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端午节活动

2024-05-09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精选9篇)

篇1:幼儿园端午节活动

端午节主题活动策划

活动时间:2017年5月25日星期一~ 5月27日星期五 活动总目的: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2.了解 端午节的由来,如:有关屈原的传说和赛龙舟的习俗。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活动方案 活动一:《端午节的由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活动准备:PPT图片、由来、故事、龙舟和粽子和其他习俗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配合图片讲述《屈原的故事》。

2、端午的习俗:教师出示PPT图片

师:那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出示图片)

(1)挂艾叶菖蒲(2)赛龙舟

(3)吃粽子

(4)佩香包

(5)五彩绳

(6)教师小结

活动二:《美丽的龙舟》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绘画创作。2.体验绘画的乐趣。活动准备:

1.观看有关划龙舟比赛视频 2.ppt范例画 活动过程

1.结合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引导幼儿根椐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龙舟的基本特征(幼儿也可自由讨论)。

2.引导幼儿想想龙舟是怎样?教师重点引导幼儿龙舟的三角形船头、还有龙的形态,特别是龙头的建构。

3.启发幼儿可大胆设计不同的龙舟,装饰龙舟的外形。活动三:《五月五》诗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附件: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楚国。他爱护百姓,帮助楚王治理国家,使楚国变得很强大,楚王很信任他。王后和奸臣们看见楚王这么信任屈原,心里很不高兴,经常凑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们拼命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动员楚王相信最强大的敌国——秦国的话,放弃跟其他小国家做朋友。屈原坚决反对楚王相信敌人的话,一再劝说楚王不要与周围的国家绝交。楚王非常生气,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将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坚持与周围的国家断绝了朋友关系。秦国见楚王中了计,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国。楚国被打败了,楚王也被秦国捉去,最后死在了秦国。

屈原虽然被免除了官职,但他非常关心自己的国家,他担心楚国的命运,常常整夜睡不着。在听到楚国被打败、楚王死在秦国的消息后,他非常伤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几天,来到了汨罗江边,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屈原死的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老百姓们听说后,争着划船,到处去捞屈原,赛船的风俗就这样形成了。为了纪念屈原,人们还用竹叶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让鱼吃饱了不伤害屈原。

端午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

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2:幼儿园端午节活动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1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019年6月_日,____幼儿园开展了端午主题活动之欢乐包粽子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和教师一齐亲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参观,有的小朋友还进取参与进来呢,大家都体验到了包粽子的欢乐。

活动前几天,教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教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经过教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幼儿园里的教师们也早早的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们认识了棕叶、糯米、黑芝麻馅料、火腿肠等材料,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准备包裹粽子。

代教师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貌,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明白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本事,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2

为了搞好端午节纪念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市礼貌办关于在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的通知,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我校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工作部署,进取开展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认同端午、过好端午。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精心安排认真部署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礼貌,我校高度重视,对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提出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学生参与性、加强环境整治、营造舆论氛围四点具体要求。

二、各种活动精彩纷呈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班密切配合,经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着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组织开展“端午节”诗歌朗诵。二是开展端午节经典诵读活动。宣传爱国诗人屈原等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了传统文化内涵。三是利用板报、广播、学校网等载体,以专栏、讲座、专题报道等方式,宣传传统节日习俗,普及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和谐社会。

(二)认真开展“崇尚科学礼貌过端午”活动。节日期间,在开展学校整治工作的同时,在班级开展以“人人动手,清洁学校,促进礼貌”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进取发动学生打扫扬尘,清除卫生死角,进一步在学校内掀起讲礼貌、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节日民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利用板报、标语开展活动,把节日氛围造浓,组织和引导学生过好了“我们的节日”。

这次开展“我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大力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节日的丰富内涵,强化了人们对端午民俗和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3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树立礼貌和谐节日新风。根据市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我们第三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端午主题活动:

1、各班引导幼儿经过视频、绘本故事了解端午节起源、习俗等节日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各班的小朋友进行了形式各异的端午主题活动。有的经过搓绳编织,编成了五彩绳,寓意驱邪迎吉;有的制作小小香包,寓意端午避邪驱瘟、点缀装饰;有的在教师的带领下观看小小蜜粽的制作过程,品尝端午美食;还有的班级用彩纸折叠小小的龙舟,在水池欢乐玩耍。幼儿园里还有一群端午小使者,将家中的艾叶拿到幼儿园,插放在幼儿园的各个活动室门口,为各班的小朋友送来端午的祝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师幼齐动手一齐布置室内外环境,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3、精心组织幼儿和教师一齐洗粽叶额、包粽子、吃粽子,置身节日里品尝自我动手包的各种粽子,经过亲自参与洗、包、煮、品的整个过程,充分感受了解端午节,加深印象,感受传统,了解民俗,传承民族精神。真正喜欢上我们的传统节日。包好的粽子被送到厨房蒸煮,午时一齐品尝香喷喷的粽子,体验端午节日乐趣!

本次活动,小朋友们不仅仅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更体会了端午节的欢乐。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4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本事,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能够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一是教师、家长、幼儿一齐收集资料有关端午节的新、老照片及相关声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并经过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之情,鼓励、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经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民间传说,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在班内分组交流学习,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崇敬、爱戴。三是倡导热心家长给与幼儿包粽子的指导。幼儿自我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帮忙煮好。让幼儿品尝、分享自我的劳动成果。四是制作并相互赠送端午节贺卡,鼓励幼儿动脑的同时也多动手,并互相传达节日的问候。五是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各年级组组织幼儿举行“绘美丽祖国”绘画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经过“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让幼儿感受过节的欢乐,做中国人的光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积累幼儿的文化底蕴。在活动中让幼儿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个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动手本事和同伴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5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为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强化“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弘扬端午节日习俗,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端午节期间,我校进取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进取部署

学校领导对活动开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并成立了以陈再锋校长为组长,其他教师为组员的活动领导小组。

二、节前广泛宣传

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传统节日的来历、历史背景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等,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

三、活动丰富、共同体验、收获欢乐

1、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

各班以“端午”为主题举行班队会,经过让同学们查阅资料、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观看赛龙舟视频、诵读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辞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手抄报、绘画作品展。

我校将举办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绘画、手抄报作品展,让师生们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我校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向道德模范老人、留守儿童等送慰问品活动,陪他们共度端午佳节。

4、开展亲子包粽子活动。

我校在综合实践室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体验包粽子活动。来自社区的阿姨们给学生们讲解了煮粽子叶、糯米、泡香菇、“卷小漏斗”、装米、绑米、煮粽子等全部过程,并指导孩子动手包粽子。在体验包粽子过程中,学生们明白了粽子叶必须煮过后使用,有韧性;煮粽子必须插空摆放,不留缝隙,防止煮沸时翻转漏米。当一个个小小的粽子在学生们的手中翻转着,一点点地变化着,从“小青蛙”、“小面包”、“小馒头”变成“小三角”时,学生们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但提高动手实践本事学会了包粽子的技巧,同时还真切地感受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感受了节日气息。

篇3:浅谈通化市朝鲜族端午节文化活动

一、端午节文化活动的意义

通化市朝鲜族端午节文化活动, 内容丰富, 主题鲜明, 形式多样, 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向性需求, 展示了朝鲜族的时代风采, 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活动特有的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艺术性、深受群众的喜爱。

二、端午节文化活动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泛

随着人们欣赏、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文化艺术档次和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开展的端午节文化活动, 则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群众参与面窄, 活动内容较为单调。2004年以来, 通化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举办的端午节活动在规模上有了一个新的目标, 那就是把活动逐步扩大到全市各骨干群体都能参与的大型文化活动。各骨干群体的负责人, 对我们的这一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使端午节文化活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规模, 这种规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2004年以来每年由通化市东昌区、二道江区、集安市、梅河口市、通化县、柳河县、辉南县等地六百多名表演者参与的端午节文化活动, 都能如期在通化市玉皇山公园隆重举行。端午节文化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演出人员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热闹精彩的演出持续3个多小时, 深受群众欢迎。端午节文化活动经过多届举办, 演员的演技日趋成熟, 普及与提高的递进作用是较为明显的。2009年以来开展的端午节文化活动, 又联合了白山市。白山市朝鲜族老年协会的参与, 促进了两市朝鲜族文化的交流。端午节文化活动参加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质量一年比一年高, 形成了每年必办的基本规律。端午节文化活动的特色是它的连续性。通化市端午节文化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17届。它基本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随意到规范, 从分散到集中,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全部过程。而且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地完善自己, 使其更加适应人们的需求。

三、端午节文化活动中产生和涌现的群体骨干越来越多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骨干队伍是最积极和具有影响力、凝聚力的组织者和示范者, 没有骨干队伍的精诚团结与辛勤劳作, 文化活动的组织就会失去合力, 文化活动就会降低效能。着力培养一批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集体典型尤为重要。群众文化活动是群文业余骨干队伍的生命线, 也是群文业余骨干成长的沃土。群文业余骨干队伍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产生和涌现的。经过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 通化各地都先后成立了群众文化活动骨干群体。如通化市东昌区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于1987年, 通化市二道江区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于1999年, 集安市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于1990年, 梅河口市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于1987年, 通化县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于1987年, 通化县朝鲜族中老年协会成立于1985年, 柳河县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于1988年, 辉南县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于1983年, 通化市朝鲜族艺术馆民族乐队成立于2005年, 通化市朝鲜族艺术馆少儿艺术团成立于2006年, 通化市朝鲜族艺术馆中年舞蹈队一队成立于2007年, 通化市朝鲜族艺术馆青年舞蹈队成立于2008年, 通化市朝鲜族艺术馆中年舞蹈二队成立于2009年。这些骨干队伍的成立, 为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并在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篇4: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功能定位

活动区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操作的活动。那么,这种活动究竟是有目的的学习还是游戏呢?赞成活动区活动就是游戏的人认为,活动区活动是孩子的自主活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达成活动目标的时间不是强制的,这种自由选择就是游戏的特征,因此活动区活动就是游戏,不用再安排其他游戏时间了。但反对者则认为,活动区活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孩子的活动虽然是个体自选的,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规定好的,孩子的自主性很有限,这不能算是游戏,所以除了活动区活动以外,还应该保证自主游戏的时间。

以上两种认识导致了活动区活动与游戏活动分开进行和同时进行这两种组织形式的形成,前者分“区角活动时间”与“游戏活动时间”,或称“学习性区角活动”与“游戏性区角活动”;后者只有自选活动的时间,这个时间里的活动要么称“游戏活动”,要么称“区角活动”。可见,活动区活动的功能定位,取决于教师如何理解游戏和教学的关系,也取决于如何认识教师的预期与幼儿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游戏”和“教学”的分与合

我们深入到幼儿园去调查时,发现各幼儿园区角的名称大同小异,但是幼儿在区角的活动状况很不一样。根据环境诱导行为的原则,分析一下教师在活动区投放的材料,我们就会发现,有的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是低结构或非结构的,没有玩法上的规定,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玩法;有的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以高结构的为主,有很明确的目标,大都有操作上的规定,玩法是固定的,隐含着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观察和指导也是根据这些要求进行的;有的幼儿园根据活动区的性质投放结构化程度不同的材料,在设立语言区、科学区、益智区、美工区的同时,设有表演区、结构区、社会区,前四个区的材料比较倾向于高结构的(一种材料只有一种玩法)或较高结构的(规定了可能的几种玩法,允许幼儿探索新的玩法),后三个区的材料是倾向于开放的、低结构的,即没有固定的玩法;也有的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完全开放的,所有的材料都是低结构的,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教师不对预设玩法作评价,允许孩子跨区域使用材料,任意搭配材料,进行想象性表现。

以上活动虽然都是以区角活动形式出现的,但由于提供材料的方式不同,允许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程度不同,活动的性质也就不同。是个别化教学,还是游戏,或是自主性探索活动,就看教师设置活动区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定位于教学的话,那就应达成明确的目标,材料的提供就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对材料的使用有明确的要求,教师比较关注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定位于自主性探索活动的话,那区角活动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有多种可能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只作预先的估计,由幼儿自己去发现各种可能的玩法,教师关注的是预设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多种事实之间的关系。而如果定位于游戏的话,则区角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大致的活动范围,活动区的名称只限定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向,不限定孩子活动的类型,教师更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这些使用方式客观上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当活动区活动被定位于个别化教学时,那种为达成特定教学目标的操作活动显然就不同于游戏了。这时,教师必须注意,不能用这类活动取代游戏,必须在活动区活动以外再安排游戏时间。如果这类结构化的操作练习与那些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同时开展,在游戏的孩子不仅会干扰在学习的孩子,还会出现幼儿被动学习的情况。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对这类个别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的时间安排有特殊的要求,要避免活动区中的小学化现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教师在对活动区的安排和材料的投放上,应该有更加自觉的意识,先根据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整体需要给予活动区以功能定位,再根据功能定位投放材料和确定指导要求。

二、对幼儿来说,活动区活动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以上我们对活动区活动的性质作出“游戏”和“教学”的区分,是从幼儿和教师两个角度来考虑的。但是,如果我们单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那就要对“游戏”与“学习”作出界定。现实中凡是将活动区中的“游戏”与“教学”分开组织时,如果从幼儿出发来命名活动区,就会出现“游戏性区角”和“学习性区角”,这里的“学习”就不是“游戏”了。

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但是学习不一定都是游戏,因为事实上存在不同性质的学习,在此我们试图分“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自发性学习”来阐述活动区应当倡导的学习(如图)。

上图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为依据构建而成的。《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这里,《纲要》把“游戏”和“探索”并列加以表述,是因为存在着两类游戏行为,一类是表现性行为,如装扮、建构、表演中的自我表现等,另一类是探索性行为,如探索环境与材料。探索性行为又有两类,一类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探索,另一类是在教师预设环境中的诱导性探索。所以,游戏和探索是交错在一起的。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游戏是一种自发性学习,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幼儿从中获得的经验是多样而不确定的。探索是一种发现性学习,有时幼儿会在游戏中自发地探索,有时他们在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的环境中探索,但因为探索是相对自由的,所以对幼儿来说,这种探索也是游戏。也就是说,这类活动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三、对教师来说,活动区活动是一种隐性教学

活动区与课程密切相关,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活动区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重要依据,所以对教师来说活动区活动确实具有教学的意义,只是此时教学方法由直接传授转变成了间接传递,教学内容由间接知识转变成了直接经验,教学形式由集体上课转变成了个别指导,教学目标由统一实现转变成了有差异地达成。这种转变的依据是幼儿的接受可能性。如果只强调以课程为依据,而忽视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由此引发的兴趣和需要为依据,那么这种转变就会流于形式,活动区操作就会小学化。而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其衡量的标志就是活动区中的教学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显性的”是指幼儿能意识到教师所要求的目标必须即时达成,有完成任务的压力。“隐性的”是指幼儿并没有意识到教师的教学意图,在自由探索中不知不觉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将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中,而幼儿在与这样的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时,会觉得自己是在玩,至少会有游戏般的体验。幼儿的探索活动包括两类基本的游戏:一类是规则游戏,一类是探索游戏,这两类游戏都是教师预设并隐含着教学目标的。

由于教师将一些教学目标隐含其中,所以与其他游戏相比,规则游戏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结构性。这种游戏有明确的规则来限定幼儿的行为方式,也即玩法是由规则确定的,规则所指向的胜负结果也是明确的。然而,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目标明确、玩法固定的高结构活动怎么会受幼儿欢迎呢?其实,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尽管规则游戏也是结构化的,但它的吸引力在于输赢的不确定性,幼儿为了赢需要思考游戏的策略,比如走五子棋,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走棋才能做到五子一线,而且要考虑如何阻挡对方将五子排成一线,这种对策略的思考正是幼儿的自由探索,幼儿每次玩都会达到不同的结果,并从中收获智慧。而那种高结构的作业性操作,一旦完成对幼儿就再也没有价值了。所以,将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设计成规则游戏与设计成作业性的操作活动,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探索性游戏也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师通常通过投放材料的方式诱发幼儿的自发探索行为。该游戏的特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一是“教学”,即教师设计这个活动是有目的的,是为了使幼儿获得某种特定的经验;二是“探索”,即教师提供材料是为了给幼儿一种新异的刺激,引发幼儿的探索欲;三是“自发”,即这个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因为教师提供的材料是低结构的,幼儿作用于材料的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由度。

篇5: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

首先,幼儿园教务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拿出详细的端午节活动方案,并在例会上向所有老师针对此次活动提出要求。按照幼儿园端午活动方案,X月12日,各班老师生利用动形象的课件向孩子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有的班级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班级实际情况,给孩子讲解包粽子的具体方法,现场亲手教幼儿包粽子;有的班级自制“旱龙”,在教室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有的班级制作艾叶香包、香囊,孩子们把这些自制的香包、香囊带回家送给自己的长辈,家长们也与孩子一起共同感受端午浓情!

X月14日,幼儿园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们普及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知识,倡行文明公约,让家长在端午节中争做文明使者,普及文明新风。

X月15日,结合端午节的风俗,我园开展了“诗歌端午”,经典诵读比赛。组织幼儿通过颂古诗,品端午,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6:端午节幼儿园亲子活动

活动主题名称:好玩的端午节活动目的:

1、为了幼儿能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

2、增进亲子联系与沟通,丰富幼儿家长与幼儿的节庆生活。

3、配合幼儿园进行《童玩美DIY课程》宣传。

活动规模:全园幼儿、家长活动场地:幼儿园户外场地活动时间:3小时背景资料: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活动前准备:

一、活动前:

1 活动前教师邀请家长准时参加幼儿园节庆亲子活动。

组织建议: 一定要强调并提醒幼儿家长具体时间。

2家长入园时,播放关于端午节的音乐,营造节日气氛。

3园所计划:1购买艾草进行环境装饰。

2幼儿早点或午点为小粽子。

二、活动开始ING(90分钟)1、活动原由说明: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过两天是什么节日,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引导幼儿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并初步感受节日气氛。

2、端午节快乐(40分钟)活动名称:漂亮的龙舟(大班)、彩绘鸭蛋(中班)、飘香八宝饭(小班)、活动说明:具体操作流程请见大班、中班、小班操作用书。

活动目的:增进幼儿小肌肉灵活性;增进亲子感情交流。

注意事项: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与家长沟通与交流。

组织建议:1教师可在幼儿操作前播放关于本活动的视频或图片,供幼儿加深印象及观察。

2教师要引导家长鼓励幼儿较自主,而家长较多的是给予装饰时的建议,协助幼儿完成。

3幼儿操作时,教师播放关于端午节的歌曲或者配乐诗歌。

3、好玩的龙舟赛(40分钟)游戏名称:我和爸爸、妈妈划龙舟游戏玩法:1小班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游戏。家长五个或八个为一组,曲腿坐下,幼儿面对家长坐在爸爸或妈妈的腿上或肚上,亲子的手握在一起,向前移动并且最先到达终点的家庭获胜。

2 中班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游戏,四个家庭分成一组,每组幼儿和家长都蹲下,后面的”队员“拉着前面的”队员“的衣服往前划,哪一组幼儿先划到终点则获得胜利。

3大班幼儿与家长面对面的坐下来,相互将脚放在对方的屁股下面,双手搭在对方的肩上,协调着向前”划行“,先到达终点的家庭获得胜利。

活动目的:增强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与协作,并感受”划龙舟"的乐趣。

组织建议:1提前将家庭进行分组,并张贴出规则和分组名单。

2提前布置划分好起点和终点,因为游戏的活动方式,间隔不宜过长,二十米教适合。

3教师在游戏前可带家长和幼儿一起做《活动操》。

4进行游戏规则和玩法的演示,帮助幼儿及家长理解。也可以家庭为单位找空地先尝试练习再进行比赛。

三、活动ENDING(10分钟)活动说明:幼儿园拍照留念组织建议:全园播放背景音乐衬底

活动结束~

篇7:端午节活动幼儿园致辞

早上好!我是三班的大三学生。今天,我将在国旗下发表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庆祝端午节”。

以往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孩子们一定是吃了粽子,看了龙舟赛,过了一个很开心的节日,但是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我来告诉你!

中国古代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他不忍看到自己的国家被敌人侵略,就用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用生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咬屈原的身体,老百姓划到河边,有的敲锣打鼓把鱼虾吓跑,有的把饭团扔到河里喂。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孩子,我现在就唱几句,“我家有个酷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手掌有点粗,引我学会走路。”孩子们,歌里的这个男人是谁?对了,是我们的父亲。下周日,我们又要过父亲节了。爸爸很辛苦。大家一定要做个礼物安慰爸爸,然后大声说:“爸爸,我爱你!”。

孩子们,随着我一天天长大,我们要学会热爱祖国,关爱家庭,做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快乐的度过我们的童年。

篇8:幼儿园端午节活动

一、将户外活动作为主题活动实施前的铺垫

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储备,在主题活动开展前,将户外活动作为主体活动开展的铺垫,融入主题内容中的认知目标,能够进一步提高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兴趣,加深对主题活动的参与度,促进主题活动目标的达成。

在每天午饭之后到午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教师经常会带幼儿去户外散步,散步活动成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散步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带幼儿走走路、消消食,我们经常将散步活动与课程主题紧密相连,为主题活动的开始奠定认知基础与情感基础。比如,在小班“冬爷爷的胡子”主题开展前,我们带领幼儿到户外公园进行了一次“寻找冬天”的活动,有的幼儿发现小草变黄了,有的幼儿发现树叶都掉光了,有的幼儿发现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还戴上了围巾和帽子……在远足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冬天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活动新主题“冬爷爷的胡子”开展时,幼儿无论是在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借鉴在户外公园中的散步经验,很快进入主题活动的学习中。

二、将户外活动作为主题活动实施中的重要补充

近年来,我们不断尝试将户外教育资源融入园本课程,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完善主题活动的形式。比如,在以往的大班主题活动“虫儿大世界”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各种昆虫以及它们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我们会在主题开展过程中组织幼儿参观昆虫博物馆。随着户外教育资源的不断开发,我们在主题活动中新增加了帮助幼儿认识真实昆虫世界的活动“虫儿在哪里”。教师请幼儿带来了各种捕虫工具,组织了两次捕虫活动。第一次捕虫活动中,只有少数幼儿捕到了昆虫,回班级之后教师请幼儿分享了各自的捕虫经历,总结了捕虫失败的原因,并请捕虫成功的幼儿介绍了经验,包括寻找昆虫栖息地的方法、捕虫工具的正确使用、成功捕虫的动作要领等。随后,教师组织幼儿再次到公园进行第二次捕虫活动,幼儿借鉴了他人的成功经验,改正了自己的不足,成功地捕捉到了昆虫。之后,幼儿对自己捕捉到的虫子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两次捕虫经历帮助幼儿统整了有关昆虫的知识,使幼儿对昆虫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可见,户外活动可以有效整合进各个主题活动中,成为主题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主题活动的结构,完善主题活动的内容,加深幼儿对主题内容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将户外活动作为主题活动实施后的有效延续

每一次主题活动的完成并不等于对该主题内容探索的结束,而是需要教师将该主题中的内容继续渗透进幼儿之后的生活与学习中,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该内容的了解与运用。户外活动可以成为主题活动实施后的有效延续。比如,在大班“植物的生命”主题中,通过教学活动,幼儿了解了叶子的生长方式有对生、互生、轮生等形式。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该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植物叶子的生长方式,请幼儿仔细观察哪些植物是对生、互生、轮生。每当幼儿自己找到相应的叶子时都会惊喜不已。通过户外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植物叶子外形特征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幼儿继续保持探索大自然兴趣与激情。

篇9: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多年来,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思考着活动区活动的定位,也在总结与反思中触摸着活动区活动的内涵,我们意识到——

活动区活动,更要体现幼儿主体

活动区活动以激发幼儿自发探索、自主学习为宗旨,教师力图通过材料去诱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教师预设的课程目标。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创设活动区时产生了以下困惑:

首先,活动区到底是应按“领域”来划分,还是应以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划分?理念不同,实践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场景。以“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命名的,显然是服务于领域教育的;而以“我爱我家”“花园里”“有趣的水”“我长大了”等命名的,一看便知是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相关教育的。然而,不管如何命名、不管以何种维度来划分,我们要防止的是,教师在“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区域中挖空心思地搞学科教育,从而无限制地加深幼儿的学习难度;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教师打着主题活动“春天来了”这类旗子,却仅以小蝌蚪等作为元素设计材料,让幼儿做“多一少一”或“相邻数”的练习,全然抛却了关于春天季节特征的经验的传递。

其次,活动区活动的内容更替到底应以时间为依据,还是应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依据?这应该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点。比如,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开展“交通工具”的主题教育,活动室的每一个区角都是关于该主题的内容,包括唱的、跳的、下的棋、看的书、听的故事、做的实验……教师绞尽脑汁付出了很多,唯独忘了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孩子,一个月的内容都是有关交通工具的,我会喜欢吗?

我们在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寻找其中的根本原因时,想起了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曾经说过的话:“教师是把活动区活动当成了教学的又一个手段了,他把原来课程中要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传递给幼儿的各领域知识转化为操作材料,将原来用于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具转化为学具投放到活动区,让幼儿个别操作,教师再作个别化指导,以实现课程目标。”然而,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的,我们期望活动区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立足幼儿的不同水平。

于是,我们尝试创设多个主题活动区,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我们根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水平来调整、补充相关内容以落实幼儿的“自主发展”,而不是机械地以周、月为单位来更替内容;我们主张在活动区中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幼儿,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热衷于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

比如,在“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区域里,教师为中班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有让孩子通过拼图了解交通工具构造的;有让孩子给交通工具排排队比速度的;有让孩子根据车厢座位数来分配玩偶,以了解不同车辆的载客数的;有让孩子为各种车辆配备特殊工具,以了解不同车辆的不同用途的……其中,有一个箩筐最吸引孩子,里面有十几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玩具汽车,教师特意创设了一个“停车场”的环境,鼓励孩子根据车辆大小为车辆寻找合适的停车位。不料,这些玩具汽车到了孩子手里就有了不同的用处。第一天,男孩嘟嘟蹲在那里仔细地看着每一辆车,尝试着把每辆车的车门打开,结果发现很多玩具车的车门是打不开的,他自言自语“马路上车子的门都能打开的”。第二天,男孩乔乔来这里玩,他喜欢开车,他推动了所有的车,目的是要看看哪辆车跑得最远。第三天,女孩依依来了,她总是在给车子排队,从大到小、从矮到高,直到满意为止。第四天,教师介绍了“停车场”的玩法。之后几天里,果然有不少孩子开始在“停车场”中比较汽车的大小,但仍有孩子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沉迷于自己的探索。那天,男孩末末找来一块长条积木,尝试着在积木上开起了汽车,惊险又刺激……

其实,强调活动区中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材料,不仅可为教师观察幼儿提供机会,也促使教师学习解读幼儿行为背后蕴含的发展意义。最关键的是,教师可以在观察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思量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切,了解幼儿实际行为与教师预设的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材料和要求,以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活动区活动,更要强调过程可玩

活动区环境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来预设的。在实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很多教师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着预设功能,竭尽全力使每一份材料的目标清晰、玩法清晰。我们常常看到幼儿被“圈”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法操作,教师还要求幼儿必须在操作结果正确以后才能转换到其他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已不再轻松,而这样的操作结果通常也不具有吸引力,因为每一个幼儿每次操作的结果都是千篇一律的。

那么,教师对这样的环境创设会有成就感吗?我曾经问过很多教师:“这样的材料你喜欢吗?这样的材料你愿意玩几次?”教师一边摇头一边坦言:“给我玩啊,一遍足够!”瞧,连教师自个儿都不喜欢的材料,如何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兴趣呢?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换不回孩子的学习兴趣时,教师难免会产生挫败感。

例如,小陈老师想为大班孩子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不同的娃娃卡片,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小陈老师对自己的创意非常得意,而我们在称赞她心灵手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让她作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吗?”小陈老师自信地回答:“应该会喜欢的,这么好看的图片……”然而,几天后孩子们那几句“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的话彻底摧毁了小陈老师的自信。“如何让它变得好玩一点?”小陈老师想了好几天,终于有了新的创意。她用盒子做了一份材料,取名为“摇摇乐”。这份材料果然吸引了孩子,每天都有孩子拿着盒子在玩。他们听摇盒发出的声响,看棋子在盒中不断跳动,发现摇出的结果常常会有重复,他们期盼下一次摇出不一样的结果……看着孩子们终于玩起来了,小陈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当然,小陈老师没有忘记准备一张记录表,鼓励孩子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这样的记录能让教学目标得到充分落实。可此时我们又向小陈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孩子会有兴趣持久地游戏吗?”

面对新的问题,小陈老师决定静下心来自己来摇、自己来记,终于发现:当孩子获得了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结果时,盒子对孩子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能不能让幼儿百玩不厌呢?”面对新的挑战,小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大家一起寻找材料、商量玩法、制定规则,游戏“水果争5”诞生了。这是一个三人以上玩的竞赛游戏。游戏方法是:幼儿平均分发“水果”牌并依次出牌,每次出的牌要叠放在自己牌的最上方。幼儿一边出牌,一边要仔细观察桌面上每次出牌带来的情况变化。如果发现大家所出的牌中有哪种相同品种的“水果”数量总和为5了,就抢按桌子中央的按铃。当然,最先按铃且按对者为赢,能获得桌面上所有的牌,按错者罚牌,给其他每个幼儿一张牌。“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已超越了每个数分成两个部分的定势。游戏中不断出现的情况、无法预估的结果,让一副简单的游戏牌变得“魅力四射”。

其实,改变活动区材料“作业化”的倾向,不仅是为了还幼儿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也是为了贯彻“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转变能帮助教师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好的材料不在于漂亮与精致,更在于能带给孩子持久的兴趣,激发孩子无穷的智慧。而这样的材料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能让幼儿回归快乐的童年。

活动区活动,更要追求成果共享

活动区呈现的是一个个环境、一份份材料,其背后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实践中,教师大多会按月更换活动区材料,其中自制材料的比例最高。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边抱怨为制作学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边又无奈地继续追求着材料的“多多益善”。然而“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当我们把一份份材料预设成一份份高结构学具时,我们提供给幼儿的其实是一份“立体作业”。幼儿在琳琅满目的材料面前往往不再激动。与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幼儿居然玩不出什么名堂的现状相比,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起我们的童年来。当年,我们没有什么选择,更无法挑剔好坏,一根绳子居然就成为我们长时间把玩的玩具,最终在与伙伴们的不断探究中形成了“绳子的百变玩法”:花式跳绳、跳长绳、踩小蛇、拔河、抓绳头、揪尾巴、摩天轮、大力士、合合开开……现在想来,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能够对一种材料的驾轻就熟,还在千变万化的游戏中收获了智慧与自信。

“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围绕“认识简单的图形”这一目标,小一班教师用纸板箱制作了“喂小猫吃饼干”的材料,小二班教师创设了“找图形影子”的环境,小三班教师设计了“图形找家”的活动,小四班教师拿出了“图形对对碰”的材料……一份份设计凝聚着教师的智慧。这些班班都有、目标相同的材料是否可以共享呢?我们对多年积累的材料作了梳理,并创设了一些专用活动室。比如,可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科探室”,可引导幼儿建构数形概念的“智慧屋”,可供低幼儿童开展生活能力练习的“宝宝之家”,可促进中大班幼儿掌握规则游戏的“棋牌室”,等等,将那些人人要玩、人人得玩的材料投放进去,并确保幼儿每周进这些活动室的时间,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学习需要。

上一篇:教学组年终总结下一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规范体例及格式内容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