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2024-05-06

旅游心理学期末考试题(精选6篇)

篇1:旅游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洛阳旅游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旅游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适用班级:高一旅①、②

姓名班级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旅游从业人员的健康包括 健康和 健康两方面。

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和。

3、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包括

4、旅游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知觉有和。

5、旅游者投诉的一般心理是和

6、按照希波克拉底的气质体液说,人们把气质划分为、和

7、根据情绪的状态可把其分为、。

8、旅游者在游览中间阶段的心理需求是

9、引起旅游者投诉的客观原因有 和。

10、人际交往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和。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醉酒的人容易胡言乱语,失去自控甚至昏迷不醒,这说明()

A、心理是人脑的机能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2、中国古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属于()

A、感觉的适应B、感觉的相互作用C、生活实践作用

3、当我们看见大理石时,不用手去摸就知道它是坚硬和冷冰冰的,这属于()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

4、旅游者对看到美丽风景时心情的记忆属于()A、形象记忆B、动作记忆C、情绪记忆

5、客人对服务员说∶“小姐,请帮我开个房。

”服务员答∶“好!请先生填个表。”这时交往的双方处于什么状态。()

A、家长型对幼儿型B、幼儿型对家长型C、成人型对成人型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描述的是人情感中的()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

7、对房间要求宽敞明亮,食物要求精美属于()需要A、物质性B、自然性C、精神性

8、动机的产生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二是()A、想法B、满足需要的对象C、意向

9、在旅游活动中,为()气质类型的游客提供服务要及时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

10、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这属于()

A、功利心强B、自我中心C、自卑心重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微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觉能力会降低。()

2、相似点多的人容易结为朋友,互补的人则不会成为朋友。()

3、成人型的交往是相互尊重、平等的交往形式。()

4、旅游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服务员要热情的向旅游者推销。()

5、菜肴的口味是最重要的,干净卫生排在其次。()

6、旅游者的需要是人的特殊需要在旅游过程中的反映。()

7、性格有好坏之分,而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8、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较为一致时,活动能力会加强。()

9、在旅游的各个环节中,售后服务并不重要,因此不需要过多地重视。()

10、成人型与幼儿型的交往属于平行交往。()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性格

2、应激

六、案例分析(11分)

3、旅游者投诉4、5、心理疲劳

五、简答题

1、简述粘液质旅游者的表现及服务策略。(6分)

2、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5分)

3、旅游者对餐厅服务的心理需求有哪些?(6分)

在上海一个四星级酒店的客房部,某实习生服务员小牛正在客房某楼值大夜班。已经深夜12点多了,客人们都已休息,楼内静悄悄的。这时本宾馆客房部的一位男员工来到楼层找到正在值夜班的实习生小牛说:“我的一位外地朋友来上海,没地方住,我让他在我们宿舍住一夜,宿舍有空床但却没有被子,你去空房拿一套借给我用,明天早晨我还给你。”实习生小牛一听此情,想也不想就答应道:“好吧,我给你找一套。”实习生小牛匆忙来到一间房间门前,也没有看准这间房是否空房,进房间前只是简单地敲了两下门,不管有否反应,拿钥匙就打开了房门。闯进去一看,两位客人正睡在床上,客人一下子惊醒了,忙问实习生小牛:“你干什么?”小牛一看房内有客人已慌了神,撒谎说:“我给您送开水!”客人不客气的说:“谁让你给送啦!我们早就睡下了,谁知你要干什么?我马上打110报警!”实习生小牛一看事情已经闹大,只好连声道歉,请求客人不要报警,客人说:“不报警就请你们总经理来做出解释!”小牛连忙请来客房部经理,客房部经理一个劲道歉,客人们不干,非要求总经理出面。

(1)案例中的客人投诉时有什么心理需求?

(2)指出该案例中员工的违规之处。

(3)如果你是经理,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篇2:旅游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一.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可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可以帮助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可以帮助旅游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旅游心理学的概念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研究不同条件下的旅游者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以便为服务旅游者、发展旅游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心理策略的科学。

旅游者的感知觉 旅游感知觉的特性

1.旅游感觉的特点:(1)感觉具有相互作用,也叫联觉。指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感觉的产生。如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温度冷暖与距离远近的联觉。也使人产生不同的嗅觉;(2)感觉具有适应性

因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作适应;(3)感觉具有对比性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官,两者相互作用而使对方各有所增强,这种现象叫对比。【1】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官形成的对比是同时性对比。【2】不同的刺激物先后刺激同一感官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2.旅游知觉的特点:(1).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旅游者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特征。(2.)理解性

旅游者在知觉某事物的时候,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解释它们,并用概念或判断的形式把他们标志出来,这就是旅游知觉的理解性。【在旅游过程中,影响旅游者知觉理解性的因素主要有:(1)旅游者的知识经验;(2)言语的提示与指导;(3)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4)旅游者的情绪、动机、以及活动的目的等因素】

(3.)旅游知觉具有恒常性的特点

知觉客观事物时,知觉条件(如不同光源、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等)有所改变,而知觉印象保持相对不变,为知觉的恒常性。(4.)旅游知觉的选择性

在一定的时间内旅游者不可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是有选择地把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物,这就是旅游知觉的选择性。

二.旅游知觉选择性的内容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

(1)知觉对象的刺激强度

通常知觉对象的刺激强度(突出的属性如声音、形状、颜色等)越大,就越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到。(2)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的对象受下列条件的影响。第一,知觉对象和背景在强度、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差别越大,知觉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被区别出来。第二,知觉对象的变化和运动。处于变化和动态的事物比处于静态的事物更容易成为知觉对象。(3)对象的组合。人们感知外界刺激时并不是杂乱无章、无系统的,而是在感知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对象的组合遵循如下原则:

A.接近原则。接近原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同类物)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时,人们就容易把她们当作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B.相似原则。相似原则指若干事物在性状上具有相似特征时,人们倾向于把它们知觉成统一的整体。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与杭州尽管地处不同省份,却被视为一体。

C.封闭原则。封闭原则是指若干个对象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时,人们倾向于把它们知觉成统一的整体。】(4)他人的提示

影响知觉选择的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附加定义)

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能够满足旅游需要、符合旅游动机的事物,才能引起旅游者的注意,从而被清晰感知。(2)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旅游者通常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那些和自己兴趣无关的事物作为背景,或干脆排除在知觉之外。(3)知识与经验

人们凭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容易把某一刺激信息从环境中挑选出来,或知觉为某物,或把它归于某一类中。(4)情绪

情绪是伴随其它心理过程而出现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情绪对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具有强烈的影响,知觉也不例外。当旅游者情绪愉快时,各种事物都会被他们知觉得比实际状况美好、明快,同时也会兴高采烈地参与各种活动,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大量的景观。而当旅游者情绪不佳时,再好的景观,他们也会觉得索然寡味,知觉范围缩小,知觉主动性降低,并会留下消极的知觉印象。(5)阶层意识;(6)气质和性格

三.社会知觉的类型和常见的心理偏差

1、旅游中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以人为对象,从不同侧面来知觉一个人,因此可以把旅游中的社会知觉分为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

(1)对人知觉

对人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

(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3)角色知觉

角色是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从事的职业、承担的责任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套行为模式。角色知觉是指旅游者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2.旅游者的社会知觉偏差与应用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是指旅游者初次接触某人所留下的第一印象会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后来对他发生的认知。

(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作用)

指旅游者知觉事物时,易于从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知觉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3)经验效应

指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4)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大众传媒的影响;认知主体类型的区别;历史偏见或误会没能很好地消除。](5)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先说明首因效应)在进行对人认知的整个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所起到的影响作用叫近因效。

(6)心理定势

什么是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又叫心向,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了解:1.感知觉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社会知觉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旅游者的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1)情绪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也合称感情。感情是人以认知为前提,以需要和欲求为内容的内心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2)旅游者的情绪情感

旅游者的情绪情感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各种客观事物满足自身需要状况的内心体验。旅游者的情绪情感也可简称为旅游情绪与情感

二.旅游者的情绪情感特征

(1)兴奋与新奇;(2)易变与波动;(3)敏感与多疑;(4)矛盾与多虑

三.影响旅游者情绪的因素

(1)旅游资源、活动项目 ;(2)接待设施、服务人员素质(3)社会环境、交通、通讯;(4)地理位置、气候条件(5)旅游团队内的人际关系、旅游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等

了解: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1.引起旅游者情绪和情感的需要的性质不同:情绪:与机体的天然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2.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在稳定性上有差别: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 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3.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在表现行式上不同情绪: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多以内在感受、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

(二)二者的联系:首先,旅游情感制约着情绪;其次,旅游情绪长期积累,就会转化为情感;第三,旅游情感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不过,这种表现是相当复杂的。】

2.情绪情感的分类

3.旅游情绪情感对旅游者的影响

4.情绪情感在旅游中的运用 第四章 旅游者的态度 一.态度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1.定义:旅游者的态度也可以称作旅游态度,是指旅游者对与旅游相关的各种因素、各种现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从旅游态度的构成看,主要包括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 成分和意向成分。(1.)认知成分是指旅游者对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即我们 通常所说的印象。它是旅游态度形成的基础。(2.)情感成分是指旅游者对人、对事所作的情感判断,它是态度的核心并和人们的行为紧密相联。(3.)意向成分是指旅游者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就三要素的关系而言,三者有时协调,有时不协调;在这三要素中,情绪与意向的相关度大于认知与情绪、认知与意向的相关度。

二.旅游态度形成的心理机制

旅游态度的形成从其心理机制上看,需要经历模仿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1)模仿与服从

旅游态度的形成开始于两个方面:一是出自自愿的模仿;二是出自受到一定压力的服从。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服从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权威的强制而产生的行为;二是受到环境,包括群体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风气、潮流等等因素的压力而产生的行为。

(2)同化

同化,是指在思想、感情上主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旅游态度在这一阶段已由自发或被迫转为自觉地接受,自觉地进行了。

(3)内化

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接受某种思想观点,并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相整合,构成统一的、新的态度体系,这是旅游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三 影响旅游态度形成的因素

(1)经验的情绪后果;(2)需要的满足;(3)知识经验;(4)家庭因素

(5)参照群体的影响;(6)文化因素

四.旅游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1、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具体性之间的不同。

2、态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态度与动机之间的矛盾。

4、能力和代价因素的影响

五.逆反心理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1.逆反心理:是指在劝导过程中所出现的非常规性质的逆向反应。2.常见的逆反心理类型有:

(1.)超限逆反

指同样的、单调的刺激物在刺激时间过长,刺激强度过大时所引起的逆向反应。

(2.)情境逆反

指由不适当的 引导时机和场合所引起的逆向反应。

(3.)信度逆反

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源的怀疑所带来的逆向反应。(4.)归因逆反

指因对劝导者的动机产生怀疑而出现的逆反心理。

(5.)自主逆反

[也称自我价值保护]

指当外界压力使对象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逆向反应。

(6.)禁果逆反

指由简单而无充足理由的禁止

所带来的逆向反应。六.改变态度的具体策略

1.“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一词,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

此方法适用于目标对象的态度与说服者的态度差距较大的情况。

2.“留面子效应”

是指为了使人更好地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先提出一个明知别人会拒绝的很大要求,以提高人们接受较小要求的可能性的方法。注:可能有名词解释哦~ 了解:1.旅游态度的分类【1.一般旅游态度与具体旅游态度

2.个体旅游态度与群体旅游态度

3.认知性旅游态度和情感性旅游态度】 2.认知失调理论

3.怎样提高劝导效果

第五章

旅游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的定义.个性的定义: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表现为一个人与他人相区别的、自成体系的个人行为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成分,对行为预测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4.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工作、学习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在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韧性等方面,影响人的行为和行为方式。

3.性格的情感特征

主要表现在情感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 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认识方面的个性特点 上。

三.旅游者性格的类型

(一)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 1.独立型旅游者

(1)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进行旅游选择和决策,往往会认真分析,权衡利弊,一旦做出决断则难以改变。(2)如若参加团体旅游,往往是旅游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常受团队成员的拥护信赖,帮助团队客人反映意见或解决题 2.顺从型旅游者

(1)独立性差,易受外界、他人和广告宣传的影响。进行旅游选择和决策,往往按别人的计划或意见行事,喜欢随大流。(2)这类旅游者喜欢参加所属团体组织的集体旅游或旅行社组织的、安排好行程或计划的团体包价旅游。(3)他们在旅行中遇到波折和困难往往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二)按心理机能分类 1.理智型旅游

(1)通常用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们进行旅游选择和决策,往往会认真思考和细心评估,很少受情绪波动和他人的影响。(2)多喜欢选择具有认知价值和审美意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而较少选择一般的观光或度假旅游以及单纯的娱乐、休闲性旅游活动。

2.情感型旅游者(1)凡事易受情感支配。他们作出决择和处理事情爱凭兴趣和情绪,好感情用事。(2)喜欢选择有趣味、有变化的活动内容及方式,喜爱具有浪漫色彩、温馨情调、神秘气氛和不同寻常体验的旅游活动,而对单纯的度假和专项的旅游少有兴致。(3)他们在旅途中常是团队情绪的激发者、烘托者和活跃的中心人物 3.意志型旅游者

(1)做事目标明确,善于自我控制。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或已经定好的游览行程不会轻易改变,不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2)对漫无目标和轻而易举的旅游活动少有兴趣,而热衷于目的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能发挥个人能力的旅游活动。(3)在旅途中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能适应各种旅游环境 按照行为方式划分

按照行为处事的风格与方式划分性格类型,可以把旅游者的性格分为:

1.傲慢挑剔型:一般表现为行为任性傲慢,盛气凌人,自视甚高,喜欢炫耀,表情冷漠,情绪暴躁。

2.争辩激动型:这类旅游者在我意识较强,好胜心理较强,爱参与。对他人做出的各种决定都喜欢提出异议,争输赢。在与别人争论时又往往显得激动、冲动、执拗倔强,有时会出言不逊,伤及他人的感情,挑起事端,引起人际冲突。3.防御猜疑型:这类旅游者的最大特点是遇事生疑。防御心理较强。他们不仅对服务人员以及其他旅游者都存在不信任心理,而且对旅游团队所发生的事情与问题也持怀疑态度。

了解:1.旅游者气质的类型及服务原则

2.能力的类型与差异

第六章

旅游中的人际关系 一.、旅游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旅游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群体成员(包括旅游者和直接为之服务的接待人员)之间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直接的、可感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旅游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就是旅游群体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体现着一定的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三种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旅游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需要满足与否是旅游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基础;2.直接性和可感性 3.情感性和敏感性;4.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旅游群体中的人际交往规律及特殊原则

(一)旅游群体中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

1.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律;2.人际交往中的得失律;3.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价值保护

(二)旅游接待中的特殊人际交往原则

1.不能与客人有义气之争 ;2.把“对”留给客人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自我价值保护表现在:1.对知觉信息的选择与加工上;2.对行为的解释上;3.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上(接纳和排斥的相互性)

(四)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 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降低的人。这种尊重的得失现象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这一发现被人们幽默地称作“对婚姻不忠的定律”。

三.旅游人际沟通的定义和常见障碍原因

(一)旅游群体中人际沟通的含义

旅游群体中的人际沟通,是指旅游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思想、观点、意见、情绪情感等信息内容的过程。

(二)旅游人际沟通的障碍原因

& 发讯者的问题:1.信息编码不准确;2.信息传送不全; 3.发讯者的信誉不佳,影响沟通;4.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

& 信息接收者的问题:1.忽视信息2.信息译码不准确 【(1)受讯者对发讯者的编码不熟悉,有可能误解信息,甚至理解得截然相反;(2)经验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3.拒绝接收信息

& 沟通通道的问题:1.发讯者选择的沟通媒介不合适 ;2.几种媒介互相冲突;

3.沟通渠道过长,中间环节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走样。

四.PAC分析理论及应用技巧

(一)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三种较为典型的心态

(1)家长型心态

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

(2)成人型心态

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3)儿童型心态

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相辅型交往与交叉型交往形式

1.相辅型交往形式:1.p—c 2.A—A 2.交叉型交往形式:1.PC—AA 2.PC—PC

(二)运用相互作用理论于人际沟通的技巧

1.当旅游者采用“父母式命令型”时,服务人员可先用“幼儿式服从型”接受下来,然后再用“成人型”做出反应。2.当旅游者采用“幼儿式依赖型”时,服务人员可先用“父母式安抚型”接受下来,然后再用“成人型”做出反应。

3.当旅游者采用“幼儿式撒泼型”回应服务人员的“成人型”沟通时,导游员应该继续保持“成人型”沟通。这是有效改善服务过程中人际沟通的重要技巧。

了解:1.旅游人群中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2.旅游群体当中的信息选择心理

第七章

旅游服务心理 一.导游技术中蕴含的知觉规律

1.虚实相间

引发游客的兴趣 2.进入角色

引导游客深度体验 3.制造悬念

引起游客的有意注意

4.点面结合 引导知觉选择与整体把握 5.利用参照

引起相似知觉组合

【运用了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旅游团队中心人物的特点作用和对待中心人物的方式

(一)团队中心人物的类型

旅游经验型、社会地位型、年长型、混合型

(二)团队中心人物的心理特点

情绪稳定意志坚定、自尊心强、交往能力强

(三)团队中心人物的作用

暗示性、信息加工、中心人物的飘移

(四)正确引导和利用团队中心人物 1.判断类型

2、满足其自尊心理

3、注意飘移

篇3:批改一道期末测试题的心理历程

1 试题呈现

学习“一次函数”时, 我们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 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尝试用你积累的经验和方法解决下面问题.

(Ⅰ) 在如图1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函数y=|x|的图像:

(ⅰ) 列表, 完成表格:

(ⅱ) 画出y=|x|的图像;

(Ⅱ) 结合所画函数图像, 写出y=|x|两条不同类型的性质;

(Ⅲ) 写出函数y=|x|与y=|x-2|图像的平移关系.

2 阅卷的心理历程

2.1 抵触———为学生叫屈

刚接触到这道题, 就觉得此题超出了八年级学生所学知识范围, 与我们平时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东西相去甚远, 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过高, 学生根本做不好, 真不知整份试卷的命题者是怎么想的.苏科版教材中, 在八年级上学期, 学生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函数概念的基本知识, 也刚刚学完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 仅仅积累了少许的关于函数的经验, 像第1问中画图像或求函数值等简单的问题, 估计学生完成的质量会较高, 但第2问是涉及写出y=|x|的两条性质, 学生瞎写的成份较多, 对于不同“类型”的性质没有明确概念, 根本不知从何写起, 充其量只能仿照一次函数y=kx+b (k≠0) 性质里当k>0 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中写出一条.第3问中的平移关系, 学生由于更多依课本中的知识而知道上下平移, 对这种左右平移知之甚少.

2.2 惊讶———学生错误如此触目

在试批了部分试卷, 进一步统一了评卷标准后, 正式阅卷开始, 接下去就不断出现一些与之前预估不太一样的错误.

第1问中.错误①如图2, 只描出了几个点.错误②如图3, 没有画出图像的趋势, 只是线段的感觉, 而不是向上延伸的射线.错误③如图4, 误以为是直线.错误④如图5, 出现两个图像, 而右边的显然应是解决第3问时辅助用的, 但没有及时擦去.

错因分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没能真正理解函数图像的意义, 认为画函数图像仅仅是描点、连线即可, 不用真正去画, 考试考到了再认真画也不迟.但实际做题时, 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甚至连完整的画函数图像的经历都没有, 眼高手低, 导致画图失误.此外, 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 导致了非智力因素失误, 把解决第3问时辅助的线也画了出来.

第2问中.错误①对函数的增减性质的文字语言描述不规范, 具体表现为:x>0时是增函数, x<0时是减函数;x>0时, y随x的增大而缩小, 当x<0时, y随x的增大而扩大;x>0时图像上行, x<0时图像下行;x>0时函数上山, x<0 时函数下山;函数图像先下降再上升.错误②把“x>0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x<0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误认为是两条性质, 因此部分学生写出这两句就认为是符合题意了.错误③只对函数图像对称性作简单描述, 写成了:图像是对称图形;图像可以通过翻折得到.错误④所例举的并非函数性质:图像是两条射线;当x取互为相反数的两数时, y1=y2 (学生在图中标出了y1, y2) .

错因分析:首先, 学生在学函数的起始阶段, 对如何学习函数和学习函数的哪些方面没有较好的认识;不能有效地从一次函数的学习中, 积累应有的经验去研究新的未知函数, 对函数的性质到底包括哪些方面, 应该从哪些角度描述并不清楚.其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能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会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述函数的性质, 造成学生的模糊认识, 误用增函数等超范围的说法和上下、山等非数学语言的表达等.

第3问中.错误①平移关系颠倒:把y=|x|向左平移两个单位得到y=|x-2|.错误②描述不具体, 直接默认由y=|x|平移到y=|x-2|:向右平移两个单位.错误 ③ 误解了题意:平移关系为平移;上下左右都可以互相平移得到.

错因分析:学生文字语言组织不到位, 对描述平移运动时应具备的要素认识不清, 没有意识到方向和距离的真正所指, 反映出学生对平移定义的模糊认识, 对两个一次函数图像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不足.

2.3 开心———为学生的精彩表现

随着阅卷份数的增多, 满分为8分的这道题的平均分几乎就定格在2分, 这让笔者的心情极为不好, 但不时也有精彩的答卷出现, 每每此时都会觉得眼前一亮, 他们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几乎无异, 这些学生在做题时应该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了吧.

2.4 意犹未尽———为批阅这道题的收获

笔者的阅卷任务结束了, 在等待其他组结束阅卷工作时, 总觉得意犹未尽, 还想对题目作些挖掘和延伸, 以期进一步妄揣命题者的理想与追求, 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教学.

变式1 将题中的“y=|x|”都换成“y=|x|+2”.此时, 第3问则需要学生经过沿坐标轴方向两次平移 (或非坐标轴方向的一次或若干次平移) .

变式2 将第3问换成“试写出函数y=|x|与函数y=-x2相同和不同的性质各一条.”这里要求学生对陌生的y=-x2作类似y=|x|的探索后得出数、形中的“同”与“不同”, “同”是关于y轴所在直线对称, “不同”是x范围相同时, y随x值的变化情况.

变式3 将第3问换成“将函数y=|x|的图像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写出此时图像所对应的y与x的关系式.”

这个变化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里的y已经不是x的函数了, 学生对此时的图像不能仅理解成某个函数的图像, 而应将数、形结合起来, 所以对 “关系式”认识要恰当, 学生可以依前面的经验写出|y|=-x.

当然在学生所学知识的不同阶段及考生要求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对题目作多种变化, 不再赘述.

3 教学启示

3.1 以欣赏的眼光评价试题, 引导教学

每道试题无不凝聚了命题者的智慧和汗水, 也是命题者与解题者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对待题目, 固然应该始终保持审慎和挑剔的态度, 对明显不合实际的题目, 要勇于揭示其不合理之处, 少用或弃之不用.但有些时候我们更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面对试题, 稚化我们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去面对题目, 以便更好的理解学生, 引导教学.本题是一道以教材中未曾学习过的函数为引入点, 让学生再次经历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 重点考查了学生画函数图像、图形平移等知识, 也考查了学生独立研究函数的能力.题目的能力立意显然高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果仅仅用“超纲”评价此题, 那么就大大低估了此题的价值.学生平均得分和令人触目的不该出现的错误就是很好的说明.正所谓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此题中出现的问题就提醒我们在后续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或其它函数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弥补.

本题中的第1问让学生再次经历画函数图像的过程.我们知道, 函数的图像在函数研究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通过函数的图像,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变量的变化情况, 找出它们的对应规律;同时, 函数的各种特性也能在图像中得到直观的几何解释.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强化学生对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方法的认识, 弄清方法的依据是有序实数对 (x, y) 的集合与坐标平面上点的集合之间的等价关系, 即以函数表达式的任意一对实数 (x, y) 为坐标的点必在该函数的图像上, 而在函数图像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必满足该函数表达式, 从而准确列表、描点、连线, 画出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像.

3.2 关注试题所涉知识, 指导教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专家系统”的研究表明,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的多少及其组织结构.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其自身必然要具备足够多的知识, 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应剖析试题涉及哪些知识, 反思自己的教学中, 相关知识点是否讲解透彻, 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否到位等.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较好的关注这些方面内容的渗透和讲解, 可以在后续的函数教学中加以弥补, 用学生做题时的得失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同时, 教师还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做好源头活水的角色,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解题中做到心中有数.

本题中的第2问不仅考查学生, 也提醒教师去反思自己在教授函数知识时, 是否已经将相关的知识教到位了, 学生心中的疑惑是否得解了.从批阅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函数的性质应从哪些方面思考和描述并不清楚.函数的性质类型一般应包括4个方面, 即有界性, 初中数学体现为函数图像的位置、自变量的范围和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奇偶性, 初中数学表述为函数图像是中心对称或轴对称;单调性, 初中数学体现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值变化而变大或变小;周期性, 初中数学未涉及.教师在函数教学的伊始就让学生明确函数的性质所指, 恐怕学生在本题中不难得出I^I的自变量.r的取值范围为一切实数、函数最小值是〇, 图像经过第一、二象限, 关于7轴对称, 当工<〇时, ^随x的增大而减小, x>0时, ^随文的增大而增大等性质了.

3.3以全程的经验解决试题, 定位教学

学校教学是要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知识的迁移需要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是“从头到尾”想问题、思考问题、做问题全过程的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对解题的教学应有掌控全程的定位, 不放过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的每一个知识点, 让学生在一定的高度对题目有整体的把握, 掌握研究、解决某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操作方法.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程经验, 把各个操作环节的功能正常发挥, 完整的解决一个问题, 真正形成掌控问题的能力.

篇4:期末考试等

四六级作文

小张:“你四级抽到卷子的作文题目是什么?”

小李:“《大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课》(A course that has impressed you most in college)。”

小张:“那是什么课呢?”

小李:“挂掉的那一课。”

平时成绩

老师总说最后成绩要把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比例计算,三七分,要求一定要有出勤率。英语专业某学神算了算,问:“那岂不是只要期末考到85分以上就可以一学期不来上课?”老师听到笑笑说:“对于这么想的学生,我还没说哪个占三,哪个占七呢!”

(陕西理工学院 姜鑫烨)

耳机

六级考试需要自备耳机,见某同学拿着一个黑色的耳暖进了考场,当时我就震惊了!

(天津外国语大学 崔婉欣)

鸡皮疙瘩

毛概课上,老师讲到社会上的怪现象常让自己不适:“我这一身的鸡毛当即竖起来了,掉一地疙瘩!”三秒后,全班爆笑。老师慌忙改口:“不不不,是我一身的汗毛竖起来了,鸡皮疙瘩掉一地。”全班又笑得炸开了锅。

(江苏师范大学 王欣媛)

江湖险恶

期末最后一次课,老师:“划了重点,给了题型,大家对期末考试要有信心!”

教室里顿时一片欢呼雀跃,“我要去DOTA!”“明天去逛街吧!”

老师在欢呼间隙轻飘飘说了一句,“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江湖险恶哦!”

然后,一片寂静,然后,大家就默默低头继续看书了……

(广西大学 陆丽程)

最熟悉的单词

据我所知,除了yes、no、ok,在我国最被广大学生熟记的单词就是abandon。(四、六级,各种英语考试词典的第一个单词就是abandon)

(幻灭妖僧)

区别

北方的冬天:睡前衣服一脱慢悠悠地换上睡衣再徐徐踱步至床前。南方的冬天:睡前衣服一脱立马向后翻腾一周半侧转两周空中换好睡衣再屈膝落地大跨步跃起滑翔至被窝。

(子在川上)

吃橙子

我:“待我来杀个橙子吃,就是这个橙子比较老。”

师姐:“没关系,老少咸宜。”

我:“哈哈哈,那开吃吧。”

师姐:“嗯,果然吃到了一股阿茨海默的味道。”

我:……

(装大雷)

篇5:旅游心理学名词解释期末考点

旅游(WTO):包括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休闲:当一个人通过劳动干完了自己的工作,或享受法定休假日,并满足了他的基本需要之后,这个人就有了属于他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核心理论:是指紧紧围绕旅游活动所探索和研究的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服务与管理行为的有关理论。

个性倾向性:指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是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选择性理解:用一定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的含义形成整体的知觉印象,这便是旅游知觉中的理解性特征。

恒常性(选择性保持):是当地旅游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旅游知觉的对象任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整体性(组织性):人们对旅游活动中的刺激进行筛选时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选择的把有关刺激组成一个对旅游者来说具有某种意义的整体来知觉,这就是知觉的统一完整性。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和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

一般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时,依据本人长期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迅速做出决定的过程,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规和习惯,又称常规决策。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学习旅游消费:这是指人们必须学会如何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精明的消费者;旅游消费者必须学会如何辨别、区分和评价互相竞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处理自己旅游决策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尚未在事先觉察到的隐忧。

需要:个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到缺乏而出现体内平衡倾向和择取倾向,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是情绪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的综合。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生活方式:是人们为满足自身(衣食住行、人口生产和更高的精神文化)各种形式的总和以及如何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

态度:是社会主体能动地对人(自己和他人)、对事、对物的比较稳定的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

参照群体:是从行为科学中引进的概念,它的含义也在不断的改变。一般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看法和行为的群体。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相对持久和同质的部分,个体或家庭在其中享有类似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篇6: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期末考试

答案及评分标准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20分)

1.托马斯·库克的活动说明了十九世纪末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父子公司的问世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2.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应始于末期,并在奴隶制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活动主要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3.旅游业“三大支柱说”中的三大支柱分别指、4.在欧美国家中,人们根据旅行社所经营的业务类型,将旅行社企业划分为营商和 旅游零售商。

5.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由三部分人构成,分别是 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6.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精神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者说好奇心的需要,另外一种是消极的 逃避紧张 的需要。

7.国际旅游还可以根据游客的流向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情况则是出境旅游或出国旅游。

8.旅游交通不仅要解决往来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距离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其中的时间距离问题。

9.世界旅游组织正式成立于1975年1月2日,其总部位于。

10.按照旅游者的罗马会议定义,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游客下分两大类,一类是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称为“旅游者”;另一类是在目的地不

停留过夜,当日往返的游客,称为“游览者”。

二、判断题(只判断正误,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在旅游研究中,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

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2.按照国际联盟的规定,到国外学习、寄宿在校的学生,可列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人员。(×)

3.多中心型心理类型的人往往是新旅游地的发现者和开拓者。(√)

4.世界旅游组织是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全球性的非政府间的组织机构。

(×)

5.消遣型旅游者在价格方面不太敏感。(×)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本大题共20分)

1.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3分)。

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因。

(1分)

2.可进入性

指旅游资源的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3分)

即不仅要便利游客的来访,而且要便利游客结束访问后离去。(1分)

3.旅游批发商

即主要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者旅游公司。(3分)

所谓批发业务是指旅行社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预测,大批量地定购交通运输公司、食宿接待企业、旅游景点等旅游供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将这些单项产品组合成为不同的包价旅游线路产品,最后通过一定的销售渠道向旅游消费者出售。(1分)

4.现实旅游资源

不仅其本身具有魅力,而且已有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5.国际旅游组织

国际旅游组织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国际旅游组织指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国际旅游组织。(2分)

广义的国际旅游组织则还包括那些其工作范围部分地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国际组织,以及专门涉及某一旅游行业的国际性旅游同业组织。(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本大题共30分)

1.简述托马斯·库克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

(1)(1分)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团体旅游活动。人们普遍认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这次旅游活动的特点是: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周密性

(3)团体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4)为后来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分)1845年首次出于商业性的目的组织团体消遣旅游:

(1)这次团体旅行活动的特点

A 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组织是出于纯商业性的盈利目的B 这次组织的团体消遣活动是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

C 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

D 编写了一本《利物浦之行手册》

E 有全程陪同和导游

(2)同1841年组织的旅游活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 组织工作的性质不同

B 参加者的旅游目的不同

C 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

(3)(1分)1872年托马斯·库克首创了组织环球旅游的先例。

2.比较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 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其中又分为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1分)

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境(1分)。

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分):

(1)从活动开展的地理范围上看

(2)从便利程度上看

(3)从直接的经济影响方便看

3.简述经常用到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方法。

旅游者的类型划分不存在绝对不变的统一标准。事实上,人们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或经营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

常用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标准:

(1)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

(2)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者和散客旅游者;

(3)按旅行距离划分,远程旅游者和中短程旅游者;

(4)消费方式划分,自费旅游者和奖励旅游者;

(5)旅行方式划分,游船旅游者和自驾车旅游者;

(6)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

(7)出游目的划分,消遣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

4.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应具备哪些条件?认识这些条件的意义何在?

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应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1)客观条件:(2分)

足够的支付能力

足够的余暇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个人身体状况,家庭状况。

(2)主观条件:(2分)

旅游动机

(3)认识意义:(2分)

个人方面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共同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现实的旅游

者。全面认识这些因素,对于旅游业的经营工作,特别是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

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收入、时间、身体条件、家庭负担等客观因素,旅游业经营者是无法控制

或者说是很难帮助人们克服的,这意味着旅游经营者在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时

必须重视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旅游动机,旅游经营者则可采取主动,针对目标市场所追求的需要,利用

各种可能途经去激发人们对本目的地或本企业产品的兴趣,从而促进其购买动

机的产生。在这方面,旅游业经营者是大有可为的。

5.什么是旅游产品?列举并解释旅游产品特点。

(1)旅游产品的概念(2分)总体旅游产品首先是从需求方面提出的。在旅游者看来,其外出旅游全过程中的全部必要开支等于该次旅游的价格。反之,旅游者通过这一价格的支付而获得的一次旅游的全程经历也就是他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单项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企业所经营的设施和服务,或者说是旅游企业借助一定的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项目服务。

(2)特点:(4分)

1.无形性

2.不可转移性

3.不可储存性

4.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5.综合性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20分)

1.试述斯坦利·帕洛格(Stanly Plog)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的要点并分析其认识意义。

 帕洛格将人们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近自我中

心型、近多中心型和中间型。(2分)

 参见下图(1分)。

其中处在两个极端的心理类型分别是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2分)自我中心型的人,其特点是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愿冒险。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类型的人喜安逸、好轻松,不主动与陌生人交往,喜欢

熟悉的氛围和活动。

(2分)多中心型的人的特点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富有胆量。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类型的人求新奇、喜刺激、好冒险、善主动,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

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接触。

(2分)中间型;

(1分)近自我中心型;

(1分)近多中心型。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 中间型近多中心型

2.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业并非是一真正的产业。对此你有何评论?(10分)

(1)(2分)产业的概念:指其主要业务和产品大致相同的企业类别的总称。

(2)(4分)经济学家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家,从来都不承认旅游业是一个产业;从产业管

理来看,标准产业划分中不存在这个产业。

原因分析:

• 传统的产业划分标准是:产品或基本业务大致相同或相似。

作为旅游业主要构成部分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各有其完全不同的产品

和业务,不符合产业划分标准,这是根本原因。

•作为标准产业,要有明确的投入和产出,能清晰的界定。

旅游业的投入难以界定,作为旅游基础设施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和作为旅游上层

设施的交通都难以界定多少投入旅游多少投入其它;产出亦如此,绝对数额无法界定,尤其是散客的购物、娱乐、饮食等开支。故旅游业没有明确的投入和产出。

• 客观上,二战以后,各个国家又支持和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国际入境旅游,旅游业又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产业。

(3)(2分)旅游业在何种程度上被接受为一项产业

对旅游业的界定标准不是根据产品或基本业务相同或相似来界定,而是根据其服务对

象相同,都是旅游者来进行界定的。由此也导致了旅游业的特点如边缘性综合性等。我国从七五计划期间开始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4)(2分)旅游业的定义

上一篇: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措施下一篇:名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