相争,嫉妒贤能、任人唯亲;士大夫阶层也只顾寻欢作乐,不问国事。刘禹锡对此深表忧虑,但却无力回天,这点从他被贬就可以看的出来。刘禹锡只能消极以待,独善其身,避而不与庸俗的官员来往,在陋室中幽居起来。

(三)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全篇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现在播放一段陋室铭的朗读,同学们在听朗读之前先翻到课本152页5看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本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具有节韵美和音韵美,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将本文押韵的字找出来,感受一下文篇节韵和音韵的美,并结合刚刚介绍的文章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刘禹锡的内心感受。(PPT播放多媒体朗诵)(PPT显示押韵字)

讲解: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 亭”(押in及ing音,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四)我们已经把文中所有的押韵字都找出来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节奏和感情齐声把陋室铭朗诵一遍,在朗诵的过程中发掘一下,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齐读后请学生回答)

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本文的结构非常有特点,全篇出现在了很多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对偶句(板书

一、对偶 修辞手法),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加强了语言效果,我们春节所贴的对联也大部分都使用了对偶句。那么现在用两分钟的时间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几句对偶句,等下派代表来回答。(请学生回答)

讲解: 对偶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PPT显示)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例(PPT显示)

山与水相对,高与深相对,仙与龙相对,名与灵相对。(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仙人(居住)山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了龙水就有灵气了。)

(五)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陋室铭,刘禹锡已经明确告诉世人这是一间陋室,可文章的最后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又借孔子的口否认了,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刘禹锡认为自己的房子不陋了呢?这要从孔子的这句话说起。同学们请看最后一个注解,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本文只用“何陋之有?”,这就暗暗兼含着“君子居之”的意思,刘禹锡故意将其省略,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正是他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一看便知。这边是作者他从侧面说他的陋室不陋,那文中有没有句子是作者直接阐明陋室不陋的并给出解释的?(请同学回答)

讲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讲解“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这也就明确的告诉了读者,陋室并不陋。

(六)那么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如果不是,那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是文中的哪一句?

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

二、比兴 写作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①用“山”、“水”来比“室”(PPT显示)②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 ③用“仙”和“龙”来比“德”; ④用“名”和“灵”来比“馨”。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七)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用原文回答。

讲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 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

三、托物言志 写作手法)。

讲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 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

四、正反虚实 写作手法)的写法。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讲解:怎样理解正反虚实的写作手法呢?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PPT显示)①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④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八)刘禹锡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来向大家说明了他的陋室并不陋,有力表现其甘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品质,也侧面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他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也正是本文重要的托物言志(在板书托物言志上标重号)的写作手法。那么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如果不是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个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讨论,希望在同学下节课时能找到了答案。第二课时

一、导入(PPT显示)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陋室铭的很大部分,不仅学习了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还初步认识到了作者刘禹锡的写作意图,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刘禹锡希望借助陋室铭这篇文章表达什么?进一步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怀。

二、正文分析

(一)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遗留的一个问题吗?在继描写陋室的坏境以及运用托物言志、正反虚实的手法在说明陋室不陋后,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如果不是,这样做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回答)

讲解:很好,看来大家课下都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文中注解十五页对这句做了解释,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自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只是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是如此么?

(二)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刘禹锡在这里举这两个例子,仅仅只是为了再一次向世人强调他的陋室并不陋这点吗?(学生回答)

讲解:很明显,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在上节课大家就知道了,刘禹锡借孔子的话来暗示自己是君子,是像君子一样具有高洁的品质和德行。那么在这里刘禹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举两人历史名人了,而是已经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是与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相辅的,三个典故一起回应前文的“德馨”二字,言尽而意无穷。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三)那么课文都这里就全部学习完了,接下来为了更好的进行理解,我们从几个问题着手对这篇课文进行一次疏理,有答案的同学可以直接说出来。(PPT显示)

讲解: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本文的作者从哪句话引入主旨句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④体现在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⑤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⑦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在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句子?对,⑦“孔子云:‘何陋之有?’”,在我们上学期学习的木兰诗中有这么一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大家还记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吗?(PPT显示)

讲解:对,这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何陋之?)

(五)本文也运用了很多的动词,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两个动词,它们在文中的用法有点奇特,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请同学回答)大家的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也各有各的道理,那么请问大家,我们常说的“进入”、“走上去”这些动作的完成者是谁呢?是人,可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苔痕”和“草色”怎么却可以上,可以入呢?同学们对“入”和“上”有什么看法呢?(请同学回答)

讲解:看来大家都已经有了一个朦胧的感念,那么我就帮你们来总结一下,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修辞方式——拟人(板书

五、拟人 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起风的时候,路边的小树左右摇摆,如果使用拟人的方式,小树是在?(让同学回答)对,我们可以说小树是在向我们招手。在本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海燕》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边是把波浪拟人了。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六)课文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刘禹锡的写作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请全班一起把课文带感情的朗诵一遍,已经能够背诵下来的同学就用背诵的,还不能完全掌握的同学就尝试着脱稿。在朗诵过后留下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过后请同学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请同学回答)

讲解: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我们常说一个硬币有两个方面,人无完人,我们在称颂刘禹锡人品高尚的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面,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在看到刘禹锡不与官场污浊苟合的同时,也要对他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点进行辩证的批判。

(七)这篇课文到这里我们就全部学习完毕了,它结构对仗工整,极富于音韵美和节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那么剩下的时间就让同学们自由的背诵这篇文章,感受这篇传世佳作的魅力。在同学们背诵的同时可以参考老师在PPT上显示的本文的层次划分,但是这种划分并不是硬性的,只是让大家作为理解文意的一种参考途径,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互相交流。(同学们自由朗读背诵)

【总结】

1、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以及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同学们进行学习。

【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

1、疏通全文,体会刘禹锡的写作意图。

2、复习所学写作、修辞手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3、尝试背诵全文。第二课时

1、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进行仿写。

2、完成课后练习题1。

3、通顺地背诵全文。

【板书】 主板书:

一、对偶 修辞手法

二、山水 陋室 比兴 写作手法

三、朋友 托物言志 写作手法

四、生活 正反虚实 写作手法

五、拟人 修辞手法

副板书: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 “水” “高” “深” “仙” “龙” “名” “灵”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水” “室” “不在高”、“ 不在深” “陋” “仙”、“龙” “德” “名”、“灵” “馨”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 反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阅 金 经 无案牍之劳形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本文的作者从哪句话引入主旨句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④体现在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⑤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⑦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

【课后反思】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要进行好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就必须深入文本,我广泛听取名师经典教学视频经验,反复修改教案,辩证字音研读字词解释,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2、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魅力。

篇3: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 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通过对山水的描述, 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 陋室的孤陋与否, 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 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 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 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 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 他们抚琴研经, 生活从容, 远离庸俗, 远离公门, 既像得道隐士, 又像凡夫俗子, 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 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 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 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 通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描写, 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 体现了“陋室不陋, 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 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 从不与白丁做伴, 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 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 最后引孔子话作结, 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 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 引入主题, 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 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 深处着笔, 大费周折, 极度渲染, 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 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 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 见贤思齐, 终生践行, 处变不惊, 处危不屈, 坚守节操, 荣辱从容,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 引出自己的陋室, 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 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 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 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 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 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 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 “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 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 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 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 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 趣之雅, 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 本身并无过分之处, 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 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 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 又是“兴”, 言山、水引出陋室, 言仙、龙引出德馨, 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 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 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篇4:闲话陋室和《陋室铭》

安徽和县是一座有着两千余年的古县城,堪为人文荟萃之地,惜因历朝历代时有发生的战火兵燹所扰,而使原本甚多的文化遗存累遭毁损。回首历数,保存至今的(当需数度修缮)尚有陋室、孔庙、霸王祠、镇淮楼、文昌塔、西梁山、鸡笼山和香泉等处名胜古迹。言及此,不由地顺势提上一句,1980年初冬,在和县龙潭洞考古时掘出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后,此处即被定名为和县猿人遗址,199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此一发现,确实为研究南北方古人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探索长江流域广袤地区的文明进化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千百年来,源于陋室而有一篇自古流传至今的《陋室铭》,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然《陋室铭》中所提及的陋室位于何地?现状又是如何?且如今世传之言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安徽和县、河北定州和湖南常德之说,对此,恐非尽人皆知。另则,举凡读过《陋室铭》者,认为这是唐代思想家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的名篇,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提出了质疑,且其考证言之凿凿,有根有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意见相左的情况。缘于此,不才笔者亦意欲忝列己之浅见而泚笔作书,以作聆听这场讨论的入场券。至于为何将题目言之为“闲话”,乃因史料短缺、辨别乏力、考证不足而难以加以肯定判断是也。既然如此,撰写此文只求在引用几家之言后再附上几句不成熟的感言而已,故以如是之题而力求为之。

先说陋室。据史料所载,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坐落在安徽省和县城东的半边街,坐北朝南。当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二次遭贬领任和州刺史之时,当地官绅极力要为刘禹锡兴建豪华官邸,然被其断然谢绝,并赋诗一首以作警励:“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当后已,下令必先庚。”嗣后,只在官署后圃小山脚下建一简陋之室,自谦为“陋室”,以作起居、议事乃至行文论道之用。

因有“陋室”,继而有《陋室铭》这篇千古绝唱的文字问世,并于存世后不久,即唐文宗宝历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因情所致而书之并勒石成碑,尔后惜因兵燹废圮,陋室及其碑文遂而无存。明正德十年(1515),时任知州黄公标扩建陋室,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在园内建有多处小型亭阁,诸如“半月池”、“舞鹤轩”、“迎熏亭”、“万花谷”等,蔚为大观。后随岁月流逝而遗存下来的,则是清乾隆年间时任知州宋思仁重建的陋室三幢九间室。再后至民国六年亦即1917年,和州知事金梓材重修陋室,岭南金保福又在东侧建一碑亭,补书《陋室铭》碑文一方,后虽断但犹存。此外据传,刘禹锡在和州任内,不但撰写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而且还留下了《历阳书事七十四韵》的长篇韵文。

在笔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中,当时的陋室未见开放,家乡百姓也就无缘前往瞻仰。日伪时期,陋室成了日寇的兵营;民国时期,陋室成为县党部所在地;而在解放后,和县公安局长期设在这里,直至改革开放初始之时方迁出。1985年,当地政府接受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议案,而由省、县拨款按原貌再度修葺陋室,以纪念刘禹锡这位旷世贤才的唐代清吏。至此,业经历朝历代多次修缮而保留至今的陋室,现已开辟为刘禹锡纪念馆,其主室正门门楣上的“陋室”两个大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迎面照壁上刻写的则是“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十六个大字,其中的“韦”系指韦应物,“白”系指白居易,以此概括表达了后人对刘禹锡的崇高敬仰之情。主室正中塑有刘禹锡立像一尊,庄重肃穆,上悬一横匾,亦书有“政擢贤良”四个大字。1986年,和县陋室即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陋室铭》。一旦提起这篇脍炙人口的铭文,不得不对过往历史作出一点简要回顾。唐顺宗永贞年间,时任户部侍郎的王叔文及其搭档王伾,联合了时称“刘柳”的刘禹锡(时任监察御史)和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等八人,在刚刚继位的唐顺宗的大力支持下,对政治启动变革,即针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即史称的“永贞革新”,颇得民心。然而可悲的是,历史上举凡力主改革变法者,如用现今的话语来说,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到一百五十天的“永贞革新”之举,终因唐顺宗逊位而夭折了。至此,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亦在遭贬后染疾身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同样遭贬而到边远地区担任司马,成为“逐臣”。这就是史称的、广为人知的“二王八司马事件”。随后二十年间,刘禹锡几经辗转,在多处担任刺史之类的官职,再无昔日的辉煌。如前所述,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出任和州刺史,世上遂有如此这般的陋室,以及随之而问世的千古绝唱《陋室铭》。

理应思忖的是,面对亦诗亦画的陋室,岂能没有文字加以优美赞许而让后人到此访古时为之探幽欤?于是乎,陋室主人刘禹锡撰写了《陋室铭》,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篇格调清新、明快简约、超凡脱俗、意境深远之华章。试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难道不是主人钟情于陋室而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对于这篇简短的散文,后人一致认为,此文乃系作者以借物明志的表现手法,从而表达他那不追名逐利和坚守节操的高尚情怀,以及不求闻达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调为其旨趣的。

但是,《陋室铭》是否出自刘禹锡之手?溯千年而至今,却另有一说。

所谓陋室之谓,一般地说,不是专指而是泛称,任何时何地,即便是豪宅,主人亦可谦称为陋室。如若由此着眼,称之为陋室者可谓多矣哉。缘于此,有心之人当从古籍中仔细稽考对比后,势必会提出一个问题:刘禹锡建于安徽和县的“陋室”是否就是《陋室铭》中所描述的“陋室”?或者说,《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亲撰抑或他人之作?前文已提到,千百年来,当民间将刘禹锡和《陋室铭》早已联系在一起之时,学术界有识之士却能对此定论提出质疑以期谋求真相。应该说,这是彰显学术自由争论的一个可喜现象,理当值得称道的。

由此,笔者即饶有兴趣地研读了几篇针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文章,同时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一经综合后而深感将所接触到某些少量而又散见的不同看法加以罗列归纳,尽管涉及面不大,亦恐不失为一件有意义之事耳。有鉴于此,故而为之。

其一,北宋真宗年间高僧释智圆,生前曾有专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于生后仁宗年间刊行而存世。在论及《陋室铭》时,著者认为,以仙、龙自比,有狂妄之嫌,不符刘禹锡行文风范,故而谓之曰:“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如此一说,恐系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最早声音。对此论断,笔者因缺乏相应史籍资讯而难以佐证,当姑妄信之。不过有一点,举凡读过《陋室铭》者,似乎看不出作者在文中隐含自比仙、龙之喻。诚然,愚此一谫陋之议,亦恐谬误之言。

其二,经查阅得知,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清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辑纂的《全唐文》,以及清同治年间朱澄《结一庐剩余丛书·刘宾客文集》等著名相关史籍,确实均未收录《陋室铭》。但有研究者就此著文称,当刘禹锡为母守丧返居洛阳时其婿崔生索文,曾取其四分之一为集略,时有可能未将《陋室铭》选入;旋即又称,《刘梦得文集》原三十卷,《外集》十卷,宋初散失十卷(顺便插上一句,宋刊本《刘梦得文集》仅存的第一卷至第四卷共四卷,现藏北京图书馆),源于此,当不排除《陋室铭》在散佚之列的可能性。

其三,多少年来,不管是教科书抑或评述文章,但凡提及《陋室铭》时,无不认为这是刘禹锡的一篇传世佳作,对此,无需一一列举。然代代相传的古籍中载有《陋室铭》者,却仅见于《古文观止》,其他重印的相关古籍(包括《刘梦得文集》)亦从未见其收录。但据笔者所知,也有例外,比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配画古文名篇赏析》一书,在其收录《陋室铭》一文的简介中,其首句则以肯定的口吻写道:“选自《刘梦得文集》。”这是此书编者的笔误抑或经考证而得到的认定,笔者就不得而知了。顺便说一句,简介中还说刘禹锡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那就显然有误了。

其四,笔者最早接触质疑《陋室铭》作者的是初中同窗呼安泰写于十年前的一篇文章,题为《刘禹锡与〈陋室铭〉》,文中某段曾作如是阐述:“首先,《陋室铭》这篇散文,千余年来,仅见于《古文观止》,连刘禹锡自编的《刘梦得文集》中也未选入;再者,刘多次召集‘和州父老’于‘陋室’议事堂,共商抗灾大计,岂能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句呢?作为立志革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刘禹锡,其一贯思想表现与《陋室铭》中所流露的消极、颓废情绪,毫无相同之处。”当时笔者读到此段时,觉得呼兄之言颇具参考价值,但存有两则疑点,一是《刘梦得文集》或称《刘宾客文集》及其“外集”虽未收录《陋室铭》,但不能仅凭这一点而否定刘是该文的作者,似应作进一步征信印证,以求确凿无误才是;二是不管《刘梦得文集》是刘的自编抑或后人编纂传世,一时疏漏亦乃自古至今在所难免之现象。三是呼文所说的《陋室铭》流露出来的只是“消极、颓废情绪”的看法,而这样独具别意的看法,似乎与学界的共识大相径庭。

其五,南京一位专门研究刘禹锡的大学教授曾对《陋室铭》一文本身进行剖析,认为通篇缺乏逻辑,拼凑成文。这位资深学者以《陋室铭》开篇两句作为例举,认为违反常理,岂有仙居矮山龙游浅水之理?一经比对,此议则与释智圆之说如出一辙。仅此一点,足以表明了这位专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作者之说。然众之所识,其开篇两句,乃行文时常用的排比法,即乃一种形象的比喻,放在文首,颇具点龙画睛之效。这位学者仅从生活常理出发而予以否定,恐有失之偏颇之嫌。

其六,青年学者段塔丽在《〈陋室铭〉作者辨析》(《文史知识》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曾侃侃言道:“由于《古文观止》选编者审核不精,漏收或误收古人作品,以及所收文章与作者名不副实等情况更是不乏其例,而将《陋室铭》一文题名刘禹锡所作,就是其中一典型例证。”为了印证此一结论,作者在此文中列出三大理由。如将其简略,则可概括为:一是当刘禹锡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曾撰《竹枝词》十余篇,《旧唐书》本传中有所提及,但并未提及《陋室铭》,而《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则称朗州风俗陋甚,这就与《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之“陋”的含义大相径庭。二是遭贬后的刘禹锡常靠文字来渲泄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与郁闷,这是他在朗州写下十多篇《竹枝词》的主要原因和动机之所在,而这与《陋室铭》一文中所抒发的豁达乐观的高雅情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是遭贬之官不得不有所顾忌,不可能纵情地与鸿儒“谈笑”而与当地官吏随意“往来”,焉能有《陋室铭》这样的文字问世呢?既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的作者,故在文章结尾,段君经仔细研读两《唐书》后而认定《陋室铭》的作者乃是唐文学史上不见经传的崔沔。纵观段君此篇佳作全文,可谓依之有据,言之有理,但其出发点则是将所谓的“陋室”认定在朗州了(有湘籍作家专文对此论证,此处就不引用了)。殊不知,刘禹锡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先贬连州后又贬任朗州司马。回京一段时日后又二度遭贬,当赴任和州刺史时,已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相隔十八年,处境有所变化。如果朗州不是“陋室”的所在地,那么辨析《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之作则要从另一个方向去探索论证了。

其七,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陋室铭〉作者质疑》(《文学遗产》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写道:“据《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传》,谓《陋室铭》乃崔沔所作。今按《崔沔传》篇末云:‘沔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该文随后又云,“崔之生平及作《陋室铭》事,始见于颜真卿所撰《崔孝公陋室铭记》……接下来便细写崔氏撰《陋室铭》及刻石经过:‘为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慰。……。’”经查阅,1921年商务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崔沔小传(亦源自《新唐书》)对此采信而有同样记载。吴老在该文中又接着写道:“我们说此《铭》为刘禹锡所作固无确据,即使说是崔沔所作,亦不免有启人疑窦之处也。”且又认为:“总之,鄙意以为,今所见《陋室铭》实不类唐人作品。如确信其为唐人手笔,则宁信其作者为崔沔,亦不宜属之刘禹锡。”此一结语,展现了吴老治学严谨的风范。对此,窃以为,既然《崔沔传》与《崔孝公陋室铭记》均提及了崔沔撰写《陋室铭》,那么仅仅八十一字的全文理当顺势引用并予以评介才是。据崔沔、刘禹锡年谱,崔早刘九十九年,果能如此,一经引用,《陋室铭》到底为何人所撰之问就有定论而不会引发歧义了。

篇5:《陋室铭》教案冬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作家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陋室铭》是流传了千百年的名篇,细细品读,那优美的文字、深远的意味、高尚的情怀,让现实的苍白无法遁形,所以渴望把这份崇高传递给我的学生……

不想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就一定要学得之乎者也,忽略文法的挖掘,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带领学生感受刘禹锡的生活及情怀,体会一个寂寞人的难言寂寞,进而懂得作者的那份情怀,并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相信那份感悟会享用终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2了解“铭”的特点和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PPT课件(幻灯片)。录音带。2.学生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板书“陋室”两字,让学生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再加上个“铭”字,由学生回答它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出示“铭”这种文体。(多媒体出示)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听录音。(播放课文朗读)

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现在请大家听《陋室铭》的朗读,在听读的同时,注意录音里的停顿,字音。

2、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要求:(1)、注意节奏、语调和情感,读出韵味。

(2)、看注释,理解文意,遇到疑难,同桌互相讨论。(3)、注意句式和铭文特点,自己小声朗读。

教师巡视,解决疑难。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1)、查找资料,逐字逐句翻译全文。(2)、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揣摩文章主题,看看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3)、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2、整体感知: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四、课文理解:

1、重点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1)、有仙则名:

名:著名

有龙则灵 :

灵:灵异(2)、斯是陋室:

斯:这

惟吾德馨:

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3)、苔痕上阶绿:

上:长到

草色入帘青:

入:映入(4)、谈笑有鸿儒:

鸿儒: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

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指琴瑟、萧管等乐器;

乱耳: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课文研读: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1)、自然环境清幽。(景)(2)、交往人物不俗。(人)(3)、生活情趣高雅。(事)

3、小组合作,讨论:(1)、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2)、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还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学习情况,由学生讨论好回答,教师引导、点拨、明确:

1、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2、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3、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

4、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论,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唯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五、.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探究:

本文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志趣,对于作者这种思想,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七、仿写:(例子)

教室铭(讽刺某些学生)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阅金庸。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八.背诵课文

1、自由背诵。

2、接龙背诵。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记忆的能力。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赐

设喻引题

陋室

德馨

环境:清幽宁静

陋室不陋

朋友:学识渊博

生活:情趣高雅

古贤自喻:

托物(陋室)言志(德馨):安平乐道

篇6: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座破旧简陋的房子,它既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他却成就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走进他的《陋室铭》。

二、出示目标(出示幻灯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授监察御史。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四、解题(出示幻灯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五、写作背景

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幻灯片出示两副对联)

六、走进陋室:(自学指导一)过渡语: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走进陋室,熟读课文。要求:

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七、熟悉陋室:(自学指导二)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检查学生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由小组讨论互助解决)

八、理解陋室:(自学指导三)(出示幻灯片)

你认为刘禹锡的陋室陋吗?主人是不是也认为很简陋呢?

1、陋室简陋,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不陋,又在何处?(思维角度:环境、交往、生活)

那么,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儒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高雅)

九、探究陋室:(自学指导四,)

1.本文主要写的对象是陋室,但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写的却是山、水、诸葛庐、子云亭,这与写陋室有联系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引古贤之名室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结尾为何又引用孔子的话?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3.作者写陋室不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4.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十、走出陋室(多角度解读课文)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学生各述己见)

老师归纳: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升自己学识和做人的涵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总结全文:

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5、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

6、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的单元范文下一篇:瞬间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