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闻稿

2024-05-05

大学新闻稿(精选14篇)

篇1:大学新闻稿

5月20日中午11:00,由土环学院本09级党支部举办的“一件衣物 一片爱心”土环学院20xx届毕业生爱心捐赠活动在七斋南侧举行。

中午十一点,毕业生们把自己大学四年留下来的自己不用的洁净的、七成新以上的衣物统一拿到了捐赠现场。

临近十二点半时,此次捐赠也接近尾声,支部党员用户特大型编织行李袋将衣物进行统一归类整理,最终共计捐赠衣物xx余袋。

此次所捐的衣物将由土环学院统一整理,具体安排学生组织负责运输和捐赠给河北省涞源县等偏远山区。

毕业的脚步悄然走近,我们即将告别熟悉的大学校园,当整理行李时,大家都在为怎么处理旧衣物而烦恼,留着占地方,扔了又可惜。

我们也许没有很高的收入,我们也许没有多余的存款,我们也许捐不起一座希望小学,但我们可以把我们不需要的旧物捐给那些需要它们的人。

人行其善,物尽其用。

小小的一件衣物,却包含着浓浓的关切之情。

捐出一件衣物,传递一片爱心,在即将毕业之际,土环学院20xx届毕业生用爱心给旧衣物增添了新的光彩,用真诚的行动与关怀去温暖更多的人!

再见青春大学新闻稿【2】

生命中最美的是青春,走得最快的也是青春。

我们有太多的记忆留在青春里,就像一串串音符,汇聚成美妙的音乐。

尽管有痛,尽管有伤,我们毅然前行,青春你好,青春再见。

在早春的傍晚,一个人躺静静的在操场上,温柔的小草轻轻地抚摸着;阵阵春风吹来,拂过脸颊,穿透整个身体,有丝丝的凉意。

远眺着西边的残阳,一点一点的消散,凄惨又美丽。

思绪随风飘荡,那一年的我们,毫无顾忌的奔跑,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而现在,我们天涯相隔在每一个角落里,不再联系,我们在忙着各自的事情,或碌碌无为,或随遇而安。

曾几何时,我还在为失去这青春的场景而痛心疾首,我还在为努力维持着每一段友情而苦苦思索挣扎。

可是,我最终还是失败了,原来青春里最美好的还是经不起时间的流逝,从手中滑落。

我那紧紧攥着不肯放开的手被狠狠的划出一道道伤痕。

我想狂奔,我去怒吼。

然而,任我奔跑,呼唤,都没有寻见青春,那个曾经说好的青春你好,我们还会再见呢?

恍然间明白,青春没有彩排,一切的一切都是现场直播。

在青春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是观众,唱着独角戏,孤芳自赏着。

或哭,或笑,有泪水,无人问津。

泪水流在脸上,可以风干;泪水留在心底,可以浇灌。

我们总在抱怨青春太混蛋,还没来得及好好玩玩就已经要说再见。

在青春的路途上,我们风雨兼程,这一路,偶尔奔跑,追逐未知的梦;偶尔回首,看看来时的路,你才会发现,原来青春已经走远,我们都不再年轻!

夜越来越静,操场上依稀见到一对对来往的情侣,或依偎着,或拥抱着,或牵着手,希望抓住青春的尾巴,不让溜走。

春风微冷,抬头仰望天空,昏暗的月亮没有星星的陪衬,显得更加孤寂。

蓦然回首,一滴泪水滑下,落在手心,却冰冻了整个世界。

青春,你好,你真的很好吗?青春,再见,我真的还会见到吗?

我,起身,抬头,星空昏暗;回首,漆黑一片,没有尽头;。

我挥挥手,告别西天的残月,迎接另一个黎明。

青春无悔大学新闻稿【3】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如歌,歌唱生活的传奇;青春如花,描绘人生的画卷;青春如舞,舞动生活的.魅力。

青春焕发的少男少女是人们所羡慕的对象,他们朝气蓬勃,他们热情激昂,他们激情澎湃,他们浑身都散发着青春的魅力。

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新世纪建设的栋梁,他们正享受着青春的沐浴,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新天地,用实力去验证——青春无悔。

当然,青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寂寞、痛苦、挫折……这些都是青春旅途中的常客,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他们,用微笑去面对它们。

正如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腾,就是去了壮观;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失去了雄浑。

青春如果仅求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那么生命也就失去了她所存在的魅力。

青春的雨季总会过去,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

向前走,不要回头,抬头看,头顶还是一片蔚蓝的天,让我们不再感到失落、彷徨。

让我们用希望去歌唱——青春无悔!

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青春亦如流水和细沙,在不经意间就从指间滑落。

珍爱青春,用心去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亮点。

珍爱青春,让青春成为我们生命中最耀眼的火花,用双手去描绘人生的画卷,去谱写一首壮烈美丽的青春无悔之歌!!!

青春是握在手里的细沙

不知不觉已然漏去

青春是天上的一颗流星

虽然美丽却瞬间逝去

青春是幸福留下的阵阵香气

想要珍惜它已离去

——后记

篇2:大学新闻稿

11月6日晚,我校区学工部组织20xx级全体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普查工作在第三教学楼三楼机房展开,这是我校区第一次利用网络给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测试。

校区学工部副主任兼团委副书记和心理咨询室主任董玉婷表示,开展此次活动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20xx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对心理疾病和校园心理危机事件进行预防与干预。

此次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登录江西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填写SCL—90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来实现。较之以前采用纸质涂卡测试时间更短、准确率更高。普查完成后,校区将随机抽查部分学生进行面谈,并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11月底此项工作将全部完成。据了解,因此项工作专业性强、保密性高,校区学工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普查前向20xx级新生普及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篇3:大学新闻稿

任瑞娟:任何绝对意义的大数据都是唬人的, 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数据新闻领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说, 数据新闻的选题一旦确定, 就要围绕选题进行数据收集与获取, 这是明显的小数据视野, 然而对数据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或说是多种类的, 不仅要有政府的官方数据, 可能的数据来源还有:来自国际视野的同主题数据或是同类相关主题的对比数据;商业数据;众筹数据等。

数据新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使“媒体的本质——局部放大器”有所改善, 变成“某主题或问题的相关信息集中呈现平台”, 只是对新闻价值明显的信息点的客观呈现, 不太需要妙笔生花地写评论或阐述, 更多的是客观呈现。

《中国传媒科技》:有专家认为, 一财和阿里数据合作的方向是对的, 对传统媒体转型而言符合数据沉淀共享的原则。但阿里对于消费者交易等数据的处置权是有问题的。其专供一财使用的“用户隐私保护”理由虚伪荒唐, 这种垄断地位和BAT等传媒寡头如出现对公众而言是危险的。请问, 您是如何评价阿里和一财的合作以及对数据的运用?

任瑞娟:一财与阿里的拥抱与阿里和苏宁的拥抱有异曲同工之处。方兴东认为:这种土豪式抱团反应的问题, 远不是巨额资金的浪费, 而是更严重的整个社会创新价值观的蜕化, 以及我们包括竞争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的严重缺位。我认为这里是说创新保护法律体系的缺失与反垄断法的缺失或形同虚设, 企业的创新乏力。我个人认为方先生所言创新力不足只是个表象, 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财经与金融领域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控制——垄断。

提到传媒寡头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称之为信息寡头更合适, 两年前我曾与《中国科学日报》原副主编李占军讨论过, 他我对我当时提出的“信息寡头”危险性的担忧表示认同:这种信息寡头一旦形成, 便会肆无忌惮地扩张, 这是资本的逐利本质使然。信息社会, 信息这种资源的扩张与聚拢比传统工业社会中传统资源, 如石油、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要快速得多, 这是由信息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这种危险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应该要引起重视。

《中国传媒科技》:每个人都是一个大数据单元。线上大数据研究方兴未艾, 线下个人大数据的挖掘才刚刚起步。从需求角度出发的应用研究会很有意义, 也会兼具商业价值。请问, 对于线下数据收集有什么策略和想法?

任瑞娟:对于数据商来说, 数据收集的思路或策略可能有很多方面或视角, 我们暂不去论, 单说作为记者与编辑等新闻从业人员的线下数据收集策略, 像“手机空气质量监测软件”“青岛爆炸案”中网民提交的手机附图 (损失、救援、现状) 等均是不错的案例。

其实, 本质上, 数据新闻在这个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在数据新闻制作环节就要根据需求去进行场景化设计、个性化设计, 为新闻的数据属性 (信息属性) 加上按纽或开关。

《中国传媒科技》:数据新闻团队的构成一般是怎样的?如何分工?

任瑞娟:哥伦比亚大学的Jonathon对数据新闻所需能力表述为:传统报道能力、数学及统计、数据分析编程、网站编程、平面设计、互动设计、写作。

我认为, 数据新闻团队一般分为三个方面能力的人员:

新闻能力:记者编辑;

数据能力:采集获取、清洗过滤、分析挖掘、数据关联属性设计;

传达能力:视觉呈现能力、可视化叙事能力、故事化讲述能力等与主题传达相关的能力。

三个方面能力的人要能通力合作, 分工与协作并重才能做出好的数据新闻产品。

《中国传媒科技》:传统的图文影音编辑如何练就对数据的敏锐、对可视化的创新、对工具的运用自如?他们能通过哪些途径自学提升?

任瑞娟:对于图文影音编辑来说, 传达能力与新闻能力的培养可以自主学习或常用工具培训等提升;数据能力也可以学习但不是一促而就的, 需要长期探索, 特别是数据敏感性, 这种素养需慢慢培养。

《中国传媒科技》:一个可视化新闻作品的具体制作流程通常是怎样的?

任瑞娟:数据新闻的生产, 其核心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数据环境中用敏锐的新闻视角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特定主题, 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数据的抓取、清洗与过滤、分析与挖掘、交互性设计、可视化呈现、故事化讲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数据新闻的核心是特定主题新闻价值的发现、相关数据的处理、交互化场景化个性化等设计与可视化呈现。

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可被视为从一定的新闻事件出发, 通过运用大数据把新闻做宽 (广度) 做深 (深度) 做厚 (时间) , 或是在大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主题,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抓、洗、析、挖等程序, 获取并不断提炼相关新闻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 以数据新闻的形式把复杂的事实信息组织成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故事, 并注重与受众的交互, 这样受众就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才愿意获取并自愿接纳新闻内容所呈现的观点。同时, 可视化呈现更利于新闻内容的传播。

数据新闻的实践及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支撑下, 场景化、交互化、个性化设计为数据新闻吸引受众带来很多便利;同时数据新闻比传统新闻更容易实现新闻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扩展, 因此, 业界与学界应更关注并强调数据新闻对新闻内容的动态报道或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

《中国传媒科技》:是否已有数据新闻相关课程?就相关师资、课程建设、学生实践等方面, 请谈谈您的想法。

任瑞娟:河北大学目前已在新闻学硕士、传播学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中开《数据新闻研究》课程, 讲授数据新闻制作实务与新闻理论方面的内容。本科生也设计了相关课程。

我个人关于数据新闻教学方面撰写了几篇文章:《中英美三国数据新闻教学研究》在“全国新闻传播教学会议” (上海大学.5月9日) 与2015新媒体传播年会 (重庆大学, 5月16日) 有宣读, 反应还可以。

《中国传媒科技》:什么样的新闻适合数据可视化呈现?有无具体标准?

任瑞娟: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数据新闻案例, 数据新闻形式有许多, 还没有看到哪个主题的作品或产品不能用数据新闻的下述形式表现。

文字报道

静态可视化作品 (信息图)

视频作品

互动可视化作品

新闻应用程序

动新闻…..

以前有人质疑数据新闻的时效性, 可是《伦敦骚乱案》《青岛爆炸案》等均是典型的突发事件, 而这两个案例分别是国际及国内的获奖数据新闻案例。

《中国传媒科技》:大数据这么热, 我们需要怎样的冷静?

任瑞娟:正如您所言, 大数据这么热, 我们该怎样冷静?2013年被中国传媒行业认为是大数据元年, 其实, 在其他学科, “大数据”早就不是新鲜名词了。国际科学学术信息权威平台WOS中关于“大数据”的讨论始于2007年。国内计算机、人工智能与图情档等学科早在2009年就开始讨论大数据了, 只是这两年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仅是学术与产业界了, 还有公众与媒体, 所以显得很热。

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 (2014) 看出, 大数据已从高峰沉落。其实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趋势都是相似的, 先上升到炒作峰值期、再下沉到沉淀期, 再回升, 直到社会稳定应用期。 大数据以及大数据衍生的相关技术, 也必然遵循这样的生态规律。

所以, 了解了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规律, 自然也能理性看待作为技术个体的大数据。

篇4: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口碑最好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

近年来,复旦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副总统切尼等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曾到校访问并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国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与27个国外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复旦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学校每年都得到国内外校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复旦大学是全国4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留学生数居全国前列。复旦大学的在校学生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3300多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2200多人。

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28个(不含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附属医院10所,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

抢眼专业

在复旦大学的的外国留学生所选专业中,新闻传播类专业颇受欢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亚洲历史最悠久、名扬海内外的新闻教育机构,享有“记者摇篮”的美誉。其前身是1929年创建的新闻系,1988年6月在全国率先升格为新闻学院。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担任新闻系主任时,将“好学力行”确立为系铭,为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秉承至今。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使新闻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2007年,新闻学院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的所在单位。

在教学与科研上,新闻学教学与研究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起步最早,对外交流广泛、密切,已同国内外不少著名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建立硕士生双学位、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本科生双学位、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本科生、硕士生两个层次的双学位等合作培养项目。在科研上努力创新,先后承担了近百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迄今,学院已向全国和世界各地输送了一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大多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的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担任了新闻媒体、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党政部门的领导职务,为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学院现有本科生近900人,其中留学生就有180余人;还有硕士和博士留学生30余人。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以业务见长”,在全国新闻传播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本刊点评

在面对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环境下,复旦大学朝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大量留学生到复旦大学所带去的跨文化的课题应该引起复旦师生的高度重视。当然,我们相信,复旦大学将会为继续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发挥多渠道活动的桥梁作用。

篇5:大学新闻稿

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准备和选拔,20名选手站上了比赛的舞台。比赛的场面异常火爆,选手们怀揣着激情与梦想,用他们美妙的歌声感染着观众们的心灵。

开场以《最初的梦想》拉开了比赛的帷幕,台下同学们热情高涨,为台上的每一位选手加油、助威。气势磅礴的《海阔天空》,温暖贴心的《父亲》,柔情似水的《痴心绝对》……一首首悦耳动人的歌曲如一幅幅的水彩画缓缓铺呈在同学们的面前,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步入歌曲中唯美的场景。

比赛中,十佳歌手们为我们倾情演绎,奉献了他们的精彩演唱,舒缓了紧张的比赛气氛,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经过两小时的激烈竞争,各个奖项尘埃落定。戴茵娜为同学演唱的《对着大雁唱支歌》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亚军和季军分别由张天兰和戴茵妮获得。

竞争是激烈的,结果是残酷的,那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比赛的过程却是快乐的,每位选手都站上了这个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呈现了最完美的自己。

篇6:大学新闻稿

为有效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持续高发的势头,进一步增强大学师生识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能力。9月11日下午,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联合大里派出所在唐山师范学院组织开展“防电信诈骗集中教育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民警们向参加活动人员发放了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等资料,结合发生在校园的`真实案例,就电信网络诈骗常见类型、惯用手法、作案方式、发案特点、新型手段等以及防范技巧、应对措施等,向同学们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就兼职刷单类信息、大额投资返利回报、购买游戏装备、冒充购物客服、二维码、验证码、网页链接等诈骗常识进行了普及,希望同学们树立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并将防范知识向亲朋传递,提升全民防范意识,杜绝诈骗案件的发生。

篇7:大学新闻稿

谢维和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研究院院长、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本次报告,他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教育公平问题、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问题、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作了讲话。谢校长态度谦和、机智幽默、用语深入浅出,使整个报告生动形象,不时博得师生们的阵阵掌声。谢校长的报告结束之后,师生们进行了现场提问,谢校长对大家提出的社会教育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激励大家要担负起师范人应有的使命,为我国的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后,谢校长接受了学生记者团的采访,耐心亲切地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并与我团成员合影留念。

篇8:试论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

关键词: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方式,创新

一、新闻传播理论教学目标

新闻是一种媒介, 这个媒介是党和国家的舆论阵地, 是政府与人民沟通的桥梁。因此, 新闻不仅要有必要的亲民心态, 还要有其远见的卓识和宽大的气度胸怀。在大学新闻理论教学中, 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不仅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让学生成为深度理论知识和创新见解的新闻人才, 这也是新闻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这是我们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笔者以为, 新闻传播理论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学会发现:

问题意识培养。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首先就要具备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 要广见闻, 善思考。在观察生活中, 擅于发现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就是发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新闻工作的追求。在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中, 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一个引导者, 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发现问题, 并且逐渐地形成一种自主分析能力。基于此, 我们可以将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实习前的教学, 主要讲解基本原理, 教导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注重观察和分析, 发现问题, 然后在实习过程中自我解决, 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实习结束后将问题带回到课堂上, 由全体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通过归纳和提炼, 总结出这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

2. 学会思考:

逻辑能力培养。作为一名未来的“新闻人”,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的学生不一定非要成为专业的社会学家, 但是一定得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 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目前的大学教育中, 教师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传授上, 严重忽视了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想力, 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 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众所周知, 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必须要有对生活的渴望, 对社会时事思考的热情, 因此,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要针对这方面教学的缺失, 予以重视和弥补, 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近期发生的社会新闻事件, 让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3. 学会创造:

行动能力培养。在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去创作, 去思考, 去研究。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下, 学生才能够做到大胆创新、畅所欲言。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教师不能再坚持“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了, 要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她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她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地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做到理论才非空谈, 行动才有灵魂。

二、新闻传播理论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 可以围绕如何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进行, 可以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比如, 研究型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等, 非常适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需要。

1. 研究型教学模式。

提高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营造出一个有浓郁学术研究的学习氛围, 如果理论没有生机, 没有生命力了, 那么其学术发展也就终止了, 所以我们要挖掘出理论的灵魂, 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是问题—研究—交流—互动—结论, 在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研究内容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引入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动态和教学课题, 以供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第二, 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增加新媒体和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等相关内容;第三, 教材改变要与时俱进, 教材编写要充分地结合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和要求。

互动研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 可以帮助他们互相整合信息与资源, 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加深他们的友谊。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让学生和学生共同交流, 做到教学相长。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大学生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肤浅和懈怠, 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看法, 也有自己的思维, 他们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他人的肯定, 他们急切地希望和教师之间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 而教师若只把他们当成还没长大的孩子, 没有为他们提供想象和研究的空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2. 案例教学模式。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是一门比较枯燥生涩的课程, 就其课程本身而言,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模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模式的步骤是典型案例—课堂研究—互相交流—归纳总结,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 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释中。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教材为蓝本, 节选出每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案例教学法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 比如说在本体理论中, 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的相关视频,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会了解到其中的理论知识。又如, 在传播主体理论—新闻记者研究中, 可以找出那些涉及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相关案例, 再比如, 在教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章中,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虚假新闻”作为案例。学生通过案例联想学习内容, 大致可以总结出新闻工作的基本特点和传播规律。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 我们应注意几点, 案例的选择必须是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 而且还要贴近于生活实际, 这样的案例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发挥其强大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理论教学课堂走进生活化呢?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去媒介锻炼, 在实习的过程中, 注意发现新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带回课堂进行研讨, 这也为后面的新闻学原理和新闻法规等课程打下基础, 充分发挥本课程对其他课程的延伸影响力;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定期到新闻单位一线学习、调研, 这样教师的教学也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的教授不再是空谈理论, 而是结合真实的案例, 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此外, 我们还邀请新闻单位记者、编辑定期为学生授课, 讲解新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启发学生分析与讨论。

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 我们还要注重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和渗透, 让新闻传播理论教学走向多元化, 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理论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际.从新闻学教学谈高校实践教学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0, (09) .

[2]金石.新闻理论教材解析与规范的思考——以新闻学概论与新闻理论为例[J].东南传播, 2010, (03) .

[3]郭赫男.新闻理论的课堂及其实践教学探究[J].新闻知识, 2009, (03) .

篇9:在加拿大学新闻——痛并快乐着

学习——压力山大

北美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对申请人语言的要求之高是其他专业少有的:几乎所有新闻学硕士项目都要求申请人的托福成绩在100分以上,美国部分名校的新闻学专业甚至把托福成绩标准定在108分或者110分以上。入学后,新闻学专业的各个科目都要求学生采访和写稿,因此留学生必须克服对英语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大胆地与外界进行口头交流,而且要在英语写作上下苦工。这对于刚入学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意味着很大的挑战。不过,后来我慢慢发现,在大量采访和写稿的压力下,留学生只要够刻苦,很快便能适应这样相对严苛的语言要求。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是快速提高英语水平的最好法宝。

语言方面的障碍比较好克服,但要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碍就不那么容易了。由于对国外环境和当地文化缺乏认知,再加上国内外对新闻学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留学生在文化方面遇到的障碍十分巨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新闻学专业的人比其他专业的人要少。记得刚到学校报到时,我和另一位中国女孩就被教授们挨个“问候”了一遍,他们很好奇为什么我们要来国外读新闻学专业。后来我才了解到,我所在的国王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King’s College)以新闻学院最为著名,而该大学自1789年建校以来,这似乎是第一次招收读新闻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可见中国人在加拿大读新闻学是一件多么稀罕的事情。再后来,我还了解到,国王学院大学的很多教授是多次获得新闻奖的一线记者,就连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加拿大广播公司的记者或者是大学讲师。相比之下,我的学识和实践经历显得不值一提,这让我倍感压力。不过我想,既然来了,就得踏实学,不与他人比高低,只与自己比进步。这样也就安下心来学习了。

采访——苦乐相伴

学新闻学肯定少不了采访这一环节。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无论大作业还是小作业往往都要通过采访才能完成。在采访过程中,我认识了不少朋友,也长了不少见识。多数情况下,采访都比较顺利,我能如愿收集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但在采访过程中,我也吃过不少苦头。

在我的印象里,所有采访中最悲惨的一次要数今年2月份去一个寄宿家庭采访的经历。加拿大的很多家庭住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这里房价不贵,环境优越。虽然很多人在市中心上班,但由于每家每户都有私家车,上下班很方便。但对于没有车的我来说,要去远离市中心的寄宿家庭采访,来回交通就成了大问题。

当天采访结束时,已经是下午6点钟了,而且还是风雪交加的天气。我到达公交车站时,发现自己刚巧错过了一班公交车。当时天已经黑了,车站附近没有任何咖啡店或加油站可以让我避寒,我只好缩在一个露天停车场的越野车后面勉强避避风。2月正是加拿大最冷的时候,郊区温度又比市区低好几度,而且这里的房子低矮,挡不了风,所以我感觉寒风都是呼啸着从耳边刮过。在那儿站了一会儿后,我的耳朵几乎失去了知觉。本来我想狠狠心打车回家,但是一想到从这里打车回家恐怕要花掉半个月的伙食费,就下决心咬牙继续等。在等候的时间里,我几乎担心自己会在风雪里被冻成雕像。一小时后,当公交车的灯光照进我的眼睛时,我瞬间热泪盈眶,心想:“终于得救了!”等我挣扎着想要从越野车后面站起来时,才发现自己的手脚已经快动弹不了了,睫毛上也挂着霜,连眨眼睛都感到费劲。因为这次采访,我严重感冒了一周。

当然,采访带给我更多的还是愉快的回忆。加拿大是一个重视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国度,哪怕是像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闻学留学生也有机会采访到一些“大人物”。我曾经采访过新斯科舍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四省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加拿大语言协会秘书长,加拿大国际教育局副主席,魁北克省康考迪亚大学新闻发言人以及圣玛丽大学的副校长。采访这些人之前,只要你提前和其所在部门沟通,讲清楚采访目的和采访请求,就能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进行采访。在加拿大如此轻而易举就能得到采访重要人物的机会,这让我充分感受到这个国家对新闻和新闻工作者的尊重。除了采访“大人物”,我还采访了很多普通人,并和其中不少人成了朋友。采访不仅帮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作业,还帮我打开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收获了成长。

改稿——受尽煎熬

前面已经提到过,在北美读新闻学对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然而,中国留学生即使英语水平再高,也难以达到母语人士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留学生写稿件的水平要差本地学生一大截。而且,加拿大的新闻体有自己的格式要求,即“加拿大媒体标准格式”(Canada Press Style)。这些标准格式被写成了厚厚的一本书,包含了无数的细枝末节:什么时候用数字全拼,什么时候用阿拉伯数字,什么时候能用缩写,什么时候不能用缩写……起初我根本记不住这些要求,所以教授返给我的作业经常满篇红色,作业里的语句表述倒问题不大,主要是写作格式不符合加拿大的媒体标准格式。

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对新闻的不同认知和个人的偏好差异,编辑和记者对同一篇稿件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这就会引起一些改稿“纠纷”。而在学校,不同的教授对稿件的标准也常常不同,有时甚至相互矛盾,令学生头疼不已。比如说,我有一门课的教授坚决反对在新闻标题中用疑问句,而另一门课的教授却非常提倡用疑问句作为新闻稿的标题和开篇。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在写稿和改稿时就会非常迷茫,在不知道教授偏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虽然在国外的大学,和教授据理力争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有意见分歧也都可以讨论,但如果学生稿件的标准与教授所提倡的标准相左,下场只能是得到一个不高的分数。

改稿最折磨人的地方还在于对文章结构的调整。我在国王学院大学学的是调查性新闻报道,所以我的毕业项目是一篇深度报道。我收集了六百多页研究资料,采访了三四十个个案。我茶饭不思地花了整整两周的时间才把这么多研究资料和采访整理、精简成一篇生动的深度新闻报道。而当我把呕心沥血写成的15页深度新闻草稿拿给导师看时,得到的回复只有一个:结构需要调整。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道晴天霹雳:15页的稿子啊,要重新打乱原文结构,按照更合理的结构搭建文章的框架,这基本上就意味着要重写!后来我才知道,这不过是第一道霹雳,在此之后,我又被“劈”了两次,都与调整结构有关,每一次都把我折腾得晕头转向。有时为了优化结构,我不得不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信息全部删掉,那时真是觉得伤心又无奈。但是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我的确发现,文章在叙述结构上越来越合理,行文逻辑也越来越清晰。

我的毕业项目导师是加拿大著名报纸《多伦多星报》(The Toronto Star)的深度报道新闻记者Robert Cribb,曾经多次卧底进行调查性报道,在加拿大获奖无数,也编写过很多新闻教材。所以,尽管我在收集资料和改稿过程中被他多次“折磨”,但是跟随他做项目的四个月里,我的新闻素养得以快速提升。

直播——忙碌又刺激

在上手机新闻这门课时,我与其他九位新闻学专业的同学需要完成一场图文直播活动的任务。直播的对象是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Halifax)在8月份举行的街头表演艺术节(Busker Festival),需要我们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对这场活动进行直播报道。说起来,这场直播既有趣又令人崩溃,不过最后总算有惊无险。

我们十个学生被分为了两组,其中六人组成了Field Team,赶到活动现场采访、拍照、拍视频,然后将资料通过无线网络上传。另外四人组成Newsroom Team,守在位于学校的演播室内,负责主持、介绍背景资料和监控整场活动。我被分到了Newsroom Team,以两组之间联系人的身份参与直播活动。

在这次直播过程中,我见识到了国外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认真态度。在直播前,我们就一遍一遍地开会,商讨直播的重点关注对象、需要的设备、每位成员的分工以及在报道时应注意的原则等。在直播开始之前,我们调试了设备,所有成员按时到达各自负责的地点,检查网络,然后进行模拟直播,试着上传图片、视频和文字,直到确定一切准备就绪,大家才略作休息,等待着迎接挑战。

直播开始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忙碌与紧张。在直播的过程中,什么差错都有可能出现,我们丝毫都不能放松。比如直播开始后,一位同学忽然发现,采访小组成员上传的一张照片把艺术家的名字拼错了。这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原谅的大错误,我们所有人都为此倒抽一口凉气。好在演播室的成员迅速采取行动,对这个错误进行了核实和改正。此外,无线信号中断、视频和图片上传失败这样的技术问题也频频发生,让我们的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一刻也不敢放松。而直播要何时转移到下一个话题,如何引起观众注意,又要在何时结束整个报道——这些都需要直播团队成员间的快速沟通与决定。采访组和演播室小组的所有沟通都由我来负责,所以在那几个小时里,我一边守着两台电脑监测微博平台,一边接听响个不停的手机,忙得不亦乐乎。

另一方面,作为联系人,我还有一个责任是“堵枪眼”。虽然我被分配到了直播室,但是如果采访组忙不过来,我就要奔赴海边的艺术节现场支援。从学校到海边走路大概40分钟,我得背着监测和拍摄两套装备(一个四斤重的笔记本电脑、一个手机拍摄铁支架、一大一小两个三脚架)。不过,幸好采访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我不用那样冲锋陷阵。如果真要背着那么重的背包去海边,我估计还没到现场自己就晕在半路了。

这场直播从设备调试到最终结束耗时九个小时,所有同学都累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不过大家都学到了很多直播技巧,也体会到了直播过程中的紧张、忙碌与多变。虽然大家抱怨说长期直播的话肯定会得心脏病,但同时心里又觉得这样的工作很刺激、很快乐。

篇10:大学活动新闻稿

爱心站的家人们带着对爱心站的感恩与热爱之情,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节目。活动部的话剧《今年冬天风在吹》,以温馨又搞笑的方式再现了爱心站“暖冬计划”收集与整理衣物的情景,给观众们带来了温暖与感动;

由助学部改编的歌曲大合唱《部门一起的日子》,他们用真挚的歌声唱出了部门里的可贵情谊以及对爱心站的热爱;宣传部的合唱加伴舞《我只在乎你》,真诚的词语道出了所有爱心站人的心声。而本次晚会也邀请了学生健美协会、学生Darling Dance协会,以及优秀班集体201X级体教1班作为表演嘉宾,他们也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舞台表演。

在表演其间,爱心站四位站长级成员还推出了特意为爱心站十七岁生日准备的蛋糕,吉林大学排名,由爱心站的前辈送上了祝福。表演结束后,伍琛对本次团日活动晚会做出了点评,而晚会到这里也接近了尾声。

篇11:大学军训新闻稿

1、大学生对大学校园期望过高。

许多同学对大学抱有一种玫瑰园般的梦想:美丽的校园,儒雅的学者,浪漫纯情的学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无拘无束的生活,一切显得新鲜而完美。然而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发现大学和中学区别不大,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高中时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全无当初想象中的浪漫与美好,于是陷入深深的矛盾中,产生失望心理。

2、人际关系紧张。

篇12:大学校园新闻稿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可谓突飞猛进,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社会不良习气也相继滋生,种种丑恶现象直接冲击着涉世未深的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影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为使我校学生能够较好地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追求积极进取、自尊自爱、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谢国安校长的大力倡导下,以“自尊、自爱”为主题、连续三周的主题班会已告一段落。

班会期间,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感人心魄的话语、一段段触及心灵的发言,都使人倍受感动,对自尊自爱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篇13:大学新闻稿

一、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 以文献计量学与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2000—2008年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两本期刊都是国内著名高校新闻学院主办 (从我国的期刊管理制度来说, 其主办方是两高校而非两校所属的新闻学院, 但是在实践中, 它的具体承办者是新闻学院。本文以“主办”称之, 是简捷的说法) , 是国内办得比较成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权威期刊。用它们来分析“院内发文”现象很有代表性。分析指标主要有发文总篇数, 院内学者的发文篇数与页数及所占比例, 院内教授发文总篇数、页数 (分年度) 及所占比例, 排除院内发文, 两刊教授们发文篇数、页数及所占比例等。希望从其发文情况来了解新闻传播学界学术生态的一个面相。

二、统计与分析

(一) 2000—2008年论文发表汇总及分析

经统计, 《新闻大学》2000—2008年共发文885篇, 3894页。具体情况见表一。

经统计, 《国际新闻界》2000—2008共发文1142篇, 5596页。具体情况见表二。

在2005年前, 两刊的年发论文数大致持平。2006年以后, 《国际新闻界》的发文数大大增加, 每年高出《新闻大学》将近100篇。这与2006年《国际新闻界》改为月刊有关, 也与它严格限制论文的篇幅有关。

(注:《国际新闻界》从2006年开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二) 2000—2008年两刊院内学者论文篇数、页数及其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及分析

经统计, 《新闻大学》2000—2008年共发院内学者文章371篇, 1684页, 占发文总篇数、总页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1.92%、43.24%。具体情况见表三。

经统计, 《国际新闻界》2000—2008年共发院内学者文章471篇, 2313页, 占发文总篇数、总页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1.23%, 41.33%。具体情况见表四。

从表三可以看出, 《新闻大学》院内发文数在2000年到2004年间呈逐步上升态势, 从40%升到了47.56%, 到2005、2006年有一个明显的回落过程, 院内发文一度降低到了31.52%, 这是因为2005、2006年, 《新闻大学》进行改版扩容, 校外来稿明显多于往期, 这说明《新闻大学》的改版革新, 得到新闻学术界的支持, 编辑部也努力以此为契机, 扩大院外学者的发文比例。但是, 到了2007、2008年, 一则由于院外教授的投稿热情度降低, 二则是为保证稿件质量, 倚重本院教授, 以及为本院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发文机会, 导致院内发文比例又迅速回升。截止2008年, 院内发文篇数超过一半, 达到了51.85%。

从表四可以看出, 《国际新闻界》院内发文数在此九年间有升有落。2000、2001年院内发文是此九年的最低;2002、2003、2004、2005年间院内发文篇数迅速上升, 分别为44.31%、46.31%、51.65%、47.17%, 其院内发文页数比分别是45.98%、48.59%、52.47%、55.03%;2006年《国际新闻界》开始改版, 将之前的双月刊改为月刊, 每期容量较以前略有增长。改版后, 更加注重校外来稿, 院内发文比例有明显降幅, 基本保持在40%左右。

两刊的“院内发文”比例十分接近, 且院内论文的篇幅长于院外论文。

为了更好地比较, 笔者统计了文学、法学领域同时期的两本权威期刊的“院内发文”情况, 它们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中外法学》。详情见表五、表六。

从表五可看出, 《文艺理论研究》“院内发文”数量较少, 比例最高的2001年也只有18.32%。《中外法学》“院内发文”篇数, 所占比例自20.00%到44.68%不等, 从2000到2003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比例, 从2004年到2008年, 院内发文所占比例基本上保持在三分之一以内。两刊的“院内发文”篇数的平均比例分别是:14.67%、34.11%。相比较而言, 《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的“院内发文”数量明显偏多, 所占比重明显偏高。

(三) 2000—2008年两刊院内教授 (包括研究员、副教授) 发文篇数、页数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与分析

(注:2000年《国际新闻界》没有对发文作者的职称做说明, 故无法统计。)

从表七、表八看出, 《新闻大学》院内教授 (含副教授, 下同) 发文篇数的比例基本在11%—30%之间, 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平均比例是:19.08%;《国际新闻界》院内教授发文篇数的比例基本在20%到34%之间, 除2005年外, 基本上呈平稳态势。其平均比例是:25.66%。教授发文页数所占比例基本上高于发文篇数所占比例, 这说明, 他们发表的基本上是长稿长文, 其篇幅超出其他作者的文章。拿表七、表八分别与表三、表四比较, 九年里, 《新闻大学》年平均“院内发文”41.11篇, 教授平均发文18.67篇, 占“院内发文”的45.41%;八年里, 《国际新闻界》年平均“院内发文”52.33篇, 教授平均发文33.88篇, 占64.74%。在这方面, 两刊相差将近20%, 由此可以推断, 比较而言, 要么是《新闻大学》更注重扶持本院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 要么是比较而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的写作积极性不够或不特别看重这个学术发表空间。

(四) 其他院校教授 (包括副教授) 发文篇数、页数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与分析

(注:2000年《国际新闻界》没有对发文作者的职称做说明, 故无法统计。)

比较表九与表七发现, 无论是篇数还是页数, 《新闻大学》院外教授的论文数都要高于院内教授的论文数, 两者呈一致分布, 即页数与篇数同高;比较表十与表八, 《国际新闻界》的院外教授发文篇数要高于院内教授, 但发文页数有高 (如2001、2002、2004、2006、2007年) 有低 (如2005年) , 也有大致持平的 (如2003、2008年) , 这说明:该刊虽然强调控制论文篇幅, 但有时在操作中“内外有别”, 即对外严格控制, 对内有张有弛。总的说来, 为了繁荣学术, 扩大影响, 两刊都比较重视院外教授的文章。《新闻大学》的院外教授论文篇数占总论文篇数的平均百分比是29.74%, 《国际新闻界》是38.56%, 高出院内教授发文比例十至十三个百分点。而前文所示, 两刊的院内发文的比例大概是40%, 即院外发文的比例高出院内发文近二十个百分点。其他的7%至10%的空间落到了院外青年教师那里。综合表七、表八、表九、表十的发文页数比例, 再结合两刊的院内、院外发文的四六开比例, 《新闻大学》留给院外讲师、助教和学生的空间是29.18%, 《国际新闻界》则是22.10%;两刊留给本院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分别是:19.45%、14.74%。相对而言, 从数据上看, 院外讲师、助教在《新闻大学》上有多一点的发文机会, 但两刊差距很小 (何况, 九年里《国际新闻界》的发文总页数是《新闻大学》的1.4倍) ;两刊院内、院外青年学者的发文空间差距微乎其微, 只差两个百分点。而且, 由于前者是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 而后者在两学院内是屈指可数的几人, 所以, 基于经费来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虑, 两刊发文是极大地倾斜于院内年轻人的。

三、结论

结合上述量化分析以及平时的质性观察, 我们有如下结论:

第一, 我国新闻传播学刊物存在着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 学院刊物从发文数量和发文篇幅上更优待本院教师。据资料称, 美国一些大学的法学院的“法律评论”刊物存在着很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何谓“明显”?文章显示, 美国法学院教授们的平均“院内发文”页数占论文总页数的13.4%, 其中弗吉尼亚大学的比例是27%, 哥伦比亚大学是10%, 康纳尔大学是17%。[1]试比较, 上文中的《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院内教授的发文页数比例分别是21.36%、25.63%, 这再次证明, 两刊存在“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已是确凿无疑。

第二, 新闻传播学权威的学院刊物重视院内外教授的论文, 其发文页数占到了总页数的51%至64%, 但更倚重“院内”教授们的影响, 也更愿意为其教授及其研究生提供学术发表的园地, 但对待院外的学术新生力量存在一定的“傲慢与偏见”, 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其中国新闻传播学术重镇的意识, [2]也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国新闻传播近亲繁殖的学术生态。

第三, 新闻传播学刊物的“院内发文”现象远比文学、法学刊物严重。九年里, 《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的院内发文平均篇比分别是41.75%、41.79%, 总平均篇比是41.77%, 高出《文艺理论研究》院内发文平均篇比 (14.67%) 二十七个百分点, 高出《中外法学》院内发文平均篇比 (34.11%) 将近八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成凡.从引证看法学——法学引证研究的三个基本方面[J].法商研究, 2005.

篇14: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语新闻的探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新闻 英语教学

在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将英语新闻引入大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对于英语产生一种真实的具体的感知,并且英语新闻具有比较强的时代特征,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于传统的不敢说,不会说的现象进行改变。

一、英语新闻的特点

1.英语新闻的结构特点。英语新闻也是新闻,不过是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通常情况下所使用的结构方式都是“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新闻中的具体内容基本上都是根据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做出排列的,最前面的事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每一篇英语新闻都包含着“5 W 1 H”,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以及方式(how).对于一篇新闻来说,一个优秀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对于我们之前所提高的五个W做出简要准确的回答。在进行英语新闻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导语的重要性,并把握新闻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侧重点。

2.英語新闻的语言特点。词汇特点。我们都知道,新闻对于其本身就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必须要及时迅速,写作简单明确。所以这就要求英语新闻在用词方面必须是开门见上的方式,以最少最准确的词来完整的表达整个事件的意思,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是英语新闻中小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其次是在英语新闻的报道中会经常出现缩写;最后是新闻会使用很多的新型词汇。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也导致新词汇的不断涌现,这在新闻报道中是非常普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语法特点。英语新闻在报道过程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是现代时态的运用。在英语新闻的报道中,对于现代时态的运用是非常“偏爱”的,不管是在正文的阐述中还是在标题的制定上,很少会用到过去时态,这是为了让人感觉到事件依然在进行,给予受众以新闻真实性的感受;主动语态的大量使用。在英语新闻的报道中,主要使用的语态就是主动语态。当然这并不是说新闻中不能够出现被动语态,只是使用的很少,有时为了对于新闻的主角进行凸显,就会使用被动语态。省略的频繁应用。在对于英语新闻的标题设定的时候,省略的方式会被频繁的应用,目的就是为了使之更加的简短精炼。

二、英语新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选取合适的英语新闻素材。英语新闻的素材是非常庞大的,如何选取有效的英语资料对于教学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英语新闻素材的时候需要主要:选取的新闻要具有时效性。教师在选取英语新闻素材之前,要首先观察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关注,学生们大多都是偏爱什么话题,是体育还是经济,是文化还是民生等等。通过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能够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新闻素材和知识需要具有必要的联系。新闻素材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从新闻的内容中可以发现有和知识相切合的部分,让学生从新闻资料中学习到课文中的知识,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视野和信息储备。把握所选择的新闻素材的语言难易度。这一点对于吸引学生兴趣方面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说选择的新闻语言比较简单,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没有什么挑战,对此学生也只会敷衍了事;但是如果语言难度比较大,专业性的生词过多,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非常困难,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在选择英语新闻教学素材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选择具有权威的新闻报道。教师在选择新闻的时候不是从乱七八糟的新闻杂志或者报刊上选择的,而是把握新报报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比如BBC或者是CCTV9等,一方面新闻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接收到最为纯正的英语,纠正发音和交流过程中的问题。

2.利用英语新闻进行课堂的设计。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通常可以从语言、视觉以及听觉等方面进行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落实到课堂的具体来看,可以播放一遍或者两遍新闻语音材料,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音频材料对于新闻做出大概意思的总结,然后适当的提出一些其中的细节问题,最后在和学生一起对于问题进行核对。对于不同的新闻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比如让学生跟随播音员进行跟读;在听完一段音频资料后让学生英语对于该段内容做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这种听、说、读甚至是写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锻炼学生敢说敢练,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英语的学习是英语的英语而服务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脱离实际而单独存在。对于英语新闻特点的分析是为了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英语新闻的作用。英语新闻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所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于新闻英语的英语,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必要的知识补充,让学生认识到更为真实的英语学习和应用,促进学生在语言的知识宽度;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口语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险营销工作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经典故事图文