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的近义词

2024-04-25

示意的近义词(共10篇)

篇1:示意的近义词

一、示意解释

表示意思;暗示意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内臣罪谴》:“发 南海子 常川打更,则示意杀之,十无一存者矣。” 特指用表情、动作、含蓄的话或图形表示意思。 清 李渔 《蜃中楼·阃闹》:“孩儿与姐姐摇头示意,他就要订 朱 陈 之议。”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面前》:“那白衣的人已经看到他了,站在那里向他微笑的示意。”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然后才摆摆手,示意护士启程。”

二、示意近义词

暗示 [ àn shì ]

默示 [ mò shì ]

表示 [ biǎo shì ]

三、示意造句

1、一阵风吹过,无数的树木频频点头,向我示意。

2、老师爱抚地摸着我的头,示意我注意听讲。

3、对这个问题每人都必须表示意见,不能模棱两可,拖延时间。

4、他低头站着一动也不动,根本没看到妈妈正示意他快走。

5、尽管邓力群表示兹事体大,个人不能表示意见,苏联方面还是坚持要他转告中共中央。

6、对于主管提出的建议,大家都唯唯诺诺地不表示意见,深恐多言而生非。

7、她挥手示意,两个史菲利思人捧着一只美轮美奂的项圈走上前来。

8、科尼利厄斯朝几个士兵点头示意,他们随即把押运人领到一株鳄梨树后面.

9、警察打手势示意叫人们离开出事地点.

10、除了中华龙鸟外,其他几块具有启示意义的标本皆出自业余挖掘者的手中。

11、不要真正移除任何东西,而只是示意性地这样做。这对测试有用。

12、我强撑着走下演奏台,挥手示意孩子们跟着我驾车回家。

13、白云岩化作用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白云岩的分布对沉积微相展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14、在我军的围剿下,敌人终于挂起白旗示意投降。

15、哥哥在远处挥手示意我们离开。

16、图8中的全部6个示意条都代表不大于一秒的占用时间。

17、图1示意性地示出基于开关电容器的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级。

18、严重失用症患者常难以用手势或动作示意,但可通过情绪表达。

19、他指着示意图给来宾讲解远景规划。

20、一辆警车横靠过来,示意他们把车停下。

21、坝址处的自然条件必须查明,以便绘出坝的示意图。

22、主人端出一条烤鱼放在石墩上,比手画脚地讲话,示意他们一起吃。

23、为了研究沥青脉在地质上对油气运移的指示意义。

24、警卫人员作手势,示意他不要在那儿逗留。

25、因此,这是电负性大小的示意图。

26、垂直螺旋度的演变对本次西南涡暴雨有较好预报指示意义。

27、其他的受试者则看到游戏纸钞或无暗示意味的刺激。

28、他朝萨布里娜快速点点头,示意看到了她。

29、警察做手势示意我们向前走。

30、她示意着,歪过脑袋直直地看着前方。

31、我们刚才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仔细看了红军强渡赤水的示意图。

32、他们还负责勘测土地,竖立路标和距离示意牌。

33、图2单线态氧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34、他们打信号示意走哪一条路。

35、是的,但是除非我向你示意,否则别触摸铁杠。

36、例如,图1示意了外筒U形夹的镀层延伸到了接耳的过渡段。

37、在一次表演中跌落后,南伊利诺州某啦啦队员向观众示意。

38、图1示意性地例示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所选部分。

39、工程师绘制了一幅这座桥的示意图。

40、耐儿看着老人,他点头示意让她退走,并且吻了吻她的腮帮。

41、我揪下来两颗珠子,并且示意姑妈帮我把它缝到娃娃身上。

42、澳洲总理陆克文四月九日在北大演讲时以手势示意。

43、希特勒的手本可以远远地伸向印度,并向日本招手示意。

44、奶奶耳已聋,吃力地拿手势比划着示意我们该去瞧瞧舅爷了。

45、林飞毫不介意,看着刘翔自得其乐的玩了半天,示意张树森开始吧。

46、曹广权示意师爷录供,便询问起刘林氏来。

47、我来了兴趣,伸手示意他回席坐下。

48、但是很快雪堂就摇摇头示意着什么。

49、就在这一霎间,陈龙看见周-来向他发出一个示意明确的暗示。

50、陈小姐正要说话,忽然瞥见陆游龙身后还有两人,即时顾眄示意。

篇2:示意的近义词

表示意思;暗示意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内臣罪谴》:“发 南海子 常川打更,则示意杀之,十无一存者矣。” 特指用表情、动作、含蓄的话或图形表示意思。 清 李渔 《蜃中楼·阃闹》:“孩儿与姐姐摇头示意,他就要订 朱 陈 之议。”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面前》:“那白衣的人已经看到他了,站在那里向他微笑的示意。”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然后才摆摆手,示意护士启程。”

二、示意近义词

暗示 [ àn shì ]

默示 [ mò shì ]

表示 [ biǎo shì ]

三、示意造句

1、一阵风吹过,无数的树木频频点头,向我示意。

2、老师爱抚地摸着我的头,示意我注意听讲。

3、对这个问题每人都必须表示意见,不能模棱两可,拖延时间。

4、他低头站着一动也不动,根本没看到妈妈正示意他快走。

5、尽管邓力群表示兹事体大,个人不能表示意见,苏联方面还是坚持要他转告中共中央。

6、对于主管提出的建议,大家都唯唯诺诺地不表示意见,深恐多言而生非。

7、她挥手示意,两个史菲利思人捧着一只美轮美奂的项圈走上前来。

8、科尼利厄斯朝几个士兵点头示意,他们随即把押运人领到一株鳄梨树后面.

9、警察打手势示意叫人们离开出事地点.

10、除了中华龙鸟外,其他几块具有启示意义的标本皆出自业余挖掘者的手中。

11、不要真正移除任何东西,而只是示意性地这样做。这对测试有用。

12、我强撑着走下演奏台,挥手示意孩子们跟着我驾车回家。

13、白云岩化作用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白云岩的分布对沉积微相展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14、在我军的围剿下,敌人终于挂起白旗示意投降。

15、哥哥在远处挥手示意我们离开。

16、图8中的全部6个示意条都代表不大于一秒的占用时间。

17、图1示意性地示出基于开关电容器的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级。

18、严重失用症患者常难以用手势或动作示意,但可通过情绪表达。

19、他指着示意图给来宾讲解远景规划。

20、一辆警车横靠过来,示意他们把车停下。

21、坝址处的自然条件必须查明,以便绘出坝的示意图。

22、主人端出一条烤鱼放在石墩上,比手画脚地讲话,示意他们一起吃。

23、为了研究沥青脉在地质上对油气运移的指示意义。

24、警卫人员作手势,示意他不要在那儿逗留。

25、因此,这是电负性大小的示意图。

26、垂直螺旋度的演变对本次西南涡暴雨有较好预报指示意义。

27、其他的受试者则看到游戏纸钞或无暗示意味的刺激。

28、他朝萨布里娜快速点点头,示意看到了她。

29、警察做手势示意我们向前走。

30、她示意着,歪过脑袋直直地看着前方。

31、我们刚才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仔细看了红军强渡赤水的示意图。

32、他们还负责勘测土地,竖立路标和距离示意牌。

33、图2单线态氧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34、他们打信号示意走哪一条路。

35、是的,但是除非我向你示意,否则别触摸铁杠。

36、例如,图1示意了外筒U形夹的镀层延伸到了接耳的过渡段。

37、在一次表演中跌落后,南伊利诺州某啦啦队员向观众示意。

38、图1示意性地例示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所选部分。

39、工程师绘制了一幅这座桥的示意图。

40、耐儿看着老人,他点头示意让她退走,并且吻了吻她的腮帮。

41、我揪下来两颗珠子,并且示意姑妈帮我把它缝到娃娃身上。

42、澳洲总理陆克文四月九日在北大演讲时以手势示意。

43、希特勒的手本可以远远地伸向印度,并向日本招手示意。

44、奶奶耳已聋,吃力地拿手势比划着示意我们该去瞧瞧舅爷了。

45、林飞毫不介意,看着刘翔自得其乐的玩了半天,示意张树森开始吧。

46、曹广权示意师爷录供,便询问起刘林氏来。

47、我来了兴趣,伸手示意他回席坐下。

48、但是很快雪堂就摇摇头示意着什么。

49、就在这一霎间,陈龙看见周-来向他发出一个示意明确的暗示。

篇3:示意的近义词

出现这样情景的根本原因是执教者不能根椐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将例题中的示意图随着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数量关系的分析, 而逐步地、分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导致了图示形成过程与学生分析思维过程出现了“断层”。

在集体备课会上, 大家一致认为, 示意图的形成过程, 一定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 与学生的思路紧贴, 成为启动学生思维的纽带。提前形成或延后形成都将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失去图示应有的功能。经过反复讨论后我们提出, 依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此题示意图的形成过程可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 抓住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关键句“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的理解, 可将青少年心跳次数看作单位“1”, 首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青少年心跳次数 (如图所示⑴) 。同时还必须让学生知道, 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肯定比青少年多。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画出另一条线段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 也就成了学生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步, 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对“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这个句子进行分析, 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 比表示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是长些还是短些?使学生体会到: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 除了有表示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同样多的外, 还有比青少年多4/5的线段, 接着便可画出第二条线段, 标上“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同样多的线段” (如图所示⑵)

2.如何确定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长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试画:可先将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平均分成五份, 再在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同样多的基础上, 多画出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中的四份。使学生体验到:这就是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出的4/5。 (如图所示⑶) 接着让学生观察得出, 图上⑵和⑶合起来才是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 揭示规律

通过对以上示意图的整体观察、比较和分析, 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与未知量相对应的分率, 弄清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是5个1/5, 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 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就相当于青少年的9个1/5, 即1+4/5 (如图所示⑷) 。求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也就是求75次的 (1+4/5) 是多少,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独立列出算式75+75×4/5或75× (1+4/5) 。

篇4:示意的近义词

吴镇宇(香港演员)

出生日期:1961年12月21日

儿子:Feynman

在《爸爸去哪儿》前两期节目过后,吴镇宇当仁不让地成了网友评论中反差最大的明星。然而奠定吴镇宇“中国严父”形象的,是他极具创新的教育理念。

节目中,吴镇宇放手让儿子做所有的事,培养Feynman独立的生活技能,还擅长以简单易懂的比喻和潜移默化的行为教育儿子,被同行的星爸们戏称为“教育帝”。在所有的片段中,最让观众记忆深刻的,就是节目开篇,面对连骡子都走得一步一滑的陡峭山路时,吴镇宇仍坚持自己提着三个旅行箱下山,完全没有多余的手和精力来关心儿子是否安全。整个下山过程中,他只能通过语言来鼓励儿子。相比其他几位明星老爸,吴镇宇对儿子的爱似乎格外苛刻。他努力要求儿子做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照顾好自己。

吴镇宇的一系列举动,让观众感受到了何为严父与慈父的完美结合,但温馨的举动,会心的话语,也让观众恍然,这还是那个荧幕上的“黑社会专业户”吗?

【评析·吴氏父爱】

一个原本那么酷的男人,倾尽了所有的细腻给了一个孩子满满的爱,换了谁想起来脸上都会挂着幸福的笑。但吴氏父爱也并不总是温和的,那些严厉的批评和教诲,或许Feynman长大后还会历历在目,只是他一定能懂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爱,终于爱。

原创速写:因为父亲的陪伴,曾经襁褓中的我们渐渐地羽翼丰满,开始一个人踏上了旅程,虽然与父亲的距离渐行渐远,但那份爱一直都在心里珍藏,沉甸甸的,因为它,我们才有底气眺望,有勇气飞翔!

黄磊(演员、教师)

出生日期:1971年12月6日 女儿:黄忆慈(多多)

黄磊的优点相信已经无须赘述。早在东方卫视《妈妈咪呀》最后一轮初赛中,观察员黄磊得知单亲妈妈黄子诺为报复前夫,对孩子隐瞒父亲存在的故事后,便怒斥其不负责任,剥夺孩子获得父爱的权力。节目播出后,黄磊的这一愤怒表现引发了观众们的热议,多数观众认为黄磊“怒之有道”:责之切,只因爱之深。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观众终于能够将这位好男人优秀的一面全部看尽。会做饭、懂得照顾他人,黄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女儿黄忆慈,作为本季节目中年龄最大的孩子,黄忆慈能够在孩子们离开父亲,单独行动的时候照顾好弟弟妹妹,黄磊教会了黄忆慈什么是责任。在必要的时候担负起应尽的职责,是黄磊教会黄忆慈最珍贵的一堂人生课程。

【评析·黄氏父爱】

说到黄磊,总会想起一句话——“父亲像海,宽广深沉而含蓄;父亲像山,稳重厚实而威严;父亲像河,舒缓平静而绵长……”。“父亲”这个词,给多多带来的是依靠,是责任,是敬畏,是深邃,是寄托。

原创速写:父亲,用他那无私的胸怀,包容了我们年少无知的过错,但他却不会去纵容,在他严厉的目光里,我们懂得了,人应该怎样去活!风雨中父亲那如山般的身躯,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跟随着父亲的脚步,我们逐渐地学会了自立、宽容、责任、乐观与坚强!

陆毅(演员、歌手)

出生日期:1976年1月6日

女儿:陆雨萱(贝儿)

贝儿在节目中口无遮拦,常常说出像“村长是懒猪”这种话,有时让人觉得并不妥,对此陆毅说:“童言无忌,小孩子的天性就是这样,这就是我教育孩子的方法,自由自在的成长最重要。”自由自在的成长理念和陆毅一贯秉持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陆毅说:“我本身性格就很开朗,是个乐天派,所以在教育女儿方面希望她能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中的每一天。”

帅气的陆毅带起孩子来意外的可靠,当他看到贝儿在节目中的成长后,难以抑制住感动的泪水。父爱如山,对于一位父亲来说,没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走向成熟更能让自己开心了。

【评析·陆氏父爱】

美国《世界周刊》刊登过一篇署名杨允洁的文章,讲述自己的“叛逆史”。她是一个华裔富豪的女儿。在名校就读的她不爱念书,醉心于电脑游戏。她最终被学校劝退。但父亲对女儿继续“纵容”,居然同意她去地球另一边的长江游轮上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半年后,杨允洁结束打工回到美国,开始进入纽约科技大学,发奋读书,居然在两年内修了90个学分,以几乎全A的成绩毕业。接着在LSAT法学会考里拿到高分,进入法学院就读。我不想把这视作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我只是像陆毅那样觉得:自由实在太美好了,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自由可贵,自由也是财富。

原创速写:爱不是统治、占用与苛刻的捆绑与要求,任何的爱都需要给被爱者自由呼吸的空间,放爱一条生路,让爱畅通无阻。爱是一种不知不觉真心友好的行为,爱存在于内心,宽容而赤诚。爱的强大不在于你呼唤的强度,而在于它本身给人以灵魂自由的涤荡。

篇5:德瑞特育种流程示意图

从世界各地搜寻优秀的黄瓜、甜瓜品种, 从抗病虫害、抗旱、抗热、抗低温、产量、口感等不同方向, 考量各个品种的优势和劣势。

(2) 提取优秀基因

将育种材料内的优秀基因与已知亲本杂交。

(3) 选择亲本搭配组合

每年会搭配出超过15 000个组合, 每个组合小规模种植30株左右。

(4) 试种筛选

育种人员通过反复考察和检测, 衡量各个品种的特性, 筛选出有价值的组合。该环节过后只有7%~10%的组合能被留下来。

(5) 进一步试种和筛选

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 增加考量指标, 进一步筛选组合。经过筛选, 只有不到10%的组合能进入下一环节。

(6) 品种考察

比上一步的种植面积更大、考量指标更多。经过3次筛选, 15 000个组合中只有寥寥几种可以脱颖而出。

(7) 规模化示范种植

篇6:应用过程示意图解物理题

物理情景: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长为L的木板B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滑上木板,最终它们以共同速度V共向前运动。

证明完毕,该结论对A从B的右端滑出也同样成立。据上述结论求解下面例题就简单多了。如图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板B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A以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滑上B的左端,在A从B的左端滑到右端的过程中,求证:由A,B组成的系统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一定大于B获得的动能。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准确画出物理过程示意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教学是其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就物理教学而言,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体运动模型和物体运动过程尤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根据经验,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一次高三第一轮复习随堂听课的活动中,授课教师在复习动量中滑块模型时所举的一个下面的实例。

物理情景: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长为L的木板B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滑上木板,最终它们以共同速度V共向前运动。

证明完毕,该结论对A从B的右端滑出也同样成立。据上述结论求解下面例题就简单多了。如图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板B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A以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滑上B的左端,在A从B的左端滑到右端的过程中,求证:由A,B组成的系统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一定大于B获得的动能。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准确画出物理过程示意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教学是其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就物理教学而言,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体运动模型和物体运动过程尤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根据经验,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一次高三第一轮复习随堂听课的活动中,授课教师在复习动量中滑块模型时所举的一个下面的实例。

物理情景: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长为L的木板B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滑上木板,最终它们以共同速度V共向前运动。

证明完毕,该结论对A从B的右端滑出也同样成立。据上述结论求解下面例题就简单多了。如图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板B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A以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滑上B的左端,在A从B的左端滑到右端的过程中,求证:由A,B组成的系统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一定大于B获得的动能。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准确画出物理过程示意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

篇7:示意的近义词

示意图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事物, 内容简明扼要, 图面清晰醒目的一种教学图像。教学中设计示意图按教学目的设计, 紧扣教材, 取其精华, 不计细节, 增删灵活, 不受时空限制, 旨在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教师易画易用, 随用随现, 是化文为图, 变抽象为具体的快速反应工具。它能充分发挥示意图的教学功能, 弥补教学挂图、解剖图、插图等的不足, 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理想方法之一。因此, 在医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挥示意图的特殊作用。

1 可以边讲边画, 使死图变活

边讲边画, 化静为动, 使学生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 做到师生双边共同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记忆, 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医学知识。示意图的绘制过程, 即使详尽讲解的过程, 又是高度概括的过程, 是教师备课和教授的重点。并且, 在绘画的过程中, 示意图的形成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1], 不可以盲目的不顾学生的反应, 自顾自画。在学生完全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病理学、生理学和其他相关基础学科, 完成体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教学任务。例如, 讲画同步牙齿发生发育的整个过程, 斑疹、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的发生发展过程,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等。

2 辅助临床图片化解难点

学习疝气的难点在于理解腹壁的结构和内外口的位置关系, 书本上的插图线条结构较多, 不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需要画出示意图, 准确地指出疝气内外口上下左右前后的解剖结构, 以及各种手术方式的具体方法。有时候, 简单的几个线条, 胜过半个小时的语言文字讲解。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中特别有用, 因为临床图片只反映了时空的全部信息, 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而示意图则能从万千信息中, 抽取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信息, 聚焦于内容的基本方面,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重要的授课内容[2]。

3 更新原图, 突出重点, 更加容易学习和理解

为了紧扣教材, 突出特征, 找出规律, 重新设计简图, 使蕴藏在其中的规律变得一目了然, 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例如, 在消化内科的大班理论课中, 内镜图片都是红色背景的黏膜象, 学生容易被五光十色的色彩及图形所吸引, 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教师适时显示示意图, 能够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关键信息上, 去除掉无效的信息输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对教材上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 用计算机模拟出各种医学原理示意图, 更充分的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 为医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表达工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3]。

4 化文为图, 变抽象为具体

化文为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使抽象的概念、症状体征的规律具体化、形象化。在复习时,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画简图, 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而且还蕴含了学生自己创造性的劳动,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4]。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临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构绘示意图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把脑海中的思维活动, 通过图形延伸到可视的纸张上, 并逐渐具体化[5]。

5 可以帮助临床教师带好见习生和实习生

特别是在手术科室, 对于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护士或实习医生或者护生来说, 刚刚进入手术室时一无所知、手足无措, 到基本能够承担手术室的工作, 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能在岗前培训时展示手术器械示意图, 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时学习, 就易于理解和记忆, 能够迅速地认识器械及其在手术中的用途, 从而尽快担任手术室的工作。示意图教学实践表明, 教给学生的是工作方法和思路, 为学生将来参加手术室工作及实习医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6]。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手术的方式和过程, 学生在手术室看手术, 看到很多新奇的景象和手术技巧, 但是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委。很多学生看了几天的手术, 回忆起来就是记得手术切开以后会出血, 止血、缝合等基本操作, 对于手术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如果能够术前看几张关于手术的示意图, 简单的几个线条就可以让学生对手术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从而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关键的环节上。

6 示意图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不要忽视学生的感受

有的示意图设计的很好, 教师自我感觉也很好, 教师之间交流时也认为这个示意图概括问题很全面很简单, 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因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 有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 一目了然, 非常简单, 属于常识性问题,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缺乏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及相应的基础知识, 无法理解。所以, 示意图形成以后, 一定要先对一小部分学生试讲, 初步评估示意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效果欠佳, 一定要追寻其中的缘由, 加以改进, 直到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否则坚决摈弃不用。对于示意图来说, 学生就是最好的裁判。有的教师设计的示意图结构复杂, 怪异, 分散注意力, 掩盖了重点难点, 降低了教学效果。示意图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学效果为根本, 突破教学难点重点, 应由难变易, 由繁变简,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 示意图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很大,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简图来说明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示意图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庆明, 邢付元, 王友胜.示意图的形成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J].教学与管理, 2009 (2) :48-49.

[2]张玉杰, 秦士德.关于皮肤科学示意图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1, 24 (2) :132-133.

[3]袁敏, 胡玉龙.多媒体技术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运用[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2) :57-59.

[4]赵蕾.临床医学教学中病程示意图的使用和绘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 27 (1) :84.

[5]梁寒冰, 王阿明, 陈娴.谈医用物理课堂教学的示意图教学策略-基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24 (6) :592-594.

篇8:示意的近义词

一次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十一册第21页的分数应用题例3:“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样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一般需借助示意图才能理清题中的脉络。可执教教师因操之过急,只让学生在初步感知题意的基础上,就一次性地搬出了教例中的“成品图”,结果使大部分学生弄不清数量关系,思维受阻,列不出算,对所授内容不感兴趣,教师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出现这样情景的根本原因是执教者不能根椐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将例题中的示意图随着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而逐步地、分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导致了图示形成过程与学生分析思维过程出现了“断层”。

在集体备课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示意图的形成过程,一定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与学生的思路紧贴,成为启动学生思维的纽带。提前形成或延后形成都将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失去图示应有的功能。经过反复讨论后我们提出,依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此题示意图的形成过程可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抓住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关键句“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的理解,可将青少年心跳次数看作单位“1”,首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青少年心跳次数(如图所示⑴)。同时还必须让学生知道,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肯定比青少年多。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画出另一条线段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也就成了学生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步,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对“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这个句子进行分析,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比表示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是长些还是短些?使学生体会到: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除了有表示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同样多的外,还有比青少年多4/5的线段,接着便可画出第二条线段,标上“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同样多的线段”(如图所示⑵)

2.如何确定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长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试画:可先将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平均分成五份,再在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同样多的基础上,多画出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中的四份。使学生体验到:这就是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出的4/5。(如图所示⑶)接着让学生观察得出,图上⑵和⑶合起来才是表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线段。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揭示规律

通过对以上示意图的整体观察、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与未知量相对应的分率,弄清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是5个1/5,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就相当于青少年的9个1/5,即1+4/5(如图所示⑷)。求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也就是求75次的(1+4/5)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独立列出算式75+75×4/5或75×(1+4/5)。

篇9:示意的近义词

“设计校园”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 分为“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设计新校园、展示各小组的设计”四个板块。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编排, 教师可将本活动划分为“课前实践调查 (课外) 、绘制校园示意图 (课内) 、校园设计 (课内) ”三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是“绘制校园示意图”, 通过学生课前实践调查进一步掌握三维中物体方向的描述, 继而寻找合适位置条件确定校园物体的位置, 为今后学生多角度考虑校园设计提供依据, 合作探讨校园平面图的设计提供条件。

教学过程:

1. 我来看一看。

师:老师收集了几张校园示意图, 看看示意图中都有什么?

生:操场、教学楼、花坛、树等。

师:请再看看, 操场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

生:第一幅, 操场在校园的南面;第二幅, 操场在校园的西南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 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1:上北下南, 下面就是南面。

生2:图的右上角有绘制方向,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操场在下面就表示操场在校园的南面。

师:那第一幅图的校门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想的?

生:校门在校园的东北面;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它在东和北之间, 那是东北方向。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为校园绘制一张示意图。 (板书:绘制校园示意图)

评析:通过校园示意图信息解读, 让学生初步了解校园示意图中的基本元素, 进而通过介绍操场和校门的位置及时复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为本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我来摆一摆。

师:谁知道学校的操场和校门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

生:操场在校园的东面, 校门在校园的西面。 (多媒体出示)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上面的位置条件上台摆一摆? (指名学生上台摆一摆, 并介绍想法。)

师:找到了熟悉的校门和操场的位置, 学校里还有哪些建筑物和运动场?

生:篮球场、教学楼1、教学楼2、教学楼3、行政楼、排球馆、食宿楼等。 (卡片出示)

师:根据课前调查, 以“操场”为观测点, 可以摆出哪些建筑物和运动场?

结合学生描述的“排球馆在操场的东北面”、“教学楼3在操场的南面”, 教师小结。板书:同一个观测点找到不同方向的建筑物。

师:教学楼2摆在什么位置?

生:教学楼2在操场的西面。

师边移动卡片边提问:是这里吗?学生纷纷提出要移动调整:再向右边移一点, 往上面移一点等。

生:这样移来移去很麻烦, 再加一个位置条件———“教学楼2在校门的东南面”。

师:你说用两个位置条件吗?哪两个?

生1:“教学楼2在操场的西面”和“教学楼2在校门的东南面”应该就能确定它的大概位置了。

生2:在那里, 在那里, 我知道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全班同意。)

师:刚才, 我们在确定“教学楼2”的位置时, 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1:用一个位置条件来确定教学楼2, 位置范围太大。

生2:我们可以用两个位置条件来确定。

师:当一个位置条件不能确定物体位置时, 最好用两个位置条件来确定。

板书:不同的观测点可以确定同一个物体。

评析:这里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依据位置条件摆校园中最熟悉的操场和校门位置, 接着要求学生以操场为观测点从信息中辨析出相关信息——“排球馆和教学楼3”, 并有机牵引到“教学楼2”的思考。通过“卡片”的多次移动, 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位置条件确定教学楼2位置范围太大, 应该怎么办?”为学生找出合理的判断方法提供了帮助, 更为下一阶段自主操作做了技能铺垫。

3. 我来画一画。

提供校园示意图的半成品, 要求学生四人小组根据位置条件摆放其他的校园物体。

小组活动后安排交流, 要求介绍选用哪个位置条件, 摆出了哪个建筑物。

生1:我们接着摆教学楼1, 它在教学楼2的北面;我们还根据“食宿楼在操场的西南面”找到了食宿楼的位置。

师:食宿楼除了摆在操场的西南面, 还可以摆在哪里?

生2:可以摆在教学楼3西面, 也可以摆在教学楼2南面。

生3:对。如果只有一个位置条件, 这两个地方都符合要求。

生4:我明白了, 再加个位置条件———“食宿楼在操场的西南面”或“食宿楼在教学楼3的西面”。这样就确定位置了。

生5:我还有简单的确定方法, 一个位置条件就可以了, “食宿楼在教学楼3的西面”。

师:真会思考, 一个位置条件能确定物体位置。但当一个位置条件不能确定时, 就需要两个位置条件。

评析:在画一画环节, 学生利用上一阶段学到的技能进行小组交流、自主操作。操作后的回答揭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供了条件。

师: (出示校园示意图) 找到了校园中的主要建筑物和运动场, 还应该画点什么?

生:花坛、树、停车场、健身器材等。

师:停车场在什么位置, 你能描述一下吗?

生:停车场在行政楼的北面, 在教学楼2的西南面。

师:听了他的描述, 谁已经找到停车场的位置?

(指名上台指一指, 多媒体适时出示“停车场”。)

师:除了刚才的介绍, 还能怎样介绍停车场的位置呢?

生1:停车场在篮球场的西面。

生2:停车场在行政楼的北面。

生3:停车场在行政楼的北面, 还在教学楼1的西南面。

……

师:说了这么多, 现在请大家画上停车场、花坛和其他设施。

评析:让学生描述停车场位置是有意识巩固介绍物体位置方法, 让学生明白介绍物体位置可以有不同观察点。让学生再次画一画, 这是对校园示意图进行完善的过程, 也让学生知道校园中存在很多的元素, 不仅有建筑物、运动场, 还有花坛、树木等辅助元素。

4. 我来指一指。

师: (出示校园示意图) 有位学生家长在校门口, 他要去教学楼3找他的孩子, 你能给他指指路吗?

生1:从校门出发, 先向东走到底, 再向南走到底, 最后向东走就到教学楼3。

生2:从校门出发, 先向东到教学楼2西面, 再向南走到教学楼2前, 再向东走到底, 再向南走到底, 最后向东就到了。

生3:从校门出发, 先向东走到教学楼2, 再向南走到篮球场, 再向东走到篮球场东面, 再向东南方向走到食宿楼, 最后向东走就到了。

师:说得真好, 老师还想问一个问题?他应该怎么返回呢?

生4:从教学楼3出发, 先向西走, 再向北走, 再向西走就出校门了。

生5:我想他应该原路返回, 因为他熟悉。

师:学校3月28日要举行小学生排球比赛, 客人要来参观, 他们从行政楼出发去排球馆, 请在校园示意图中画出他们的行走路线。

(展示学生的作品, 根据作品进行讲解。)

评析:这一环节利用绘制的校园示意图为家长、客人指路, 将线路描述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我来说一说。

师:学校暑期打算扩建一条文化走廊和宣传墙, 你们是学校小主人, 觉得建在哪里比较合适?

生1:教学楼2的北面, 花坛的南面比较好。

生2:那个位置不好, 会遮挡教学楼2一楼教室的光线, 我觉得建在篮球场的南面比较好, 不仅不会影响, 而且那里空间比较大。

生3:我也同意, 同学们在午间也能去看看, 而且不会显得拥挤。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 不仅考虑了位置的合理性, 还考虑了周围环境。

评析: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思考建议, 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这正是我们“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所在。

教学总结:

1.注重课前实践。

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示意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得到, 本册教材“位置与方向”单元也让学生以校园中心点绘制校园示意图, 但学生还没有经历将三维的、熟悉的事物绘制成示意图。本节课“绘制校园示意图”就是要把学生每天学习的场所运用相关的知识绘制在纸上, 但对于示意图中要画什么?根据什么方法来画?校园示意图有什么作用?学生还知之甚少。因此, 学生课前的调查是此课的关键, 只有让学生亲身投入到校园的实践调查之中, 利用已有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才能清楚校园建筑物与运动场所之间的位置关系。

2.强化动手操作。

“综合与实践”大多数是操作型活动。操作的具体方法很多, 如游戏、测量、制作、实验等。操作时既要自己动手, 又要相互配合, 这些都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通过“我来看一看、我来摆一摆、我来画一画”一系列活动, 特别是在“我来画一画”环节, 让学生依托确定物体位置的思考方法完成其他校园物体的摆放, 并让学生说一说本组同学的思考方法, 还有画一画校园的辅助设施、画一画线路图等,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非常充分。

3.突出平等协商。

篇10:示意的近义词

可见,“结构示意图”虽然在全书中最多只占一个页面,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小觑。首先,它能以简单的符号和文字,明确而又系统地呈现出全书的基本内容;其次,它还能够揭示全书内容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也就是说,“结构示意图”不仅将论著的内容“是什么”清晰地展现出来,还能让读者了解作者的构思过程,知道“为什么”这样来安排全书的结构。示意图把全书内容的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体现出论著结构的清晰性、逻辑的严密性,而且显示了论著的重点和每一部分内容的价值与地位,它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反观我们所见到的许多论著和教材,其中有不少一看目录就可见其思路之混杂,结构之任意,逻辑之紊乱,文字之粗糙。相比之下,王松泉先生的论著和教材,其思路之清晰、结构之精湛、逻辑之严密、文字之精要,堪称典范。难怪刘孝学先生评价说:“以视野开阔、思维精密、善于建构体系而享誉学术界的王松泉先生,在论著的结构和体例设计上,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才华和风格。……如此恢宏的体系建构,在我所见过的所有同类著作中无出其右者。”(见《王松泉主编〈学科素质教育艺术论〉审读后记》)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王松泉先生的《阅读教材论》一书为例,来具体分析“结构示意图”在该论著中的重要作用。

透过“结构示意图”,全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一览无余。在这部论著中,作者以阅读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广义”领域对阅读教材进行的宏观研究、从“专义”层次对阅读教材进行的中观研究、从“狭义”角度对阅读教材进行的微观研究三大方面,展开了对阅读教材规律的探寻。全书共分12篇38论,在结构上分成“总论”和“分论”两大块。“总论”部分由作为导向的“绪论篇”和作为总纲的“大纲篇”构成,“绪论篇”主要介绍了教材研究的价值、对象和方法,“大纲篇”主要说明了教学大纲的性能、编制和流变。“分论”部分由“认识”和“实践”两大部分构成。“认识”部分由“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组成,“纵向”形成“历史篇”,逐一对古代、近代、现代的阅读教材进行了阐述;“横向”形成“本体篇”,论述了阅读教材的概念、性质和功能。其中“本体”部分又由“体系”和“体式”两部分构成:“体系”部分包括系统、结构和内容;“体式”部分包括“文章篇”、“文学篇”和“文言篇”。“实践”部分包括“编制”和“使用”两部分,“编制”部分包括“编审篇”和“优化篇”,“使用”部分包括“操作篇”和“素质篇”。

作者撰写这部专著的目的,在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阅读教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回顾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揭示阅读教材编制和使用的规律,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对阅读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它的历史、理论和整体结构,还要研究它的现实、实践和局部组成。可以看出,示意图很好地诠释了作者的这一意图。

王松泉先生具有独创意味的“结构示意图”,不仅把每一部论著和教材的纲目梳理得十分清楚,使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它们的体系和内容,而且还很好地揭示了每一部论著和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出论著所特有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特点。

王松泉先生曾说:“做学问讲科学,科学则需要探究规律,因此我在研究中比较喜欢从事物的规律性着眼”。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大基本要素(教材、教师和学生)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明确阅读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体系,是提高阅读教学和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因此,研究教材,尤其是阅读教材,一向是语文教学研究和语文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教材论》一书,正是作者立足于阅读教材而展开的对阅读教学规律的一次探究。王松泉先生对阅读教材的研究,是一个结构安排合理、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全书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思想深刻,推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论证性,显示出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

如前所述,从宏观结构上来看,本书主要由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构成。在总论部分,作者首先展开了绪论篇的说明,先让读者了解这本书的研究价值、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基本信息。接着,论著进入大纲篇的阐述。设置这一环节,表明作者要从总体因果上对阅读教材的依据进行研究。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是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语文教学指导性文件,是一定时期教育思想的书面呈现,它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材体系、选文标准、编排原则等有关教材的事项,这是编制和使用阅读教材的重要依据,具有“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般的指导意义。因此,它一旦确定,反映新的教育内容的教材建设就成了至关重要的课题。可见,了解语文教学大纲的性质、功能、使用,掌握教学大纲编制的依据、类型、内容和结构,熟悉教学大纲的历史沿革和流变形态,对于从宏观上把握阅读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有很大的帮助。阅读教材的研究尤其不能离开语文教学大纲的研究,但是人们在研究阅读教材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王松泉先生将大纲篇作为总纲置于总论中,是对现实中存在的避开大纲谈教材的疏漏的弥补,遵循了理论研究的一般规律,使人们对阅读教材规律的推导有理有据、通畅严密,这是阅读教材研究更具有科学性的前提条件。

接着,作者由总纲而论及历史,对阅读教材的发展历史展开了追溯。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有今而没有古,就会缺失历史的观点;不去总结历史的经验,不去整理历史的遗产,就不可能编写出一部具有较高科学水平的论著。只有对历史保持清醒的认识,用历史的眼光到历史的纵深处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够切中肯綮,理论的研究才能不失根基。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很深厚的传统,总结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往往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哪些问题还悬而未决,哪些问题已经找到治理的良方;怎样做才符合规律,怎样做会违背规律。其中,语文教材的编制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学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深化对阅读教材的认识,探寻阅读教材的规律,就应当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认识阅读教材发展的历史并深刻反思,才能指导当前的教材编写,并把握教材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书中,作者依次对古代、近代、现代阅读教材进行了整理和阐述,这是阅读教材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阅读教材研究具有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保障。

随后,作者由史鉴而论及理论,展开对阅读教材本体的研究。顾名思义,阅读教材论就是针对阅读教材这一研究对象而展开的研究和论述。阅读教材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系统,从广义的层次来讲,它包括所有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的材料。然而,作为一门学问,阅读教材论不可能对每一本教材或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详加分析,这就需要我们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全面深刻地把握阅读教材所独具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便是本书中本体篇、体系篇和体式篇的内容。

最后,作者由理论论及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阅读教材理论的研究亦需遵循这一规律,当纵横交错的结构安排将阅读教材的基本理论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做了说明之后,作者将论述角度从教材客体转到编制和使用的主体上,从实践的层面探索了教材的编审和优化、操作和素质化的规律。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最后一篇素质篇中的论述。王松泉先生对阅读教材基本规律的研究中,并没有把内容仅仅局限于阅读教材的基本理论,而是将其放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追寻阅读素质教育的规律,使阅读教材研究的体系更加完整,也更具有时代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大纲、历史、本体和实践的阐述,构成了对阅读教材的整体观照,然而,我们从示意图中也可以看出,阅读教材的研究并不是这几部分的简单相加。一方面,作为阅读教材研究的子系统,它们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发展逻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分散的支点共同支撑起阅读教材论这一理论,确保了阅读教材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民族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当我们进一步剖析研究对象内部关系的时候,还可以看出,它们作为阅读教材理论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着共同的研究对象而又相互渗透、互为前提:在论著中,作者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哲学方法,对阅读教材展开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连贯的研究,由总纲而论及认识(历史和本体),由认识而论及实践(编制和使用),系统地论述了阅读教材的历史与现状、体系与体式、编制与使用,从而揭示了阅读教材的客观规律。正如曾祥芹先生在为本书所写的序言中所说,全书38论,依次认真读下去,就像走进一座由38幢建筑组成的学术宫殿,你会被作者的丰富经验、精深思辨和娴熟文笔所吸引,步步领悟阅读教材的堂奥。这正是全书深刻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所达到的效果。

管中窥豹,虽不能全,但可见一斑。王松泉先生的《阅读教材论》“结构示意图”,是一幅构思严密的画卷。从这简单而又布局得当的结构图表中,读者不仅可以深入地把握论著的体系与内容,从而了解作者研究的各个层面,还可以充分了解作者的整体构思,从中感受逻辑的力量。

————————

参考文献:

①《阅读教育学》、《阅读教材论》,辽宁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出版,1999年同时再版;《学科素质教育艺术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②《语文教学概论》、《语文课程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出版;《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餐饮空间设计原则下一篇: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沿海地区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